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律教育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律教育作用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1

关键词:语块教学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发展潜势认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working memory, and especially working memory growth potential,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has 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xical Approach in improving both of the students’ lexical acquisition efficiency and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through optimizing their working memory.

Key words: Lexical Approach; working memory; working memory growth potential; cognition

一、引言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家Baddeley和Hitch于1974年提出的一种人类认知记忆的加工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短时记忆,是语言输入、输出和理解的缓冲器,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储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当外部刺激信息首先进入人的感觉记忆之中,再经过必要的注意,一部分会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主要负责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用它来加工处理从感觉记忆中传来的信息,然后将某些结果作为信息储存进长时记忆中,其余未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则从工作记忆中抹去。因此,虽然工作记忆的特点表现为储存容量有限,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相对于只强调存储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既强调存储,又强调加工,对于语言理解、学习、推理、思维等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addeley 2003)。

心理语言学研究认为,记忆是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作记忆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一些发展潜势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工作记忆的储存容量有限,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但长期的训练或大量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提高工作记忆效率,克服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扩大它的记忆容量。此外,工作记忆又与认知任务的性质密切相关,工作记忆反映了具体任务领域的特点和要求,特殊的实践或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记忆的效果(张威 2008)。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语言既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程式化(即词块化)的、相对开放的系统(Skehan 1998)。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很少使用一个个孤立的词汇,而是使用一串串具有语用功能的语块。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是以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语言板块结构来进行的,这些语块结构构成了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Beeker,1975)。Widdowson(1989)认为,学习语块比学习语法更重要,语言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语块的知识。然而,二语学习者在语块知识上有较大的欠缺,在外语教学界,人们也没有给予语块教学应有的地位,语块教学甚至被长期忽视。因此,许多研究都倡导要高度重视语块的学习与教学。

在本研究正式开始前,笔者对所任教的二个年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关词汇学习的问卷调查。92%的学生均认为影响其顺利进行听说读写的最大障碍就是词汇量小。74%的学生平时记忆词汇的方法就是孤立地背单词,缺乏语块意识,也不了解语块特征。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外语表达不流利或交际效果不理想,严重挫伤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英语,也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汇,但表达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说/写出的句子不准确、不流畅、不地道,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目的语语块,导致外语输出受限。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调查学生语块知识的掌握情况、语块知识与书面语或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语块学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等(丁言仁等 2005),但是,结合工作记忆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语块教学训练的实证研究鲜见刊载。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工作记忆的认知角度出发,根据工作记忆的发展潜势特点,通过对所任教的硕士研究生班级进行语块教学训练,探讨有效的语块教学对提高工作记忆效率,提高学生词汇习得的效率,进而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以期在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研究方面收抛砖引玉之效。

二、研究方案与结果

1.受试。本研究跨年度进行,受试为均由笔者任教综合英语的2008和2009级的两个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班。2008班级为对照班,40人,只进行常规的综合英语教学而没有任何语块教学训练;2009班级为实验班,40人,在实施常规的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进行语块教学训练。在对实验班实施常规教学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学生语块意识的培训。实验开始前,两班均分别用同一套入学测试题进行英语水平测验。作为一种前测工具,采用T检验法检验:假设取显著水平a=0.05,查自由度为39的T(39,0.05)值=2.021,由于T=.553,绝对值小于T(39,0.05),因此,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表1)。

2.实验假设。通过记忆语块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减轻工作记忆的负荷,从而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3.工具。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包括: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成绩;用于前测的关于词汇学习的调查问卷;后测的访谈;期末英语考试成绩。

4.培训过程。为引起实验班学生对语块学习的重视,笔者每单元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语块教学,辅之以输入+输出活动。教学重点及主要环节包括:

⑴语块意识的灌输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及具体做法:传授真实语言素材中语块的组合方式、变化方式及其应用情景;新语块列入词汇表中;识别课文中的典型语块、规范的语块,归类并通过足量的听读输入、母语语块和外语语块的对比与翻译、写作、口头表达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强化记忆,促使学生将预制语块内化成心理语块,增强学生的语块意识和识别能力,逐步养成自觉地注意、模仿和运用语块的习惯,鼓励他们积累语块并形成个人语块词库,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⑵输出能力的训练。教学重点及具体做法:通过采用英汉互译和说写结合等输出方式,着重训练学生在语块层次上的连续表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句、句子的连续表述能力。训练学生提取外语语块的能力,提高他们使用语块的流利性。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搜索和使用平时积累的同母语相对应的目的语语块,增加译文表达的自然性与流畅性,提高译文质量。在口语教学中,根据所教语块的语用功能特点开展相应的会话活动;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语块润饰作文措词,提高行文的流利性与地道性。

