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1
包括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教学设计人员作为教学软件开发团队的重要人员,不能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设计人员要科学分析客户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教学软件的概念模型、整体框架设计、交互设计。学科专家分析客户需求、把握教学软件的教学性和科学性,对学科知识严格把关,提出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专家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对教学软件进行把关,用新技术指导教学软件开发。包括技术专家评审员、同行评审员、教学设计评审员和项目监控人员。技术专家评审和同行专家评审可以保证软件质量,评测教学软件的技术。教学设计评审员能保证教学软件的教育,负责评审教学软件的总体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否合理恰当。项目监控人员从始至终全面有效的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减少项目的偏差。教学软件的开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项阶段。我们把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引入教学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软件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任务分解分步完成,必须制定科学的开发计划,并且严格按照开发计划进行,并在开发的各个阶段严格控制教学软件开发的成本、进度、质量和风险。
可行性论证。接到教学软件开发任务后,首先要科学分析用户需求和初步调查研究,写出项目建议书并批准后方可立项,立项后就可以进行可行性论证。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是否值得开发[1]。
用任务分解法合理分配团队工作。任务分解(WBS)是把整个教学软件的开发工作划分为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群,把大任务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又可划分为更小的任务。根据任务分解制定岗位事件标准化,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做的工作,以及工作的目标和完成的标准。项目的开发不能只依靠少数的所谓核心力量和核心程序员来完成,应合理分配团队工作,分析出关键工作,各司其职高效完成开发工作。另外强调教学设计人员和学科专家必须直接参与教学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按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工作,即按照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等各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
制定开发计划。在项目的实施中,首要的工作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依据任务划分制定出整个教学软件开发计划,并设计出项目计划书和任务时间进程表。开发计划包括项目管理计划、软硬件配置计划、经费开支计划、编程计划、测试评审计划、质量保证计划、进度保证计划、风险控制计划等等。项目管理计划包括怎样完成任务、完成时间、完成方法策略和标准以及各种计划的协调。开发人员按照项目计划书上时间安排项目进度。主要参照IEEE1058.1中“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用project制定项目初步管理计划。项目计划制定不好,项目的推进将困难重重,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必须高度重视开发计划的制定。开发计划制定好以后还要对计划进行有效的监控,一般由开发人员自我监控和项目经理的监控,也有的专门成立监控机构。
成本控制。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弱项,“开源”和“节流”都是很重要的。软件的开发成本指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时间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最大的成本,对人力成本控制不好会使项目变成“负绩效项目”,当然也不能忽略计算与人力成本关联最大的成本———时间成本。教学软件开发成本的估算以整个生命周期所花费的人工代价作为估算的依据。成本控制是从计划开始的,主要工作是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我们一般采用自下而上估算法,这是最好的成本估算法。
进度控制。开发进度管理是指按计划推进项目的实施,经常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检查进度与计划的偏差并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进度,在质量与进度之间优先考虑质量。项目经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团队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开发进展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及时总结并共享编程思路和方法。另外做到日清日结,是保证项目进度的关键所在,不管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都要估计自己每天的工作。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就是对教学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监控,并监控最终开发出的成品,确保最终开发出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例如评审和审计)。一般项目组都有质量管理部门(QA)。教学软件的高质量不仅要体现在软件功能的实现,最重要的是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重视测试环节是保证教学软件质量的重要保证,测试可以直接检查软件产品的缺陷,包括项目组内部测试和针对用户的Beta测试。项目组内部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集成测试和压力测试等。Beta测试是指在教学软件正式销售之前,交给教师和学生免费试用,并获取他们的建议[2]。对于教学软件的开发采用快速原型法对提高质量有保障,原型是教学软件最终产品的模拟版,反映最终产品重要特征,用于评价和反馈,以便完善最终产品,快速原型法是在开发过程中快速制作并即时得到反馈意见的原型。在设计开发原型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等,详细的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软件的教学性和科学性。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风险控制不仅是避免风险的发生,更是正确面对所发生的风险。风险控制就是能正确识别风险,对付风险,使风险正面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一般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法则法来识别风险。有些风险处理的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快速跟进虽然会带来返工的风险,但处理的好可以大大缩减项目工期。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原型化等方法尽量避开或转移风险,在资金已定的情况下,在进度和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53-02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是工科学生系统学习基本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端。因而,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都相继建立物理实验中心,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但是,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还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观念与中学物理教学脱节严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中学物理教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采用探究教学方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代表着先进的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方法、评价制度上都比较落后。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就感觉到很难适应,甚至让学生产生大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还不如中学的想法。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保持良好的衔接。
一、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衔接一般指事物首尾连接或者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这里所说的衔接是指第一种意思,即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包括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使之与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由于理科的学生在中学物理的学习期间,受到先进教育观念的影响,已经习惯了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然而一到大学却发现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却比中学落后得多,而且有些内容还与中学的重复,这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与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的积极性,对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衔接的内容
1.课程结构的衔接
我国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都担负着全校各个理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虽然专业不同,但很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仍然采取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标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调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结构的理念,使之与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定的衔接。分层次的教学为这种衔接提供了方法模式。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由于物理专业的理论课按照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安排教学,因此对与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还是按照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和光学实验来划分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又分为不同的微模块。比如可以将力学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模块、研究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主要是在力学当中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以及主要的实验方法的运用;研究性实验模块主要是在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合用于探究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过程,体会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比如可以在力学实验中将刚体的转动惯量、刚体的平衡两个实验作为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学习。综合性实验模块主要是运用已有的实验技能和学习过的实验方法来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比如可以在电磁学实验中将“测量水的电阻率”和“测量光敏、热敏电阻的特性”作为综合性实验。
