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实习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不良景象。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得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一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只有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促进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的转变。本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前提,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何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在结论中阐述了当前时期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上,我们可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作为规划的标度和载体在此过程之中,大学生需要分四个维度进行规划,即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 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次经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航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既是学校与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较早地树立就业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具有~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对的稳定,即不能够随便地更改。这一方面是由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职业生涯的指导性决定的。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时期内稳定,而不能随l生改变,否则会导致目标的盲从和缺失。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具有局限性、限时性、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也需要及时地更新、不断地完善。
2 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盲目地、多条款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从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出发,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后,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畅想,也可以减少其进入迷途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则变成空想,进而使大学生的事业毫无进展,生活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目标可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原则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下面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1 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 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较强的情况,今后高校应积极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其教学目标,即兼顾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到特定岗位实习等,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明确、新颖,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1 拓展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环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借力于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在校大学生职前训练,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式训练。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本载体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加强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可以使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演,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职业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与实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其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理解与领悟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实践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此外。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与职场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作者简介]刘欣欣(198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河南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2-02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办学水平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政府分配就业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形成就业竞争力的重任落在了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上。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成为高校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意义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正确选择职业道路的重要前提便是职业生涯规划。自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以来,他们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压力和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职业角色,且对自己的生涯一片茫然。加之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更给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稳定性。在这种状况下,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未雨绸缪,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演练对于增强他们今后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科学规划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实践经验。在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更好地增强在校期间对于各门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及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无论在教学安排上还是在教师配备上都不够重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学习热情不足,效率不高。这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另外,校方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教学设置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在选修课之列。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可能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而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普及不足自然造成整体素质的不理想。即使在职业规划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只流于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讲解上。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受到高校和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结合不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仅针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开展。而对于大二、大三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根据笔者对所在院校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本科四个年级中仅大一和大四的总课时就占了将近80%,大二、大三仅占20%。
就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而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加强上,实为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大学生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有机融合,与专业课程发生必要联系,而不是单向发展。
3.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主要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各院系辅导员、团委承担,大多为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制约该门课程提高质量的瓶颈。教师授课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研究课程以及开展教学科研等,也没有时间了解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间的差异掌握不清。而这些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足,最终根源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国务院曾制定详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这使得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该文件仅是指导性质的文件,难以形成对高校的硬性约束。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安排仍有完全的自,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否、质量如何、投入如何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效果就不理想。
2.组织机构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其他部门兼职,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自然难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也是造成各年级大学生课时分配不均衡、不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但是现实状况是,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本身就作为一个弱势部门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没有专门的机构谋划。
3.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机制就是一个有软硬件和相关人员结合而成的具体流程。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机制而言,应当包括专职教师、办公场所、教材、教学计划、指导文件、实习场所等,总而言之应当能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内容均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运行不畅,机制不健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就是构建一整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该体系应由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构成。通过健全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规范完整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规范开展的有效保证,为此,应当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以具体实施各种理念和策略。组织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建设组织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不仅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设置,而且在院系也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而且院系与校级部门应当始终保持交流畅通。除此之外,还应以专业的教职人员充实组织建设。在学校就业中心和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都要配备专门的教师,甚至还应当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前景提出更加现实的真知灼见,并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求职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心得。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机制作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固定下来,固定到一定的日常工作中去。也就是说,首先还是要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例如成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比例配备教师,统一对全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谋划实施。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核心体系,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构建运行体系不但要完善教育系统,还要突出教育系统的服务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离开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产生实际的效果。所谓教育体系就是实现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善不断壮大教育体系。所谓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课的学习,它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有步骤、有计划的课时安排传授给学生,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所谓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锻炼,即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最终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进而将这门课程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的指导。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估体系
检查与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就是评估体系。只有在科学严谨的评估机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逐渐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去求职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通过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这种长远的、有利于他们整个人生职业道路规划的能力。评估体系的重要作用正是体现在这一着力点上。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在评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对自己的劣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当下大学生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尤其重要。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求职中很多大学生还对那些高声望、高层次的单位趋之若鹜。太高的择业期望值和明显不足的实践经验,以及欠佳的心理素质,这些缺陷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或者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容易导致焦虑、狂躁、自卑等一些不正常心理的产生。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及时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给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心理和职业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虽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辅导,但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二是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在理论层面指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又要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而不断显现,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窦豆,白俊杰.美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90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探究[J].职教论坛,2011(27).
