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计划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研计划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研计划内容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1

为了贯彻落实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营销学生的调研能力,特制定本寒假实习计划

二、实习计划说明

本次计划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寒假期间进行调查工作。

三、计划内容

1、市场调研

(1)要求每位学生对亲友完成调研工作。

(2)每个人必须完成5份调查表。

(3)调研时一定要认真,不能自己代填。

(4)实习后交一份调研报告。

2、记录家庭春节消费情况

(1)每天用规范的横格纸详细记录春节其间家庭消费的主要项目、金额,包括开支的压岁钱、礼品。不用记录给领导送礼的情况。

(2)记录一定要完整,记录时间为1个月。

(3)对你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家庭消费的规律。

(4)每人写一份实习报告上交,要求写出自己对家庭消费的感想。从营销的角度谈一下对春节营销的看法。

3、调研报告撰写

每个班级出4名同学,合计8人,组成调研报告撰写小组,集中整理调研报告。

4、个人报告

每个人与开学第一个星期内上交一份调研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1、调研目的

2、调研时间

3、调研内容

4、调研体会和收获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专业 实训 实践

1、实训模式的种类

实训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多种模式。

1.1按实训的规模划分,可分为集中式实训和分散式实训

(1)集中式实训。集中式实训是指同一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同一题目实训的模式。集中式实训的优点是进度一致,安排方便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计划。条件是必须具备一次性可容纳一个班学生进行实训的设备,同时要求每台设备的实训学生人数较少,以1-2人为宜。以普通车床实训为例,按一个班40名学生、两人一台机床计算,必须具备20台以上的普通车床。因此,集中式实训适用于具备较多同一类型机床的情况下开展。

(2)分散式实训。分散式实训是指同一班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同一题目实训的模式。分散式实训适用于同一类型机床数目不多的情况,可将实训学生分组编排,在不同的时间分开进行实训。分散式实训的优点是不受实训设备规模的限制,因地制宜的灵活开展。缺点是教学、管理难度较大,不利于统一安排。

1.2按实训在教学计划中的编排划分,可分为计划内实训和计划外实训

(1)计划内实训。计划内实训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的统一实训。计划内实训是学生必须参与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计划内实训,学生要在各项实践技能方面要达到合格水平。

(2)计划外实训。计划外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时间、地点、设备,学生根据个人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爱好,自愿进行的实训。计划外实训既是对学生在计划内实训的补充训练,更是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提高性训练,以达到水平较高的程度。计划外实训应在业余时间开展。可以无偿进行,也可以有偿进行。

1.3按实训的地点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指高职院依靠自已的实训设备,在校内开展的训练。校内实训的优点是实训安排时间自主、便于管理及考核,缺点是受实训设备的限制。在当前形势下,校内实训仍然是学生进行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

(2)校外实训。校外实训是指高职院利用企业、行业的设备,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校外实训的优点生产设备齐全,实训项目是实际生产零件。但缺点是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在企业进行真正的加工操作。因此校外实训目前仍是以认知性实训为主。

2、实训模式的选择

在实训模式的选择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是模式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计算实训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要避免不重实效、应付了事,为了完成实训而实训,实训时间短、多人一机的情况。对于有着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可采用校外集中式实训模式,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接受训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来说,由于不具备稳定的、可提供学生实际操作条件的实训基地,基本上还是采用校内实训的方式。根据实训设备的情况,对同一类型实训设备数目充足的实训项目,可采用集中式实训;同一类型实训设备数目较少的实训项目,宜采用分散式实训。同时,计划外实训是计划内实训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重要手段,应注意采用。

3、高职院校实训教改与实践路径

3.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践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全面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工作中的关键所在。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针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实验等相关实训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明确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进而将基础知识与实`教学、专业技术结合到一起,通过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并将实践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产学研相结合方向的指引下,形成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精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训教改过程中应深入到行业及企业中进行调研,精确分析行业与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其对职业岗位群在能力上的需求,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精确定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利,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应用于未来的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加工及工装设计中,为行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性人才。

3.3加强机械专业自身建设

在实训教改过程中,应以当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为主要契机,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在本专业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同时学校也要加大专业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对经费及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走上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始终坚持以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主要建设目标,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完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第二,充分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第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展开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创造机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开设一些创新类课程,展开课外科技实践与创新设计,在专业中营造出一种创新氛围,为学生营造出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与企业合作为专业人才创造条件,与企业一同完成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对实训环节的管理方法,加大在实践环节上的投入,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训过程加大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力度。

4、结束语

机械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每个环节上都要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最短时间之内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针对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实训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加大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力度,制定出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水平上,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史卫华.浅析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办法[J].中国市场,2015,20:182+186.

[2]薛拥军.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 222

-223.

[3]冯天祥.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19-221.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3

关键词: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项目计划;利益相关性;需求调研;阶段性评估;文档跟踪

1 前言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有效的沟通,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进行协调和整合,确保项目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顺利、成功地完成项目。

我所负责的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从技术角度看:主要包括机柜安装,强电安装,综合布线部分、网络设备调试,检测系统软件安装调试等。从项目关系方角度讲,有多个协作的硬件设备提供商、网络系统集成商、软件系统服务商以及作为项目总负责的我院信息中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涉及业务广泛、技术复杂、多方参与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控制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对这几个要素进行协调整合的难度。因为这几个要素都是项目的相关利益者不容忽视的。该项目是湖北省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来自其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因此,项目的整体管理十分重要。

2 项目计期是项目要素协调整合的基础

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实施和控制的文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计划,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计划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参照,并确定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同时,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合理的项目计划,是协调和整合项目。并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在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中,我们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参照我院项目计划编制的模板。抓住本项目的特点,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分析项目特点。着重在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沟通机制、技术过程和进度等方面,及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方面进行规划。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各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整体计划内容充分协商后敲定。

