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理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1
京都市历史档案馆(资料馆)的前身是京都市历史编纂所。当时编纂所的工作是在进行京都市历史编纂的同时,还收集、保存市民寄赠、寄托的古文书等珍贵历史档案资料。
京都市历史档案馆于1982年11月(昭和57年)正式开馆。建馆宗旨明确为:通过京都市相关历史档案的保管和活用,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准,为发展城市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管理制度及运营手段的日益完善,历史档案馆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丰富。在馆藏大量珍贵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不断收集并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史料的阅览、展示、历史讲座等活动,并通过历史相关书籍的出版发行,将研究的成果广泛地向大众展示介绍。
建馆目标
京都市历史档案馆,作为综合讲述京都市历史的“都市记忆载体”,全力打造一个新型的都市历史档案馆,并以此作为其建馆目标。
都市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历史。基于这—点,历史档案馆以京都市历史为主题,发掘京都历史、文化等多边资源,挖掘京都的历史经验与智慧,揭示新的情况,在日本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宣扬京都的历史,为京都的今天和明天共思考、共议未来。在寄予文化、学术发展的同时,不仅仅只是记忆历史,而是围绕都市的再生和发展,给人类留下不朽的智慧与经验。通过资料、信息情报的收集,保存、展示、公开等各种活动,使京都的价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得以传播体现,同时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京都市历史档案馆使得京都1200年历史孕育出的文化气息蔓延整个城市,展示都市的格调,用她的魅力吸引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们,促进全球视野的研究交流,尤为注重与历史都市间的交流。
通过这些手段,使历史档案馆不再只是一个保存资料的地方,而成为新型的都市历史档案馆。
管理运营
作为“都市记忆载体”的档案馆,为了更好地体现其自身的使命,不仅营造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档案馆,还开发了自由度高的、柔软的、灵活的运营形态和手法。此外,档案馆适当配置多样化的专职职位,造就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性的组织机构。
1 具有柔软性的运营形态开发
历史档案馆作为京都市的战略要害部门、城市建设规划核心、“都市记忆载体”,为了体现其使命,管理运营的最终目的是对京都市内的所有历史资源实现文化、观光一体化,策划并运营一个向世界展示京都风采的档案馆,包括档案馆对外窗口的经营、志愿者的灵活使用等等民间因素在内,用新的手法开发形式灵活自由的运营形态。
2 配置多样化的专职职位,创建新的组织机构
作为档案馆的代表人物、运营管理的总负责人的馆长,指导着档案馆的专业活动,并负责任命一些培训学艺职员的育成专家。
学艺职员的工作重心,是以档案馆日常工作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这些职员,可谓是档案馆能够行走的具有生命力的身体和头脑。为了多方面地探索京都市的历史,进行都市史的研究,其工作以历史系列题材为中心,并不再局限于传统历史档案馆的领域组成,从而深入到包含自然科学在内的广泛领域的探究中,因而也应该确保包含自然科学在内的广泛领域人才的使用。信息情报管理人员、负责展示的审美方面的艺术总监、促进吸引更多来客的营销专家等等,这些专门职位也要充实加强。
学艺职员不仅要有研究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还应该是共同研究的协调员、展示企划设计员、愿意积极推进与市民进行交流等,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是理想的学艺职员。
因此,为了提高职员的个人素质,必须有组织地、不间断地作出努力。特别是为了建成一个迎合来访者视点的档案馆,从学艺职员到档案馆工作人员,站在与市民进行日常交流的立场上,积极地投入到地方区域中去。学艺职员是档案馆活动的重要因素,享受专家待遇。
3 大众评议员制度
为了使档案馆的运营能够顺利进行,京都市历史档案馆建立了评议员制度,在评议员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人事任命。评议员的工作包括:就档案馆日常运营的事业内容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把意见及时向档案馆反馈陈述,并对档案馆的事业进行视察,出席一年一次的京都市历史档案馆评议员会议,把意见汇总向档案馆陈述。
经验借鉴
1 设立专家职位,确保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手段的日益更新,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档案馆的工作其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才能把工作多样化地开展起来。全方位地确保各类专业人才,是档案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档案馆不单是一个保存档案的地方,还应该开展多方面的学术研究、科学保护,开展各类档案的展示、宣传利用、各类档案的开发指导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大力协作。专家职位的设立、充实加强,不但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更主要的是能够提升社会效应。
2 用档案展示等手法吸引更多的来访者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2
【关键词】舒适护理管理;老年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我院为探讨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的效果,将接收的722例行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及舒适护理,且效果显著,其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722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2例,女性患者310例,患者年龄最小为62岁,最大年龄为84岁,平均年龄为73.2岁;本组所有患均神智清晰,且均可正常活动;以平均分配原则为依据将所有观察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1例,两组患者由同一小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护理小组3名成员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36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输液前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输液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配合输液。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输液环境,从而有效的增强患者的心理舒适感。
