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1

一、德育中“三生教育”的价值凸显与缺失

(一)德育中“三生教育”的价值凸显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生命、生存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高校德育源于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德育的基础根植于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沃土,德育的知识靠大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体验和认知来生成,因此,高校德育理应关怀大学生的生命,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但现存很多高校的德育与大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相脱节,只侧重于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衡量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知识德育、考试德育,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一味地认真钻研书本知识,而忽视了生命体验、自由发展、生存技能等。

自2008年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在各类学校学生中试点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它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生存教育为关键、以生活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的有机统一。高校“三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求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显然,“三生教育”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德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整体发展的高校“三生教育”理应成为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德育中“三生教育”的缺失

从现实来看,高校德育中的“三生教育”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命责任感认识不足。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复旦大学张亮的“虐猫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杀害同学事件”等。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也频频出现“,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10年初,西安市高校中被媒体报道的就有3起。”[1]

从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20%的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这表明一部分大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弱,对生命的价值、生命责任感认识不足,生命教育有待加强。

二是大学生缺乏生存知识,不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从“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和相关调查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缺乏生存知识,不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在教学中了解到的内容如缺乏地震的自救和互救常识;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从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来看,51%的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4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18%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压力,但不知该如何缓解;42%的学生打算为了将来的就业,现在开始在各个方面主动学习和训练;13%的学生面对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生存的不确定,选择了“相信宿命”;烦闷的时候,6%的学生选择“喝酒解闷”、19%的学生选择“上网”,这说明一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尚未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生存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提高。

三是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成都某大学大学生不会打扫卫生,同宿舍六人凑钱请保姆,每人每月出60元钱请保姆,每周到寝室打扫一次卫生和洗衣服。记者在成都川嫂子家政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也经常接到在校大学生需要家政服务的电话,开学时候居多,而且每年此类业务都有明显增加。[2]就红河学院来看,还未了解到有学生请保姆的情况,但存在个别学生出钱让别人洗衣服的情况。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从走访的学生寝室看,寝室卫生情况很差,个人卫生不注意的问题确实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不仅仅表现在不会洗衣服等基本的个人卫生技能,还表现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2005年9月9日晚上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饭菜不合胃口、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9月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从老家来到学校,准备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读。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时,她告诉儿子,因租金太贵,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会每天从番禺的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当时儿子十分失望,吃完饭后,儿子说要回宿舍。到了晚上7点多钟,就出事了。他的一名同学回忆说,跳楼前他曾经抱怨“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他纵身一跳,恐怕永远是个谜,但这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低下是不容质疑的。[3]由此可看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大学生虽是少数,但不能忽视。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构建策略德育实践的上述现实状况,客观上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高校德育的工作者应该重新认识德育与大学生的关系问题,重新认识德育的本质与规律。“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完善大学生的生命,促进大学生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引领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不断探索德育的本质与规律,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循。因此,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努力促进德育理论和“三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改善高校德育效果。

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作为当代中国高校德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出发,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对生存的训练和对生活的体验,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主要应抓好课堂教育、职业性实践活动、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战仿真”演练活动等三方面工作。

(一)以课堂教育为阵地

首先,以“三生教育”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创建“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创建“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并不需要另起炉灶,关键是利用好三个教育团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团队,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信仰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开展生命感恩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团队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利用招生就业教育团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和实现人生目标。当前“,三生教育”课堂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

其次,要深入发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三生教育”资源,讲究渗透技巧,提高对大学生的引导能力,发挥各门学科的“三生教育”效应。在专业课教学内容、课堂的组织过程、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三生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完成“三生教育”的任务。如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但坚决反对抄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通过专业知识的介绍,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并监督其执行;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丰富职业性实践活动

高校是绝大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与中学相比,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

只有通过相应的职业性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感悟“三生教育”的真谛。职业性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这个环节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必要环节,让学生早点实习,直观地了解专业的实际用途,再结合课堂的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明显增强,也有助于学生尽早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交流中可看出,学生实习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很多学生有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感慨。由此可见,提前实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专业实习。

二是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各类报纸、橱窗、宣讲报告等宣传方式营造创业氛围;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历程、构建创业实践基地等。在创业实践中,应采用“模拟商业环境,引用大量案例,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汇报演示等方法”,[4]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知识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创业实践模式[5],如知识型创业、创意型创业、兴趣型创业、服务型创业、季节型创业等,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业才能。

