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纪律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75-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迈进,幼儿素质教育得到幼儿老师的普遍认可和关注。但是,在一些课堂上仍然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部分幼儿老师对孩子的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学习成绩过分看重,相互之间还进行比较。鉴于此现象,我觉得教师需要停下脚步歇一歇,认真反思,谨慎前行。
一、淡化知识,培养兴趣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的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淡化知识教育,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语言”是幼儿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平时语言方面的教学中,我没有把重心放在语言知识方面,而是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快乐、温暖的学习环境,在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交往、交流。我着重吸引、鼓励孩子和老师、同伴交谈,让他们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培养孩子们清楚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倡导他们大胆想象、尝试描述,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科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也是幼儿教学内容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有意淡化数、量、计算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教学,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幼儿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对数的形象感知,建立数量表象。让他们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展示、交流、合作、分享。
二、耐心润泽,积蓄体能
健康的体魄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切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既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又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耐心润泽,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积蓄体能。为了增强幼儿体质,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力求上好每一节健康课。为了吸引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精心设计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基本动作,训练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我设计了一节“玩转垫子”游戏。我将幼儿分成每四人一组,每组四块方垫子。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充分锻炼,我除了提醒他们活动中注意安全之外没有提出其他过多的要求,让他们各小组自由发挥,利用垫子尽情游戏。孩子们开始时小心翼翼地站到垫子上感受它的柔软,接着,有的孩子就在垫子上跳跃,有的孩子在垫子上翻滚,有的孩子把垫子叠起来在上面纵跳,有的孩子把垫子排成一排,在垫子上连续跳,还有的孩子手拉着手合作跳。最后,我用录音机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垫子上发挥想象,自由设计动作,尽情舒展活动。孩子们在有趣的垫子游戏活动中锻炼了跳跃、平衡等运动技能,训练了协调性和灵活度,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除了利用健康课开展好体育活动,还组织做好上、下午的课间操,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锻炼体质。除了幼儿身体素质的训练外,我还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讲究卫生、均衡营养的保健教育,对他们进行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勇敢坚强的意志教育。
三、潜心培育,涵养素养
美丽动人的鲜花无不经历阳光雨露的沐浴,鲜花盛开之前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给它浇水、施肥。我们要潜心培育幼儿这朵花蕾,为他们提供养料,促使他们更好地绽放。艺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重要素养之一,我们不能仅仅看重知识素养,更要关注幼儿阶段艺术素养的熏陶和积淀。音乐和美术是世上最美的花朵,散发迷人的芳香,也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主要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儿歌《小燕子》时,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小燕子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然后组织孩子们戴上小燕子的头饰,扮演小燕子飞翔舞蹈、衔泥做窝,在角色表演活动中认识小燕子的美丽和勤劳。在接触感知小燕子后,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欣赏歌曲《小燕子》,最后,组织孩子们在一步步感受体悟中学唱歌曲,并且带领孩子根据音乐节奏律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我们还经常指导幼儿参加绘画、手工等形式的美术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帮助提高艺术表现的技能,涵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要创造和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自由表达情感,丰富想象创造,让他们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涵养艺术修养,发展艺术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切莫心急,耐心培育,关爱孩子,静候花开。
