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品质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品质现状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1

关键词:水稻;大米;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964-03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fo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Rice Products

in China

NI Jian-ping,CHEN Qian,LI Li-hong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310006,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ice industry. The work have done and the achieved results i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as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rice products in these years was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ere propose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paddy rice; rice; rice product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rotection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或名称),其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有关[1-3]。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4]。对于水稻产业来说,一个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必然决定这个地区所生产的水稻特有的质量与品位。中国地域跨度很大,地理气候格局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悠久,从而使许多地区都出产具有本地特色的稻米,像天津小站稻、黑龙江响水大米和五常大米等。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主要体现在中国各地具有特色的稻米产品上。截至2011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3个部门共核准95件地理标志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研究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1 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稻米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其中对证明商标明确定义提到了原产地概念并受理原产地证明商标[5,6]。2001年第二次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规定注册中包括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5]。2003年6月正式实施了修改后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程序与管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10年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受理和注册了36个稻米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表1),涉及13个省份,其中江苏和吉林均以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各省中并列第一。

1.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稻米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2001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年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方法,2005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接受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和认定[5]。截至2011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批准和认定了36个稻米地理标志产品(表2),涉及13个省份,其中黑龙江和湖北均以6个地理标志产品在各省中并列第一。

1.3 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农业部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不过在2002年12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就提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这是我国除了《商标法》之外另一部提到地理标志的法律。2007年12月农业部颁布《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制定了18个相关配套规范,全面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5]。截至2011年9月30日,农业部共审核批准了25个稻米产品地理标志,涉及15个省份,其中大米类地理标志22个,水稻类地理标志3个(表3)。

1.4 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如“增城丝苗米”的保护范围为广东省增城市所辖的特定行政区域;“仪陇大山香米”的保护范围以四川省仪陇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主;“洋县黑米”被严格限制在陕西省洋县洋州镇等13个县辖行政区域内。

2)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如“宁夏大米”在古代是贡米,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登基灵武,将“宁夏大米”作为御用贡米。清朝康熙皇帝征战葛尔丹时期,曾对“宁夏大米”赞不绝口,凯旋回京仍念念不忘,于是钦定“宁夏大米”为朝廷贡米;“万年贡米”的美名始于南北朝,因“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而得名,距今已经有1 500多年的种植历史[7]。

3)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体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均对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或标准。对保护产品从品种、种植地生态环境、海拔高度、土壤要求、肥水管理、收获要求、原料收购、加工及加工工艺、产品质量要求、包装标识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

4)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已经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作纽带,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稻米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生产、加工、物流等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了“公司+地理标志+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稻米产品地理标志促进了稻米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辽宁盘锦大米在核准使用地理标志后,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直接带动了稻谷收购价格的提高,2009年稻谷收购价格已达到每千克2.5元,超过国家保护价格20%以上,直接为当地农民增收6亿元[8]。天津市“小站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后,稻米每千克售价达到4.5元,而出口日本的“小站稻”离岸价高达每千克45元[9]。

2 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层次低

中国到目前为止,仅《商标法》和《农业法》对地理标志给予了基本的法律地位以及司法保护,其他法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依然停留在“办法”、“规定”等行政保护的模式上,立法层次不高,保护力度不强。

2.2 立法分散、多头保护管理体制混乱

1)立法分散。目前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受到3个不同部门的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商标法》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形式保护地理标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以“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的形式进行保护;农业部则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式保护。这3个部门各自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对象、保护内容和保护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叠和一定的矛盾[2]。

2)同一地理标志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由于《商标法》主要侧重对地理标志本身进行保护,属于商品名称保护,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主要侧重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属于产品保护,两者的法律性质和主体不同,从而引发权利与利益冲突[10];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农业部对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交叉,而申请注册都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可能导致同名地理标志注册程序中的异议问题以及地理标志本身的权利之争[5]。

