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1
一、前言
滁州习惯上称为“皖东”,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汇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长江下游北岸。滁州市近五年旅游业发展分年度指标实际情况如下:
二、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笔者通过对滁州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以及对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分析、偏好调查情况分析和客源市场的总体分析,认为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该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品特色,准确掌握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确定产品的主题、规模和层次,满足各个阶层旅游消费的需求。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谱系理论将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分为重点旅游产品、基础旅游产品以及辅助旅游产品三个层次,并且对各层次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就是大明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以及红色爱教休闲旅游产品[1]。
三、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开发之环境策略分析
产品开发的外在因素最为主要的就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分析目前滁州地方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需要从根本上完善相应的环境策略,最后使得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氛围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科学观念支撑,促使文化品牌发展意识实现进一步强化
观念是开展行动最为基础的先导力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当地政府以及企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形式的思想意识,围绕文化品牌发展这一个核心,推进滁州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实现进一步增强。正所谓“21世纪实质上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在品牌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作用”,由此可见,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品牌的构建,首要的工作就是在文化特色方面下功夫[2]。文化特色实质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目前已经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核心价值体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跟公司的管理工作人员完成思路的根本性转变,品牌发展意识要实现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掘滁州的“醉翁亭”、“滁菊”、“花鼓”、“欧阳修”、“明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极具滁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形成,在上述基础上正确的引导消费人员,使其对滁州文化产品所形成的消费愿望实现进一步准确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目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正呈现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更多的人们希望旅游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并且实现高层次类型的精神文化的需要,红色爱教旅游产品最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二)政策支持,实现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产品开发中的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制度保障部分。在文化产品开发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有时候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倾斜趋势,会根据滁州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服务等各个环节,给予其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文化产品开发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地方文化产品开发同时也会促进滁州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项非常显著的优势[6]。所以,滁州政府部门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地方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颁布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优惠措施,最大程度的满足滁州文化产品市场发展,实现其良性发展。
(三)联合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强化地方“产、学、研”合作
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不仅需要政策以及理念来支持文化产品开发设计,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技术以及不断的加大创新的力度。目前,滁州文化产品的质量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同时其创新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等问题。所以,企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则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将目前滁州现有的资源充分的发挥出来,促使技术创新力度实现进一步强化,完成创新性产品的有效研发。
(四)有效完成生产协调,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线进一步完善
生产线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类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滁州地区文化产品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其产品线明显的不足,同时存在系列化产品缺乏等问题。所以,在要实现进一步的创新,滁州地方企业内部需要最大程度的引进设备以及相关的新技术支持,实现生产的最大协调,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线实现进一步的完善。在完成协调之后,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线就会实现进一步的丰富化以及有效化,可以实现多类型以及多系列产品的类型,使文化产品类别实现进一步的丰富化。除此之外,生产线实现进一步完善可以对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借鉴,进而使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实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整体文化市场趋于同质化这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四、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
文化产品开发中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严格的讲,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对文化产品的造型、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材质、产品的消费人群、产品的营销模式等各方面细节均直接造成影响。所以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设计策略研究分析。开发滁州地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初步确定相关概念
在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流程中,最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设计任务的明确,也就是说完成初步确定相关概念。需要在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中,以及用户定位工作中完成概念的初步确定。综合考虑相关的因素,之后在上述的基础上满足产品的预期目标。在初步确定相关概念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目标人群的定位、产品的定位、人群范围的定位以及目标市场的有效定位等工作,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做好详尽的设计描述等。
(二)设计元素提取
提取设计元素实质上可以将其称为抽象创造过程,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设计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目前应存在的相关素材来完成创作工作,对目前已经存在的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的转化,使其实现进一步的抽象化,并且实现再一次重构,逐渐将其形象转化为简洁的以及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次研究选取滁州特色文化产品开发作为主要的案例,在滁州地方文化元素中设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去捕捉以及发现美相关的设计元素,在合理使用相关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取这部分文化元素,将其发展成为一部分较好的设计素材类型。之后,设计人员需要转化以及抽象化所提取的设计元素,严格按照滁州的实际文化特征,同时还要从根本上结合现代设计构成的方法来完成重构工作。
(三)合理功能的有效结合