三是勤工俭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助学又育人的双重功能,不断开发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勤工俭学实践机会。首先,立足校内,开辟勤工助学劳务资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打扫卫生、整理图书、假期值班等,实行工时计酬;也要考虑长期兼职,如校园治安、宿舍管理、报刊阅览室管理、教学楼值班、教学科研辅助工作等。[6]

其次,积极拓宽校外渠道,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固定或临时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实现勤工助学岗位基地化建设。如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出任家庭教师、修理服务等。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2

“小游戏、大道理”,我们将游戏培训法引入课堂教学,融娱乐性和学习性为一体的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带来全新的培训效果。这是企业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开发出破冰游戏、沟通游戏、激励游戏、创新游戏、心理游戏、团队游戏等十几个体验式游戏项目,在课堂得到应用。

一、游戏培训法的应用阶段

成人培训时间一般采用大课时(半天),而且成人是带着已有经验和人生感悟进入培训课堂的,长时间的授课会使学员疲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适时采用游戏培训法能够在课前激发学员参与的兴趣、课中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员的兴趣、课后给学员留有余兴未尽的感觉,即达到教之初趣已生、教之中趣更浓、教之后趣亦存的效果。

(一)课堂破冰阶段

破冰活动是指打破僵局、营造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的融洽氛围的活动,用于建立相互支持的、积极的、通力合作的群体关系,或使人们更开朗、坦率以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破冰活动一般用于培训进入主题之前。可用一些肢体语言,开展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游戏,达到准备上课的目的。还可通过一些前期准备的游戏及其他团队活动来点燃学习的火种。比如:让每个学员在纸上写下他对此课程的期待,然后进入小组,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交流,再由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学员说明本组希望从即将开始的培训中学到什么。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在学员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也让培训师最大程度地了解到大家共同的期望,从而得以灵活地调整授课侧重点,合理地分配时间,使培训更加有的放矢。

(二)集体充能阶段

在培训过程中,如果说破冰活动能帮助培训师点燃学习的火种,充能活动则可给培训师燃烧的火焰不断增添燃料。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很难一直保持亢奋状态,培训师长时间的讲解会使团体缺乏动力,使学员视觉、听觉出现疲劳现象,此时借助一些活动来调整,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我们称之为充能活动,充能活动的主要作用:一是使坐得太久的学员恢复精神,二是给缺乏活力的集体充电,三是有效转换话题,四是营造融洽气氛。

可用来给学员充能的活动很多,比如:几分钟简单的体操、脑筋急转弯练习、讲笑话、分组比赛等等。当然更合适的游戏还是紧密结合培训内容所专门设计的游戏,不但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起到帮助教学内容的阐述、理解的功能,一举多得。集体充能活动运用得当,可以使培训过程变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员的参与程度可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突出主题阶段

不同的游戏可用于不同的培训主题课程,如:沟通技巧、团队建设、问题解决、授权及领导力等等。游戏的培训方式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许多培训课题都可采用穿插小游戏的方式,使培训成员通过参与游戏来领悟内涵、道理,还能缓解专业性过强的课题带来的紧张气氛。由于游戏的趣味性提升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游戏背后蕴含的启示又和培训内容息息相关,学员的体验非常深刻,学习效果超乎想象。

每一次岗位技能培训课程中,都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游戏。如:在沟通技巧培训中,在正式导入沟通的理念及沟通技巧前,做一个撕纸游戏。完成第一步之后可以问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完成第二步之后又问大家,为什么还会有误差,希望说明的是,任何沟通的形式及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它依赖于沟通者彼此的了解、沟通环境的限制等,沟通是意义转换的过程。最终学员都能非常主动地参与,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自发地思考问题。

(四)快乐结束阶段

培训结束的主要任务是在快乐中结束培训活动,使学员紧张的精神逐渐恢复到相对轻松快乐的状态。可选择简单的、不过于刺激的游戏,也可选用和创编一些以放松为主、带有缓和动作的游戏。例如,在安全心理学培训课上常常采用“做算术题”这样简单的小游戏作为培训的结束内容。具体方法是:培训师给每个学员发一份印有40道加减乘除的算术题,要求学员按此规则在30秒内演算下列各题:加号的意思是乘,除号的意思是加,减号的意思是除,乘号的意思是减。然后列出一些关于数字的加减乘除公式,学员们埋头演算,但结果是除了个别学员答对外,大部分学员因为没有看清要求而做错。教师问:“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感悟到什么?”学员踊跃发言,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得到很多启发,如盲从只会出错;在目的不明确时,劳而无功;大前提正确结果才正确;安全第一,安全做不到位,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等,最终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课程。

