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体系的扶持下,很多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上学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然而,伴随着扩招引发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就业形势却显得越发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00万人。在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业的大学生占20.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27.1%和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占13.2%。②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更值得关注。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校扩招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千辛万苦读完大学而不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仅会给个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就业难导致家庭更加贫困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很多西部农村的家庭收入要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普遍提高,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支付这笔巨额学费,对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村家庭可谓捉襟见肘,有的家庭甚至是举家向邻里亲友借债来承担这笔巨额投资。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农村家庭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状态,高额的教育投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办理的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使本就经济负担沉重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无法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家庭更加贫困。
(二)就业难导致弃学现象突显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个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荣誉等方面得到回报。然而,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万卷书不如找份工”,放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弃学业,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弃学后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学历、技能上的欠缺,他们仅能从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且由于是农村户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长远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的锐减势必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知识、技能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如果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物质成果,必然会造成日后竞争力的减弱,导致知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此外,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未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生活窘迫、精神压抑,饱受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及社会的排挤。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压力源维度,来自乡镇的毕业生都较城市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④(见图1)
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出现如仇富、愤世等极端的观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他们很容易被违法犯罪分子蛊惑,为了获取巨额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传销、贩毒等非法活动,从莘莘学子到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的隐患。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方面
1.就业容量小
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呈井喷态势。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激增,社会必然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平衡劳动力的供需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不足。以天津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14.1万人,而新增就业人数中新成长劳动力为13.77万人。⑤通常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应有65%~80%劳动者在其中就业。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截至2013年,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仅4 200万个,在城乡私营企业就业及个体就业人数为21 856.3万人,占2013年就业总人数的28.4%。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51%的毕业生选择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体,⑦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调查的各用人单位类型中最低。
2.户籍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招工考试中,都对非本地生源进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以降低人才费用为由,通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而把农村籍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距,弱化了的农村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为日后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埋下隐患。
3.就业歧视
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自过度强化,从而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就业歧视。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家庭负担重、缺乏文艺才能等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农村大学生的理由,导致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错位导致大量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造成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不过硬,培养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70%的本科毕业生、6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⑦另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批量培养,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缺乏,很难实现就业或稳定就业。
(三)个人方面
1.缺乏社会资源
在很多毕业生群体中存在“找工作靠关系”这种观念。人才的竞争以实力为重,但也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才选聘环节中。例如,机关、国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籍大学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拥有一些社会关系,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就业铺路搭桥,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农民。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业机会。
2.竞争能力薄弱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重专业成绩外,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城市籍大学生比较,农村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偏弱。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时,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才艺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另一方面,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由于承担了更多的事务压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如图2所示。在大学四年期间,由于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表现出参与意愿不强烈或竞争力不够,缺乏锻炼提高的机会。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导致其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往往拼不过城市籍大学生。
3.就业观念落后
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统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占27.2%、23.6%和20.2%,而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的比例仅占6.1%、1.9%和0.8%。⑦“鱼跃龙门”的观点在农村籍大学生中可谓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哭”,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笑”,国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响应。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工资高、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过“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渴望通过体面稳定的工作实现“光宗耀祖”。残酷的就业现实将很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农村籍大学生挡在就业门槛之外。
三、学校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率,破除其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个人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国家需要进行政策引导,改革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对于接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制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的政策等。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家政策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社会需要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生态旅游、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农村籍大学生则应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提升技能。笔者拟就学校层面具体探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职业指导非就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对“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⑧据此,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应明确三个目的:一是帮助其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顺利就业;二是注重其职场工作技能的提升,稳定就业;三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成功就业。根据这三个目的,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的侧重点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解政策、树立典型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返乡就业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⑨以及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没有引起农村籍大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乡就业是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之一,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更能够开展实际工作,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返回原籍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观念问题,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返乡就业所具有的“成本低”、“机会多”、“有归属感”等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校应担负起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的责任,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政策问答竞赛、橱窗展示、校园板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农村籍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优惠扶持政策的具体细则,如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申请条件、受理程序、服务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务期间的档案管理以及在服务期满后可享受的优惠等,以及针对自主创业方面如贷款的办理、税费减免的优惠举措等。同时,可通过树立返乡就业成功的典型作为榜样,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二)心理疏导、调整观念
