微观环境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环境的概念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环境成本; 计量; 披露; 关联会计

引言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环境系统作为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的环境成本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成因及属性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或经济成本。为此,环境成本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广泛关注与探讨的议题。目前,研究者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也并不充分。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同时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上述相关规定将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并为环境成本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指明发展方向。鉴于此,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关联视角入手,拓展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wwW.133229.cOm

一、关联法与社会关联会计

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标准及方法的变化需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选择的关联视角源于会计关联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联会计理论体系。

所谓关联,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从事物的内在特征出发,基于客观规律及客观现实,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不同事物关联于一个有机系统之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在我国,以关联为主要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社会关联会计的学者是王晓东。将关联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产生会计关联法,主要是指在会计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从会计事物的本质出发,建立不同会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会计事物产生的根本因素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通过理论设计、制度设计、方法设计等引导会计事物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目标或社会目标。

在会计关联法下关联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关联视角下,以传统的财务会计为基础,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等新兴的会计领域都被纳入到社会关联会计的研究范畴,而社会关联会计模式下的成本核算,将是传统生产经营成本基础上的完全成本,是包含了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在内的全部外部性成本。将关联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问题研究,其核心是拓展传统环境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企业主体边界,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关联视角下的重新界定。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的已有定义

(一)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日本环境省及荷兰国家统计局(cbs)等为代表。

其中,isar的定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了环境成本包括的主要内容。首先,在isar1998年第15次会议上,isar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立场公告。在立场公告中,isar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一定义从微观角度限定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其后,isar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成本定义,将与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纳入环境成本范畴。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措施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本质上来说,cica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同样是微观的企业环境成本。cica将企业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而产生的成本定义为环境措施成本,即企业保护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而采取的行动成本或为减少、修复已造成的环境破坏而采取的行动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则是指企业因为环境问题而发生没有任何利益回报的净损失,比如,因违反环境法规或破坏环境而支付的罚款、赔偿金等。

日本环境省称环境成本为环境保全成本,主体界定仍然是企业,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将环境保全成本定义为企业为保全环境而付出的费用和投资。环境保全是企业为降低环境负荷而采取的一种环境保护活动,该成本定义类似于cica定义中的环境措施成本概念。此外,荷兰国家统计局(cbs)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与日本环境省类似,同样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保护成本,即“出于防止企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一般基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目的,因此,主体界定为企业,是一种微观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环境成本内容多以环境保护为主,是一种积极的环境成本定义。

(二)我国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以郭道扬、陈思维、朱学义等为代表,以上学者对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以及污染本身造成的损失进行分类和计算,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机会成本等。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有所拓展,但本质上仍然围绕企业微观的环境保护和维护成本展开,如黄蕙萍、成(2000)将环境成本分为三部分,一是正常的环境开发成本,二是环境净化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环境的外部性成本,即因环境资源使用而对后代所造成的效益损失成本。惠尚文(2003)进一步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归纳分类为耗减成本、损失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保护成本及替代成本。

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较国外会计机构更为细化,但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及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定义的立足点都是企业,其界定都是针对微观环境成本而进行的。

论文 联盟

(三)关联视角下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基于不同的主体视角,环境成本的界定有所不同。上述概念的差异即体现了不同主体视角下的不同概念范围。综合来看,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界定是立足于企业主体的微观环境成本,根据主体的计量目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微观财务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李明辉(2005)将企业的环境预防、维护和发展成本,环境的治理成本以及因遵循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环境成本等纳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的确认范畴,从财务确认、计量的角度将企业承担的、影响企业财务成果、与环境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支出定义为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而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定义为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其实质是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观经济成本包括了企业活动可能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全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损失,其中货币性损失可量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予以反映,而非货币性损失,如因企业污染而造成的周围居民寿命降低、水质下降等等则无法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量化反映,因此,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下,微观经济成本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因而对企业的财务成果没有影响。

由于当前能够进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主要是微观财务成本,因此,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范围在会计系统中被限制和缩小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与其所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环境交互关系,首先要拓展环境成本研究的主体,即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环境成本。

关联视角下,企业的本质从社会契约转变为社会价值链中的一个节点,称为社会关联体。每一个社会关联体都存在于社会关联网络之中,通过不同的关系与其他社会关联体交互,同时负有向所有利益关系的关联体提供信息的义务。在关联视角下,企业本质的转变要求对成本的界定从整个物质世界循环的角度进行,即成本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耗费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耗费、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复原的补偿,从而使自然界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应该反映人们为制造该产品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包括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社会成本。这种反映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人们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的成本称为完全成本。因此在关联视角下,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完全环境成本,是指包含了微观财务环境成本和微观经济环境成本的环境成本总和。

