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1

关键词:高职 生物类专业 冷门 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岗位会有约1000万缺口,因此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仍然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项资金,政策上的优惠条件,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也是就业的另一途径。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创业教育仍然是基于我国大学教育的传统形式,创业教育以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多数仍然处在学科教育辅助的位置,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有力度的实施,。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提出创办创业型大学以来,食品药品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了食品大类的创业教育体系,两年多的运行,学生教师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

1.结合专业建设创业实训基地

通过对校园市场的调查,结合专业特色,食品药品学院规划了啤酒发酵车间、焙烤房、酸奶屋、肉制品开发中心和食品检测中心五个创业实训基地。其中啤酒车间、焙烤房、酸奶屋和肉制品开发中心都是由专业课实训室改造而来,学院投入部分资金改造,能达到生产产品的条件。食品检测中心是学校投资建设的第三方实验室,具有质监部门 认证的检测资质,能对外开展检测服务,同时为校内创业基地的产品把住质量关。

2.制定“四层递进,双创贯穿” 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层递进”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业型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主线贯穿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中,创业型实训开设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后,顶岗实习前,以真实的生产性项目为载体,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不同创业团队,作为经营的主体,自负盈亏。

同时,学生在创业型实训过程中,还要掌握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所需理论技能知识,最终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制定引导师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为了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创业,先后出台《创业基地有偿使用办法》,《创业导师制度》《创业团队管理办法》《创业项目与专业课奖励学费办法》等相对完善的制度。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

1.创业项目化运作模式

所有创业基地都以项目化运作,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创业负责人,组建团队进行项目运作。技术上由导师指导,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创业项目团队承担。创业初期无偿使用创业基地,正常运转后,按照一定办法有偿使用,创收所得由项目团队自己支配。。

2.探索适用于创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

食品学院学生会设立了创业学生的结构——创业实践部,由创业导师和团委共同管理。创业导师给学生定期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辅导员老师在思想和纪律方面管理。团队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不合格的成员讲淘汰出团队。

3.创业实践与专业课程的学分置换模式

为了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创业,在考试成绩上,对创业学生实行分层次学分奖励政策。对项目负责人的相关专业课,认定学分置换。只要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出勤和作业,就给与本课程的学分。项目骨干和参与人员,则根据创业效果在考试总评成绩上加分。

三、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成果

1.食品类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这些创业项目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都市女报》等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创业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鲁商嘉年华,山东省食品安全周等多项大型社会活动,已成为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特色之一。食品类专业今天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10%。

2.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

学生入股参与创业项目资金运作,通过进货、经营、管理等环节,学会做市场调查、进行成本核算、利润分析等能力, 将课堂所学知识, 运用到实践,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这种实战性的演练,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 真正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减少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盲目性,增强了创业信心。

通过创业教育,我院2012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比2011届提高30%,位于全校第一。2012届食品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单位正式录用的比例达到83%。

3.学生学习态度有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精湛的技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留住客户。因此,创业学生上课看积极性提高,并能主动去向老师探讨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4.学院办学成本降低,学生节约意思增强

由生产性实训转变为创业性实训后,学院实训材料和费用全部由创业项目承担,每年减少实验实训费用一万多元。创业型实训过程中,学生因为是经营的主体,节约的就是利润,比以往单纯的生产性实训更注重节约。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客家文化 认同教育体系 中职生

课 题:本文系项目基金――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HYSK15Z05)研究成果。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几千年的迁徙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然而,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在现代中职生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客家文化传承的迹象。而客家文化对于客家地区中职生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导、调节和规范作用。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客家文化传承教育迫在眉睫。

“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及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河源市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客家文化认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客家身份认识模糊,主动传承客家文化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中职生认为客家文化对其就业创业无帮助。这说明功利主义对中职生的客家文化认同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客家地区的中职生进行客家文化认同教育迫在眉睫,及时教育中职生寻根溯源,崇尚先祖,唤醒其身份认同意识,而且能够让其深刻感悟祖先传承下来的客家文化精神能够指导其职业发展,并能够承传与弘扬客家文化。本文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构建了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内容,并对实施与评价进行论述。

一、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内容

为使教育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让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后继有人,本文构建以利于中职生就业创业,增强客家身份意识,增强客家文化认同感以及传承践行客家文化为目标,以课程体系(Course)、活动体系(Activity)和评价体系(Evaluation)为内容的“CAE”客家文化J同教育体系,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课程体系,由自编教材、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主题班会构成;二是活动体系,如创设校园文化、专题黑板报评比、相关比赛及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和企业等;三是评价体系,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该体系目标在于让中职生充分认识客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服饰、饮食、名人、谚语、山歌、精神等,唤醒其客家人身份意识,增强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将客家文化精神融入到就业创业中,增强主动弘扬客家文化的意愿。

