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育的目的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美国早期教育;“21世纪学校”项目;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小学参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07-04

【作者简介】李妹绮(1985-),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

美国“2l世纪学校”项目(School 0f the 2l stCentury)是由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齐格勒(EdwardF。Zigler)倡导,以小学校园为基地(school-based),以促进儿童的最优化成长与发展为目标,向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家庭等提供综合的支持系统。该项目从1988年发展至今,已在全美20个州拥有1300多所成员学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一、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缘起

(一)社会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诉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独自抚养幼儿的未婚妈妈开始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破裂带来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教养儿童的现象增多;工薪家庭中年轻父母双方同时上班,年幼孩子无人照料的情况普遍存在……有数据显示,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母亲中有65%在上班,而孩子年龄在6岁-12岁之间的母亲中有78%都在上班,那些孩子年龄在1岁以下的母亲中,59%的在上班或者在找工作。在学龄前儿童中,据保守估计有700万的儿童在其父母上班时独自在家。口恫时,美国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导致稳定的工作愈发难寻.失业人员持续增多,年轻的父母一方面要面对经济窘迫所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又无法逃避教养孩子所形成的压力。

(二)早期保教服务供给不足的需要

在全美范围内,家长能负担得起而又优质的托儿服务资源匮乏,有些州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托儿服务与儿童校外安全。1971年,旨在强化联邦政府儿童托管与保育责任的儿童全面发展提案(Comprehensive Child Development Act)在白宫会议上遭到否决。同时,美国的传统小学一般只在学前班(kindergarten)招收5周岁的儿童,5周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与其无关。正是由于美国社会无法提供低价而且优质的儿童保育资源,而联邦及州政府又未将儿童保育全面纳入公共责任,对此齐格勒寄希望于让小学延伸其服务职能来解决美国早期保教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齐格勒提出基于小学的综合模式――“21世纪学校”项目模式,试图将早期保育教育服务纳入小学的职能框架。

二、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实践

自1988年第一所“21世纪学校”诞生以来,现在已有近20个州的1300多所学校实施了“21世纪学校”项目。其中,康涅狄格州与肯塔基州已经在全州范围内推动了基于该模式的项目或计划,而且伴随着大众日益增长的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州开始准备启动该项目的试点工作。

(一)项目服务的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秉承的信念是:所有需要优质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家庭都能够且应当获得必要的服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该项目的服务遵循以下原则。

1.家庭支持、参与原则

研究表明,家长的参与对于儿童的优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家长的积极参与已成为学校变革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1世纪学校”项目承诺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努力创设引人注目的学校环境,并邀请家长参与项目的计划,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家庭的需要。

2.项目普及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认为,所有的家庭都应有机会享受有质量、能负担得起的儿童保育与教育服务。该项目采取按收入高低滑动折算(富人多付钱)(sliding scale fees)的方式来收费,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获得服务的机会。符合一定条件的家庭可以直接获得来自州或地方政府的专项补贴。在一些社区,当地企业还通过捐赠基金来帮助那些既无法获得公共补贴又无法支付最低服务费用的家庭。

3.儿童全面发展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倡导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社会、情感与智力的发展。例如,早期保育和教育的子项目主要强调幼儿的游戏和社会互动;低年级学龄儿童的托管子项目中,除了监督儿童完成作业以外,还提供体育锻炼、消遣娱乐以及其他非学术性活动。

4.质量确保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力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项目与服务来满足儿童与家庭的需要。该项目主要通过员工资质、师幼比、团体规模、员工流失率以及其他相关标准来确保质量的维持与提升。

5.培训与晋升原则

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服务的水平,并直接影响儿童与家庭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因此,“21世纪学校”项目努力通过专业培训或技术支持来帮助项目人员以及合作机构的职员,以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水平。同时,该项目还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晋升机会、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稳定工作人员队伍,控制人员的流失率。

6.自由选择原则

并非每个家庭都需要来自“21世纪学校”项目的服务,因此,该项目是非强制性的。家长与儿童在选择项目服务上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全部或部分子项目的服务,也可以完全不选择。

(二)项目服务的内容

作为一种综合服务模式,“21世纪学校”项目包括多个子项目,提供面向家长、幼儿、保育机构工作人员等的多重服务内容。

1.提供家长参与机会,增进家庭保教信息来源

鉴于家长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1世纪学校”项目向一切适龄儿童的家长开放。该项目还特别致力于拓展服务范围,将低年级学龄儿童的父母也纳入支持对象中,定期与父母见面并讨论广泛的孩童教养问题。“21世纪学校”项目向家庭宣传当地的儿童保育机会以及高质量保育的标准。他们还向家庭提供卫生保健以及与增进家庭及儿童幸福有关的社区服务信息。项目的推进方式是多元的,有的项目把清单式的当地资源打印成书面材料,有的项目则是让工作人员通过热线回答父母的问题,多数项目则利用发放传单或者小册子的形式来为家长免费提供当地服务资源的相关信息。

