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1

摘要: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各种经济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通过对金地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盈利能力;经营成果;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企业内部治理也变得复杂起来,因此企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借助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才可以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不但使企业经营者可以了解企业活获利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资金结构存在的问题,为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降低资金财务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是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强弱来反映的,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或者企业的债权人都很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会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十分关注。所以,本文就借用金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营业能力,找出该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一)盈利能力分析意义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经营效率能力四个方面。企业的财务评价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成长能力及经营效率能力。因此,盈利能力的分析对于企业财务的客观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财务、质量和非财务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财务因素会对企业资金产生较大的影响,质量因素则影响到企业实际获得收益,非财务因素涉及企业实施的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等。盈利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中计算的主要收益指标,有些企业把盈利定义为企业实际收取的收入。企业会计报表中计算出的数据和企业实际盈利数据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是这都是正常的误差而产生的。它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质量,如会计政策的稳健性、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企业创新、雇员培训、税收政策、盈利模式等非财务因素。

三、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问题

(一)成本费用总额急剧增加,成本费用利润率下滑

自2010年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以来,公司盲目的大规模资本扩张致使成本费用总额增加,然而销售收入没有同比例增加,盈利水平降低。

(二)公司“储粮”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

2009年以来,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囤地储粮,占用公司资金。同时,政府限制贷款、限制购房等压制性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公司产品销售造成不利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较慢,必定会使金地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相对紧张,最终公司不得不加大从外部筹资。

(三)存货周转率不高,营运能力弱,公司风险扩大

公司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说明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对应的企业的盈利水平就要强点。这样可以使得资金周转速度越累越快,减少资金和资源的占用,大大提高利用率。如果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超过社会平均的资产利润率,企业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侧面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很高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注入,便于企业开展战略实施。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比较慢,占用资金量大,营运能力较弱。公司通过外部筹资获取现金流,负债增加,公司为了债务融资所承受的风险也扩大。

四、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市场占有率,注重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不能单独的靠降价扩大销售,恶意的价格战可能在短期内扩大市场占有率,但长远来看只会损害公司利益,如果要想长期、稳定的占有市场,必须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持久的占有市场先机。所以,持久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和服务,因此,要注重创新以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盈利能力。

(二)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开源节流公司盈利主要依托于营业收入的增加和销售成本的降低。因此,在扩大销售的同时,要加大成本管理策略,尽量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合理安排成本总额和成本费用支出结构。可以适当增加营销费用的支出,以扩大产品销量。减少广告等费用,以节约成本。

(三)注重顾客满意度,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运作发展的重点不光是以市场为导向,更多是注重要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以及顾客的忠诚度。企业可以从价格、服务、产品指令等吸引消费者,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顾客的忠诚度,打造企业品牌的信誉,进而可以很好的获取市场份额,从而就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尤其是降低次品率,注重产品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失去了顾客群,降低企业品牌价值。

(四)顺应政府政策,结合市场走势,调整市场定位

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这与政府调控政策相矛盾,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未来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应吸取曾经定位“偏科”的教训,转向中低端市场。避开政府对楼市的打压,销售量自然会有所增加。

(五)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缓解现金流紧张

金地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增加海外债券融资额。债务融资的成本较高,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股权融资,减小行业资金整体紧张的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变自身现金流渠道,不能全部依赖大量筹资满足现金的需要。

(六)加大营销力度,加快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尤其是存货周转速度

房地产行业较量的是资产周转的速度。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老牌房地产企业,近几年产品销售受挫,可以通过继续加大品牌规模效应的宣传和销售力度,以促进产品销售,降低存活,进而提升存货周转速度,公司营运能力就会相应增强,降低公司财务风险。(作者单位:武警新疆警卫局后勤部)

参考文献:

[1] 程培先.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商场现代化, 2007,(21)

[2] 王芳.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 中国总会计师, 2009,(06)

[3] 卢根发. 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04)

[4] 倪燕.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20)

[5] 李瑛.浅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特征及防范内容[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6] 刘锦.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以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08期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2

关键词:创业板;盈利能力;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51-03

在经过了长达十年的准备之后,于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 家创业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这代表着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正式面向市场。从行业上看,创业板公司涉及多个行业,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电子、石化塑胶、生物医药等行业成为创业板的主要行业,占创业板公司60%以上。

一、我国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状况介绍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状况介绍

我国创业板市场自推出后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总体呈现出三高特点: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融资规模高。28 家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就高达56 倍。针对现在所上市的一百多家创业板企业,其中市盈率最高的时候超过了100多倍,所有企业平均也超过了60多倍,同时盈利率超过50倍的企业占了一大半。这些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平均发行价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小板市场的平均发行价。创业板公司的区域分布充分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司占据创业板市场。

(二)28家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介绍

三年后创业板上市公司扩大到了355家之多,市值也已经达到了接近2000亿的规模,刚上市时,28家上市公司市盈率只有82.36,而在201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增长了31%,由此可看,在上市一年后的2010年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发展还是顺风顺水的。201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降低了1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达到了26.3%,仍然为上市公司和股东持续创造利润。

二、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一)全面分析

28家上市公司的2009年、2010年和2011三年的数据统计如上,可以简单看出主营业务收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主营业务成本呈现稳定减少或者平衡的状态,而净利润大多数公司也是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可见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逐渐增加。

国家规定的最近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0万,而28家上市公司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值,最多者为吉峰农机为512606万,达到了最低要求的100倍之多,而其营业成本也较大,造成净利润并不突出,但也达到了最低要求的20倍还多,因此盈利能力有目共睹。