此外,当所有企业都成为社会价值链中的社会关联体时,由于负外部性而产生的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在整个关联网络中可以被整合为社会视角下的净损失,即宏观环境成本。关联研究法允许将研究的主体范围拓展到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于是,内含于整个关联网络之内的每一个社会关联体,可以作为环境成本的动因,与此同时关联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成为环境成本的驱动因素,整合了关联体及其关系的关联网络作为主体,环境成本的范畴便从微观拓展到了宏观,在单一的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及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和信息披露成为可能。

三、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

(一)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学中使用的狭义成本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种经济事项或交易活动及其影响的数量,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处理过程。成本计量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看,分为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现代成本计量模式和未来成本计量模式。

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嫁接于会计账户系统之上,是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为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封闭系统。其成本计量过程如图1所示。

由于传统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依赖于会计的账户系统,因此,在结构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要求,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面临着相关性消失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在拓展的环境成本主体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新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的关联法将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拓展到社会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由此在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需要建立新的计量目标、对象、系统以及相应的方法。

1.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目标

环境成本的起因与产品成本不同,它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起因,而所谓环境负荷,概括地讲就是指社会关联系统中,社会关联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对其系统内的环境所产生的负担影响,包括社会关联体直接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荷以及对环境造成损害所形成的负荷。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就成为企业为减少环境负荷而付出的资源投入,这是传统环境成本进行计量的目的。与此相区别,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帕累托最优为目标,为社会关联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关联体(包括社会大众)提供利益相关的信息,为国家、企业、个人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2.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

以关联为基础,环境成本对各个社会关联体的环境负荷进行计量;同时计算关联网络上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环境经济成本;最后,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计量整体的宏观环境成本。

3.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系统及计量方法

多层次、多维度、复合结构、开放性是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的主要特征,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建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

(1)基础层:各社会关联体自身的环境成本计量

该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是实现环境成本关联计量的基础,是在吸收借鉴现有财务环境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突破会计账户框架,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将成本计量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作业层相结合,满足“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要求,将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的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成本计量框架,建立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开放式成本计量系统,以此为不同关联体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环境成本法等。

(2)网络层:关联体之间的环境经济成本计量

经济环境成本发生在关联体的关联网络之间,引起负的外部性从而使其关联网络中的其他关联体产生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又称负外部性,是指由受益人之外的主体所承担的成本,即某种不良的环境后果由主体a引发,但相应的损失却由主体b来承担。这些不良的环境后果主要有:未得到补偿的健康影响、自然资源的折耗、当地生活质量的变化、噪音和美学的影响、长期废弃物的处理、残余气体和水的排放等等。当前理论研究中主要观点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关联视角下,该外部成本可以单独计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净损失予以反映,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等。

(3)宏观层:社会综合环境成本计量

全部关联体的有机整合成为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环境成本不是微观社会关联体环境成本的简单累加,因为在网络层面外部环境成本的作用下,经济关系之外的价值体系被纳入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范畴之内,即宏观环境成本还需考量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在社会环境责任成本中,除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如处理废水、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治理、居民身心健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包括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而付出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对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付出的环境责任成本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当前较普遍采用的计量方法有:调查分析法、支付成本法、成本收益法、替代品评价法、社会公正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综合计量系统如图2所示。

四、关联视角下的环境信息披露

与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相对应,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应在上述三个层面上分别进行,由国家统一规范,并将信息汇总为一份综合报告。

(一)定量披露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应首先包括定量信息,如微观环境成本费用、外部环境成本费用。环境成本报告可以采取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型模式(如日本富士通公司)或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比较型模式(如日本理光公司)。

(二)定性披露

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有关的信息可采取定性披露为主的方式,在定性披露部分,可直接采用文字表达法进行叙述性反映,即以非正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承担了哪些环境社会责任等,或者以附注形式反映。

(三)综合披露

以关联整体作为报告主体,还需要披露宏观环境成本信息,定量计算绿色gdp等或定性分析整个社会的环境责任履行现状。

五、结论

成本动因的特殊性导致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成本。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之一时,对环境成本的量化必然突破单一的企业边界,需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的开放计量系统。会计的关联法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为此,本文从关联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了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要素及其影响关系,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了环境成本的范畴、计量主体,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为各关联体、关联体间关系及内涵了价值体系的整个关联网络;

第二,关联视角下构建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其计量目标、计量对象、计量方法均有所变化和拓展,整个计量系统分为基础的微观环境成本计量层、多维交互的外部环境成本计量层以及整合的宏观环境成本计量层;

第三,与三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相对应,对环境信息可采用定量披露、定性披露以及综合披露等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企业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isar,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m],1998.