2.整合当地社区资源,提供早期保教服务

“21世纪学校”项目设在小学校园或小学的合作基地内,为包括O岁~5岁的幼儿提供发展适宜性的保育和教育服务。这些早期教育经验为孩子进入学前班学习和儿童未来在学校学习中取得成功做了准备,还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与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合作的基础上,“21世纪学校”提供了一系列与幼儿健康问题相关的服务与教育,主要包括卫生、营养以及减肥等内容。如在阿肯色州,该项目提供的内容就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发育筛查、心理健康评估、营养信息、减肥活动以及牙科治疗等。

3.构建服务机构工作网络,提供交流和培训机会

尽管各学区已经开始承担一些儿童保育的职责,但由私人机构提供儿童托管与教育的服务仍广泛存在。研究表明,儿童托管服务提供者的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其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21世纪学校”项目通过建立服务机构网络来加强当地儿童保育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联系。该网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技术支持小组以及内部通讯来帮助社区中的儿童保育服务提供者,尤其关注小学周边区域的家庭日托服务提供者。

(三)项目实施的程序

“21世纪学校”项目的总部设在耶鲁大学的社会政策与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目前的负责人是马蒂亚・冯・史蒂文森(Matia Finn-Stevenson)教授。他所带领的研究和工作团队是“21世纪项目”的全国性资源中心。此外,在一些项目规模较大的州都设有该项目的主基地(host sites)或者全国示范基地(national demonstrating sites)。“21世纪项目”实施的程序主要包括:需求评估、生成支持、资金筹集、行动计划、团队协作、持续评价等。

1.需求评估

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评估。需求评估的意图在于充分了解社区的现实需要和现有资源。申请该项目的小学通常要利用问卷、焦点小组(focusgroups)以及访谈的综合方法来收集社区的信息,并获取能表征当地儿童及家庭需要的数据。由项目中心工作人员提供需求评估的工具模板,鼓励学校收集难以接近群体的意见,帮助学校用可理解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示评估结果。

2.生成支持

小学的领导和学区的成员必须具有对项目重要性的信念。项目中心会委派工作人员前往这些学区,商讨项目带给该学校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的潜在影响。“2l世纪学校”工作人员会和当地的董事会成员沟通,阐释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预期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具体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

3.资金筹集

新的项目需要资金来进行场地设施建设、维持人员培训以及其他项目的启动。新申请“21世纪学校”项目的成员学校需要有稳定、持续的资金链条来保证项目的维持与发展。项目中心人员通常拥有丰富的筹款经验,无论是对于新建的还是成熟的学校,他们都能在寻求资金帮扶上给予卓有成效的支持。

4.行动计划

“21世纪学校”项目中心会要求成员学校拟定一份3年~5年的行动计划,详细说明实施该项目的各子项目的目标和举措。计划还包括学校用来达到项目相关目标的具体策略和途径,同时包括实施的进程以及评价的方式。项目中心会通过帮助学校选择适宜的目标以及可行的策略来完善其行动计划。耶鲁大学推荐学校采用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运用社区需求评估的结果来分析决定先进行哪一个子项目。

5。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21世纪学校”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团队协作能帮助项目在小学的顺利进行,比如为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服务内容的重叠、保障资金的持续、使服务更加综合化等。项目中心负责帮助小学寻找潜在的合伙人,向重要的利益方(stakeholders)宣传“21世纪学校”项目,并利用各种资源帮助成员学校形成公共关系网络,推动各子项目服务的有效开展。

6.持续评价

“21世纪学校”项目开始运行后,家长、小学领导、项目工作人员、立法者以及资助者都希望知道项目是否达成了目标。项目中心研究人员帮助成员学校修订评价工具、完善评价技术,这样学校就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地提取相关数据以跟踪项目的发展。项目中心还提供不同的评价模式指导,比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其目的都在于推动成员学校持续地提升项目服务质量和运行效果。

(四)项目影响的评价

对实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小学进行的跟踪研究表明,由该模式提供的综合服务已经对儿童、家长和学校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影响。

1.对儿童的影响

参与“21世纪学校”项目服务三年以上的儿童比未接受服务的儿童,在数学和阅读方面有更好的成绩表现;3岁开始参与项目服务的儿童能更好地进行入学前班的学业准备,并在学前班筛选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表现。根据对教师的调查,“21世纪学校”成员学校中的学前项目有助于在教育过程的识别并解决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学龄儿童的托管服务使儿童可以获得持续的成人监督和优质的家庭外教育,这也有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对家长的影响

与普通小学相比,实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小学的家长会给予学校在学业关注、关心与敏感、学校与社区联系、协同决策等方面更高的评价。接受“21世纪学校”项目服务的家长声称,依据亲职压力指数测试,他们的压力显著降低,他们在儿童保育上花费更少,耽误的工作日也更少。根据对教师的调查表明,该项目还帮助家长与学校更早地建立了更为积极的关系。

3.对学校的影响

针对“21世纪学校”小学校长的访谈显示:家长的参与以及对学校的评价均明显提高;学校公共设施与环境的破坏大幅度下降;一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多地反映出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学校由于服务范围扩大而形成了积极的公共关系网络。“21世纪学校”的小学教师则认为学校在很多领域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如领导、成就与动机、家长和教师参与决策、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

