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老龄化

1.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专业,最早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开设相关课程。在此后十多年问,我国部分省和市先后开设了有关老年专业的课程,但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9年迈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以每年3.8%的速率递增。以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为例,据权威资料统计,在城市老年人中,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达到14.6%,农村老人的比例已超过20%,这部分老人尤其需要专业的护理与照顾,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目前全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但每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向养老或涉老服务行业输送的专业人才可谓是“九牛一毛”。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的任课教师专业对口性不强;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表现在缺乏相应的专业教材;教学方式方面,一般为“老师先讲授,学生后练习”的方式,学生真正动手去实际操作的时间较少,且很多实训实验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方面,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也不能适应养老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内涵的确立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内涵相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再到2011年提出要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注重“高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老龄化人口比重的增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使得当今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水平总体偏低,高素质、高技能的老年服务人才数量较少,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提出,无疑会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指明更确切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老年人生活的更有质量、更有自尊。

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特征

3.1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注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几方面了解其内涵:首先,“高端”是就人才培养的高度、层次而言,是一个与“低端”相对的概念,用高端来定义人才培养,指出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高度;其次,“技能型”是就人才培养的方向而言,更注重技能也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最后,“专门”是就人才培养的独特性而言,有独有、专长之义,旨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正如古人所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老年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层次的高等性,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并要求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显老年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不仅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精准定位,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向性,而且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契合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有利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长足发展。

3.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内涵的特征

(1)基本素质过硬。主要是指具备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能够将现代老年管理理论、高端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从事新知识与新技术岗位,以支撑老年高端产业发展,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

(2)技术性与人本性高度统一。主要是指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也应该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追求。

(3)创新性。主要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年人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

(4)可持续性。主要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转换的需要,具有很长的职业生命周期和很强的职业活力。

总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是为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等各级养老、涉老机构培养具备生活护理、医学护理、心理护理能力的高级护理员;为各级养老、涉老产业提供能熟练使用办公设备,具备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以及开发老年产业能力的技术管理人才。

4.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内涵的应对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老年服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但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所以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内涵的实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4.1师资力量方面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师的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并参加相应的技能等级考核,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老年服务行业或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工作与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术素质,壮大“双师型”教师的队伍。

4.2课程建设方面

加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开发力度。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可加强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分享教学及科研成果,通力合作编写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材,以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同时,可引进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教材、参考资料,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组织,使呈现的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4.3教学方式方面

应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更多采用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此外,还要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音像资料的应用,使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同时,高职教育理论教学要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训练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4实训条件配置方面

完善配套的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地掌握老年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技能,就必须参与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相应的就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练习、实训,所以,实训条件配置的完善意义重大。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盈利能力;企业考核

1.经济利润(EVA)的盈利能力

1.1经济利润内涵

经济利润即经济增加值, 是建立在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为基础之上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决策、激励报酬制度,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管理理念。其本质是对投资成本的一种衡量,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部分的价值,就是经济增值。

1.2经济利润盈利能力坚持的原则

(1)存在的成本。一是企业的成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和经营当中所消耗的和债务,一部分是股权成本。二是资本成本与风险是相对应的,反映的是预期的回报。

(2)纪律作保障。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就是确保股东和债权人所投入的资本能高效的被使用并期望达到预期的收益。

(3)企业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4)相关利益者与股东达到“共赢”。既要满足股东的利益也要一定程度的兼顾到相关人员的利益。

2.会计利润的盈利能力

2.1会计利润内涵

会计利润是在会计标准下计算出来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企业的盈利能力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从利润和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比例关系来看,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利润越多,主要有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等指标。同时从利润和资产的比例关系得出,资产创造了收入,收入产生利润,并让获得的利润进入资产,主要有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上述指标虽然可以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2会计利润盈利能力的局限性

(1)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盈利能力指标的失真。多数人认为,会计遵循一套严格的计算准则,但实际上对利润的计算往往只是一种估计。通过会计准则算出的净利润,真实性值得探讨,很大一定程度会忽略权益资本,而企业的资本又包括权益资本。股东对收益率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股东得不到满意的收益率,便会卖掉股票转移资金。因此,股东的资本也成为了一项机会成本,因此,忽略权益资本,会将企业的利润无形中虚增,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误导。

(2)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现行的会计准则,由于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是不计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并没有反映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3)易误导企业错误的偏重经营下的短期行为。

(4)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由于现有的会计准则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时也会有多种选择的方案。

3.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盈利能力比较

3.1利润值比较

从某公司2006年至2010 年计算的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利润要低于会计利润,这也就说明了加入权益资金成本后利润的减少。也充分的说明了会计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增了利润。而这虚增的又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许多的参数因此发生了变化。

3.2销售利润率比较

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之比。另外我们注意到,在两种模式下,某公司2006-2007年度销售率润率的走势也有所不同。在会计利润模式下,2006-2007年,公司销售利润率略有下降,而在经济利润模式下,这一数值在一年内却增加了将近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这一年中,某公司不仅扩大了销售经营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在各方面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和支出,令公司的销售更多的转化为了最终的利润。然而这一变化在会计利润模式下并没有体现,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上,会计利润模式下的净利润增长数值比经济利润模式下的净利润增长数值要大。无形中,企业在一些方面的进步与效率的提高,被这种传统的评估方法所忽略掉了。