3)多头保护管理体制混乱。一方面,地理标志受3个不同部门管理,因此一个地理标志若要获得完整的保护,需要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进行登记申请。由于不同部门在审定批准流程上存在着差异,管理队伍又自成体系,因此在申请受理过程中容易使申请企业感到重复而繁冗;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界定与管理存在着差异,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各部门由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导致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到位及管理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稻米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缺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意识,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积极指导作用,从而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稻米品种中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比例还不到40%。如辽宁省的“京祖稻谷”、湖南江永县的“源口香米”、湖南省永顺县颗砂乡的“颗砂御米”、江苏省常熟市的“常熟鸭血糯”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传统名优品种尚未申请地理标志的保护。另外虽然很多优秀的稻米产品已经申请并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但仍未在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2.4 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意识和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地理标志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些在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的生产企业受眼前利益驱使,不按技术指标进行生产,粗制滥造,甚至为了提高产量掺假售假,使得消费者对该地理标志产品丧失信心,从而对该地理标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10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五常大米造假案,使得五常大米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不仅五常市200多家稻米企业的正常经营直接受到影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超市纷纷下架,整个五常大米的产业链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广大农民和五常大米品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说明中国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市场监管均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

首先,完善《商标法》对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原则,消除农产品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的潜在冲突;其次,由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确定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细化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类地理标志的注册和保护[10,11],明确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位;再次,以法定的审批权限明确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上的职能范围,由农业部主管属于初级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的保护,由国家质检总局主管除此之外的其他地理标志保护,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3.2 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协调工作机制

首先,对于尚未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自愿登记原则,给予申请人选择权,由申请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确保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在申请受理阶段建立相互通报机制,在审查确认阶段建立联席会商制度[5],在监督管理方面,加强各部门联动执法;接着,应建立跨部门的全国地理标志共享数据库以及全国性的地理标志保护目录,加强3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给予已经注册的地理标志最大限度的保护。

3.3 加强稻米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力宣传地理标志相关法律,加强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增加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于申请地理标志的积极性。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保护意识,强化已经取得的稻米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宣传与管理,以标准化工作推进产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和企业按标准进行水稻生产和大米加工,自觉维护稻米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杜绝类似“五常大米事件”的再次发生。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和扶持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稻米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和加大宣传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在相关部门登记和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宫士友. 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 司智陟,樊红平.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农产品品牌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7-10.

[3] 冯梅英.论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北京农业,2007(33):82-84.

[4] 宋添星,彭显龙,刘元英,等.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590-593.

[5] 陈 松,王爱华,王 芳,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49-51.

[6] 徐 嵘.试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299-300.

[7] 王树婷,张 敏,刘成武,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的保护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212-214.

[8] 宋宝文,许 凯.盘锦大米走上品牌发展路[N].中国工商报,2010-04-22.

[9] 袁 园.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2

一、依据特征、实施教育

1.基本的心理特征。陈鹤琴先生说过:“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功可言”。他将幼儿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好游的、好听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成功的、喜欢别人赞许的。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采取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接受。如依据幼儿好表扬的特点,对其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采取多样性的表扬方式(如点头、微笑、贴小红花等)给予及时强化。实践证明,肯定性评价较之否定性评价更能为幼儿所接受。

2.明显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幼儿期就已初步显现出来。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群体活动,有的孩子却性格孤僻,不合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性格开朗的幼儿如果犯了错,老师当场给予指出,他们一般可以接受,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暗示,或过后个别交谈的方法来指出,既维护了幼儿自尊心,又能为其所接受。

3.不同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是开展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小班幼儿刚入园,任性、娇惯,品德教育应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幼儿服从常规要求,改变不良习惯。中班则是出现“告状”的高峰期,幼儿往往因没有能力处理发生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频繁向老师“告状”。此时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如:游戏中为了争当角色而争吵,我们引导他们通过“轮流”、“石头剪刀布”等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大班幼儿对道德认识增强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我们可以更多地通过谈话、讲道理的形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接受教育。