第二,输液时的舒适护理。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取合适卧位,同时应选择弹性好、粗、直,且无静脉窦的血管;且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应利用胶贴进行固定,避免因针头脱落等导致渗液、皮下淤血等现象发生。此外,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认真对患者的输液情况进行观察,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三,输液后的舒适护理。输液完成后应及时将针拔出,避免针头回血,拔针后应顺进针方向沿血管走向按压3-5分钟,并且要嘱咐患者2小时内应尽可能避免洗手浸泡局部,避免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现象。此外,拔针后10分钟内护理人员应再次进行巡视,以防患者有不适现象发生。
1.3观察指标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痛觉程度进行评分,其分值在0-10分之间,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共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1]。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接收的722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则展开X2检验,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痛觉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后,其痛觉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
表一 两组患者痛觉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0 1 2 3 4-6
观察组 361 151(41.8%) 120(33.2%) 81(22.4%) 9(2.5%) 0
对照组 361 29(8.0%) 12(3.3%) 35(9.7%) 155(42.9%) 130(36.0%)
2.2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36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11例,较满意80例,满意58例,不满意12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36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51例,较满意69例,满意60例,不满意81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77.6%,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项操作技术,据统计现阶段约90%左右的住院患者需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长时间的输液极易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及不适感[2]。尤其是老年患者具有血管细脆、回血慢、血管硬化、弹性差等特点,加之多数老年患者多存在敏感、孤独、自尊心强等现象,因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更易出现不适感[3]。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对于老年输液患者不仅要顺利完成静脉穿刺,同时还应为其提供舒适的护理干预。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舒适护理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舒适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老年输液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的增强患者的满足感及安全感,且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痛苦,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我院为探讨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的效果,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舒适护理管理,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痛觉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吴太梅.门急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137-138.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3
【关键词】社区门诊;老年人;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23-0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区服务的方便与价廉的特点,使得社区服务均以老年人为主,社区输液也多见老年人,加以老年人特殊的体制,血管的老化,皮肤的松弛等各种原因都让我们对于老年人的输液护理尤为关注。
1.临床材料及方法
1.1 自2011年1月~12月对9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其中,男性545例,女性355例,包括冠心病226例,脑梗塞后遗症128例,脑供血不足300例,脑出血后遗症16例,糖尿病26例,肺炎52例,高血压病152例,输液均在2周以上。
1.2 方法 采用随机选择观察,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观察结果
2.讨论
观察与护理
2.1 老年静脉输液的评估
2.1.1 躯体疾病的评估 老年病人常常患有2种以上慢性疾病,对静脉输液的种类、药物剂量、输液速度等提出了较严格的限制,在输液前要评估病人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等情况,是否有糖尿病[1]。