三、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特色

美国政府、民间团体以及各类基金会针对提升儿童保育教育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尝试,影响较大的如开端计划、家访计划、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等,但“21世纪学校”项目独具一格、影响深远,具有普及化、一体化、综合化、个性化的服务特色。

(一)普及化

美国类似的其他项目服务往往只针对特定的目标群体,如开端计划只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早期干预项目也只针对10%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21世纪学校”项目则向所有的幼儿及家庭开放。首先,该项目是公益性质的,项目中心不但提供小学相关的可获得的资金信息,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帮助各小学筹集部分资金。其次,实施该项目的小学采取按收入高低滑动折算(富人多付钱)(sliding scalefees)的方式收取服务费用,这样低收入的家庭仅仅需要支付最低程度的费用即可享受“21世纪学校”项目的服务。最后,如果低收入家庭急需服务但却无法负担最低程度的费用,项目中心则会帮助他们申请公共补助资金或私人捐助。

(二)一体化

“21世纪学校”项目遵循“三位一体”的实践理念,即以小学作为基地,家长支付费用,社区提供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三者的合力,来实现其共同的目标――增进早期儿童的最优化发展。该项目在有些社区被称为家庭资源中心(FamilyResource Center),努力把传统的小学转变成一所全年无休的综合服务中心,为儿童提供一天24小时高质量、可获得的服务。该项目的实施促使小学、家长和社区紧密合作,扩大了小学的职能,增加了家长的选择,促进了社区保教资源利用,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化”的发展。

(三)综合化

“21世纪学校”项目由六个子项目构成,从幼儿成长、发展到家长参与、家庭支持,从保教从业者培训到保教信息咨询,从学前儿童保育到学龄儿童托管。这些项目既面向儿童也面向家长,既立足学校又密切联系社区,真正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儿童发展与服务的综合性支持系统。在这个综合性支持系统中,儿童是枢纽,他们的最优化发展是所有服务内容的目标。无论是对家庭的支持、保教从业者的培训以及学校和社区资源的整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教育目的 两个全面 教育法制 依法治教

一、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违背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法规的现象

1、教育目的阐述

关于教育的目的,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法》更是明确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为此应高度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而在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和应试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我国有关教育法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1)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人形象地说这是“陪读”制度,大多数的学生陪着少数被学校和老师认为是“优秀”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读书,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显然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性,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2)是只注意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学生盯着的是考试分数,这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努力克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倾向,是当前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要求的重大现实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传统,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制做保障。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依靠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教育大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近期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克服这种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文明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制这一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来实现对教育事业的调控和发展,保证教育目的实现。过去10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纯粹自发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用法制的手段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是各国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确保教育目的实现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全面理解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就是指依照法律来管理教育,即依法办事使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进行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是我们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自己作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依法治教确保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应进一步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是推动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工作,首先领导干部应带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普法教育,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大教育执法的工作力度,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立法目的在于执法,在于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使法律的规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到确认,我们不仅应重视法律的制度,更重视法律的实施。

为了保证教育法的实施,还必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是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工作,这些监督体制包括各级权力机关监督的执法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教育目的全面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主编.学习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M].北京出版社

[2]邑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建军主编.中国教育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5]孙锦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M].广高等教育出版社

[6]《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服务学习项目;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40-04

一、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高尚品行,具有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品格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来看,目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课程的比重,弱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采取以课堂、校园和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的建构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忽视品格、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现状,积极探索促进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服务者(学生)通过参加服务活动获得的体验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1]。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服务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同时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交流、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综合素质及培养社会责任感[2]。学习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服务学习项目,对于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及社会责任感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原则是:坚持服务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服务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服务学习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过程,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考虑学生基本要求及多样化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学习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使服务学习项目落到实处。

三、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思路

实施以立足学校为重点,以服务社区和社会为补充的半开放学习模式。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服务学习项目按照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四个模块分别展开。

(一)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项目指服务者通过参加与专业课程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项目可以是教学助理、行政助理、科研助理以及参加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

教学助理:以帮助课程主讲教师整理、分发教学资料;整理实验实训设备;传递通知、文件以及管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为主要工作内容。根据服务者工作完成情况,采取自评、主讲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考核,表现合格者可以获得1~2个服务学习项目学分。

行政助理:以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完成行政会议的通知与记录;文件资料的打印、登记、发放、存档;报刊杂志的收发;来访人员的接待;电话的接听、记录;传真的收发、登记;人事档案的建立、管理;协助进行专项活动的准备、筹备等为主要工作内容。根据服务者工作完成情况,采取自评、使用部门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考核,表现合格者可以获得1~2个服务学习项目学分。

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服务学习项目学分。一般情况下,项目主持人记3个学分,其他人员(不超过3人)每人记1学分。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范围可以是有关指导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或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学校聘请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工作委员会,负责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工作。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学习项目采取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项目化;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74-03

