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1

一、社群价值与全局规划

1、社群建立的最大意义在于建立用户关系

2、明确建群的目的:将有共同需求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对社群的运营实现转化

3、社群建立者要负担责任,对社群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社群活跃度

4、建立的意义:建立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深度联系。

二、社群的定位:

1、为什么建立社群

2、社群能够带来什么价值

3、群里应该有哪些人

三、社群运营规则:目的让群员有归属感,组织感和仪式感,知道群是有专人管理的,必须建立规章制度

群成员:群主、管理员

入群须知:新成员进群欢迎—仪式感,对进群的成员明确社群的目的和价值

内容规范:可以分享同社群目的相关的知识内容,供大家学习借鉴;禁止发广告及与群内容无关的言论话题,违规者将进行警告或踢出群聊;对于群主发起的讨论内容,积极活跃参与的成员将获得相应的优惠政策,撬动群成员的主动性;如遇意见不合等情况,私下小窗沟通,不要影响群内氛围等。

四、社群分类:

交流群:初期用户的吸纳

体验群:潜在客户的开发

VIP群:高端客户的维护

五、社群活跃度

不断复现亲密关系中的美好体验,成为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催化剂

有料:打造高密度价值内容

有感:与我有关,互赠好感

有趣:将有趣可视化

有获:发自内心的成就用户,满足需求

持续不断输出有杀伤力,有价值,有别人利用价值的内容,提升用户活跃度除了日常的讨论,还可以每日资讯、带头发起热门话题、社会话题,组建分享活动、发红包奖励等

28原则:群主-20%的活跃成员-80%的普通成员;主抓20%活跃用户的管理,带动80%用户的裂变

六、社群引流

运用新媒体营销方式为社群引流:直播、短视频

自媒体平台软文引流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2

去年4月起,《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但今年中秋节前后,月饼、茶叶、酒类和化妆品的过度包装仍然助长了节日的绮靡骄奢之风,引发了全国不少媒体及大众的诟病。据媒体披露:一款“巴拿马金奖五粮液”售价高达29.8万元,包装盒莲花底座和盖头均由24K千足金打造。另有专家指出:“我国年产衬衫约12亿件,其中8亿件是盒装,需用纸24万吨,以直径10厘米的大树为标准,8亿只包装盒需要砍掉168万棵树。”

何为过度营销

包装作为营销中的一个环节,用博弈的观点来看,它是把双刃剑:精美的包装既可能为企业创造高额溢价,又可能成为企业营销的负担,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甚至危害社会长远利益。

从竞争层面来说,企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树立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但是营销手段的滥用就可能导致过度营销,过犹不及。在不够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在一夜暴富的不良示范下,企业决策者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短视,催生了对短期行为的不断向往――试图通过营销的手段来赢得市场,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出现了过度营销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过度营销呢?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营销作为企业研发、制造、物流、营销、财务、运营系统中的一环,无法取代其他环节的功能与作用。例如,从三鹿“毒奶粉”、霸王“二恶烷”等事件可以看出,制造环节的弊端完全能抵消企业营销多年积攒的“家底”,甚至可能是挥刀自刭。因此,只有重视企业内部各种职能均衡发展、外部客户利益、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

过度营销的表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以人为本”意识形态的深化,安全、健康、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新消费形式的引擎。如食品、日化、药品、家电等行业均与安全、健康、环保关系密切,这些行业都是容易出现过度营销的行业。另外,快消品行业依靠消费者高频次重复购买和规模放大效应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和价值,吸引众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激烈的竞争也使过度营销水涨船高。总体来看,不同行业的过度营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品牌不重视品质。无论品牌多么强大,传播如何出色,最后消费者消费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品质低劣的产品必将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最终会伤害到企业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品牌,因为品质问题而轰然倒下的“大牌”不计其数。

价格利润最大化。价格是消费者评判产品价值的尺度,过于昂贵的价格会侵吞消费者的利益,过于低廉的价格又无法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从而导致企业不能长期为消费者服务。达芬奇家具通过“炒作”与“包装”,将国内生产加工的低质产品,运用出口转内销手段演变为意大利原装进口奢侈品,利用价格杠杆,制造了业界价格和利润神话。不过,它也终因自己的短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无中生有的虚假广告。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从长远的角度看,广告必须尽力维护好品牌形象,而不是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比如,霸王国际在产品宣传语上违反《化妆品命名规定》,加上“中药”、“纯中药”等字眼,打政策的球,强化了中草药特殊的使用效果。霸王虽获得了一定的短期利益,却在被曝光之后严重损害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另外,在渠道建设、促销手段、公共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过度营销的表现,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过度营销的危害

在各个行业以及营销的各个要素、方法中,都存在大量的过度营销现象,片面强调、夸大营销的功能会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哪些伤害呢?

摧毁企业走向强大的“土壤”。营销界流行一句话:“没有业绩一切免谈。”这是过度营销思维,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如出一辙。例如,前几年国美电器强制规划每年业绩增长率达100%以上,在短期内,压力及指标量化管理对业绩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事实证明后来的国美风波以及被苏宁超越,很大程度上是由国美领导层过度重视短期业绩,不重视平衡发展所致。

业绩从周期上可分为长期业绩、中期业绩和短期业绩,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定量业绩(如年度销售量、客户开发量、利润达成量等)和隐性定性业绩(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由此可见,业绩是企业的一个综合平衡发展系统,定义为单纯意义上的短期销售业绩,必然以偏赅全、助长过度营销之风。很多企业获利能力超强,但还以追逐短期利益为目标,使竞争环境恶化、消费潜力枯竭、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收窄,自废武功。

削弱企业发展动力。营销只是企业组织系统中的一项功能,过度依赖这个功能会缩短企业生命周期。根据木桶理论,匹配才是硬道理。如果研发力跟不上营销力,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营销力必受制约;如果制造力弱,无法保障准时交货,就会造成客户满意度低,流失客户;如果财务融资统筹力差,现金流断裂,营销方案无法执行,营销力何来?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如果企业所有的资源都向营销倾斜,营销人高高在上,其他人必是跑龙套。这种精英式管理,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与全体人员积极性的提升,最后结局是营销部这匹小马拉着企业这部大车在市场征战,严重削弱了企业整体能力的发挥,发展动力必受拖累。另外,过度营销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利润空间会收窄,没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强心针,企业就无法积蓄能够推动整辆战车前行的能量,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引发恶性竞争。由于供需矛盾尖锐,企业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切割市场蛋糕,很少考虑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何保证蛋糕不变质。每个企业都企图赢得竞争和更大的市场份额,频繁使用降价促销手段,利润空间收缩使企业运营可操作空间变小,企业市场应变力相应减弱。为摆脱困境,企业很容易患上急功近利与战略经营短视症,导致市场竞争往往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引发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