2.1.2 心理及精神状态的评估 老年人普遍存在悲观、怀疑心理,常因病情反复而怀疑是否打错针、用药是否有效,常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不配合治疗[2]。
2.1.3 老年人外周静脉的评估 老年人血管壁厚,弹性差,脆性大,皮肤松弛,皱褶多,消瘦者皮下脂肪少,血管滑动,不易固定,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且松软,血管壁厚而坚硬,触摸时感觉粗大,但外观感觉不明显,血管滑而弹性小,穿刺时针尖易随血管滑行,可见度小,穿刺易失败;老年人有多种疾病,输液用药物种类多,水肿病人微循环差,易刺破引起皮下瘀血[3];癌症病人经常应用化疗药物,常导致血管痉挛硬化,有的甚至引起血管闭塞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如果药物外渗还可引起组织坏死等。
2.2 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病人特殊的心理状态,营造温馨的输液环境。首先,在病人进入补液室时,护士应面带笑容亲切友善,其次要关心老年人,再次,要尊重老人
2.2.2 选择血管 选择静脉应尽量避免关节虎口处及静脉瓣,不宜选曲张或弹性差的血管,忌用条索状的静脉,再结合老年病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输液药物种类多,所以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输入药物的种类、输液的时间、滴速及病人的个体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合适的血管。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按先远心端后近心端的输液原则,对位置较深的血管,凝血功能差的及血管收缩差硬化的病人,输液完毕拔针时要按压注射部位10分钟以上,刚输液完毕的手臂不要用力活动以免造成皮下淤血。患有心脏病的病人,最好要选择四肢的小血管。患有慢性病的病人,要选择平时较少穿刺的血管,水肿的病人可以先采取局部热敷,按压穿刺血管,使穿刺血管充分暴露,便于注射。偏瘫的病人最好选择上肢血管。肥胖的病人要凭操作者的手感来判断血管的方位走行。
2.3 掌握老年人血管特点,提高穿刺成功率
2.3.1 有效消毒皮肤,老年人皮肤皱褶多,容易藏污滋生细菌,故消毒时应绷紧皮肤,充分暴露皮肤表面,进行彻底消毒,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2.3.2 掌握穿刺要领,左手握病人掌指关节处及五指,松握拳,使手背向手心弯曲成弧形,稍向下垂,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别置于病人手背左右两侧,拇指轻拉血管下段皮肤以固定血管,使血管充盈至最佳状态,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对着血管上方直接刺入,见回血后平行进针少许,进针速度勿过快,固定针柄,完成操作。切记不要在皮下来回进针。
2.3.3 正确固定针头 穿刺后妥善固定针头,轻轻松开止血带,谨慎使用输液贴,如在关节处或多动的老年人则可以用小木块固定输液部位,但切记不能过紧以免引起输液不畅而引起肿胀。
2.3.4 正确拔针 拔针前应先关闭输液器,一手固定针头,一手去除胶贴,动作要轻,迅速拔针,并且告知老人在针眼及其上方按压,且不可揉搓穿刺部位。
2.4 常见穿刺失败的原因
2.4.1 固定不稳,针头与穿刺血管相互抵触,来回多动,老年人的血管又相对弹性小而脆,而使针头刺破血管,引起皮下血肿,造成穿刺失败。
2.4.2 针头进入血管过少,一般多见于肥胖病人,穿刺手感差,皮下脂肪多,而针进入血管的部分过少,造成药液外渗,导致穿刺失败。
2.4.3 针头在静脉腔内,贴于血管壁,不见回血,常误认为针头堵塞,只要调整针尖位置,见回血后再固定。
3 结论
总之,要想做好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首先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以自己最佳的状态对待上班的每一天,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虚心学习同事们好的习惯和优点,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技术培训,尽量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尽自己的最大的可能做到一针见血。
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我们作为护士不仅要透彻地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上以及药物特点外,同时更要细心观察输液过程中病人的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一切突发事件,保证输液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卿,社区门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全科护理2009,7(26)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应用效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58-02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指对某一疾病指定的护理、康复、治疗有关的严格准确时间、工作顺序要求的全方位护理计划安排[1]。该方式属于一种先进的质量效益护理管理模式。现在糖尿病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患者依从性差、生活方式混乱、血糖监测不理想等,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护理模式,对合理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效果显著[2]。该文主要从该院选取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以观察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该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有50例。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采用一般护理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此基础之上,选择临床护理路径针对其中的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根据我国的临床路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要对进入路径护理患者每天的临床治疗流程、健康教育指导、操作流程、基本护理处理等制作护理表单,其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自我管理与健康知识、持续监测血糖、积极功能锻炼、强化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3]。