二、游戏培训法的优缺点

培训过程中的游戏,是一把提升培训效果、调整现场气氛的钥匙。尤其是内部组织的培训活动,由于内部老师的权威性相比外聘老师明显要弱,课堂上容易冷场。此时,游戏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主要优点有:一是学员参与性极强,二是寓教于乐,三是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和潜能,四是培训内容与游戏活动相联系,学员对培训内容印象深刻。 主要缺点和不足有:一是游戏活动培训的开发时间较长;二是培训占用课时较长,有的甚至30~40分钟;三是一旦培训师讲解能力不够,就会使游戏失去培训的意义;四是游戏活动培训法较适合观念和态度方面的培训,对其他培训来说,则不能马上拿来即用,从过程到分享都需要改造。

三、游戏培训法的应用

(一)简

指分享尽量简单。游戏分享并不一定要无休止地讨论,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引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游戏过程的控制上。

(二)选

指精挑细选、反复筛选。并非任何游戏都能引入课堂,有些游戏适合在户外进行。另外,同类型同主题的游戏很多,介绍培训游戏的图书也非常多,选择时要把握好如下原则:

1.因课而宜。游戏固然能引起学员的兴趣,但若游戏没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那只能是空耗时间,适得其反。切忌为游戏而游戏,远离培训目标。

2.因人而宜。游戏的方式应符合学员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不同的年龄,游戏的组织应有所不同,否则学员并不会热情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游戏的意义也就不大;最终做选择时应考虑到具体的游戏是否适合学员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是否适合那些参加游戏的人。

3.游戏新颖,能吸引人。要确保游戏内容和形式的新颖,能够吸引大家来参与。

4.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学员会失去兴趣。

(三)细

指观察仔细、点评仔细。对有多个回合的游戏,老师要细致地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做好完备的记录。在放松的状态下,参与者往往能够充分地释放自我,展示出真实的一面;同时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尤其是有冲突出现的时候,更能清晰地展现出团队合作的障碍所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时刻注意各个参与者的表现,随时记录下出现的状况,以便于在培训结束后的分享中能够针对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加以点评。

(四)演

指对游戏进行预演。培训老师要充分发挥“编、导、演”强项,使自己能熟练驾驭。不能仅仅依赖于游戏所提供的各种描述或某些人对游戏的高度评价,而是要先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演练和试验,让同事、家庭成员等参与到游戏中,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要从中了解游戏的目标所在,游戏完成的诀窍是什么,普通的团队完成这个游戏需要的时间、相关的知识点、游戏的意义以及要求等。老师每次采用新游戏法都会组织教师组和后勤组人员进行演练,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意外情况。对此,专业老师要经常琢磨,不断总结。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3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不仅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正确的获取相关的教育理论信息,能在一定的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下,依照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在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将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价。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其目标。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

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的遨游。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如: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雪化成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回答,可居然得了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成了水”。我根据这一案例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么回答?自由讨论。总结:可以回答:“小朋友说得太棒了,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春天多美呀!小朋友还可以想一想,如果把雪放在手心里会变成什么”?(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按标准答案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如果按咱们同学的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激发了;一个激发、一个扼杀,差别有多大?

二、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幼儿园活动案例的呈现、点拨、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讲解本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他们不只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促使他们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从“做”中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获取的任何知识,她自己解决的任何问题,因为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到的,所以比其他任何方法得到的知识更为扎实牢靠。”他特别指出:“过去被看成无目的举动、游戏、调皮捣蛋那些事,现在看来是获得以后知识的基础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不能令人难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学生应该经由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习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则进一步指明了做与学的关系,他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A、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B、学习者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C、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设计案例和研究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形成设计作品。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四、合作式学习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协商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学会碰撞,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自信,学会成长;让学习者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学会资源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程知识,提供大量的多媒体资源,便于学生浏览、观摩、参考、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社会实践