透支市场消费潜力。在目前消费者与市场不太成熟的背景下,过度营销的企业可能逞一时之快,销量会有较大提升。但要维持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企业可以无限度发掘的,当期的过度消费会以后续的市场萧条为代价。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引诱消费者过度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导致了金融链条的崩溃。

企业对所提供的产品拥有充分的知识,而消费者则缺少这些知识,因而后者依赖前者提供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充分,消费者很难及时作出判断,这会引发信息提供上的道德风险。企业行为靠利益驱动而非道德驱动,因此,透支消费者潜力的过度营销行为屡见不鲜。

助长不良消费风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存在着如送礼消费、攀比消费、腐败消费等不良风气,企业的过度营销无疑会怂恿、加强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意愿,不少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在营销活动中表现出了种种道德缺失:1.利用消费者的盲目消费,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2.纵容炫耀式消费,获取暴利;3.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满足消费者的成瘾消费;4.不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鼓励守旧式消费;5.鼓动消费者负债和超前消费。

种种企业过度营销行为,使消费群体中流行着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强化了消费者的不良心理预期。虽然在短期之内引诱不良风气可能使企业收益颇丰,却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障碍。

过度营销的成因

过度营销会给企业和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危害,那么,企业的过度营销是由哪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呢?

国际化市场拓展受阻

中国加入WTO之后,不少企业惊呼国外市场并不是对我们完全开放的,各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设置了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如国际标准认证、进口配额、歧视性采购、检疫标准等。一般企业难以达到如此高的标准,即使某一时期达到严苛的标准,一旦查出不符检验标准或者造成消费者伤害,对企业苛刻的追诉制度往往使企业走上绝境。例如,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陷入“美泰玩具厂召回”事件中,副董事长自杀。

发达国家高不可攀的行业标准及严苛的法律责任,使很多中国企业望而却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发达国家对中国部分产业的有效“封杀”,将中国“巨无霸”的超级产能限制在狭小市场空间中互相拼杀。企业为争得先机,必然死盯住主要竞争对手,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等方面务求先于对手一步,尝到“头啖汤”。

低端产业链过于集中

早期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导致门槛低的产业投资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于产业金字塔底层。低端产品过多,产能过大,商品流通不畅,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过度营销的气候与土壤。

在产品、价格、渠道先天不足的劣势下,要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企业必然 “压宝”在促销环节上。低端产业链的过度集中,竞争程度日渐加剧,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服务方式、营销手法必然产生蝴蝶效应。例如,有些食品企业专门模仿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包装,让粗心大意的客户上当受骗。有效的策略很快就失去其原本固有的作用与优势,过度营销必呈泛滥之势。

疲于应对多元化消费需求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全球化共享,使消费者对世界的认识加深、眼界开阔,加上对时尚的追求,消费者抛弃了原来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形成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及不断拓宽的消费渠道,将原来比较集中的消费群体进行了再细分,即同一渠道的消费群体相对减少了。

随着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观念已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向更高的消费层级发展。社科院近期的《商业蓝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94亿元,占全球消费的27.5%,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消费者升级的需求渐行渐远。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无法因时而变,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被逼步入过度营销的“死胡同”。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观念、全球企业的同台竞争、企业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等因素,在加剧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加速了产品生命的衰老进程。很多产品还来不及进入细分市场,就快速步入了衰退期。例如电子教育产业,国内电子企业蜂拥而至,打着点读机、学习机、学生电脑、平板电脑的幌子,将成本两三百元的MP4加上黄冈、海淀名师视频进行包装,售价高达两三千元。因为产品缺乏持续创新力,这些产品迅速就进入了衰退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被认为是制造业的创新引擎,创新能力越强,产品的生命周期即越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空间隧道中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个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企业投入如此之大,产品生命周期如此之短,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决策层难保不作出短期的决策:与其等产品被动快速变老,不如通过折扣、让利等促销手段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过度营销,以求收回成本。

营销观念保守、短视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使世界500强企业趋之若鹜,纷纷进驻中国。外企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市场视角与营销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独领,使国内企业纷纷效仿。大量营销理念的导入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外企营销示范,使国内企业迅速“囫囵吞枣”般地学会了很多营销理论与操作手法,还未掌握精髓就急不可耐地一展身手。不少企业一时“定位”,一时“品类”,一时“系统”,一时“跨界”,最后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企业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之后,资源和信心都耗尽了,还是没有找到方向。

几经折腾之后,很多企业开始信奉唯实践论,形成保守、短视观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盯住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模仿与跟随,待时机成熟再向行业标杆企业发起挑战。虽然很多企业宣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经营哲学,但真正有资格说这话的只有行业标杆企业。因此,行业标杆企业的营销战略、策略、方法被追随者全面模仿。因此,企业产品、营销、服务同质化天天在上演。久而久之,企业只需要强者思维,不需要个性化与多元化思维,营销岂能不过度?

美国经常攻击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差,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极强。这使得企业在行业中如果无绝对统治力的话,推出新品极易成为先烈,使部分企业放弃创新或者隐藏创新能力。企业保守、短视的营销观念很难形成营销系统力,只能见招拆招,难与外企硬拼。比如,苹果公司推新品、降价促销、淘汰时机的决策均有一套完整的决策系统在支持,并不像部分中国企业均由老板拍脑袋决定。企业境界与思维上的短视,使过度营销在经营决策的过程中无处不在。

决策层的急功近利

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成败系于一身。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既有稳健的一面,也难掩其急功近利的一面。而作为企业家左右手的职业经理人,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政期”的短期收益。面对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和内部的业绩压力,职业经理人为了避免明天下课,为了完成当期的业绩与利润目标,对于有利于业绩、利润提升的措施,不太在意其合理、合法性,只在意其有效性。

作为企业管理资源的主体,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短视的立场与视角,严重消耗企业管理资源,使短期利益与短期决策流行,助长了行业与企业的过度营销行为。

由于上述种种内外部原因,挤压企业利润、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过度营销充斥市场。企业应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克服、改变短视的思维方式,苦练内功,均衡发展企业各种职能,避免过度营销的发生。对于过度营销比较严重的行业,企业应该从竞合的角度思考,针对过度营销的具体成因,从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等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矫正过度营销的方法和策略,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作者来自博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3

1月12日,深圳商报宣布,将从采编融合、移动端布局、微信集群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倾力打造三大融媒体产品。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互融,首先要做到采编深度融合。在这方面,国内传统媒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不同的路子,有的是局部探索逐步实践,有的是大刀阔斧全面改革;对于改革后的产物,有的称作“全媒体中央控制室”,有的称作“全媒体数字采编中心”,有的则叫“中央编辑部”。深圳商报称“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当然,业内对此早有比较形象的称呼――“中央厨房”。

观念转变:达成媒体融合改革共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此后,一些媒体相继宣布了媒体融合改革战略。