1.课程体系

课堂是中职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自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和主选修新形式,辅以系列讲座和主题班会课深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多维度学习客家文化知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课堂类型实施。

一是相关专业主修客家文化。主修课程也就是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在与客家文化有关的专业,如导游、文秘、烹饪、设计等,以主修形式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载体和教学活动,增强客家文化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力,促进学生对客家人身份认知的全面提升,让客家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并对其言行、专业上有所指导。如学习客家传统风俗,拓宽了导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而客家经典建筑的学习,又能够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启发与灵感。

二是其他专业选修客家文化。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面向全校开设客家文化欣赏的选修课,给对客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采用奖励机制,选修这一课程并取得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客家文化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客家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营造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耳濡目染。

三是定期开展讲座。定期开展讲座,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客家文化相关知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如邀请客家山歌传承人开办《传承客家文化唱响客家山歌》讲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客家山歌的魅力,学习客家山歌中所体现的客家精神,如客家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劳作精神,这与许多企业所要求的员工素养息息相关。

四是特制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来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树立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月一次,学校层面设定客家文化主题班会课,由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利用讲述客家故事、播放视频等形式进一步传播客家文化。如“客家家训”主题班会,由班主任精心统筹布局,通过“客家家训知识讲解――客家名人示例――按姓氏分组,学生上网找资料――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本家族的家训――班主任总结”四个步骤,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客家家训的同时,感受客家家训精髓,将客家精神注入学生内心深处,使其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实践与传承。

2.活动体系

活动体系是辅助课程体系,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活动体系中,首当其冲是要营造出全校共同学习的氛围。有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及课程学习的基础,再面向全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主题活动,就会相得益彰。

一是创设校园客家文化学习环境。首先,每月举办一次客家文化专题的黑板报评比。设定黑板报主题,如“客家精神伴我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客家文化教育小组安排人员进行公平公开评比,评比结果将公布在宣传栏上,并对获奖班级进行文明班加分等奖励。这样不但可以传播客家文化,更能够促进班级团结合作。

其次,系部和教学楼宣传栏、社团、宿舍楼宣传栏等,由浅入深地进行客家文化普及,定期更新内容,增加宣传力度。在校图书馆设立客家文化书籍与资料查阅专柜,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再次,举办客家文化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客家名人、客家谚语及主要客家文化精神等,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客家文化气息,唤起其客家文化意识共鸣。

二是结合专业特色举办客家文化比赛。客家文化比赛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客家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客家文化教育的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在每年的技能节中加入客家文化类比赛。如在导游专业增设客家山歌比赛项目,在幼师专业增设客家舞蹈创作比赛,在烹饪专业开展客家菜烹饪比赛,全校性开展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及客家文化讲解比赛等。利用比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及专业技能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三是定期外出参观与实践。外出参观与实践是将学校教育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理论化的客家文化在学生内心能够自觉自醒。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及企业,观察企业文化中如何把客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让学生切身意识到客家文化对就业创业的影响,提高其对客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3.评价体系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个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从而能够综合反映该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评价自、互评和教师评价都是从“身份认同”“学习兴趣”“践行意愿”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实践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客家文化教育实践,通过校园环境的烘托、系统课程的学习、讲座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多元评价反馈得知,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初显成效,初步实现了体系目标。

1.唤醒中职生认同客家身份的意识

在体系实施之前,中职生对于自身客家身份存在模糊印象,不能明确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客家人的来源及发展历史。通过学习客家文化,了解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代中原汉族,意识到自己是“北佬”的后代,但不再使用这一称呼。这是身份意识觉醒的最好证明。

2.激发中职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的兴趣

通过凝聚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种教育形式,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紧密围绕教学为就业创业服务,根据专业因材施教,让学生看到客家文化在促进专业知识上的价值,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实现了由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3.提高中职生自主践行客家文化的意愿

从实践上说,客家文化认同不仅仅是文化的认同,更是对自身的一种探索,文化的价值也不止体现于思想层面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因为通过体系的教育,中职生意识到客家文化对于自身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自主参与客家文化相关活动的意愿增强。一年的实践虽短暂,但已初步实现了体系的目标,值得教育工作者更进一步去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

三、小结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教育就能够顺利充分完成的,亦需要社会方面的顶层设计及家庭方面的积极配合。缺少社会教育这个大家庭的支撑,学校教育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作为客家地区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也会让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对于社会和集体而言,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宏观的、长远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2]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3]李重庵.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N]. 光明日报,2016-7-29.