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并不合理,从而使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在英语、沟通、才艺甚至普通话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有些农村籍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甚少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想法,在遭遇就业挫折后一蹶不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应注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授课、个别咨询、案例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正视自身的弱势,采用光明思维法、积极性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他们搭建平台,开展“展示农家子弟风采”等系列活动,提升其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加快他们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速度。同时,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职业选择理论通过专业讲座、专家咨询等手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提高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于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所持的非国家机关不进、非“北上广”不去、返乡就是没出息等狭隘不良的择业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摆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带来的现实冲击,应将眼光放远,立足于长远的个人发展。
三、增强技能、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双方洽谈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他们讲解职场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使用,尽可能多地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备接受考验。此外,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开办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架桥铺路。
学校不仅要为农村籍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为顺利就业只是暂时的成功,而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才是最终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离职类型及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毕业生工作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三年内发生工作转变的为41%,这中间有48%的毕业生转换了行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6%,而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下降为43%。⑦就业不稳定、满意度低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的SCANS标准对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五大类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评定,应届毕业生对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满足度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较高的如口头沟通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疑难排解能力等是成为优秀人才(三年内晋升次数三次及以上)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不可能从课本中习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只能通过实际锻炼,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具备。所以,学校应特别对在这些方面相对更弱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能力塑造与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活动,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切实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特别是解决这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⑤数据来源:《天津年鉴2014》
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⑦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EB/OL].[2015-01-07]..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2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市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市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3
目前,天津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6所,在校生1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9所,在校生约20万人。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年均12万人,今年的供需比为1∶2.3。
职业教育是天津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利器。2005年天津市建成国内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又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首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大学去年荣膺全国高校“就业50强”,校长董刚的体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该校每年有25%左右的学生接受“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负责基础技术课程的教学,由企业派出工程师教授专业课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则以真实的生产活动为教学情境,以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教学模式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光明日报》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据了解,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的对象为劳动年龄内具有河北户籍,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结合各地实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从全省范围内选定50个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比较重,且县域内二、三产业用人需求量比较大的县(市),作为2012年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县(市)。
根据要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期限为每期不少于15天。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现场授课、参观实习等。培训完成后,培训学员须达到掌握拟就业或已上岗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具备上岗独立作业能力。(新华网)
随着我国首个区部共建的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广西在前几年试点开展“3+2”和“2+3”等5年制高职教育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初中后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将安排40所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招收5年制高职试点班,招收新生人数不少于1.5万人。广西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发展5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进一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开通了“直通车”,不断完善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网)
福建省近日规定,凡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参加该省非全日制教育,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据介绍,福建所有中职学校均可招收非全日制中职学生,学校制定的非全日制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经学校或教学点所在地区市教育局审核确认后即可组织招生。
福建规定,非全日制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起点者,毕业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70学分,学习时间原则上为3~6年,最短不少于2年;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起点者,毕业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60学分,学习时间原则上为1~3年。非全日制教育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相应专业全日制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累积达到相应专业全日制教育规定的学分,即可颁发毕业证书。《中国教育报》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近日的2012年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更偏好的行业为政府公共事业类,而且期望薪酬较往年大幅提高。
这份报告显示,在2012年大学生求职偏好行业的调查中,政府公共事业取代金融业,成为大学生求职中最愿意选择的行业,而教育及文化业持续走热,列在第二位,其他大学生求职偏好的行业包括金融业、医疗和保健、电气及能源、计算机等。