与大多数媒体一样,深圳商报在建设运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如何互动、互通的问题。那时融合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地提出来,报网互动依旧是许多媒体人口中经常提及的改革策略。观念的转变,准确地说是媒体融合意识的转变,尚处于发酵过程。传统采编部门一直在做他们经年不变的工作,新媒体中心除了从已经见报的新闻中寻找素材,就是去互联网上整合可用的新闻资源,两者之间较少沟通,唯一算得上有点突破的就是报网互动。

新媒体平台的一次新闻报道实践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许久之后还印象深刻。2014年4月23日19时44分,深圳龙华一超市发生挟持人质事件。根据网友报料和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记者发回来的报道,深圳商报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媒体中率先了微博报道,该微博随即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超过30家国内媒体官微转发3600多次,评论超过800条。由于深圳公安的官方微博信息有误(事件中,被砍伤者实为选购商品的顾客,却写成了女售货员),最后也不得不选择在该事件报道中已形成第一舆论场的深圳商报官方微博来澄清。深圳商报在该事件中的微博,最终收获了约450万次的阅读量。

这个案例说明,新媒体平台新闻的即时性彻底刷新了纸媒时代报人对新闻时效性的认识,即便是广播电视也难以企及。然而,另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新媒体平台新闻的时效优势毋庸置疑,但原创内容由谁来生产?自然离不开传统媒体专业的采编团队。只不过,这个采编团队不可以继续独自作战,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原创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也正是后来媒体人大谈特谈的“媒体融合”。

采编深度融合要得以实现,离不开报社从上到下思想意识的转变。深圳商报领导层从2014年初开始,便在思想上逐渐达成共识,并将这种共识一步步贯彻到报社中层乃至基层采编人员心中,为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媒体融合改革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要抓手:以先进技术支撑融媒体采编

对于媒体融合与网络技术的关系,以及网络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部长刘奇葆在出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时表示,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他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要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还记得在与国内同行交流媒体融合经验时,一家新闻单位的全媒体中心负责人曾说过,他们委托互联网技术公司开发客户端,前后花了70多万元。其实开发一次的费用大概只有十几万元,但由于运营团队的需求一直在变,客户端需要不断改进,而外包公司的服务周期有限,技术人员与运营团队也不在一起办公,无法及时沟通修改,更换技术研发合作方还面临着二次开发。70多万元的技术开发费用就是这样不断累积起来的。深圳商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花费没有那么大,但开发新闻客户端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初始开发需要一笔费用,之后每次的功能及模板修改则需要另外付费,每次耗时少则两三周,多则一两个月,总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深圳商报在此次融媒体采编平台建设前期,就意识到必须以先进的技术力量为重要抓手,把技术力量的培育放在与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技术上打破现有的传统新闻采编流程,实现传统采编系统与新媒体平台的无缝对接。

具体来说,深圳商报在新媒体中心现有的技术部基础上,深入梳理并细化岗位职能,增加对应技术岗位的人员配置,包括网络软件开发、前端技术、客户端技术等多个方面,从而大幅度增强新媒体技术力量,为报纸提供专业科学的新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打通纸媒和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加强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互动融合。

技术力量的充实和培育,不仅体现在网络平台及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上,还体现在不断在新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深耕细作,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适时调整,这样才能让优质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广、更大影响的传播。

为此,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还增加了策划推广及数据分析的岗位配置,由专业的策划、推广团队专职负责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数据分析及渠道推广。

全媒体不仅仅体现在平台上,传播介质也要做到全媒体。以往,纸媒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文字和图片,音频和视频一直是广电媒体的独有优势。纸媒在拥有新媒体平台后,技术上具备了音频和视频传播的可能。为此,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于2014年6月正式成立视觉中心,专门负责全媒体平台的可视化设计及音频、视频的编辑制作。

在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深圳商报专门策划了一个新春祝福活动,视频制作团队走上街头,寻找交警、保安、环卫工人、的士司机、学生、设计师、个体经营者、街头艺人等在内的不同行业的深圳普通劳动者,拍摄了近30个短视频,生成二维码后,以羊和吉祥结为背景,制作了一个“能动”、“会说话”的新媒体专版,其中还包括深圳商报编委会全体成员向网友拜年的画面。网友只需用手机扫描深圳商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一段段满载着深圳普通人新春祝福的视频。该视频合辑同时在深圳商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推出。

改革关键:融媒体采编重在做到“融”

同许多传统媒体一样,深圳商报于2012年便设立了新媒体中心,但新媒体中心各平台的新闻90%以上都是纸媒传统采编人员采访编辑后见诸报端的旧闻,始终没有解决传统媒体采编部门与新媒体中心“两张皮”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做到一个“融”字。

从2014年底开始,借助办公区域改造的契机,深圳商报成立了“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同时积极筹备搭建融媒体采编平台。中心由值班总编辑主导,根据不同分工的新闻采访和编辑部门,下设若干条采编专线,各专线值班主任统一办公,从而从采编流程上实现对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的统一管理,以及对全报社采编人员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统一,正是融媒体采编中“融”字的集中体现。

根据目前的规划,在“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指挥下,所有新闻线索统一提交到数字采编系统,由各采访专线值班主任分派线索,采访指令。重大新闻线索,值班总编辑统一调度多部门、多条专线协同作战,摄影、摄像记者及新媒体采编人员适时配合,从而逐步实现对采编人员的扁平化管理,使每一条原创新闻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的媒体平台,快速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实现全天候、全媒体、立体式的新闻,稳步增强深圳商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一线采访人员完成采访稿件后须即时提交到数字采编系统,经“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相关专线值班主任协调分工,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编辑各自选择所需稿件,并根据各自平台特点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终极内容产品后,再根据各自流程适时。对于突发、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一线采访人员将第一时间传回短讯在新媒体平台滚动,采访结束后针对报纸版面需求做深度、集纳式报道。

传统媒体一旦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就会迸发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来,深圳商报在融媒体采编实践中已深深感受到融合的“魅力”。2月12日,在深圳小汽车限购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深圳商报官方微信第一时间编辑记者传回的稿件《粤B牌竞价细则出来了!你准备好砸钱了吗?》,截至2月17日已收获阅读数140918次。此外,在台湾复兴航空事故的报道中,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的编辑也与特派驻台记者密切联系,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更新事故处理最新进展情况。

为了配合“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的运营,深圳商报目前正在调整完善现行的采编人员薪酬及考核机制,实行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融媒体采编考核制度,逐步增强全体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新闻传播意识及融媒体采编意识,引导一线采访人员主动按照新媒体平台的规则采写稿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4

