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题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专题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专题总结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1

一、进行不定时园内专题公开课及培训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蒙氏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邀请湖北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专业教研员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二、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以日常生活操作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蒙氏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蒙氏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三、制作和投放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我们在制作教具时围绕以朴实、干净、明亮的色调为主,适合幼儿的操作和对教具的兴趣,材料具备目的性,有规则、步骤和顺序,在设计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些则可混合使用,还设有错误控制等融入教具,让操作更灵活!

四、形式要多样化

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五、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学期的蒙氏数学教育,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蒙氏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六、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2、进行蒙氏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3、方案教学中的实施工作中,中班级和小班级的有待提高,在下学期应加强。

4、坚持做好环境布置工作,方案教学的专栏及分区活动的设置有待提高。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2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少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中却始终有种为难情绪:“学实在太难教了。”“孩子的问题我都不能解答,怎么去教他们?”也有部分教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我班在本学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索。 

一、           培养兴趣 

九月:在开学的第一个月不开展大的科学活动,仅仅培养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 

1.  环境创设: 

 开展科学活动,引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的科学环境。在开学初我班创设了相对独立又便于幼儿合作互动的区角,如植物角,生物角,观察角,动手天地等等。受幼儿的欢迎。 

2.  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提问 

 科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时遇到的科学问题才是最贴近生活的。有时会随机提给幼儿一些科学问题,请孩子们去解决老师或自己的提出的问题。可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也参与到进来,努力达到家园互动。 

3.  讲科学故事 

将给孩子一些易于理解的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孩子能初步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 

 二、    开展第一次主题活动 

        十月:开展主题活动《我喜爱的水果》,通过看,闻,尝,摸等方式认识观察对 

        象的多样性。 

1.   从幼儿对天天吃水果产生的好奇:“人为什么要吃水果””、“水果是怎样种出来的?”出发带领幼儿走进水果的世界。创设各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了解水果的种类、味道、营养价值,享受品尝水果的乐趣,并养成科学的吃水果习惯。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思考、提问,培养幼儿与家长、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协商的能力。 

2.   学习《水果歌》.从儿歌里初步了解不同水果的特性.如:香蕉弯弯象月亮,西瓜圆圆象皮球等等.目的让幼儿从儿歌里能大致了解水果的特征. 

3.   认识常见水果.实物教学.让幼儿用摸,闻,尝的方法猜测是哪种水果. 教师支持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如:美工、建构、游戏、音乐等技能表现自己对水果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开展了各种亲子制作、社会调查、观察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发展能力的平台。用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会让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参与更积极.这让孩子们对科学课更感兴趣,从而喜欢上科学. 

三、 接触实验,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十一月: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沉浮》、《颜色变变变》。愿意乐意通过实验加以检验。 

1. 接触实验。让幼儿明白在实验中的秩序及规则。告诉他们在实验中大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因为幼儿在同伴身上比在老师身上学的知识更快。 

2. 开展探索活动 ——《沉浮》。准备实验工具泡沫,石头,树枝,沙子等能能浮的物品。准备辅助工具盛有水的桶若干个。让幼儿自主实验,从而明白哪些物品能沉,哪些物品能浮。 

3.开展探索活动 ——《颜色变变变》。带领幼儿走入缤纷的色彩地带。认识不同的色彩,能说出各种颜色的名字。准备水彩颜料红,黄,蓝三色,幼儿进行自由搭配混合,知道红+黄=橘黄;红+蓝=紫;黄+蓝=绿。 

四、开展明确程序系列活动,学会记录表格。 

十二月:开展明确系列活动 ——《神秘的管道》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幼儿了解操作程序的过程,了解过程关系着结果的成败。 

1.       帮助幼儿明确实验的过程。认真听,认真看老师操作实验的方式方法。乐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 

2.       认识生活中的管道。首先,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管道,并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经验。其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管道,认识管道。并请家长给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各式各样的管道及辅助材料:水、沙子、石头,带线的铁钉,打气筒、记录表格等。 

3.       教师师范,幼儿自主活动。自己组合利用三通,弯管自由拼凑管道。弄清楚哪些物品能够通过管道,哪些不能。认识记录表格,学会记录。 

五、期末测评。 

一月:展开期末测评。开展活动 ---《有趣的分离》考察幼儿科学动手动脑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 

1.       开展《有趣的分离》科学活动。在学期末考察本学期幼儿在科学活动方面的进步及不足。 

2.       准备不同混合物及辅助分离的工具,如:筷子,纱窗,勺子,食物夹,水,吸铁石。让幼儿知道不同的混合物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分离。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而不在拘泥于勾或叉,大胆的发现,自由的记录。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专题研究课”;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有关调查知道,中学教师各种能力的形成期主要都在职后。平均情况:大学前约为22%,大学期间约为13%,职后约为65%。这个认识对我们重视教师在岗以后的专业能力提升是有力的理论支持。那么,如何发展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该如何为教师铺路搭桥呢?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的实现有一个路径。开展“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就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选择的一个有效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经其实很多,重点探讨学校本位的研修模式,让“小专题研究课”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立足实际的一项“工程”。

理由一:解决教师进入专业发展高原期的问题

教师进入专业发展高原期的标志

1作为个体的教师,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重复。

2作为个体的教师,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打一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

3作为个体的教师,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作为个体的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作为个体的教师,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基本的工作状态,但有时也会感到工作疲惫。

