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1
(一)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管理与会计的融合,是现代会计中一个新的会计分支,它标志着会计发展的新阶段,拓宽了会计的管理职能,使其具有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的功能。管理会计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的在于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1.预测职能
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预测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
2.决策职能
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一定程序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长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做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3.规划职能
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提供高质量的历史和未来信息,采用适当的方式量化并说明未来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事先确定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有关预算中去,从而合理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供、产、销,以及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并为控制和责任考核创造条件。
4.控制职能
将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结合起来,一方面企业应监督计划的执行过程,确保经济活动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从而为完成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对采取的行动及计划本身的质量进行反馈,以确定计划阶段对未来期间的影响、经济变动等各因素的估计是否充分准确,从而调整计划或工作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5.考核评价职能
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目的,即在各部门、各单位及每个人都明确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从而为奖惩制度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内部控制及其作用的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实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一系列控制目标的过程。COSO委员会1994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1.为企业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2.为企业实现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保管提供帮助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3.为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为企业贯彻执行既定方针提供保证
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5.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供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有效防范企业各类风险。
三、在管理会计中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
1.控制职能的结合
内部控制由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大部分构成,内部控制制定的重心是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也就是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会计也将预防和控制财务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及时查明原因,纠正错误,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因此,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将为经营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减少工作量,也会降低管理成本。
2.管理职能的结合
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分工。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责任会计系统的实施,因此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必然会相关联。内部控制要企业的股东、董事会及管理层都要在责任中心范围内履行职责,反映经济责任,这样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时,可以依照相关内控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单位并进行规划和控制,使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人员,从而保证大家各司其职,同时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也可以作为参照进行适当的奖惩和激励。
3.执行目标的结合
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执行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过程来看,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职能,目的在于强化企业决策者规避风险的能力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成了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这也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需求。
(二)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
1.在预测职能方面的作用
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加入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将消费者的需求体现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关系中,用市场的需求来指导预测,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考虑成本、方案和生产工艺等内因以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外因。通过对控制价格、业务量和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的控制,在考虑对企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综合获利能力影响的同时,使得管理层的预测更为合理。
2.在决策职能方面的作用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供较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及时掌握各种有利信息,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和经营企业,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此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每个决策都会面临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设计时,要求其对各种风险作出评价,测定风险的大小,对于风险重大的部门或业务加大控制的力度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3.在控制职能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4.在规划职能方面的作用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5.在考核评价职能方面的作用
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可以要求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不仅涉及各级、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及各个职能部门,同时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企业管理运行中,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上级信息能清楚传达,并使下级有传达信息的途径,最终使得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总结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2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定义、区别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在2001年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通过上述定义得知,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信息准确、方针执行落地等的一种手段、方法、工具,内部审计是会计信息准确与否、方针的贯彻情况等的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是中间(过程)控制,内部审计更多的是结果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二、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