文化产品最为本质的属性以及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实质上指的就是合理功能。产品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功能,其次是形式,在涉及到功能的时候就一定会跟形式紧密联系起来,提取设计元素,实质指的就是设计形式的几点表现。在提取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产品设计出发点以及产品设计切入点基本确定,但不是说全部的元素都可以在产品方面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元素形式以及设计元素功能两者实现充分考虑,并且使其实现有效的结合等。设计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好坏区别,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性判断。
(四)方案转化的设计工作
只有在转化为实际产品之后方案转化的设计才可以将其基本的功能性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开发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也一样,需要转化设计方案进行生产,所以,方案转化的设计需要紧密的结合企业实际的加工工艺,需要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设计工艺跟制造工艺脱钩等问题的出现,不然设计方案跟进行转化后得到的实物效果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这样一来不仅导致资源被浪费,同时导致预期的效果也不明显。分析其本质得到,设计方案转化中还包括以下这部分重点的设计:对工艺和设计方案的衔接设计,工艺和设计方案的衔接会导致产品的转化效果受到直接的影响。
五、总结
在对游客对滁州休闲旅游偏好调查分析中,笔者在滁州各地进行了一周时间的实地考察之后,从根本上分析了滁州休闲旅游的特征。同时还在滁州主要的客源市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现实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得出结论以便对滁州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数据基础,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对其进行产品定位。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2
一、狠抓思想发动,推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有序展开
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连续开展了多年,加之当前又在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为避免一些同志对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产生厌倦懈怠情绪,分局领导十分重视思想发动工作。7月14日,分局党支部召开道滘交通分局2006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分局领导分析了当前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阐明了当前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全局党员干部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参加学习教育活动,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切实做到干净干事、为政清廉。会上,分局党支部同时对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提高认识、注重实效、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工作要求。会后,分局办公室及时制定《道滘交通分局2006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学习内容、时间安排、教育形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避免了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为确保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取得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狠抓学习教育,确保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3
纪律·安全
二、 活动时间
XX年3月1日—XX年3月31日
三、 活动范围
白莲洲小学
四、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中心学校德育处的统一部署,我校围绕纪律安全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五、 活动内容
(一) 纪律安全方面
1、利用课间操讲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教育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当学生们听到一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伤亡事故和令人胆战心惊的数字后,都很惊叹,但更多的是深思。从学生们由开始的躁动不安到后来的静默不语中能看出,很多学生从中已有所领悟。
2、积极营造活动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和各个班级的主题板报,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纪律安全精神,增强学生们的纪律安全意识。各班班主任都很认真及时地召开了此次主题班会,并做好了相关记录和总结。各班板报也如期出好上墙,在检查中发现,很多板报都是由老师们亲自设计和板书的,一个个醒目的主题,如《安全重于泰山》《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安全记心中》等赫然呈现在黑板上,相信也铭记在学生们的心上!
3、加强常规管理,督促少先队干继续坚持每日两次对卫生和红领巾佩戴情况的检查和评比记录。本学期还安排值日队干加强课间纪律安全监督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并扣班级积分,在小黑板中进行全校通报,以起到警醒和教育的作用。
(二)文明教育方面
教育学生言行举止都应文明,不要打人骂人,说脏话,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助互爱,积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六、 活动总结及反思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道德教育;纪律精神;牺牲精神;自律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82-02
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他也因此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现实主义的反映。这一时期,法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一系列政治革命是涂尔干理论形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然而,吸引涂尔干关注的却是这些革命活动的消极后果,即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失范(anomie)现象。涂尔干认为,法国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加强道德的调节作用。然而,在西方历史上,道德从来都是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呈现出道德最初的面目,涂尔干提出了纯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道德的三要素
在涂尔干看来,初等教育的议题是围绕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三个道德要素展开的。当涂尔干在研究道德这一社会事实并着手构建理性道德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长期以来,道德与宗教之间确立了密切联系,如果清除一切宗教性的内容,而又不提供任何理性替代物,那么就有把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也清除掉的危险,从而有可能失去理性道德的内容。因为这些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虽然披着宗教外衣,但都是一些从未得到体现的基本道德要素。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发现隐藏在宗教外衣下的道德基本要素,于是他就开始了对道德要素的考察。
第一,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涂尔干认为,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它说明了在某种既定的情境中人们怎样去行动。规范的功能在于确定行为,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使行为具有一致性。涂尔干把行为的这种一致性称为“常规性”,而权威性构成规范的另一个特征。人们之所以按照规范规定的方式去行动,是因为外在于人们的规范具有某种权威力量,它命令人们如何去做,人们只得服从与默认。常规性与权威性是规范的两个特征,实际上就是“纪律”的两个方面,纪律就是要使行为符合规范。然而,纪律与规范总是表现出令人讨厌的约束性,他这样来论证纪律存在的合理性:任何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与之抗拒,就必须会在无限中迷失自己;所有能量往往都会无限地扩张,最终使自己趋于消亡。对于不容忍一切约束和限制的人来说,阻碍其发展的乃是无拘无束、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之所以需要纪律就在于它具有抑制功能,可以防止个人私欲无限制地膨胀。
第二,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的分析是从对人类行为的划分开始。涂尔干认为可以根据人类行为的目的来区分人类的行为,分为个人行为和非个人行为。涂尔干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当然,非个人目的既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个他人的目的,也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些他人的目的,而是超越于个人的集体的目的。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涂尔干的社会观——唯实论和整体观。如此,我们就得到了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第三,道德的第三要素:自主或自决。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为,或者说,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引用自然科学的例子来说明道德自律的特征,从科学知识入手来解释道德自律。“没有其他获得自主的手段,科学乃是我们自主的源泉”。他指出,人虽受自然界的支配和控制,但人可以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去了解自然界,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使自己变得更自主。人既然在物质世界中通过科学知识而获得自主,在道德王国里也同样可以如此。“我们只能以我们征服物质世界相同的方式来征服道德世界:创建一门有关道德的科学”。如果创立一种道德的科学,人们同样能够了解道德的起因与功能,就能理智地服从规范,有意识地遵守规范,无需外部的强迫,也丝毫没有约束。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自律精神——道德的第三要素。所以他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行为,光靠遵守纪律和忠于社会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识,要尽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行为的理由,只有这种意识才能使行为自律。但是与涂尔干所提的道德的前两个要素相比,涂尔干对自律精神的论述比较薄弱,也有明显的缺陷。他认为:“从科学而且只有从科学中我们才能获得指导道德行为的观念。”这显然夸大了知识在道德中的作用,混淆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区别。