非物理专业模块分为基础实验模块和研究性实验模块,其中基础性实验5个,研究性实验为15个,总共20个实验。基础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内容,每个专业都必须做;而研究性实验主要是一些专题性的实验内容,内容也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5个实验。
2.课程内容的衔接
(1)删除与中学重复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可是目前很多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与高中物理实验有重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当然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物理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比如可以将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与高中物理实验内容进行了比较,删除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分压制流电路、电表的改装、光的衍射等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
(2)增加过渡性的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学物理实验对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要求不高,而大学物理实验对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专门的一些过渡性实验,只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教,学生将难以适应。有了这种不适应,就会影响到课程的学习。为此,有必要设计和研发一些过渡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练习,以适应大学物理实验的高要求。
(3)强化探究性内容
目前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作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物理,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体会到发现知识的乐趣,从而感悟科学的本质。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原有经验出发去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规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此,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已经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理工科的学生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时都受到这种教学的熏陶,可是在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时却发现教学仍然是以验证为主的传统方法,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大学物理实验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巨大反差往往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大学的教学不如中学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有必要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与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定的连贯性。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一连贯性呢?比如可以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引入探究性实验,可以从大学物理理论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然后将这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知识。比如前面介绍的研究性实验中刚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想,接着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最后发现了转动惯量的规律。这样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又能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又能体现理论与实验的统一。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有效教学;抽象内容;实验;比喻;图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24
化学反应原理是理论性较强的选修模块,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比较抽象、概括性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再加上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相应地,教学也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下,能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教师都想“努力避免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力求高效教学”。而阻止学生思维发展的拦路虎经常是那些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所以笔者就《化学反应原理》中如何进行抽象内容的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掌握化学概念的重要依据。实验能直接显现现象,刺激学生各个感官,为学生所认识、理解、掌握。
抽象内容有效教学要借助于实验探究法。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比较盐酸和醋酸的电离程度时,教师先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方案,并完成实验。同学们热情高涨,非常投入地参与其中,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测相同浓度溶液的pH值,二是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溶液分别与活泼金属反应,这两个课本上有提示,第三种有学生想到了测同浓度溶液的导电性。从学生脸上的喜悦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验讨究过程。利用实验的功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工合作)时观察、讨论,甚至辩论等多种形式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对强弱电解质的抽象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对后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二、形象的比喻是连接生活实际和科学知识的桥梁
用贴近学生周围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是抽象和概括的,中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理解,容易感到枯燥。用浅显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化学中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使学生处于一种熟悉的背景中,不仅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增添化学教学的艺术性,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延长记忆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有效。
如专题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笔者采用了比喻的方法:找了两位同学,一个饥饿的同学代表吸热反应,吃过早饭的同学代表放热反应,香喷喷的早饭则是外在条件温度。让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哪位同学对早饭的渴求更强烈些,即温度对哪个反应影响更大。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一致认为早饭对饥饿的同学的意义更大,所以温度对吸热反应影响大。当然,这个抽象内容讲解并未到此结束,接下来借助于直观的图像来完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如在理解有效碰撞时,笔者举了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投篮,接下来由学生描述他们的投篮经历。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一下自己。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投篮过轻,根本没碰到篮筐;二是虽然用力够大,投篮偏离了方向;三是不偏不倚漂亮地投中了。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的时候,找到相应的喻体:一为非活化分子,二虽是活化分子但取向不对。前两种情况都不是有效碰撞,第三种情况发生了有效碰撞,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得出了化学反应其实是活化分子发生了有效碰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的身边寻找到了相应的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内容。同时,学生也树立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觉得化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三、丰富的图表是抽象概念的直观诠释
