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1
张斯维Sivzhang
籍贯重庆,生于1986年。1999至2006年舞蹈专业的学习,2006至2008年跟读了服装制版与服装工艺课程,2010年建立工作室成衣A/W2010、S/S2011系列。2011年加入厦门响马时装有限公司SANKUANZ成衣A/W2011、S/S2012、A/W2012系列。2011A/W与2012S/S登上《VOGUE》(中国地区)杂志,同时与VOGUE+Thecomer合作售卖。2012年9月重新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加入中国服装协会/法新时尚国际机构,曾参加2012中国时装设计创意邀请展,创享霓裳独立设计师文化交流会等。
“将想法投入到行动”
Q1: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创立个人品牌SIVZHANG背后的故事吗?
A:对于创立个人的同名品牌SIVZHANG其实是一件蛮顺理成章的事情,最初也只是一个想法,慢慢的一点点投入之后就渐渐做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Q2:我们留意到SIVZHANG品牌logo上的文字符号很特别,是否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呢?logo的设计灵感来源是?
A:logo的由来,来自于我对三角形的酷爱。为了让这个三角形更加有趣,我参考了很多文化的文字和符号,最后确定下来这样一个图形,希望可以带出关于我品牌的文化。
Q3:平常是从哪里获取设计灵感的?
A:我喜欢接受不同的文化,例如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之间的等等,这些文化都让我十分着迷,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像如此。
Q4:从您目前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很浓厚的宗教文化的痕迹,为什么会将宗教概念与服装结合?是因为个人的信仰还是其他原因?
A:我个人没有,只是出于对不同宗教文化的热爱。从不同的文化(不仅仅只是宗教文化)中吸取养分,渐渐地形成自己品牌的独特文化。
Q5:您的作品几乎都是黑白色调,那在以后的设计中会尝试其他的色彩或者风格吗?
A:目前我是把黑白定为品牌的基本色调,慢慢的会加入血红,宝蓝等色彩纯度高的颜色。
Q6:您是怎样看待服装与几何之间的关系?在您的设计中您是如何将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A:服装在人体上需要形成空间,几何也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过程。在服装中加入几何空间或者是面积,打破原有的服装带来的空间感。
Q7:作为重庆为数不多的独立设计师,您曾经走出重庆又再回到重庆创立个人品牌与工作室,为什么最后决定选择在重庆做设计?
A:在其他城市生活过后,觉得自己还是最适合在重庆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重庆。
Q8:能介绍一下2014年最新的设计系列吗?
A:2014春夏的主题是“等尔”,想述说一种不只是静止不动的等待,而是不停地在跑、在寻找的状态下的等待。在面料的选择上,用了许多天然的手工面料,比如苎麻布和手工纺织的真丝。
设计师SIVZHANG私生活大揭秘!
Siv在服装设计上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文化理念,而生活中的Siv却也是一个随性自由、爱好千奇百怪的的文艺小青年,这次小编带你走进Siv的私生活,发掘有趣的一面!
INTEREST
“最喜爱的就是看电影和看书”
Q10:除了工作以外,您平常都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A:目前最喜爱的就是看电影和看书(不能说是读书,因为我喜欢看图片多于文字类型的书籍)。
Q11:您手机里最常用的APP是什么?
A:微博、微信、Style、Tumblr、Instagram、photoBW、Clumsy、Ninja。
Q12:现在网络上许多年青人都喜欢给自己贴上诸如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席丝、学霸之类的标签,如果让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那会是什么呢?
A:女神吧哈哈哈哈哈哈。
STYLE
“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
Q13:最欣赏的设计大师是?有没有崇拜的fashion icon?
A:Rick Owens。
Q14:在国内的原创独立设计圈子里,有您比较欣赏的设计师Or品牌吗?原因是?
A:喜欢Uma Wang、vifanqwan、SANKUANZ,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
LIVE
“把平淡过得传奇却不失为生活”
Q15:许多人认为设计师的生活应该就是很文艺很闪耀、配合高端大气的环境、流连于国际时尚界、穿不完的漂亮衣服、高薪水、常与名人明星打交道……那您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A:生活为所有人准备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你怎么去面对生活,把平淡过得传奇却不失为生活。
Q16:如果没有走上设计师这条路,您认为自己还会从事哪个行业?
