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籍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籍管理论文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1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不管是什么样的开发技术,我们必须首先对系统进行透彻理解,用户需求、功能性能和运行环境方面,以确保开发的系统的应用真正满足的用户需求。这是软件生命周期的延长、降低了软件维护需要的费用。为了明了地了解并找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系统运用的分析形式有通过调查、提问、会议、表格操作、体验、手工收集、软件工程方法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招生做了功能总结。

1.1可行性分析

目前,学校已建立涉及面广的千兆校园网,并直接开放给学生和教师。此外,通过网关、防火墙和公共互联网连接,以方便在家庭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的各种操作。因此,发展本系统已经拥有足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因为该系统使用一个典型的C/S的多层结构的应用程序。所以,应用程序可以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了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综合、高效使用。

1.2系统功能分析

1)安全登录和权限系统设置功能;我有基本的信息视图;看到我的成绩数据;查看他们的专业信息和教育计划的信息;查看所选课程的信息和任课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2)面向全体学生,以执行以下功能允许动态选修选修;修改登录密码;3)通过系统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结果登记本学期和更改密码等功能,让任课教师;4)该研究所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享受大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特权:学生信息;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信息;任课教师信息;展开管理;学生成绩管理;修改登录密码;5)由高校管理权限的系统管理员享有办学层次:管理院级管理员用户;出版与大学有关的文件管理;信息管理学院;专业的信息化管理;6)允许所有用户查看各种证件和院校的信息;7)让学生到学校或学院网上留言;8)提供银行和信贷公司的接口的公共接口;9)系统登录、注销功能。

2技术保障

具体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使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安全登录机制,使用用户类型来区分用户权限和使用MDS加密;使用中间件和业务逻辑技术来实现的页面设计和功能实现的分离;网络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各种操作的MicrosoftSQLServer2008的数据库;WEB环境,特别是IIS60功能操作和安全设置。

3数据库设计

本文中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MicrosoftSQL2008作为数据存储和维护的工具,在该系统中所涉及的学籍管理数据库的数据表主要包括教师信息表、教学计划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学生成绩表、开课情况表、学院信息表、专业信息表、课程信息表等表,且各表之间的数据完整约束关系可用图2描述。在本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除了与学籍功能相关的数据表之外,还应建立记录系统运行、维护等信息的数据表:如维护人员登录时间、登录日志表、离开时间、登录IP以及用于记录数据库维护的登录名称、密码信息等信息。数据库是本高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核心部分,它的安全操作和快速反馈给用户信息是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准,为了方便和提高查询效率查询一个数据库,除了利用数据库本身的优化技术,在严谨各个数据表间的约束外,还运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工具中的视图和存储过程等机制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性能和安全方面的优化。对于像排课表、成绩查询、班级学生信息等查询频率较高、固定的查询,可以采用视图查询,而不用每次查询请求都用查询语句完成。存储过程是数据库中的一个重要对象,任何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库应用程序都应该用到存储过程。它是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编译好的执行语句,一般是针对需要大量数据操作的数据表而事先编译的,它是通过中间件与数据库之间通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的操作安全性。本系统还运用了RAID磁盘阵列技术(多块磁盘),其主要功能是对服务器端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在物理层面上保障学籍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在主磁盘损坏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对系统服务器端的数据进行恢复。

4程序设计

系统的开发的总任务是实现信息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分析系统的整体功能的结构图基础之上完成的整个系统的开发任务。以下逐个模块给出说明:上述各模块结构的描述:1)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用户名修改;添加用户;修改用户密码;数据库文件备份。2)学籍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注册学生学籍信息;修改学生学籍信息;查询学生学籍信息。3)班级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添加班级及辅导员信息;修改班级及辅导员信息;查询班级及辅导员信息。4)课程信息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添加班级课程信息;查询班级课程信息。5)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添加学生成绩;修改学生成绩;查询个人成绩;查询班级成绩;打印班级成绩。6)WEB信息服务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网络信息查询功能;网络信息修改功能。

5结论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2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成人高校学籍过程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学籍管理制度效力、责任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目前,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模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协调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法律支撑与指导,导致制定制度不严格、不民主,执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发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虽然从管理模块上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点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养全日制学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进行,还在函授站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此外,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制定的,在入学报到期限、成绩考核、转专业与转学、学制、休学、退学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间有很大区别。例如,广东省教育厅会对成人学生部分科目进行统考、抽考,而在许多省,统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统一安排。这些制度的差异,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规范。

(三)政府权限集中,执行制度手续繁琐

转专业、转学是学籍异动的两个主要方面。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多数省(市)对于转专业和转学的要求都逐渐降低,办理手续简化,学籍异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体育、艺术类等专业外,理工学科范畴、文史学科范畴内部都可以互转。从政策执行的角度上看,因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熟知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许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转专业的审批权,再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个别省份对于转专业的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各高校的管理权限小,学生入校后发现报考专业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因转专业手续繁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退学。虽然学籍管理制度对转学进行了规定,但是如果细化转学手续,转学手续难度高。即使转学不转专业,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专业定位不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区别,甚至课程成绩、学分相互得不到认可,给转学者造成困难。

