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科学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1
一、确定县级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
1、所选课题以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所颁《课题指南》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题目,对延庆县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课题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切实可行。
3、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完成该项目的主、客观条件。
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优秀中青年教师和边远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与发展需要的研究项目,予以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
二、课题申报人(指课题负责人)条件
1、小学系列须具有小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学系列须具有中一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
2、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3、申请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九五”承担的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已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十五”课题。
4、课题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或两项以上县级研究课题。
三、课题的申报
1、县级规划研究课题,应在《课题指南》后,由各单位组织筛选后择优向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干科部申报,经评审后集中公布。“十五”期间,一般每年(9月)审批一次。
2、我县教育系统集体和个人均可提出课题申请,并按规定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含实施方案),一式两份报送县教科研中心干科部。《课题申请·评审书》由教科研中心干科部统一印发样表。
3、申请书须经申报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课题的评审
1、教科研中心干科部统一受理各单位的课题申请,并根据本办法第二、三条规定,对申报人资格以及申报手续是否齐全进行初审。
2、经审查合格的课题,由干科部提交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
3、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根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对课题进行评审和立项。
五、课题的管理
1、课题立项后,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应及时将规划领导小组的审批决定通知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
2、课题的管理由干科部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负责。业务指导以干科部为主,日常管理以所在单位为主。
3、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将采取各种方式,对县级规划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一般每年检查一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课题的进行情况,有无阶段成果和重大调整以及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等。通过检查,在可能的情况下,给研究工作以支持和帮助。同时,对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等情况,报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县级课题研究资格。
4、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应对该课题加强管理和领导。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安排工作时要考虑课题的延续性)。在对承担科研工作的教学人员进行各种考核时应将参加研究工作的时间、工作表现和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5、课题进行中,每年由县教科研中心进行一次中期检查。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学年末将本学年研究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下学年工作计划,并附所在单位意见提交干科部。无故逾期不报者,干科部将视为课题流失,予以注销。
6、课题研究过程中,因故需对研究方案、参加人员作重大调整、改变或中止课题研究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或所在单位书面申请,报领导小组审批,干科部备案。
7、课题完成后,负责人应写出课题工作研究报告,提交课题档案副本、研究成果、成果的鉴定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具体包括:
(1)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2)课题研究方案及文献综述;
(3)课题分学年度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小结;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
(5)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鉴定书。
(6)课题经费的预算和决算;
(7)其它材料,如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研究个案、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录音、录像、电脑软件、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记录等。
六、课题组的管理
1、课题组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
2、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由课题组得本人同意后决定,课题负责人应在“志同道合”的原则下组建课题组,尽可能保证分工合理、相对稳定。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长有权解聘影响正常科研工作开展的人员并吸收新成员。
3、课题组成员应主动、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按时参加课题组的日常活动,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课题组成员有权对课题研究计划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题组集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权分享课题成果、公开发表的署名权和相应的稿酬。
七、成果的验收与鉴定
1、县级课题完成以后,其研究成果,先由学校组织力量,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的内容不仅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应包括研究计划以及研究过程所积累的主要档案材料,必要时,还需进行现场调查。对初步验收的成果,由学校提出初步验收和评价意见。
2、经初步验收的研究成果,由学校报县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干科部再组织学科鉴定组进行综合评议,并写出鉴定意见(见具体鉴定办法)。
3、根据学科鉴定小组的意见,干科部写出具体意见。并将此作为成果评奖的重要参考。其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可由主管单位向有关部门推荐并组织宣传推广。
4、对于未按时完成课题的研究者,允许课题负责人提出不超过半年的延期申请,逾期仍未完成者,则撤消该研究课题。
八、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2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区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构建和谐”工作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三名工程”,精心打造教育品牌,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指标任务,初步构建了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2009、2010年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十三区县综合考评一等奖。2009年被省、市教育、纠风、监察、物价、财政、审计、文体等七部门授予“省教育收费示范区”和“市教育收费示范区”。校园安全工作持续走在省、市前列,实现了“七个率先”,2010年5月在我区召开了市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现场会。
学前教育全区注册登记幼儿园67所,在园儿童1824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创建省级示范园9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
义务教育全区小学50所,在校学生43743人,普通初中20所,在校学生22891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9.99%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了95%。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18214人。完成了枣园小学、中堡子小学、二府庄小学、回民中学等4所薄弱学校治理工作,全面消除了薄弱学校,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2010年10月以优秀等次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
普通高中教育全区普通高中学校14所,在校学生12812人,创建标准化高中8所,比2006年增加5所,占辖区高中总量的57.1%。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形成了开放型、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集群。
职业教育全区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7所,其中省级、市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占全区职业高中总数的60%,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708人,毕业生安置就业率达到98%,拥有工民建、汽车维修、电子电器、制冷空调、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8个精品示范专业。形成了以职业学校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辖区企业用人单位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作用。