参考文献: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尔夫产业蓬勃发展。相比之下,高尔夫职业教育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高尔夫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增量均难以满足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本课题在调查的基础上,以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突破口,通过对海南省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借鉴高尔夫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省高尔夫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高尔夫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海南省高尔夫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近年来,高尔夫球场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海南省各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纷纷从体育、旅游和农林三个大类申报开设高尔夫及相关专业。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目标也各有侧重,本科院校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型人才为主,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则提出培养适应高尔夫球场基础服务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办学模式
海南省高尔夫职业教育总体上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类型多样化的基本特征。行业、企业和境外学校共同参与到办学过程中,使得高尔夫专业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海南省各大中专院校的高尔夫专业办学,涵盖与境外学校联合、校企合作和独立办学三种办学模式。
(三)实训条件
从对13所大中专院校的调查情况来看,没有一所学校有校内高尔夫球场,仅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3所学校有校内高尔夫练习场,6所学校有高尔夫室内实训室。相比较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院校而言,本科院校的高尔夫实训条件尤其缺乏。超过半数院校的高尔夫实践课程教学、技能实训全部依赖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来完成。
(四)师资力量
从调查中了解到,69.2%的学校高尔夫师资以兼职教师为主,且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比例超过70%。仅3所学校的高尔夫专业教师有高尔夫及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所占比例为23.1%。9所学校选派25名教师参加过高尔夫专业师资的培训,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参加培训人数占72.0%。
二、海南省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合理的专业布局
从13所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来看,绝大多数院校定位以培养球场服务人才(即球童)为主,同质化较为严重。2011年朝向集团的《朝向白皮书》中的数据中提到,顾客到球场打球对草坪质量的关注度最高,达到55.7%。对球会相关人士的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在草坪养护、病虫害防治、器械使用与维修等方面投入巨大,人才缺口也非常之大,球场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海南仅1所学校通过对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办了高尔夫场地管理专业。由此可见,高尔夫专业整体布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匮乏,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海南高尔夫产业的快速推进为高尔夫职业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许多学校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纷纷开办高尔夫及相关专业。然而,专业办学条件显然难以满足专业办学需要,课程设置多以不同方向、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拼凑为主,没有针对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办学质量堪忧。
(三)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突破
近年来,海南省各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的高尔夫专业办学过程中,校企之间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缺少实质性突破。尤其是企业在高尔夫专业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顶岗实习等方面参与度不够。学校在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职后培训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三、加速推进海南省高尔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政府主导,项目推动,打造行、校、企三位一体的高尔夫职业教育示范区
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产业的建设,由政府主导,通过立项的方式,汇集高尔夫行业协会、高尔夫企业及大中专院校,分俱乐部管理、场地管理、球场服务、高尔夫赛事、高尔夫职业球手与职业教练等不同方向建设高尔夫专业示范点,共同打造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尔夫职业教育示范区,带动海南高尔夫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引入国际化的高尔夫行业标准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鼓励行业企业学习并引入国际化的高尔夫职业标准和规范,提升海南各高尔夫球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与英国和美国的高尔夫名校联姻,引入先进的高尔夫教学体系,借助合作办学学校开展师资培训项目,共同开设高尔夫国际班,为省内输送国际化、高素质高尔夫专业人才。
(三)大力推进共享型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
针对海南省各大中专院校高尔夫实训场地匮乏的问题,建议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区域为重点,以学校或合作球场为依托,建设开放性、共享型高尔夫技能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10-06-21.
[2] 王鹏飞.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 杨艳红,高尔夫教育研究综述[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6).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4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5
特邀专家:成尚荣(国家督学);顾丽娅(《早期教育》编辑);宣玉兴(原区教育文体局局长);庄春梅、薛辉(教研员)。
一、开场篇――游戏中悟规则