[4]蒋述卓.以文化认同论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N].光明新闻,2008-11-22.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ing mission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first, the abi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point of all the work of the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buil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o exp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mobilize resources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expand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aking the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is summarized, an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1 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1)明确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需要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学生拓展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特点,紧扣这六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2)整合素质拓展的教育力量。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程。学校决策层要把素质拓展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统一领导,整体推进。二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实二级管理体制要求,理顺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有效运行。

(3)做好素质拓展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作为系统工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其实施途径、方式方法、过程环节、跟踪监控等都需要精心规划。必须明确统一的行动目标,明确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和任务分工,明确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综合推进的有效运行机制。

(4)建设素质拓展的信息平台。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建设基于素质教育过程记录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只有有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才能通过记录化、数字化方式,整合和汇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过程信息,用学生行为表现说话,用活动时间说话,用活动效果说话,并完整描述学生的成长轨迹,量化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将抽象的素质变成具体的、可考察的指标。

(5)建立素质拓展的联动考核。素质拓展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与教育工作者绩效存在关联。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撑,学生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素质拓展统计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自警、自省、自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愿。借助信息化平台支撑,院系和班主任也可以查看和跟踪自己的院系或班级素质拓展进程,平均水平,从而加强过程监控,推动工作开展。有了信息化平台支撑,可以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三级(院系、班级、学生)联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聚焦效应。

2 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构建

(1)确立“ ”育人理念。理念决定实践。“ ”型育人理念的核心,是将学生素质构成归并为专业素质和拓展素质两个方面。“ ”型育人理念要求在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把专业素质和素质拓展教育同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反映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考核中,就是让专业素质分占比50%,拓展素质分占50%。

(2)完善素质拓展教育组织架构。立德树人,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明确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组织协调,以学生工作处、团委、院系学工组为核心成员单位,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校企合作办公室、思政部、基础部、图书馆、继续教育中心、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协作委员会。明确责任分工,把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常规管理和教育、共青团工作、安全教育与稳定工作、学生党员发展、思政教学、体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整合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

(3)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需要进行整合,搭建好平台,使其条理更加清晰。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两大系列活动为两翼,两大讲堂为补充,四类20项素质拓展项目为主体,鼓励和支持“一系一品”特色创新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就是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每年举办一个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我们开展了“美丽校园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校园十大景点、十佳班主任、十佳学习标兵、十佳自强标兵等10个“十佳”评选,发掘学校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016年启动了“美丽校园我的家――诚信篇”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落地生根。

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即把入学专业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十个教育专题作为必选项,进入每月一次主题班会常规教育,并通过建设网上专题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各项常规教育活动的开展。

两大系统活动为两翼。一是“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每年举办全校性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比赛等8项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动体育运动开展,促进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二是“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校园十佳歌手、金话筒大赛、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成果展演等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两大系统活动中的子项目分别以院系冠名承办、学校统一表彰的方式举行。

两大讲堂为补充。即除专业素质的“学术大讲堂”之外,学校设立了“道德大讲堂”和“艺术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来校举行讲座会、报告会,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带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化传统文明教育、人文科普教育的开展。

我们把素质拓展教育整w规划下的所有教育活动,梳理归并为四大类20个拓展项目。一是思想素质类教育:道德修养、党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诚信记录等。二是人文素质类教育:艺术教育、社会调查、违纪处理、公寓文明、出勤考核等。三是身心发展教育:社会工作、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社团活动、身心发展等。四是社会实践教育:学术创新、技能训练、实习创业、军事训练、交换研修等。学生每参加一项目活动,产生一条数字记录,包括学期、日期、项目类型、活动名称、积分等信息。数字化记录完整描述了学生成长经历,作为学生电子档案永久保存,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提供基础数据,学生毕业时可以作为记录他们青春成长历程的珍贵纪念。

鼓励“一系一品”特色创新。即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院系在整体框架下,结合本院系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整合各项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建立自己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促进院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活动品牌,形成文化育人小环境。

(4)拓展素质采用过程考核进行评价。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需要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传统的测评、评议是结果考核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愿和付出的努力。教育过程即学生发展过程,立足“发展”观点,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有助于让高职学生重拾自信,重塑自我发展意识。这就如同一群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同一起跑线起跑,如果不以终点成绩论英雄,而是以付出努力论英雄,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后,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实时反馈作用,我们实现了“要学生发展”向“学生要发展”的转变。