[3] 黄蕙萍,成.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6):97-100.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2

同素异形现象是构成物质种类多样性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说明同素异形现象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物质多样性与同素异形现象的存在有关,知识要求不高。但C、O 的同素异形体与生产、生活、及科技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碳纳米管、C 60 等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碳纳米管在太空梯、高清电视、晶体管制造等方面的应 用,碳纳米泡沫的特性与应用等)对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科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设计思路】

微观结构较为抽象,学生掌握的感性材料并不多,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的关系在教学中,利用实物、 模型、三维动画(VRML 等)、图片、网络等手段,用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展现有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信息,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对物质的性质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积累“同”与“异”的感性认识并了解“异”的内在原因,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各种手段搜集和处理信息,通过交流与验证最终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从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②以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③能例举C 、O、P元素的常见同素异形体。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结构模型理解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帮助形成概念;②比较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观察氧气和臭氧的相互转化、白磷与红磷燃烧实验,帮助理解巩固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录像、图片及网络查阅等形式,了解碳的同素异形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②感受氧气和臭氧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教学重点】同素异形现象、常见的几种同素异形体

【教学难点】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环节一:通过故事学习金刚石和石墨,学生自主建构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情境:一颗燃烧的钻石。

从故事中你能得到哪些化学知识?

展示:金刚石、石墨是实物图,用途(装饰品如钻石或切割玻璃等、石墨的导电性、剂等以图片的形式出现)

提问: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 阅读故事,归纳总结:

1、金刚石和石墨的相关性质

2、认真完成表格填写

实物 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石墨

观察体会金刚石、石墨外观的不同,理解金刚石、石墨的不同用途及物理性质差异。

回忆知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的不同反映出结构的差异; 以故事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加深知识的印象,又乐于学习,使学生形成金刚石与石墨是不同单质的印象。

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体会金刚石、石墨的不同,为后面概念的理解铺垫。

展示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结合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请同学总结归纳金刚石、石墨的微观结构 观察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

归纳总结:

1、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

2、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建立石墨、金刚石在微观结构中碳原子的结合方式、作用力及空间排列方式有差异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异形”角度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帮助形成概念。

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板书

1、同素异性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多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2、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领悟知识;

明确重要性;

感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 归纳知识,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应用。

提问:金刚石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石墨灰不溜秋,普普通通。当发现它们都由碳组成时,知道这个事实后,当时的人们立刻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你能猜的到他们的研究的问题吗?

化学史:

1、1799年法国科学家摩尔沃将一颗金刚石转变为石墨。

2、1955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在1650℃,95000个大气压下用石墨合成了金刚石。

3、播放视频:人工合成金刚石 领悟梳理:“同素异形现象”这一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同素异形体可以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引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感受化学的魅力――“点石成金”

使知识条理化,建立完整的知识。

拓展视野纳米碳管实物图和微观结构模型。

展示 足球烯分子结构模型。

讲述 纳米碳管、足球烯的结构特点、部分性质及用途前景。 观察模型;

分析它们的结构;

倾听它们的用途;

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

欣赏奇妙的化学世界。 加深学生对 “异形”的认识;

形成“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发展学习兴趣。

环节二:以氧气和臭氧,白磷和红磷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素异形现象认识到同素异形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物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同素异形现象在自然界中是很普遍的,比如同学们早在初中就学过的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1、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臭氧层、臭氧空洞。

化学式 颜色 气味 沸点℃ 溶解度

O2 无色 无味 -183 0.030

O3 淡蓝色 鱼腥味 -112.4 >O2

2.介绍全球三大环境问题

3、白磷和红磷

白磷 红磷

分子式和结构 见教材第20页

性质

用途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感受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像皮肤癌、白内障、各种传染病患者大幅度增加;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农产品减产、品质下降,渔业产量减少,森林覆盖率减少等。

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2009年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主题――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借用“同素异形现象”学习化学物质,增长知识。

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会社会和谐、生活美好需要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渗透德育。

【课堂练习】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 )

A、单质 B、化合物C、纯净物 D、混合物

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 1H、2H B、Fe2+、FeC、O2 、O3 D、H2O、H2O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

【讨论】同素异形现象的同和异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对同素异形现象概念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具体的实例引出概念,通过不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启发、对比、制作模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概念,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运用已学的概念学习常见的同素异形体,让学生感受化学物质的丰富多彩、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同时又拓展了化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同素异形现象

1、同素异性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多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2、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实例(1):金刚石、石墨、C60等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小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_x、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基于概念规划功能定位确定了倡导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引八紧凑街区模式的城市经营,强调科技又化与地域又化的结合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管治、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等发展理念。

    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刁\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的概念规划、是概念规划在微观层次实践中的一次尝试,它将概念规划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1国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1概念知伐j的社会功能

    概念规划的特证在于规划内容的概念性、规划性质的研究性、规划方案的框架性、规划功能的战略性与方向性,解决的是诸如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模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及生态网络构建等有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概念规划有着其它类型的规划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分析视角的全局性,即从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将规划研究对象置于区域的大背景中,系统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现在、未来可能}7竞争优势,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进行方向性把握。

    (2)所指问题的根本性,即所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牵涉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具体层面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划入其它类型的规划的管辖范围

    c3)对策方案的框架性,即概念规划仅指出城市朱来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与可取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提供总体的发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导引、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    为此、概念规划强调理论依据的正确性与权威性、演绎推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思维理念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方案成果的思辩性与可比r一生。一个好的概念规划、其新思维、新理念、新视焦、新方法等往往可使规划文本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此概念规划也往住成为一本解读历史、审视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参考书