⑶词汇知识深度的拓展。教学重点及具体做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有效的工作记忆容量,提高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讲授搭配、意群、构词法、词汇记忆策略等预制语块知识,如:创造心理连接(按语义特征划定词语范畴、通过联想扩展词汇、把新词用于语境中、新旧知识连接等)、运用意象(借助意象、语义映射)、建构知识的结构框架、重复和循环联系增强复习效果、提供背景知识和借助语境推理等,使学生对语块的概念意义范围加以正确区分和使用。

⑷数据收集结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与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在语块意识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实验班学生在语块运用方面有明显的主动性。一学期培训结束后,笔者采用同一份期末英语考试卷对2009班级学生进行测试。经采用T检验法进一步检验发现,假设取显著水平a=0.05,查自由度为39的T(39,0.05)值=2.021,由于T=-2.661(表二)绝对值大于T(39,0.05),因此,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表2)。

我们还采用T检验法进一步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各测试项目成绩是否呈显著性差异(表3)。

假设取显著水平a=0.05,查自由度为39的T(39,0.05)

值=2.021,通过表3测试项目中T值和T(39,0.05)值=2.021比较发现,呈显著性差异的测试项目有词汇和写作。无显著性差异的测试项目有阅读、翻译和泛读。从无显著性差异的测试项目阅读、翻译和泛读中我们发现,平均值(Mean)差异较大的是阅读项目,实验班后测阅读平均成绩(22.90)高于对照班的对应成绩(21.85),可以说明阅读项目虽无显著性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表1、2、3可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平均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经过语块教学培训的实验班后测成绩比未经过语块教学培训的对照班的后测成绩要好。以上结果说明,在教学中加强语块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5.个例访谈调查结果。笔者在期末考试前在实验班进行了一次词汇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位女同学。查阅入学测试成绩发现,该女同学的成绩属班上中等偏下水平。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班上属中上水平。从测试的各项目情况看,女同学考得明显好的是词汇、阅读和写作。笔者对这位女同学进行了访谈时,她表示语块学习使她受益匪浅。由于英语基础不太好,她一直苦于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词汇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在语块学习过程中,她积极投入,刻苦学习,初步尝到了甜头。她强调说,语块学习一开始较之记忆单个词的方法要麻烦得多,更需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感到语感和自信心都增强不少。她感觉坚持语块学习后,似乎单词记忆力好了许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尤其是作文写作进步较大,以前有思路但由于词汇有限写不出,现在她受单词所困的情况缓解了一些,可以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她认为语块学习对于她这种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失为一种突破瓶颈的有效学习方法。她还建议应该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就提倡这种学习方法,不至于在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的阶段才来进行这种训练。

三、实验的结果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在本研究中,实验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对照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词汇与写作成绩较之于对照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词汇成绩无疑是最直接的表现,而写作成绩则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写作需要语法、词汇、目的语文化知识等综合语言文化知识的支撑,尤其是词汇知识的支撑,因而最能体现学生的语言水平。写作时,从词汇、词组、句子到文章主题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对信息进行临时储存和加工,因而会挤占大量的工作记忆容量。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丁言仁等(2005)关于学生运用词块的能力与其写作水平密切相关的观点。研究显示,语块使用能力强的学生写作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说明,由于语块的使用扩大了工作记忆的容量,缓解了学生临时组装语句的压力,使他们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内容的深化和意义的表达上,因而这些高分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挖掘主题和深化思想上都显示出了一定的水平。研究从一定的角度反映,语块教学对输出性技能的提高有较快和较大的促进。

