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劳动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1
关键词:活动理论;网络课程;混合型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53-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许多高校都踊跃展开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的质量如何来保障,如何将网络课程更好地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当下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热点内容。在网络课程热、MOOC热的大背景下,混合型网络课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内容中,对于学习者影响较为深远的内容便是网络课程中的活动设计。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的混合型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并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由维果斯基提出[1]。
活动理论视角中的活动体系主要含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主体指的是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主体分析通常是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客体通常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活动的客体进行分析设计时通常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来进行。共同体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除主体之外的其他学习者、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在网络课程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使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活动理论还强调三个次要成分的设计:工具、规则、劳动分工。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中介的[2],工具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支持;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制约”,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离不开规则的制约,有效的规则对于学习者可以起到督促及管理的良性作用;劳动分工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指任务分工,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学习共同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理论指导下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
混合型网络课程是在近年来网络课程热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能够将网络课程与实际面授教学进行融合的网络课程形式,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要素如图1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面授主导型、MOOC主导型两类。
面授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和教师进行的大部分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主要在面授课堂上进行,线下的面授课程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线上的MOOC课程为教学服务,主要来提供契合实际教学需求的知识点讲解。
MOOC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3所示,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活动在线上MOOC平台中进行,MOOC平台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为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线下的面授课程为MOOC课程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MOOC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MOOC设计研究
1.《现代教育技术》 MOOC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为师范院校本科生以及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广大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并为教师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技能以及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更为有效地融入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现代教育技术》MOOC结构解析
《现代教育技术》MOOC线上课程主要包括公告、学习计划安排、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大模块[3]。
公告模块主要包含四部分:学习进度提醒、课程公告、即将到期、最近更新。学习进度提醒主要内容是学习者最近一次离开课程学习时,所学习的内容进度提醒;课程公告主要包含作业与相关说明、开课公告(学习内容、学习建议);即将到期部分主要包括单元作业截止提交时间提醒以及单元测验截止提交时间提醒;最近更新部分主要包括学习辅助课件以及拓展性学习资源更新提醒。
学习计划安排模块主要包含学习内容日期及测验安排、单元作业日期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学习内容日期及测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内容、周次、内容日期、测验日期以及测验截止日期安排;卧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作业时间以及作业提交截止时间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互评作业开始日期以及互评截止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开始日期、试卷提交截止日期、主观题互评日期、主观题互评截止日期以及成绩公布日期。
评分标准模块主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成绩认定时所依据的评分细则。
课件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中的视频资源以及文档资源,其中视频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文档资源以PPT课件为主。
测验与作业模块主要包括测验截止时间、有效分数、有效提交次数。在测验与作业模块中含有进入各单元测验的入口,学生可以通过各入口分别进入每个单元的测试。
考试模块主要包含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当期中或期末考试开始时,学生可以进入考试栏目进行考试,并且可以查看教师设置的考试相关信息。
讨论区模块主要包括综合讨论区(不限主题)、教师答疑区(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等对教师的提问)、测验作业讨论区(主题一般与测验、作业相关)、课堂交流区(主要是在课件学习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讨论)、作业与在线考试成绩申诉区(包括对于作业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的申诉讨论)。
3.《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分析
(1)活动主体分析
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于《现代教育技术》MOOC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处于本阶段的学生,在进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之前需具备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的基础知识,例如Word、PPT、Camtasia Studio,并且具备基本的软件下载、安装能力以及文档格式转换的基础能力。
认知能力分析: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多为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硕士、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处于此阶段的学习者身心较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动机减弱,内部成就动机增强,具备进行独立学习的条件,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活动客体分析
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活动的客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W习者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内涵以及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所熟悉。
过程与方法:学习者在经过课程的学习之后,需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有自己的了解,并且学习者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逐渐具备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有意识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善教学方法,展开科研。
(3)活动共同体分析
活动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验,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在线交互以及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位学习者都包含在两个共同体中,一是线下面授课程中的实体共同体,二是由网络构成的虚拟共同体中。在这两大共同体之中,参与学习及教学活动的主要人员包括MOOC讲授教师、面授课程讲授教师、学习者群体、助教人员。在共同体中,各种角色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影响以及建构着《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庞大的社区。
(4)活动的工具中介
硬件环境:学习者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能够登录课程的终端(电脑、手机、平板设备)、《现代教育技术》参考书。
软件环境:学习者的软件资源主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视频资源,文档资料以及网络中的大量非结构化拓展学习资源。
(5)活动规则
在课程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服从课程管理者的安排,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测验内容并及时提交。在参与讨论或发起主题讨论时,学习者需根据主题的区别进入相应的主题讨论区参与讨论,并且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6)活动分工