让每位护理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护理时有重点、有步骤、有方法、有时间。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大都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不配合治的现象。护理人员需要从国内的各大数据库中搜集患者生理、心理、舒适度、情绪等方面的资料,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制定符合患者现状的健康宣教内容[4]。此外,护理人员要总结患者的心理、疼痛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因素,并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护理路径的评价、监督、实施、方案制定、计划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临床路径护理小组的患者要了解患者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同时要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取得患者家属信任,促使家属主动协助护理人员改善患者的饮食、心理状态、住院环境及其他基础护理生活[5]。其中护理干预重点应该放在机体不适、摆放、饮食改进、心理调适、环境改善等方面,具体分析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护理重点进行调整;关于症状体征及疾病治疗的护理细则,护理人员要和主治医生进行沟通评估,以相关案例成功的护理经验为参考,再与患者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进行护理[6]。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应急事件、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应急处理的流程反馈给主治医生,分析总结原因。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要对每位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进度进行分析总结,以确定对照评价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全部患者的患者满意度(差、好)、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肾损害、糖尿病足、眼底病变、低血糖)、患者住院时间[7]。运用引用的患者遵医依从性量表和健康调查量表对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遵医依从性量表共7项,包括预防并发症、定期就医、自我血糖监测、坚持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律服药、控制饮食,总分28分。健康调查量表包括共8项,包括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总分100分。以上两项量表的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结果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组内和组间比较的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2.1±2.3)d,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护理满意度为64.0%;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9.5±2.2)d,并发症发生率为24.0%,护理满意度为92.0%;观察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老年患者依从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容易对护理工作产生较大阻碍。临床护理路径是最新的护理方式,其具有增强护理质量的优势,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8]。从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向其介绍医院科室环境、住院的各类事项、治疗方案、并发症的预防、合理的饮食制度、适当地功能锻炼、出院注意事项及康复指导等,体现了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能够极大的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且定期参加各项指标的复查,对患者病情的发展进行合理控制,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的提升。
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是在优先考虑患者的基础上通过护理实践与科研理论的有机结合,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具备护理技术与临床经验的护理手段。该文主要选取了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其管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都实现了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实现较大的提升,此外,还能够极大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属于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慧群,张敏. 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糖尿病营养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896-1897.
[2] 王会奇,何松明,李东升,等.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安徽医学,2013,34(4):493-496.
[3] 鲁丽萍,张兴霞.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47-148.
[4] 王鸿,李艳丽. 循证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4,22(1):55-56.
[5] 卢丽娟.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分[J].当代医学,2011,17(23):118.
[6] 王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95-96.