[3]梁绍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设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3
【关键词】体育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逐年严峻。有调查数据显示,本科中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8.6%;理工类院校毕业生为88.5%;体育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74.7% [1]。目前大多数学校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普遍照搬基础学科的课堂式教学模式,致使在教学方面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忽视了大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课程的改革深入,社会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在担任体育学院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并兼任学生辅导员工作三年之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既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确对大学生学业准备、就业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其整体效果与社会预期确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有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缺位、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安排不合理等问题[2],但从教学方式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1、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3],力求通过其教学过程让学生努力在当下、收获在未来。课程目标设计看似丰盈饱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易流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的灌输、方法的介绍、结果的描述等,而实践性远远不够。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教育始终,彻底改变将实践教学当做附属物的旧观念。
1.1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体现
从了解职业、适应社会角度来看,学生拥有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碎片化认识,其能力水平、心智阶段还没有达到独立适应社会、自信迎接挑战的地步。受中国大学升学制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仍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的传统教育思维。例如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院校学生对足、篮、排、乒、羽等项目的技能学习完成后,利用最后两堂课还要进行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付学期末进行的相关项目理论考试,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突击背诵、囫囵吞枣,运动技能本身和理论常识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不利于以后从事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因此,应当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机,尽可能让大学生认识了解真实职场状态,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体现。
1.2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探索自我、认识职业、确定目标、坚决行动[4]。探索自我需要引导学生自查自省,通过外界评价及自我认知、客观测评及经验反省等方式确定自己内在的真实特点、感受及想法,因此他的实施对实践性的要求不言而喻;认识职业,如果仅是职业知识的介绍,给学生留下的映像也必然一些关于职业知识的记忆,而要学生真正体悟到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实现;确定目标,建立在学生自我探索结果的满意度及职业认知的科学性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每一个可供目标选择带来的结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体认到这一影响带来的感受,同样这也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实践性的贯彻;最后行动模块,本身即是实践内容,更只能通过实践环节才可检验、评估与修正。
综上所述,作为面向未来择业与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管从其实施对象还是内容本身而言,都对实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必要又特别亟需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体系建构
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专业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构成,各实践教学内容又由不同的教育环节构成(见图1)[5]。
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它是对具有抽象性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构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地点、范围、条件及主体等因素,可以分为课堂实践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及自主实践体系三个子系列。在这三者之中,课堂实践体系居于中心地位,课外实践体系主要作为补充正常教学过程的辅助,自主实践体系则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以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评估与修正的形式存在。三种实践体系内容及实施如下:
2.1 课堂实践体系
2.1.1半开放式教学,带着具体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组,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融合到案例中。教师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提问、辩论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牢牢跟随着教学,充分的融入课堂。例如“体育”与“运动”的关系、“推拿”与“按摩”的关系,谁的外延更大或者数从属于谁或者是否概念完全一样。这些看似简单,在生活中常常混为一谈的名字事物,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在课上相互讨论,思维的碰撞之后会对本专业领域的只是有着更广泛的认识。学生讲,教师评;教师讲,学生评。全员参与,没有旁观者。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把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三者合一,既培养了学生表达和书写能力,又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
2.2.2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积极互动。大学生都是个性独特的主体,因此,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几乎所有社会职业都需要从业者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沟通和互动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态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单独的交心谈心、电子邮件、关注学生微信朋友圈、批改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和感情。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中困难,与学生发生心灵的“对接”和“碰撞”,拓展教学内容,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2.2课外实践体系
2.2.1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及能力需求,充分把握学生职业兴趣方向特征,设计与各类兴趣方向特征吻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教育工作者开展新型课程课题研究。如创业基础教育、职业生涯决策、生涯人物专访及分享、就业与择业、学业规划大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了解职业并为之准备。
2.2.2咨询辅导机制的建立健全。咨询辅导的优势在于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以建立在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one by one”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7];特色课程的设计最多只能够培养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兴趣,往往能够起到最有效帮助的是涉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和道路选择的时候专业的咨询辅导。另外,组织座谈会、团队咨询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人生发展问题及就业方向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的需求,确立正确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2.2.3与体育俱乐部、体育组织联合开发职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见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教练和主管为大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和技能实践,了解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条件,哪些运动项目和健身方法是社会需求迫切的,以便大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市场需求及能力标准,为其大学生涯的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2.3自主实践体系
