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实践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实践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实践教育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教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的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幼儿每天的行为中有5%属于非习惯行为,而95%属于习惯行为,习惯行为一旦养成,其实非常难改的,因此,幼儿的习惯养成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涉及了家庭、学校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有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养成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良好实施。首先,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以及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如何绘画,就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画,因此,我们应该在这幅图画上绘画出最美好的线条,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天性,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又空洞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幼儿的心灵中种上美好的愿望,这有助于幼儿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有助于幼儿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的幼儿是独生子女,或者有很多的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论是独生子女也好,还是隔代教育也好,现在的幼儿承受了太多的溺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就剥夺了幼儿生长中的一些权利,使得幼儿的性格等方面出现缺陷,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想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幼儿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幼儿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家长以及教师等都应该为幼儿做好榜样,同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等还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长以及教师做好榜样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些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幼儿,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我们知道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要为幼儿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幼儿阶段,幼儿的生长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与学校,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由于父母的工作等原因,家长往往将幼儿早早地送到幼儿学校,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就充当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学校中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这样幼儿才能够从教师身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养成。例如,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都要跟幼儿道早安,送自己的孩子出门,跟教师问好;然后在学校中教师要迎接幼儿的到来,然后跟幼儿问早安,道好,跟家长问好等,这样幼儿就会模仿家长以及教师的行为,跟家长以及教师问好,然后跟自己的同学问好,等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并且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融入学生的集体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社会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家庭以及学校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将这种环境融合进幼儿的生活,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在这部电影中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无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他经历着他自以为的全部真实,因此,他的性格以及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楚门仍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养成我们期待的性格。可见环境对于我们的行为以及性格甚至是环境的影响何其大,因此,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此,家庭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要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对于某一件家庭事情进行商议,这样家庭民主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以及责任感,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其次,学校是幼儿生活的第二重要环境,在学校中教师等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并且自由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等意识的养成,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中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判断从而进行班长等班干部的竞选以及选择,这样可以养成幼儿的责任感等,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社会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不如家庭以及学校等重要,但是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公交车上,要宣传给老人、孕妇等让座,让幼儿在切实的实践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通过实践提升幼儿的自信,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幼儿养成教育对于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促进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并且促进幼儿各种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幼儿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家长等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姚慧珍.幼儿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2013(11):18-19.

[2]程为文.农村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教育,2013(18):27.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2

一、直接的经验,自动的研究

陈鹤琴先生说:“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他提倡教师要培养孩子乐于学习、好奇探索的态度。美丽的玻璃画一个下雪天的午后,教室里热腾腾的,窗户的玻璃上都蒙着一层水汽。辉辉吃完饭,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座位上,跪在椅子上向外看,却什么也看不见。他伸出一只小手在玻璃上擦了一下,外面的东西看清了,他就将小脑袋贴在那里往外看。这时燕燕也吃完了,她看到窗户上辉辉手擦过的痕迹,也用小手在玻璃上画起来,并对辉辉说:“辉辉,看我画的圣诞树。”辉辉也用手指画起了画,不一会儿,玻璃边聚集了很多的小朋友,在有水汽的玻璃上写写画画。老师看到了,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绘画方式。于是,老师也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来画画,过了一会儿玻璃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没有地方画了怎么办呢?大家建议一起朝玻璃上哈气!孩子们再次用手在玻璃上点点画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发的兴趣便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并保持其好奇心,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发现问题、仔细思考并找出答案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主动探索。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孩子加入了主动学习的行列,这种学习将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牢固。

二、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

大雨,我来啦!快入夏了,天气真的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有太阳高照,可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吃点心的孩子们站起来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有一些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小朋友,已经站到门外面去伸手“拦截”小雨点,有的想把头伸进雨中感受一下。老师看出孩子们非常想体验一下在大雨中的感觉,于是对孩子们说:“想不想到雨里踩泡泡?”孩子们欢呼雀跃:“想!”教师请想去的孩子穿好雨衣,卷好裤脚,从门口出发跑到对面的长亭里再跑回来,这大约需要十秒钟的时间。孩子们一边喊着:“啊,大雨,我来啦!”一边勇敢地穿梭在雨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和快乐。当老师真正把孩子当朋友,并与孩子一起游玩时,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有发展。