A:想做摇滚歌手或者是间谍、忍者一类的工作。
SIVZHANG设计师推荐
民族宗教文化气息极浓的SIVZHANG品牌单品shopping list!设计师张斯维最新设计提前欣赏!
推荐理由:
1.今年眼睛图案是大热,而这种经过改良设计的极具宗教特色的图案更显特别。
2.淡淡的藕粉色自然脱俗,适合文艺小清新的你!
3.不同于传统的西装面料,苎麻布的选择让衣服更有民族味道。
4.与传统中山装十分相似的西装长褂充满复古味。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旅游管理;素质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旅游业市场竞争,为适应新世纪全球旅游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旅游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国家旅游局在其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依据我国旅游人才市场需要强调:“培育一支由多层次、多专业组成的。以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人才队伍”,这是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定位,因此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就必须要从传统式的专业教育为主向全面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转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当前高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当前高校旅游教育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比2009年增加了115所,增长率为13.5%;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59.61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9.77万人,增幅达19.6%。旅游高等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旅游高等院校数与在校学生分别为2000年的3.84倍和8.11倍。旅游教育已成为中国院校教育体系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
回顾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我们在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得面对旅游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而深深地担忧,也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上约占742所本科院校的90%左右),由于长期受“精英”教育理念的支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忽视或轻视应用型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过多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我国“理论型”人才相对过剩,而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高校本科专业素质教育方面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以致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在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旅游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保证,旅游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 当前高校旅游教育存在问题
2.1 培养目标追求专业化,忽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当前高校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相当普遍存在着注重技能“专业”化的现象,高校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道德素质不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学旅游专业的不愿从事旅游业,旅游企业不敢用大学生等,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拓展
对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各院校所设置的旅游课程名称按词频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是排在第一的是管理类课程。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类课程,这种情况在高校更为严重。课程设置重管理类、经济类,对于社会、历史、生态等其他旅游的非管理经济因素方面没有安排足够的课程。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而导致大量课程内容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程比重偏低,学生自身知识得不到充分拓展,造成学生知识底蕴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学生缺乏根据新的需要摄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造成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旅游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2.3 考核方式单一。忽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的对接
现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基本上都以理论知识、笔试考核为主,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学习,考试及格后便万事大吉,成为分数的奴隶。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式要进行重新设计。
3 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模式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I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未来旅游业发展,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3.1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又是一个涉外行业,因而对人才的训练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但同时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所有价值均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的思潮也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确定上发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相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任务在目前形势下显得更为重要。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引导学生在接触形形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虚无主义和崇洋的思想把爱国主义落到实处;其次要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已由过去所倡导的踏实肯干、服从命令的人才类型向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类型进行转换,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要热爱祖国,热心于旅游事业,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最后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高校应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从而塑造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旅游高校应在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气氛,增加旅游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完成由一个普通大学生向合格的旅游工作人员的转变。
3.2 在课程设置上,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涉及面广泛'旅游从业人员面临着复杂的工作环境,必须对接触的各种问题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才能正确处理,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规划,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初步培养其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达到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为目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应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并且遵循基础课重通识、专业课重精深、选修课宽拓展的原则。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因此,应该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通识教育,充实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从事旅游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该切实增强与专业实际的贴切性、体现专业领域精华、增加专业知识深度,使学生学以致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奠定更为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加人才适应的弹性。因此需要扩大选修课的数量和学科类型,例如,文学(旅游文学与古典文学)、艺术(旅游历来与美有着不解之缘)、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成为旅游业和旅游企业必备的技术平台)等多个学科的相关专业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使他们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只有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既有知识宽度,又有专业深度,博专相济的高素质的人才。
3.3 在考核方式上,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对接
3.3.1 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适当地提高先修课总学分,降低选修单科的学分。在专业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
3.3.2 凡是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分数比重,均以实践考试作为评定成绩。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主题教师博客