本研究中,实验班后测阅读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的阅读成绩,说明阅读项目虽无显著性差异,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本研究的阅读、翻译和泛读成绩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语块训练的时间不长,阅读、翻译和泛读的效果又涉及到语篇理解、背景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学生都能够普遍地明显提高显然不太现实。因此,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语块学习可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取得更大的成效,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研究结果支持了Ellis(1990)的观点:预先调整的输入比交际中调整的输入更能有效地促进语言习得。学生如果将语块作为整体来学习并储存在记忆中,在实时交际和使用时就可直接提取,从而减少了搜索词语及选择搭配词语的困难,提高语言资源信息处理效率,提高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和生动性。尤其是语块结构在语言中出现频率高且依附语境,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容易产生形式-语境-功能联系,易于记忆。鼓励学生通过以整体的形式习得并以独立的单位储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交际时,学生直接从记忆库中及时提取现成的作为整体的词汇短语,不必考虑语法,注意力可集中到内容的深化和意义的表达上,这样就克服了认知加工限制的局限性,扩大了工作记忆的容量,既降低了语言习得的难度,又保持了言语的流畅和准确(段士平 2007)。本研究重点训练词汇知识深度,即学生的语块识别能力和使用能力,也就是改善学生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地道性。本研究将语块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语块教学与课文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输入与产出相结合的重复与循环的练习,学生在语块训练中接触到和运用的都是语境化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所学词汇的语用、社会、语境和隐喻特征等得到不断的增强,促进了知识在记忆中的保持。虽然实验仅进行了一个学期,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尤其是语言输出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语块学习易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成就感会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语块教学的特殊训练和大量的实践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外语学习环境的欠缺:可提高工作记忆的效果,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石化”现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语块,有利于提高言语交际的流利性和选词的地道性。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习得语块的同时,也习得了与之相对应的语用策略。

从对本研究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语块教学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克服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提高工作记忆效率。研究支持了Van Dijk 和Kintsch(1983)的建构整合模型:被输入的语言材料要经历信息的分解―整合―新信息的分解―再整合的一系列反复的加工过程。每一次循环所形成的由若干信息组成的组块会暂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为最终形成语言材料的完整表征做好储备。如果这些信息组块间不能形成连贯的语篇表征,理解系统就要在长时记忆中搜索激活有关知识,因而对工作记忆容量有很大的需求。但如果相关的知识能被迅速激活,工作记忆中存储的不相关信息就会被迅速淘汰,因而节省了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形成了完整的心理表征。桂诗春(2003)明确提出,外语学习就是要注意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把几个程序组合为一个程序,以提高工作记忆的容量,从而大大加快执行的步伐,达到语言的自动化。

2.外语教学要重视认知的作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工作记忆的效果,拓展外语的长时记忆容量。而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操练。特别是通过特殊的操练和大量的实践,对信息的认知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容易转向自动化,这时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会越来越容易,占用的工作记忆容量会越来越少。在任何层次的学习中,学生的吸收都是关键,而通过特殊的训练和大量的实践使学生运用认知促进吸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结语

本研究虽然实验时间较短,样本较小,研究的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研究结果却有较好的说服力,实验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充分调动认知因素的作用的前提下,语块教学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通过适当运用教学与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提高工作记忆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要求学生学好和用好外语语块是不现实的。语块教学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掌握和运用恰当的语块学习方法,并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短期内取得明显的进步是完全有可能的。本研究认为,与其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在疑虑、焦急中摸索,不如让教师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思路的钥匙。持之以恒地将语块教学落到实处,运用认知手段促进知识的吸收,所形成的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种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连带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addeley,A.D. 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03, (36).

[2]Baddeley A.D. & G. J. Hitch. Working Memory [A]. In G. H. Bower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C](Vol. 8). New York: Academic, 1974.

[3]Beeker J. The Phrasal Lexicon[M]. Cambridge M-ass: Bolt and Newman, 1975.

[4]Ellis N. C. Sequencing in SLA: Phonological Me-mory. Chunking and Points of Order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 (18).

[5]Ellis N. C. Memory for Language [A]. In P. Ro-binson (eds.).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C]. New York: Cambridge, 2001.

[6]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 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Widdowson H.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 Applied Linguistics (10), 1989.

[8]Van Dijk, T. A. & W. Kintsch.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9]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10]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国外外语教学》,2007.4。

[11]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外语界》,2003.3。

[12]李晓媛:《俞理明.关键图示对二语听力理解中工作记忆负荷削减作用的研究》,《现代外语》,2009.2。

[13]彭建武:《连通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2002.4。

[14]谢春辉:《国外工作记忆在语言教学领域内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15]温植胜:《外语学能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效应》,《现代外语》,2007.1。

[16]张威:《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发展潜势的特殊影响研究》,《现代外语》,2008.4。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2

一、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必要性

(一)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法律基础教育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晦涩艰深的法学术语,如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词语,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律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也有的教师为了降低课程难度,转而采用平实的语言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尝试,但是极易降低法律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如果能够在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模拟法庭实践的直观性体现在,它和真实的诉讼一样,呈现出对抗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一定的法庭角色,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这会比空洞的宣讲更有利于增强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二)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