1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项目化”实践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专业各种项目的管理、设计、开发、测试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所谓的项目,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性的模拟项目,也可以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软件工程项目等。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是以项目训练为主要内容,模拟项目公司的组织管理方式,设立相应的岗位并赋予责任和义务;该模式强调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以自愿选择、自由组合为原则,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某个模块小组的某个岗位,组成若干合作关系的小组,构成项目开发团队;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主要负责讲清楚项目背景知识和主要需求,设定项目情景,协调并核准学生们的组合,完全以 “教练”的身份指导学生进行协作能力和专业研发技能的训练。

从教学目的性来说,“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以往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的科学实践能力。只是长久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借鉴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证实性实验”方法,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现在对这种方法和结果的争议日渐强烈。“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其内涵决定它具备了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途径和手段也与社会问题情境一致[1],因此,它的教学结果必然引导学生朝向社会需求的方向成长。

2 “项目化”实验的教学目标

(一) 培养职业角色意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依照软件公司的管理模式,在项目团队中分别设立“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员”、“首席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与实际项目开发责任相一致的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志向,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岗位,这种自主进行的“择业”,贯穿于大学四学年学习过程中,通过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反复进行职业训练,学生对各种岗位能力的观察、体验,必然能够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得到专业兴趣培养、专业基础奠定、专业技能成长,最后,理性地、恰当地完成自己的职件业规划。因此,“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岗位角色需求奠定基础,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二) 因材施教,促进整体发展。在“项目化”实践教学中,通过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育原则。打破了“不容选择、封闭式、千人一面的个体任务”实践模式,转变成“选择性、开放式、因人而异的团体任务”模式。教师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学习知识并承担各自的责任,这种差异化训练、教育的模式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整个学生群体的和谐发展。

(三) 建设创新的学习氛围。“以脑为本”学习理论认为,建设自主自愿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不再是被动情境下的不得已接受考核,而是在“教练”指导下接受团队的信任而承担责任,与学习困难相伴而生的些许恐惧和焦虑早已被维护人格尊严的心理愿望所驱散,并在同组伙伴和老师的真诚关怀下获得及时的援助;小组和整个团队的共同责任,使得关于如何完成任务的探讨成为主动、积极的研究行为,深入地挖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了基于协作的自主求解问题能力。“项目化”实践教学充满自主和自由的想象,沉浸在实践、求索、创新的学习氛围中。

(四) 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在美国公布的人才素质指标中,第一项就是“合作能力”[2]。在现代大学生中,不乏唯我独尊、刚愎自用,或性格内向、孤僻之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很难与他人沟通合作,用人单位反映强烈。在沟通技术中,除了语言表达外,文字描述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正是理工科学生所匮乏的。高校关于加强理工科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呼声一直很高,甚至把它作为综合素质训练的首要内容。“项目化”实践教学中,几乎每一课程项目的实施都伴随有工程文档和教学文档的写作训练。

合作从沟通开始,“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以团队沟通合作为基础组织教学的。项目的所有进展,都是在学生们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环境下得到推进,加之教师有意安排的正式或非正式过程性讨论,使得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在专业情境中沟通与合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一次次的沟通、合作实践,不断地修补着沟通合作的意识不足、方法不当、文档不符等问题,逐渐培养出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使得专业情境的沟通合作训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实践机会。

3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基本上是采用实际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4]。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模块的多少及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总经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负责下,分成各种开发、设计小组,其中开发小组内部设立有开发经理(组长)、交互设计员、首席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员等角色;测试小组内设有测试经理(组长)、软件测试员、文档写作文书等角色;针对项目较复杂、模块较多的情况,需要在各个小组中协调,因而还要设立项目办公室,有秘书和项目过程监理员等角色。如图1所示。与真实的软件公司一致,各角色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除了各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外,所有角色均由学生担任,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地,在一个项目完成之前角色基本固定,下一项目可以自愿申报另外的角色。这样几轮下来,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为今后从业方向的确定打下了基础。

4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在对IT行业用人单位及软件公司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了“项目化”运行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筛选项目。针对来源不同的项目,研究其目的需求及开发意义,结合训练对象及训练课程,项目太大、技术性太强完成不了,项目太小没有训练的意义,所以要选择适宜的研发项目。然后确定训练班级和训练课程。

项目分析。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对于适合于课程训练的项目,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多少划分模块,对每模块设定角色岗位,项目小组4-6人比较适宜,一般地每一模块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学生分组。按模块分配项目组长(经理),由组长组建学生团队,组长和组内角色由学生自愿报名,项目组长对教师负责,组员对组长负责制。

项目研发。该过程首先是“集中授课”,由项目总经理委托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实现目标、技术平台、组织方式、考核要求等,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其次是“分组讨论”,按照模块需求,小组成员讨论实施方案。再次是与“用户交流”,锻炼学生与用户沟通能力,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完善设计方案,以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作品评价。软件研发出来后,需要经过多次测试试用的修改过程,需要用户对作品进行评价,直到达到用户满意,交付使用,并保证维护时间。

总结与考核。针对“项目化”训练的课程进行总结,完善作品说明书、与课程相关的文档资料,结合“项目化”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个人、组长及教师、用户的总体考核。