(一)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从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一项独立活动,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从内部控制的运作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运作离不开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审查,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短板,对内部控制提出再控制要求,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执行方针落地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的一种约束、控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从内部审计的运作来看,内部控制可以提供较好的风险控制基础和信息可信度,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工作基础,也在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选择审计程序、方法等方面提出方向和要求,协助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应当是相互交叉、交互作用的。内部审计可以看做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运作的关键,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其它部分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内部控制也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对公司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发现企业运作的短板以及存在的管理漏洞,并对内部控制提出再控制建议。因此,可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部审计质量的关系定义为相关影响的正相关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耦合”关系。
三、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反之亦然。两者具有1+1>2的协同效益,能够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实现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双提升。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协同效应,并将这种关系实施于企业的运行之中,促进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在内部控制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使企业充分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风险点也将为审计提供更明确的审计内容,形成映射模式,保障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并主动将内部审计由被动地监督评价管理变为主动地参与管理。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3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绝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甚至认为控制只是针对宏观经济而言,以为通过改革,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实上,只在宏观经济范围进行控制还远远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地以改革取代控制。改革不是万能的,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会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在改革开放的国策不会改变的宏观背景下,目前我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
一般来说,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达到以下标准: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指南,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控制触角应深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控制死角,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三是控制程序规范,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四是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达到上述标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把握授权的度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提高被控制对象的受控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人员实施的全方位的控制。提高被控制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三)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而是要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的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四)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应解决好的几种关系
在按照一定的标准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解决好如何把握授权的度、如何提高被控制对象的受控度、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问题的基础上,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控与被控的关系
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是事关内部控制制度成败的关键。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好了,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
(二)控点与控面的关系
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监控。
(三)控制与创新的关系
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控制没有资产再生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全面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
(四)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
硬控制指的是内部控制制度中那些必须遵守的规定,它在客观上规范和约束着会计人员和其他管理者的行为。而软控制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意识等,它主要靠理念,习惯、管理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来维系,以发挥其作用。为了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就必须软硬兼施,实行综合控制。
(五)常规控制与例外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主要控制对象是企业的常规业务活动,如果企业发生未预料事项或不常发生的事项,则现有的控制将会失去效力。常规控制与例外控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部控制中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关系。
(六)内部控制的灵活性、协调性及简便性的关系
企业控制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它也应该与企业内部的工作程序相协调。内部控制的程序应简单易懂。一个难以理解的控制系统只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失误。
(七)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关系