博客(Blog)指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内容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由所有者不断更新。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也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1]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成长迅速的网络技术应用形态,具有简便、灵活、时序记录、自由交流等特点,受到了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大学生广泛利用博客学习交流、展示自我、记录人生,从被动的信息受众、读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生产者,博客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博客的交互特征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完全平等,双方思想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接。“基础”课教师的博客提供了一个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拓展了“基础”课教育的时空,可实现网上德育和网下德育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基础”课教师主题博客是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结合大一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确定博客主题的。主题博客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又互为补充,集中了“基础”课教师的团队力量,打造集主题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精品博客。去年,青海大学学院结合“基础”课教学,在校园网建立了六大主题的教师博客,通过一年的运行,为学生逐渐接纳和认可。
1主题博客的确立及依据
在遵循课程教学目的的宗旨下,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生活需要,我们设计了“新生家园”“友谊与爱情,学习与生活”“择业就业指导”“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形势与政策”“心理访谈,心灵港湾”六大主题。每一个主题下设置多个栏目版块,除了要求各主题博客统一设置“博主介绍”栏目外,其他栏目的设置依据主题的需要、发挥博主的创造性而定。“博主介绍”栏目主要向学生介绍博主的基本情况,提高博主的亲和力,便于学生与博主沟通。
1.1“新生家园”主题博客
主要针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目标确立问题而建立。走进大学,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改变,使大学新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课外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支持。“新生家园”主题博客主要由六个栏目版块组成:“博主介绍”“交流空间”“新生天地”“理想与展望”“毕业生留言”和“推荐阅读”。交流空间:对新生提出的问题解惑答疑、互动交流。比如:如何理财,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大学四年生活如何规划等,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新生天地:主要收录了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基础课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平时作业,也是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中的点滴思考和心得内容,以及学生们收集或自拍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理想与展望:目的是新环境树立新目标,激发同学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追求积极有为的大学生活。毕业生留言:专为即将毕业的同学开设的,同时也欢迎大二、大三的同学加入。通过谈个人体验,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借鉴,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及其他方面的经验,早日走出学习、生活的迷茫区。推荐阅读:推荐美文、具有正能量的博文及名人对待生活、爱情的哲理文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友谊与爱情、学习与生活”主题博客
人生是在交往中度过的,交往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可以说,交往普遍地、历史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大学阶段是一个关注交往、渴望友谊的时期,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友谊有时会发展成爱情,但健康的大学生活中友谊应该成为主旋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人格。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是大学学习有别于中学学习,是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友谊与爱情,学习与生活”主题博客设置有“博主介绍”“我的图片”“名人名言”“学习与生活”“评论、留言和提问”五个栏目。我的图片:上传博主自拍的人物活动和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名人名言:通过摘录名人的爱情故事、名人对友谊和爱情的阐述和哲理性文字,引导学生树立友谊爱情的正确态度。学习与生活: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些成才案例,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状态。评论、留言和提问:博主对学生的评论、留言和提问进行回应,互动交流。
1.3“择业就业指导”主题博客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应唤起他们对职业的向往意识,预先规划职业生涯,尽快找到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大学生择业、就业”主题教师博客设置“博主介绍”“相关法律法规”“职业能力培养”“咨询空间”“国家就业政策”五个栏目。相关法律法规:旨在指导学生了解择业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们预防可能会遇到的类似问题。咨询空间:针对学生对于择业、就业中困惑的问题进行咨询交流。
1.4“形势与政策”主题博客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即为国家的要求和大学生自主接受性的统一过程。[3]大学阶段是进入社会的准备期,社会化是社会接纳其作为合格成员的必要素质。[4]通过博客这种学生愿意接受的途径,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树立主人翁思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形势与政策”主题教师博客设有“博主介绍”“我的图片”“交流空间”“国际焦点”“国内新闻”“省内焦点”“校内新闻“”来稿选登”九个栏目。我的图片:精彩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村容村貌、改革成果等,使“形势与政策”主题以更加直观的效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交流空间:学生就社会重大问题、身边问题等发表见解,并与博主交流沟通。国际焦点、国内新闻、省内新闻、校内新闻四大栏目选取了国际国内、省内校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集中供学生浏览,成为组成“形势与政策”主题教师博客的核心栏目。来稿选登:选取青海大学各院系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1.5“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主题博客
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宗教文化,继而产生眷恋热爱之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宗教、文化对人的思想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作用。宗教、文化中除了积极的因素,也存在消极、落后的成分,需要分析与引导。“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主题博客主要设有“博主介绍”“青海历史文化”“交流空间”“知识点滴”“宗教”和“幽默”六个栏目。青海历史文化:主要介绍青海的历史文化。青海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青海多民族文化包容共进的辉煌历史,凸显了多元文化地域特色的人文内涵和精神魅力。交流空间:对有关民族宗教文化的提问解惑答疑,互动交流。知识点滴:主要是介绍一些与青海相关的方言、风俗习惯等。宗教:主要是介绍了青海的宗教情况。幽默:为了增加主题博客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特开设了与青海相关的幽默笑话和视频。
1.6“心灵港湾、心理访谈”主题博客
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健康的心理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和就业压力等。“心灵港湾、心理访谈”教师博客分为“博主介绍”“新生寄语”“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心理在线”七个版块。“新生寄语”旨在指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三个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分析和习得生活当中遇见的有关情绪情感、交友恋爱、学习问题的常识和技巧;“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版块是通过与学生们分析、讨论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预防自身可能会遇到的类似问题;“心理在线”是解答学生提问,进行在线交流的空间。
2主题博客的开展效果
主题博客边运行边完善,栏目设置越来越全面,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对参与、访问过教师主题博客的学生调查表明:(1)52%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2)50%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与老师、同学深入交流的机会;(3)27%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使自身的心理困惑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4)73%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5)34%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了对尊重民族风俗的认识;(6)30%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融入学生群体之中;(7)52%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出了相应的职业规划;(8)52%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政策,拓宽了知识面。
3结语
教师主题博客借助网络这个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起师生交流的平台,延伸了“基础”课教学教育的时空,具有积极意义。但这毕竟只是个探索,这项工作有待于继续改进和完善,我们将继续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王荣发.网上德育[M].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3]唐国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的调查与新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0(4).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4