俗话说,一图抵千言。相对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张直观的示意图能够更加直接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示意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思。例如,在讲解用过渡态理论解释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只需要画一幅高山和两座小山丘的示意图。当不使用催化剂的时候,反应的活化能较高,相当于要爬一座高山,很费劲,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爬过去。而使用催化剂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了,相当于爬两座小山丘,于是爬过去的人也就多了。同样,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能量比较高,可以看做换了一批体力比普通人更好的运动员去爬一座高山,能爬过去的人自然就多了。用过渡态理论来解释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太过抽象,而结合示意图进行生活化的类比,学生觉得就不再是一个难点了。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丰富的实验、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图示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字:“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长相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系统的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根据这一课程目标开发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具体教学实践的重点所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开发来充分地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一、重新认识“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落脚点。相比于将语文沦为“工具性”的观念,新课标“大大淡化了对系统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1] 但能力的培养却离不开知识的传授,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建构。”[2]这里的知识不同于狭隘的“系统语文知识”,而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丰富学生的显性知识储存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隐性知识。
以《长相思》为例,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常识和作者简介;例如对词牌、词调和作者纳兰容若的生平的介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远离故乡后“身向榆关那畔行”所包含的悲凉之意。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这样的“知识”来初步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数学课堂上不是生硬的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公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式的产生过程。语文的学习同样是一个排斥现成的“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让学生去体味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切身体验说出答案。
以《长相思》为例,作为古典诗词来教。通过教师咏读或播放课文咏读录音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音律节奏有个初步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咏读来体会词的音律特点从而发现诗词在咏读方面的差异,通过启发学生将自己体验到的差异和特点表述出来,教师进行最后总结;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重点学习词的言情性的语言特征。通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四个“一”的出现,不仅是音律方面的需要,更加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时内心的孤苦,为抒发思乡之情渲染气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
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读,包括老师读和学生读。读的对象是在整首词的基础上着重体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几个排比句,重点在对“一”的体验。“山、水、风、雪”再加上一人,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脑海里将这几个意象构筑成一幅孤独凄苦的意境。再就是对比其他作品中相同语言结构来理解这种语言的表达效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语言和《长相思》的语言在使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意象的排列来构筑一种孤独凄苦的离乡意境,通过这两个作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语言典范在表达情思方面的特点与魅力;第二,说。学生在对这首词的朗读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提示下对刚才所读的词的这种语言特点和体会说出来。先说《长相思》的特点,再对比说《秋思》的语言特点,找出这两篇课文语言方面的异同,甚至同学们可以分别就两篇课文中语言特点通过对话与激辩来更深入的体会;第三,交流总结。在学生个人的体验基础上让学生互相交流,针对不同的体验老师作出引导和总结,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接受这个结果。以后在遇到同样的课文之后就能够运用到这种方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这三个设计方式其实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活动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又紧紧地联系所教授的知识。它们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还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他们潜在的对话欲和其他表现欲,使他们在上每堂课时都像最优秀的戏剧演员一样,在最大限度的感情卷入和兴奋状态中,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3]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生,感悟生命,追求真善美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知识”教育,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体验人生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长相思》为例,通过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剖析,更高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4]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国”情思,所以古代诗词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家国情思、思乡之情的抒发。就《长相思》而言,抒发家国情思的方式是运用具有强烈审美效果的“词”这种文学样式,这样,我们通过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构筑的审美意境这三个维度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对思乡情感的体验,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可贵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爱国思想的培养目标。进而达到对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品格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转变对“知识”的认识,将“知识”的范围扩大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字、词、句、篇的讲解,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层面,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把舞台让给学生,老师的角色由主角转变为导演;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因素,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主旨,在更高层面上达到对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品格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8页
[2]王荣生,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J]北京:《学科教育》, 2002第10期
[3]腾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5第2期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5
中国梦高职理想信念教育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这里,既对青年一代如何点燃青想提出了殷切期望,也对如何当代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提出了方向性要求。“中国梦”当中对广大青年责任和使命的诠释与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的思想一脉相承,高职院校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中国梦理念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根本和源头上保证我们党始终拥有着绵绵不绝的青春能量、保证党的伟业不断拥有继往开来的辉煌。
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本科学校相比,确实存在其独特之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关心祖国前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具有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共同的特征,但也确有部分学生被高考失利的阴影所笼罩,自认是“低等生”和“学差生”,对自身今后的发展缺乏向往和定位,理想信念淡化。高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高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课程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顺利毕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就行了,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边缘化。
2.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与高职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当代高职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90后,他们在生活环境、思想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诸多矛盾性的特点。首先,他们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视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追求自我的发展,而不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其次,他们重视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价值。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高职学生走向了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轻视精神价值的道路,部分学生产生了学校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甚至负债消费,价值观的倾斜让他们出现了信仰危机;此外,就业的压力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效果不尽如意,再加上就业的压力致使他们缺乏自信,使他们对将来从业方向、就业岗位和发展前景有些迷茫,职业理想的不确定。而当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却普遍存在着对高职学生思想脱节的现状,教育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