(5)构建学工OFFICE信息平台。为支撑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自主开发了基于学生素质综合素质评价的《学工OFFICE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整合和汇集了学习成绩信息和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U)上的素质拓展信息。能够自动生成基于常规管理而产生的学生素质拓展信息,能够通过批量导入、学生申报审核方式将非PU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信息和学生自主发展记录汇集到系统中。系统集成了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智能处理功能,学生能够实时查询自己素质拓展记录和统计分析,从而发挥了自我预警,自我激励作用,形成了“我的成长记录我来书写”的良性局面。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直接映射到院系、班级工作的绩效评价上,形成学校对院系、院系对班级、班级对学生三级考核评价的联动,形成了“共振”效应。

3 结束语

随着高中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减少和高职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将越来越多样化,在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之外,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4

以选取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高等专科学校、鞍山科技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地矿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1 080份,其中有效问卷 1 050份,有效率为 97.2%。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又称 Cronbach 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问卷信度的分析指标,进行信度、效度?z验,根据检验结果除了发展能力的因子信度较低,其他的信度系数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故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一、构建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至“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实质就由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首先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重视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助推辽宁经济转型升级,是辽宁高校的重要责任。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地矿类专业作为辽宁省高校的优势及主打专业,如何构建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继续保持地矿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成为新时期地矿类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与落脚点。而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矿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则有助于适应辽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目标的实现。

二、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地矿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地矿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了解情况有四个选项,其中选择“清楚的”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38% ,选择“有点了解”的占34%,选择“听说过,但不了解”的15%,选择“完全不了解”的 占13%。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缺乏了解,在学习、求职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在“您认为培养核心竞争力对您将来就业帮助大吗”的问题回答上,选择“很有帮助”的仅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27.3%,选择“一般”的占42.5%,选择“没用”的占15.6%,选择“不知道”的占14.6%,这也反映出目前地矿类大学生对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主观上态度不积极,是影响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

2.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你认为学校影响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的问题回答上,选择“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没有联系实际”的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29.7%,选择“软件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的占27.3%,选择“没有很好整合教育资源,造成浪费”的占25.1%,选择“学校不注重教育理念创新”的占17.9%。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部分高校教育体制与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招生管理体制中一直沿用单一的“分数制”,这种传统的单一分数制,导致学生重视学习知识,忽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地矿类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偏差,直接影响就业效果

本次调查中,在“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上,选择“沟通协调能力”的最多,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 34.2%;其次是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占28.5%;再次是选择“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占15.9%;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占10.3%;选择“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7.7%;其他选项占3.4%。这与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欠缺最多的能力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创新不足,欠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悖,这也说明当前仍有很多地矿类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同时还有部分地矿类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很少能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因而忽视大学期间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你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多少”的问题回答上,被试大学生中有46.7%的人选择了“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很有前途”,但是仍有28.6%的学生选择“没有前途” “无所谓”,体现了他们对所学专业、对未来就业存在一种迷茫的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

三、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1.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构想

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构建与地矿类专业教育有机融结合、与创新型人才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建设,为拓宽地矿类大学生就业出口、增强社会适应性,编写最系统、最前沿的创新创业的方法、技巧等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遵循“以课程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原则,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打破传统课堂填鸭式认知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景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感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通过体验式的小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在创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课下在线视频或微课学习,课上分享、互动交流、讨论完善,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同时还可以尝试为学生们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提升平台,并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组建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班。定期举办各类创业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为老师、同学获取相关信息,增进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便捷的网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除了安排校内教师进行专门讲授和辅导之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家、银行家、风险投资家等来校兼职授课,成为创业辅导团队成员,并从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考试方式三大环节入手,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67-02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则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的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创新创业人才。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模式和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从地方高校层面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以探讨,着力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求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实训场所和教育氛围等因素影响,与省会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体系不完善。虽然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开始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在近5年才开展相关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是借鉴重点高校经验,未结合院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致使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理念陈旧、滞后,指导创新创业时往往“水土不服”,创新创业项目或成果往往与生产实际脱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未形成成熟独立的培养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力量薄弱。目前,地方高校普遍缺少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由职称学历较低的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或辅导员组成,基本没有受过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理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致使地方高校缺乏一支能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3.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场所少、条件差。地方高校扩招后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忽视了实践、实训场所建设,部分高校只进行理论教育,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放任自流”;有些院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训场所,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提供给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的设备多是从教学一线退役的陈旧设备,条件差,效果难以保证;也有高校选择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往往基地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不太欢迎“外人”的介入,导致实践活动得不到支持,多流于形式。