Abstract: Human's behavior is a major factor of tourist accident. In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human's unsafe behavior will be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behavioral science into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afety analysis, further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afety training and on-site management, improve incentives and create new culture of tourism safety.
关键词:行为科学;旅游;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tourism;behavior;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旅游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旅游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员工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为失误是中国旅游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旅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旅游的生产体系,加深了旅游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1.1 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1.1.2 动机与激励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行为安全管理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是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形成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水平。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中是被注重的,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发展、员工主动应对能力增强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提升,通过这些的共同作用,使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组织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的行为,人员行为对于旅游企业,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安全,整个旅游的生产活动都应该有行为安全管理。为旅游员工行为达到系统管理,本文通过ABC行为进行分析,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或是杜绝不安全行为,使人的行为隐患减少,旅游发生事故的频率降低。
2 旅游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旅游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2.1 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原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原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原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结果可以转变成原因。原因、行为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以及编制安全教育手册等都是旅游企业中促动或激励的主要因子。奖罚制度则是结果,这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用在目前旅游企业,结果会对激励进行反馈,然后也可以促动或激励因子进行修正和改变。原因与结果的双重作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应被高度重视,只是通过结果来决定奖励与处罚不一定会达到人员行为进行的预期效果,对于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氛围、工作习惯、管理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ABC行为分析,针对旅游生产活动,对每一个环节描述不安全行为与行为者,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结果进行,确定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依据给解决方案的设计。
2.2 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旅游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与结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旅游企业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2.3 校正不安全行为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要及时地进行校正。经过探究,BBS队伍制定出解决方案,纠正当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方案常常要经过旅游生产实践的验证,因此,要深层次的进行探析和整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4 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循环过程,鼓励安全行为,不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操作行为不断完善,意识、行为、习惯及潜意识的发展与转变依次让员工的行为经历,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止,从而使旅游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3 基于行为科学的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旅游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控制危险源,推行全员、全面以及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旅游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行为是诸多方面的,例如:劳动强度大、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所以,旅游企业要实行多样化的手段以便使旅游系统更加的安全。
3.1 塑造新型的旅游安全文化 决定组织的效率与风格、健康管理与安全承诺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胜任力、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模式的产物――安全文化,它是做为一个重要指标存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中,也是决定安全管理能否成功的因素。旅游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安全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行为的形成与发扬都有利。旅游企业应营相应造安全文化,它视群体、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从而对组织行为、群体行为及个体行为实行安全综合利用与控制,使旅游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得以实现。
3.2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各个服务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层层落实、分层管理、职责明确。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场作业行为,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安全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规范的生产运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管理绩效、生产任务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的工作要到位。将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业务素质与评定结果挂钩,将职工安全意识积极性的主动提升得到进一步调动。
3.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旅游企业推行丰富种类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职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安全意识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以首旅集团旅游大巴车队为例,它推行的是“五个一”的安全培训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使员工在思想上就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重要,员工因此也能够了解其工作岗位或许遇见危险的类型和程度,同时掌握一些自我防范常识,进而使企业员工在遵守规章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操作。
另外,在旅游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立结对和帮促制度。一个管理员结对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岗位或者一个班组,由班组管理至现场操作,帮助其监测操作中的危险行为,探析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3.4 加强旅游生产现场管理 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和技术的现场管理。全体员的工共同参与是现场管理所需要的,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纠正与监督员工的操作,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故与隐患彻底消灭。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分析,相互观察,通过反馈向组织反映对管理方法、制度的意见或调整个体行为,使制度能被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行为科学在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旅游安全领域,是旅游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旅游行业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旅游事故,改善旅游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旅游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祥安,朱玉贵.企业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3,(3):20-22.