3.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落后、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只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照本宣科,一味地强调书上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教育方式单一,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在此,我们探究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导向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学生高度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崇尚自我成功的思想特点,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价值取向等结合起来,才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建构,才能达到针对性目的。
2.传统内容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利用传统资源的同时,更要将国内外、党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才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组织学生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们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他们用发展党员眼光看待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策变化,从而使他们能更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德育阵地,形成了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策略与框架,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灌输方法兴趣不大,而对于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观看影片等方法更易于接受,因此,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还需经实践体验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
4.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育主体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教师理论水平结合起来,形成“双主体”。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进行,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理论水平不一,他们从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此,要设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实现教育“双主体”的提高。
三、以中国梦为引领,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期,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对进一步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是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激发学生为实践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有效载体。中国梦强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即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梦想是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时刻强调学生们在社会、集体价值的大环境下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青年的命运,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创建中国梦教育的三个途径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和根基,中国梦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信念教育中要加强学校、院系、班级等三方面的联动,分层次分重点的组织学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自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使高职学生能在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2)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中国梦教育中,要时刻与社会相联系,既可以将社会上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请进学校为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利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学中悟,从悟中行”,通过社会实践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3)课堂教育。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渗透中国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拓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等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大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能力。根据职业院校大学生兴趣特点,通过课题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搭建中国梦教育的三个平台
(1)网络平台。网络的飞速发展能充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为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认真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工具表达对中国梦主题的看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2)企业平台。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他们的实训时间短则几个月,多则达一年,而且实习实训的地点比较分散,因此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渗透到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中,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举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也可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与企业联合组织相关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在企业中实习实训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从而为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园文化平台。校园文化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功能,能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校园生活丰富,可以通过各类学生会、社团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宣传和发展中国梦教育,比如可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红歌比赛,征文比赛等,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激发学生追寻中国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3.构建中国梦教育的三种机制
(1)多方协作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等各方面的联动。专业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更新,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授中国梦主题知识的同时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辅导员作为与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要经常研究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大学生人生价值、理想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基本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化解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矛盾,真正发挥育人功能;班干部要树立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树立榜样,以先进带动后进。
(2)竞争激励机制。一是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梦知识竞赛等方式把中国梦思想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可以把中国梦的学习过程与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创先争优主要指标,优化评价激励机制,从而推动高职学生对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内化,扩充其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的广阔性和多元化。
(3)资源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为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经费等,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青年是国之未来”,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是双重的,思想意识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梦是凝聚党和人民共识和力量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充分挖掘中国梦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对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选择好人生坐标,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和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戴韶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江淮论坛,2010,(5):164-167.