(二)具体指标分析

以上为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选取的财务指标为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三项指标,数据选取了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的数据,从数据来看,每股净资产28家上市公司中基本处于稳定下降的趋势,随着公司上市,分配给股民的资产呈逐渐减少的状态。每股净资产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最高的是鼎汉技术7.49和神州泰岳7.48,最低的是大禹节水1.53,由此可看出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资产情况。

三、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市场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发展不均衡

首先,在创业板市场中存在着寄生公司。这类创业板公司的业务绝大部分依附于其他家公司,一旦其他公司中止该项业务就会影响这类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如神州泰岳、恒信移动等都是属于此类。

其次,有些创业板公司不属于成长型公司。我国推出创业板本意是为处于发展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但现在上市的公司并非都符合这一条件。嘉寓股份公司早在1987 年就已成立,这些公司早就过了成长期,其业绩基本上难有高成长性。还有些创业板公司在成长性不够的情况下,利用各种“专利”进行包装以期实现上市,但真正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含金专利并不多。所以在完成上市后,这些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逐渐出现了亏损的现象。

(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结构

因为我国创业板市场针对的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属于家族式经营和民营。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存在一股独大或具有姻亲关系持股人占据很大比例的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形成特定人或特定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的控制。

(三)创业板上市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忽视

因为我国创业板市场主要是针对那些经营高新技术的产业,所以相应的企业的管理者也都是技术科班出身,由此他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更重视企业技术的发展,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导致上市后仍然重融资、重技术开发、重企业形象推广,而轻财务管理的问题,从而顾此失彼。较多反映为现金流状况紧张、财务管理失控、企业投资失误、企业负债率急速升高等现象。而且上市公司原有财务人员达不到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缺乏财务管理决策能力。所以企业因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进而导致在上市的时候出现财务信息不清晰,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现象。

四、对策

(一)优化管理结构

企业的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首先就需要对其管理结构进行优化改革,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能够实现分离。股东能对董事会进行有力的控制,同时公司经理层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监事会的职责,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激励制度,使经营层能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来经营企业。所以企业需要积极完善其内部的管理结构,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为企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分析关系到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由此企业需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改善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风险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评估,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其次,要用有效手段控制费用及开支,严格对企业费用进行预算管理,分清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预算制定后要保证其严肃性,而且在费用上实现一支笔审批。第三,要加强收入管理,主要是防止利用虚假手段进行利润包装。第四,需要将融资和再融资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处理。第五,积极改善企业财务的管理制度,优化其结构,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

(三)提升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明确自身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化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精力、人力资源、企业资金都投入到发展核心产品和夯实核心技术中去。其次,要不断推出新的核心产品,不断地满足客户持续的需求,进而拓展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赵荣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师,2009,(01).

[2] 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

[3] 陈利敏.创业板与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2).

[4] 郭学谦.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思考[J].商业会计,2009,(02).

[5] 崔显林.试论中小企业上市创业板的风险及制度防范[J].中国商界,2009,(09).

[6] 白羽.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7] 程培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21).

[8] 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09,(06).

[9] 张煜.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J].商业经济,2007,(01).

[10] 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

[11] 杨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时代金融,2011,(15).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3

>>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保设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研究 管理会计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及建议 论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改革 我国玩具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 我国通信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 我国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与销售现状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企业利润的下滑对宏观经济整体增长造成的严重影响,引起了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而,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现状的认识,尤其是对我国企业以利润为主要指标的盈利能力下降的解释,成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现有文献中对于企业利润与盈利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将其解释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LTP)之后的必然现象,企业长期的利润增长依靠的是低要素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而当这一条件消失之后,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地下滑(蔡P,2010;Aghion, P,et al.,2009);二是从市场结构变化与竞争力的角度来解释。有学者认为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主要与市场的垄断程度和企业竞争力两个因素相关(金培,2007),利润率的下降可能伴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下降和市场整体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因而企业利润的下降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其可能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Porter,2005;曲h,2008)。

因而,我国企业利润率的快速下降,既有可能是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有可能是经济正在发生转型升级的外在表现。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一变化,对于政策制定者尤为关键。已有实证研究证明政府的管制所形成的垄断利润是企业高利润的主要来源(曲h,2008),因而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突破政府管制,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分配性努力,形成制度型企业家(汪伟,史晋川,2005)。但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这种制度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获得利润(程虹、宋菲菲,2016)。然而,现有文献对于我国企业盈利水平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存在着缺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较新较全的数据分析。目前对于我国企业利润现状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并未覆盖占我国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因而难以真实反映我国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学术研究中所使用的企业数据,主要是2007年公布的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其不仅在时间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且在数据质量上存在着各类问题(聂辉华等,2012)。二是对于我国企业利润下降的现象缺乏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等对于企业利润下滑做了一般性描述,从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工业品价格下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但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并没有对于企业利润下滑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本文基于最新的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CEES),对企业的盈利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影响当前企业盈利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目的,是要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借以为延缓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对于现有文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使用了随机抽样的一手企业调查数据,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盈利状况做出全面评价;第二,基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来对我国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特别是结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特定背景,分析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余下的内容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指标以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第三部分阐述我国制造业企业盈利现状的特征性事实;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制造企业盈利现状的解释;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武汉大学等单位开展的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该调查于2015年实施,调查了企业2013、2014年的状况。这一数据调查对于企业盈利状况分析的主要优势在于:

第一,调查了较为全面的企业盈利指标。该问卷重点调查了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利润、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因而,能够满足多维度的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调查涵盖了不同规模的企业样本。现有文献使用的主要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忽略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稳健性。CEES基于经济普查的企业全样本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对于各种规模的企业均有所涉及,因而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