法律基础教育虽然只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该课程中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内容涉及法学原理、部门法知识、司法制度、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等。法律基础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有初步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具备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观念。传统上的宣讲可能无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或参与度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模拟法庭实践在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引入,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精选法律案例,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律案例,制作成模拟法庭教案,引导学生在法庭上解决问题。

(三)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实用性

法律基础教育不应仅仅在意识层面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更应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保护合法权益的实践能力。法律基础教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应这样回答:法律基础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投资、经商,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纠纷。每一个学生都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基本司法程序,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模拟法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法律、实践法律的新平台。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是提升法律基础教育实用价值的必由之路。

(四)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法律基础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实现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途径。法庭和诉讼,对于学生来说显得相当遥远,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难有机会旁听真实的庭审。同时,学生又对模拟法庭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非常想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自己有机会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以模拟法庭为平台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能够将法庭对抗这一生动的情景搬到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可行性

(一)良好的师资力量

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应在案例精选、程序引导等方方面面起到积极作用。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将无法开展。此外,教师还应对实体法和程序法有相当的了解,必须熟悉部门法规定,对典型案例、热点案例也能够信手拈来。当前从事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如不少教师是法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也有不少的教师同时还兼有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的身份,他们能够对模拟法庭实践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当然,学校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外聘请一些人士介入,如聘请法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知名律师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模拟法庭实践,从而对师资力量起到补充作用。可见,从当前的师资力量配置来说,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是完全可行的。

(二)现成的庭审影像

模拟法庭是对现实庭审的模拟。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模拟法庭实践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景教学。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需要参考一些真实的庭审影响资料,供学生模仿、参照。当前很多人民法院已经将庭审录像公布在网络上,这一公布行为的初衷是加强公众监督,落实审判公开原则,以提高司法公信力。庭审影响资料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教师可以在模拟法庭实践开展之前,预先下载一些优质的庭审影像资料,并播放给学生观摩、学习。此类影像资料目前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取,从而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料支持。

(三)丰沛的案例资源

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寻找到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同时还必须符合法律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库寻找到很多案例资源,再对案例资源进行精选,挑选出适合模拟法庭实践的真实案例。当前案例文库主要有北大法宝的案例文库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文书网,这两个网站提供的案例几乎是海量的。丰沛的案例资源也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三、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律实践的细节探讨

(一)案例的选取

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判决书文库等媒介中寻找合适的案例。鉴于学生的特点,建议选取如下几类案例:1.贴合社会生活。教师应选取贴合社会生活的案例,避免选取那种罕见的案例或偶发的案例;2.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选取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案例,即学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案例,典型的如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婚姻继承案例、交通事故案例等;3.必须具备争议性。教师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样才能增强模拟法庭的对抗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毫无争议的案例则不宜选取。此外,鉴于模拟法庭的特殊性,所谓的争议性主要是指法律适用层面的争议性,而不是案件事实认定层面的争议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性案例,以供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取案例,交由教师审核。

(二)庭审的对抗

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应体现出对抗性,而不能仅仅体现司法程序和法庭礼仪。实际上,即使在法学院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模拟法庭实践也往往缺乏对抗性,参与模拟法庭的各方均按照预先排演的剧本,按部就班地推进模拟法庭,对抗性并无充分体现。缺乏对抗性的模拟法庭局限于单纯的模拟,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也就难以令人满意。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模拟法庭应跳出单纯模拟的局限,适当地强调对抗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做到如下几点:1.选取对抗性案例。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就应该选取有对抗性的案例,或者说,选取那类能够引发双方对抗的案例;2.列出争议焦点。由于学生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庭审流程和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问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事先列出争议焦点,并引导双方在模拟法庭中就这些争议焦点展开辩论和对抗;3.适当释明和引导。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大纲,释明法律规定,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避免模拟法庭实践陷入冷场和停滞。

(三)思维的开放

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往往缺乏开放的思维,如选取的案例没有争议性,缺乏对抗性,案件的审理结果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模拟法庭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化过程。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模拟法庭实践。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不预设任何结论。教师不应对案件审理的结果做出任何预设,而是要求学生在模拟法庭上,通过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通过模拟的司法程序,独立地做出判决结果。任何结果预设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参与热情;2.不对庭审结果作结论性评价。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参与各方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案件审理的结果究竟如何;究竟哪一方赢得了诉讼,则教师不宜作结论性评价,但是可以作出倾向性评价。如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学习,使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

