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学;融入
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一直以来都束缚于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中,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一直扮演着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偏低。而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则能够为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数学思想方法综述
(一)内涵与分类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指引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学科并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方法、具备这一学习能力的方法论,以这一方法论为指导,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并以该能力的应用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探索欲被激发,以兴趣为动力来实现高效学习。以数学思想为出发点,在全面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并掌握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逐渐具备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分类上,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整形结合、分类探讨以及问题转化这几种思想。
(二)实现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的意义
作为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在,将数学方法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在具备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这一思维能力的应用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学科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随之实现大幅度提升。从目前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看,基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加上学习难度的不断提升,致使学生学习的难度与压力逐渐加大,进而产生厌烦、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能够掌握同一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单一且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难以从根本上具备数学的学习与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为了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该学科的教学之中。
二、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在探索求之过程中的融入
在实际落实该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实现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只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才能够在逐渐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具备数学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探索求之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现对定理以及公式的推导,摸清因果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借助这一过程中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这一思维能力,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实现在例题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数学学科教学的开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例题为先,然后再进行相应类型习题的练习,并逐步深化这一知识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提升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在例题讲解阶段实现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的重要性,要从例题讲解开始就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这一方法论来实现对例题内容的归纳与总结,进而逐步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具备数学思维能力,能够适应教学节奏并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这一方法论的分类标准,实现专题的讲解,促使学生具备相应类型的思想方法,并实现有效运用。比如:在实际进行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良好师生互动来确保学生思维能够跟着教学节奏走,并在讲解完例题之后引导学生实现对解题思路的总结,确保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具备这一思维模式,并在逐步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这一思维能力。
(三)实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融入并注重小结归纳的落实
在该学科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师讲解例题时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但是一旦转移到习题训练时,学生面对知识问题形式的变化,就会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思路。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未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学生没有把握住知识点的内涵与本质,相应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确保学生逐渐具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及时进行知识的小结,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以及相关知识内容的连接等,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能够为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奠定基础,并逐步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日后该学科的深入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探索求之过程中、例题讲解过程中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并要注重小结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充分实现数学思想方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2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就触及到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既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
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时感到有序而轻松。学习高中数学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高度来掌握它。高中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3
网络环境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一、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特点
“校校通”“四配套”“龙芯”等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推广,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网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Internet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日趋普及,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网络环境这一独特语境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网络环境能给课堂教学提供更贴近生活的场景模拟,让学生们更加注意到数学这一学科和生活的关联。学生们自然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能注意到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体验和数学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初中数学知识成为活学活用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定理和公式。
其次,网络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老师们可以为空间图形进行演练,让孩子的几何思维得以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更加直观的演示,以直观的图片、声音等方式去诠释抽象的公式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上网查资源或者利用交流软件在线上请教自己的同学或老师。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促使现代教育在教育因素上要网络化,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要信息化,开放化。”利用网络资源这一平台,不但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也能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让学习变得更立体化。
二、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传统模式中一样有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所以,我们谈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时,从这两大主体出发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
(一)网络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作用
许多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不能自主思考,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以数学科学方法为依据,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实施方案,把数学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维体操”,突出数学学科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由于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教师需要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担负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的责任。
2.情境观察的指导者。首先,要交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观察的要求;其次,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最后,还要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观察结果和进行评论。比如,在直线与圆的关系这一主题教学中,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分别演示出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和相交关系。还可以提出三种具体关系让学生们进行操作和演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们对直线与圆的关系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设计不同的学习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计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边界的提问性问题,引导作更深入的讨论。
4.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不正确之处,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导;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适时地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学习的辅导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延伸到课上,比如在学生们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在线上与老师进行交流。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观点。
1.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要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主体意识,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要贯穿在学习的始终。比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可以利用网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就算不能彻底地解决预习中的困惑,也能增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对网络学习的应用能力。
2.利用网络的自我测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总结和自我评价。比如,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到公共平台上让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有了客观的认识。还可以利用专题网进行自我测试,不但起到练习的作用,也起到了自我评价的作用。
学生还可以尝试着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到网络上面,方便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可以建立班级的公共邮箱和公共平台,方便学生的交流,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小结
在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有着新的特点,恰当地利用网络环境,能极大地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加更多的学习资源。在这一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配合才能让网络、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侯婕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7):1.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4