二、创设环境,注重熏陶

1.有序的活动环境。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活动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幼儿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活动环境输送给幼儿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幼儿形成什么性质的道德品质。因此,创设有序的活动环境如:物品的整洁、有序;玩具的分类标记;空间的宽畅合理;内容的丰富有趣等等,对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重大。在有序的活动环境中,幼儿的道德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道德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能使幼儿觉得人格受到尊重,从而对周围事物表现出豁达、宽容与自信,其道德品质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儿童工作者赴欧考察团到瑞士、瑞典、英国和法国,对幼儿进行了考察。代表团在伦敦的一所幼儿园里,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幼儿画完了一张图,拿给老师看,而老师正在同别的幼儿谈话,没有看到。旁边一位老师立即提醒了她,这位老师马上回过头来向幼儿道歉。幼儿正因为得到了尊重,所以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别人。因此,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成人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觉得受到尊重。

3.良好的榜样效应。幼儿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是主要模仿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家长们说过:“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教育方法,也将是无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良好的作风,我们幼教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我们以良好的行为感染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1.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教”才能取得效果,也才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需要,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项目,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受到教育。如根据幼儿劳动观念、集体意识较差的情况,组织“小兔搬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增强集体意识。再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懂得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交往规则,组织“商店”、“医院”等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体验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多样的活动。实践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实践的练习,幼儿的道德教育将是一句空话,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也必将脱节。因此,我们应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以形成和巩固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如,组织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3

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学校在社会上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因此,学校不仅要做到教书,更重要的是做到育人。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回归生活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学校在社会上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因此,学校不仅要做到教书,更重要的是做到育人。而大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就业率,过于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往往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只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严重脱离了生活实践。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迫在眉睫。新时代呼吁学校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注重德育与生活实际生活相关联,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本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及水平。一、学校德育仍存在的问题当代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轻视政治思想教育现象,尤其是学生,严重的甚至会对其产生厌烦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对于道德思想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极少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况做引例,而只给学生灌输所谓的“考试重点”的思想,发表个人观点也要严格按照老师所讲的解题构架形式,教学过于死板、教条化,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直接灌输政治理论思想不能做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能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定义、作用等书面理论,而不能深入地消化吸收其中包含的寓意,更不能对学生自身行为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国内外这一教育现状仍存在种种困局,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鉴于政治思想课程的教育现状,有些西方国家提出建议取消德育课程的开设,而大部分东方国家则否定这种决策,认为一定的思想教育还是必要的。因此,西方国家尝试另辟蹊径,开设专门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但仍未能解决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道德观念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潜移默化的总结,但学校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对于这种生活经验的概况过于抽象,过于符号化,道德品质的教育舍本逐末,远离了形成道德意识的根源:现实生活。大部分学校在进行德育时有意避开生活中丑陋事件,基本上都是以好人好事作为课堂引例,不能让学生很好的认识到真正的生活世界,对现实缺乏理性认识。二、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呼唤我们知道,无论是道德还是德育都是为人类生活所服务的,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心性,使其在生活中以高品质姿态处理大小事务。学校的德育要以学生认知生活为基础。学生的物质生活世界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行为规范,要先建立对生活的认识在生活中体验各种问题、矛盾与冲突,并尝试如何理性得解决各种问题,以身现法,使其体验生活,品尝德性的想法与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也可让学生在所犯错误中反省自身,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与自愿。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知生命真正的意义与幸福,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并从“寻找”的过程逐渐转变为“创造”,这才是学校德育的目标。三、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之路1.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而非道德的“研究者”传统的有关德育的课程以培养“研究道德的人(理论学家)”,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只是将道德伦理作为研究对象,道德教育过于理论化,而源自于生活的道德却拥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理、反思、丰富自己的生活,将课上所学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的实践者”而非“道德的研究者”。2.把生活逻辑作为道德逻辑学生如何摆脱成为“道德的研究者”,而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注重生活逻辑,放弃道德知识的框架是关键。生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好的导师,生活当中每个细小的事物都能反映不同的道德理念,而生活的特性就是生活逻辑。学校德育过程遵循生活逻辑就是将生活的劳作性(实践性)、主体间性、完整性以及意义构建性都体现出来,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作为德育相关课程的内容,紧密联合生活与德育的发展。3.德育要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学校德育课程要力求反应学生的整体生活,将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育重点,而不仅仅限于学生简单的校园生活当中。当然,很多时候德育课程无法涉及到学生的全部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可把生活作为主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真实范例,使其在整体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整理生活、反思生活进而丰富生活。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道德品质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非教师的“授业解惑”。学校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氛围,教师要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创造主体角色,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地表现自己,主动与他人相互进行思想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展现自己同时深入了解他人的思想观念,并相互借鉴学习,让学生能够对道德伦理进行正确理性的判定、选择、接受以及改造,从被灌输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能够充分认识、管理、服务、完善自我的主体角色。现代德育的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学生,让学校的德育回归生活实际,并赋予德育更新、更丰富的内容将生活还原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使其指导并启迪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青原.生活化校园的彰显――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7(2):84-87.