(四)礼仪的注重

司法诉讼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庭礼仪。由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缺乏对司法程序的了解,他们可能会把模拟法庭当成一场辩论赛。事实上,模拟法庭包含真实庭审的主要环节,辩论只是法庭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模拟法庭中的辩论与辩论赛中的辩论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不能混同。因此,开展模拟法庭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拟法庭,避免学生将模拟法庭误认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适当学习一下法庭礼仪,包括注重仪表和发言的方式、准确用语(最好能够适当地体现出法言法语的法庭用语特点)、尊重法官和诉讼参与人、不得诡辩和强词夺理等等。

(五)其他细节性问题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04

T_wave Alternans (TWA) Detection to Predict 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LU Hai_yan. Department of cardio graph, Lishui City Central Hospital, Zhejiang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WA detection method in electrocardiogram recor ds based on dynamic time_domain method and TWA value for predicting m alignant ve 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DCM.MethodsThis study included 86 hosp italized patients with DCM during 2006~2008 at Lishui City Central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hey were divided into m alignan 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group (28 cases) and non_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 ia group (58 cases). Using time_domain measurement of TWA index, the sensitivit y, specificity for TWA index predicting 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a nalyzed.Results TWA in non_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group and 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 ythmias group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T_wave alternans(TWA); M 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 ythmia; Dilated cardiomyopathy

扩张型心肌病(DCM) 是一种以心腔扩大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 病,不但易导致心力衰竭及心律紊乱,且易并发复杂或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SC D)。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 室颤)、SCD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TWA是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 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1]。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测量了DCM患者的TW A,旨在探讨TWA的时域分析法及其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DCM患者86例,按照1995年WHO/ISFC 诊断标准,近期未经过系统的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其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21 ~68(67.3±9.9)岁;病程3~10年,平均(7.2±4.2)年。按有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58例)。按NYHA标准进行 心功能分级,其中Ⅰ~Ⅱ级57例,Ⅲ~Ⅳ级29例。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在接受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之前。应用T波变异度分析 软件进行T波电交替的时域分 析。时域分析法是在采集体表的心电信号后,应用计算机的特殊算法纠正基线漂移并对信号 进行低通滤波处理以去除高频信号的干扰,并且以非侵入式滤波的方法保证QRS波群的波形 不失真,最大程度减小了基线漂移对TWA测量的影响。随后分析系统可在经过抗基线漂移处 理后的心电图波形中自动检测并排除异位心搏及随后受其干扰的一个窦性心搏,然后将心电 图波形依次标记偶奇两组,并应用移动平均修正技术分别对两组心电波形进行动态的中值修 正,最后计算出两组心电波形的中位数。系统选定QRS波的终点(J点)到T波终点为TWA的 测量区,通过动态的比较偶奇组的中位数心搏并动态的叠加两组中位数修正后的波形,所得 出的最大差值即为TWA。检测结果分析在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中,除了检测最大TWA外,还 对最大心率、8AM及最大ST段偏移进行15s的检测,并分别与之前5min的TWA进行对照, 显示出T波电交替的检测报告。并采用Verrier 和Nearing等结果,阳性标准定为Talt≥7 .6μV[2]。

2 结果

2.1 两组指标比较:两组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TWA指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近10年来,DCM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年发病率为(5~1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发病率约4 0岁[3]。DCM多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并逐渐出现心脏扩大、各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 竭(CHF),甚至猝死。DCM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达Ⅱ~Ⅳ级,常伴各种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 减低等心电学异常现象[4]。表明DCM的心脏损害及重构作用严重影响左心功能。 随着病情发展,心室进一步扩张,室壁变薄且应力增加,残存心肌细胞减少,单位心肌细胞负荷 增加,心肌纤维化。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纤维化,心肌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及交感神 经张力增加是DCM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基础。由于DCM患者受交感神经持续激活,使得 室颤阈值降低,更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5]。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Ⅳ级患者,提示 心功能越差,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其机制为心力衰竭时,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 度增高,心肌对儿 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因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本文结果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组和非恶性 室性心律失常组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

TWA是反映复极后不应期的变化和动作电位的恢复。其离子基础是细胞内钙离子循环的交替 变化,也可能与缺血时细胞外钾离子的聚集及钠离子与钙离子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证实TWA 与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可能的机制包括:(1)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交替变化 ,导致复极在空间上不同步。(2)由于局部心肌的不应期长,形成不应“岛”或不应组织,一部 分心肌细胞每两个心动周期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胞,导致复极交替变化[6]。本文结果 表明,时域 法TWA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因此时域法TWA对DCM患者住院期间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对于DCM患者,临床上须通过综合措施治疗,防止心脏扩 大,及早干预左室重塑,并有效地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改变本病的自然进程,减少猝死,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Walker WL, Rosenbaum DS. Repolarization alternans: imp lications fo r the mechanism and p 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 Car2 diovasc Res,2003,57(3):599.