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MOOC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工作是线上课程讲授,面授课程中的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MOOC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助教角色:助教在课程的进行中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需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将学习者的问题反映给主讲教师,并且协调主讲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后台的维护工作。
学习者角色:学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按时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并且按要求完成单元作业的提交,完成单元测验以及互评作业,按时参加期中、期末测验,每周需参加面授课程,并且参与课程的讨论。
4.《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
课程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任务分工设计[4]。
学习任务分析指在分析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基础之上,为学习者设计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构建指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需明确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有哪些,可以从何处获得帮助及支持;良好的任务分工设计可以使各种角色各司其职,保障活动高效进行。
(2)实施过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阅读课程介绍,在了解学习目标以及任务之后,进入课程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界面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学习者需要直接作答,完成后系统会直接给予学习者反馈,用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可以实时地进行讨论,遇到问题之后,在教学视频观看的界面具有直达讨论区的入口,学习者可以自如地在讨论区直接进行相应主题的讨论,寻求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完每一单元之后需要完成单元测验,部分单元含有学习者需完成的单元作业,除此之外,学习者还需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完成互评作业。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按时参加面授课程,在面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在MOOC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答,面授课程与MOOC课程交叉进行,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有效防止学习者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出现辍学等问题。
(3)评价活动
活动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进行测评。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中,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如今,我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课程层出不穷,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然而,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混合型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探究,对《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型网络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混合型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有部分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文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50-64.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course/SNNU-1001517001#/info.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方式;老有所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99-02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老年人身体素质提高,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到1 805万人。国际的通行标准认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总人口比例中达7%以上的地区,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显而易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曾经的“老龄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采用“积极的老龄化”的观点,把这个“老龄化”过程描述为:通过优化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来提高生活质量。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2002年确定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括老年人积极参与可惠及所有公民的发展;随着人们变老,促进健康和福祉;促进有利环境支持健康的“老龄化”。如何对待老年群体,如何利用老年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老有所为”回答了“积极的老龄化”问题。
一、“老有所为”的理论回顾
活动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①基本观点相反,他们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美国社会学家厄尔德曼・帕尔莫在1955―1967年间,对美国127名平均年龄78岁的老年人作过一次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并不因为年事已高而减少,其社会活动程度也无显著减少,并且老年人在某些领域活动的减少会在另外一些领域得以弥补。调查认为,参加活动的老人,生活满意程度都很高,相反,那些减少活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都较低。该理论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二、“老有所为”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负担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大大上升,导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消费越来越大,对于如今的“4-2-1”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抚养费很可能使得子女组建的年轻家庭无力承受。据2005年3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亿人,占总人口的8.5%,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愈加严重。老龄人口抚养比②则相对更为直接度量了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在1997年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而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这就产生了“历史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这部分养老保险金产生了巨大的债务缺口,而且企业将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的包袱推向社会,这就给原本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尚未健全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增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都能导致社会积累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社会进步放慢,最终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一种发展的“负效应”。
(二)老年人才的时效性
老年期可分为三个年龄段:低龄段(60-69岁)、中龄段(70-79岁)和高龄段(80岁以上)。低龄老年人一般身体健康,不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是比较活跃的,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最大,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和条件,低龄段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期;中龄段的老人大多以追求健康的身体为目标,但在以智力为主的高科技、教育、医疗工作中,老专家、老教授、老医师等高级人才由于其基础扎实,累积资料丰富,仍可以继续致力于钻研技术,撰写论文、专著,从事讲学、翻译咨询、指导手术等工作,中龄段是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时期。然而人类生命有限,低中龄段的老人虽说身体仍然健康,但就其生命的整个过程而言,他们终究已处于黄昏时分,这就决定了这部分人力资源若不被及时开发利用,其有效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对于处于高龄期的老年人,他们多是历史的见证,所拥有的丰富的经历、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财富;所拥有的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成果更是维系社会事业连续性的不可代替的部分,因而高龄期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抢救时期。
(三)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好,具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拥有潜在“资源价值”和“知识存量”,是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为保障自己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增加经济收入,一旦有再就业机会,就积极谋求就业;另一方面,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老有所为处于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老年人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一般的老人,都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于离退休老人来说,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他们从熟悉的工作退出后,往往产生无用感、孤独感、压抑感等“离退休综合症”。“老有所为”可以给他们一个继续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解决因年老带来的心理问题,满足他们心理上参与社会的需求,实现继续社会化。