特殊教育通过和枣园启智班实施随班就读为残疾学生提供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民族教育区是全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现有民族教育校园9所。“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和“民族教育集中改造项目”,计划投入8035万元对市第三保育院、洒金桥小学等民族地区校园实施集中改造和重建,“十一五”末已累计投入1830万元完成了回民中学、实验职专、新建幼儿园等项目,有效提升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街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中学巩固率达到99%以上,306名民族学生考上大学。
民办教育全区民办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已经建成了外语学校、益新中学、明珠职校、中华世纪城小学、蔚蓝花城幼儿园等48所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初步形成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经济、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格局。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
教师队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5729人,其中专任教师4538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100%100%、97.47%,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93.03%,初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89.94%,高中教学研究生学历达到11.43%。建立了“名教师”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及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德”培训;与陕师大等高校合作,在中小学教师中开设研究生课程研修,每年举办教师赛教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培训教师19000人次,评选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66名,涌现出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先进人物43人,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了“教育发展提升年”、“教育科研年”等活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以质量为本,抓制度建设、抓常规管理、抓机制创新、抓评价体系改革,增强各校园抓质量的责任感,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狠抓中小学双常规管理,积极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健全完善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加强了高中模块考试的调研,在全系统推广实施“导学稿”教学模式和网络教研,确保了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相继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小手拉大手”、“三讲两实践”等主题活动100余项,与军队、革命旧址、高校联建了16个德育基地,创建省、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9所,2所学校被授予“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教育投入与建设累计投入2.63亿元,完成灾后重建、校舍安全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校舍建设维护、取暖设施、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等133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和教育资助政策,并于2008年秋季起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学杂费。2010年秋季开学,中、省拨付我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12.9万元,资助学生3086人;2008年以来,全区财政投入和争取上级资金累计1858万元,用于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17967人次、贫困高中生1415人次,资助金额1460万元;374名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224万元;财政补贴农村贫困中职学生960人,补贴金额154万元;社会资助贫困学生100人,资助金额20万元,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2008年以来,为42495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2009年秋季起,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中全面实施了“蛋奶工程”,10450名学生享受到了一天一包奶和一个鸡蛋的惠民政策。
校园安全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累计投入1003万元进行校园安全建设,实现了“七个率先”,即,在全国率先为学校办理校园责任险,累计投入280万元,为区属学校办理了校园责任险;在全国率先开展“警务进校园”活动,配置了180余名民警进驻各校园,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全国率先实施校园视频监控工程建设,投入220万元,全区校园监控率达到100%;在全省教育系统率先成立校园安全管理专门机构,2006年成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2009年将其列入区教育局正式编制,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校园周边安全防范专职群防队,配置108名安全防范专职群防队员入驻校园;在全市率先为校园配置防割手套、强光手电等警用安全防范器械,有效提高了校园应对突况的能力;在全市率先为校园设立“交通安全辅导站”,指导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维护了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全区共有48所区级平安校园,6所市级平安校园,3所省级平安校园。2008年荣获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学前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教育管理体制有待不断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待继续深入,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作为全省最大的民族聚集区和市中心城区,在民族教育发展和教育引领上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强化教育服务理念、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教育强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内涵发展原则。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生及群众的综合素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与调整,提高教育发展综合水平,确保持续走在全市前列,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坚持人才强教原则。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适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人事制度,积极实施“区管校用”中小学管理模式,强化岗位管理,逐步将“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大力提高教师与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重视骨干教师与校长的培养,吸引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到我区从事教育工作,优化师资结构,整体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专业机构专家、人才的优势,促进教育的科研、教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区域教育的持续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优质均衡原则。加强教育布局调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名学校”,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严格实行控辍保学制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全部学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
坚持科学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创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确保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加强教育布局调整、青少年德育、教师队伍人事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校外教育加快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进一步整合区域德育资源,完善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的紧密结合。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科学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德育的具体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举办法制、国防、诚信、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科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养德育骨干力量,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把减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控制作业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切实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3.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和艺术修养水平。完善学校体育、艺术与卫生教育工作机制,优化整合学校体育、艺术与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与指导,切实保证中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艺术和健康教育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入广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到2015年,全区各学校95%的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全区新创建贯彻《国家体育工作条例》示范校5所。实施并完善学生营养餐工程,增强学生体质。推进中小学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和标准化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建设。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全区新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5所。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加强高中学生军训基地管理,深入推进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