三、课程需预先拟定,也可临时得以变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教师须有相当的准备,倘使临时发生很有趣的事情,那不妨就改变拟定的功课,以作适时的工作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预设的课程如果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根据幼儿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兴趣自然地生成新课程。翻飞的羽毛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听教师讲故事,从一个角落里传来窃窃的笑声,奇奇正把涵涵羽绒服里露出的小毛毛揪出来,递给旁边的源源,源源把送过来的羽毛抓在手心里,达到一定数量时,摊开手掌,用嘴巴一吹。呼!所有的羽毛都飞散在空中。涵涵和奇奇忙把头低下,呼呼再吹,羽毛再次翻到空中,旁边的小朋友看见哈哈大笑:“下雪喽!”教师看到后,就停止讲故事,先让孩子玩一玩在空中翻飞的羽毛。之后,老师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羽毛可以飘在空中,很长时间不落下来,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飘在空中?把羽绒服里的羽绒,衣服还暖和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转移,被翻飞的羽毛所吸引。这时教师主动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羽毛的奥秘,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孩子爱搞“破坏”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合理利用孩子的天性,从小激发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去勇敢探索,必会有所获。

四、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凭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重构新的经验。我想让它们看看下雪……收拾玩具时,教师发现有一张桌子上面散落了一层细细的泥土,桌子旁边的自然角中也有一些泥土散落的痕迹,有些花盆中的泥土也有被手抓过的痕迹。经过周密的“侦察”,教师发现有一筐塑料动物玩具中被谁撒入了大量的泥土。教师端着这筐玩具到孩子中问:是谁把自然角花盆中的泥土撒到这筐玩具里的?”有孩子“报告”:“是涵涵干的!”涵涵坐在角落里偷偷地看老师,脸红红的。教师问:“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一句话也不敢说。教师放下筐后把涵涵拉到身边来,并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泥土撒在玩具里呢?”他抬头看了看老师的表情,发现是关切的、温和的,就怯生生的说:“我是想让小动物们看看下雪。”多浪漫的想法啊!教师被他充满爱心的想法所感动。教师心里想:下雪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并请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去赏雪。教师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感受,忘记孩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共鸣和宣泄。教师要爱护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他们,转变教育者的行为,落实幼儿教育的奠基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五、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我们以陈先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到了,幼儿园里各种树的叶子纷纷掉落,孩子们踩在落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一阵风吹来,阵阵落叶随风飘落,有的孩子就伸手去接飘落的叶子,有的去拾捡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童童问老师:“老师,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幼儿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他们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抛回去给孩子,引导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自由表达、倾听、质疑

老师问小朋友:“童童问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谁知道答案啊?”话音未落,小朋友们就叽叽喳喳的抢着回答。炎炎说:“是因为大风把它们吹掉下来了!”老师问:“那风不吹的时候,树叶会不会掉下来呢?”“也会掉下来”畅畅接着说,“是因为小树叶不听大树妈妈的话,大树妈妈就不要它了。”“哦,是吗?小树叶一定很伤心!”老师做出惊讶的表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树叶变老了,它没有力气了就从树上掉下来了。”东东神气地说。“秋天到了,树叶就变黄了,变黄了就掉下来了。”洋洋说。“变黄了就会掉下来吗?”老师问。“对的。”“那我们来看看树上的树叶和地上的树叶吧!”老师提出建议。小朋友们有的低头寻找,有的抬头观察,不一会儿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地上的树叶也有咖啡色的,也有黄色的,也有有一点绿的。”“树上的树叶有绿的,也有黄的,也有咖啡色的,绿的多。”

(二)集中矛盾焦点

“那树叶到底是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孩子们都不说话了,老师又请小朋友看看掉下来的树叶,用脚踩踩它,吱吱作响。这时东东说话了:“它们都干了,一踩就碎了。”老师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树叶为什么会干了呢?”“因为它里面没有水了。”“对,没有水就会掉下来。”好几个孩子都认同这个结论。

