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践教育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00-01

近几年部分高校逐渐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初步做了教育实践上的探索,但在感恩教育的理念、目标设置、教育方法和途径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事实证明那种单纯的公益宣传和理论教育是无效的,实践才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具体策略,以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主体需求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出发点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将学生视为接受者。

(一)凸显学生教育地位的主体性

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第一,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达到精神生命的自我实现。帮助学生努力找回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实现途径。第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相信和充分运用人的自我认识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第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重视人的内在反思批判力。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反思、体验、扩充,实现自我。第四,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实现自管自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效开发学生潜能。

(二)把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感恩教育应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一,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遵从道德自由。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不能加以强制,必须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加以适当的引导,重塑自我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适应时展的新形势。“80后”、“90后”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教育者不应该仅仅从教育者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特征,充分地分析其特点,发挥优势,克服缺点。第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关注特殊学生群体。要特别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和身体残疾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自立、自强、自信,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二、以情绪体验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反思,我们必须在感恩教育中注重丰富大学生感恩的情绪体验,实现逻辑理性与道德情感、人生信念与实践行为和谐统一的完整性教育。

(一)情绪体验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价值

情绪体验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情绪体验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中国从古到今都比较关注人的德性生命,重视发展人的道德情感能力。第二,情绪体验是教育认识与探索的结果。长期以来的认识和探索,使我们越来越注重情绪体验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价值。第三,情绪体验成为后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后现代社会,逻辑理智和道德情感的融合已成为时展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情绪体验的具体设想

我们必须注重丰富大学生感恩的情绪体验,在使受教育者获得感恩价值认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第一,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感恩教育要注意生动直观以及形象化教育手段,以丰富受教育者的感受。第二,注意结合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丰富受教育者对感恩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第三,通过“替代”作用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共鸣,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别人的心情。

三、以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伸展点

我们必须加强感恩环境建设,实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注重发挥学校主渠道的教育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

(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培养在感恩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具有熏陶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起着较为稳定的、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第二,校园文化可以优化心理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学校要把感恩作为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且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关爱、尊重、感恩、负责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构筑一种具有温馨的师生关系以及与人为善、相互欣赏和鼓励的评价机制和导向。第三,校园文化具有审美功能。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正是感恩教育的目标。

(二)构建校园感恩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构建校园感恩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互利原则。社会主义道德认为,感恩是人们相互关系中正义原则的一种体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互助友爱的新型社会关系。第二,责任意识。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升其理性认识。不断地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奉献精神。在感恩教育的最高层面,我们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鼓励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投入到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四、以干预强化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点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思想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关键时期, 其可塑性很强。一定要把握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完善的干预机制,充分发挥强化功能。

(一)强化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发展,他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据此他提出了八个阶段,每位于如何在正强化中得以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前些阶段有所缺失或者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来说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矫正,希望通过内外因的改变来矫正其不良品质,逐步形成其比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基本的感恩心理,并能够在以后的阶段中得以强化,进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良好品质。遵循教育心理学原则,我们还是建议采取正强化,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我们给予的教育,达到我们的目的。

(下转102页)

(上接100页)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干预机制的建立

对于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来说,感恩教育必须建立必要的干预机制加以矫正。第一,以充满信任的教育关爱,消除疑惧心理与对抗情绪。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和有一些挫折经历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依赖关系,沟通内心世界。第二,坚持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消除不正确的道德认知,对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应该给予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第三,在集体活动中激发道德自尊心。要注重发挥群体的作用,使学生在团队的相互墨盒与学习中,逐渐获得自我的肯定,进而激发其感恩意识。

五、以增强责任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提升点

大学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心理的浅层次需求,而应通过激励机制,提升到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层面,不断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爱国主义。

(一)将感恩意识提升到责任感层面

感恩意识最开始表现为一种浅层次的心理特征,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感恩意识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甚至弱化。所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提升点必须放在,提升为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二)激发大学生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行动。当然仅仅拥有一种责任感是不够的,感恩教育还必须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所以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积极地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大学生必将成为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大学生是理所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所以感恩教育必须以政治信念和爱国主义为最高目标,在培养的大学生感恩他人、社会的同时,还需要感恩国家、政府和党,坚定为社会主义而努力的奋斗目标。

六、以高校德育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结合点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延伸的新内容,必须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延伸的新内容

1、高校德育的软肋:感恩的缺失。一些高等学校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道德教育被明显忽略,而感恩教育更是高校德育的软肋。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其危害和影响不容低估,这必然导致学生自私自利,导致人情冷漠,导致社会道德滑坡。

2、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工作内涵。感恩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十分迫切了,感恩教育在新形势下逐步成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承载着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高校德育现有资源和教育模式

第一,运用现有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校内校外的资源形成合力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第二,运用教育模式。转变感恩教育模式,实施知情行的整合训练。一是,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感恩认知模式,以事实为基础,采取开放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思考。二是,以强化感恩情绪体验与增强感恩实践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感恩情感体验水平与自觉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构建路径

组织高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有效保证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推动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不明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社会实践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甚明晰,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工作的重点多放在扩大招生、征地建校、争创硕士点博士点、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等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时间上或难保证,在政策上或欠规范,在师资上或欠配备,在经费上或乏投入等。