(二)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4.调整优化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依据“大、大教育”理念,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区中小学、幼儿园空间布局和规模。结合“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大兴新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以大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高标准、高水平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全区新建、改建、扩建30所幼儿园,在大兴新区、历史文化街区、汉城路西侧地区、枣园地区撤销合并6所小学,在汉城路西侧地区和大兴新区建设3所高标准小学,1所初中和1所优质高中。到2015年底,学前教育二级幼儿园达到21所,一级幼儿园达到18所,省级示范园达到12所;义务教育阶段省、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达到8所;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11所,省级示范高中达到2所,各级各类特色校达到50所以上,形成富有特色品牌,在全市具有影响的“名学校”集群。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
(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岗位管理制度,加强编制管理,推行“区管校用”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强化岗位管理工作,实行全员岗位聘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深化教师交流及支教工作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幼儿园专任教师92%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96%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比例达到52%;初中专任教师9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14%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达到50%。加强师德建设,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取向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典范,强化师德在教师考核、晋级、职称评定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师德建设评估工作。深化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建立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遴选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小学校长任期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校长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中小学校长准入制度,积极探索校长专业成长标准。“十二五”期间培养中学“名校长”6名、小学“名校长”10名。
6.加强“名教师”培养。搭建“名教师”发展平台,到2015年在全区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400名,教学能手700名。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实施骨干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十二五”期间,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骨干教师120名及教学能手250名。
(四)加快职业、成人、民办和校外教育发展
7.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水平,推行职业教育市场化、集团化运作模式。把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公办职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全力做好招生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区域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底,建成重点示范专业10个,职业技术实验实习培训基地5个,实现年招生260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8000人。
8.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成人、校外教育资源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学历教育、转岗培训、技能培训、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深入推进“人人技能工程”,逐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培训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00人次,形成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把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开设民族职业教育特色班,促进旅游、商贸产业发展。
9.规范和指导民办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宏观调控民办教育布局结构。统筹规范民办学校师资、教育教学管理。发挥民办教育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民办教育依法自主办学,促进民办特色学校高水平发展。
10.持续增强校外教育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以社区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扩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成果;继续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艺术交流与学习,拓宽素质教育实施渠道;进一步提升“小天鹅”校外教育品牌的影响力,推进校外教育就业及再就业培训实施。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及校外教育网络,促进国民教育、职业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的衔接。
(五)全面提高教育管理与科研水平
11.加强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估工作。完善与课程改革工作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检查和评估,建立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教育质量管理考核体系,注重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完善学校绩效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施全员绩效考核。
12.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突出教育科研的管理、科研、服务、培训、应用五大职能,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教研中心作用,引领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鼓励教科研人员和教职工以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形成引领区域、学校发展的科研核心项目,积极推广“导学稿”、“高效课堂”等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持续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和教科研成果评比,鼓励学校结合传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完善网络教研运行机制,中小学全面推行网络教研,组织课改成果展评,开展教育教学专家诊断活动。
1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教育网和网络教研平台,丰富学科主题网站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资源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六)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14.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步伐。整体规划民族教育工作,以实施“三名工程”为依托,统筹历史文化街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全面实施“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建成布局结构合理、优质高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到2015年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60%,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四、组织实施