第三,CEES数据的匹配性。该数据不仅囊括了企业盈利状况的基本数据指标,同时还调查了与企业相匹配的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如劳动力工资状况、受教育程度、技能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等指标,这有助于对劳动力这一影响我国企业盈利能力重要因素进行更为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二)数据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主要参考了金碚、李钢(2007)所提出来的企业盈利能力概念,其主要指企业的利润状况,在衡量指标上主要使用了企业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ROS)。但他们同时指出,企业的利润率并不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唯一指标,实际上盈利能力是一个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概念,更高的盈利能力代表更高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高利润率既有可能是由于企业的竞争力较强,也有可能是由于市场的垄断性较强。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应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了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来表示企业的整体盈利状况,用净资产利润率来表示企业盈利与投入的关系,即企业的经营效率状况。同时,本文还考察了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以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状况来控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企业研发投入、人力资本、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家能力等变量来控制企业竞争力。

三、特征性事实

(一)企业利润率整体稳定

调查表明,企业整体的销售利润率为555%,较前一年提升了092个百分点,而官方统计,2014年

(二)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产业利润下降明显,新兴消费类产业利润趋稳

从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来看,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整体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如纺织服装业利润率为268%,纺织业利润率仅为121%,均远低于平均利润率水平。一些新兴的消费类产业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为577%,略高于总体利润率,且较上一年度提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一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导行业,在随机抽样的样本中占据18%以上的比重,对于维持制造业整体利润率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利润率高达1324%,较上一年提高了664个百分点。此外,部分行业利润远高出平均利润率水平,如医药制造业为2188%,烟草制造业为1526%,且均较上一年有所上涨,这可能与其行业的垄断性有关。整体而言,不同行业的利润水平整体趋稳,反映出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的压力,其利润率迅速下滑。部分行业仍依赖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而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率。然而,利润率的高低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方面,这些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变化,将在第四部分进一步控制行业进入壁垒等因素以后得到更为稳健的结论。

(三)利润率随着市场份额提升而增长

企业的利润率与其市场势力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溢价”,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用不同的市场占有率来代表企业的市场势力,分组统计表明(图1):销售利润率随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利润最高的组别为市场份额占1%~10%的企业,达到541%,最低的为小于1%的企业为391%,市场份额占50%以上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25%,要低于1%~10%的组别;从年度变化来看,市场份额小于1%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出现了067个百分点的下降,而市场份额为1%~10%以及50%以上的企业则分别出现了222个百分点和039个百分点的增长,因此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但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也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利润增长。

表3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及其变动

〖2〗行业名称平均利润率2014平均利润率2013利润率变动数量占比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77%5.26%0.51%18.42%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62%4.14%0.47%10.18%33金属制品业 7.15%6.56%0.59%8.42%18纺织服装、服饰业2.68%3.29%-0.60%7.89%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22%-11.00%17.22%7.37%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80%-1.47%0.67%5.61%34通用设备制造业5.18%7.16%-1.99%4.56%24文教、工艺美术、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0.01%-1.69%1.70%4.39%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9.39%10.03%-0.64%3.86%17纺织业1.21%1.13%0.07%2.98%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24%6.60%6.64%2.98%35专用设备制造业 8.15%9.17%-1.02%2.98%13农副食品加工业3.09%2.10%0.99%2.63%21家具制造业 8.63%12.78%-4.15%2.63%40仪器仪表制造业1.06%0.82%0.24%2.46%36汽车制造业6.68%4.62%2.07%2.28%22造纸和纸制品业 31.21%9.17%22.04%2.11%27医药制造业 21.88%18.81%3.07%1.58%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7%1.44%-0.07%1.23%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68%3.59%0.08%1.05%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97%1.17%0.80%1.05%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57%3.52%0.06%0.88%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24%3.21%0.02%0.88%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5.64%4.22%1.42%0.70%14食品制造业2.07%1.21%0.87%0.53%16烟草制品业 15.26%13.86%1.40%0.35%5.58%4.64%0.94%

图1不同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率变化(四)企业经营效率稳中趋降

企业利润率的增长,除了与市场势力相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企业的经营效率。判定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金碚,2007)。一般而言,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表明,企业主要是通过经营效率的提升,而不是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大来获得利润。表4显示,企业整体的销售利润率有所提升,但是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了略微下降,因而企业的经营效率未见显著改善。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两大主要行业――电气机械、计算机,虽然利润率有所上升,但净资产利润率均有下降,分别下降了1991和265个百分点。因而,企业利润的增长可能很大程度上仍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企业经营效率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五)政府审批与管制显著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政府的行政审批与管制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增加了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但同时也可能为进入的企业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提高其利润率。图2表明,政府的管制与审批因素对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即一开始随着管制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然后随着管制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原因在于,政府的管制与审批本身会导致行业的垄断效应,因而越是利润高的行业,其审批强度就越大,如烟草、医药等行业;管制程度较小的行业,更接近于充分竞争市场,因而使得行业的利润率下降。从年度变化来看,政府审批与管制较小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而管制程度较高的企业,其利润率则呈现出略微的下降。从静态来看,政府的审批与管制使得一些企业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但是从动态来看,由政府管制而带来的利润率优势并不能持续,只有放开管制、充分竞争的行业才能够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图2政府管制与审批对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影响注:图中的无、较小、中等、较大和完全,分别表示企业对于这一因素的妨碍程度的评价。