(三)动手实践,证明自己的理论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3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运用幼儿的生活实施幼儿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合理地生活,孩子们吃了什么、穿得怎样、一天睡几个小时等日常生活问题都是教育的内容。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应该寓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入园、晨检、早操、学习、游戏、散步、进餐、午睡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从《纲要》中的每个领域来看,比如在社会领域,就提出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很多学习活动,都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想到工作第一年遇到的一个小男孩,上小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当时我觉得很吃惊也很疑惑,在一次家访过程中我问孩子的妈妈:“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吃饭,那么平时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呢?”孩子的妈妈说:“他是我们家的老二,他爷爷盼了很久才有了这个孙子,平时衣食住行都是他爷爷一手包办的,从出生到现在小班,每一顿饭都是他爷爷喂的,小孩子很挑食,他爷爷每天都变着法给他做他喜欢吃的东西,以至于现在他只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不爱吃的一碰都不碰,也不肯自己动手好好吃饭,我也跟他爷爷沟通过,他爷爷说他还小,就是应该大人照顾着点,真是拿他们没办法。”类似的案例不是少数,很多孩子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实,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受到的教育是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他们就如温室的花朵,在外面遇到风雨就会倒下,过这种不合理的生活,就等于受到不合理的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在工作中我发现总有幼儿愿意主动地跟同伴或者老师分享生活经历。比如,每次放假结束以后,很多孩子都会主动说说自己放假的时候去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东西,等等,他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事实上,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一次经历,都是幼儿获得教育的途径。

3.为生活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要给儿童过儿童的生活,受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应当供给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凡是一切呆板拘滞不合理足以束缚儿童生活的,我们都完全烧掉了。”可见,陶行知所开展的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是为儿童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为生活需要的教育,比如,在组织的一次阅读活动《小老鼠分果果》中,我在幼儿能够看图书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运用白板课件,让幼儿感受首尾相连、连环套式故事结构的趣味性,并能根据提示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每一页画面都进行了细致观察,寻找答案。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故事结构让幼儿在我的引导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讲述。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讲述能力,最后将整个故事中几个关键的心理变化以递进的方式展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幼儿在画面的提示下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熟练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杜威曾指出“学校即社会”,即将社会上的东西搬一些进学校,这就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压缩到学校中,把真正的社会变成了虚假的社会,这种教育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进鸟笼里一样,顶多只是“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作陪伴”。这种教育,这样的培养方式,很难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真正从根本上协调社会与学校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我们应当以社会生活作为学校和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整个社会是幼儿生活的场所,也是实施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应当将学习活动扩展到大社会和大自然中。事实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具有专长的人学习。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教育,不能只将幼儿关在狭小的教室或幼儿园内,应该让他们获得更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幼儿园周围的街道、商店,甚至是节日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自然的景色和动植物,等等,都能够成为幼儿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都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只有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困难和疑惑,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4

【关键词】幼儿 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是指感恩戴德之意,应亦有感谢感激之情。主要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也是指主体对于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世界里,我们渴求内心的平静,呼唤奉献精神的回归,提倡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记恩、谢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导致幼儿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1.1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首先,网络文化的泛滥,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无限制以及媒体的娱乐化,对传统的道德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其次,富裕的生活,加之父母的溺爱,使很多儿童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更不知感恩。

1.2家庭因素。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们只要吃的饱、穿的暖、健康、快乐、长知识, 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却很少想过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 教孩子感恩。许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 家长到幼儿园接孩子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吗?歌曲会唱吗? 故事会讲吗?如果听到老师夸孩子脑子聪明, 智力好, 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的是孩子没有爱心、品德行为方面的缺点, 家长往往会爱听不听的。这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 忽视品德教育, 将造成孩子的"爱心缺失"。久而久之, 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不利于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1.3学校因素在幼儿园课程里关于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 虽有品德教育, 但还不全、不到位, 或是形式化, 表面化, 没有持之以恒, 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 做到知之而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 偏重于幼儿的智力教育, 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 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 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如何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