开场:在园所呵护教育理念下,一直提倡大家做什么样的老师?(有玩性、看得见、等得了、引得巧)既然要做有玩性的老师,那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开启今天的沙龙活动。
1.游戏体验:驿站传书。
2.游戏交流:感悟规则的来源和目的。
高丽泽:刚才玩游戏时大家需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尤舒:规则,规则可以保证更好地完成这个游戏。
高丽泽:规则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一个有序规则和好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今天我们出现了规则,讲到规则就想到自由。很多人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带着我们的思考,开启我们今天的读书活动,这已经是我们共读的第三本著作。
二、分享篇――名著中显实践
1.名言分享:引出共读的主题。
《蒙台梭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我园教师的案头书,本年度园所倡导大家结合自身实践去阅读。在此书《纪律》篇章中,谈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教师逐一分享)
2.读书感受分享:读后的感受冲击。
陈菲:我是工作第一年的老师,读后觉得“纪律绝不是靠命令、说教以及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惩戒性的措施所能得到的”给我印象最深刻。刚开始管理班级时,会用一些生硬的组织性语言,如“必须、不能、不要、不准”之类的话语让孩子安静,但效果不佳……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辞,比如午餐散步回来,经过其他教室门口,会轻声提醒孩子:“小班的弟弟妹妹已经睡觉了,我们要走路轻轻地回到自己的班级准备睡觉哦!”效果甚好。
尹彦:有很多句,我做了筛选和排列,最终选定这样一句:“谁若不能独立,就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常看到成长替代的现象:奶奶年纪大了,个别孩子依然是背着的,即便文化水平高的父母,依然会有替代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对家长有所影响。
3.实践经验分享:读后的“甜头”。
王禹:以往在区域游戏时,我会呵斥:“玩游戏要安静!”我在书中看到“纪律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途径,沿着这个途径孩子就能理解好这个客观的概念”。我开始组织孩子观看照片、录像,让孩子自己观察分析、自己设计区域游戏规则。老师和孩子一起建立属于他们的规则。建立班级自主文化是我的理想。
钱力:受书的启发,我们尝试在小班开展了班级公约,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分了五步:第一步,在公约制订之前,对班级中所有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抽取孩子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第一个阶段,确定了椅子归位摆放、分享玩具、及时整理玩具、主动打招呼四个问题。第二步,用图片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拍下来,与幼儿一起重温现场。第三步,幼儿进行自评和同伴之间的互评,自己发现问题。第四步,寻求策略,共同讨论解决策略,制作班级公约。第五步,执行班级公约。每位幼儿都有一张贴画纸,一天下来,孩子自己想想今天这几个方面做得怎样,进行自评。
汪田田:班级公约的做法,大家都表示认同。我们这样践行到底对不对?请专家帮助把脉。
庄春梅:公约是班级中所有人共同维护的,个人觉得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儿童之间相互评价和协商的水平是不是很重要?幼儿可以和教师协商,给他机会和权利吗?你觉得公约对教师能起什么作用?孩子有多少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多少互评的机制?你赋予了儿童多少权利?你自己注意什么?活动区的规则,时间、空间、材料、包括整班幼儿如何流动?
成尚荣:庄老师讲的很重要。第一,公约对大家都是有用的,维护公约比遵守公约更重要。第二,公约的制定过程完全是协商的过程。协商的过程不是硬性指定的过程,是大家协商、参与、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第三,儿童这么小,孩子的自评能力从哪里来?一个是图片回放,第二老师是观察者、发现者。因此这个自评能力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启发下逐步形成的。再加上动态的过程是在引领下进行替换,让儿童自己来替换,这都是公约的重要因素。
汪田田:大家还有其他的感受也可以谈一谈。
徐志国:符号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把符号赋予人文意义的时候,就有了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比如楼梯地面上的小脚丫,在这样的符号中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符号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教育。我们在园所、班级很多区域都有这样无声教育的存在。
顾丽娅:环境是无声的,但其中也渗透了很多的信息和理念。我们孩子在区域中,在盥洗室有很多行为习惯的要求,比如图片、照片、流程图。这些教育是无声的,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让孩子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三、实战篇――实践中验实效
高丽泽: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下面来实战练兵。
1.幼儿视频分享――午餐进行时;活动进行时。
2.各抒己见(根据工作年限分为三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式分组研讨,再选代表发言)。
(1)午餐进行时:对照幼儿两天的行为,结合自身实践,如何理解幼儿的自由和规则?
蔡芬(1-5年新教师代表):
首先,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符合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喜欢的环境。比如餐后,教师应提供比较安静的游戏,如剪纸、油泥、雪花插片。这样既能自由选择,又能保障其他幼儿安静享用午餐。
其次,规则是让大家的利益最大化。第一天,孩子是在老师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由选择,秩序比较混乱。第二天当老师把视频给孩子回放后,和孩子协商,制定自我需要的规则。
冯越(6-10年教师代表):
现场分析。第一天,我们看到孩子看似自由,实际是散乱的,无意识的行为中会影响到他人。第二天,他们自由选择一些安静的游戏比如剪纸、看书、画画等,他们会安静地进行一些交流,是专注的。从他们内心来讲,他们是自由的。
诊断和分析。蒙台梭利讲到当一个孩子行为没有秩序、规范的时候,实际上他们的精神是紧张的状态。人作为一个智慧生物,要多运用自己的智力来思考,从而达到内心平静,外化有序的行为方式。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
反思和实践。建构行动路径:第一,通过观察幼儿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自己有分析。第二,发现行为后,老师通过拍摄、记录和幼儿形成互动,产生交流。第三,通过交流互动,自评他评,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第四,遵守执行,也许会有新的问题的产生,后期教师要进行跟进。
(2)活动进行时:要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自由与规则,关键点在哪里,教师又该如何去“为”?