在期望薪酬方面,报告显示,薪酬期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比例从2009年的21%下降到今年的3%,而期望高薪的大学生比例从2008年的9%提高到今年的20%。根据统计,今年28%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3000元至3999元,19%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4000元至4999元,还有6%的大学生期望获得6000元以上的高薪。(新华网)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并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据河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董学胜介绍,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要按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和途径,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实践报告,完成一项本专业教学改革案例设计。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河南计划选派1500名左右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以此带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制度化。《中国教育报》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近日正式挂牌成立。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规划,今后将着力开展四项探索。一是要探索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二要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生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孔子学院为建设重点,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三要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四要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实现各种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根据主客观的条件,结合现实情况,利用社会提供的各项资源,做出新的就业选择。这种选择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也为他人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原因
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地增加,2011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高达640万。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教育类学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积极鼓励和引导师范类院校,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发展日益蓬勃,招生人数也随着扩招不断增加,师范类院校的毕业人数也不断地激增。
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阜阳师范学院是以培养师范类人才为主,因而学生们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如何在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阜阳师范学院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素质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见表1。
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所设置的科目与课程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当4年后大学生毕业之时,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难以迎合社会的需要,当年的热门专业在今天人才需求也已经饱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所学专业难以对口,从而导致了“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状况,阻碍大学生就业。阜阳师范学院以提供师范类人才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其他各类人才,如高级技师等的需求加大,而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日益提高。阜阳师范学2008届师范类毕业生所学习的是旧版高中课程知识,然而安徽省自2008年起实现高中课程的改革,新课改后高中知识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梳理,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瓶颈。
用人单位多重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他们往往把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安徽省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统计,见表2。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的要求高学历、不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挡在了学历的门槛之前。更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户籍壁垒,实行地方保护。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法律法规的的实施是规范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权利的维护未有明确的法律维护,并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难以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及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严重打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的创业的优胜点:政策优势,见表3。
除了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外,很多省市也在当地开办各种创业培训活动,例如:上海市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宁夏省提供的各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知识保障:大学毕业生拥有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进行自主创业的知识,保证创业的实现。技术是进行自主创业的关键,大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又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储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知识保证。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充满着激情,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全身心投入;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对未来充满憧憬,敢闯敢干,这些都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只有有勇气去挑战才能真正的成功。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自主创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进行自主创业是就业压力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是利国利民的。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不足之处: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八成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
大学生的创业培养措施
为使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能够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渠道,进行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满足就业需要,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发起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各项能力。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奋斗。不仅要有着眼于社会的眼界,更要有进行创业的能力,保证创业能够顺利的进行[3—7]。
从国家方面来说,优化和维护好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法律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国家应积极了解现今的创业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此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国家也应积极树立创业榜样,将成功创业者作为教育实例,让大学生受到鼓舞,有信心及勇气开启自己的创业道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摒弃落后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应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能将对大学生的观念停止在之前的“天之骄子”之上,而要看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有利方面。让社会上的人们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就,转变对其看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主创业这一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动力和知识支持,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能力[8—10]。
从学校方面来说,实行创业教育:在学生踏向社会之前学校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是不断教育培养的结果,创业对于在校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如何实现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实战,体会创业环境。①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及能力: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向导,因而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个人的思想意识。这需要学校不断地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和更新。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知识学以致用。阜阳师范学院的就业创业协会就曾举行办过关于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征集具有创业意义的新观念、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等。这是面向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征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创业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拓展职场道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不但认识到创业的现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也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规避了风险[11—12]。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进行自主的创业学习。除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主动地接受创业理念,积极的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地转变就业意识,将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应浏览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当今就业的严峻趋势,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的重要渠道。其次,应积极地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再次,参加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当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了解到一定的创业知识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试炼才能最终成功。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地适应社会,不断地挖掘社会中所隐藏的创业机会,把握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遏待解决,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然而任何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阜阳师范学院只是一所普通院校,各种师资、设备还不齐全,在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不少的阻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来保证自主创业的顺利科学合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2]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创业比例达76.7%.
[3]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郑春燕,胡继东.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5]赵燕.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9).