2.1感恩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儿童的第二父母, 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幼儿学会感恩, 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因此, 教师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 对幼儿表现出关爱行为, 应该毫不吝惜地经常对儿童说" 谢谢"。幼儿天模仿, 当教师对幼儿时时关爱,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 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 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 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2.2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请幼儿心理专家给幼儿以心理引导。另外,在丰富多彩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 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晨间谈话、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 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 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 比如学雷锋日、重阳节等节日, 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生日, 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 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 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 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 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 学会感恩与回报。

2.3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如某天早晨的户外活动中,我班的黄毅成小朋友采摘了花朵,我对小朋友说:"我听到有谁在哭,你们知道是谁吗?"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都说:"不知道。"我说:"我知道,是小花的妈妈在哭。她说,她的一个漂亮的花宝宝不见了,她在找它的花宝宝呢!你们谁看见了她的花宝宝?"好多的小朋友说不知道。只有黄毅诚小朋友一声不吭,把手藏在背后。"小花宝宝可能是找好朋友去玩了,我们帮小花妈妈找找。"我边说边走到黄毅诚身边,"哦!原来小花找黄毅诚做朋友了呀。"我指着小花说:"小花你怎么了?怎么耷拉着脑袋呀"我把花放到自己的耳朵边,"哦,小花说,离开了花妈妈就不舒服了。以后我们不要让漂亮的小花离开妈妈,好吗?"小朋友都说好……。漂亮的花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爱,并随即采摘。在这次随机的教育活动中我把小花当成是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它生命让它会哭、会笑有自己的情感,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关心它、保护它。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2.4给孩子创设回报他人之恩的机会。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5

一、让知识、技能指向实践

幼儿教师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将知识、技能作为培养内容的培养体系。“知识化”教育就是以知识、思维为培养核心,将二者“知化”的教育。在实践中,知识化教育表现为对实践的某个片段、场景的模拟,其具体实施过程是将幼儿园的某个片段在场景中以语言的形式再现,将教育的一个点从实践的场域中抽离出来,使其对象化、学术化。知识化教育在方法上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解读、对实践场景的预设、对实践行为的评判、对实践价值的重估。因此,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实践只能是一个课题、一项研究的技能与训练,其成果至多表现为对实践问题的一种认识或感悟,而非实践智慧。然而,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实践过程,实践包含在幼儿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幼儿教师培养不单是依靠一个片段、一个预设的场景,也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进行一种知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技能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单纯“知识性”手段的颠覆和超越,对幼儿教师培养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理论与实践平行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中,在技能型人才标准和技术性至上的职业教育潮流中,很多人认为实践对现代幼儿教师的构造仅依靠一项技术或一组技能就能够完成,一切非技术性的情感、价值、智慧都是无关紧要的,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程序化、技术化或被知识改造的过程。然而,“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并不能只存于操作的层面,更多的需要来自生活与价值层面的审视。”〔2〕

“技能观”在批判“知识观”的同时,将“技能”泛化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技能割裂,将技能与实践分离,使知识和技能概念化、理想化、绝对化,成为一种“非应用性”的实践主张。这种技术性的危机根源于被割裂、被程序化、知性化和抽离式的操作性教师教育体系。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将实践本身对象化,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对人的教化。这种对象性思维模式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将人视为手段,将技术、技能的掌握视为目的。把幼儿教师视为单纯的技术性人才的定位,从本质上割裂了教育与人培养的一体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将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践行、认知与情感分离。因此,被知识化、理论化、操作化的实践理论日渐远离幼儿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表面上看,技能化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鲜活生动或技艺精湛,而实际上却无法生成一种真实的实践,无法真正作用于儿童。面对真实的儿童与教育实践,技能型教师常常不知所措。只有面向实践的幼儿教师教育才是理性的实践观,因为它汲取了“技能人才观”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识人才观”的合理成分,让二者在实践的平台上作用于幼儿教师本身。这种实践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把实践智慧的生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将应用型、专门型、创造型作为人才的基本定位,促使实践成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指标,把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实践观”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是一种对于实践的建构,它不仅关注幼儿教师的感官世界,也关注幼儿教师的行为世界。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也不取决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实践本身,取决于他的实践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都是指向具体实践的。“在这种‘实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形成假设,采取对策。”〔3〕然而,实践模式不是单项运行的,必须依靠多维的培养形式,建构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指向实践。