涂尔干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由其个体社会化理论引申而来,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社会品德个性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涂尔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主张个人献身社会,主张道德判断以社会利益与要求为标准。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上,涂尔干反对以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而把科学和历史定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他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因为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还指出教学应注重集体和整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涂尔干指出,在德育过程中,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能给儿童阐明道德原则,使它们真正是合情合理的、可理解的,从而改变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解释和理解都是必要的。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提出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涂尔干对宗教道德的改造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宗教与道德的同构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隐藏在宗教中的那些一直在传递着道德价值的理性因素。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基本要素。尽管涂尔干对宗教道德的批判和改造还不完善,但是他看到了这一问题在西方社会中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分析宗教的本质为道德的世俗化提供合理依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经验和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
(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居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虽然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涂尔干反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律,但这种自主是有限的。他所谓的自律只是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式的或习惯化了的自觉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没有个人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自由是创造性的首要条件。人在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状态下不会有什么创新。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创新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包括创新能力等智能层面,而且包括创新个性等人格层面”。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压抑个性,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只有发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氛围,创设一个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宽松环境。
(三)加强学校在德育中的作用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其德育的效力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要根据社会的变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关注和了解社会现实与生活的知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
[4]李大健,等.高校整体性、开放性德育体系的构建[J].云梦学刊,2008,(2)
[5]EmileDurkheim,MoralEducation[M].NewYork:TheFreePress,1961.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5
一、掌握两大特点
1.动态性: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学生的思想往往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其特点是动态性而不是静态性。
2.经常性:体育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干扰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得到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中都要注重强调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二、遵循四条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过程。通过执行课堂常规对学生的表扬,接受课堂常规中反馈出来的批评,以及严格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教师应遵守课堂常规,树立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因地制宜,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如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跳跃项目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舞蹈、韵律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等。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教育。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队形队列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规范整齐性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保养运动场地、送还运动器材,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高尚品德。
4.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由于爱好的不同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不管是好的现象或是错误的倾向,都要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作引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倾向。课堂上教师要言尽必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说服,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
三、运用八种方法
1.意识教育法。意识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目的、任务、意义、途径和效果,动员其主观意识和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长跑知识、技能、技巧、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会碰到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讲评、座谈讨论、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情感兴趣,把握好学习动机,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培养好品德。运用说服法做好充分准备,要做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观点、有事实,通过具体事例进行科学分析的指导,以理服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困难训练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改变动作节奏的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和“示范”下,学生勇敢面对困难,通过自身顽强的拼博,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规范反导法。用制度和规则的制约,指导学生的行动,培养很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如体育课的课堂纪律、规章制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努力做到做好。又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和遵守,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体育情操。