会计控制是指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管理控制是指对企业内部非会计性质的经营管理活动所实施的控制,其目的是贯彻经营方针,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盈利。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营条件日益复杂,施工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资料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业绩评价系统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优良的业绩评价系统能将战略目标具体化,它一方面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促进组织内部的目标一致,另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目前施工企业在进行业绩评价中大多使用的是财务指标,因为它容易为大多数利益集团所接受,数据搜集也较为方便。但财务指标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业绩水平;企业有些经营活动和管理者的业绩水平难以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财务指标只反映结果,不反映过程,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等等。因此单纯用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许多非财务指标尽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平衡计分卡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使企业的业绩评价趋于综合和完善。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教授率先提出来的。针对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它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各有侧重有互相影响方面的业绩评价来沟通目标、战略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其中,财务是最终目的,顾客是关键,内部经营过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想永远保持其核心能力,就必须依靠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构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只要企业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才能持续改善企业内部经营过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从而实现企业最终的财务目标。平衡计分卡将结果(如财务目标)与原因(如顾客或员工满意)联系在一起,它是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评价系统。因此,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有助于衡量、培植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二、平衡计分卡在施工企业的应用
为了研究平衡计分卡在我国施工企业的应用,我们选取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们的试点企业。该公司是全国性工程建筑施工大型企业集团,以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码头、水利电力、市政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等工种施工为主,并涉足储运装卸、机械修制、商业贸易、服务加工等行业,具有工程施工总承包国家一级资质,其年生产能力在50亿元以上。多年来,集团公司获银质奖两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工程五项、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技术进步奖,其中成昆铁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集团公司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优秀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建筑功勋奖”,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和“全国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从而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行业排头兵。
近几年来,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施工队伍急速膨胀,国有施工企业任务严重不足,经济效益不断下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集团公司及时提出了“立足铁路、面向社会、大中小零结合、铁工水民并举”的经营思想和“立足铁路、拓展沿海、多元经营、打入国际”的经营方针。
2001年3月,我们在该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参加人员主要是该公司的会计师,我们详细讲解了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认识到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组成的平衡计分卡能清楚地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适当地计量,对于企业的改革是个有用的方法。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的研究,大家意识到要想获取长远的、出色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和服务,用以吸引和保持顾客份额。因此我们将该公司的目标定为:让用户满意,做行业领头兵。
在企业总体目标已定的情况下,我们组织了财务小组、顾客小组、内部经营小组、学习与成长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平衡计分卡,在平衡计分卡中,分别设置策略主题、目标、具体指标、指标值、措施。由于资料的保密性,在本文中指标值我们不加以列示。
(一)财务方面。平衡计分卡保留有财务方面的内容,是因为财务指标直接和公司长期目标相衔接,公司的长期目标几乎总是财务性的,而且恰当的财务指标能综合反映公司业绩。在设计该公司的财务指标时,财务小组通过仔细讨论,对以前的财务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最终确定的目标不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也考虑到了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致认为下列指标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表1 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策略
策略主题
目 标
指 标
措 施
用超过我们竞争对手的长期回报率来回报我们的利益集团
提高收益
(1)资产收益率
(2)全部资产现金流回收率
(3)总资产周转率
(4)资产负债率
(5)已获利息倍数
(6)资本增殖率
降低支出,增加收益,提高盈利成长性。
增强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提高现金净流量
实施无存货生产,合理配置,注重结构;
提高盈利性,适度分配现金股利,减少负债;
提高盈利水平,为债权人风险着想;
为投资者着想,挖掘内部潜力,减少损失浪费
(二)顾客方面。顾客方面体现了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映。只有了解顾客,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实际上,企业对顾客的关注就是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关注。毫无疑问,企业市场战略会对财务目标产生影响。通过市场战略对财务目标影响的研究可以诊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顾客小组在综合考虑各有关因素的前提下,认为如下指标能综合反映顾客服务水平。
表2 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策略
策略主题
目 标
指 标
措 施
使业务容易开展,实现我们的承诺
开拓目标市场
保持现有市场
让顾客高兴
(1)顾客满意率
(2)市场占有率
(3)优质工程率
(4)工程合格率
(5)项目完工走访率
建一座工程,树一块丰碑,按设计和合同工期施工
巩固铁路市场占有率,扩大非铁路市场占有率,拓展中西部的经营网络
树立“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理念,配备质量监督员。
把好每一道工序,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下一道工序人员不接;
定点定人,谁负责施工谁负责走访,质量终身制 ;
(三)企业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是指企业从输入原材料和顾客需求到企业制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企业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过程中获得支持。内部经营过程可以按内部价值链划分为三个过程:创新、经营、售后服务。对于企业创造价值而言,研究开发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以顾客为先导,发现和培养新市场、新顾客,并兼顾现有顾客的目前需要和潜在需要。在此基础上,着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使新产品和服务打入新市场,满足顾客需要。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是企业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对顾客灵活、及时、有效、连续地提品或服务。
表3 平衡计分卡的内部经营过程策略
策略主题
目 标
指 标
措 施
建立着重于市场的策略,支持成本效率的研制和开发。
注重效率
着重营销及产品开发,加强经营管理
改善健康、安全及环境
(1)与顾客讨论新项目的时间
(2)投标中标率
(3)设备利用率
(4)事故率
(5)资产损失率
(6)合同执行率
(7)鲁班奖个数
体现顾客需要,与顾客进行无约束交流
严格筛选,精心组织,以最低的标价,提供优质的产品。
快用勤租,按施工组织设计预计时间
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核算和管理,谁损失就追究谁的责任
事前思考,信誉至上,组建合同部
注意企业形象,干好在建,注意沟通。