[6]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
[7]张亚芳,董青,杨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高校创业教育策略探讨[J].社科纵衡,2011(9).
[8]罗燕.大学生自主创业特质分析[J].成才与就业,2011(7).
[9]梁艳,冷霓.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17.
[9]罗公利.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权益;制度缺失;保障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高校的扩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膨胀,广东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应地变得更加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了每个毕业季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十分关注,甚至把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取的重要条件。目前,省内大学生实习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学校的推荐,或者是通过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及自身努力联系。然而,由于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尚未健全,导致实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在发生纠纷时都处于尴尬境遇,无法确定责任归属,使得大学生实习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实习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就业难”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实习难”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困惑,其问题的严重性与“就业难”一般令人堪忧。在校大学生实习时所遭受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中介机构及个人实施的非法职业活动,学校、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等。大学生实习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十分广泛,而其表现形式也相对复杂。
(一)实习途径难以获得,实习期间剥削严重
目前实习可谓“一岗难求”,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道路。近年来,因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激增、政府怠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大学生的人际网络较为狭窄等原因,加大了大学生寻找实习的难度。许多单位抓住大学生们急于、难于寻求实习机会的心理,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招募实习生,在实习期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大学实习生进行剥削。由于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致使实习生们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与做同等工作的正式职工相比,大学实习生所获得的薪酬补贴甚微,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虽然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但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予以剥削,大大地侵害了实习生们的合法权益。
(二)实习关系不明确,合法权益难得保障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期间仍未毕业,因而受到档案交接的限制,未能与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立劳动关系,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也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书,因此实习生难以寻求有效途径以保障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由于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无法正常建立,大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便无法建立劳动保障关系,因此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遭遇的意外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仅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实习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能事先通过工伤损害赔偿途径得到解决,面对种种的侵害行为,大学实习生一直处在维权无门的境地。近日人社部的《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也因实习关系不明确的原因,否定了大中专学生实习作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地位,不享有工伤损害赔偿的资格,这一意见的不得不再次引发社会对实习生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二、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现状
(一)现有相关法律规范概览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文明确否定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但条文中并未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地位加以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实习生被普遍认为不具有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的地位。此外,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由该条文可知,劳动合同法只保护建立在劳动关系之上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就得不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劳动关系的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实习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的“职工”,得不到该条例的保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都把在校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之外。大学实习生在实习中产生争议后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而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在涉及保障学生实习权益的领域呈现一个空白状态。
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作为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出台的高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在广东省范围内实施,是广东省在保障大学实习生权益方面的一个历史性的举措。这部条例结合了广东省的实际,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在实习期间相对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为广东省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但是,《条例》未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善实学生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主体地位模糊、政校企三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维权途径缺失等方面。
(二)现有相关法律规定的反思
1.规定缺位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广东省作为人才需求及人口流入大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更是首当其冲。就业形式的不容乐观使得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习来增强竞争力,实习经验因此演变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对大学生而言,学校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大学生本身求职心切,在这样一个供过于求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往往只渴望得到一个实习的机会,因此不敢要求单位给予自己应对享有的权利和待遇。对实习单位而言,大学生的供给量大大超出了岗位的需求量,不少单位并不担心出现无人应聘的情况,反而转为担心学生的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增加企业的负担。在高校方面,就业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大多数高校只是一味催促学生外出实习,而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过于宽松、安排不合理,导致高校实习工作与大学生就业相脱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规定缺位的具体体现。总体看来,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甚至广东省颁布的《就业见习条例》关于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规定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刻意模糊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缺少维权救济途径、政校企权责不明、维权意识宣传不到位。好的实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立法机关、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使得实习生摆脱弱势地位,在实习中强弱关系要得到平衡。