    概念规划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其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同样也适用于相对微观的规划对象。例如、城市中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乃至于某条街道,也同样适用概念规划的方法、思维、理念等,它们通过概念规划可明确其功能定位,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赋予传统意义上“感性,,占主导的‘物质性,,规划以更多理性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规划从宏观走向微观的历史性选择显然不是东施效肇式的无病。

1。2栩沦澎吠}j微观化的社会意义

    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的某一组成要素(如开发区、街区等)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它们都在谋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与战术。因而在概念规划的功能得到社会认可后,这种规划手段和方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被运用、推广与演绎的可能。至少,概念规划为突破物质性规划重感觉轻思维、重形态轻机理、重局部轻整体等的种种局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概念规划自身的功能优势使其在向微观层次发展时首先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显而易见的社会意义。

2. 合与衔接的尝试

    囚此,概念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论证广州路能否成为科技街及成为什么样的科技街j显然。这样的规划要求是传统物质性规划难以胜任的。

3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基本思路

    广州路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隶属鼓楼区,东起中山路路口,西至虎踞路路口,与上海路、宁海路、拉萨路、虎踞关交汇,全长2 .6 km是南京市东西向的重要通道。规划范围为沿路进深约60 m~150 m的街c,总用地面积约76万m=(图1)

    为了满足委托方的要求,概念规划首先对广州路发展条件进行解读与p,j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定位从产业、空间布局、用地、文化、生态、景观等方面提出综合发展可能性及_其策略引导。

3 .1区域背景分析

    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长三角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南京‘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则为广州路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10年前不同的是,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南京已经在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然而,分散的科技园模式使得南京缺少“聚核”不完整的产业链与低端的产业结构不能引导南京的科技产业向更高水平跃进。而珠江路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科技一条街”,所扮演的只是电子产品集散地及大卖场的尾色。囚此广州路科技街的战略定位必须超越珠江路的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南京中心区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空问载体,广州路应在此新的跨越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焦色。

3 .2区位与资源条件

3 .2,1优势

    广州路紧邻南京市正在开成并处于快速

发展中的中央商务区—新街口地区且与其关系正日益从单纯的地域空间联系演化为功能联系。目前广州路与新街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且受到新街口的辐射效应,并反哺”于新街口商圈,因此广州路有可能融入新街口的中央商务区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路东接珠江路—二者一起构成南京东西向交通的次干道。交通的对接也延伸、促进了二者在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为已有一定科技发展基础的广州路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打造强势科技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条件。

    西连河西新城一河西新城作为南京朱来新cbd的所在地使与之相连的广州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将给广州路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河西开发的溢出效应也将使广州路西端的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北倚“科技群”—广州路北侧.n线聚集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并且科技型、知识型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且高校、科研单位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

    绝佳的区位资源条件昭示着广州路科技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广州路两侧用地越来越多地受科技商ftjjn和生物医药等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就是一个朗显的信号吃图2)。

3 .2 .2不利条件

    墨菲指数法分析表朋、目前厂州路正好处于新街口cbd的边缘地带依据核心一边缘理论,由于cbd的强力聚集作用,该区域内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会集聚于cbd核l’区域.而边缘地带则因与cbd的垂直差距而丧失应有的发展条件、这将使其考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厂州路的科技、历史、又化、生态、环境等资源在缺三引力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有欢的整台1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为,但失多已将自己的科研行为囿于校园内.几平与外界没石什么联系,产、学、研无法实现良1生互动、严重制约丁已有“资源.,潜力的发挥和效益实现.进而造成潜在的“资源,,浪费.刀而使广州路处在cbd的阴影区中。

    然而,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lv区也在扩容,而且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也随着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以高科技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也应该为其准备足够的空间。)}近几年南京市建设重心的发展看,商务劝能区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因此规划主动呼应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变化,将广州路融才、到cbo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阴影区将有可能成为后发优势最明显的‘朝阳区”。

3 .3功能定位与布局

    基于上述分析,规划将广州路的功能定位为;以科技商务为主,集科技孵化、科技展示、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高栩支文化与高品质生态、人文环境的特色街区,成为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景观一条街c图3,图4〕

    这样的功能定位能否实现取决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能否得到实际的演绎为此,规划根据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提出将广州路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

    c1)工t高科技产业区即中山路一上海路段。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考虑接受相邻珠江路的‘溢出效应”,将其功能定位为i下高科技研发、商贸与展示区,以实现与珠江路的产业链接.形成‘。链”式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吃刃科技商务中心区,即上海路拉萨路段、以其现有的设施条件与核心地段的区位,拟规划建设成科技街的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科技街的中,服务功能、彰显科技街的开象、