关键词:活动课 数学建模 数学思想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启迪智力,形成牢固的模型印象,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好素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如何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课,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教学难点,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的意义,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策略进行分析。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在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技能和理论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要考虑到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更要遵循初中年龄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要学生能充分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把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该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实现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通过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还不知道,这些未知的内容该如何去建立与数学知识相适应模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在这个活动课程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考验,获得不同的感受,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实践也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某些方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讨论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比单个人奋斗更容易成功的事实。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成功,不同的收获,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数学活动课以其独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理解、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上好活动课,就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策略
(一)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其他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丰富有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活动课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学生数学的积极性。如七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课堂上学生自主地、有趣地选用图形,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安排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公布。在游戏期间可以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发散思维,在游戏活动中获取要学的知识,使他们感到既轻松又愉快,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数学建模在活动课中的作用
数学模型包括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各种公式和各种理论。因为它们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数学模型的科学。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析或近似地求解,并对其结果返回到实际中验证、解释。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实际问题数学模型;(2)数学模型数学的解;(3)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如因式分解内容的教与学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如果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提供背景,将抽象化为直观,建立模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利用数学活动课程的展开来引导学生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综合地看问题,慢慢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解题套路中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三)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当然,初中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相当丰富,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逐步渗透化归、分类、建模、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1.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中感知数学思想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课本中有不少的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很容易出现错误。
2.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化简2(x+y)-3(x-y)+4(x+y)+(x-y);我们将x-y、x+y分别看成一个整体,就使得形式复杂的式子变得简单,计算起来也容易多了,这种方法就是“换元”,它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才能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获得优化的解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注重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性与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探究”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
同时探究性活动必需满足各种不同层次认知水平学生的要求,数学活动课程设计要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探究问题,全部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在活动课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内容上设立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数学活动课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同学,可以组织一个数学竞赛培训小组,举行有关竞赛方面的专题讲座。对于基础知识一般的同学,如果不切合其实际能力,去深化课堂知识,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数学太深奥、学习太吃力,使他们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这类学生,就应该多组织一些如数学游戏、制作几何模型、测量、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这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起到了课堂和书本难于达到的效果。
(五)在数学活动课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运用能力之外,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取向。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一方面既要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态度,与此同时,又要制造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从而通过数学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以初中数学中“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活动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开展首先需要准备测量工具如测角仪、卷尺,其次确定测量对象,底部可以到达的建筑物、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为了有效提高活动课程的组织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设计方案,然后在相互协助的前提下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写出活动报告,并总结出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活动前应提出安全方面的要求,观察、指导活动做必要的记录,并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数学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发现、验证规律、结论,然而很多方面并不是单个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或者说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得更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机,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课程实践中培养相互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课,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王苏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2).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5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
一、高一新生数学现状探析
1、环境和心理问题
对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集体、新教材、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理想、带着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带着好奇心、上进心和顽强拼搏的决心走进了高中,对一切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高一老师的教学应注意采用由浅入深,由旧引新,由具体到抽象等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教材难易问题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这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在数学学科中,初中阶段,对因式分解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很低,只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和利用公式法,对在高中常用的十字相乘法不做要求,不满足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基本局限于公式法,学生普遍使用计算器解题,计算能力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有所降低。二次函数教学没有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造成学生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认识肤浅,不能根据图像说明性质。这些都弱化了相关的知识点,不适当补充强化,学生就很难接受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
3、内容多少问题
在初中,由于内容不多,题型转弯较少,课时充足。因此,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点、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化,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归纳总结,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减少(周一到周五每天1节),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度加快,对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化,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讲到位。这也使高一学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一教师应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一些解题规律和技能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解题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4、适应问题
我对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了分析比较,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上表演的机会相当多(这是高中数学教师忽视的一个环节)。还有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的是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授课时在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强调过程,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所选例题应和教辅资料上的习题有机统一。
5、方法问题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辅导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抓好高一新生数学成绩的措施
1、抓好入学教育
(1)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向学生介绍高中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学生要预习、复习、作业、再复习,学习上做到四多,即多读、多练、多思、多问。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做笔记。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不拔高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后延伸课本。在难点处理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2)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注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
(5)重视专题讲座。教师可以在每一单元或每一章结束时进行专题讲座,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弥补弱点和拓展知识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专题小结范文6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