4.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环境不完善。目前,地方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漠视对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在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等方面未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往往停留于表面,内容单一,影响力不大;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很难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解决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研究国外及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院校实际,逐渐树立科学先进且符合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要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重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其次,要结合院校办学定位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知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推行“公共通识+专业融合+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引进网络课程,注重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2.广开渠道,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地方高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创新创业师资短缺问题:(1)地方高校按照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提高创新创业教师待遇,配齐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制定培养规范,拓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2)地方高校要努力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以提升专业教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3)地方高校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行业资深专家做学校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授。(4)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彭明生(1964- ),女,湖北武昌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贵州贵阳55008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0-02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已经摆在各大高职院校面前,这一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也日益引起了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的注意。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大学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在这一时期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想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便是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进行规划的一种教育体系。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他们良好的职业修养。所谓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在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规范下,通过融合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迅速及时的信息反馈体系和实事求是的目标调整步骤,以确保学生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独立地面对外界环境,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整合最大程度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来,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给以全面系统的理论传授,以及在实际的求职和任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辅导。对于作为求职者的学生而言,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很有必要;不仅如此,职前的职业能力测评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要保证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自己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更加注重实效性。为此,应当在入学之初就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养教育。认识自我是目标实现的第一步,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科学地规划自己,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和力度的合理。除此之外,还应当了解环境,这个环境同样也包括职业环境,即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状况,否则也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1.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合理的职业发展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若要在这两个环节取得成效,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久的、有计划的工作。大学生若要形成清晰的职业意识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必须自入学之初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否则,到了毕业之际往往会很迷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性决定了短期内难以见到突出的效果。突击性的教育只能是揠苗助长,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2.系统性。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主要是就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而言。所谓纵向,就是要在每个专业的新生入学之初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之后的大二、大三阶段都要进行不同的培养和教育。所谓横向,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结合学科专业,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教育。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职业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3.专业性。所谓专业性,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综合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它要求管理人员、课程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在熟知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熟悉事务性工作,同时为保证综合素质的达标还要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学习。

4.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是理论教育,还是一种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要认知社会和自我,而且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也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就需要他们投身到实践环境中去感知社会,通过锻炼去了解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够更加接近于自己的职业意愿。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特点之后,就应当积极地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育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它集理论教学、实务训练和职业测评于一体,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针对大一新生也要有计划地开展这种教育。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却完全相反,职业生涯教育仅仅是针对毕业生举办的几场就业讲座而已,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教育。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关于“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具体回答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30名大一新生中有25人完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占总人数的83%,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新生中并未有效开展。大二学生30人中有23人完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占比76%。值得一提的是,回答“了解一些”的5个人均为教育系专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他们的选修课。大三学生随着毕业临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明显比大一大二学生的了解需求有所提高,因而回答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与大二学生相比下降了13%。

基于以上情况,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特别注意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一学生入学不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认知职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认知职业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除此之外还要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所了解。针对大二学生,应当进行一定的专业教育,锤炼专业素质是这一阶段学生为职业生涯规划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深入钻研相关理论知识,为今后能够胜任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大二阶段应当积极地为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帮助想深造的学生了解升本科的信息、入伍、创业咨询服务等,举办专门的专题讲座;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则对他们进行就业能力培训。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各种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做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前的培训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应提供有关培训。另一方面,应当训练学生的就业基本能力,例如准备求职材料的能力(简历制作、面试礼仪)、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等。大三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重要一站。此时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以及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应当及时地对毕业生群体进行宣传和教育,如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除了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改革以外还应当探索新的实施方法。本文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不定期地举办讲座等,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传统的授课地点。但是这种传统的授课地点也能够挖掘出巨大的潜力。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结合现实中的成功例子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加事例的教育。同样,也可以聘请校外人员在课堂上讲述职业经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小组成员采用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价方式。在互评中,学生通过对方对自己提出的意见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尽早地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情境模拟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分角色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在职人员处理事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训练学生的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模拟面试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相当关键,例如幼师专业学生的说课水平等都可以在这种方式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网络教学法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测试学生心理、测评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使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都成为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此外,在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社会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是这一体系的必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例如各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与专业相近的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校外实习培训基地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形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都能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加强。结合社会组织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志愿者活动中创造机会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和企业,保证他们能够在社会和企业当中充分接触职业岗位和职业环境,尽早适应。同时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形式,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不定期讲座

这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增加对“职业”一词的深入了解。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这些人员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经济形势的最新动向武装学生大脑,使之能对外界做出最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成功就业、考研的学生介绍求职经验和考研经验,与考研辅导机构、公务员辅导机构合作,邀请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传递最新资讯。

[参考文献]

[1]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2]孙嘉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3]王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教师,2009(24).

[4]吴绍琪,陈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