    (3)生物医药产业区,即拉萨路虎踞路段凭借该地段医院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拟培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区并以此为基础努为实现3个功能区段的对接与整台,真正打造成为一条功能完整内涵独特、品质高雅、环境宜人的现代化高科技街、闭基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

4 .1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

    根据功能定位,广州路科技街应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为此规划要求根据科技街三大功能分区进行用地置换,以便有尽可能多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关联产业的集群布局。考虑到软件开发企业与生物科技企业在土地利用上集约性高的特殊性,广州路的用地结构应引入工作单元组台模式.采用垂直式的空间布局,使企业集群发展获得更具体的指导

4 .2引入紧国菏区模式的城市经营

    目前在广州路的用地结构中.科技用地比例很小.而居住用地吃二、三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门面房用地比重很大l台计约占l}0/n)甚至还有占很大比重的闲置用地吃约占6.5%)、还与科技街的功能要求明显不符,由此也导致其有限的空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对此.规划坚持丁功能导向的城伟经营理念,弓尹、了“紧凑街区”的用地模式对用地结构进行丁较大的调整,按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全面提高丁建筑的高度与容斗率,提出丁厂州路科技街“上夭(提高建筑高度)入地心开发地下空i动、退居心住)进科(技)、退商(业)进绿(化)”的紧奏街区模式.以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c图5一图8)、

4.3强调不半吱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科技街不单纯是科技产业的空间载体,更需要创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科技文化基质作为核心支撑,因此广州路不仅应有科技街的‘开”、更应有科技街的‘·神”、广州路沿线分布着我国清末文学巨擎曹雪芹的故居、二战时期留下的拉贝故居、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龚贤的故居、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而建的颜鲁公祠等历史又化遗存,这些都为科技街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为此,广州路需要将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融入到科技街的空间、景观组织中,使现代科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有利于构建富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技街区〕

4.4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瞥台

    广州路科技街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为了营造适宜的精品环境。必负引入生态竞争的规划理念—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基质,对广州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与整体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容量测评指标体系,借助空间管治的手段控制整冶开发力度与强度,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绿色当量等按区段的功能要求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同时,为了弱化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考虑到高地价导致的高容积率、高覆盖率的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的损害,规划鼓励对地面绿化与街区小广场实行“城市补贴’政策,同时对广州路沿线分布着的清凉山、鸡笼山、五台山、乌龙潭等亲绿”“亲水”空间进行开敞式的系统梳理,为提升科技街环境容量保留不可或缺的生态基质

4,5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

    优美的街区景观是彰显科技文化的外在要求,因此在分析南京城市中心区cbd建筑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缘起一般源于特殊特殊的积累成就一般。广少}{路是一补一般意义上的“特殊、’。

    广州路的特殊性在于其在10多年前的规划中就被定位为‘科技街”。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为了加速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决定将3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御道街、珠江路和广州路规划建设成‘南京科技一条街’,作为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窗口当时3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然而1a多年之后的一今夭珠江路已经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市道路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拥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美誉的、电子科技一条街”,在整i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厂市场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广州路就相1[l见拙了。因此,如何整台广州路的空(司资源与科技资源就成为打造科技街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委托方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来说对南京布‘广州路科技一条街进行规划整治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实施性物质规划可做成一个控制性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直接做成一个城市设计以便付诸实施。然而,委托方却要求先做一个战略性的概念规划,以对广州路科技街进行全面的科学定位尔后再做实施性修建规划。事实证明、委托方的深谋远虑在将概念规划直接推向物质规划领域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次难得的具有挑战性的规划机遇—对微观层次的概念规划与实施性物质规划的契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基础上,根据广州路自身已有的景观特色,围绕“三段、四个要素、六{、重要节点”的功ul.与景观要求,规划将其定位为“南京新世纪标志性的特色景观街区”。由此规划对道路绿化、建筑风格与建筑界面、标志性建筑的位置,体量、广告、,{、品、色*:等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要求强调‘轻吸盈)、透叱明)、淡交雅)”的整体建筑风格、同时根据科技功、员的生活、工作特点。注意增加、‘灰空间”与公共交流空间以保持街区景观与城市中心区景观及街区内不同劝能区段景观的协调与纸一、连续与完整。

    除此之外,规划还对发展时序、开发管理模式、城市补贴与政策制度配套等万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增强概念规划的引导性与可操作性,实现与后续建设性整治规划设计的顺利对接。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08AKS00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GL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630252);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WYM11002);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徐万里(1977―),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摘要] 构建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适应多变环境并维持竞争优势,而探求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有助于回答企业动态能力从何而来、如何构建和发展演化等基本问题。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清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及工作基础,高管团队理论提供了一个明确动态能力微观主体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可进一步明确高管团队的工作基础是他们的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