[2]李术蕊.职教人的“中国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11-18.
[3]孙亮.网络时代:我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考[J].湘潮,2007,(12):98-99.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理想教育
小学生的这个学习阶段正好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及时有效地教育、改造拥有初级心态的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观等,关于小学生的所有观念都需要有理想、有目的的教育,比如行为观以及认知观等。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一味的通过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最终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要在小学生平时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融入品质培养、道德培养,合理的、科学教育方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慢慢地渗透与熏陶。
一、理想教育的意义
所谓理想就是在生活中追求或者向往可能会实现的物质,表达了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的一致目标,也就是指明人生的方向以及目标,支撑前进的人生,拥有层次性的结构,由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四部分构成。它们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联系,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可以有机的结合起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身心发展,使每个阶段的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提升。部分学者提议,对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学生要懂得爱国,将寓教于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寓教于史、寓教于事作为教学内容。同一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以及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作为理想教育在高一期间实施的基础。
二、理想教育在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占的地位
理想教育在青少年以及小学生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提高关于青少年理想的情况关注度。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就是属于由发育过渡到成熟,外界环境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尤其是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就容易使青少年树立歪曲的理想。
所以,在小学期间,对于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必须要加强的,将理想作为行动的动力,从而建立好的根基,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都能够从此时的理想教育中受益。理想教育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发展的,并且开创了不同种类的活动,把劳、美、体、智育很好的融合到理想教育过程中,从而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提高创新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实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三、理想教育目前在小学综合性活动课程中的情况
随着变革的时代、变迁的体制、进步的社会,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不断地被改变和解放。由于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改革开放后崭新的时代,所以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多体现出多样善变、宽容现代、理性务实的特征。如今主导青少年人生的俨然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图式和思想理念。之前的青少年多是“中规中矩”、“听话乖巧”,而现在便成了“顽固倔强”、“从心所欲”。换一种眼光看待,这种变化也算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有所进步,只不过得稍微对他们进行指导、引教。与之前的青少年比较,现如今青少年的视野更加开阔,眼界也放得更长远,对于认识了解世界有了一种激情,更有人甚至有了参与到世界中去的愿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综合教育的方法
(一)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坚定教育理念
一所学校的能力的强弱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是由学校的管理阶层决定的。管理学校的工作者首先得是能力突出的教育者,其次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条,最后还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去管理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群体和教学工作,时刻谨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管理者还要充分认识到理想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引导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时结合理想教育,让教育指导的作用更明显。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变得成熟,这个阶段也是发展智、美、劳育、德、体综合教育的好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此阶段,学生的理想教育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把综合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里。
(二)改变活动课程模式,增加活动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技术和劳动教育、研究式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类教育构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者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将这四类学习综合起来,要达到社会实践和理论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要以培养儿童兴趣为目标;有些学者觉得,1-3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从生活实践入手,4-6年级的小学生则应从综合的社会性实践学习入手。总而言之,选择活动的主题时,一定要贴合小学生的现实特点,要有生活气息,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活学活用。
五、结束语
学生只学习学科课程就会有很多的不足,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就会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把理想教育加进小学开设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里,综合性实践活动才会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小学生也会通过开展的实践活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定自己的理想,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