[2]丁庆周,朱思金.创建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6):38-40.
[3]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5):62-65.
[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5.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5
【摘要】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尤其与上海的关系最为密切。“核心—外围”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沪嘉两地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而沪嘉两地的区位关系对于嘉兴旅游业的发展既存在积极的“辐射效应”,又具有负面的“灯影效应”,为此嘉兴旅游业应采取明确沪嘉旅游发展互补战略、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以及塑造特色鲜明旅游形象突破“灯下黑”的策略措施,以促进嘉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嘉兴市旅游业;长三角;沪嘉旅游一体化;辐射效应;灯影效应
【基金项目】浙江省嘉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JSKGH2013035)。
【作者简介】张正国,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下,旅游业跨地区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进入21世纪,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内容日益深入,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一些区域性的旅游合作格局。其中,由于自古以来的人缘、地缘、血缘和商缘的联系,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①。
一、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的密切关系
嘉兴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所处的长三角旅游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长三角是嘉兴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根据所收集到的多份有关嘉兴市旅游客源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嘉兴市超过70%的游客来自长三角地区。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这一客源比例可能会呈下降趋势,但长三角无疑仍将是嘉兴市未来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客源市场。第二,嘉兴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借助于长三角的大平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嘉兴的乌镇、西塘两个景区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活动,且不论其进程和结果如何,但在客观上将这两个旅游产品成功地推向了全国和海外市场,这是仅靠单个景区自身力量很难实现的目标。第三,长三角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嘉兴市旅游发展的方向。随着上海、杭州等都市居民旅游日益趋向自然休闲和回归乡村,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嘉兴市以“创意驱动”的思维推出了一批以环大都市为目标、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初步形成了“环大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
为了有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合作的功效,嘉兴旅游业一直都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但从目前效果来看,嘉兴旅游业和长三角旅游圈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意向多,实际动作少,且以联合宣传促销居多,更深层次的区域旅游融合举措比较缺乏,形式多于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区域旅游融合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在观念、利益和机制上存在诸多阻力,另一方面区域旅游融合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厘清思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区位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
纵观国内外,区域旅游融合基本都是从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起始而发展演变的,因此它也遵循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根据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提出的“核心—外围”理论,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的某些地方会率先发展起来成为“核心”,其他地方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部又会逐步形成一系列次级增长中心,由此逐渐形成相互关联、高度组织化的城市体系,直到走向区域空间一体化,成为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毫无疑问,长三角的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进程也是遵循这一理论规律而发展演化的。上海在经过百余年的强势资源聚集和发展之后成为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极,由此也形成了区域旅游空间的“核心”,但这个“核心”不会无限膨胀。受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上海正寻求向外围地区进行产业扩散,一些加工制造业已经先于旅游业扩散转移至江浙地区。为此,《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城市的外围地区建设“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旅游相协调的杭州湾北岸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带”。目前,这种客流空间模式在杭州、南京这样的“副中心”城市也已逐步显现。这种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演变趋势无疑为处于上海、杭州两大核心旅游城市之间的嘉兴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提供了长期、坚实的客源保障,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嘉兴的旅游发展。