[关键词] 动态能力;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67―06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加快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当前企业面临着更为多变的竞争环境。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基于稳态环境建立的核心能力被变化的市场不断侵蚀,甚至这一核心能力由于路径依赖和相对粘性往往使企业陷入“惯性陷阱”或“核心能力刚性”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多变环境下,企业希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构建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作用机制、功效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企业动态能力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方面却仍然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能得到重视与解决 [1][2]。例如,谁是动态能力构建的微观主体?微观主体构建企业动态能力依赖的基础又是什么?企业动态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概念根源于组织个体或团队之中,把研究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探讨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和演化机理,有助于回答动态能力从何而来、如何构建和发展演化等基本问题[1]。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对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及企业实践也至关重要,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企业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的系统性研究还非常少[2]。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理论纳入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引进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一方面期望建立基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研究框架,在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微观基础及演化机理等方面做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本研究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结果为企业构建动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为政府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具体的指导,因而本研究兼具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动态能力的研究进展

动态能力理论自提出后,一直受到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剧烈、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理论界和企业界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外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定义、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动态能力的作用与功效等方面。具体而言,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定义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直接对动态能力进行定义,另一种是从组织能力阶层的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定义,从而区分高阶的动态能力与一般能力。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则主要从构建动态能力的行为角度探讨,例如一些学者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三个维度 [1][2]。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主要从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等角度进行探讨。动态能力的作用与功效主要结合环境变动、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最近,国外出现了少量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文献。例如,Hodgkinson & Healey(2011)基于高层管理者直觉、情感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探讨了动态能力的心理基础[2];Argote & Ren(2012)尚未出版的工作论文探讨了交互记忆系统在动态能力构建中的基础地位[3]。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徐万里,钱锡红等: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评述和总结、动态能力的维度与测量、动态能力的功效与作用机制、动态能力与我国国情结合的应用研究、动态能力与社会网络理论结合的研究等方面。最近,国内也出现了少量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研究。例如,徐万里等(2009)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并提出高管团队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微观能动主体[4]。

从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的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功效与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企业动态能力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关于动态能力微观基础与作用机理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缺乏将动态能力拓展到微观层面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乏对动态能力构建主体及构建基础的研究。

(二)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研究进展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独到的研究视角与解释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管理学界的关注,受到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视,逐渐呈现出与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的趋势。在创业管理领域中,强调社会网络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5];在创新领域中,社会网络也逐渐受到重视,认为中小企业可借助企业间网络开发而实现创新能力提升[6],钱锡红等(2010)的研究则强调了企业网络位置对创新能力的影响[7];方放和王道平(2008)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企业R&D网络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8]。

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也逐渐呈现相互结合的趋势。例如:董保宝(2012)在研究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关系时,发现动态能力起到了中介作用[9];王栋等(2011)以社会网络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企业外部网络范围和网络强度对战略变化速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导向的企业在利用网络推动战略变化过程中的差异[10]。

从现有研究看,动态能力研究加强了与社会网络理论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企业层面展开的,从高管团队的视角探讨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在动态环境下,由于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这时,企业更需要高管团队通过其丰富的社会网络搜寻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网络来感知环境变化、调整组织战略。因此,学术界应加强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视角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

(三)交互记忆系统与动态能力研究进展

交互记忆系统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用以编码、储存和提取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性分工系统。在团队工作中,个体成员试图掌握所有相关知识是不现实且不必要的[11],交互记忆系统的存在使得不同领域的知识由各领域的专家负责,这样每个成员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既减轻了成员个体的认知负担,又减少了成员间的信息重复,有助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随着交互记忆系统研究的深入,交互记忆系统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动态能力领域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有重要作用 [11][12],因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对所需处理的信息总量及决策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管团队必须借助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工作,使成员既能在各自负责的任务领域内深入发展,又能获得广泛领域内的专业支持,从而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12]。因此,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为企业的信息整合与决策提供了高效的工作基础。

从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来看,学术界已逐渐认识到交互记忆系统对动态能力构建的重要性,较有代表的成果是Argote & Ren(2012)的工作论文,他们探讨了交互记忆系统在动态能力构建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3],但总体而言,将动态能力与交互记忆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系统性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大多为零散的理论观点。

三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及构建工作

组织能力可分为运营能力与动态能力两种,动态能力本质上是调整与提升运营能力的高阶能力。由于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动态能力的本质,因此被学术界广泛采用 [1][2]。但是,根据这一逻辑,动态能力也可能被更高层的组织能力所调整与提升,进而,这一能力追溯将是无穷尽的;也就是说,动态能力理论面临一个能力无限溯源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非常有必要引进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这样有利于我们理解动态能力的来源与构建,有助于解决能力无限溯源的问题,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竞争优势差异化的根源[1]。

目前,学术界系统地探讨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研究文献不多,大多是探讨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时提出的一些零散观点。其中,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观点有:Eisenhardt等(2010)认为,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应该是推动组织战略更新以适应变化环境的高管个人或高管团队,他(她)们通过某一途径推动动态能力的演化[13];Hoskisson等(2011)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家作为组织能力构建主体的重要性[2];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的实现关键在于高层管理者战略职责的体现[1]。国内代表性观点有:耿新和张体勤(2010)认为企业家的社会网络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结合组织宽裕的影响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影响[14];徐万里等(2009)认为企业高管是构建动态能力、推动组织能力提升的微观能动主体,并提出一个企业动态能力螺旋式提升运营能力的理论框架[4]。