一、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更是能够改造自身、改造社会以创造新的更加合理的未来社会的人。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社会环境趋向开放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实现社会化与生活化,离开社会管理这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向实践转型,无法实现对自我的突破和对社会的突破,甚至无法稳定的存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唤醒与树立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启发、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培养社会成员。主体性意识的唤醒不仅能够培养人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固化这种能力,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能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活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广大社会成员欠缺主动接受、有序参与的愿望和能力,结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政治控制的手段,达不到公民自律、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自觉的去维护它、发展它才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合理互动。因此,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真正的培养社会成员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就是指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平易近人、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受到无形的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由于拥有潜隐性、普遍性、轻松性等优点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要通过社会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社会风气,用浓厚的社会文化无声无息的熏陶、感染受教育者,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的发挥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其教育目标的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在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的同时,着眼于他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管理的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三、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

和以往单向度、直线型的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向着全方位、网络化发展的新社会。自上而下的层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应该交错使用、取长补短,在适合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应该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这些先进的工具纳入自己的应用范畴,通过它们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从而形成对话、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社会管理由于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性和较强烈的实践性,能够为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提供具体操作的场所和领域,而这一先进的、全方位、网络化教育方法的构建也将有利于思想政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管理向人本性的转型。

四、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形式上,可以利用科技成果、利用手机、电脑等各种网络平台,采取具有感官刺激效果的声、光、电等的有机结合,增强立体、动感的特征、增强吸引力;也可以发挥文化育人的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使教育目的在无声无息中实现;还应该“道之博爱”,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之爱,以真挚的感情去关爱、尊重、打动受教育者,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当然,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不能仅靠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性、艺术性的转变能够加深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反过来能够为其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领域。综上,首先,要依靠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对网民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其次,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净化虚拟的网络社会环境。再次,要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开发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最后,完善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构建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5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对化学科的无知到完全进人这门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具有不可低估的魅力和功能,它是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人门向导的手段。因此,在启蒙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建筑知识架构以及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化学实验活动中,自始自终都充满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及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1、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实验教学中在教学中,我尽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教育,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利于他们对化学概念、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例如:在讲分子的概念时,我通过幻灯片介绍了苯分子;氨水的挥发扩散,使学生感觉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是不断运动,同时利用物技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24•性。由于物质的不断运动,因此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又如:在讲碳的性质时,通过实验表明碳在不同温度下活动性发生改变,使学生掌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讲物质的变化时,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讲解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时,使学生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学生在启蒙化学中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归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2、寓科学态度的培养于课堂实验教学中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鉴于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对“实验启蒙”—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精心准备,还以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态度,整洁、美观、规范、熟练的操作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当然,对学生科学态度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几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要通过长期的严格训练。例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使用仪器技能的训练,除了我示范操作,阐明操作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用各种练习方式结合使用;最后抽不同程度的学生上讲台示范,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模仿的动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独立操作的能力。总之,教师的表率作用,严谨的治学风范,对学生科学态度教育的培养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1、课堂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注重诱导和启迪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通过个45分钟汇集点点滴滴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我在每堂课前进行周密准备,反复练习课堂演示实验,寻找最佳效果,让全班学生都看得清,道得明,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地观升华到抽象的思维。教学中我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适当补充一些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浓硫酸有吸水性、通常用它做干燥剂”为了增强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用一根火柴蘸上浓硫酸用镊子夹住火柴头的另一端,放在空气中,不一会儿火柴头自燃。用增做的实验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火柴头自燃?实验室保存浓硫酸时,为什么要密封,不能敞放?通过设问方式逐步地使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一般思路。增做的实验既简单又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蕴藏之中。又如,学习盐跟某些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观察—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中,我用演示实验证明了上述结论。同时,我又设问:活泼金属钾,钙、钠跟盐溶液反应,能否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七嘴八舌小声说:“可以”。这时,我将一小块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擦尽油污,放进装有蓝色溶液的(O吏心4)的烧杯里,只见钠自溶为一小球浮在液面上滚动,同时伴有较响的炸裂声、反应非常的明显、激烈。蓝色的溶液中没有红色的铜出现,出现的是蓝色的絮状沉淀。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实验事实与他们的推想差异很大。我抓住这些契机,趁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太活泼的金属放在盐溶液中,金属首先跟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同时放大量热自熔。即ZNa+ZHZo=ZHaOH+珑碱再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即ZNa0H+Cu别入=Cu(OH):+N匆504。这就是在选用活泼金属置换盐溶液中不活泼的金属时为什么我们不用钾、钙、钠的原因。学生对增做的这个实验反应很强烈。看来,采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维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对客观事物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2、课堂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进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当然他们获取与提高离不开思维训练。例如:我在讲氧气的制取时,引导学生对“三大原理”—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辨析,思维训练活动渗透其中。(店图)通过设计出系列启发学生分析原理的思考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诱导他们研究、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升华。