2.实践平台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将任务细分,层层落实,首先要整合校、院、教师、校友等各方资源,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参与积极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还未能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导致社会实践未能形成机制、社会实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且寒暑期等重要的社会实践期未能被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因囿于平台的局限而难以有效提升。

3.部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既设置了寒暑期社会实践课题,也开展了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但是社会实践的效果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实践中的“伪造实习、实践证明”“编造社会实践报告”等造假、敷衍行为普遍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所实施的社会实践举措及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缺乏培训、评估、反馈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措施、明确的评价目标与及时的反馈机制。相应机制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形式化、活动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等情况。其中,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制、社会实践考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跟踪反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的设想

1.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而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保障、推进举措等进行研究、探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且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对实践时数、形式、内容等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还要注重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比如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外,还可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寒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2.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优化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可采取社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团参与、基层调研、科研参与等多样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选择性和吸引度。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优化,一是转变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实践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二是转变组织主体,从以党团组织和学校干部牵头为主的组织形式向以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与实践接收单位牵头为主体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组织主体和活动主体的统一;三是转变运作方式,从以活动型为主向搞活动与干实事并举转变,实现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的统一;四是转变物质依托,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支持、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转变,实现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

3.注重不断完善典型教育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就近挖掘、利用所在地的典型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革命会议遗址、革命家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进其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促进其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各地建设发展献谋献策。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请个人先进典型来校进行宣讲或选聘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通过提供与先进典型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深刻了解时代赋予其的机遇和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重视每一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总结表彰以及宣传推介工作,借此为其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提供有益经验和典型示范。

4.注重逐步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增长个人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关键除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外,还要设法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实践体验、实践锤炼、社会教育等方法手段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虚拟的网络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务必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应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总结思考,及时改进,逐步提高,真正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5.注重建立培训督导奖惩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其一,建立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学校有关部门、各院系应当对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安排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适时开展一些针对社会实践的培训讲座或课程。其二,建立社会实践督导机制。校、院、系、所等各级单位要针对各社会实践项目定期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抽查或跟踪督查,考察大学生是否实际参与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效果等内容,要及时向各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乃至指导教师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三,建立社会实践奖惩机制。高校要设置明确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如设置明细的评定考核指标、进行现场答辩、报告等,对于效果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个人等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表彰,对于不达标的则从资助经费、评比资格等方面给予惩罚。

参考文献:

[1]石敦国,唐忠宝.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2]张国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12-26.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3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4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统性为新生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方案,即将面临就业时才设置一系列讲座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技巧的传递,开设宣传形式的就业宣讲会、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求职经验和成功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习惯性忽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仅仅在毕业时临时抱佛脚,被动吸收和接收学校为其安排的就业指导,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而缺乏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选择性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门传授找工作的技能技巧、面试经验、职前准备的专门性课程,它能够将寻找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汇总成简洁而又有针对性的条条框框,把求职路上毫无头绪的求职者训练成求职高手。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2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5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二、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一)以创业基地引导型的创业实践模式

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每个专业都应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自主创业基金”,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二)“学校+公司”的创业实践模式

高校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从实践上加强创业实践与实际市场的对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中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相关配套的供、产、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从而缩短创业的摸索期和降低创业风险。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进行实验、研究与创业工作。

(三)“高校+行业中介+政府”共同构筑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完整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者校友联合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配套体系。它能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积极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使之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平台。

(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实践模式

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6

学生寝室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文明寝室建设作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以文明寝室建设为契机,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寝室生活指导工作,创新文明寝室建设模式,以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的来源

生活指导是20世纪以来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德育思潮,美国教育家A.J.约翰斯曾指出,生活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人“做出明智的选择和适应的援助”,以使其发展自我选择的能力,生活教育则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在生活指导与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主要是以寝室生活为平台,从大学生寝室生活出发,关注其现实生活需求,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在寝室生活基础上进行的生活指导与教育。

二、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具有以人为本、目的明确、创新发展、情感陶冶等原则和特征,是从大学生的寝室生活需求和个体发展出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注,其具备相当程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也是一种生活价值构建,是个体对寝室教育环境影响的不断感受和积淀,进而进行经验重组,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

三、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是从大学寝室生活出发并回归寝室生活的教育,其必然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国外对于生活指导与教育的模式早有探索和尝试,例如美国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1)以课程的方式学习生活技能;(2)以咨询指导的方式深化生活指导;(3)以环境熏陶的方式塑造个性生活;(4)以参与的方式体会现实生活。

四、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后勤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笔者所在院校是省内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开展最早也最彻底的一所学校。学生寝室完全依托社会后勤服务公司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大学生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一些成效:

(一)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投入改建资金,用于空调线路改造及配电增容,安装空气源热水系统,建立学生公共浴室,扩建学生物品储藏柜,建立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大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与教育项目建设――生活学堂,设立会客区、生活区,购置冰箱、微波炉、煎药罐等生活设备,坚持每天定点开放,极大地改善学生公寓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相互服务。

(二)构建管理长效机制

学校以深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了以学工部门为主,后勤管理处密切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各学院和后勤服务公司为实施主体的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公寓辅导员建设;设立园区学生工作总值班;完善公司服务队伍建设反馈促进机制。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校院二级分别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寝室生活指导与教育等规章制度,教师定期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指导寝室文明建设,引导寝室学风改善,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四)丰富其他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