[2]梁钊华.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2):181-184.

[3]吴言.回归生活:学校德育的目标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6,(8):1.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4

1.1以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中指出,教学内容时效性差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教材更新慢、时效性差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难以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关联,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针对教材更新时效性特点进行教案及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时事等内容,提高教学内容时效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2以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基本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改革内容及改革方向必须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性。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的。以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科学。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现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特点为基础,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

1.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分析

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明确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素质教学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重点,并通过教学活动以及典型案例的讲解、社会热点的评议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4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应转变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教育改革,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转变,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5以课程体系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针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多样性课程优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为重点,强化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法,运用隐性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2以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出,环境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的作用,构建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性,培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及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明高尚的品格,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结论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5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教育;优秀品质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育学科不同,它不以向学生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对于学生优秀品德的一种培养和提升,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种心灵锻造。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的注意力和重点放在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等方面,而减少甚至忽略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质上的熏陶和塑造,因此,面对这种校园德育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给予德育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和提升。

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围较广,它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加深自身对于上述诸多方面的理解和体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完善自身人格,锻炼自身的道德意志,使学生能够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良人生格局。那么如何更好的展开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成为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由于德育教育与传统教学学科有着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学科差异性,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德育教育的教学重点并不是某种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优秀品质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等的培养和提升,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境界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加深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摆脱自身在教学理念方面对于德育教育的偏见和狭隘理解,扭转自身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合理并且合适的位置上,从而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和有效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学科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突出的便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这种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成绩的提高,但是,由于缺少对于学生的必要德育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道德上的缺失和人格上的缺陷,从而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德育教育则是将教育重点放在对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上,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养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感知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其次,德育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需要学生们真正的参与进来,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进行心灵上的净化和道德上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德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投入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讲授,但是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它除了需要教师进行讲授和讲解之外,更需要学生切实参与其中,抒发自身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才能深入的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洗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应该转变自身在德育课堂上的位置,使自身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面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在面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举出的例子时,学生能够积极的给予回应,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和沟通渠道,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德育教育接受水平,发现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在德育教育的素材选择方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有教学材料中的教育素材,同时也应该扩展自身的德育素材贮备,与时俱进,以最符合时代要求,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自身良好的德行。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尤其是语文教材和政治教材,其中除了包含大量的学科专业知识之外,更蕴蓄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和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对这些教材进行重新的研读和整理,挖掘和解析其中隐含着的关于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在讲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人生经验,分析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德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和德育相互关联起来,使二者产生一种相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知其中蕴含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文化。

道德品质现状范文6

【关键词】韩国 小学 德育课程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80-02

韩国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又处于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韩国已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

1.贴近实际的德育目标

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三至四年级为第二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道德规范,了解遵守的理由,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养成道德习惯;五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辨析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以及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通过上述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德育课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该目标贴近实际、层层递进,在整个德育课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放射型的德育内容