6作为个体的教师,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尽管不是一剂良方,却能促进教师不自觉地进入第二次发展时期。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对教师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教师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处境。教师对同行引领心里不服,这个对教师的毒害最大。教师有问题自己都不知道,你也不能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现在处于高原期,这种话不好说,说了,教师会跟你急的。另外,据观察,大约有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教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一时期,这是教师专业的悲哀。

教师们每天的工作缺少变化,伴随着专业发展高原期往往还有人生的一些际遇,如离婚、生病、生活困难等,教师要走出高原期更加艰难。此时,学校要帮助教师搞好专业发展,但不能增加过多负担。“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减负增效。

理由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一项调查:

从调查情况可以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1读书是二次发展的必经之路;

2教学反思是二次发展的关键;

3课例研讨是二次发展最有效的途经;

4参加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5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

顾泠沅教授曾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可是,我们无法伸长了脖子,寄希望天天有专家引领和传授秘籍。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终还得靠自己。因此,我校通过开展“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让读书学习、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发挥出最大的实效。

理由三:解决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四多四少”问题

在教研组的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分散性多而合作性少、褒扬性多而纠正性少。针对教学现实中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开展“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了四个改变,即改变教研功能萎缩的状况、改变活动内容空泛的状况、改变集体备课淡化的状况、改变评课氛围保守的状况。

二构建“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体系

1“小专题研究课”突显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的本质要求。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校本教研的根必须扎在课堂。

我校在“小专题研究课”活动中,坚持以备课组为单位,选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教学难点、教师或学生的困惑、教材的典型课例出发,确定研究专题。在小专题的引领下,最终完成集体备课、磨课、展示课、小专题评课、集体反思改进等课堂教学研究系列活动。

“小专题研究课”活动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小专题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改进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质。

2“小专题研究课”活动的实施符合行动研究。

“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确立以“学习文化”为核心的教研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营造教研组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文化背景下,建立“问题引导――经验调动(个体谋略)――实践切磋(同伴互助)――理论指导(专家引领)――总结提升――创造经验,形成新问题”的教研组研修操作模式,围绕选取问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系统反思四大环节展开。

“小专题研究课”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实施: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4

专题教研是指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时段内针对某个教学问题展开专项研究的教师群体研修活动。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专题教研”所研究的专题指向教师自身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师个人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专题教研”最主要的特征是问题专题化,专题成果化,因而具有更规范、更有针对性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教研组举行专题研讨,结合各自提出的问题,开展组内研讨,在话题中生成主题,在问题中生成专题,采取“问题——研究”“理论——行动”“实践——反思”的策略,按照典型性和适切性的要求,确定教研组的研究专题。专题的确定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成果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微格教研”是用音像设备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音像再现的形式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它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分析和研究。微格教研的开展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教研组根据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围绕语言技能、提问技能等10项教学技能指标,对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分析表,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教研主题,确定研讨时间、方法、操作步骤等,组内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开设研讨课,由同组其他教师负责录像或者录音,对与专项教学技能训练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开展专项研讨。通过自我分析,互相分析,达成共识,获得整体提高。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研模式,主要方式是依据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观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新形势下教研方式创新的趋势,其最大优势在于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时空。学校或教研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络教研专栏,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学科网络教研平台,供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各学科定期网络教研信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包括教研主题、教研时间、教研活动要求、活动主持人以及与活动有关的学科资源。所有学科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教研的管理人员在网络教研活动结束以后形成点评意见,对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学科教研活动都要采取网络教研跟进的办法,在教研现场活动结束以后,所有参会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交流研讨。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5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深入,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学校应加大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力度,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理论深度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面对各种具体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围绕课程改革,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对教师进行多层面的业务理论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以便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1.集中培训学习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课改理论的热情。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以校长带头,以科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观看教学实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途径,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2.开放式学习培训

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转变。学校要积极为开阔教师眼界,提高其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只有开拓教师视野,增加教师理论积淀,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各种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重点要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

为了让教师将深厚的业务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课型,促进教师将新的理念带入课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课后进行说课、评课、研讨等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内外兼修,大大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加强校际联系,多请名师、教学能手给教师上示范课,传经送宝,增加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同时在学校内,要经常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比赛活动,以便丰富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校本教研为根本,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地结合,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落实找到了结合点。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成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1.建立问题积累和教学反思制度

新课程改革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是必然的。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将这些困惑、问题都记下来。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写教前反思、教中反思、教后反思,将问题归纳总结,分析共性和个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2.进行专题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将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困惑,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要把教师的常规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专题性的研究活动的开展,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专题总结范文6

     以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总体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全区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新旧教材接轨能力为重点,培养反思型、研究型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工作重心下移,加大科研培训的力度 ,加强教师培训模式、方法、管理以及规律的研究,注重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培训内容、目标。.

    本学期主要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科研与教研》等为校本培训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专题培训学习,并及时选择、补充具有前瞻性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教育科研素养。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网上交流、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能力培训及软件制作能力,扩大学校的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通过教育科研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培训形式

    教育科研培训采用在“自修—反思”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亲验式、案例分析式、参与分享式、合作交流式、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与远程培训方式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经验加反思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倡导采用教师运用“诊断性”反思研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学习、工作、研究的一体化。

四、培训原则。

    1、分层推进原则。坚持全员、青年、骨干三个层面的培训,充分体现培训的层次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

    2、学研结合原则。培训重心下移,植根于教学活动中,紧贴教学实际,找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成长点,确立研究的专题。专题培训,专题总结。以“新三课”(全体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探究课、骨干教师上创新课)为载体,以研促学,以学促改,以改促创,以创促变,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五、分工与管理保障措施。

  教育科研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曲正波     

副组长:张玉生

成  员:王敏   于咏    沈秀梅    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