15.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规划和安排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区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对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力度,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水平。
16.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并将不少于20%的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和盘活国有资产,拓宽投入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教育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管和评审制度。按照有关预算法规编制、执行教育财务预决算。加强财务审计和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
17.设立专款,优先保障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发展。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33%,并保证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职业教育专款不低于1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每年下达“双师型”教师项目专项经费80万元。2011至2013年期间,每年投入民族学校校舍建设资金600万元,并安排民族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改善民族校园基本设施和进行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以及对民族学校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
1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办学体制,积极支持社会资本面向全市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民办教育机构,鼓励部分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品牌优势,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联合办学。
19.进一步推动教育交流创新。加强区域内外和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国际间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队伍的交流与互访,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推动扩大教育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引导教育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大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境外培训力度。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想品德;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优秀文章,感悟贤者大气
初中语文课本中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指导学生读千年范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大气”文章,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他们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他们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这样的阅读训练能有效地把作文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提升作文的立意。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时,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理解“大气”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伟大业绩,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培养优秀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基本功,不会观察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一定不会将观察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现实,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观察和感受是攫取生活材料的两个阶段,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果没有德是不可能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存在亮色,而要挖掘亮色,必须以“德”为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三、 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养成写作习惯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4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马小红(1977- ),女,河南鹤壁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河南 郑州 4500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体验性教学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B20121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29-02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政策和文件。在此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21世纪初被引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在有关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开始了本土化的积极尝试。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各高校相继系统地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并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模式,在普及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经过了讲授式教学的最初尝试后,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将体验性教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中。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肇始于企业的“体验式管理培训法”,在引入教育学理论范畴之后,收效良好。它是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以体验为中心进而组织教学环节的教学策略。从教学观方面来说,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从教学形式方面来说,体验性教学是实践层面的活动形式和心理层面的活动形式。体验性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预期不谋而和,其在部分高校的尝试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结合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情况,对体验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体验性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自我及职业发展倾向,了解职场与职业,激发学生的内在规划意识,提升自我科学规划能力,进行大学四年学业及职业初期规划,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话语体系开展教育,进行思想引领。体验性教学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它以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体验为中心,并将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作为目标、中介、过程、结果而进行的教学。体验性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依托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场、职业及生涯决策全过程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领会。体验性教学把情境设计和学生的自我探索活动作为教学载体,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活动作为核心,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运用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为最终结果。运用体验性教学这种强化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讲授、实践探索和能力提升有效结合,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讲授式教学为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源于国外相关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师资缺乏、本土化推进迟缓、教学体系尚未完善等原因,当前各高校课程的教学总体还处于知识的传授阶段,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沟通互动过于单调。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或者专题讲座等指导模式将国外引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灌输给学生。这种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提升学生自我规划所必需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调动。虽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内会融入案例分析、课程讨论、情景模拟等体验性教学因素,但这些教学方式往往只是课程讲授的补充,而非课程的核心要素。