实践教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远程教育;工程类课程;网络开放平台;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因此高等远程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趋势[1]。工程类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远程教学仍然局限在机械式的收发课程资源、习题的较为初级的阶段[2]。本文通过对现代网络开放平台的充分利用,设计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结合的教案,具体实施整个教案体系并收集学生反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探索出一套新的适用于工程类高等远程教育的方案。本文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学》为例,设计了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效结合的教案。该课程主要涉及三维坐标系下的刚体运动、运动学正解方法、逆向运动学、开环机械臂动力学、空间机械臂的PID和PD控制等工程问题,是一门典型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对于其他远程教育中包含实践类环节的工程类课程具有推广意义。

二、以《机器人学》为例的课程实施方法

1.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实践课统一安排于理论课之后的做法,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环节穿插于理论教学环节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拟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在明确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之后便是实践课和理论课的交替进行,实践课的周期会稍长于理论课的讲授。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在3节理论课之间穿插1节实践课。其中实践课全部在网络平台上完成。随着理论课程的深入,学生对于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会产生新的理解,在每次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本项目设计的网络平台同其他学生和老师探讨和修改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要求。在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大约2周时间,将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和提交报告,课程设计的成绩将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将由课程设计成绩和平时书面作业成绩共同组成。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案。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实践课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与理论课交替进行。设计并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案。教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产实际需求,为每一节理论知识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应的知识。同时本文所述教学模式还设计制作了课程网站。教案中也安排了相应的环节就学生在网络平台和网站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通过实施该教案,使得工程类课程远程教育达到与面授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3.基于ROS(RobotOperationSystem)的网络平台实践课实现途径和方法。本文在实践课方面仍然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来进行,将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成员构成,每组学生根据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实际实践能力,经过小组成员间的协商最终提出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创新和创意同样是评价课程设计的标准之一。实践课的网络开放平台拟采用最新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RobotOperationSystem)作为基础的开放平台。ROS系统最早源于2007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WillowGarage的个人机器人项目之间的合作[3]。2010年WillowGarage公司正式了开源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该操作系统集成有很多开源的模块,包括里程计包、导航功能包等机器人应用中最常见的程序库,并且包括多种机器人平台的可视化程序库,同时包含详实的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程序库和软件包,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线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比如机器人的定位与制图、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抓取操作等。学生所编写的算法可以直接用在ROS里面的常用机器人平台上。ROS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它属于一款开源软件,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其实用性和高效性使得现今所有主流的机器人公司的产品都以ROS为操作系统。4.基于课程网站和ROS社区的“学生-学生-老师”多方交互系统。学生可以将实践课以及自己的成果上传至本课程网站,教师可以登录网站查阅学生的实践环节完成情况,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本课程网站详细了解其他同学的工作。本项目制作了课程网站,网站上包含教师授课的视频,相关参考资料的下载链接;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源代码及注释以及相应的视频。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登陆网站查看和学习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同时也设置了留言系统,使得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题目充分地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实施整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案体系并收集学生反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之间也可就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无论是在理论课环节亦或是实践课环节遇到的问题,都能通过该网络平台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脱节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上传至ROS社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分享。使得学生的学习工作更加贴合生产实际。同时由于工程类相关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通过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从业人员进行交流,能够使得学生紧跟工业界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本教学模式对于工程类课程远程教育的推广意义

本研究的重要突破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设计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案。将实践课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当中,与理论课交替进行,使得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任何一方都不脱节,理论不孤立于实践,实践融合了理论,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第二点是实践课全部选择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开放平台选择最新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作为基础的开发平台。采用该网络实践平台,使得选修远程课程的异地学生也能感受到和本地学生相同的学习体验。同时设计了课程的网站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平台,使得这个教学过程构成一个闭环,教师能够根据远程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学》课程为例,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适用于所有包含大量实践环节的工程类课程的远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火焕,张龙.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与前景展望[J].教育评论,1999,(6):85-86.

[2]马国刚,熊文,张清学.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向的几点思考———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典型应用案例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2,(6):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