5.批评教育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行为,纠正不良倾向,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出警告,提醒学生注意;在小结时,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对问题较为严重,一时不能接受意见的应该采用个别谈话,并配合班主任或家长,帮助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一定要注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语言要精炼文明,态度要认真诚恳,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感动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方法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6.评比竞赛法。通过检查评比和竞赛,考评学生在体育课中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表现。其内容包括组织纪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守游戏竞赛规则,爱护公物、互相帮助等。由于青少年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评比竞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评比竞赛,条件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等,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公正。
7.表扬鼓励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博精神,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作出好评,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习积极性。表扬要一视同仁,谁做得好,就表扬谁;对过去有过错误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8.榜样教育法。榜样对青少年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教育方法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二是用学生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学生看得见、模得着、利于正面的学习;三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以整洁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举止,严肃的作风给学生树立榜样。
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身健康全面发展,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马卡连柯 自觉纪律 中庸之道
现代教育从学生踏入幼儿园的第一步开始,便反复、僵硬地教导孩子要把小脚放好,小手放平。纪律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并延伸到社会生活。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校纪律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依据,一种准则。因此,学校纪律教育切实有效地实施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社会公共精神的延续。
一、“纪律”的一般性涵义及性质
一般来说,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是团体中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在不同的团体中纪律总表现为规章制度、要求、守则等。
学校纪律是服务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但正是这种性质扭曲了纪律的本来旨趣。
二、马卡连柯的自觉纪律教育
安・谢・马卡连柯(AHTO H CeMeHOBич MaKa peHKO)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纪律则是达到集体的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的教育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式。“纪律是集体的面孔、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集体中的一切,归总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同时,他还认为纪律“可以使每一个性、每一个人达到更有保障、更加自由的境地……使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权利、道路和可能的发展有充分的信心”。因此,马卡连柯提出了自觉纪律原则。
马卡连柯的自觉纪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律,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是自觉的,即“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着别人的面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细致,一样地认真负责”。他还提出:“如果把纪律仅仅看成是手段或方法,那它便会立刻变成诅咒的东西。”马卡连柯在对自觉纪律教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为后来者研究提供了契机。
三、中国的学校纪律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围绕的核心。我们很少去关注一些相对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体验过“手背后上课”、“男平女短发式”、“校服天天必穿制”等校纪校规。当然,我们不是全盘否定这些校纪校规的存在,学校纪律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严肃校风,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头发和校风有什么直接而重要的联系;并不是说不提倡穿校服,在一些如升国旗仪式、运动会等有需要的场合,我们还是很支持并提倡多穿校服的,但不能要求学生天天必穿,哪天一不小心不穿,还得挨校纪校规论处。孰不知,不是我们的学生有问题,校纪校规才是最大的问题。归根而论,便是我们教育者的思想有问题,统一校服、统一发式、学内容,最后达到思想统一,这就如出窑的砖块码得整齐划一,我想,“废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种强制性且具有强烈工具性的纪律教育,抑制了学生思维,也遏止了个体的个性发展。
(一)背景分析。
剖析造成这种工具性纪律教育背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个体因素。
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没有顾及其他因素的存在,我行我素。
2.家庭因素。
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加剧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有的家庭则过于严格管理,使孩子在学校有逆反心理的产生。
3.学校因素。
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及其影响,教师对学生只管行为,不管情感交流,更有甚者做出不恰当行为,丧失了教师的威信和说服力。
4.社会环境因素。
外在不利环境影响个体的行为导向,使其产生不正确的行为模式。
(二)培养“自觉纪律”意识,把好纪律教育这把双刃剑。
纪律教育过松会造成群体散慢,而过严则又陷入了条条框框的工具思维。如何把好纪律教育这把“双刃剑”,我们结合马卡连柯的自觉纪律原则与当前我国学校纪律教育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提高学校纪律教育工作。
1.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意识。
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这种意识,不仅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纪律,而且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纪律。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把这些意识既融入到道德理论课中,又贯穿于全校的活动中去。让意识形态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中,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熏陶。日复一日,学生便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
2.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马卡连柯强调指出,在纪律培养过程中,教师自己对纪律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如果教师自己敷衍地对待制度,就很难形成遵守纪律的风气,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教师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神。
3.奖罚并重。
在纪律培养中,教师要适当使用奖励与惩罚。马卡连柯提出适当的奖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其行为价值,使其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展现正向行为。合理的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毅力。因此,教师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并从学生特点出发,采取差异性的奖罚策略。
4.改善方式方法,合力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善培养方式、引导途径,加强自我约束教育的引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可授受性,方式方法要力避繁琐。同时,教师要重视家庭、社会在个体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三者合力,循序渐进来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力图促使学生从纪律教育的客体转向主体,让学生主动带动群体内与群体间的纪律约束力,并形成良性循环。马卡连柯认为,正确的纪律教育方法应该是使正确的纪律形式与自觉性结合起来,以产生纪律上的和谐。
在纪律教育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掌握尺度和分寸,要遵循“中庸之道”,即找出培养自觉性与克制能力的尺度,这是纪律教育的重要原则。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性,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喜欢而非厌恶的活动的习惯,使纪律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内在发展有利的教育因素。
参考文献:
[1][5]吴武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