从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研究现状看,虽然这一研究主题意义重大,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1][2],且大多是从企业高管个体角度展开讨论。然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管团队的研究学者就指出,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竞争形势,适应外部复杂变化的环境和内部不断扩大的组织规模,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早已过时,企业必须由团队来充当“英雄”[15];而且,动态能力理论特别强调环境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对企业的决策与反应明显提出了更高要求,残酷的外部市场迫使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决策,此时,以团队协作方式工作的高管团队无疑比高管个人更能有效地领导企业进行资源重构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明确高管团队作为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地位,加强从高管团队这一视角探讨动态能力构建的微观机理。

企业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 [1][2]。我们认为,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三个阶段与高管团队的微观主体工作密不可分(见图1):在环境没发生变化时,高管团队的主要工作是主持企业正常运营,维持原来的运营能力体系;同时,高管团队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外界信息,密切关注外部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当高管团队通过信息分析确认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将要发生变化,则根据收集的信息做出战略决策与规划,以抓住机会或规避威胁;将战略构思付诸实施,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执行,推动企业资源重构与能力调整;当高管团队完成上述工作后,企业便形成新的运营能力体系,在新环境中优势运营。图1所示的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与高管团队对应工作,有利于我们理解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地位。

企业进化理论(Enterprise Evolution Theory)认为,企业具有类似生物进化的“拟生物特性”,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上也应有类似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与基础。生物体为了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外周神经系统和反应迅速的中枢系统:生物体通过遍布全身的外周神经末梢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经外周神经将感知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系统做出判断与反应,最后再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发送指令以做出应对。动态能力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资源重构的能力体系,那么,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他(她)们获取环境信息和发送战略调整指令的基础通道是什么?面对海量、复杂的经营信息,高管团队高效处理信息并进行战略反应与决策的工作基础又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角度引入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构建出具体而微观的高管团队工作基础研究模型,并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高管团队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和作用机理。本部分研究将提出,高管团队的组织内网络、组织外网络是他(她)们收集信息、感知变化的信息通道(类似生物体的外周神经系统),也是他(她)们推动企业资源重构与能力调整的工作基础;而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则成为他(她)们高效、专业地分析信息并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平台(类似生物体的中枢系统)。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如图2所示。

高管团队在企业中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他(她)们既是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层,负责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并协调整个组织的运营,又是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重要行动者的关键节点,必须对不确定环境进行敏锐观察,以挖掘潜在机会和规避风险。高管团队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她)们拥有沟通企业与外部市场的组织外网络,还拥有作为企业最高层对企业内部运营进行控制的组织内网络,这些网络是高管团队感知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企业资源重构、执行新战略意图的重要信息通道与平台,也是高管团队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演化的重要基础[4]。因此,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在企业构建动态能力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大量复杂的经营信息,高管团队的个体成员试图独立掌握并有效分析全部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可使不同领域的信息由专门负责的团队成员处理,这样每个成员都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既减轻了个体的信息负担,又能获得其他成员的专业知识支持,因此更能提高高管团队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越强,信息的复杂性及非程序性越高,为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信息而寻求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大,此时,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更加突出[12]。因此,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交互记忆系统将在高管团队处理大量复杂、非程序性决策工作时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企业能在动荡竞争环境下更高效地应对外界变化。

五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我们基于对动态能力、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和交互记忆系统维度结构的分析,构建出一个更具体的理论模型。

动态能力维度分析。本研究基于Teece(2007)及Hodgkinson & Healey(2011)的工作 [1][2],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动态能力的这一维度结构划分符合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能力调整的思想[1]。

高管团队社会网络维度分析。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分为组织内网络和组织外网络两类,并基于Collins & Clark(2003)的研究探讨高管团队两类网络的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的大小)、网络范围(网络的多样化),以及网络强度(联系频繁程度、持久度以及情感纽带)。

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维度分析。本研究基于Lewis的研究工作 [11][12],将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分为三个维度:(1)专业度,指高管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分工程度;(2)信赖度,指高管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对团队成员彼此的专业胜任力信任程度;(3)协调度,指高管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程度。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是感知企业环境变化,执行新战略意图、推动企业资源重构的重要信息通道,而交互记忆系统是信息分析与战略决策的重要平台,两者都是高管团队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演化的重要基础。同时,高管团队根据交互记忆系统的工作需要,将对他(她)们的社会网络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使得社会网络能更高效地配合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工作,因此,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将对社会网络产生影响。此外,高管团队社会网络收集的信息需要经过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因此,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作用效果,还受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调节。综上分析,我们总结出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图3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