王静(10年以上教师代表):
首先,确定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自由与规则分别是什么?本次活动中的自由是:自由选择尝试方式、表达想法的自由。规则是操作的规则和交流的规则:同时落地,同一高度,时间的限制,听说的规则。但老师对于倾听和表达的规则没有很好地提出来。
其次:对自由与规则的执行需要意识先行,才会有行为跟进。在意识认同中,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要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认同规则是合理的。操作前要明确要求,在行为跟进的过程中需要走走停停。因为对规则的执行需要坚持,也需要引导的技巧。操作后评价中要关注到孩子对规则执行的情况。
第三,纪律是在自由中获得的。
要创设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四、专家引领
高丽泽:对于以上所述,我们不做评论,只是思想碰撞。下面请专家点评。
薛辉:我们在建立规则和纪律的时候要尊重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首先,规则是要达到观念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则是内隐的,是价值认同,是观念层面的。纪律是外显的,是行为层面的。班级公约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在整个遵从纪律和规则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发现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的角色。我们要更好地贴近儿童,而不是用我们的要求来制约儿童。
庄春梅:第一,我们读的是蒙台梭利的纪律与自由的章节,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的两面,更多指向成人,我不主张幼儿园都来谈纪律,我们建议在幼儿园阶段只谈规则与自主。
第二,在处理规则与自主的时候,我们会有冲突和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要等待、发现、了解、解读、读懂儿童。
第三,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我看到班级公约中有很多孩子画的内容,环境是一种影响,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让他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图画来表达。当儿童规则与自主发生矛盾时,我们老师要去激发、唤醒、支持、引导、帮助。外在的约束到内心的约定需要我们智慧地应对,我们会一步一步和儿童共同成长。
宣玉兴:第一,我们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教育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学习的一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习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幼儿教师、校领导终身坚持的职业习惯。
第二,蒙台梭利方法是教师前行的灯塔,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蒙台梭利既是教育家,又是医学博士,她写得东西很耐看,我们教师要花多年的时间,好好读大家,读经典,造福儿童。
成尚荣:到银河幼儿园参加这个活动很感动,对我是极大的鼓舞。纪律问题,这是幼儿园教师实践中最纠结、最困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保教活动无法有秩序的进行,所谓解放儿童,让儿童自由,也是一句空话。抓住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来讨论,又达成了一些共识:
1.究竟什么是纪律。你们对纪律的解释最重要的那就是规则。规则是来自于儿童内心需求的,是能适应并促进幼儿内心需求满足,促进他发展的。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就是蒙台梭利这本书里说的,纪律不只是事实,而是一个途径,说纪律是途径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纪律的价值和作用。第三点解释,纪律是自我的约束。用庄春梅老师的话来说,纪律是内心的约定。
2.纪律存在的价值。蒙台梭利在第五章里非常明确地提出独立性的问题:纪律,为人的解放而存在,纪律,为儿童的创造性而存在。最好的纪律不是为了约束儿童的,最好的纪律、最有价值的纪律是为儿童的发展,是为儿童的解放,是为儿童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打好基础而存在的,这是纪律最高的价值。
3.纪律是如何形成的。蒙台梭利的观点很明确,照亮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是他们的活动,是他们的工作。也就是说纪律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只要认真工作,投入活动了,他感兴趣了,当然就遵守纪律了。但是蒙台梭利又说了,纪律的形成还是需要训练的,所以讲到了肃静课。所谓肃静课是专门用来进行儿童纪律的训练和教育的。第三个方法通过儿童公约,这就是你们说的班级公约开始的训练儿童纪律的方法。这个公约是大家协商而成的,在协商维护的过程中,让纪律逐步建立起来。第四,纪律是需要调整的,动态发展的。儿童的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规则约定也是有变化的。像这样都是很好的方法。
幼儿纪律教育范文6
一、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本次教师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做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整顿作风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让教育整顿和当前工作双促进,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干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师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在社会中为人师表。
二、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作风、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幼儿园的发展添砖加瓦!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始终牢记党纪国法,爱岗敬业干实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心思凝集到教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提高教育质量上,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以追求一流的责任感,用自己最的努力去争取的业绩。
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风,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幼儿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与每一位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尊重每幼儿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潜在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