图3显示了政府管制与审批对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总体而言,净资产收益率与政府管制程度之间也呈倒U型关系,但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审批与管制程度“较大”的企业组,其净资产收益率明显较低,而该组的销售利润率却较高,反映出政府的管制与审批虽然带来了较高的利润率,但其整体效率不高,企业需要依靠较高的投资或负债来支撑其经营。从动态来看,不同管制程度的企业组的净资产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管制程度在“中等”及以下的企业组,其净资产利润率较为稳定,或有一定程度上升;而管制程度为“较大”以上的企业组,净资产收益率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其中管制程度为“较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管制程度为“完全”的企业组,净资产收益率在887%的低水平下还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政府的管制与审批导致了一部分企业形成了垄断地位,获得了较高的垄断利润,但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却是负向的。政府的管制因素降低了企业提升效率的内在动机,不利于企业向高盈利能力转型。

图3政府管制与审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处在转型期,整体利润水平较为稳定,但净资产收益率趋降,这表明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存在不足。依靠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部分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较高的盈利能力,但仍有较大比例的企业依靠政府行政管制所形成的进入壁垒而获得高利润。在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将进一步地控制企业、行业和地区因素,考察市场竞争、行政垄断、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影响。

四、回归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部分将进一步分析在企业利润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是最为显著的。根据金碚等(2007)提出的企业盈利能力理论,企业利润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即是垄断的还是竞争的,一般而言垄断程度较强的行业平均利润率较高,而竞争越充分的行业利润率越低;二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素,如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水平、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三是政府的规制因素,政府对企业的规制既可能对企业的利润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可能使得企业的利润较高,但对其盈利能力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据此,本文的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Profitij=β0i+β1iX1i+β2iX2i+β3iX3i+β4iXci+Dj+εij

其中Profitij表示第j个行业第i家企业的利润率,X1i是市场竞争程度向量,主要包括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行业的进入难度、市场需求状况等变量;X2i是企业的竞争力向量,主要包括企业的研发强度、质量水平、劳动者技能等;X3i代表政府对于企业的管制程度、政府补贴等变量;Xci为企业的其他控制变量向量,主要包括了企业的规模、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成本、出口状况等变量;Dj为行业虚拟变量。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无显著影响,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对企业的利润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品牌和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利润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企业的市场份额(占50%以上的取值为1)对于利润率无显著效应。这说明,企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方面原有的依靠垄断或市场势力来获取高利润的空间已经非常小,需要通过质量的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企业仍处于转型初期,科技创新投入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效应还不明显。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依靠科技创新来显著提升其盈利水平的能力。控制企业的市场份额、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以后,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强度,对于销售利润率无显著影响。控制其他变量以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约高出10%。在控制了高新技术企业这一虚拟变量后,企业的品牌、员工受教育年限的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企业的质量与人力资本对利润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变量来体现的。

6):研发、质量、人力资本等因素的效应均不显著,政府的管制与审批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效应为负,但不显著。这进一步地说明了,政府的管制虽然对于企业的利润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则可能存在负影响。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要显著地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更高,表现出更高的经营效率。这验证了,出口企业虽然并不存在利润“溢价”,但却可能在经营效应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2.020)行业固定效应控制区域固定效应控制Observations410410407407407Rsquared0.5520.5520.5740.6030.615值,即变动一个单位企业利润增长的百分比,其主要反映了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效应。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的品牌、人力资本水平等要素对企业的利润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有品牌企业较无品牌企业利润约高出40%~50%,员工受教育年限每提升一年可增加利润约30%。研发强度变量和政府管制变量仍不显著,而高新技术企业变量对利润增长显著为正。

(二)分组回归

为深入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本文进一步地对企业进行分组回归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分组变量:政府管制程度(强和弱)、市场份额(高和低)以及出口(是和否)。选取这三个分组变量的原因是,首先,政府的管制强度影响了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同时对于其他企业的进入造成了一定的壁垒,从而可能对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影响,已经进入管制强度较高行业领域的企业,其创新激励可能会降低;其次,市场份额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因而企业可能更多地依赖垄断地位带来的利润,使得产品创新能力下降;再次,选择是否出口作为分类变量,是为了考察出口和非出口企业在盈利能力上可能存在着差异性(Fryges & Wagner, 2010;苏振东、洪玉娟,2013等)。

按不同管制程度的分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表8),管制程度较强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在管制程度较弱的组中,研发投入对于利润率是显著为正的效应,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变量对于净资产利润率的效应只在管制程度为弱的组别显著为正,品牌和员工受教育年限对于利润对数也只在管制程度为弱的组别中显著为正。这均表明,政府的管制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既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励,也削弱了企业的质量、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效应。在政府管制程度较强的行业领域,企业可通过较高的进入壁垒而形成利润优势,从而降低研发、质量、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激励。

按不同市场份额分组回归分析表明(表9),研发投入只有在市场份额较高的组别显著为正,而在市场份额较低的企业中,其效应是显著为负的,其原因在于研发投入效应的发挥需要一定积累,因而只有具备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研发投入。在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中,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在低市场份额中显著,而在高市场份额中不显著,这说明了在较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人力资本所能发挥的效应更大。

表10的回归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在出口企业中对于利润率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在非出口企业中其效应则显著为负。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变量也只在出口企业中具有显著为正的效应。这表明,出口企业确实存在着“干中学”效应,其不仅能够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还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