2.教学效果与教学期待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其短期目标是为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引。而高校普遍存在的状况是这种教学期待与教学效果并不一致。据调查,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普遍不高,上完相关课程后认为有较大收获和非常大收获的仅占23.2%。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常常对理论讲授式教学持有一种逆反心理,即使课堂效果较好,也往往是一些零碎知识,无法指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具备基本的规划能力。
三、基于体验性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构建
笔者认为将体验性教学融入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选择,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行动和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体验性教学理念及目标设定。体验性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满足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育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能力为宗旨,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引领大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升其生涯决策及执行能力。体验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生涯行动与实践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模块教学启发下,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而不是着眼于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所以说体验性教学的目标在于规划意识的启蒙和规划能力的提升,在于让学生意识到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
2.体验性课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替代强迫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验教学就是把课程主要由教师主讲转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和分享反馈,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教师的着力点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概念、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上的生涯探索活动。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积极互动中对学生自我探索进行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受益和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性教学应包括以下环节:
第一,创设生涯规划体验情境。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以趣味性、启发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知晓活动的意义、如何参与以及如何分享体验,教师可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小组的前期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活动的参与方式。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第二,参与生涯探索活动的体验。在教师的情境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解决之中。教师要预先对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预判,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关键点进行准备,及时观察学生体验的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把控探索的时间和节奏,确保探索活动的连续性。从学生的参与反馈中,归纳其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能力,锻炼其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参与反映进行体验内容和方式的调整。
第三,开展生涯问题的讨论与点评。问题意识的培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将问题设置作为重要环节,穿插让学生能充分讨论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内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小组进行公开讨论,并分享其作为个体和集体的意见。教师要仔细倾听和甄别学生在分享中的职业取向和认知偏差,运用生涯规划术语进行反馈与点评,启发学生在体验基础上自我反思和进一步调整。
第四,进行生涯规划理论的整合。任何体验都需要理论的升华,体验性教学的基本程序可分解为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分享,教师进行理论的升华,其落脚点还是系统的知识的整合和贯穿,将学生的真实体验、现实困惑、求知欲望上升为理论层面,并把理论化为可以理解的。
3.体验性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性教学不仅注重课内环节和设计,更应注重课外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跟进。课内的体验侧重于一种虚拟的心理体验和自我反思,以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的体验更倾向于对职场、职业的真实体验,是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体验性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外体验基地建设,加大开拓校内外实习、职场体验基地力度,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和创新校企联合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搭建职场体验平台。其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块课堂内容结束时,要求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鼓励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直面生涯目标人物,了解该职业的核心素质要求,并指导其撰写访谈记录。再次,促使社会实践常态化,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根据职业测评结果和职业规划意向,选择与自身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职位进行职场体验,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最后,体验性教学应注重课外实践的教师全程指导,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体验指导,通过集中授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职场体验进行全程监控,形成校内外体验的相互融合。
4.建立体验性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1)强化教师授课效果评价。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主导,要注重对教师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效果的跟踪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程环节。体验性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并即时注入新内容的教学体系。学校应加强教学环节的督导和随堂评价,建立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双重评价体系,根据教学效果和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评估和调整。首先,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设计体验式教学的目标,确立课程环节,研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案。采取督导听课、教研室测评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效果测评表》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师生之间的互动渠道。最后,通过第三方评价学生上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品质量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验性教学需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其通过教学环节获得的职业发展规划实际能力,可以采用随堂表现、课外作业、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实际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依托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小组,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决策的探索过程,教师在课堂围绕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和随堂评价。
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将其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需要建立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实践设计系统化课程,开发相关教材。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提供多角度、全方位培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性教学的全程化跟进及指导。
[参考文献]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8-02
全国性微课大赛结束后,教育界兴起了一股针对微课的研究热潮。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由于可汗学院的发起人萨尔曼的演讲也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正在为课堂教学改革踌躇不知所向时,微课和翻转课堂成为了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 概念厘定
(一)微课