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E.L.Ullman)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旅游圈融合的可行性与影响因素。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商品、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地区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地区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地区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以下三个基本影响因素:互补性,即相关地区之间存在对某种资源的供求互补关系;可达性,即地区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便利程度;干扰机会,指两个地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其他地区的干扰情况。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嘉兴与上海两地都客观存在这种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而该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两个问题:第一,嘉兴与上海两地之间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和良好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这两项条件优于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城市,这是嘉兴市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先天优势。第二,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同时、多向展开的,上海在旅游资源方面与区域内多个城市同时存在互补性,这就形成了对嘉兴与上海两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干扰机会,即空间竞争。如何将互补性和可达性的优势真正转化成旅游发展优势,尽量消除其他各种干扰因素,这是嘉兴市旅游业未来发展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三、对于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分析
(一)“辐射效应”及其对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嘉兴与长三角区域内多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上都存在着彼此的辐射效应,不过其中对嘉兴旅游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与上海之间的辐射关系。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借鉴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对长三角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度,其中嘉兴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长三角区域内与嘉兴旅游经济联系度最高的前三个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和杭州,尤其与上海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远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嘉兴与上海之间的旅游辐射效应非常明显,说明嘉兴旅游业将“接轨上海”作为区域旅游融合首要策略的科学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借助于辐射媒介而双向展开的,沪嘉两地旅游业之间的辐射效应同样如此。上海作为能级相对较高的辐射源,要通过客源、技术、资本、信息和观念等媒介的流动影响和推动嘉兴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嘉兴自身也是一个辐射源,对上海旅游业同样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主要是以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等上海自身比较匮乏的旅游产品影响上海旅游业。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理解沪嘉旅游融合是基于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利益,在此过程中,沪嘉两地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旅游要素的运行效率和旅游客流的流动。
此外,旅游资本作为最活跃、最有效的辐射媒介,在沪嘉旅游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本的交互、双向流动能够直接有效地带动其他旅游媒介的融合。对于地区间旅游资本的流动,需要保持一种客观、全面的认识,既无需顾虑外来资本大举流入而对本地旅游形成垄断,也不必因为担心资本流失而阻碍本地资本向外扩散辐射,旅游资本正常的流入和流出都能促进嘉兴旅游业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二)“灯影效应”及其对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古时人们的灯具多用带托的碟、盏等器皿,注入灯油后点燃灯芯用于照明。由于被灯影自身遮挡,灯具下方及周边会形成阴暗区域,俗称“灯下黑”。这种现象引申到区域空间关系中被称为“灯影效应”,即距离核心城市最近、被阴影遮蔽的周边地区往往为人所忽略。
沪嘉两地空间毗邻,灯影效应在两地之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对嘉兴长途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重大。根据2009年的一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经由上海入境流转到浙江省的海外旅游团将近89%的时间逗留于杭州,到嘉兴旅游并过夜的海外游客比例很小。2012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800.4万人次,而嘉兴接待海外游客77.4万人次,可见上海当年接待的海外旅游客源选择中转至嘉兴旅游的不超过10%。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嘉兴的国内长途旅游客源市场上,从上海中转至嘉兴的来自国内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游客比例也一直很低。
究其原因,可以从灯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和作用机制上找到根源。
第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在地理空间角色上和游客心理认知上都是该地区最耀眼的“光源”,不可避免地对其邻近地区产生灯影遮蔽现象,嘉兴因为空间区位最接近上海而受此影响更加明显。由于这种灯影效应的客观存在,原本以为是发展优势的区域交通便利反而可能成为造成本地中长途旅游客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因为交通的便利使得沪杭、沪绍(上海至绍兴) 一日游或两日游更可能成为在上海中转的长途游客的首选,无形中嘉兴便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只充当了“流量通道”的角色。