(三)主要的结论与讨论

对于企业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利润具有显著为正的效应,而研发强度则具有显著为负的效应;政府的管制壁垒对于企业的利润率无显著影响,但对于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负效应;从企业的异质性来看:政府管制较强的行业,其盈利能力显著较低,表现为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要素在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作用中并不显著,甚至显著为负,这反映出在管制较强的行业中,企业缺乏内在的创新激励;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其在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效应要显著更高,证明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与研发、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效应;出口企业在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以上回归结果突出地反映出,我国企业正处于盈利能力模式转型的过程,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始出现了盈利模式的明显分化(程虹等,2016)。

首先,企业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依靠高投资和低要素成本,以及大量空白的市场需求。大部分企业只要投资就可以获得利润,而突破政府设置的进入壁垒是决定企业利润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由进入壁垒而形成的垄断地位与企业的利润水平正相关。但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政府管制壁垒的日益减少,原来依靠管制壁垒而获得垄断“租金”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而更多地需要依靠企业的人力资本提升、产品质量改进和管理效率提高等供给能力提升,才能持续性地获得利润。

其次,市场竞争对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优势日益显现。虽然越是充分竞争的行业领域,其利润率越低,但是在我国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竞争越是充分的企业其利润增长的速度越快。相反,竞争程度越低的行业,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保持较高利润,但长期来看其利润优势会逐步消失,会被越来越多潜在的进入者所替代。

再次,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回归分析中,企业的技术研发强度对于企业的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呈现出显著为负的效应。这并不代表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不重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国企业仍处于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原始创新真正形成市场收益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同时,通过分组分析可以发现,出口企业和高市场份额企业中,研发创新投入对于企业的利润率具有显著为正的效应,这表明我国仍有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也说明出口企业的“干中学”效应仍有一定空间。

五、政策建议

基于一手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正处在一个盈利模式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加快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有效减少政府的管制壁垒

政府管制壁垒是导致部分企业转型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企业仍可能被动地依靠政府的行政管制壁垒而获得高利润,而不是主动地加快自身的转型,从而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延滞,这是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高最为重要的制度原因。为此,本文建议减少政府的行业进入壁垒,政府主要定规则、定标准,而让企业竞争性地进入,降低企业经营的制度易成本,消除企业依赖政府的行政壁垒来获得高利润。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竞争程度,充分的市场竞争可能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从而有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应当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补贴,消除政府对本地区企业的“父爱主义”,引导已经不具有盈利能力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僵尸企业”的消亡。同时,要将各类补贴转化为税收减免,提升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和进行质量创新的内在激励。

(二)进一步发挥出口企业的“干中学”效应

出口企业在盈利模式上,更多地转向质量和人力资本方面,表明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积累,具有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因此,加快我国制造业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地迈向价值链的高端。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企业的标准能力,使得我国企业制定的标准更多地转化国际标准,从而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企业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还要有选择地“引进来”,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单纯引进外资扩张经济规模并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应利用我国的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国际上技术能力强的企业,提高我国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三)促进企业供给侧质量提升

目前依靠高投资的规模速度型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产品质量、员工人力资本等要素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效应十分显著,因此应加快制定有利于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减少对企业的质量规制,如减少对于企业进入的事前许可等,同时制定面向中小型企业的质量专项,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标准导入培训,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质量配套能力。加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劳动力红利消失以后,人力资本红利即将到来,建议进一步降低务工人员落户城市的门槛,尤其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的盈利能力转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虹、宋菲菲,2016:《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解释――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Cheng, H. and F. Song, 2016, “The Decline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1.]

[2]程虹、刘三江、罗连发, 2016:《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状况与路径选择》,《管理世界》第2期。[Cheng Hong, Liu Sanjiang, and Luo Lianfa, 2016, “The Situation and Path of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794 Employees in 570 Enterprises”, Management World, 2.]

[3]陈艳莹、鲍宗客,2013:《行业效应还是企业效应?――中国生产企业利润率差异来源分解》,《管理世界》第10期。[Chen Yanying and Bao Zongke, 2013, “Industry or Enterprise Effect? The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Productive Service Enterprises Profit Margin Sources”, Management World, 10.]

[4]陈艳莹、吴龙,2015:《新企业进入对制造业在位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基于逃离竞争效应及其异质性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Chen Yanying and Wu Long, 2015, “Impact of New Entries on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Incumbent Firms from the View of Competition Escape and Its Heterogeneit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8.]

[5]金碚、李钢,2007:《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Jin Pei and Li Gang, 2007, “Improvement Of Profitability Vs Company’s Competitivenes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1.]

[6]蔡P,2010:《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第4期。[Cai Fang, 2010, “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7]陈仲常、吴永球,2005:《中国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Chen Zhongchang and Wu Yongqiu, 2005, “The Tendency and Causal Analysis of Capital Profit Rate 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 5. ]

[8]樊纲、王小鲁、马光荣,2011:《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研究》第9期。[Fan Gang, Wang Xiaolu and Ma Guangrong, 2011, “Contribution of Marketization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

[9]迈克尔・波特,2005,《竞争优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Porter, M. E., 2005,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axia Press.]

[10]聂辉华、江艇、杨汝岱,2012:《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世界经济》第5期。[Nie Huihua, Jiang Ting, and Yang Rudai, 2012, “The Statu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5.]

[11]曲h,2008:《中国工业产业利润差异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12 期。[Qu Yue, 2008, “Difference of Profit and the Determinants in China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2000 to 2004”,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12.]

[12]苏振东、洪玉娟,2013:《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利润率溢价”?》,《管理世界》第5期。[Su Zhendong, and Hong Yujuan, 2013, “Does There Exist ‘Margin Premium’ I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ana“gement World”, 5.]