2011年5月14日下午2点,由匡威中国公司发起并主办的“街头派对”活动在上海莫干山路近昌化路段正式开始。活动的主题是“一场庆祝街头文化和城市骄傲的狂欢”,其内容包括了嘻哈音乐、3对3篮球赛、现场涂鸦、街头斗舞、跳蚤市场、滑板比赛和各色小吃。然而就在活动渐入佳境、气氛热烈的当口,警方的出面干预,使原定要持续到晚8点的活动,在下午4点戛然而止。据说,此次事件的原因是因为活动吸引了太多的到场观众、且人群仍在向这一街区不断NA,大大超过了申办活动的预期人数,造成负责该活动的警力人员严重不足。为了避免活动失控,警方决定提前结束活动。

无独有偶,在这一事件前不久,美国迪斯尼公司旗下的ESPN国际体育电视网,于4月29日至5月1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2011亚洲极限运动会”。这是本年度在我国领土上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国际极限赛事。遗憾的是,我国的顶尖滑板和BMX小轮车高手,都在开赛前被组委会临场取消了参赛资格,未能参加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高水平国际比赛。虽然网络上的议论声沸沸扬扬,中国极限运动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也是赛事组委会的组成部门,却至今也没有就此事给出明确的说明。

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两件事,直接反映出公安和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时的简单和粗糙。在这两件事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商业、大众传媒和政府在体育产业中的紧密联系和合作,而是商业(赞助商)和政府形象受损,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持批评态度。留给赛事和活动个体参加者、即运动员和观众的,则更多是遗憾和困惑。它们都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窘困和尴尬。

窘困的产业发展和创新环境

正如北京一位资深的体育媒体人所说,体育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赛事、媒体、赞助商、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而当检验这些要素资源在国内的现实情况,就不难发现我们所面I临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如何艰难。

首先作为赛事、特别是国际赛事或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意者、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们最先需要做的,是得到政府的批文,除了赛事规模,运动员来自的国家和地区、时间地点、主办承办等一般性信息外,政府审批体育赛事活动的关注重点,是赛事的经费落实。这实际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鸡、蛋谁先的命题:即没有经费,得不到政府批文;而没有批文,不可能得到赞助商或投资方的支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规划和宣传推广,以及赛事所衍生的社会效果和目的,并不在政府审批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资金实力的赛事发起方可以用自有资金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继而需要面对的,是对赛事电视节目制作甚至是播出的投入。仅靠电视转播的媒体曝光还远远不够,品牌赞助商或赛事发起方为了达到既定的影响力,必须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一系列赛前、赛中和赛后的宣传推广活动,以求延长宣传周期,覆盖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这也是各种分站赛、巡回赛和赛前路演等赛事和活动不断举行的原因。在推广活动这一环节中,赛事的主、承办方还要面对来自地方政府、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一系列行政审批和检查,支出与活动组织相关的一系列运营费用,并承担着前述上海两个案例中所发生的类似的运营风险。

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头龙。赛事很难赚钱,几乎又是我国体育市场业内人士的共识。究其原因,是政府审批的制约因素,媒体制作和播出的成本因素以及赛事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媒体资源各守一方、分段负责,表面上看是一个各项手续完备、通过各类报批的体育比赛和商业项目,而实际上,举办赛事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不仅没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关注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要素资源自身就是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

与此同时,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相信可以用金钱来操控赛事,用金钱来扶持品牌。如果市场任凭这些挥舞着资金大棒的特殊利益群体和商业资本一路通关、畅通无阻,让金钱深度渗透到体育和产业的机体中,则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产业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为金钱所追逐的这样或那样的回报,往往与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无关,更不用说体育产业对个体认知和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了。

体育营销本质

2010年春,来自中国(甲公司)和美国(乙公司)的两家知名体育公司,分别访问了刚刚建成的北京国际时尚体育公园(Woodward Bejing)。他们都想通过和Woodward Beijing,这一国际著名极限运动品牌的台作,来营销自己的产品。他们提出的合作方案,直接反映出这两家公司对体育营销理念认知的深刻不同。

甲公司提出的“合作”方案非常简单,即支付WoodwardBejing现金,换取一定时期在Woodward Bejing的极限场地内投入硬广告,即在场地内悬挂和张贴这家公司的旗帜和品牌Logo。相比之下,乙公司提出的合作方案虽然不包括任何直接现金支付,更容易被Woodward Beijing所接受。乙公司提出的方案是:1、乙公司和WoodwardBejing定期联合举办活动。鉴于WoodwardBeUm‘g离市区较远,乙公司负责在活动当日,安排大巴车,解决活动参加者从市中心到WoodwardBejing的往返交通;2、针对Woodward Bejing是一个体育营地品牌,乙公司提出在开营期间每季度免费提供Woodward Bejing 50个礼包,每个礼包包括一双乙公司的品牌运动鞋、一个品牌背包、一件品牌T恤衫和一顶品牌帽子,用于Woodward Beiiing免费送给其营员客户;3、乙公司负责出资装修Woodward Beijing的部分营员宿合,将其改造为“乙公司专属居住空间”。

这项并不涉及太多资金投入的台作方案,很快获得了部分实施。首先,乙公司和Woodward Bejing都是极限品牌,两者的合作在极限圈不仅具有深刻的“合法性”,更容易在广大极限运动爱好者之中产生共鸣;其次,WoodwardBejing拥有世界顶级的极限运动场地,其关注点是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前来体验,而乙公司作为极限服装和鞋帽的商业品牌,需要给他们的用户提供一个场所,真实地体验极限场地、融入极限文化的氛围。礼包的发放和专属居住空间的建立,也是从这个出发点、并结合双方主业的需要而提出的。这种经过缜密思考的需求和资源的互补,使两个品牌的合作一拍即合。如今,乙公司和WoodwardBejing已经联合举办了五次活动,每次都可以吸引到数百名极限爱好者到场。双方还在微博上互联,有活动和

共同关心的事件彼此转发,可以瞬间联络到数万极限潮人。

而甲公司仅仅是在场地内投放硬广的合作方案,不仅会使woodwardBeijing的极限“合法性”收到质疑,同时对Woodward Beijing最关心的问题――吸引爱好者到场体验和推广时尚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甲、乙两个公司在体育营销认知上的不同,暴露出国内体育企业在营销思维和手段上的相对单一和稚嫩。同时也说明,金钱开路的营销方式,未必会对体育、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以及企业品牌自身的特色和声誉产生正面影响。

可见,体育营销的本质乃在于尊重体育,尊重参与者。

体育产业出路何方?