2.3.1社团实践参与。体育社团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社团,各种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和课堂体育内容的补充做出了积极贡献。活动形式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导向。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社团中找到了运动的快乐,逐步发展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健康观念,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人数剧增[8]。体育院校的学生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这些社团进行指导和实践,为普通高校开设俱乐部制教学课和体育选项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所以建立和发展社团活动模式是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2.3.2社会实践培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熟悉未来职业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尽可能的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或兴趣小组,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等社会基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是职业准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宝贵经验,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作用所在。
2.3.3往届毕业生回访。已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很重要的资源[9]。无论他们如今是成功还是受挫,他们对自己曾经的大学生涯都有了新的思考,成功者以其现有状态回顾校园生涯,分享经验,为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欠缺者以其当下状况反思大学过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身边人的故事总能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总之,他们的建议对学生更好调整大学目标与行动计划,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3、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探索并非不重视理论教学,只是将其理论内容全部或最大部分的融入到实践环节中来,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及自主实践,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实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和改进能力,为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不断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高低,关乎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面的宽窄,关乎我国体育学科和健身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构建具有“教师辅助、学生自主、专业支持、实践结合”的全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10]。
【参考文献】
[1]陶磊,等.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4):18.
[2]王立,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及改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4.
[3] 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8.
[4]吕宁,莫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08(12):51.
[5]陈琦.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5.
[6]王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8.
[7]童仁贤.职高幼师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2.
[8]古鸿宇.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16):134.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4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困境 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困境
1.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不准。为制定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求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具体为当前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据相关部门统计,很多大学生对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认识不准,不够全面。比如对国家宏观就业政策不熟悉,对于一些职业发展现状不够了解等,虽然有些学生有一些了解,但是也不够全面深入。此外,有些学生对于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够,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影响到大学生择业的成功概率。大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应聘单位的详细情况,才能制定更加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生对自我情况缺乏科学认识。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需要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的能力所长。虽然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成熟和发展,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全面以及心理不成熟,从而导致他们容易理想化的观察和思考东西。如果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不能全面看待自身的能力与不足,在就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感,会有自卑、自责的心理问题。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缺乏制定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比较理性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去面对择业过程。
3.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提供信息的和个别的讲座等,无法对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不足,很多高校中并没有此方面的专业人才,通常是由相关的任课教师担任或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担任,其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较为单一。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是从总体上看,职业指导人员配备、教材等方面投入不足。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也存在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策略
1.高校要全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展的,而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刚刚起步,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逐步成为大学就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教育的对象要切实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只是大学毕业生。同时,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工作的重点是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高度重视自己的未来发展,切实克服依赖心理。二是培养大学生立足实际的态度,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和现实妥协的产物。
2.确保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而不是高校强迫压给大学生,需要大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负责。高校就业部门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全面深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兴趣和方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系统专业的职业教育以及生涯辅导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相关的校园招聘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条件等。为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也为自己未来职业取向的合理定位提供参考。