[2]方丕华.动态心电图检测T波电交替[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5):332-333.

[3]廖玉华.心肌疾病//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8-322.

[4]程宽,王齐兵,李高平,等.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6,22 (7):393-396.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效率;创新主体;随机前沿模型;交互作用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国家或地区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仅从线性角度考虑创新要素和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远远不够,因为区域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再大,如果不能在主体间得到有效的流动与充分利用,就有可能导致资源冗余和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对区域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效率就是通过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将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它不仅取决于创新生产过程中创新主体的参与表现,也取决于主体之间潜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在当前创新资源有限的约束下,研究创新主体及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从微观主体创新表现这一角度全面把握区域创新动因,对促进区域创新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纪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7-0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他在总结前人的教育成果及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构建了自己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观点,离不开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对夸美纽斯关于纪律观点的阐述,寻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纪律的一些启示。

一、对课堂纪律的传统认识

无论在我们所批判的传统教育中,还是在我们目前所推崇的素质教育中,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备受关注的,也是最终目的。而作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纪律,会直接影响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是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教师均使用管理这种单一的方法来维持课堂纪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或是奖励遵守规则的学生,或是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课堂纪律带有强制性和命令性,可以说惩罚性的课堂管理方法成为了课堂纪律的代名词。进一步说,人们对课堂纪律存在理解性的偏差,也就导致了其实施上的偏差。

首先,将纪律视为教师权威地位的体现。在我国,师生关系多为教师权威型,一般体现为一种严格的主宰与服从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课堂纪律就是由教师制定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一种规范。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犯就是对教师权威的侵犯,而学生违反纪律的直接后果,就是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次,将纪律视为维护课堂秩序的唯一途径。课堂秩序的保证,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期望达成一致,使课堂能够有序的进行,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将学生的行为局限在某一范围内,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然而,课堂纪律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唯一手段,教学的引人入胜、教师人格魅力的发挥等,都可以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

第三,将安静的课堂视为良好纪律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将课堂的安静与否视为教师能力的表现,教师也以此为荣。但是安静的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使学生为服从而服从,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纪律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同时,也会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理念上的偏差会对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课堂纪律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论述

夸美纽斯认为要想将学校组织成像一座有序运行的精良的“钟”一样,必须要强调纪律。他认为纪律是把整个学校联结起来的纽带。

《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在第26章对学校的纪律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且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一文中,对学校各方面的纪律做出详细的规定。夸美纽斯将纪律分成25个部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各个方面。他认为,准则制定出来不是供人欣赏,而是要被切实地执行才能起到作用。这些准则是为帕特克的学校制定的,虽然并没有实施,但它相对齐全的展现了关于纪律的各个方面,对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仍有着借鉴意义。

夸美纽斯认为纪律不为别的,只是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2]。

1.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纪律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难题之一。夸美纽斯指出,教师不能对纪律一无所知。教师需要知道实施纪律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可能采取的各种形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为什么要运用纪律,什么时候运用纪律以及怎样运用纪律。

简言之,就是教师对于纪律要有一个明确、系统的认识,这是纪律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将自身当做学生模仿的对象,将学生应该模仿的行为呈现给他们,是作为榜样的一种存在。

2.实施纪律的目的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要像太阳一样去温暖学生。纪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性的训练,即建立学生的品性。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倾向于运用纪律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而非压制他们,纪律应成为学生勤奋的一种刺激,而不是强迫的一种手段。

3.纪律实施的不同形式

教师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候也可以谴责,但应将动机或初衷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该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建立学生的品性,而非单纯的压制)。学生们只有明确这一点,才不会轻视纪律,故意反对纪律。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时时留在室内,要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到他的工作上面,要当着全班,责骂懒惰的学生,赞扬努力的孩子。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学生的支持。由于学生爱好赞扬,厌恶谴责,所以适当的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惩罚这一命题,夸美纽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指出,如果温和的方法不足以影响学生,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但不可以轻易的宣布一个学生是否不可造就。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纪律及惩罚,即“将惩罚当做医生给他们开的苦药一样看待了”[2]。