在探讨如何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体育的表现形式和体育产业的关联要素本身,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以滑板、小轮车、跑酷、街舞、现代啦啦队等为代表的、广受青少年潮人追捧的新兴体育项目的崛起,正日益丰富着体育的个性和内涵,另一方面,体育与节庆、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日趋紧密,体育娱乐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些都挑战着政府主管部门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出现,正日益改变着体育的媒体环境。极易上传、转发和播放的超短视频,似乎对青少年受众群更有穿透力,也把窄告营销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所熟知的体育晶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无一不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媒体的更新演进和体育品牌对新媒体营销手段的快速应用,俨然形成了新的网络体育产业要素资源。

一句话,新体育、新媒体、新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应该被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这个大课题的总体考量范围之中。因为体育在服务于政治和商业目的的同时,更应该服务于每一个参与者个体。考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不考察我们所处的时代。

途径之一:体制创新

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和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实际上已经对北京市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提出的体制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是通过管理体制的内部调整和整合,建立与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相适应的、灵活的政府管理机制;二是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中,逐步以商业责任和商业风险取代政府责任和政府风险。

一项体育比赛,可以与一场音乐会、一个狂欢节同时举办。因为它们往往针对的是同一目标客户群体,彼此相得益彰。这就给行政主管部门的跨部门审批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近两年就出现过针对同一项目只批准了体育赛事,而没有批准音乐会的情况。孰不知体育和音乐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共政策的落实,有赖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跟进。

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引入科技手段和人文关怀,是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又一课题。美国政府关心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之一,是由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出面,成立了一个叫做“让我们动起来”(Let’sMove)的政府机构,并推出了从健康饮食到体育锻炼等一揽子宣传和举措。由第一夫人出面,直接面对广大青少年,突显了政府政策的人文气息。我们的体育主管部门,不妨也可以尝试在微博上批文、并给出具有亲和力的政策注解和提示要求,使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逐步以商业责任和商业风险取代政府责任和政府风险,是体制创新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政府在许多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不是操盘实体,由政府官员承担意外事故和伤害的责任,一是有欠公允,二也会导致主管部门落笔千斤,增加各级行政审批的难度,从而制约市场的热情。充分调动和利用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市场手段和商业运营手段,鼓励创新,允许失误,是激发体育产业自身发展活力、释放产业发展热情的不二法门。

途径之二:内容创新

2008年12月,在北京市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上,大兴区签约引进了美国伍得沃德(Woodward)体育营地品牌。2010年6月,项目建成并开始试运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位于星明湖度假村的地理位置偏远的项目,接待了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极限运动爱好者。这还仅仅是一块没有任何配套服务的极限场地。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对于物流领域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技能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支持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1政策环境背景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3]。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政策,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策红利期。尽管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还可以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政策环境对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有利的,并且有不断完善的趋势,所以本文主要从参与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入手,分析阻碍校企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因素。

2校企深度合作的阻碍因素

当前阻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发展前景不明。

2.1目标不一致

高职院校希望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处于产业前线的优势,及时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教师所授的和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场所以及企业师傅等条件完成学生实习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同时节约办学成本。随着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将收获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认可,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收益。物流企业期待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扩张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物流企业员工流动性强,急需可持续的后背力量,此外,当物流企业遇上应急性任务(例如“双11”带来的超大物流配送量)的时候,急需大量临时职工,这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需要人才来应对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其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追求社会效益,物流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当为了经济效益需要损害社会效益时,高职院校合作积极性不高,反之,将降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进而导致合作无法深入。

2.2合作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并投入资金、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构成一个培养人才的复杂系统,为了让系统高效产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而当前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人员设备共享调配还是具体项目的推进实施都缺乏系统性规划、正确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是指未建立校企双方高级管理层参与的决策机构,这将直接导致合作双方各自为战,项目实施缺少整体规划,遇到基层工作人员解决不了的矛盾时,合作就停滞不前或流于形式。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指未形成多渠道多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当合作过程中,某一方遇到了问题或者获得有利于双方合作的信息时,无法及时地进行信息共享,耽误了具体工作的推进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指学校对校内教师、企业对在职员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工作是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在完成原计划工作之外承担的任务,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在薪酬或者表彰等方面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将打击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2.3发展前景不明

发展前景不明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对于合作前景不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因为“人情关系”而开展的临时性合作,对于未来发展前景不明确;第二,在前期初步合作过程中,如果企业发现学生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应付“实习实训”的任务,不能按企业要求按时定岗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对未来合作前景持悲观态度;第三,企业投入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的人才,其初衷是培养之后为我所用,但奈何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此,反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3如何克服阻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3.1明确共赢目标

明确培养并留住符合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目标,以此为基础,企业应看到人才培养的长期利益,避免减少投入、敷衍合作之类的短视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应当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校内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晋升规划等宣讲,在培养好人才的基础上尽力帮助合作企业留住人才。

3.2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项目双负责人制,由系主任、合作企业推荐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成员包括物流专业教研室主任、合作企业骨干技术人员。领导小组对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进行统一领导,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统筹、指导、协调等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正常推进。完善信息交流机制,以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建立线上线下信息交流渠道。校企双方指定一名联络员作为固定信息交流渠道,同时辅以不定期的线上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解决临时性问题。此外,每年至少召开2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建议校企双方至少各承办一次,有利于增进双方了解,加强合作关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精神激励是指对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尊重和理解。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而企业人员恰恰相反,二者在合作过程中要互相尊重理解并主动给予帮助。同时校企双方的管理者也应当通过多渠道形式与下属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到试点工作的工作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帮助。物质激励这里主要是指以薪酬的方式激励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关心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认可和肯定,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得到及时而公平的体现。建议校企双方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使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能够感受到推进校企合作是为了学校和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学校和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3.3创造效益新增长点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实现校企共赢。高职院校本就是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而且是集中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如果由物流企业独力建设一个配送中心,那么从场地租赁、设备购买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因此,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来建设,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为校企双方均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进行长期校企合作。

4结语

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整体物流行业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物流企业在谋转型、求发展离不开物流管理人才。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时,要在明确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从组织保障、信息交流和参与者激励等方面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共同推进物流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

短视频运营规划方案范文6

Star VC是“非典型明星”任泉三年前成立的投资机构。投资人是他这几年不断钻研并乐在其中的新角色。但论及经商,他早已是老手。

二十年前,上海戏剧学院93级表演班的同学们临近毕业,班上的同学李冰冰、廖凡等都忙着跑组接戏。而任泉出于ρ菰笔杖氩晃榷ǖ牡S牵在上海安福路开了一家名为“蜀地辣子鱼”的餐厅。这家只有8张四人桌的小店,成了商人任泉从商之路的起点。

让李冰冰流泪的决定

去年3月,任泉在微博上宣布了一件重要的事――息影。做出决定之后,他第一个告诉的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李冰冰。 听完任泉的话,李冰冰哭了。

“我跟冰冰讲我要很认真地跟你聊一件事情,然后去她家,我说我决定退出演艺圈了。她说什么叫退出演艺圈?我说所有的演艺工作我从今天开始不做了。她一下眼泪就出来了。”靠在Star VC办公室的沙发上,任泉回忆当时的情景。