韩国小学德育课按照年级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设德育课正当的生活;三至六年级设道德课。道德课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又分别包含五个教学要素,再根据各要素来编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个人生活包括清洁卫生和整齐、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包括孝顺和友好、仁爱和让步、爱和宽容等,社会生活包括保护环境、公正、遵守规定等,国家民主生活包括爱国主义、热爱文化遗产、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等。其内容体系按照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明显呈现出辐射型的结构模式。

这种放射型的结构模式体现了韩国德育课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德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吸收,更有助于他们将其付诸实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

韩国小学的德育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价值澄清法、实践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他们不再采用纯粹理论灌输的方法,而是采用讨论、商量等方法来使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清和理论知识的获得,通过组织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另外,韩国的道德课都有专任的教师且非常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总之,韩国小学德育课在德育方法上,更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4.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模式

为了对小学生德育课学习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估,韩国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从不同方面来考察德育的效果。首先,在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有多选、主观表述等题型。其次,在对道德态度与信念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以及面试等方法。再次,在对道德思考能力进行评估时,通常采取情景模拟来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最后,针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要综合运用前三种评估方法,客观、准确地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德育效果评价。

韩国小学的评价方法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知、情、意、行,比较客观与准确,能够很好地衡量小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其本国特色,具有深深的韩民族色彩,其特色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儒家伦理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

韩国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广泛地影响着韩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从其道德课就可以看出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首先,道德课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而儒家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韩国德育课的编排渗入了儒家理论。其次,个人生活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内容与儒家伦理中的自我克制、三省吾身等思想相一致。再次,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中,很多都强调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这与儒家伦理中强调仁的思想是相似的。最后,韩国非常注重爱国,这也是传承了儒家伦理中的忠孝思想。总之,在韩国的小学德育课程中,随处可见儒家文化的精髓。

2.注重国民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虽然韩国曾先后受到美国、日本的统治,但其并未失去本国的民族性。韩国人非常爱国,这与其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德育课中的国民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韩国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占据了整个道德课20%的比例,它向学生弘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能力。韩国对小学生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就使得韩国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注重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非常注重德育课中的道德践行,除了在教学中采用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外,还非常注重通过日常礼仪规范训练来进行德育。他们在德育教学中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校也会配有专门的礼仪训练教室,里面有韩式家具、传统的韩服等。礼仪课上老师会教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长辈问好、如何与同伴好相处、如何向老人敬茶等礼仪,通过这种日常的礼仪规范训练,小学生们会把他们课堂中以及活动中学到的道德知识积极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开展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并且着重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通过对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以及特色研究,可以为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1.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之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宋明理学以及红色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大量借鉴西方文化,却逐渐遗忘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积极设置德育课程,强调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我们要像韩国重视儒家文化在德育课中的重要作用那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使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有一个大的飞跃。

2.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中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就强调要爱国、爱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小学德育课是将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较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他们很难认识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虽然韩国非常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但其教材是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放射开来的,学生在对个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会爱社会、爱国家。所以说,中国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在个人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还会激起他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将道德实践贯穿德育课程的全过程

目前,中国小学德育课大多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不深刻,而且还会觉得枯燥,更不用说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商量、讨论等方式,让小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加深对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道德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践行道德行为的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吸收和内化。如此,将道德实践积极融入德育课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道德理论知识的吸收,还有助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践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将德育评估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拓展

中国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评估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德育课程的性质,很多老师都认为德育的评估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学校采用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判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好,这就对德育评估产生了巨大的认识偏差。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估,并不仅仅就此将其界定,而是要鼓励、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在进行德育评估时,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德育评估方法,不仅要进行笔试,还要采取观察、面试等方式来考察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另外,我们不仅要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道德课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此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才能保证德育评估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剑丽.韩国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4):42~45

[2]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侯越、戴茹.韩国德育特色化研究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