(四)学习与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的第四个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确立了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成长和进步的基础结构,顾客方面和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确立了现在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仅凭今天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企业是不能达到他们的客户和内部经营过程的长期目标的。为了弥补这些差距,企业必须投资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和业绩,给员工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渠道,为未来的方针提供前提条件。
表4 平衡计分卡的学习和成长策略
策略主题
目标
指标
措施
通过培训雇员,创造一个有很好业绩的企业
战略性再培训
显示交叉功能
授权/创新
(1)员工满意程度
(2)创新项目数
(3)合理化建议条数
(4)劳动生产率
(5)员工保持率
(6)在职员工培训率
加强和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士气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新并获得成绩者给予重奖
对好的建议给予报道、表扬、奖励,并建立落实反馈制度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大力培训人才,强化继续教育
其中,员工满意程度至关重要。改善企业业务流程和业绩的建议与想法越来越多地来自第一线地员工。他们离企业内部的“顾客”(业务流程)和企业外部的顾客最近。员工本身就是企业内部各生产流程的“顾客”。要使企业外部顾客满意首先必须使企业内部“顾客”满意。企业员工只有“乐业”才能“爱业”、“敬业”。
三、结论
这份平衡计分卡是基于施工企业的特点而设计,除了个别指标以外,绝大部分指标是施工企业常用的指标,它保证了这份平衡计分卡的可操作性;而且这份平衡计分卡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如严格按这些指标执行,将会有效的提高该公司的竞争力。
通过平衡计分卡的设计,该公司的会计师认识到施工企业管理不仅涉及财务管理,同时还涉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只有把其他几方面的工作抓好了,形成合力,才能圆满完成企业制订的目标和战略。而且它使每个人明确并理解了从高级财务目标到经营指标的简单的因果联系。在企业中,没有一个人能将一个过程从头做到尾,但是每个人要理解他该做什么,他对于帮助公司达到目标的任务是什么。平衡计分卡给了他们要着重于业绩的指标,同时使他们清楚地传达自己的看法,把能力放在改革上。
但这份平衡计分卡在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只有会计师参加,而没有其他岗位的人员参加,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当然我们还会密切关注这份平衡计分卡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尔森 著,吕长江 主译 《高级管理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控制目标 实施控制 检查评价
如何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如何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如何保证企业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如何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上述目标,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什么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评价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这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已经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维护和评价看作是经营者的重要责任;内部控制作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
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号称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审部门这三大机构组成,其职责是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但实践证明,这些企业部控制监督也并不成功。重大恶性事件一再出现,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资深专家指出,尽管其作案手法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没有“家贼”,外贼实际上很难把企业的钱财卷走。因此这和企业控制度的缺失与紊乱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的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从而不能很好地约束拥有权力者,也不能有效地来度量、规避和分散风险。这样的例子很多,亚西亚的衰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内部控制混乱是亚西亚衰落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他们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也是失败的根源。那么,如何控制高层管理者和董事会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控制的办法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他们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有权修改制度,因此,靠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靠他们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单位控制他们无异于“自己控制自己”,仅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四、控制环境及如何实施控制
内部控制有效的办法是,使控制主体和客体分离,即分层控制。分层控制是一个控制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形式上,将企业按组织形式分为不同层次,自上而下控制,最上层由社会和政府监督控制,这是防止部控制混乱的保证因素。内部控制应由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适应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标准体系由控制要素、控制标准和控制主体三部分组成。其中,控制要素由控制者、被控制者以及控制载体所组成。某一层要素的控制者同时又是上一层要素的被控制者,而最上层由外部监督主体监督,最下层则仅仅是被控制者并同时控制自己。
1、提高员工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
内控制度有无成效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厉有宁认为,“许多企业不是没有内控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因此今后在制订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形成集体领导决策,不能一人独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2、对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
科学的内控制度,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抓出成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大致有三: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要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营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强化对公司日常开支的监管固然重要,但公司内控的目光不应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左右盼顾,公司的内控制度应当紧紧盯住关键控制点。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也强调“内部控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防止重大甚至灾难性风险的发生。
3、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
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防止资产高估和负债低估。舞弊作奸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资产侵占和舞弊性财务报告。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上,这两种类型的舞弊绝大多数都是高估资产或低估负债。因此,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审计师,都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着重关注资产高估和负债低估的风险。企业对有形的实物资产(例如现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要用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程序来核实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对不具实物形态的资产(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和负债则定期通过询问、函证和对账等方式验证查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4、关键岗位应建立强制轮换制度