(一)“实践”人才观的建立

实践人才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能够自如地应对实践并将教育机智应用于实践,唯有专业化教师才能够胜任。然而,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如何建构,这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践中的质性问题。实践的人才观需满足三个条件、五项指标。〔4〕(见图1)幼儿教师专业性体现在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标准的建立两个方面:专业意识是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对于专业标准的反应和信念,专业标准则是对其职业的准则和要求。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技能。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系统的专业理论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门的技能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评价儿童的能力。二是能够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其办学目标、宗旨、课程设置等都要服从服务对象的利益,即儿童的利益;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都要依据“儿童需要”来设定。三是具有专业自主性。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专业标准,不受专业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实践中,能以儿童发展规律作为实践准则,以“儿童需要”为根本需求;在人才培养中,既能面向市场又能引领市场,而非一味地迎合市场。另外,幼儿教师专业化在人才结构上还需突出五项指标:即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与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5〕这五项指标是人才的标准,体现了人才结构中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维组合。在理论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智慧,在合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批判,最终使知识面向实践,在反思中生成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正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取向”培养目标的设定

幼儿教师教育的过程在于对幼儿教师知、情、意、行的建构,在于使他们认同、形成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依据主观的行为法则拥有价值判断及知识建构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培养观念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重视知识、重视外显的技术行为变为面向实践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道德动机与行为动力。其次,要以人为目的,呼吁人文关怀,树立责任意识,倡导实践体验及践行。最后,要完成行为他律向行为自律的根本转化,在实践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建构“应用型、专门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人才标准。应用型是人才的基础定位,要求学生必须是实践的真实参与者、实施者,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能够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获取实用价值。专门型是在应用型的基础上,既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能突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一专”),它是对应用型人才的补充与拓展,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个性与需要,拓展学科知识、能力范围,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针对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中突出方向性,在课程中突出选择性,在实践中突出针对性,依据兴趣,因材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培养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来完成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三种类型体现的是“基础定位、个性引领和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三者依据个性需求相互延伸,以应用型为基础,以专门型为导向,以创新型为宗旨,最终将三位一体的人才定位于人才主体,实现目标的预设性、弹性与个性。

(三)指向“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经验的再现”,即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作用于人的过程;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即“人程之道”(或“人成之道”),意味着人的形成。然而,无论“经验”抑或“关系”,都需要通过“实践”这个载体作用于人,实践即经验,实践即“人成之道”。因此,课程只有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才具有本体价值。依据课程在实践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性课程需要设置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知识、能力结构;横向———由教育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五个不同层次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素质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是在纵向三大版块之中,根据幼儿教师知识、兴趣、能力差异,整合内容结构,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课程的横向结构可划分为五大类:教育类、文化类、实践类、艺体类、拓展类。以教育类为核心,以文化类为积淀,以实践类为平台,以艺体类为衔接,以拓展类为方向,最终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整合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

幼儿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使实践的法则与个体主观的行为法则相一致:一方面,知识行为以实践法则为基础,使幼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实践法则作为其行为的准则,坚信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品格养成的基础上,不以“约束”为方式,不以“教化”为手段,依靠主观、普遍的实践法则,通过生活的实践而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兴趣、需要以及自由的意志是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见图2)“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以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立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具体培养步骤为:面—块—点。先铺“面”,统一人才规格,制定培养计划;再分“块”,关注人才差异,实行分层培养;后找“点”,采取专项策略,依据兴趣,深层挖掘个体潜能,使人才培养点面结合,获取最大价值。分步培养的过程由五项基本要求构成:即保基本、重差异、细分层、突兴趣、搞专项。在“面”中保基本;在“块”内重差异、细分层;在“点”上突兴趣、搞专项,最终顺利实现由“面”到“块”、由“块”到“点”的特色培养过程。

三、“实践导向”的课程转向

在实践层面上,课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客观的行为法则须经过实践转变为主观的能力———实践的行为法则;二是课程要将人自身看作是唯一的目的而非操作的手段,课程的目的是“成人”;三是只有经过实践行为的检验,课程才真正具有本体价值。因此,以实践为导向转变课程观念、重构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当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转向。

(一)教学方法:从重“教”转向重“引”