三、启示与思考

纪律是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纪律和规则应当是全面完善的,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中,夸美纽斯所规定的详细而完整的学校纪律对我们今天学校纪律的制定仍有启示作用。虽然由于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限,夸美纽斯对学生实施纪律教育的方法在某些方面上不够妥当,但它仍然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思考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实施学校的纪律。

1.极端方法应慎用

夸美纽斯指出:“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2]也就是说,严格的纪律应关注道德的教育,而非知识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夸美纽斯极不赞成鞭笞的方法,因为它会使被责打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都受到很大的刺激,并有可能会产生不服从的极端情形。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应把爱好学问之心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但若在学生学业方面使用鞭笞等过于极端的手段,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学问,而非热爱学问,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应正确处理纪律与权威、自由的关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所具有的“天然”的权利,导致控制成为了一种基本手段,学生在课堂中必须服从教师的控制。同时,教师也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强力的控制,往往会采取强压的手段,试图使学生无条件地服从。

简言之,纪律似乎已成为对课堂进行管理的唯一手段。教师将纪律视为其权威的标志,将纪律作为限制学生各种行为以及维护课堂秩序的保障因素。但是,实际上这反而使纪律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障碍,使纪律变成了限制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枷锁。

其次,传统观念上,往往将纪律与自由对立起来。如果课堂中学生有了自由,那么纪律就无法得到贯彻;而要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就必然要牺牲他们的自由。而实际上,纪律与自由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真正正确的执行。

3.纪律的实施应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学校和教师看来,纪律的实施就是追求有序。因为有序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干扰,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而确保对效率的追求。但是,如果过于关注或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有序性,就很有可能会使纪律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了一种目的,如此一来“儿童完全沦为学校和教育的附属品,学生是属于学校的,教师成了学生的监护人,把学生包裹起来,与日常的生活世界隔离开来……他们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不再对日升日落的绚丽景象感到惊喜,不再有创造性和想象力”[3]。

所以,课堂纪律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尊重生命的要求;而不是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4]。

以上简单论述了传统观念下对纪律的偏差理解,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看法以及对我们现今的启示。

简而言之,纪律不应只单纯的关注课堂当前状况稳定或课堂的有序性,因为它不仅通过对课堂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对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纪律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熟、道德准则的内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对课堂纪律的关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希望通过本文对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论述,能使人们多角度的审视现今的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纪律教育作用范文6

一、会计人员执业纪律

(一)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界定。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为保证会计人员在从事财会工作过程中恪守会计法规的规范,由其所属组织制定的、要求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规定。这一界定明确了纪律的特质,即组织制定,维护法规,共同遵守。

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连接会计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的中介环节,起着桥梁作用。会计执业纪律运用“再规范”的明示,帮助会计人员共同按组织要求的准则履行职责并习惯化,这必然会提高会计人员恪守会计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同时,由于会计职业纪律的内部强制和激励作用,也会养成会计人员内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动性。

(二)构建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必要性

1、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规范会计执业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会计执业纪律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离开这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良好的会计执业纪律,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可靠保证,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2、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保证。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执业纪律为保证。会计执业纪律混乱无序,必然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从会计执业纪律薄弱开始的。由于某些地方的某些单位,会计执业纪律制定或执行不利,不仅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也使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状态,给违法违纪行为以可乘之机。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

3、加强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遵守会计执业纪律是会计人员素质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就要从会计执业纪律这一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提高和改进会计工作。

4、遵守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会计工作在提供上述服务中,必须以健全的会计执业纪律为保证。

(三)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内容。第一条,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得申请取得会计人员荣誉证书。各单位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对持证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持证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予以积极配合;第二条,必须具备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才能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单位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必须在三年以上,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第三条,必须执行直系亲属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准担任单位或下属单位、控股公司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担任单位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准从事单位或下属单位、控股公司的会计工作;第四条,每年必须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每年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不少于24学时,并通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第五条,会计工作岗位的分工必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离。会计人员应该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使之完善、有效;第六条,出纳人员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出纳人员必须在职责范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支付办理)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第七条,出纳人员必须保证货币资金账实相符;第八条,必须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第九条,不准随意使用、乱用会计科目;第十条,必须依法建账,规范登记账簿;第十一条,必须真实准确地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第十二条,必须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第十三条,不准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第十四条,必须保守单位会计信息秘密;第十五条,必须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十六条,必须保管好会计档案,不准乱堆乱放;第十七条,调动工作时,必须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第十八条,违法违规会计人员不得从事或继续从事会计工作。