三、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之构建
(一)主体地位之肯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实习类型并不再简单地局限在教学实习这一方面,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等全新的模式正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被视为单位的正式员工参与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大学实习生不计其数,不少的大学实习生还被单位聘为试用期员工,由此可见,大学实习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单位劳动者的一部分并且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条例》作为一部专门的地方性立法,却有意地淡化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这不仅使得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仍旧处在适用困难的境地,还可能会导致权利受到侵害时找不到保护权益的相关法律依据。从长远来看,《条例》应明确规定大学生为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参照在职职工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二)单位责任之追究
《条例》制定的一系列对单位的优惠政策、鼓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缓解了大环境中使大学生实习中失衡的强弱关系,让单位能够通过接纳大学实习生而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让大学实习生和单位处在一种利益平衡的双赢状态。遗憾的是,《条例》没有明确单位获得优惠及鼓励的途径,大多数鼓励措施形同虚设,针对单位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侵权责任也尚未确立,只是简单地对其行政责任加以说明,在实质上无法达到立法文件应有的威慑力。为完善《条例》,应当对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实行实习基地考核,将促进实习活动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此,《条例》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在规定政府相应的职责的同时,对其行政法律责任加以确定。在确立单位责任方面,《条例》在对实习法律关系中实习权益保障进行制度设计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将惩罚严重侵犯大学实习生权益的行为上升到《刑法》的高度,将严重的侵权行为参照刑法规定追究相关方的刑事责任。
(三)维权途径之丰富
《条例》较大篇幅地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单位接收学生实习方面政府的职责,但是《条例》却在内容设置上遗漏了实习生权益受到侵害后的具体救济途径,对此没有加以明确的规范,使得大学实习生维权艰辛。由此可见,《条例》在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管前不管后”的现象,虽然大学实习生的实习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支持,但权益保障仍处于落空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实习事故和纠纷解决机制是首要要求。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调解纠纷的角色不可或缺,建立双管齐下的纠纷处理途径急不可待。高校应科学管理、保持信息渠道通畅,对实习生的侵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救济。除此以外,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实习纠纷调处机构,专门处理大学生实习产生的纠纷和申诉。
(四)维权能力之提升
当代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中间人,是教会学生如何维权的主要责任方,《条例》应该制定相关条款,促进学校开设与劳动、实习、就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校的时候应对先掌握劳动法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尽量减少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 张琳琳.实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为视角[J].价值工程, 2010(26).
[3] 全国教育教育科学领导规划小组.“大学生实习及其权益保障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 2011(9).
[4] 林顺虎,景春兰.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探析[J].人民论坛,2011(24).
[5] 杨为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建构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9(01).
[6] 尹晓敏.权利救济如何穿越实习之门——实习伤害事故中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律思考[J].高教探索,2009(03).
[7] 刘会青.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8] 王鲁.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 梁宇.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人身意外伤害问题的探析[J].成功(教育),2011(10).
[10] 卢迎.高校大学生实习合同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35).
[11] 赖红英,刘慧婵.广东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N].中国教育报,2010(001).
[12] 郝东辉.关于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学思考[D].山东大学,2012.
[13] 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06).
[14]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15] 何雅丽.大学生实习法律问题的民商法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6] 朱琳.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 杨璐.我国在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大学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6
1.每位同学针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2.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3.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4.开学后交于各团支部,(以纸质稿件兼电子稿形式)统一交到校团委。
附: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专题指南
1.调查当前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当地企业,调查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等。
2.面向当地居民,调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成效。
3.结合低碳环保主题,调查当地环保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开展低碳环保主题宣传。
4.结合世博会主题,开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开放文明"相关宣传调查。
5.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开展“大国国民心态”问卷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6.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走进当地劳动管理部门,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7.通过与长辈沟通交流,了解时代变迁给国民带来的生活变化。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
9.大城市“蜗居,蚁居”的现象实践调研。
10.宿迁大学生村官相关问题调研。
11.结合宿迁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主动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单位开展见习,总结撰写见习报告。
12.深入城市社区,厂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13.面向宿迁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性实践,并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研。
14.发挥旅游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服务,并进行专题调研。
15.关于市民防震意识的调查研究。
16.关于当代青少年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
17.关于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