(四)刚性学制束缚学习积极性

经本文调研,成人学生中许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18%是为了取得文凭,有68%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不仅看重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很看重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成人教育学制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或5年。在刚性学制的时间限制下,一些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降低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成人高校学制仍旧以刚性学制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普通高校课程大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公共课较多,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

(五)制度执行程序不够严格,缺少法律规范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规定不规范,必然导致执行程序不严格,从而引发高校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制度执行问题。例如,个别成人学生因未被授予学位而状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处分决议后,没有将处分决定告知学生,也未告知其应有的相关权利和申诉渠道,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学生或者家长法律意识淡漠,常为解决某一问题拥堵学校大门,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措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正当程序,无论是学校的“执法均等”还是学生合理合法的请求、选择、知情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缺乏法律依据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从长远分析,则可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校应以国家制度规定为依托,依法治校,从法律视角分析现阶段成人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规范、细化各种制度,构建适合成人学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学校要有管理自,学生要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既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又要从学校自主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和约束学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简化执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差异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厅制定并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没有出台具体的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应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在细化、落实教育部规定,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省内成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还要从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执行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省级学籍管理制度的贯通性。这不仅能促进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保证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三)细化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籍管理体系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成绩考核要求

成人学生基本上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统一上课,但各高校对于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对课程分类、考试和考查课程比例做必要说明,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要有明确的规范和阐述。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2.转专业制度

在转专业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规定,省级主管部门在批准学生是否可以转专业方面,应该给予学校自主管理权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培养效果、学习需求进行转专业,这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管理角度考虑,公平、有效转专业是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高校在制定转专业细则方面,既要紧密依据教育部的规章制度行文,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制定条款,细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范围、申请条件和流程,明确转专业在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籍状态界限以及课程补休与免修要求。

(四)强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有一定选择性的学习,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也有一定伸缩性。弹性学制的落实应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章作保障。目前,许多成人高校在试行弹性学制,但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制度都没有紧密契合弹性学制的安排,造成了学制只延长不缩短。因此,真正落实应用弹性学制,把“弹”字作为学籍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五)严格执行学籍制度,正确行使高校权限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3

1.学籍是指在某一学校所获得的学生资格,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一种隶属关系。

在我国,高校学生资格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高考达到国家招生规定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按期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经过注册后复查合格,即取得学籍。

2.学籍管理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

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

3.目前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①对具有高等学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和维护;②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异动情况进行监控;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和审核;④对学生毕业进行审核并发放毕业证及学位证;⑤对已毕业生进行学历认证等。

二、学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性相对较差。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国家并未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模式,学籍管理制度一般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大多高校在管理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许多管理制度不能认真贯彻和执行,从而很容易造成学籍管理混乱。同时,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管理,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

2.学籍管理工作流程混乱,高校各职能部门责权不清。

学籍管理工作应按工作流程办事,并需要高校各管理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但很多高校在学籍管理操作过程中,无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次序混乱,工作流程烦琐;许多学籍管理人员不能明确自身责任,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合理,甚至各职能部门责权混乱,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籍管理工作流程混乱烦琐,不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沉重的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3.学籍管理信息更新滞后,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式局限性较大。

现工作中,各高校采用不同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其学籍管理信息功能不完全一致,学籍信息管理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协调性、共融性较差,许多学籍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利于教师及学生对各类学籍管理信息的查询。对有特殊事项的学生,其学籍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严重阻碍了学校甚至其他职能部门对学生的正常管理。4.学籍管理效率低下,学籍管理人员无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琐碎,繁杂,量大,影响因素多,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具体问题,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籍管理人员人数不足、学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等问题。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态度相对较差,对日常学籍咨询、学历查询等学籍管理工作,无耐心,缺乏服务意识,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也阻碍了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学籍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措施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快法制化建设,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

①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为核心。高校在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学籍管理规定时,应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既要充分维护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又应该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合理合法地做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②高校应增强法制意识,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法制化理念,设计彰显人性的制度。在推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和进程中,要增强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正确理解法律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就能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把全部的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程序,有效提高学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③高校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包括:对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学籍管理工作流程的完善,对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籍档案管理的改进,以及对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和人员培养等内容。因此高校进行规范化的学籍管理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是进行管理工作的前提。

2.简化学籍管理程序,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

①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程序,应尽量做到每个环节细化、量化,使学籍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流程清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还要注重简化工作流程,特别是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和特殊请求,应尽量建立起简捷、顺畅、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宣传。高校应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入学新生的学籍管理教育,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学籍管理文件。通过大力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可以使高校领导更加重视学籍管理,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掌握学籍管理,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学籍管理;大力宣传学籍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监督。③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靠单一部门操作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需要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配合与协作。高校应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明确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从而使各职能部门责权明晰,避免各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高校各职能部门还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保证高校的安定团结。