“Micro Courses”翻译成中文为“微课程”,简称微课。微课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微课的理念2010年传入我国,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胡铁生将微课总结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的林地高中。2007年该校的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并配上教师讲课的声音,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补课自学。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这些视频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二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性
(一)师生角色发生转变
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改传统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和主宰者角色,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如问题讨论、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而通过微课视频的设计变身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在微课和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借助微课视频资源的便捷,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也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多少,学生变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源,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及向教师寻求必要的帮助与引导等形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学习时间重新分配
课堂教学时间的理性分配是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明显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寥寥无几,或者只能靠学生课后在无人指导的环境下独自吸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前就可以充分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大大减少,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原来课堂传递的学习内容借助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媒介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答疑解惑,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互动显著增加
把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课堂互动的时间与质量。由于微课资源让课前“深度预习”成为可能,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解惑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等,这种充分交流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配以教师适当的教学评价与引导,课堂中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四)教学过程科学重置
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但忽略了第二部――“吸收内化”,把这一重要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的课堂被教师全部占用,成为一言堂的“个人表演”。事实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Eric Mazur教授提出,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过程放在课堂时间,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一趋势。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现实窘境
(一)专业师资匮乏
我们了解到,目前各高校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不够专业,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大部分高校更是将此门课程硬性摊派给相应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由于这些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实践经验欠缺、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传统大班化教学形式,教师填鸭式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吸收,最多课下辅以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上的视频自学,但因学时有限及大班教学的局限,课堂讨论和协作学习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指导,目前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实现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三)个性指导不足
前文提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指导,更要兼顾个性指导。而当前的大班教学难以实现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协作讨论等教学形式,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需求。个性化指导不足将直接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互动双方分析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同时有着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于创新性教学适应性较强。此外,由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大学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包括每天备课都会用到的PPT幻灯片。同时,在视频公开课和网络选修课日渐流行的今天,大学教师也逐渐具备了录制视频课件的能力。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完成对视频课程的自学。 以上因素为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2 教学环境分析
首先,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取课堂集中授课与课下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习惯独立观看视频的学习方式。大学高度普及的多媒体、信息化,以及为大学生学习提供的电子阅览室,加之几乎人手一台电脑的现实,为实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二)应用的具体策略
1 课前――知识交流和传递
课前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和录制微课视频,二是学生的自主预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按重难点分解知识点并依此录制微课视频构成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分别由微视频、课件、教案、配套练习等组成。教师把这些学习单元以知识树的逻辑结构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和预习。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单元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不能及时吸收消化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交流互动或者留到课堂上向教师寻求指导。
2 课中――知识建构和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以面对面教学为主,围绕小组活动开展组织讨论、团体辅导、个性化指导以及总结点评等主要四个环节。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或一个主题情景作为导入,引起学生讨论分享。随后,可以从已经提交的作业中事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最后由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必要时给予同学们个性化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困惑。在课堂教学中,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诱导、小组协作、答疑解惑等方式和策略,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综合利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3 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
课后,主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反思。在此阶段,共分为作品展示、资源学习、论坛交流以及拓展任务四个环节。经过课堂的展示、分享、讨论,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把作业修改完善后上髦镣络教学平台进行再次展示,或者提出新的困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进一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此外,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分享优秀学习资源,这种便捷的交互方式打破了时空局限,更好地增加了师生互动,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6
关键词:交通规划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思路方法
一、引言
交通规划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人文景观等多学科与实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运用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步骤与模型方法,制定出规划方案与滚动实施计划等,体现了交通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在交通规划的工程项目中有大量的交通基础数据的组织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操作运用来辅助计算,说明交通规划也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实用性课程。高校作为培养交通专业人才的基地,如何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成果,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交通软件结合。系统培养、锻炼学生在交通规划领域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主要实现途径和方式之一。[1]