[7] 杨晓莹,桂学萍.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0):122-123.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5
老年人骨质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因此当出现轻微的撞击或碰撞时即可发生骨折[1-2]。老年患者骨折发生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之生理机制减退,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危害较大[3-4]。DVT的发生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不顺畅有关。DVT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增加患者猝死发生率[5-6]。通过预防性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7-9]。本研究旨在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探讨其对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对DVT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南昌市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128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CT或X线诊断为下肢骨折;(3)能配合本研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4)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性疾病、意识模糊、精神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59.37%),女26例(40.63%),年龄60~78岁,平均(71.25±4.38)岁,骨折原因:跌伤38例(59.37%),车祸26例(40.63%)。对照组男37例(57.81%),女27例(42.19%),年龄60~79岁,平均(70.78±4.25)岁,骨折原因:跌伤35例(54.69%),车祸29例(45.3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包括对骨折伤口进行消毒、清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感染。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支持: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后容易由于疼痛、行动不便,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术后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及指导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做到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树立患者疾病治疗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2)疼痛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述疼痛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让患者有足够心理准备,并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减轻疼痛技巧,对疼痛原因不明或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止痛药物治疗。(3)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高蛋白、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进食高脂肪物质,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围手术期间应嘱咐患者戒烟戒酒。术后积极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健康,指导患者积极开展主动或被动运动,让患者多进行踝关节背伸、伸膝、旋转等运动。(4)DVT预防:术前对骨折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DVT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临床预防处理措施,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史、肥胖及吸烟等DVT高危人群应详细告知患者DVT的危害及预防知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做好饮食护理、功能锻炼、护理及出院指导。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腔压力增加而引起静脉回流受阻。以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的高度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定时按摩患者下肢肌肉,进行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护理过程中密切留意患者下肢肿胀、皮肤温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留取血浆,采用美国Cardiodynamics公司生产的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红纤维蛋白原(Fb)、全血黏度(nbl)、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比积(HCT)、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血浆比黏度(np)。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 观察组DVT、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4.69%、3.12%和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指标分析 两组干预后ESR、HCT、Fb、np、nbl和nbh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P
3 讨论
DVT是一种静脉血流障碍性疾病,多发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DVT脱落后容易引发肺栓塞从而导致患者猝死。近年不少研究指出,DVT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感染、肥胖、骨折史、DVT疾病史等因素有关[2,7-8,10-13]。此外,手术因素如麻醉方式、手术创伤等均可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损害,从而增加患者DVT发生风险[14]。蒋洁等[7]认为高血脂可导致血液高度凝固、聚集,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增加DVT发生率。张霞等[8]认为骨折术后疼痛可增加患者卧床时间,从而影响患者下肢血流循环,使得患者血液阻滞,增加DVT发生风险。
DVT发生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15]。尽管目前已有相关药物治疗DVT,但患者疗效不佳,容易复发[16]。本研究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以预防DVT发生,降低骨折患者并发症。术前积极预防DVT发生对降低老年骨折患者病死率具有积极的作用。术前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处于衰退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患者容易感染病原菌。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多摄取富含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患者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因此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便秘。多进食一些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从而能预防患者便秘,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向患者讲解DVT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DVT的认识,大大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同时指导患者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经营理念分析范文6
【关键词】套餐式;护理;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2-0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1]。国务院新闻办颁布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2]: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老年人的20%-25%。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人占16.98%。从广义上讲,老年性精神障碍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总称[3]。其特点是:①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常存在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硬化、肺气肿等,生活自理多有困难。②在精神疾病过程中,易并发与原发病无关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骨折等。③老年病人多无积极求治的要求,更难同医护人员配合,且性格也多有改变,因此检查、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困难。④老年病人的躯体疾病可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而掩盖精神症状。⑤老年病人在兴奋躁动后,易发生衰竭,情绪抑郁时常会自杀等,导致护理工作更为复杂,因此,老年患者已成为精神科病房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人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②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病人;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严重的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等;③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合作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病人随机分为2个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NOSIE量表评分、用药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时间、内容、程序不做统一规定。
研究组按照老年性精神障碍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表进行护理,此表是依据个性化理论、护理问题及治疗方案设置全程套餐式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项目为纵轴,设定计划图表,表后附有各护理项目护理程序。纵轴护理项目包括:入院宣教及出院计划、护理检查、辅助检查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基本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问题、变异记录、效果评价、首优护理问题。横轴为住院时间,预计为90天,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诊阶段(住院第1-3天),第二阶段急性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4-14天),第三阶段缓解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15-40天),第四阶段,康复治疗阶段(住院第41-90天)。
1.2.2评定工具:①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采用30项版本,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分法计分。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前3项相加为总积极因素分,后4项相加为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开始研究之前对评定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和量表使用结果一致性测定,kappa系数为0.88。②自编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4到0,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最后有一个开放性回答问题,请调查对象具体描述。20例病人7天后复测,重测信度系数为0.86,说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2.3评定方法:全部病人于入组时、入组6周、入组12周用NOSIE量表测评,评价病人病情恢复程度。出院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病人满意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t检验。2.结果
2.1两组病人入组6周、12周评分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