三、“老有所为”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的退休政策构成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限制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方式直接压缩了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空间。而现实状况是老年人的社会阅历深厚,并有熟练定额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那些低龄老年人,体力和智力都还处于良好状态,完全将这部分老年人排除在人力资源系统之外,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重新启用这些老年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余热,为我国经济发展作贡献是明智之举。
(二)社会价值观念的约束
社会普遍认为老了退休,万事皆休。居家养老使得很多老年人放弃了再就业的想法,安于安逸的晚年。一方面,老年人选择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外出旅游等娱乐方式,他们靠充足的退休金和赡养费生活得比较惬意;另一方面,老年人再就业会使得熟悉的人,例如邻居、单位同事认为子孙未尽到赡养的义务才使得老年人外出工作。这些传统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再就业。
(三)老年人就业与青年人就业冲突
很多人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老年人就业是在抢年轻人饭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作选择与年轻人的工作选择是在不同一个的范畴内。在我国,虽然劳动力供给呈现过剩的局面,但是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工作岗位,仍然需要有经验、有专长的资深工作者。老年人的经验财富是其他条件不可替代的,社会对于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年人仍然是有需求的。
四、“老有所为”的建议
(一)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科技进步,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增大,在退休制度、工作制度上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长久发展,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延长劳动的有效岁月,晚进晚退的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同时需要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发展,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老有所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就老年人具体、专门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欠缺的,所以按目前来说,应加快制定针对老年人专门性的、可操作化的法律,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等做出具体规定,保护老年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二)营造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更新社会观念,摒弃“老无所用”的观念,打破原有的“包袱”论,鼓励老年人再就业,通过大众宣传,树立老年人再就业的典型;同时,社会还应为老年人创造机会,比如建立老年人职业介绍所,构建老年人信息资料数据库,使得老年人才市场为广大的老年人力资源牵线搭桥,形成老年人才的双向选择建立平台等。
(三)作为老年人自身,应树立积极的再就业观
体力和智力都处于良好状态的老年应借个人专长和技术优势,弘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投入到为社会、为家庭再做点贡献,转变依靠“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的观念,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老人自养。这对于老年人摆脱“离退休综合症”是有好处的。
“老有所为”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与非老年人力资源的互补效应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战略地位,有利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蔡.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2).
[3] 章惠君.老有所为的基本理论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8,(1).
[4] 孙中华,等.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5).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测量;数字化技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各种测量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测量平台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测量效果。
一、数字化技术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支柱性作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不仅关系着行业本身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技术的革新也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顺应了科技推广应用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测量技术最初主要用于采矿行业的地形测量,当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下经验更加完备之后,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测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虽然也推动了国家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测量技术的操作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其安全系数。
传统的测量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光学测量方式,一种是机械测量方式,这两种测量方式都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且对测量人员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测量工作,平时的培训力度也非常大。传统测量技术的手动操作环节较多,因而总体的工作效率较低,且产生误差的概率也比较大。
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建筑工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应用GPS坐标定位系统,可以充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与测量的精准性。GPS定位系统利用相对的定位获得三维基线的向量,在GPS网中进行平差的处理,将极大地增强大地高差的精确性。大地高差的精准性越高,水平测点正常高程的精确程度就越高,在计算测点高时还要结合水准测量与重力测量的相关数据信息。
数字化测量技术将主要的测量工作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这就极大地保证了复杂程序和数字处理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计算机智能终端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建筑工程的测量效果显著,并且还节约了成本。数字化技术通常都设置了两种操作方式,不仅可以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也可以进行人工操作,对测量数据的处理灵活性加大,也可以减小人工的投入。
二、应用价值
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的高低,需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各项指标均要达到国家的规范,否则建筑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埋下很大的隐患。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建筑物进行建模成图,第一种是对建筑工程进行数字化测图。在有些工程的区域内并不具备符合比例尺要求的地图,则可以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建筑工程加以数字绘图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近地面上的重要建筑和相邻的测绘点的差距不超过5厘米。第二种是采用航空摄影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成图。利用航空飞机在空中拍摄地面建筑工程的影像,然后绘制出地面状况,并建立分析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直接对模型进行测量。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操作优势,不用进行室外的施工,且绘图的速度非常快,具有非常高的精确程度,成像比较均匀,不用花费太多的测量成本,还不会受到气候和天气条件的限制,操作起来极为便捷,对城市建筑工程的测量效果显著。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确定好建筑工程的具体地理位置有重要作用。定位的准确性和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定位轴线的选择,只有基础定位的准确性,才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工程可以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施工项目,并对节省劳动力和提高施工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采用GPS定位系统能够确保建筑施工位置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工程竣工后测量结果符合相关的标准,对降低建筑工程的误差意义重大。GPS数字定位的原理是基于地球和卫星两方面的信息的对接,通过信息监控部门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为建筑物准确定位,这种信号具有无阻隔性,且具有不可视的特性,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可以穿过墙体对建筑进行测量,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利用该种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
其次,在数字测量和成像方面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这也是建筑工程测量的关键部分。建筑工程领域中的数字绘图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绘图技术一般都使用人工操作,人工测量图的绘制所造成的误差会很大,且人工绘制的进度比较慢,所消耗的时间也很多,在采用数字化的测量技术后,便将技术人员从人工绘图过程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绘图技术,还有一些电子化和自动化操作程序作为辅助工具,不仅加快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测量的进度,还能确保测量绘图的效果,成像更加地清晰明了,并且可以进行及时地修改与更正,存储起来也非常便捷。测量工程只要建立起具有共享性质的数据信息资料库,相关的测绘信息的交流传播速度也会提高,信息沟通的空间也将进一步增大。