[13]万华林、陈信元,2010:《治理环境、企业寻租与交易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非生产性支出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第2期。[Wan Hualin and Chen Xinyuan, 2010, “Governance Environment, RentSeeking and Transaction Cost: Evidence from the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s of Chinese Firm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

[14]汪伟、史晋川,2005:《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Wang Wei, and Shi Jinchuan, 2005, “Barriers to Entry and Growth of Private Enterprise: GREE GROUP Case Study”, Management World, 4.]

[15]张杰、黄泰岩、芦哲,2011:《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Zhang Jie, Huang Taiyan and Lu Zhe, 2011, “Study on the Determine Mechanism of the Source and Differ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rofit”,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

[16]Aghion, p., R. Blundell, and R. Griffith, “The Effect of Entry on Incumbent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 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Vol. 91(1), pp.2032.

[17]Mann, H. M., 1966, “Seller concentration, barriers to entry, and rates of return in thirty industries, 1950~1960”,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Vol .48(3), pp. 296307.

[18]Martins, P. and Y. Yang, 2009,”The Impact of Exporting on Firm Productivity: 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rningbyexporting Hypothesi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5, pp.431445.

[19]H. Fryges, H. and J. Wagner, 2008, “Export 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First Evidence from a Continuous Treatment Approach”,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4, pp.695722 .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Profitability Statu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CEES Data

Luo Lianfa and Han Xiao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of

Macro 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4

摘 要 有人把财务报表比作是企业的镜子,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相关财务状态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如若想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问题,就必须整理和加工相关财务报表里面的有关数据,展开财务报表分析。本文从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着手,对财务报表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

关键词 财务报表 分析 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像是一门“艺术”,企业的一些玄机从财务报表分析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财务报表关系着高层领导的重大决策,反映出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充分解读与彻底分析财务报表,能够使我们摘除一些财务报表不必要的“粉饰”,公平、公正的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与未来。

一、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所在

财务报表分析,又可以称之为财务分析,是指通过整理与收集财务报告里面的一些数据,并且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某一企业的财政状况、经营模式和资金流量做一番比较与评估,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企业领导机构提供管理决断和掌握依据的管理工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在不断的出现,对于财务信息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多。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普通公众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和股东这样的利益相关者,所以需要利用财务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令其投资与融资做出一定的决策,这是从外部的角度来说。从内部的需求来说,企业组织的形式在不断的复杂化,所以像往常通过利润进行评价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了,这样就需要利用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较完善的内部业绩评价。那么,内外共同导致了财务分析的地位愈发重要。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为投资人、相关债权人做出一定的决策。具体来说分为两点:

1、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销售决策和宏观经济提供依据。

2、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业绩的评价、监督和选择精准提供依据。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构成

对于会计报表来说,一般应反映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的一种描述,会计报表当中提供出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于一些没有学过财务报表分析的人来说,往往理解财务报表的分析就是对报表上的数据计算出一定的比率之后所得出的结果。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与目的

企业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盈利能力就是获利的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关于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通过一定的方法看一下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强是弱。对于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最大化程度的获得一定的利润,所以盈利能力的分析是财务分析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价值,因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企业未来获取盈利的能力。

(三)偿债能力分析的含义与目的

偿债能力的分析反映的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对于企业,债务具有双重性,若果取得一定的债务同样也会获得一定财务杠杆的利益。不过一旦负债程度利用的不好,负债过多偿债的压力就会更大,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四)营运能力分析的含义和目的

营运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运用循环效率的高或低。如果营运能力比较强,那么资产的周转速度就比较快,周转时间也较短,对于资产的占用资金就比较少。所以我们通过营运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不足,来挖掘资产的潜力。一般来说,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和总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

(五)财务综合分析的主要方法

关于财务综合分析就是指各种财务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分析方法分为杜邦财务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会规定统一的日期进行公布标准财务比率,为一些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很简便的分析数据,在我国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和资料,但是在很多经济报刊上也记载过类似的文章,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方法。例子是根据全国挑选出100家公司的财务平均比率进行统计,具体资料如下表:

序号 项目 商业比率 工业比率

1 自有资产 0.75 0.60

2 固定资产 0.2 0.50

3 流动 5.26 2.99

4 速动 4.62 1.43

5 资产负荷 0.35 0.48

6 应收账款周转 120 6.83

7 总资产周转 1.22 0.78

8 股本净利 44.3 97.1

9 每股净资本 3.96 2.48

10 股东权益 0.78 0.64

这张表格的数据虽然有些粗浅,但是还是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如果统计部门可以根据类似行业、类似规模的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分析,做出一套平均值,根据平均值计算出财务比率,这个数据代表了当今企业的平均财务水平,有了这套平均数据,企业可以定期的与实际比率进行对比,从中比较出企业所存在优劣程度。

三、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

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就是在一定目标的财务下,人为的来设定划分评价对象优劣的财务标准。对于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基准使得同一个分析对象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财务分析评价基准的种类有:

(一)经验基准

经验基准是指根据长期的、不断的日常观察和实践所形成的基准,是根据事实现象没有理论支撑的基准。

(二)行业基准

行业基准主要是指行业内所有企业某个相同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或是比较“优”的水平。行业基准的优点是便于比较。

(三)历史基准

历史基准是指本企业在过去某段时间之内历史数据的实际值。

(四)目标基准

目标基准是指财务人员综合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和现实经济状况所提出来的理想标准。

总结:对于财务报表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评估决策,还可以为一些投资者提供安全真实的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相关财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通过分析做出正确判断和重要决策。本文通过讲述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若干问题,指出一些企业财务报表自身应该改善和加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宗桂云.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交通财会.2010(02).