二、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管

怎么实施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操守情况的检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职业团体、各个单位、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一)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为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应逐步建立起单位所有者自主管理为主,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相配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性质、不同经营规模下的单位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其特点是:(1)财政部门重点管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检查会计人员的执业纪律;(2)公有制经济单位可采取适宜的会计委派制形式;(3)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可采取自主管理形式,即会计人员的管理权由企业掌握,主导权归于企业,保障企业享有选择会计人员的权利;(4)会计职业组织起着联系会员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协会等会计职业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

(二)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

1、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由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牵头,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绩”的评定,增强继续教育的效果,重点注意下列几个方面:(1)会计人员执业纪律应该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每年必须脱产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时不得少于24小时,并通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2)由省市财政部门会计管理部门根据当年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统一命题,建立题库,并统一阅卷;(3)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派专人监督指导培训单位组织培训的各个环节,并逐步推行培训与考试分开进行的办法;(4)对考试不及格的会计人员,要求培训单位组织其补考,否则,会计管理机构不予在继续教育手册或有关证明中盖章确认;(5)将每次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成绩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检查监督的硬性考核指标。对于按规定应参加而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及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凡不参加继续教育人员,一律按违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进行处分。

2、依法把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检查监督关口。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保证了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把守了第一道关口。财政部门依法严格把好会计从业资格检查监督关口,有利于强化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遵守行为的约束,强制引导会计人员遵守执业纪律,使会计人员像重视自己的从业资格一样,重视执业纪律的操守。

3、建立持证人员操守档案并上网。目前,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实行电子计算机管理,这为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操守档案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检查监督、“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行政检查工作,将会计人员执业纪律遵守情况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以及受到的奖惩情况,输入电子档案,形成会计人员操守诚信档案。

会计师人员操守诚信档案可以作为财政部门监管的依据,还可以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开放。会计人员操守诚信档案上网将会约束、激励会计人员严格自律、自觉遵守会计执业纪律。

4、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作为《会计法》的执法主体,可以依法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在《会计法》执法过程中结合检查会计人员执业纪律,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正确把握违纪、违法、犯罪的政策界限;可采用专项检查的方式检查会计人员执业纪律;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实施检查。

5、认真组织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必须通过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因此,在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是很必要。

6、大力表彰奖励遵纪守法的会计人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自身的需要支配和驱使。人具有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交往、归属成就、尊重等高层需要,所以对自觉遵守会计执业纪律的优秀会计人员,奖给他们所渴望获得的,对满足自身需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对不遵守执业纪律规范者,剥夺他们不愿失去的,能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东西。不同行为得到不同的实际效果,奖惩对行为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

三、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自我约束

强化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自我约束,必须要求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提升会计执业水平。根据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培养,促使其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守则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守则如下: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严肃财经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第三条,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纪律、规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单位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第四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五条,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第六条,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和提高技能水平,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第七条,会计人员应当了解、关心企业、单位发展的有关情况,并运用其专业技能,为企业、单位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第八条,会计人员应不断努力做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主动热情,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第九条,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工作中互帮互助、积极配合,决不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第十条,建立健全各项会计规章制度,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人员的职责,要强化内部监管,堵塞管理漏洞;第十一条,会计人员应当保守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第十二条,自觉接受上级单位有关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四、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自律机制

会计执业纪律自律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社会、职业团体、单位的会计人员共同的责任,是执业目标、监管机构、执业纪律、监管法规、自律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

会计人员执业纪律自律目标是会计执业纪律自律机制运行的目的。在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机制中,基本运行目标是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执业纪律的遵守和会计人员个体执业纪律的遵守,并使其二者有机统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自律从本质上看,是行业整体的自律,要实现这种行业整体的自律,就应该建立健全相应自律管理机构,以使自律机制具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而会计执业纪律自律组织如何开展工作、会计人员如何进行执业纪律自律都需要有规章制度所遵循。因此,会计人员执业纪律自律需要有一系列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必要的。会计执业纪律的自律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全社会的道德教育状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此,会计执业纪律自律的建立一方面要尽可能适应特定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尽可能为会计执业纪律自律提供更适宜的内部、外部环境条件,在发挥会计人员及组织执业纪律自律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监管作用,动员全社会来支持、关心、理解会计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大连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