3.创新学籍管理信息体系,改进学籍档案管理思路。

①学籍管理工作应在工作中注意总结和不断创新,特别要加强创新学籍管理信息模式,不断改进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特有学籍管理信息体系。该创新体系应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奖惩、成绩、考核等内容相结合,该创新体系还应体现包括学生学籍异动等其他特殊事项。学籍管理信息体系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动态,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籍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档案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必须加强学籍档案规范化,将纸质档案与电子化档案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类管理,改进学籍档案管理思路,把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提高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③高校在创新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强信息化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实现信息共享。学籍信息化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大力开展学籍管理宣传工作,将学籍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及时通过网络、电子客户端等高科技载体共享给高校师生及职能部门,使学籍信息化管理渗透到高校各个方面。

4.增强学籍管理服务意识,培养高素质学籍管理人才。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4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表现为成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对成人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时的全过程加以记载与管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成人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变动性。

1.1学籍管理的复杂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系分别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的在职人员,涉及的专业门类多,且年龄层次跨度大,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成人高校的学籍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而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量大、耗时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学籍信息管理。

1.2学籍管理的变动性

成人教育学籍具有变动性大的特点。成人学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夹杂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琐事,经常出现工作的调动、职务的升迁、突发事件等原因要求变更学籍的状况,造成成人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学籍信息的丢失、出错、重复,或者是学籍信息的不匹配的状况。基于上述原因,与学籍相关的信息处理日趋繁重和复杂,在客观上必须对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以此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2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对学生的信息采集、学籍注册、学籍变动以及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各项奖惩、毕业生信息采集、毕业资格审核、证书发放、归档资料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依照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籍管理信息化要以实施电子注册为基础,把加强电子注册管理作为学籍管理的有效手段。将学籍管理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成人高校管理学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1严查入口关,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成人教育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对照成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采集新生信息,包括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电子档案照片等要与新生本人填写的个人信息表格进行详细核实,规范地采集好新生学籍信息,严格复查新生入学采集的学籍信息,从招生库等其他数据库导入相关学生资料,按不同校区、系、部、专业、学制编班编学号,建立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不同条件设计快捷地查询学生学籍情况查询的信息库,准确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确保新生数据正确、完整,从源头上把好数据的入口关,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规范和错误数据的产生。

2.2加强信息审核,注册电子学籍信息

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电子注册工作保证了学生数据真实而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所以学籍管理人员要按照招生规定认真仔细复查新生入学资格,不符合招生条件的,立即取消其入学资格;对于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按专业、班级为单位与注册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化比对,通过学籍管理信息有关平台传输到主管部门备案,将学生电子档案转化为注册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人员在整理核实新生信息时,要快速、准确、熟练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新生进行学籍注册,并要做到上报的数据格式要正确,同时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对新生学籍加强管理,将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学历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行同步管理。因此,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历证书的公正性及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2.3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成人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提出学籍变更的情况很多,如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等,对此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及时更正学籍信息。同时按省教育厅有关精神,在规定时间内报批,以免出现遗漏或错误。学籍管理人员要认真规范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行动态化的学籍管理,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对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进行补充,及时完善学生的基本情况、奖励与处分情况、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成绩等重要材料和信息,同时进行审核,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复核,保证学籍信息正确无误。强化学籍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得擅自更改、变动、删减相关的学籍信息,如果确实有误需要更改,则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能修改操作。

2.4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

学历电子注册是电子注册工作的出口。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要保证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明确学籍、学历数据核对、审查、更正、上报的管理程序,杜绝错报漏报、随意更改、弄虚作假等现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数据准确规范。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要查阅学生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的信息,在办理学生毕业证书验印注册审核时,核对提供学生入学的录取审批文件,对照电子注册数据库图像和其他信息,与学籍信息进行一一比对和复查,并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历查询系统及学历认证系统相互对应,以保证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以及学生学籍的一致性,提供真实、完整、无误的毕业生学历证书注册信息。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中之重,实行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是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证书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学籍管理中其他工作起着有力的借鉴作用。

3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必须在宏观层面做出思考和筹划,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学分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转变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各项学籍管理科学化制度建设,强化学籍信息动态化过程管理,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道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学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高效化,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能。

3.1强化学籍信息化的过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具有持续性、复杂性、繁琐性的特点,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明确电子注册管理系统操作的要求,熟悉成人学籍管理实际操作的流程,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根据管理流程实施具体的过程管理,将电子学籍档案中的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毕业、结业、肄业及授予学位材料和学历证书等有关材料中的文字、图表、照片等材料,按照学籍档案要求分类归档保存,加强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按照上级主办高校对办学点的要求,对学籍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实现全程跟踪,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5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学生素质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目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的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贺颖奇,陈佳俊.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