5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评价形式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促进教学功能,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科学、实用的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客户,评价关系有师师、师生、生生、生师、客户对教师与学生等;评价内容不局限于学习效果,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沟通能力、创新精神、技术水平及文档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多样化,如多元统计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等。表1列出了普通小组成员的评价表,还有客户参与的、针对项目经理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和权重设置都是不一样的。

6结束语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可谓是塑造专业领域综合素质的良好方案。它典型地再现了未来职业环境中真实的专业领域问题,使得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得到“学与习”的高度统一。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协商决策的行为,不仅综合了个人所有能力素质(个人品质、人际关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领导能力等),也综合了个人与团队关系和岗位责任的认识(正确处理专业技术原因决定的人际关系、行政关系、岗位责任关系等),全方位地训练了专业职业环境下的能力素质[3]。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离的情况下孕育而生的改革措施,是一种综合性强、互动性高、知识含量大、实用性广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过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系三年多的教学试验表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欢迎,较好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多学生由此看到了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因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职业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就业情况使教师们也普遍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扭转“供需不对应”社会问题的建设性作用,很多教师也看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挑战,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三年来,计算机专业77%的教师参与过项目研发小组,带领学生完整地体验了项目研发的全过程,并积极应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目前,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正由点带面地逐步推行,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一段时间后,必然会改进我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程度,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可度。这种模式在同类院校的类似专业中有很好地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3] 龚方红,汤正华,蒋必彪.试论工程教育中的本科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4):86-87.

[4] 李继芳,刘学俊,张怡芳.关于 “公司化项目实训”的实践与思考[C].浙江万里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239-243.

作者简介:

李继芳,女,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系主任,副教授。

奚李峰,男,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方跃峰,男,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 实践教学;财务管理;经济性绩效评价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格局正被开放型、多渠道的筹资办学形式所取代,各校资金紧张,要求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同时,随着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实践教学项目的增加,使得研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效益问题显得极为重要。面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针对其经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新挑战,有必要对资金使用量大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行财务监督,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实践教学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作深入的研究,用财务的观点评价其合理性、科学性与经济性。

一、实践教学项目建设与使用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状况,这直接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使得教育资金紧张、教育成本过高。实践教学项目投入的多少主要靠使用部门计划预算,其预算主要考虑是否满足当时的教学要求,而非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投资回报问题,这样会造成投资效益不高、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校资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甚至严重浪费。

二、实践教学项目财务管理的内容

实践教学项目财务管理就是对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财务监督,定期进行经济性绩效评价,从财务上评价实践教学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使用的经济性。通过评价提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的最佳方案,改善使用中效率低下、资金浪费等问题,指导财务工作正确、高效地运行。同时为实践教学项目提出既可满足教学任务,又可提高资金使用率的指导性方案。实践教学项目财务管理的过程包括预算控制,对实践教学项目建设进行财务分析;使用过程收支跟踪;阶段性财务绩效评估三个阶段。

实践教学活动是指教学中校内外一切实验、实习和实训活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与使用是指包括投影室、机房、实习工厂等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成本-效益理论: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获得最大的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应确保用较少投入来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贯彻科学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基本精神。其科学性是指实践基地能可靠实现实训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任务的基本功能,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其经济性是指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和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能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三、如何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建设的财务管理

要做好实践教学项目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算控制,对实践教学项目建设进行财务分析

将实践教学活动重大投资、需使用大量资金的项目纳入财务预算中,在由教学部门提出基于教学活动论证报告的同时,由财务部门提出基于财务管理的论证报告,在该财务报告中应分析所申请的用于实践教学活动资金是否合理,使用经济性如何,从全校当年预算和未来几年的发展分析,该投资的重要性如何,多长时间能产生效益,产生多大的效益。对于那些对教学有极大帮助的教学活动,并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资金使用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反之,对于那些对教学帮助不大或只在很小范围内对教学有帮助的项目给予较少资金支持或暂缓投入或不投入。例如学校要建设用于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与考核的实训基地,以往常规做法是使用部门提出建设要求和意见,并提出基于满足教学任务要求的可行性报告,学校主管领导审批后,财务部门拨款购买设备进行基地建设。这种做法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即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大都是教师,其所提出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往往是仅从满足教学任务的角度来考量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经济性。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会同实践项目建设、使用人员共同研究其经济性,提出基于财务投入产出比的可行性报告。有了这样的财务可行性报告,实践项目建设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前面提到的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与考核实训基地在建设之前,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就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职业院校教学特点,实践教学中尽量做到人手一台设备,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技能得以迅速提高。这种职教特点决定了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的基层领导提出的一般可行性报告中预算很大,如仅用于满足校内教学的投资显得庞大浪费,但如果投资规模小,又满足不了校内教学。在实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只有某几个专业班在学期某一段时间使用该实验室,其他时间和寒暑假里实践基地都处于闲置状态,设备、基地利用率不高,大投入的资金回收缓慢,甚至长期收不到投资回报。而当财务部门同时做实践基地建设与使用的经济性预算时,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设备、基地利用率,提高投入产出比。这样会促使财务部门思考如何优化建设方案,在满足教学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管理上努力提高设备使用率,尽快收回成本。因此财务预算可改善、修复常规可行性报告内容,对实践基地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使用过程收支跟踪,实时监控投资收益