3.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未来发展,是大学生探索职业和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定人生奋斗目标,设计人生发展路线,实现个人理想,都具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和定位错位等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从刚入大学时就要接受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化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参考文献
[1]王泽兵,孙加秀,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17-19,62
大学实习规划范文6
目前的大学生大都在18岁以上,从法律和生理上讲,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虽保留了一些未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但其学习方法与认知规律已明显具有成人学习的特征。成人学习的理论和规律适用于大学生的学习,尤其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类实操性很强的课程。
一、成人学习的特点
成年人的学习往往以解决工作、生活难题为目的,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反思与升华,其结果是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转变思想观念,是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人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有选择、有取舍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成人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往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可以非常明显。大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是由于学习生活经历差异较大,且来自广泛地域,家庭背景不同,造成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异较大,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
2.成人学习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以问题导向与真实生活情景密切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往往以学科为中心,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父母及外界压力;大学的学习往往比较宽松,且一般远离父母,学习的动力是以自身发展为主,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促进身心发展。
3.过往的经验对成人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从正面影响来说,过去的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当新知识与旧经验相近时,经验可以极大地帮助成人学习;从负面的影响来说,如果新知识与过去认识、经验差异较大时,成人会产生自然的排斥倾向,阻碍新知识的接纳及内化。
⒋成人参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身份认定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希望获得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被认同,能否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将影响学习效率。
5.成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大学生的学习已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教我学”变为“我会学”。大学生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形成学习目标,并能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手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获取相应的知识,初步评估学习效果。
6.成人在宽松、舒适,并具有激励特征的环境中学习,往往效果比较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比较容易敞开心扉,获到集体的认可,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二、工作――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工作坊,是一个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参与者在过程中相互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方案或规划,甚至可以付诸行动。工作坊的主要角色有两种,分别为“参与者”和“专业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如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对于讨论主题直接提供帮助的称之为“专业者”,专业者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工作坊有效的推进,辅助参与者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助参与者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专业者整个过程起到的是辅助、协助的作用,而不是替参与者做决定。
职业生涯规划永远都是个体为主导的事情,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参与者为主体,由参与者自我导向、自我控制的教学方式。工作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习惯的、擅长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得到相关的知识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便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自觉的生涯规划意识。只有使新知识、新方法、甚至新思维方式由学生自己基于以往经验得出,并与以往经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持续改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在工作坊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角,教师仅仅是促进者和推动者,学生的知识获取完全源自自身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新知识与旧经验的整合。
最后,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有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渔”,更重要的是“欲”。当课堂内的活动与实际问题相映射时,这种强烈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萌发生涯规划的意愿,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重点由知识的传授转移为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工作坊式授课方式让参与者亲身经历,通过感受推动认知提升,注重参与者的身心感受、思想升华和心智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活动引导思考、组织分享点评、提升推进实践”,学生的职责是“参与、体验活动反思、分享感受知识拼装、组合尝试实践”。整个课堂始于活动,而后是反思、分享、讨论、分析,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经验、知识进行拼装组合,然后通过思考、归纳,进而内化为自己生涯规划策略,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的要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提出生涯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各自感受,结合教师对相关理论的引出和讲解,促使学生将新知识整合和内化,改善原有的生涯规划方法和策略,并付诸实际的生涯行动。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有四大要点:以生涯探索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认真分享为保障;以自我知识整合、内化为核心;以学生完善生涯规划策略并付诸行动为目标。
1.生涯探索活动是决定工作坊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涯探索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并在解决生涯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过往经验再思考,同时还应便于教师对相应理论的引出和讲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生涯探索活动,认真准备生涯问题,使之贴合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前期活动体验,没有问题的恰当引导,就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很难引发学生反思与分享体验,容易造成工作坊式教学的失败。
2.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这决定了整个教学环节的主角必须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是活动的参与者,是感受的主要分享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仅是整个过程的辅助者,起到推动活动进行,把握教学进程的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3.工作坊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学生的自我完善,最终改善学生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职业生涯规划课仅仅是开始,而生涯规划是需要人用一辈子来完成的功课。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规划单一理论的了解和方法的掌握都是次要的,改变思维中的非理性信念,改变看待人生和世界的角度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