二、实验教学需求分析
1. 交通规划教学的特点
交通规划的知识结构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首先,交通规划的内容教学中要将运筹学、数理统计、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穿插与融合讲解,同时交通规划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其次,在学习交通规划这门课程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数学理论基础,以便系统了解交通规划的思想、原则、步骤,掌握建模方法、模型参数标定和算法流程,在交通规划应用过程中能够宏观、整体、明确的把握交通规划的中心思想和建设内容。[2]
交通规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强和工程应用的特点。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交通组织调查,及相关调查数据的处理、项目实践、交通软件的应用等。同时交通规划过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数据计算处理,又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1-2],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分析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2.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应立足于交通规划的教学要求,重点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式与软硬件环境建设。其目的和要求对于交通规划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案。对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立足于认知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感性认识,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工程实践的全过程,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建模方法及交通软件操作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研究生的实验教学,立足于掌握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需要掌握核心交通规划知识,并做进一步拓展训练,能从调查数据中探索出规律,对于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均能掌握,能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简单交通规划工程,具备较强的工程研究能力[3]。
3. 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
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社会对交通专业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解决现状人才供需双方矛盾的极度不平衡,高校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中,必须注重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增加学生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
三、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应根据交通规划理论体系,针对规划过程的各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因地制宜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图1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1.交通基础数据采集
通过实地的交通调查,运用调查仪器和工具,辅助获取相关的原始数据,同时观察现场的交通状况,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存在的交通问题。在进行调查前,要求学生根据本次交通规划的目标、要求,采用的模型方法及设计相关模型参数,制定相应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地点、时间、人员安排、表格设计、应急措施等,获取相应数据指标,同时保证调查方案可行及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2.基础数据处理分析
通过调查的相关数据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包括交通现状调查数据处理、交通需求调查数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人口增长预测、机动车保有量预测等。揭示交通需求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交通出行方式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现状交通特点和发现存在的交通问题。
3.模型建立和规划软件应用
通过上述两项的工作后,建立本次交通规划的计算模型,并标定模型的相关参数,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运用较成熟的商品化交通规划软件辅助计算如TransCAD等,介绍软件优缺点、算法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四阶段法在软件中的操作应用。同时,根据项目实验的不同要求,可以让学生用程序语言自己设计算法,培养创新能力。
4.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调查和预测的结果,制定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包括详细设计、预算、进程分配[4]等。规划成果的质量既包括对方案内容分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也包括文字的精炼、图纸美观的表达等,规划方案设计主要培养学术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图纸表现能力。[4]
四、实验教学思路与方法
根据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突破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方式, 针对交通规划中不同工作的要求, 采用形式多样、要求不同、内容各异的实验教学手段, 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学习兴趣的引导
在交通规划教学中采用多样动态启发式、交互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讲述的内容,给学生展示一些通过交通规划软件制作的规划成果,如交通分配图、交通需求期望线、OD矩阵表等。通过实际规划成果的演示让学生有更加全面、感性的认知,也能展现交通规划软件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教学主线,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2.以学生应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在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实际应用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先通过介绍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以及软件的发展、优缺点、相关基本操作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指导书和软件操作说明书,带着问题思考、学习、查找资料,去完成软件的操作和实验的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 鼓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只是起到启发、引导和把关的作用。
3.构建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应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组成的多目标、多模块、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把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融入老师的课题中,进行调查研究和工程实践。注重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之间相互联系,使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并逐渐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性。交通基础数据采集和基础数据处理分析归纳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重在规划过程与内容的掌握,归纳为专业技能实验;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工程项目,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和设计能力,归纳为综合设计实验;毕业设计因材施教,在交通规划的某一方向进行提高和深入,归纳为创新研究实验。把获取知识与拓展思维以及提高实践能力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4.建立复合式考核体系,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
“复合式考试体系”是把实验教学过程看成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式的母系统,并从中寻求控制环节而加以展开的一种系统控制运作模式。建立严格实验考核制度,加强实验的现场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实验学习表现、实验报告、实验成果汇报等环节进行考核。其中实验成果汇报环节,学生通过PPT把实验成果阐述出来,接受指导教师的提问和评价,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语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是交通规划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交通规划实践性强、具有鲜明工程背景的特点,设计了交通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并对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引导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式教学、复合式的考核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建,王炜.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1.
[2]孙海浩,吴娇蓉,毋妙丽.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