再次数字化测量技术还借鉴了二维成像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对已经建成的建筑工程进行实地测量,还可以对尚且处于施工阶段的建筑物的总体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观察,利用建模的方式分析建筑的施工和监督水平,每一环节的信息都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质。因此和建筑工程有关的其他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与掌握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如对建筑具体垂直倾斜度的掌控、建筑地基沉降情况的关注、建筑内部施工安全情况的了解等,这些对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后,技术的创新可以推动理念的革新,工程测量工作的管理理念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更新,例如对测量工程的监理也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对每一测量环节进行实时的监督,不仅能及时掌握具体的情况,还可以有效处理测量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为推动建筑工程测量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测量工程因技术创新而节省的测量成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同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可见科学选择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也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测量中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优势突出,不仅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且操作便捷,适宜多种工程测量现场,并不会受到时间和天气状况的限制,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迎上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还需要在拓展自主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更先进的技术,为工程测量的进步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磬.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数字化发展[J].测绘时代,2009(09)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
一、近年我国实际汇率的变化分析
由于实际汇率受实质经济的影响,所以凡是影响实质经济的因素也成为影响实际汇率的因素。具体来说,决定实际汇率的因素包括本国与外国的生产率、能源价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存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增值的依据和条件的。首先是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出口贸易部门在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下,其劳动力生产率水平提高是快于非贸易部门的。其次是我国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带来的失业和经济增长放缓,国家近年实行的均是宽松的财政政策。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需求萎缩,出口供给已经超过了出口需求,所以大量的财政支出都是投向了能拉动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
二、近年我国名义汇率的变化分析
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力量对比是决定人民币名义汇率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分析人民币名义汇率就必须从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变化的角度来分析。
1.外汇供给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外汇供给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长期的出口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2)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游资不断涌入中国金融市场,为外汇储备增加贡献了很大的力量。(3)我国上市企业到国外融资增加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主要原因。随着国内上市融资门槛越来越高,国内各企业纷纷选择了到国内上市融资这条渠道,如2011年共有105家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共计融资约1280.4亿元。(4)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趋势不减。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仍然算是很低,且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落迹象,2011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额约789.1亿元,占了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大部分。
2.外汇需求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外汇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对外汇需求的目的来看的话,引起外汇需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外汇需求,二是由对外汇金融资产需求而引起的外汇需求。
从1978年至2009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了25575元,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越高,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这个趋势关系在我们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数字上看,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引起的外汇需求的确是增长了很多,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外汇管制和进出口严格限制,我国的外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抑制了的,因而这种程度上的增长并没有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合国民收入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金融危机以前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将资产投资到具有高收益的国外金融市场以谋求高的投资回报,但是危机以后国外各大金融市场都低迷不振,尤有大起大落的趋势,不仅投资收益率较低,投资风险还非常高。因此,国内本计划投向国外金融市场的那些资本都迟迟不敢出手,都在等待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大经济体经济的复苏,因而相比于危机以前由对外国金融资产需求引起的外汇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
结合由对外国商品引起的外汇需求变化和由对外国金融资产引起的外汇变化来看,我国的外汇需求是有实际增加的。
3.名义汇率的变化。因此,用市场上商品价格形成的机制,从外汇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名义汇率的变化,外汇的价格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从上面对外汇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外汇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外汇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均衡汇率外币的人民币价格降低了。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每100元美元的人民币年平均价,从2001年至2009年,美元的人民币价格是在持续下跌的,这是和国内美元的供求变化相一致的。
名义汇率反应了是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是合理的汇率水平,但是实际上市场上的供求并不是真实的外汇供求,是掺杂了国家出于汇率调控目的而在市场上形成的外汇供给,比如我国为了避免人民币大幅升值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就常常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多余的美元,放出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名义汇率是由市场力量形成决定的,但是名义汇率并不一定反应人民币真实应该达到的汇率水平。
三、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对比情况
根据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名义汇率和中美两国的价格指数计算得实际汇率的值。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两年时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均有升值,但在2007年7月以后,由于国内物价水平涨幅高于国外物价水平的涨幅,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幅度一直高于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2009年3月以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都出现了贬值趋势。但是2009年末以来我国又率先冲破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开始恢复,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都开始有小幅升值。至2010年5月,人民币名义汇率比2009年11月累计升值4.78%,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84%。因此,总的来说人民币名义汇率虽然升值了,但是其升值幅度不及实际汇率,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陶晓龙.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兼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调节,博士学位论文