六结束语

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纳入到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澄清“谁”是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并分析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与高管团队的微观主体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在明确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基础上,探讨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并分析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基础作用;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提出具体的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模型。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新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中缺乏将动态能力拓展到微观层面的研究,更缺乏从团队层面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实证研究,本项目从理论上澄清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并探讨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基础,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角度拓展和充实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二)理论的突破。本项目将高管团队理论纳入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并从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角度引入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建立基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研究框架,在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构建基础及演化机理等方面做实质性突破;同时,本研究加强了动态能力理论、高管团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联系与结合,使相关理论变得更为系统与完善。

(三)具体的实践指导。本研究从高管团队作为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微观视角展开研究,详细分析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基础,立足于微观层面,对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和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企业构建动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为政府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具有实践指导与决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 1319-1350.

[2]Hodgkinson G P, Healey M P.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13): 1500-1516.

[3]Argote L,Ren Y Q.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A Microfound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8):1375-1382.

[4]徐万里,钱锡红,孙海法.动态能力、微观能动主体与组织能力提升[J].经济管理,2009,31(3):167-172.

[5]Kiss A N, Danis W M. Social Networks and Speed of New Vent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duri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10, 8(3): 273-287.

[6]KonstiLaakso S, Pihkala T, Kraus S. Facilitating SME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Business Networking[J]. Innovation Capability & Business Networking, 2012, 21(1): 93-105.

[7]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8]方放,王道平.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77-81.

[9]董保宝. 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中介效应的视角[J].管理学报,2012,9(1):50-56.

[10]王栋,魏泽龙,沈灏.转型背景下企业外部关系网络、战略导向对战略变化速度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6):76-84.

[11]Lewis K, Belliveau M, Herndon B, Keller J. Group Cognition, Membership Change, and Performance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7, 103(2): 159-178.

[12]Lewis K, Herndon B.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5): 1254-1265.

[13]Eisenhardt K M, Furr N R, Bingham C B. Balancing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6): 1263-1273.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多元系统;目标;实践主体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转贴于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 2002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多功能;微观功能;宏观功能;纯理功能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工具,对于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其中语言的多功能论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语言多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Buhler、美国语言学家Jakobson、英国文学评论家Richards、语言学家Lyons和Halliday.与其他多功能论者不同的是,Halliday不仅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总结分类,更重要的是他对语言功能本身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将对此进行论述。

二、一般意义上的功能

一般意思上的功能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显而易见的功能,如,批评、劝说、安慰、祝福、警告等。这些功能是语言的具体应用,它不仅出现在成人的语言中,在儿童语言中也有应用。这些处在“自然”状态中的语言正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自然”语言学”(朱永生&严世清,2001)

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多种多样,但是它满足不了语言研究的要求。随着语言使用范围的变化,语言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微观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所承担的功能,而人类的语言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Halliday在对自己儿子早期语言习得进行记录分析后,总结出了儿童语言的七种功能,即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流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告知功能。

工具功能是儿童通过语言索取物品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功能。控制功能是儿童使用语言控制他人的功能,通常指其母亲。交流功能是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儿童会使用“我和你”或“我和妈妈”的功能。个人功能是幼儿使用语言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看法。启发功能是使用语言探索周围环境。想象功能是使用语言创作某种环境。告知功能是将某事告诉对对方的功能。

Halliday指出幼儿语言主要具备以上7种功能,并以前6种为主。之后儿童语言开始向成人语言转变。

四、宏观功能

宏观功能是儿童从原型语言向成人语言过度时出现的语言功能。Halliday(1978)将宏观功能分为理和实用功能。理是儿童视语言为自己学习知识、探索周边环境、观察事物的工具。它源于儿童语言中的个人功能和启发功能,并在成人语言阶段发展为三大纯理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实用功能是幼儿使用语言来做某事,它是由儿童语言中的工具功能、控制功能和交流功能演变而来,并发展成为成人语言中的人际功能。

由儿童语言中的7种微观功能到过度期的2种宏观功能,语言功能发生了简化。虽然功能数目减少了,但每种功能表达的意思却增加了,如,儿童通过升调和降调来标示实用和理(Halliday,1978),这在微观功能中几乎没有。

五、纯理功能

所谓纯理功能是对语功能的高度抽象概括,其中包括由理演变而来的概念功能,由实用功能演变而来的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根据halliday的观点,概念功能是人们使用语言表达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人际功能是指讲话者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试图对听话者施加影响的功能。语篇功能是指把语言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

六、语法功能

正如上文所述,纯理功能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总结,所以它需要通过具体化的过程将抽象转变为具体。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种纯理功能的实现形式分别为及物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主位和衔接系统。而不同的实现形式又要通过不同的语义系统来呈现,如及物系统由心理、物质、关系过程等来体现,语气系统由主语、谓语动词、疑问成分来呈现,主位系统则通过主位和述位来体现。

因此语法功能是纯理功能在语义系统的具体体现,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最具体的一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