增加舞弊发现概率,关键岗位应建立强制轮换制度,这也很重要。由于领导、员工离岗时的工作交接会受到他人监督,那么其实施并掩盖舞弊的机会将大大减少,现实中有不少挪用或贪污等舞弊现象都是在工作交接时被发现的。美国货币管理局要求全美的银行雇员每年休假一周,在雇员休假期间,安排其他人员接替做他的工作,其意图就是防止和发现雇员可能存在的舞弊。通过强制岗位轮换,或者带薪休假,在休假期间工作由人暂时接替,则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相应地员工舞弊的动机则会大大减弱。因此,对我国企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对财务岗位、领导岗位建立强制轮换和带薪休假制度,一方面可提升领导、员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防范和发现舞弊的一项有效内控措施。
对经营方针的理解范文6
进入新世纪,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取得引人注目的新进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广泛普及多方实践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已从引进转入实践运用期。广泛普及多方实践已成为当前企业环境会计进展的突出特点。
(1)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日臻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企业引进欧美各国环境管理经验,组建环境对策部,为环境会计开展构建了管理机构。到1992年已有80%的企业设立了环境部。2002年东洋经济新报社对日本508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显示:①环境部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20.4%的企业环境部受到“高度重视”,52.8%“比较受重视”;②88.4%的企业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③实施环境会计已成为企业环境部的重要课题。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环境部在重点抓好的25项工作中,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第9项。
(2)企业环境会计日渐普及。2000-2002年实施环境会计的企业从356家增至573家,所占比率从13.2%增至19.3%。如纤维制品业的三菱公司,将环境会计制度化作为当前环境部的最重要举措。日本电信电话、名古屋铁道、大日本制药等企业,也都将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环境部的前三位工作。
2.信息公开备受关注
近年日本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已成为环境会计发展的重要特点。2002年4月东洋经济新报社对25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表明,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多达10余种,其中企业网页的环境观察、环境报告书成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两大支柱,分别有238家和236家。而取得ISO认证(121家)、媒体报道(101家)、环保型产品的普及(83家),相继构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的前5位。到2002年7月,日本已有35.9%的企业实施环境信息公开。
3.政府民间共同推进
在环境会计开展上体现出政府民间相互交流共同推进的明显特点。首先,日本环境省在1999-2002年先后颁布了4个环境会计指南及报告,从理论与实务上提供了指导方针。其次,行业协会通过深入调研,提出诸多报告、建议等。如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的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在对海外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日本会计研究会也在2000年年会上,提出《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构建:特别委员会报告》。各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也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如岐阜县实行环保企业登记制度:仙台市、宫城县还推进陆奥(福岛、宫城、岩手、青森四县)跨县域环境管理规格实施。
二、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加强环境会计控制职能
近年来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控制职能,已成为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加强成本与收益的计量。按照环境省《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将环保成本分为7大类:①业务领域成本(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从事环保作业发生的成本);②上游/下游成本(供应、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成本);③管理活动成本(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持、环境负荷监测等);④研发成本;⑤社会活动成本(改善景观、支持地方环保活动、制作环境公报等);⑥环境损伤成本(治理污染及自然破坏的费用,支付与环境有关的保证金、罚金、和解金、诉讼费等);⑦其他成本。各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用金额计算出环保投资费用及其经济社会效益。2002年以来日本一些大企业通过实施环境会计指南,加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在增加环境投资的同时也取得可喜的效益。如日立公司环保费用及设备投资总成本为336.3亿日元,带来的效益达到41.6亿日元。
(2)取得ISO14001认证。1996-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取得ISO认证的比率,已从4.3%增至62.3%;非上市企业也从3.9%增至47.0%。到2004年2月,日本取得ISO认证的企业数已达14309家。
(3)健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为全面实施ISO国际环境标准,近年日本企业也逐步健全了内部环境管理体制。这主要有6个方面: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对环境负荷进行把握和评价;②制定环保经营方针、目标和行动计划;③建立并实施环保目标和计划的责任体制;④对本企业的环保行为不断进行监督检查;⑤企业从领导到全体员工,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将环保视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齐心协力落到实处;⑥建立并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国内外环保组织及所在社区的环境信息交流。随着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健全,环境管理效果也日渐显现。据日本国内电机厂商2002-2005年环境行动计划预计,通过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今后10年间环境效率将提高2倍。
2.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1)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2)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6]近年来,日本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迅速增加。1997-2002年,环境报告书的企业数从169家增至650家,所占比率也从6.5%增至21.9%,预计2003年将达到900家。
(3)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已成新时尚。近年在日本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议论的高涨,一些大企业在以往环境报告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调查显示,在环境报告书的企业中,已有超过1/4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记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完善实施环境会计保障体系
近年日本随着《新环境基本计划》的实施,在推进企业环境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单靠企业自愿和主动性还不足以推进环境会计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逐步完善实施环境会计的保障体系。(1)强化政府监管。政府为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宏观管理,除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外,还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有关的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1999年环境省颁布《关于计算和公布环境成本的指导标准——旨在建立环境会计(试行方案)》;2000年了《建立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2001年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Ⅱ》(副标题为“对于经营管理中进一步利用环境会计内部功能的思考”);日本现行的《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是在以往实施的标准、指南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开展第三者机构审计。据环境省《2002年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50家企业中,有131家(占20%)的环境报告书已经接受第三者机构审计,打算接受第三者审计的为190家(占29%),二者合计约近企业总数的一半。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第三者机构审计指南,争取尽快施行。