[2]李继峰,张亚雄,潘文卿.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测算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10,5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已得到普遍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内涵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而这一切,都需要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从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电化教育,幻灯、电影等媒体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后,促进了教学改革,但这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数字音像、电子通信、网络、卫星广播、远程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覆盖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教学过程,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大,传输快,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软件等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教学内容和模式带来了一次深刻革命。课件、光盘、投影仪、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等,声像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可以在较短间内获取较多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广泛地应用现代媒体,广泛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手段和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分析筛选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的刺激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交互能力强,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每所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有专人进行硬件维护管理、网站制作等等。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直接连入互联网,学校有自己的官网,建设数字图书馆,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的各个职能处室和系部也建设有自己的动态网站。学校的网站不仅能够新闻等学校基本信息,而且都有自己的资源管理中心和专业或者课程网站,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好地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软件、PPT、视频、图片、光碟、投影仪、各种播放器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辅助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二、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这种改革,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等硬件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软性教学环境逐渐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低、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得到普及,但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掌握的相关理论并不系统和全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策研究欠深刻,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功效。目前比较普遍的是能够熟练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代表的有形的现代教育物质手段。但对于无形的现代教育技术,即高质量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应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维护管理急需改进。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前期投入,但是维护管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这些举措在推动现代化教学进程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中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维护,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教育技术设备也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维护经费上投入欠缺,造成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部分设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目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亟待改进。
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高职院校改革已历经多年,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学组织、旧课复习、新课讲授、内容小结、作业布置等,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技能,仍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摆上课堂主体的地位。无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很多优点,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但其具体运用需要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和平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由真实课堂和虚拟网络共同构成;教材朝着多样化、多媒体方向发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情境进行不同的现代化教学;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协作机会增多;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1.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离不开广大教师,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途径和培训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运用操作技能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安排和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有关课件制作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学设计系统操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每年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评选和课件制作比赛,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和学习,表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成绩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制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措施,教师的相关应用和考核情况要记入到教师业务档案和成长档案,作为教学基本能力测评、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无、配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够用适用、管理形式是否适合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一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使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能动地营造不同类型的信息环境,有效传递高职学生成长的各种学习资源等信息,要对场地建设、应用管理、开发研究、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装备的社会功能等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序推进。二是要本着网络建设、网络服务、教学与科研资源建设并重的原则,建成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环境,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网络平台。三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建成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教育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四是要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免费提供的空间开设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栏目,不仅面向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面向全校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同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家长。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四大职能,这四大职能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科技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有效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选择,选择应用好媒体、策略、方法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信息环境。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强刺激”功能有效接受消化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定学习目标,归纳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步骤,总结学习的得失,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都要尝试并逐渐让学生成为主角。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大量地呈现和反馈学习信息,而且要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三是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改革和创新虚拟教学模式,尤其要开发建设好优质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利用主题学习网站、网上课堂、网上学习讨论、视音频教育资源、网上答疑、练习题库等做好学生的辅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2004(6):5-11
[2] 郑珠.基于Blending Learning教学思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2):38-39
[3] 李波,毛怀东.现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23-25
[4] 陈璐.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160-163.