幼儿教师教育在传统的课程中体现为“以教定学”,它强调教师的主导身份,而忽视了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这是注入式思维模式在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在此模式下,各科教学法成为主宰实践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课程失去了生命活力。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的理念需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观察、设计、指导的能力,以“儿童发现学习”为主线,及时了解儿童需要,构建合作、发现、探究式学习路径。“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指导的能力,它是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核心。变“教”为“引”具体有五个步骤:第一,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第二,文本提炼。让学生将真实的活动以文本的形式凝练为活动计划。第三,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对该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而后反思。第四,独立设计,模拟实践。依照样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计划,根据计划模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析。第五,实践检验,生成智慧。将模拟的计划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再现,检验其可行性;依据效果调整活动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最终生成实践智慧。(见图3)图3

(二)教学技能:从重“艺技”转向重“教技”

艺术教育是幼儿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在培养中普遍将艺术技能等同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艺术特长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教育技能的培养。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包含三项指标:一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包括语言、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类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育教学类知识及教法。三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即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经验知识,它是个体经验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从幼儿教师知识结构可以看出,艺术知识和技能仅属于本体性知识的一个方面,属于隐性的知识素养,在实践中,艺术技能的水平不会直接作用于儿童。相比较而言,艺术教育技能的高低比艺术技能的高低更能决定儿童能否在该领域得到发展。幼儿教师教育与其他教师教育的不同不在于艺术水平,而在于其培养的人面对的职业对象更小,他们的年龄、认知方式与其他年龄阶段有重大差别,因此需要特别的教育。这些差别是由儿童年龄特征所决定,并不需要培养的人具备更多的艺术才能。因此,艺术课程的目标要区别于艺术院校,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幼儿艺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在关注学生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其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和组织儿童艺术活动等能力的培养上。

幼儿实践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幼儿;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33-01

音乐素质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基本音乐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未来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未来人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实施音乐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培养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更是核心之核心。

一、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应形式多样,富于创造性

第一,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新歌之前,利用幼儿晨间活动、午餐前这段时间,幼儿精神情绪都比较好时,有意无意地将新歌唱给他们听,用琴弹给他们听,如此反复几天,歌曲已经在幼儿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到正式教唱时,音乐一响起,大部分幼儿已经会唱了,这样的方法让幼儿学起来很轻松,效果也很好。

第二,在我们平时音乐活动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著名的曲子给幼儿欣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丰富孩子欣赏音乐的经验。有的人担心幼儿是否能听懂这样的音乐,其实世界名曲源于大自然、源于生活,是对美的一种诠释,幼儿虽暂时不能理解,但可以感受。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与引导幼儿,促使幼儿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最大化的发展,提高幼儿创造兴趣与能力。

第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在平时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发挥幼儿更大的空间和能力,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表演,学会自制简易乐器、自编歌词、自唱、自奏、自跳等。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探索与实践,使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跳一跳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智能,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及创造的能力。

二、音乐素质教育的策略和实施

在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中,最大的策略就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我将音乐素质教育策略和实施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例如:在音乐《袋鼠妈妈》这首歌中,用情感来表达我对孩子们的爱,我就用眼睛与孩子们交流,人们不是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表情和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在袋鼠妈妈音乐活动中,我就把自己当成是袋鼠妈妈,我与孩子们相亲相爱,通过扮演角色、逼真的表演,就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很开心很容易接受与老师相处融洽,真的把老师当成妈妈,妈妈的慈爱与关怀,与孩子们的感情是真情流露。总之,我们对音乐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孩子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

三、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新存在的几个探索问题

(一)鼓励幼儿勇于实践,拓展幼儿各方面能力。创新从哪里来?怎样才算是创新呢?它来源于幼儿的探究,来源于幼儿对审美、情感、灵感的音乐实践,而不是一味地从知识中来;从实质音乐教育论所讲的“观念的联合”中来。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创编、节奏、扮演、合作等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拓展幼儿创新的空间和能力。

(二)音乐教学过程精益求精,引导幼儿对音乐创新的感受。幼儿对音乐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培养出来的,幼儿的创新更是如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活动,诱发幼儿创新灵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教学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