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1
[keyword:Six Sigma; community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89-01
我院为提高社区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成本,对本社区内的98例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高危人群行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社区内98例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男54例,女44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3.8岁,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六西格玛法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成本、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缺陷评分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49例患者中,18例患者为非常满意,22例患者为较满意,7例患者为满意,2例患者为不满意,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常规组49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非常满意,15例患者为较满意,11例患者为满意,9例患者为不满意,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1.6%,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成本、护理质量、护理缺陷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平均护理成本为(219.82±21.13)元,常规组患者的平均护理成本为(254.64±64.84)元,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
3.讨论
六西格玛法是一种质量标准管理技术,其是以统计学方法为依据,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等五个阶段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对护理服务中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控制和改进[1]。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护理管理体系,然而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缺乏实际内容。同时,部分社区缺乏完善的护理改进策略,极易导致护理管理效果低下,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因此,合理的将六西格玛法应用到社区护理管理中,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控制和改进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其护理质量。六西格玛法在社区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具体如下。
一是定义,以六西格玛法为依据,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在得到医生、患者的认可后,
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其护理宗旨,将改进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作为其最终目的,将降低护理成本、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作为其质量关键控制点,同时成立以医生及护理人员为主的项目小组,并且要聘请六西格玛法专业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建立相应的框架流程图[2]。二是测量,对该社区成员的健康信息进行收集,尤其要加强对该社区内慢性病患者、重点人去、高危人群等信息收集的重视。同时明确优化护理服务的关键控制指标,比如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质量、护理缺陷等,并对各环节对关键控制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3]。三是分析,以制定的任务目标为依据,以我院护理流程为起点,组织项目组全体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对影响社区护理管理关键控制指标的因素进行寻找,并列出相应的因果关系示意图,并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改进。四是改进:以寻找到的影响因素为依据,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比如通过对医院计算机服务系统的应用,有效的对医嘱处理查对环节进行简化;以完整、客观、真确、及时等为宗旨,有效的对病理书写时间进行简化;加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等用药管理的重视,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五是控制,实施优质护理30天后,以项目管理要求为依据,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并对取得良好成效的部分加以推广,从而防止优质护理服务流程恢复到原始状态,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本次研究表明护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参考文献:
[1]徐红芳;陈海啸;刘玲芬;江玲军.六西格玛法在降低病区药物医嘱执行过程缺陷发生中的应用及成效[J].中国医院,2009,9(11):124-126.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贴于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社区;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39-02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疾病,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针对哮喘的预防、控制及治疗的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的社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笔者所在社区对服务区内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对支气管病的社区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2月笔者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8~39岁,平均(26.9±2.9)岁;病程13~30年,平均(18.3±2.5)年;急性发作期14例,缓解期34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门诊就医观察时的健康教育 门诊就医观察的患者一般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但是患者病情在社区医师可控范围内,为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者,此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且有获得立即救治的强烈愿望,而且受到疾病发作的影响,急切地想知道减少哮喘的发作、延长缓解期的有效办法,此时可以对患者进行有关哮喘定义及其社区和家庭有效治疗方法的健康宣教,并告知患者如何使用常用治疗药物及其技巧,以及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副作用的发生[2]。
1.2.2 病情好转时的健康教育 有条件时可以对哮喘缓解期的患者进行中医养生指导,为患者建立随访档案、制定复诊计划,教育方式可采取讲解、指导、演示、提问等,并要求患者演示[3]。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告知患者家庭干预及治疗的重要性,并告知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能达到的效果及其意义,告知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做到有效的自我监控与防治,并要做好长期的坚持用药,有条件时应该记录哮喘日记,并详细告知哮喘日记的记录方式与内容,使患者了解记录哮喘日记的意义,同时注意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做好寻求医疗帮助的准备,并留取患者联系方式及告知患者社区医疗机构的联系办法,通过“联系卡”的形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与患者长期友好的伙伴关系。其中的“联系卡”部分,笔者建议应该包括社区电话、接诊医师电话及患者联系方式等。
1.2.3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首要因素,许多患者因为对吸入治疗药物的优点认识不足,以及对吸入药物的治疗副作用存在疑虑而畏惧长期使用,并未能有效地掌握吸入治疗药物的正确用药方法,或者因为用药后出现过的不良反应而产生了对同一种药物使用的恐惧感,同时还有部分患者因为经济的原因,无法进行规律用药,另外医源性的因素也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医生对哮喘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不了解,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或医生不愿花时间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4-5]。同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告知患者平喘用的气雾剂(如舒喘宁)剂量过大可引起心律紊乱,甚至猝死,不能因为呼吸困难未得到缓解就反复使用,要严格按医嘱用药[6]。
1.3 观察指标
患者健康教育1个月后进行社区随访,观察两组教育前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社区健康教育前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65.9%,治疗依从率43.2%;经社区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93.2%,治疗依从率86.4%。社区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哮喘患者常因缺乏有关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出现反复发作,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现有研究认为对哮喘的防治应当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转移到预防哮喘发作,保持患者的病情长期相对稳定,以提高生活质量[7]。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社区健康教育以为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为目的,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并为患者解决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可促进患者养成更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帮助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使其知道要想得到哮喘的长期缓解[8] ,有效的预防、有效的健康管理比治疗更为重要。社区健康教育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与医护人员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有利于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变应原,可以减少患者夜间发作及急性重症发作的次数,促使患者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通过总结本组研究的护理经验,认为社区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邱碧秀,贺永杰.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1(11):69-70.