实践基地使用过程的财务监控,促使实践基地管理人员自觉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方法,财务部门实时掌握收入与支出情况,一旦出现只支不收或收少支多的状况时,财会部门应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员改善管理,采取措施增加收益。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大多时候没有直接资金流入,仅为教学服务,但是可以通过学生实践人数、项目实践工作时间的长短,或实践项目的工作量等指标间接衡量,即用项目利用率的高低结合一些系统因素来衡量收益的大小。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训练内容,在课余和寒暑假进一步开放实践基地,拓展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范围,加大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等,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三)阶段性财务绩效评估

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开始到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财务性评估,每一阶段的财务绩效评估都作为实践教学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以后改善管理的依据。阶段性财务绩效评估是对实践教学项目及其教学活动的经济性绩效评估,这种基于财务的教学评价,从财务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活动的经济性如何,从而判定投资的教学活动是否有价值,这种制度是对整个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个补充和完善。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要同参加实践学生所交纳的学费挂钩,将学费采用合理、系统的方法分配到实践教学的收入中,将实践教学项目的成本也按合理预期的使用状况分配,计算出该项目的收益率。

四、实践教学项目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通过对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财务监督和评价,使学校的规划科学合理,有轻有重,有缓有急;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投入是不必要的,哪些投入是高效的,哪些投入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样可以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整体教育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和状态采取必要的调整,引导学校科学制订教学规划,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从而积极稳妥地实现既定目标,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引入实践教学财务监督和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财务部门树立效益观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资金使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开展财务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创收,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学校发展资金的良性循环,这样从财政上保证学校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水平

通过对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财务监督和评价,使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树立科学建设观和经济建设观,提高实践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管理水平,树立经济意识,统筹兼顾、想方设法地用较少的投入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考察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依托企业资源时,建设“产学研”相结合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上,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成为共享性、开放性的区域实训基地,如机电专业学生在电机维修实习时可为社会客户维修电机,服装专业学生通过为社会加工服装来实习,艺术品设计专业学生实训时提供的装饰艺术品即学生作品,或者结合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培训要求,将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给社会,使之资源共享,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实践教学建设在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经济上也有所收获,实现“教学、资金双丰收”;也可考虑与周边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对学生少,投资大的实训场所可不建,采用租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可以调动系部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允许实训场所所属部门得到一定的管理报酬,促进广大教职工热心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

(四)有利于推广教学资源的社会化服务

学校的有限资源可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共享资源,使之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在获得有偿服务的同时,承担起培训工人、农民工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取得学校经济最大化,还要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实践证明:基于财务的实践教学项目管理能更好地监督学校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促进教学活动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协同教学;CDIO;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106-05

一 引言

教育技术专業实践课程活动不仅包括了教学设计型活动,还包括技术开发型活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是技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相关课程(72%),其次是电视电影摄录像类课程(60%),相比之下,基础理论课程最不受学生重视(17%)。这反映出技术类课程受欢迎程度要远远高于理论类。恰恰相反的是,通过对毕業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技术实践能力却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部分,依次包括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践开发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这引起了我们对教育技术专業实践教学的深刻反思: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实践能力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提升?我们将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符合他们的未来职業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将促使笔者对该实践课程以及活动情况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进一步调查与分析,并尝试着对该专業的实践课程活动开展进行革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高校教育技术专業实践存在的困境

我们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以及同国内多位专業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到我国高校教育技术专業的一些实践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延续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先教学后模仿),这极易产生两种极端结果,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重实践轻理论,同时还存在教学模式统一化、教学资源难共享等问题,以及以下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问题。

1 实践课程设置“盲目定位”,导致人才培养错位

课程设置如何定位,将直接影响专業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与培养途径的选择。一些高校教育技术专業实践课程设置模仿或搬抄理工科计算机专業实践课程,这种按理工科型人才培养而设置的实践课程行为,忽视了教育技术专業本身所具有的师范性特色,脱离了地方教育需求,这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师范型人才来的,同时,这也与当初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 实践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缺少教师团队协同

劳蒂对6000多名教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由于教师的工作方式具有个人主义的典型特点,使许多教师普遍感觉孤立无助或彼此间有距离感,将直接导致教学陷入孤立无援、孤军奋战或闭门造车的困境。这表明了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缺乏经验交流与互动。长此以往,教学模式也将单调僵化,不符合现实的实践课程教学发展需求,会降低教学质量与效果,进而直接制约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当前教育技术专業实践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多采用一位教师、一样环境、一种进度、一齐指导的模式进行,这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不利于教学品质提升和发挥实践类课程的功能。