[2]马健,张朝阳,郭勋.财务报表分析之我见.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09).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5

【关键词】 长安汽车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问题;措施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有所提高,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如今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汽车行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所以,对汽车行业内部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这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汽车财务指标研究的核心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主要汽车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价值判断依据;二是使得企业以此动态角度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作出全面的评价和合理的推测。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引下,汽车产业相关政策也由以促进汽车消费为主向以鼓励汽车技术进步为主转变。如《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法实施条例》等的均有利于促进汽车技术进步并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长安汽车在行业内的现状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1996年成立并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是一家集汽车研发、制造、销售与一体的上市汽车公司。多年来,公司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快速发展成为拥有2家上市公司、4只股票的国内大型企业。目前长安汽车拥有北京,上海等六家国内产业基地和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等六家海外产业基地,员工人数超过6万余人。并有铃木、马自达、福特等多个国际战略伙伴。经过不懈的努力,公司现已有轿车、客车、卡车和SUV等低中高档系列。

根据汽车上市公司57家的业绩快报得知,目前39家汽车公司净利润同比上涨67%。而在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39家公司中有20家的变动幅度超过了50%,其中增幅超过100%的企业有8家,长安汽车的增幅为162.8%位列第三名。长安汽车表示,合营企业长安福特的车型成为新的赢利点,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根据《证券时报》公告可知:长安汽车2013年累计生产汽车722017辆;4月销售汽车165108辆,今年累计销售汽车717139辆。第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3%,较东风汽车和江铃汽车销售增量多出10个百分点。

三、长安汽车财务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1、资产和负债变动分析

参照长安汽车2010—2012年的财务报表可知,从2010年至2012年长安汽车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2011年和2012年的权益项目分别达到了36.46%和5.25%的增长率,但2012年的股东权益的增长率明显低于2011年,这说明2011年企业的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而负债项目在2012年度增长5.23%,基本和2011年的增长幅度持平,这表明公司近两年在利用财务杠杆进行扩张。从这个指标看长安汽车还是较有发展前途的。

2、偿债能力分析

参照长安汽车2010年至2012年的财务报表:公司三年的权益负债率分别为53%、56%、67%,可以明显看出2012年长安汽车的权益负债率明显高于前两年,这表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下降。对比权益比率,2011年略有下降但2012年有大幅度上升,这说明公司在利用负债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

参照公司三年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可知,长安汽车公司三年的流动比率明显低于安全值2,流动比率越接近于2,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差。公司三年的流动比率都很小,这说明长安汽车的短期偿债方面还必须大力提升。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值,较流动比率来说它更能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标准值为1。由于长安汽车三年的比率都较小,这说明公司近三年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从表2可知,长安汽车的现金比率基本维持在0.2,而现金比率接近0.2最好。这也是一种获利能力的表现,但是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推出长安公司短期偿债的能力很差,所以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盈利能力分析

由表1知,2011年的总资产利润率最高,而2012年却显著降低并且低于2010年的比率,这表明长安汽车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较差,照此下去长安汽车的资产闲置可能性较大。而主营业务能力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从图表上看,长安汽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逐年下降,这表明公司最近三年的经营效益变差,盈利能力减弱。从长安汽车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可看出公司2011年的经营绩效最好,利润空间大,但2012年比率下降幅度较大明显低于2010年的水平。

从以上三项指标可以看出:长安汽车在2010、2011连续两年中盈利能力较强,但在2012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所以在盈利能力方面长安汽车有待提高。

为更加清晰的反映长安汽车近三年的盈利能力,现选择接近行业水品的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参考,抓住长安汽车披露的税后盈利指标进行阐述和分析。下表2是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0—2012年连续三年对外公布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利润比较分析。

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的有关指标中,每股收益一直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指标,是大多数投资者用来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从表2中可看出长安汽车的每股收益在近三年中波动较大,这种不稳定可能成为投资者放弃投资的关键所在;而江铃汽车的每股收益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上升趋势,增长性较好。如果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态势,相信江铃汽车凭借其较高的投资回报将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

除了每股收益,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也是众多投资者关注的因素,也是用来衡量股票含金量的重要指标。从表2中可知长安汽车的每股净资产始终不及江铃汽车,而且每股净资产波动起伏较大。相反,江铃汽车却保持稳定上升的水平。虽然长安汽车2011年的每股净资产较2010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2012年有所回升,却仍低于2010的水平,所幸升降幅度不大,对于影响公司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大。

通过对以上各项指标的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近年来两家公司的业绩,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态势良好。尽管近三年来长安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增减态势变动不大,但仍不及江铃汽车,可见江铃汽车的投资回报水平和股票含金量较高,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4、营运能力分析

由表3可知,长安汽车2012年的流动资产较以往两年同期周转速度慢,这说明公司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低,应注意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的变现能力。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是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越高,公司的变现能力就大,公司的营运能力就越强。从图表3中可看出公司2011年的营运能力最强。由表推出2010年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最大,全年周转次数达到23.5次,但周转天数较长。而2011、2012两年全年周转次数相继减少,这表明长安汽车管理效率逐年下降,公司营运能力很弱。

四、长安汽车财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企业偿债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从偿债指标看,长安汽车的长期偿债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短期偿债能力较弱,明显低于行业标准。所以公司在扩大规模时应特别注意财务方面的风险,合理有效的控制外债。

因此,长安汽车可通过增加长期借款以弥补短期的偿债能力,如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方式。