[2]庄丽萍,戴文英.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5):450-451.
[3]林毓霞,胡媛,李华丽.院内外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76-1377.
[4]黄逢敏,赵彩云.系统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效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1):68-71.
[5]蔡玲芳,徐红.支气管哮喘患儿出院后对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J].护理学报,2007,14(9):87-88.
[6]谭莉.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用药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5-116.
[7]熊洪,王怀莲,潘碧.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7):611-613.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社区门诊;护理管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化,医院、门诊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护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问题,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护理管理的需要。面对当前护理管理新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门诊护理如果能够适应这些变化,满足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也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针对社区门诊护理工作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社区门诊护理管理的现状,查找存在的不足,并对提升社区门诊护理管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护理管理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所以说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管理者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在护理管理中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过程。[1]
2.社区门诊护理的特点
社区医疗保健逐渐成为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基层的医疗单位,其覆盖面广,接诊人群多,人员流动量大,各项护理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在社区门诊护理中存在以下特点:
2.1门诊患者健康知识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目前,社区门诊收治的病人多数是高龄患者、儿童、残疾人等,就诊人群中相当部分人健康知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等,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社区门诊离医院较远,日常监督不及时,健康知识宣教不到位,工作人员较为松散,与病人沟通不及时,故而较易发生意外。
2.2门诊医生流动性大:由于各科室派出的门诊医生流动性较快,给以往的患者诊治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门诊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耐心向患者讲清门诊医生轮换的性质和意义,尽量得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2.3部分护理人员素质较差,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总认为在社区门诊就诊的病人主要是慢性病或从医院开出治疗方案单纯到社区进行治疗者,所以,在工作中存在着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等情况,如打针时不戴口罩、操作前后不洗手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环境卫生监测不到位,不规范,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门诊情况,故不能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
3.提升门诊护理管理方法的实施
3.1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素质
护士的思想觉悟、业务技术、工作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整个门诊的护理质量,为此门诊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业务技能,精通护理专业知识。
3.1.1鼓励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职称晋升方面对社区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予以适当倾斜。应鼓励护士、引导护士主动学习和钻研业务,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接受在职继续教育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使用信息网络的技能,并准确的运用于护理工作中,使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和提高。
3.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护理工作己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诊断、护理和评价,需要对病人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是充满爱心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拥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列为继续教育内容是必要的。
3.1.3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并能够独立地做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康复等计划,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
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
在广大群众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护理管理应该从保障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那么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
3.2.1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安全管理,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要做到这一点,安全教育就不应是一般性讲授大道理,而是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
3.2.2提倡缺陷分享和反思文化。针对护理问题的发生,护理工作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倡缺陷分享和反思文化,对出错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分析,查找薄弱环节,让其知道处罚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出现的每一个护理问题成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既要批评教育当事人,更要让其他的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和教育。
3.3坚持依法施护,严格遵守制度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患者法制意识的提高,护理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患者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这对医疗服务行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落实,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2]
4.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经验型护理管理必将面临淘汰,护理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要将人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各级护理人员更新观念,提倡、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不要被动地接受管理。使患者的需求成为各级护理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并将创新转化到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这样才能给门诊、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出优秀的护理品牌。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的定义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56-01
中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己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对社区护士的职业素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临床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及素质,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1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其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社区护士的主要合作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如全科医师,以及社区的管理者,如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护理的对象则是社区的全体居民,如病人、家属、健康人群。面对这些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 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及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如各种术后的病人、脑卒中恢复期的病人、临终病人等等。在工作中,就不免要应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中医科以及老年和康复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3 独立工作、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护士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社区,社区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无论是在社区还是病人的家里,其护理条件及设备与医疗机构均有差距,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的能力。因此必须要不断学习各种护理知识,做到能独立评估、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4 预见及应急处理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社区护士有责任向病人及健康人群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在医院,临床护士主要运用顺向思维,即针对已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实施;而在社区,社区护士不仅要运用顺向思维,还要运用逆向思维,即在问题发生之前,找出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在护理病人或残疾人时,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因此,预见能力也是社区护士所应必备的。应急处理能力主要是由于社区护理服务人群的复杂性,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如突发的创伤、火灾、中毒,溺水等意外事件和其他急诊抢救。因此,社区护士在平时工作中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遇事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挽救生命。
5 组织、管理能力及高度自主性 社区护士作为健康的倡导者、教育者和咨询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促进社区保健的有关活动,因此,在开展这些活动前,社区护士必须要作出周密的计划,应用组织和管理能力,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联合街道及居委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如定期要对本社区娱乐场所人员进行艾滋病及性病的宣传干预,对辖区老年人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健康讲座等等。这些均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高度的自主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6 健康宣教和康复训练能力 健康宣教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护士要清楚、准确无误地给人们讲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改变其对健康态度和行为,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很多病人出院后,回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所以社区护士要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能力,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