第二,根据对国际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调查研究显示,国际性的旅游客源流动主要发生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之间,以及入境地城市与该国其他高级别的“旅游飞地”(Resort Enclave) 之间,在旅游目的地周边地区扩散相对有限,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国内的长途旅游客源市场上。这是因为人对事物的信息收集和关注能力有限,长距离客源市场的旅游者主要选择知名度高、旅游形象鲜明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对阴影遮蔽之下的周边地区通常缺乏认知,由此就造成了国内外的长途旅游者大多“只见上海,不知嘉兴”的状况。
第三,嘉兴市旅游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沪嘉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缺乏“自发光”的能力,无力突破“灯下黑”的困境。作为一个可供参照借鉴的对象,苏州旅游业其实同样面临着与嘉兴相似的限制和问题。不过,苏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进行了长期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形象宣传,尤其注重与上海在旅游发展上的错位与互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旅和水乡古镇的旅游特色,吸引了大量在上海中转的长途旅游客流,已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次中心。从突破灯影效应负面影响的角度来看,苏州旅游业这种持之以恒培育并强化“自发光”能力的思路值得嘉兴市旅游管理部门借鉴和思考。
四、建议与思考
1.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演化的理论揭示,沪嘉旅游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因此嘉兴市旅游管理部门必须仔细研究、分析上海现在和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并由此明确嘉兴市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上海市和嘉兴市各自制订的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可以发现沪嘉旅游业未来发展一个重要的共同抓手是乡村度假旅游,不过上海主要侧重于将其作为上海居民向外扩散游憩的载体,而嘉兴更多是把它作为吸引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资源。因此,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是沪嘉两地旅游业发展目前最可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切入点。
但是,要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嘉兴市旅游业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智慧,一方面是因为嘉兴市目前已建、在建的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还很不成熟,相对于上海市居民这方面的旅游需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嘉兴市此类旅游产品与上海周边其他地区(例如苏州、南通、湖州) 相比目前并无明显特色和优势,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解释就是存在大量的“干扰机会”(即空间竞争)。因此,品质和特色是嘉兴市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2.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动战略,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引领推动沪嘉旅游产业的融合。在与上海开展的旅游合作的过程中,嘉兴市旅游业一方面要主动接轨上海,承接其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信息和庞大的旅游资本、中转客流,积极吸引上海的旅游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渗透、重组等方式流向嘉兴,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积累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向上海辐射扩散嘉兴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与上海旅游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而实现沪嘉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旅游资本作为一种辐射媒介在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旅游资本的流动主要是通过旅游企业的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运作进行,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旅游投融资项目大多是由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操作实施,这些大型旅游企业在地方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产业导向和行业引领的作用,例如上海的锦江旅游集团、苏州的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目前嘉兴市的旅游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现有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行业影响力都无法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产生明显的对外辐射效应,在旅游资本的双向流动上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建一个具有行业引领作用、能够对外平等互动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是嘉兴市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3.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明确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培育并逐渐增强嘉兴市旅游业的“自发光”能力,突破“灯下黑”的困局。学习和借鉴苏州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其成功之处在于向世人塑造、展示了一个与上海都市旅游产品错位互补、特色鲜明的“东方水城”旅游形象,它犹如灯影遮蔽下的一个自发光体,同样能吸引远距离的旅游客源市场。
纪律教育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交通工程 城市道路网络优化 生态交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047-02
1 生态交通效率的内涵