任泉和李冰冰是上海戏剧学院93级表演班的同班同学,他们一起在娱乐圈打拼十几年,合作的作品接近二十部。曾经的战友忽然退场,李冰冰一时难以接受。她对任泉说:“真的是在收获的时候,摘果子的时候你毅然转身走了,以后没有人陪我作伴了。”李冰冰的难过持续了一个礼拜,但她没有尝试劝阻任泉,她了解任泉一旦决定就很难轻易改变。

在Star VC 总裁韦魏看来,任泉做了一件非常有勇气的事。演戏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工作,只要出门就有钱赚,但投资必担风险。任泉坦承,放弃做演员其实是一个挺难的抉择。他很清楚当下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好的时候,是演员片酬最高的时候,也是自己经过多年经验和阅历的积累表演最成熟的时候。“除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必须承认这个职业给你带来太多的光环和荣誉,而另一边是我可能没那么擅长的事。”任泉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因为做演员可以获得的,他已经拥有过了。现阶段他想要专注于挑战人生而非剧本里的新角色。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成立Star VC时,任泉就已经知道可能得跟演员这个职业告别了。“演戏是个超级专注的事情,演员这个职业要求沉浸在人物里面,我拍戏的时候不接电话,可是这样的话团队很难执行,并且也是对表演的不尊重。我之前也有边做演员边业余做一些商业投资,那时候没花太多的精力。但成立专业投资机构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必须得拿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跟团队、创始人接触,而不是光看个数据。”

明星做投资是一种跨界尝试,Star VC成立之初被部分创投圈从业者不看好。今日资本总裁徐新曾质疑:“明星做投资,是靠刷脸进投资圈, 靠美丽挣钱?”乐博资本创始人杨宁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得出了“对于明星做投资,圈内99% 的专业人士都不看好”的结论。

赢得同行尊重,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受到肯定是任泉和团队这三年努力的方向。作为基金的主要运营者,除了在外地出差,任泉每天都会到公司。他每周跟投资经理开1~2次项目会,每次至少四小时。在会上,如果听到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有意思的idea,他会兴奋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屏幕前来回踱步。相比于已从业多年、稍有倦怠感的演艺工作,新的职业带给他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他觉得创投行业极富创造力,有太多新奇的东西。在这之前,任泉没想过他在40岁的时候还会换一个职业,且这个职业令他每天都热血沸腾。

在成立初期,三位明星合伙人一起制定了Star VC“五不投原则”,其中一条是“影视类公司不投”。被问到为什么放弃明星投资人最具备优势和资源的影视文化类公司,任泉说,这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如果我们投一些影视公司,别人就会觉得,你看果然他们除了影视一窍不通。一期二期基金我们干脆全部不投影视类项目,就是希望告诉大家,我们是一支专业的基金,和其他VC没有区别。”任泉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摘掉大家的有色眼镜。

进入VC行业时,任泉已经在长江商学院念了两年EMBA班。他的同学包括李亚鹏、佟大为夫妇,还有后来他投资的项目韩都衣舍的创始人赵迎光。 但进入这个行业之后,他仍感觉到比自己想象的更难。他将自己的状态概括为“且行且探索”。作为一只规模并不大的基金,Star VC不赌赛道,而是希望投资各个领域能改变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公司。在投资方向上,每期基金都会有不同的规划和侧重。2016年大量的顶级企业的科学家、CTO、顶尖大学的教授纷纷下海创业,任泉将投资方向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在11月底的一次项目会上,任泉先跟团队一起讨论了一个新能源的项目和一家研究无人驾驶的公司。之后他接待了一位由韩国投资机构推荐的一家VR游戏开发公司的创业者,此前他们曾在日本创新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会议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感到云里雾里的名词和科技术语。会后,任泉承认,一些太技术化的东西他也无法全部听懂。他觉得做VC之后每天都是自我迭代,每天都必须学习。

作为一个艺术考生,任泉过去更偏爱文艺作品,但如今他要面对一桌子枯燥的金融和管理类专业书籍。转型投资人,催生了他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还在论文答辩阶段,任泉已经报名参加了另一个CEO班,每个月飞到国外上一周课。团队的员工也被任老板逼到无法不学习,当团队在考察精准医疗和金融项目时,任泉会请医学博士和金融学专家来给全体员工讲课。

偶尔,任泉会怀念做演员的日子。他觉得那个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等在剧组演戏的职业已经离自己很远了。但有时听朋友说起他们最近正在拍的戏,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会忍不住想“要是我还做演员他们会找我演吗?”好几个朋友看《琅琊榜》的时候告诉任泉,胡歌演的梅长苏其实还挺适合你的。任泉真的会在脑海里想一想那个画面,如果他来演会是什么样子,然后“一笑而过”。因为“那个是你的过去了”。

灵敏的商业嗅觉

一下科技E轮融资会那天,北京刚下过这个冬天的第一鲅。活动结束后,以投资人身份出席的任泉跟曾经的同行,演员赵丽颖和贾乃亮一起吃饭。在这次饭局上,任泉感到他曾经的同行看待他的目光与过去明显不同了。“他们都问泉哥你那个投资怎么怎么样的,而不是我们在一起能不能合作拍个戏,大家已经不以演员的身份来看我了。”

秒拍(一下科技)是Star VC最早投资的项目。在完成最新一轮5亿美金的融资后,这家公司的估值已经超过30亿美元。投资秒拍时,冰桶挑战尚未席卷中国,秒拍还不温不火,短视频也远远算不上风口。据任泉回忆,这个项目的谈判过程非常顺利,除了方向和商业模式以外,任泉更重视创始人和团队。“韩坤很像我的兄长,性格憨厚,什么事情都跟你商量探讨甚至是谦虚地学习,其实他已经有成功创办视频网站酷6的经历,绝对是行业的专家。”

韦魏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秒拍,包括韩都衣舍,其实这两个都是很经典的案例,其实我们参与的时候,都还是非常非常小家伙的时候”。投资后这几年,任泉和其他几位明星多次参加一下科技的活动,在“冰桶挑战”和“小咖秀”爆发期,他积极发动明星朋友参与。仅李冰冰一个人的“冰桶挑战”视频就吸引了4000万关注。Star VC的副总裁透露,韩坤表示在下一期Star VC募资时,他愿意掏两千万美元。“就像当时红杉和诺亚财富的合作是一样的,红山投了诺亚,诺亚又回馈给红山帮他做募资。如果对它没有增长,任何一个创业者,也不会在这个阶段愿意去主动回馈给投资机构。”

在韦魏看来,任泉做了两件特别聪明的事,第一是做投资,第二是取名叫Star VC。“有明星的光环,我们才能用非常短的时间把一个很新的基金做成一个有品牌的基金,这一点是绝大部分投资机构都没法实现的。” 韦魏认为,基金的品牌是很难建立的,基本只有一个方式――投出知名的项目,红杉、IDG、达晨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人熟知。但如今像能投出类似滴滴出行这样的超级独角兽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