3 实践课程活动“虚有其表”,欠缺职業性导向

如何把实践课程的教学变为以“做”为教的主要形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在专業实践课程活动中,注重了一些原理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的学习,并且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简单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但是,实践活动任务往往与学生未来职業需要脱节,即没有考虑未来职業能力需要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其原因是,由于教师长期以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而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降低,尤其是对实践思维的破坏,以致教师只关注实践过程的专業技术练习和操作,而较少关注甚至忽视了如何利用现实职業需要展开情景性活动并引导学生去学习,使实践课程活动欠缺职業性导向。

4 实践课程评价“华而不实”,缺乏过程性评价

我国从中小学的基础性教育到大学的精英型教育都奉行着以知识传授为己任的原则,潜移默化中导致了以终结性评价为目标的实践课程活动评价机制,这种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活动中的学生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用机械记忆实践技能与知识的方式来应对标准化考试,体现了一种“以教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而在实践课程活动中是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需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因此,在评价机制上需要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以理实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等进行过程性评价。

由此可知,针对教育技术专業实践存在的困境,我们利用CDIO思想,并融入协同式项目教学理念,设计并开发教育技术实践项目作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一方面为消解存在的困境进行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实践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思路。

三 基于CDIO思想的协同式项目教学理念

1 CDIO思想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由MIT和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在Wallenburg基金会的资助下,于2004年创立的一种全新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模式,该模式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即以培养学生能够在团队的环境下“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复杂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工程产品、过程和系统。其中,“构思”强调了对顾客需求分析,并考虑技术、企業战略和有关制度规定,开发理念、技术和商業计划;“设计”强调计划、图纸以及产品、过程与系统实施方案与方法;“实施”强调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化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及设计方案验证;“运行”强调通过投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用户反馈,实现对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的过程,包括对系统的修订、改进和淘汰等。其中,CDIO的重要思想体现在以下几点:(1)以科研为动力,实现跨学科工程师人才的培养。(2)以职業活动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未来职業适应能力与从業能力。(3)以实践问题为旨趣,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4)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知能并举。(5)突显学、教和能力评价一体化,实现专業评价循环机制。

这一思想应用在教育技术专業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特色在于它能够创新学习者深化学习技术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一思想时,需要把验证性实验为主转向以研究创新型实验,使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成为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创新性研究与设计的切入点;精心规划实验活动,在减少低水平重复性的同时,增加跨课程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活动比重,着重突出实验设计上的可行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协同教学理念

协同教学于195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佛朗克林小学开展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中小学及高等学校的重视。如密歇根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实行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协同教学之父”J.T.Shaplin认为: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职员和他们所担任教学的儿童或学生,在两个人乃至于更多教师的合作之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其主要部分教学任务。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通常由二位以上,且拥有不同专长教师为学生群体授课;但教师实施教学是单独进行的;(2)教师相互分享思想与公共资源中心,甚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可以共享给整个团队所用。(3)虽然教师团队可以分享教学计划,但是教师有自己负责专業或技能领域:(4)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发与设计教学材料与资源,但是协同教学环境可能在也可能不在教室。由此可知,运用协同教学形式为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1)协同教学将打破教师孤立教学的现象,形成教师教研共同体。(2)通过协同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客观需求,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3)通过协同教学创新教育技术专業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技术专業实践课程体系。

3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基于职業工作任务的一种聚合式学习活动形式,强调了对学生综合性的职業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是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其本质在于学习活动围绕职業项目为主线展开的,项目具有职業性、实践性、专業性特点。这种学习方式还与案例学习、实验学习也迥然不同,项目学习法不是让学生进行解释性、接受性学习,而是一种建构性、探究性的学习,注重的是“实践出真知”,不仅仅停留在“熟能生巧”的层面上。很明显,基于项目的学习特点表现在能够使学习者自然关注任务目标,把新习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知识在需求中融合在一起,并籍由新的经验表征出来。因此,学习者在“做项目”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而综合应用知识,不再是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把一些零散性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形成连贯性知识,使所学知识变得有序、逻辑和系统。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以下益处:(1)项目实践使学生获得职業所需的经验,促进其职業能力发展;(2)学生在建构自我认知的同时,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发展;(3)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协商、相互讨论,带动了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4)学生从“听中学”到“做中学”,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由此可知,CDIO是教育技术实践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思想,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协同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落实CDIO的“两翼”,通过教师团队产生最大化育人“合力”,学生在“合力”作用下,经过实践项目训练培养其实践思维与意识。同时,协同教学是基于项目学习的前提保证,只有教师之间合理分工,不断地相互协作与交流并达成统一的育人理念,才能使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促进与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分享。

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在教育技术实践项目课程中运用CDIO思想,其目标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认知与实践学习,在课程知识、实践技能、职業能力形成有机统一体。为此,我们以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课程实践活动载体(具体见以下案例),突出以项目为活动主线,聚合不同专长教师以导师组形式开展协同式教学,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做”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逐步培养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技能与经验,并在团队工作中学会沟通、分享与合作,在解决项目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反思。四基于CDIO思想的协同式项目教学实践

1 基于CDIO思想的协同式项目教学实践实施过程

我们将协同式项目教学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具体过程阐述如下:

第一阶段,项目实践活动的定位与分层。这是教师协同教学的第一步,即形成协同教学团队,并在思想达成统一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以公共目标代替个体目标,使每一个教师能够对项目实践活动内容及之间逻辑关系、即将实施的方法与过程、评价形式等有着整体性了解。这一阶段我们分为三个环节:

(1)教师根据学生未来职業能力需求、课程目标和学生兴趣,开展“头脑风暴”式讨论与交流,目标是商定哪些项目活动是能影响学生未来职業能力发展。因此,在项目实践活动设计过程考虑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与项目课程目标是否匹配?项目实践活动与职業岗位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映射关系?项目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项目活动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关系?项目实践活动是否具有职業价值?这需要教师以职業任务为项目实践活动内容的参考点并形成一定的实用的新知识与技能体系,而不是简单重组原有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以确保项目实践活动的职業导向。以下图1是以技术支持的学与教为指导思想,考虑到教育技术专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生成四类实践项目基本方案,分别是基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活动项目、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能力的实践活动项目、基于多媒体创作能力的实践活动项目、基于教育软件开发能力的实践活动项目。这四类实践项目不仅围绕未来所需的教育技术职業能力开展,而且还体现了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学设计师所需要的四种基本设计技能。

(2)与学生讨论实践项目方案,并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深入认识各个实践项目的性质、特色和所需要求,并对实践项目内容提出修正或优化项目活动建议。

(3)经过学生自由商讨,并根据兴趣、特长等由学生自行组建2~3人一组的项目实践共同体。

第二阶段,项目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这是教师协同教学的第二步,采用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的方式进行,这里的集中教学指由一位或多位教师在实践项目活动开展之前针对项目所需要的一些公共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或已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如学与教的基本模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特征与内涵等等。分散指导指教师以导师组的形式,根据学生选定实践项目分别指导,这样,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项目活动进行指导,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补充指导。比如在基于学科的主题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中,学生既需要与界面媒体设计相关的教师指导,也需要与计算机数据库设计相关的教师指导。

具体的实施与管理过程如下:

(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项目计划的合理与可行直接影响着项目实施与进度。我们要求学生根据项目性质与特点制定项目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解决哪些实际工作问题,并将每一项工作任务分配到个人或小组。具体包括项目目标、进度、完成期限、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等。

(2)项目执行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按照活动计划执行项目,并以导师制方式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管理、开发与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以问题作为指导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其建构知识,指导形式有基于网络的非面对面形式和基于实践场所的面对面形式。学生以合作或协作的形式分阶段完成任务,在解决项目问题时与同伴协商、研讨中相互学习并建构新的实践性知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安排以下几个内容:①建立网络协同小组,形成“同伴协商、同侪协作、同学协助”的三同合一的协同互助思路。具体体现在:同伴协商,指师生之间在项目实践过程成为同伴,通过相互协商达成项目实践共识:同侪协作,指教师之间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发挥协同效应,实现项目目标协同、实践能力协同、教学方法与策略协同以促进项目实施;同学协助,即学生之间以协作互助方式进行项目设计与开发;②分阶段汇报活动,要求小组对项目完成的一些关键任务进行汇报,并听取其他组和导师组的意见;③实践场所安排,根据指导教师、项目实践类型可以在工作坊(软件、DV、摄影)、机房、专業实验室或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如,宽域影像公司)等场所进行。

(3)项目成果交付与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各组基本完成项目任务,导师组对其项目成果进行全面的审核、检察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并督促各组整理与撰写项目成果文档,形成总结报告。最后,全部小组集中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和总结,并根据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成果。

第三阶段,项目实践活动的评价。项目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表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能力的一种反映,而且还关系到对项目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项目内容与结构、项目策略与方式、协同教学组织与安排的一种检验。因此,在评价目标上,不仅仅体现在规范项目实践活动,而且要体现出促进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协同提升。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指导教师全程跟踪与监督项目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同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在项目任务完成后由导师组和各组成员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项目实践活动质量、指导教师能力以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职業态度、进取精神、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评价。

2 案例分析

以下是基于CDIO思想的协同式项目实践活动的一个案例,项目实践任务是让学生设计与开发“桥”专题学习网站。

1 从“教”转向“导”,转变教师职能角色

基于CDIO思想的协同式项目教学实践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核心职责应发生了变化,转变了自己职能,其职能从“教”转向“导”,即引导、指导、辅导与教导,同时在“导”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极大地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把握项目的深度与广度,并进行差异性评价项目质量,从而分层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顾问、信息的咨询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团队的协调者于一身的综合角色,为学生在真实实践情景中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 从“独立教学”到“协同教学”,开展教师合作教学之路

合作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或群体之间通过平等的方式自愿参与决策、承担责任的一种社会共生方式。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师教学合作目标,把不同特长的教师以自愿的形式组织起来,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开展协商、共同研讨,依靠教师群体智慧与专长实现形成教学“合力”,实现教学最大化“效益”,以促进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进行跨学科学习,同时亦有利于大学范围内教育人力资源的晟大限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