生态交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日益紧张的交通,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与保障社会交通的和谐发展,建立和谐与高效的现代化运输系统也即是在节能环保的理念之上建立城市交通运转体系。“效率”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比,在资源等量的情况下,比值越高说明产出量越高也即效益越好。由此可知,生态交通效率也即在城市交通运行中,投入一定量的成本以满足社会交通运行的程度以及环境损害与资源损耗的综合水平。
交通效率是考验城市交通运转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往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对人们出行的满足度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就实际而言,影响到交通效率的因素众多,不仅要关注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还应关注社会运行中的其他因素,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由此可见,广义上的生态交通效率可以通过“交通运输效益与社会成本”的比值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成本应包含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而且包括了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成本。通过该表达式能够在考核综合成本的基础之上,全方面体现出了交通网络的效率以及优化的方向。
2 道路网络双层优化模型
2.1 上层模型
综合上述定义在对上层模型目标函数的确定上应综合时间成本、能源消耗、建设费用、环境污染物等各项指标,如下所示。
(1)建设投入成本。
其中C代表的建设环节投入的成本、li 代表的是i 路段的长度、f(i)代表的是i 路段的建设函数。
(2)时间成本。
其中T代表的是建设环节中的时间成本、Pk代表的是载客数、Xik代表的是在i路段运行的交通量、Tik代表的是在i路段上通行的平均时间。
(3)能源消耗成本。
式中:E为能源消耗成本;k(vik)为第k 类车在第i个路段的车速vik下的能源消耗成本,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一般情况下δk(vik)可采用同类车平均数据,如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城市运营车辆平均能源消耗为6.4 L・(100 km)-1 。
(4)污染物排放量。
其中Wj指的是j排放的污染物的量、j 的种类有CO、CO2、NOx和HC,综合以上各个指标对上层模型目标函数优化如下。
其中S代表的是道路网总体投入成本、Si 代表的是i 路段的投入成本。
其中Cmax代表的是道路建设所需投资费用的最大值、Emax代表的是城市运行中对能源消耗的最大承受值、Wjmax 代表的是城市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最大限度值。
在该优化模型中融合了道路建设成本、运行中能量消耗量、社会环境承载量,综合三者因素加以优化,以在投入成本有限以及保障交通运行需求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最小的方案,以实现最大的产出比。同时,该模型更综合体现了环保与节能以及高效运输的指标。
2.2 下层模型
在该文研究中,上层模型是对整体交通网络的优化模型,而下沉模型则是个体出现在线路选择上的平衡模型,具体下层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toik代表的是路段i上第k 类车的零流车速;αk代表的是第k 类车的标准车换算系数;zi代表的是路段i上标准车交通量;Ci 代表的是路段i的通行能力;fr,sl,k为小区r和s之间通过路径l 走行的第k 类车的交通量;qkrs为小区r和s之间的第k类车的交通量;α、β为待定参数。
3 求解算法与实例解析
3.1 求解算法
由于上层模型中的优化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约束条件的变量较多而且转化成二次函数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解析过程中不适宜采用传统的方式。即使采用遗传算法也因受到了特征变量的影响致使其最终计算出来的结果得不到保障,不一定是最佳值。因此,为了得出最优值,该文在解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模拟退火算法(SA)和遗传算法(GA)的混合算法。
使用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GASA)加以解析,具有以下特点:GASA不仅是并行搜索结构而且有两层,GA位于空间上层与SA并行,由此决定了在优化过程中是群体且并行的。同时GASA优化过程中包含了GA 的复制、交叉、变异和SA 的状态产生函数等不同的搜索结构,其优势在于积累优良的冗余信息而且利于形成优良的后代集成父代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在该算法的解析效率,由此得出了优良的GASA的策略。GASA 混合策略在该文模型求解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在下节的应用实例中具体体现。
3.2 实例概况
M市属于中南地区的地级市,当前市区范围内已建有360 km的道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交通运行的压力。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对现有交通网络加以优化,以下内容采用的是2015年的主要4条干道加以研究和优化。
道路1: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发展方向为是否建设快速通道;
道路2: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发展方向为是否建设快速通道;
道路3:位于M市的中心区;
道路4:是M市对外连接的道路,发展方向为是否扩建。
根据以上情况,对4条道路进行编码,分别如下:道路1和道路2使用1位编码,0指的是保持不变、1指的是修建为快速通道;道路3和道路4使用2位编码,00是保持不变、01指的是建设成2车道、10指的是建设为4车道、11指的是建设为双向的6车道。
综合上述需求,在模型的优化过程中应确保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也即将不影响其他使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的控制费用。对于GA的适度函数(部分策略)的要求为正数而且其值越大则越好也即个体性能越佳,由此这需要将目标函数转化为极大化,同时在一定情况下要将适度非负。具体如下所示。
R(X)= (10)
综合当地的事情,将Cmax初步设定为1200万元。在模型参数确定上,设定群体中个体的数目为10,杂交概率为0.8,变异概率为0.02,指数退温速率0.9,初温为初态目标值的平方值(以万元为单位时的值)。由于本算例中优化的完全方案只有2×2×4×4=64个,因此GA 的最大迭代次数设为10。在费用参数的选择上,根据M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2015年M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8500 元,于是时间费用δ=12 .1元・h-1。根据交通规划实施方案,M市修建道路的每km平均费用大致为1200万元・车道-1 。
在约束条件的制定上,因M市是地级市且经济水平属于中等,车辆的通行车速平均为30 km・h-1且较为均衡,可无须将车辆油消耗纳入计算因素之中。通过使用TRA NSCAD对通行的车辆进行分类,再使用VBA并结合Excel对分配的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最终的GASA。
参考文献
[1] 劳可军.宁波探索建设生态交通[J].综合运输,2015(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