任泉在商业方面真正广为人知的尝试是从“热辣壹号”火锅店开始的。当任泉和李冰冰、黄晓明合伙开火锅店的消息被全亚洲2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后,任泉开始意识到当一个人单打独斗变成三个人联手之后――明星效应也成倍叠加。这也是Star VC有别于其他个人明星基金的地方,它相当于“明星投资人联盟”――自带流量的多位明星合伙人为急需关注度的创业公司带来的营销效应将数倍于其他投资机构。

“核心竞争力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我们能变成特别特别稀缺的一支VC”,韦魏觉得既要保持跟其他VC一样的专业度,也不能放弃特有的明星联盟资源。明星联盟资源本身就是真金白银,它的价值折现,可以让Star VC拿到更优质的项目。

在韦魏看来,任泉的的商业嗅觉灵敏。这一评价的佐证之一便是任泉经商二十年的成绩单――从实体生意到资本运作,任泉赔本失败的项目屈指可数。

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一向成绩优异工作机会不断的任泉,忽然一连三四个月没有接到一通工作邀约电话。这让他意识到演员是一个很被动的职业,永远在等待别人的挑选。他突然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一天晚上睡不着,他下楼散步,在上戏的梧桐树下一直走,走到凌晨三点。回到宿舍后,任泉决定做另一件自己可控的事情来维系生计――开餐厅。

此前任泉在朋友家吃过朋友父亲做的一道特色菜――砂锅辣子鱼。当时桌上所有人都在称赞这道菜太好吃了。而任泉在想,这锅鱼的成本能有多少呢。“叔叔算了一下,成本大概18块钱,我印象很深。我就想一大锅的砂锅鱼,辣的鱼头,底下带火的那种,卖36块在当时肯定是可以接受的。这一锅鱼再加两个菜,够四个人吃。”那顿饭的过程中,任泉在盘算,如果在一个餐厅吃这道鱼,人均25元吃到这样的特色菜,肯定能被顾客接受且有不错的盈利。

根据预算,他需要十万本金,然而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钱。他找到李冰冰,告诉对方如果她投资三万,就可以获得餐厅30%的股份。李冰冰说不要股份,因为她并不看好任泉的生意,但爽快地答应借钱。她问任泉:“你是打算把你大学四年赚到的一点钱全赔了么?”

1998年夏天最炎热的三个月也是任泉人生中记忆最清楚的三个月。那会儿他二十出头,骑着单车,戴着帽子,背着双肩包,奔走于烈日下的徐家汇和静安寺的大街小巷,最后选中安福路上一个毫无商业气息的弄堂――可想而知,便宜是唯一的原因。

在这个位置偏僻的路段,这家店面此前经营过的所有生意都失败了。任泉想到一个营销方案――餐厅一共8张桌子,门口有落地玻璃,他请表演系的师妹来吃饭,将高颜值的女生安排在靠窗的座位以招揽人气。这个招数很管用,开业后餐厅爆满,第三个月就赚了五千块。“李冰冰没要股份,十几年下来,目前利润积累超过投资额的100倍。她没有眼光,我现在靠这件事情,经常训斥她。所以后来一有什么项目她都要投。”任泉笑道。

严格来说,这是任泉第一次正经的商业探索。但在更早之前,他就展露出了商业意识。念大学时,任泉和李冰冰几乎是班里工作机会最多的,当中有很多工作是任泉自己找来的。比如每年圣诞节,他会接去饭店或公司年会表演的工作。对方给他一笔钱,让他组织一台包括唱歌、跳舞、小品在内的晚会。在这当中,任泉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晚会制作人――拿着投资方的钱,招募演员并排演节目。

任泉自己也说不清他的商业嗅觉是如何形成的。但他记得自己从来不像别的小朋友总想方设法招父母多要一点零花钱,因为他从小就不缺钱花。他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方法赚钱。初一时偶然听说有一种最近热销的奶粉,批发价比商场价格便宜几毛钱。于是他真的去拿货, 推个自行车在路口卖奶粉,价格定得比商场低但比批发价高,每周卖一次,一天就能卖掉一整箱。

这样的嗅觉一直延续至今。在成立Star VC之前,任泉开过多家餐厅,蜀地辣子鱼火了15年。他也是明星里第一批自己开工作室的,后来进一步成立上海强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投资的《笑傲江湖》等多部影视剧带来了高额回报。

从实业经营到资本运作,华谊上市或许可以看做任泉兴趣转变的一个节点。2006年,华谊兄弟拟上市。老板王中军把签约时间较长的艺人李冰冰、黄晓明、任泉叫到一起,问他们如何打理自己的收入。当得到“基本都放在经纪人的卡里”的回答后,王中军说我知道你们大概的收入情况,你们可以考虑是否购买一些公司的原始股作为投资,这样也许上市后能带给你们翻两三倍的收益。随后,三位明星入股华谊,成为华谊兄弟上市的17个发起人之一。任泉花两百多万认购36万股。

直到上市敲钟之前,任泉几乎快忘记三年前的这笔投资。敲钟那一天,任泉在剧组拍戏没去现场。早上九点半醒恚突然想到应该计算一下自己的回报。当他发现每股已经涨到九十多块时,他形容自己完全被震撼到了,“太吓人了,股权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增长,直接翻了十几倍”。按照当时的股价,任泉投资的两百多万已增值为三千多万。这次股权投资为他带来令人振奋的意外惊喜, 也让此前从事实体经营的任泉受到刺激。此后的一年,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钱能有这么大的增值” 。

圆滑是用一种不伤害别人的方式表达

春节前夕,任泉参与录制的创业真人秀《我是创始人》收官。节目的模式是邀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搜狗搜索创始人王小川、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泸州老窖集团董事长张良以及任泉作为常驻嘉宾组成“前浪队”,每期与六位新锐企业创始人组成的“后浪队”进行PK。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容易引发冲突和纠纷,无论向来直率的董明珠还是温和的王小川都曾在节目中言辞激烈。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任泉总是出来打圆场的一个。

相比“后浪队”的青年创始人,“前浪队”几位嘉宾的知名度更高。在第四期节目――售卖《红楼梦》电子书的竞技中,团队分配给大众最“熟脸”的任泉的任务是请他站在背景板前跟购买下载成功的顾客合照。一小时之后,合影的方式导致现场出现混乱,任泉开始有些不耐烦,他请求暂停合影并向队长表达了他认为不应该总靠刷脸获取胜利的想法。

尽管在他心里,对于靠“刷脸”来换得销售额的做法,不十分认同,但几分钟之后,当他看到团队其他人都在积极协调各项流程以维持现场秩序,他又默默地自觉站回背景板前。在活动即将结束时,任泉拿马克笔在白板上写“谢谢大家帮我们完成任务”,并高举起来向所有现场参与者致谢。