2、盈利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在盈利方面,长安汽车2010年及2011年的业绩较好,但是2012年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主营业务收入比下降较多,导致各项指标均低于前两年。

因此,长安汽车应降低产品成本,如通过完善采购体系来降低采购成本;调整产品营销结构,通过加强完善网络营销体系来提高营销能力;拓展技术成熟车型的市场;进行多元化投资。

3、营运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从营运能力指标看,在2010年和2011年长安汽车的营运能力表现尚好,但是由于2012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大幅下滑以及存货积压,导致营运能力大倒退。

综上,长安汽车应尝试推出更多产品,提高研发能力,陆续推出新车型,可以和国内外资深品牌合作,推出合资品牌;适当加大广告投入,提高市场知名度。

五、结论

长安汽车在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的业绩增长期后,出现了2012的回落。这说明长安汽车的销售情况不稳定,对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不及时,长安奔奔是长安汽车曾经推出过的唯一成功车型但后续车型表现不佳。总体来说,长安汽车近三年的表现缺乏稳定性,企业实力较弱,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目前,汽车行业的走势成为抢眼的板块且涨幅达到6.9%,超越其他一级行业,稳居行业涨幅榜第一。所以长安汽车若想稳定发展,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上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N· 安东尼.财务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公司信息披露报刊: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香港商报.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6

1937年美国会计学家安东尼教授在《哈佛企业评论》中发表了题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的论文,由此引出了资本成本会计。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尤其是企业股份制步伐的加快,现行财务会计在资本成本信息方面的不足已日益突显。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资本成本会计概述

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这里所指的资本成本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包括权益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会计认为,股权资本是由外部股东提供的,应和债权资本一样进行确认和计量。在股权资本成本中,资本成本账户的结构如表1:

表1 资本成本汇总

借方贷方

债务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

分配到产品销售成本中的金额

分配到固定资产中的金额

分配到存货中的金额

分配到一般管理费用中的金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要想了解资本成本会计对现行会计报表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如下核算程序:

1计算企业全部资本成本。由于债务资本成本一般是确定的,即为债务利息,所以计算企业资本成本的关键是计算股权资本成本。本文由收集整理

2对生产产品过程中所耗用的资本成本,可比照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分配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或以期间费用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

3对在自建厂房等固定资产上占用的资本成本,包括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占用的资本成本和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资本成本,计入所建固定资产成本中。

4对于长期库存存货上占用的资本成本,计入该存货成本。

5对于按以上程序未分配完的资本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6在记录时,将股权资本成本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和利润分配科目的贷方。

二、基于资本成本会计的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在分析中,可以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进行趋势分析,也可以通过编制百分比资产负债表进行资金构成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角度入手。在进行资产分析时,一方面应注重资产的构成情况分析,一方面应分别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经营能力、资金流动性和风险等财务状况。在进行负债分析时,可以从负债总额、负债构成及偿债能力上进行评价。在进行所有者权益分析时,首先看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本年度没发行新股情况下,它的增长表明全面收益的影响。然后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金来源的比重来确定年末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

在资本成本会计视角下,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变化上,具体主要表现在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变化上,存货应包括当期存货所应负担的资本成本,固定资产同样应该负担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本成本。

(二)利润表分析

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盈利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在分析中,可以通过编制比较百分比利润表进行综合分析。在比较百分比利润表中,既反映了利润的形成情况和各有关项目的培养变化情况;又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分配和积累情况。利润的质量,可以从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结构以及利润结果质量三方面来分析。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利润=收入-费用”来表示,因而应当从企业利润构成的主要项目入手。对利润结构的分析,主要关注企业利润的结构与相应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利润的结构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恰当。对利润结果的分析,主要是指对利润各个项目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质量分析。

在资本成本会计视角下,利润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和费用的变化上,具体而言,由于权益资本成本的引入,可能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的变化。两者都要包含权益资本成本所分配的部分。

魏 阳:浅谈资本成本会计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

魏 阳:浅谈资本成本会计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

(三)财务比率分析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财务人员必须十分重视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由此可见,由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涉及到存货,而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存货的价值包含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所以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做了如上改进。

(2)长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转贴于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当期固定资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权益资本成本)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资产负债率的资产总额要考虑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以及当期固定资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产权比率的所有者权益要剔除权益资本成本。

2营运能力分析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试设计包含全部资本成本的“存货周转率”,以全面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营运能力: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当期销售产品所负担的资本成本)/(存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于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应当考虑当期销售产品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十分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盈利指标如下: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产品销售净额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一权益资本成本)/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每股收益=(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净利润只减除了利息成本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而在进行资本成本会计分析时,权益资本成本也要从净利润中剔除,剔除后的净利润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所得。

三、从资本成本会计视角分析财务报表的效果

首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企业的净利润应该是企业的全部收入与其全部成本费用相抵减后的余额。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导致资本补偿的不足,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是扣除了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更有经济意义。

其次,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存货的成本更加完整,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使存货的成本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生产型企业了解存货的真实成本,既有利于价格决策又可以加强成本管理。

第三,当固定资产考虑权益成本之后,固定资产的价值会有所增加,一方面可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以后年度计提折旧时,可以多提折旧,从而减少了税前利润,以此可以少交税。

四、加强资本成本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资本成本观念。一些企业资金短缺,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由此造成企业资本结构恶化和经济效益不理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资本成本观念。所以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资本成本意识,充分认识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性,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

2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在于充分、全面地计量公司的资本成本,不能只着眼于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例如国有企业的债转股,尽管可以在短期内减轻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但最终企业还是要承担权益资本的成本,其最终的出路还在于企业能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能否补偿资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