数字劳动理论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内外动力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4-0041-04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为题,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现在,情况开始变得多样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蓬勃兴起。2006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地依次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巴西和中国大陆。中国在吸收外资保持世界前列的同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已经引起全球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中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0家。据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动力源进行了研究,希望以此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2007年10月14日我国商务部和统计局联合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目前中国在境外投资的近万家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雇佣的外国员工达29万人,为投资对象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210多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就投资地域而言,9成的非金融类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从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其中采矿业、商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78%;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2002~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我国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必将越来越快。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但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低的。公报显示,截止2006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900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
上述分析可见,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占全球总额比重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内外两种完全不同的动力源:内部动力源与垄断优势相关,外部动力源与技术获取相关。
1、垄断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海默(Hymer Stepher)的垄断优势理论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1960年,海默在其《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1969年,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出版了《美国公司在国外》一书。书中对海默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他们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现代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恰好否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完全的自由竞争导致完全的市场结构。因此,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是市场结构的非完美性(即不完全竞争),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的不完美才是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市场的非完美性,跨国企业才有可能运用组织的效率,发挥它在获得人、物、财、技术和知识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条件,在世界市场上与当地企业竞争。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原因在于它们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
2、自主创新形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垄断优势,要看其是否能获得稳定的在市场经济下、自主创新形成的企业的垄断优势,从而形成了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就我国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垄断优势,这与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直接相关。实际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究开发当中。而在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量占50%以上。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因此,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企业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的获得,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动力源的形成。
3、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我国企业
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施自主创新。
(1)要素创新。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企业员工等三个方面。
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很大,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材料创新的内容包括:开辟新的来源,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大量廉价的普通材料,替代量少价高的稀缺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保证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设备创新: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了机器和机器设备体系,劳动对象的加工往往由机器设备直接完成,设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志。设备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利用新的设备,减少手工劳动的比重,以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第二,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提高其效能;第三,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使企业生产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上。
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的操作,我国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企业的人事创新包括根据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但从外部取得新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注意内部现在人力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要素组合的创新。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
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工艺创新既要根据新设备的要求,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加工方法,也要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改进操作技术和生产方法,以求使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使现有材料得到更合理的加工。工艺创新与设备更新是相互促进的,设备的更新要求工艺方法做到相应的调整,而工艺方法的不断完善又必须促进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率,而且也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利用数量,从而影响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企业应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3)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企业是通过生产和提品来得到社会承认,来证明存在的价值,也是通过销售产品来补偿生产消耗、取得盈余,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是企业存在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产品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既受制于创新的其它方面,又影响其它创新效果的发挥;新的产品、产品新的结构,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而新的设备、新工艺的运用又为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
产品创新包括品种创新与产品结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我国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受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是指企业要不断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通过上述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来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这样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来源。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
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从外部获取技术,从而形成垄断优势,这构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
1、技术获取与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就是为了获取技术,加速技术累积的速度和动态效果,从而获取垄断优势。以技术获取为外部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依赖于这样一些条件:某技术先进国拥有生产X所必需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T,这是因为技术先进国具有产生T的R&D环境;某技术后进国拥有生产X所需要的某种重要要素L。假设:技术或管理技能T的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技术先进国向技术后进国许可并由技术后进国组合T、L进行生产的方式被排除;技术先进国企业到技术后进国从事FDI的可能,因跨国成本高(含跨越“国界”成本和技术内部转移成本)和害怕引出潜在竞争者,而被排除;技术后进国为得到T,可到技术先进国从事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当地雇佣工程师、收集信息、设计和开发技术或管理技能T1。
我们把T、T1,刻化为时间t的函数,易知T(t)>T1(t)≥0,
t[0,t,],用T(t)-T1(t)=G表示技术差距,则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为:
用倒推法(baekward),当π>C,t∈(0,+∞)时,技术获取型FDI在(0,t1)发生,意味着会出现逆向投资;当|T(t)-T1(t)|≤G,t∈[t1,+∞)时,意味着技术后进国企业通过逆向型投资已成功获取某项技术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