对很多事情,任泉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他会尽量用一种不伤害别人的方法来表达。节目中的任泉跟私下里所见基本一致――四平八稳、不疾不徐,喜怒不形于色。因为开餐厅而合作多年的老战友尹京艺说任泉性格很平和,“挣了钱也看不出他有多么高兴,遇到困难也没见他着急上火” 。团队的人也几乎没见他发过脾气或骂过人。

任泉把这归结为“情商”,他反复强调情商的重要性,“要用情商去解决问题”。采访中,“情商”是任泉口中的高频词,一共出现了43次。他对情商的理解是“在乎他人的感受”,要把一件事处理得让彼此都很舒服,需要付出。情商高的人“其实就是不停地分析,不停地要去看什么情况,我应该怎么做”;而情商低的人“自私的程度占了很大成分”。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圆滑的人,但在他看来“圆滑”不是贬义词。“如果这个人能让别人舒服一辈子,能让你的朋友、同事都很舒服,那这个人物你就要尊敬他。除非他今天演戏让你舒服一天,明天就换一副嘴脸。”在他看来,圆滑是一种修养。哪怕是装出来的忍让,能装一辈子不露馅,也值得颂扬。

包括在投资选择中,任泉也在乎创业团队情商如何。他要求自己的投资经理多请创业者吃饭,甚至三个月里每星期请对方吃一次饭,在吃饭当中去了解人和团队。因为在乎他人感受的人才会对投资人和他们的钱负责,从而对公司和每个决策负责。而不在乎的创业者很可能会觉得“反正拿了投资人的钱,烧完了再说”。

因为在乎他人的感受,任泉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也形成他在生意场中的谈判风格:摸准对方需求,单刀直入,一击即中。他非常能感知到别人想要什么,做到这一点只需要“了解对方并了解自己”。

有时遇到不靠谱的创业项目或创业者,任泉会用委婉的方式拒绝,而不是全盘否定。他不愿意直接浇灭一个年轻人的希望。因为他在年轻时曾遭遇过类似的打击,这使他产生强烈的痛苦和自我怀疑。

大学时期,任泉是班里的优秀学生,曾经拿过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时,他跟班里另外九位同学一起去面试上海电影制片厂,其他九个人都被录取了,只有他落选了。“所有的老师都感到很奇怪。如果十个里面选两个,不要我,也算了。十个里面九个都要,就是不要我。”任泉回忆,当时大部分的同学都分配得很好,都是国家级的剧院、国家级的电影厂,而他被分到了文联下面的一家私人影视公司。

在那个年代,分配到国企相当于有了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人人羡慕。任泉被分到影视公司,他意识到必须自己来经营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他后来很长时间危机感的来源。

在李冰冰签约王京花之后,任泉托李冰冰将自己介绍给花姐。但王京花当时不太想要任泉,觉得他红不了。即便如此,王京花还是签下了他,因为“这小伙子还比较真诚”。没想到签约后,任泉拍完王京花介绍的第一部戏就红了,那部戏是《少年包青天》。“我的人生很戏剧,我人生当中很少有在你预期之内的结果。”任泉感叹。

他以前很在乎导演对他的评价,演得好不好,能不能红。但现在他觉得很多顶着职业称谓的前辈在有意或无形中打击了很多年轻人,在他看来年轻人“有太多可能性”。所以他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任泉说。

任泉的“野心”

在任泉的日程表中,有一部分时间是留给演讲类工作的。每个月他都会定期去大学演讲,不邀请媒体,只是为了跟大学生分享他的经历和投资理念。“我最近一个月,大概有20场演讲”,任泉回忆了一下。

他像一个布道者,希望通过演讲去影响别人。“我觉得那些聪明的人,你能感觉到你那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他会记住那个眼神。“有一位创业者对我说,泉哥我上次听了你以后,我公司从原先传统的模式改成了一个什么样的。那一刻我非常的幸福。”

好莱坞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是任泉最喜欢的女明星。“我喜欢她不单纯是因为她的外表,这个女人很美,她的美丽是从内心到外在统一的。”任泉很欣赏朱莉到全世界的难民营去探访,收养那么多小孩,“我觉得那是很伟大的爱”。他认为朱莉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很多人去关注难民问题。

任泉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年少成名,任泉物质并不匮乏,也过了需要证明自我的阶段。现阶段,他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响更多的人。

“我觉得一个真正值得钦佩的演员,就像安吉丽娜・朱莉,他的公益心、他对别人的观念影响是非常大的,虽然我没有那个能力在那个领域当中能做到这样。” 任泉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出道多年,他不算一个高产的演员,也没有刻意去耕耘自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做投资人是任泉找到的可能实现自己“野心”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他希望在自己的投资人生涯中能投出真正影响人类生活或者改变一部分人命运的企业。这大概也是所有投资人的情怀和梦想。

他尤其对医疗行业兴趣浓厚。之前他碰到一个项目,几位从事癌症研究的年轻的医学博士放弃很多顶级医院的邀请,自己组建一家公司研发攻克癌症的技术。任泉一听就觉得特别兴奋。“这群年轻人做的这件事是特别伟大的,我觉得这个伟大比我赚多少钱还重要。”他觉得攻克癌症这件伟大的事业本来不可能跟他有关系,但现在通过投资的方式,他能参与其中,推动这项事业的实现,“那种成就感更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然而,出于一些其他因素的考量,这个项目被投资团队否决了。但任泉强烈的个人偏好还是给团队施加了影响。一般情况下,他的投资经理会把项目筛过几轮再递到他手里。但只要碰到医疗创新革新的,他们会立刻兴奋地告诉任泉“泉哥,你一定感兴趣”。

创投行业一直是一条高速快车道,尤其在2015年资本寒冬到来之前,这个圈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狂奔。Star VC似乎是个例外,它比较像任泉本人性格的延续――稳重、扎实、不紧不慢。成立三年,Star VC一共只投了十多个项目,这个数字是另一家明星VC的1/3。

任泉认为这个节奏很从容。不同于很多知名企业家,他不是一个狂飚突进型的商人,也不是“天道酬勤论”的鼓吹者。“就像一个花瓶一样,我知道我可以努力,有可能达到满瓶,但是我自己就不要满瓶,可能好一点我就放一点,我让我自己保持在七八成。给自己放水,这是我现在的心态。”第三期基金本来可以融到二十亿,但任泉觉得十个亿就够了,二十亿可以等到后年再做。他不想给自己和团队太大压力。

他希望自己仍然能保留一些享受生活的时间,每个星期至少要有两个晚上,下班以后他可以什么都不干,在家没有目标地弄弄这个,弄弄那个,觉得这样能把一个星期的那种忙碌的紧张感全部消除。他在家里放了不下十个花瓶,里面插满不开花的绿植,绿油油的,永远有生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