由于该项目涉众较多,为了更好地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在项目计划过程中,会同技术管理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利益相关性分析,作为我院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这些分析帮助了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如何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

首先,系统集成项目是相关技术或者相关设备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其项目的实施都建立在用户提出的项目需求之上。然而,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业务需求却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致使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这是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全面掌握用户方的真正需求和这些需求可能发生的项目风险,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项目进度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项目的深入,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控制这种来自需求改变的成本增加,项目负责人除了在项目前期进行更加深入的项目调研外,还应该加大和用户的沟通力度,让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我们驾驭项目,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用户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需求因一些变化越来越高,不断增加的项目需求,将使项目预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项目负责人要区别对待。如果确系有助于项目期望的实现并能够帮助用户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需求,哪怕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延长项目的实施周期也要采纳这种需求,这是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与项目期望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需求,则通过和用户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尽量不采用。

最后,项目成本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看到项目的硬件、软件等硬性成本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这一软性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是控制这项成本的关键。

4 如何实现项目进度的控制

首先,要明确项目期望值,做好需求调研,围绕用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目标,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需求关系不大或者毫无关系的内容。缓建或根本不建,将项目资源聚焦在更容易把控和量化的目标上来。项目实施完全围绕该需求进行,这也是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系统集成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充分协作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和环节的时间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因此,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短板”环节,进行着力攻坚,促进其与项目的其他环节步调一致,协同共进,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再次,信息化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制定项目时间保障机制,保证项目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最后,由于信息化项目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项目的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项目开始前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普及性培训,在项目进行中进行相关的项目培训。提高每一位参与人员的项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5 如何实现项目质量控制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 成本控制; 策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设计阶段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70-001

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前期成本控制内容包括项目策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在策划阶段进行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定位,实事求是的做好可行性研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认真编制成本估算,并对其销售预测做出经济评价,对项目进度合理布置,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前景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建设标准,提出符合经济效益的最佳规划方案。其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投资估算、最佳的设计规划方案基本确定了项目开发的方向和投资的金额,其控制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为整个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做好事前控制,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达到“低成本、高利润”。

1.策划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策划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和项目定位。市场调研首先对项目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项目开发时期的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客观的调查,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适应市场条件下进行策划,策划以低成本,高利润为目的,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有序的工作,为实现这个工作目标而解决各种困难,这是项目策划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环,收集好资料后,对这些资料分类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项目开发建设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的项目策划提供良好的基础。

项目定位是把市场调研的结果和初步构思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这是策划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项目开发能否达到目标成本,其功能的定位,确定了项目发展的方向,其定义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计划的成败。首先对收集的资料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做出项目定义,确定项目实施的总体构思,对项目功能、建设的内容、规模有一个建设思路,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方面设置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客户需求、满足项目运营利润需要的项目定位。

在项目策划阶段,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项目所处的环境,环境的特点和变化直接影响项目策划的方向内容,同时也对项目有着制约作用。这样才能获得和环境相适应的策划方案。主要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控制

现阶段由于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做为投资人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越来越重视,可行性研究的成本控制也更加重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为:项目建设规模的选取、建设标准和项目地址的确定。

建筑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成本,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感观,在消费者和投资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又要得到客户的满意而成本又得到合理的控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是投资者一个重要的课题。房地产开发项目合理的选取建筑规模显得尤其重要。

建设规模合理确定以后,就要确定建设标准,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占地面积、建筑和结构建设标准、配套工程、工艺设备等方面,建设标准能否达到对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这几项标准的合理确定。不同的地区建设标准应不同,不能设定统一标准,根据当地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确定建设标准,定性定量的制定出标准和指标,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开发项目地址的合理确定,对项目的开发、建设、销售有着直接关系,影响到成本的控制,它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材料价格、供应情况,能源、运输情况和当地的民俗和文化,遵循靠近建筑材料提供地和商品房消费群的原则;只有这样,开发的项目才能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在计划内建设好并销售出去;另外应建在工业项目适当聚集和城镇的原则,只有在这里,人们对房地产项目才有消费能力,对投资人来说,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提高设施的效益。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一般应用投资估算法、经济评价法和增量净效益法等。投资估算法尽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于影响投资的因素的各个成本以量化计算出项目开发总成本,其估算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设计阶段的成本概算不得突破投资估算额。我国目前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

3.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三阶段设计,项目有了整体的设计,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是主动控制,在控制中主动发现成本超出计划成本部分,即时修正差异,使设计更加经济,在设计中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的体现经济与先进技术相结合。设计是在项目设计任务书已批准,通过三阶段设计,在建筑标准、经济要求、建筑结构上完成整体设计,达到安全可靠性、适用性、经济性三大目标,设计文件做好以后,经批准后,项目必须完全按照此设计文件施工,项目建好以后,是否能达到满意的经济效果,设计质量和成本限额是关键因素,它在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初步设计阶段,控制好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工期、总投资等,初步提出设计方案并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在技术设计阶段,在经批准的初设计基础上,加深设计的深度,对主要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更详细的计算和设计,进一步研究其可靠性和合理性。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建筑结构设计,满足施工的要求。

提出设计方案首先要做好设计方案优化,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其成本控制的工作主要根据设计优化的方案提出评价建议,对在此阶段的资金使用计划进行控制并执行,编制项目总控制修正估算。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5

关键词 教师培训 质量评价 依据 模式探讨 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5)学员所在学校

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

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

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赵德成,梁永正.教师培训需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调研计划内容范文6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