4.推进环境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跨国经营,聚焦外部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合作研究。2002年10月由名古屋大学主办在名古屋召开了亚洲会计学会第三届年会,就环境会计、目标成本、亚洲会计实务等进行了研讨;2003年10月日本金融机构参加联合国在东京召开的环境计划与金融会议,就环境投融资对象的选定、促进环境金融商品开发及构筑最佳环境金融体制等进行了交流,发表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东京宣言》。
(2)积极开展国际间信息交流。日本企业为把握环境会计国际动向,积极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环境会计专家聚会(UNDSDEMA—EWG)和亚洲太平洋环境管理会计网(EMAN—AP)等活动。
(3)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本田技研工业公司被誉为日本开展环保活动的先驱企业之一,也是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的一个典型。本田的海外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通过举办环境展、环境学校、广告、新车展以及因特网等多种形式,将环境问题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信息及时公之于众,取得了当地公众的信赖,也推动了企业环境会计的拓展。
三、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新进展的背景分析
1.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环境基本计划》。该计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总目标,提出了长期的环保基本方针:
(1)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
(2)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
(3)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实现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参与;
(4)推进国际环保合作。
计划还制定了环境政策:
(1)实施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2)提高环境的效率性;
(3)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4)推行环境风险制(RISK)。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日本环境会计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计划向企事业单位展示出国家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蓝图,诱导其据此制定环境经营计划;
(2)计划确定的重点政策,向企事业提供了政府的“政策预报”,便于其主动调整投资方向:
(3)计划提供了政府对国内外环保形势的分析,引导企事业适应国际化环境,与国际环境会计接轨。
2.市场绿色化的强劲推动
随着2001年日本《绿色购入法》的实施,购买无公害绿色商品已成时尚。1999~2001年以市镇村和上市企业为主的绿色购入团体数从577家增至1126家。而以绿色购入单位为主要对象的15类商品的销售额与2年前相比平均增加74%。近年来企事业、居民的购物意识已有明显变化:从以往主要考虑质量价格转变为当今的绿色消费。[7]34-35消费者购物意识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开发环保商品,重视绿色购入信息,也更推动了企业实施第三者审计,主动企业降低环境负荷和环境绩效信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赖。
3.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急切需要
据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1989-1991年日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9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到2002年降至30位。[8]这主要是日本制造业生产率低下所致。日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1985-1990年年均为2.3%,1990~1995年降至年均-0.2%,2个5年间的降幅达2.5个百分点。近年日本政府和企业采取诸多举措,急于寻求摆脱困境之路。其中,企业通过采取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经营方针、构筑环境管理体制、实施绿色购入,以及促进资源再利用等环保经营战略要素,不仅在减少环境负荷上做出了贡献,而且成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
4.适应环境相关法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日本政府实施环保相关法制建设,也成为企业开展环境会计的助推器。世纪之交,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2000年6月)、《新环境基本法》(2000年12月),对20多项环境立法、施行令、施行规则进行了修订。2001年4月还颁布实施了《PRTR法》(环境污染物质的移动、排放登记制度)。该法规定:各企业必须对列为登记对象的354种化学物质的数量做到准确把握如实申报。随着环境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司法力度也在日渐增强。1998~2002年日本环境犯罪的检举件数从2443件增至3905件,增长近60%。同期,环境违法的率也从63.3%增至70.8%。近年日本增强环境立法司法的新形势,既使企业推进环保活动有法可依,又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环境绩效的确认、计量和处理问题,也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四、对我国的启示
1.要加强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取得新进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法促进。战后日本走过了公害肆虐与治理的曲折历程,在从公害大国到治理先进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国家立法,市镇村也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并与辖区企业制定“协议”,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在我国,为防止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模式重演,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企业环境会计健康有序的开展。
2.培育保护企业推进环境会计的内在动力
近年日本企业的环境意识已由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为“左右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7]32-33日本企业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进展迅速的根本所在。我国入世后,一些企业为到国外投资或出口产品,也都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环境会计信息公开,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为数甚少,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的内在动力必将增强。
3.推进第三者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新进展也向世人展示,由社会环境审计机构(第三者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做出环境审计报告,是推进环境会计开展的有力举措。这一举措的实施,既避免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确保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合法性、公允性的确认。
4.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企业环境会计新进展中,环境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多次召开有关研讨会;为企业提供“环境会计系统”软件等,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我国的国家环境管理主管机构国家环保总局也应适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扩大环境管理工作范围,与财政部门通力合作,积极组织领导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制定并颁布相关准则与制度,以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野津滋。企业の环境对策实态绸查[J].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2(4),4-6、7-12.
[2]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3,44.
[3]日本环境省总合环境政策局环境经济课。22%の企业ガ环境报告书を作成[R].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3(10),98.
[4]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4,18-21.
[5]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1,75.113.28-30.
[6]竹森一正。日本环境会计的开展[J].会计之友,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