3.3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总资产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我们可以看到,在会计利润模式下的总资产利润率被虚增了。2006-2009年,某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并不是很理想,然后传统模式衡量,却都达到了较高的数值。

3.4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一般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9) 同样的情况,在传统会计利润模式下,净资产收益率更高,再次说明了加入权益资金成本后利润会相应的减少。

3.5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我们看到,某公司是一个将成本费用控制得非常好的企业。在两种标准下,其成本费用利润率都很高,始终保持在55%之上。而在2010年,公司更是将这一指标提高到了164%和129.8%。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成本费用利润率在不同的标准下,相差约为30%-70%。不同的标准对使用这个指标的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

3.6每股收益比较

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自2006年以来,某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率在逐年稳步地增加。尤其是在2009-2010年度,公司每股收益率在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标准下分别由25.56和42.74增加到了惊人的80.05和101.15. 这意味着股票的股民持有的每一股股票在一年内涨了80元或100元。然而这一指标在不同的模式下,数值也不同,传统利润下的每股收益依然因为虚增利润而高于EVA模式下的每股收益。 虽然这并不能改变股票在股市及股民中的地位,但依旧会对人们的判断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将经济利润加入到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势。

(1)企业决策关系到股东财富。EVA指标能将财务指标很好的融合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当中,第一,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第二,企业能否帮助投资者实现预期的利润超过资本成本是企业价值存在的最关键因素。EVA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股东利益,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

(2)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从以上的分析能看出,EVA更好的考虑了资本成本,充分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后的经营业绩指标才能更真实的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当企业的收益高于企业所有的资本成本时,此时企业增值了,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反之,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

(3)降低了会计指标的可操作性。传统的会计指标益受会计政策的影响,而EVA指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会计政策对其的影响。

(4)对费用化问题进行了修正。而EVA指标一定程度上对特定的费用进行资本化,从而将费用化问题给予改善。 (下转第275页)

(上接第269页)本文通过对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基础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比较,以及对经济利润优势的说明,说明了替换后的盈利能力指标更具有有效性和真实性,更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然而,EVA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论是会计利润下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还是经济利润基础上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盈利状况,两种指标都无法改变经济业务本身,以期找到更准确的评价指标评判企业的盈利能力。 [科]

【参考文献】

[1]林琳.基于EVA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电子产业:业绩评价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我国电子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然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寻求和解决资源危机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循环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模式。企业要在新经济模式下生存、发展和获利,就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业绩评价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dal cyde)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闭环流动型(见图1)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它的生产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5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旨在从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重组化(Re-orgznlze)原则,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中把不同种类的废弃物以多种方式组合,以此产生新的产品;限制性(Restriction)原则,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手段。减少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再利用(Reme)原则,目的是一件物品在扔掉之前,应考虑是否还有可利用的剩余价值;资源化(Recycle)原则,通过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其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二)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的影响

电子产业是制造业的典型,是工业资源最密集、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之一。目前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家电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家庭,目前,家电产品的耗电量已经超过全国总用电量的15%,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同时,早期的家电产品都已经或即将进入报废期,随着我国3G牌照发放条件的成熟,将会有上千万部手机淘汰。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已开始步入高峰期。

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产业也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获得持久竞争力。此外,资源之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国家都有实施循环经济的特色措施,所以,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电子制造业占有世界经济市场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电子企业遵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清洁能源的原则。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推动企业主动节能,塑造自己的品牌。而对电子产业的业绩评价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成就。

(三)循环经济对业绩评价的要求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从资源的节约、产品的循环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等方面,对企业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方面更好地促进循环系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另一方面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更全面地估计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必不可少的政策性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建设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标,使经济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业绩评价的指标设置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当前盈利性+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因此电子产业业绩评价包括以下方面的指标:

(一)当前盈利性

企业有赢利才能生存下去。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财务效益状况

主要是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它体现的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2、资产营运状况

主要是评价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产利用率高,在等量资产条件下可以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资产营运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指标是总资产的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100%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3、偿债能力状况

指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和相关债务数据的比较,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现金负债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债务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该评价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债务能力越强。

(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增强企业的内部循环是保证企业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关键。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形成无废、少废的生态工艺(见图2)。因此,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做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1、新生产工艺投资比率

电子产业改进和发展新技术,可以防范污染及更好地进行末端处理,同时对开发二次资源和防止物料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规模及财务范围内,该指标应是越高越好:

新生产工艺投资比率=新生产工艺投资额/企业现有生产流线原值×100%

2、节能环保原材料使用率

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原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排放废气物量的多少,

甚至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程度。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

节能环保原材料使用=单位产品节能环保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原材料耗量×100%

3、能源消耗降低率

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能源危机问题。所以,企业应该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能源消耗降低率指标,来反映企业能源消耗趋势:

能源消耗降低率=本期单位产品能源耗量减少额/本期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100%

4、生产过程废物利用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企业要尽可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废物利用率=生产中被利用的废物量/废物总量×100%

5、绿色产品销售比率

绿色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电子产业生产的产品应注重节能和环保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所以企业开发出的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大、销售额越大,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好:

绿色产品销售比率=绿色产品销量收入净额/总产品销售收入净额×100%

6、废旧产品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率

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旧产品及包装进行全面回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产品、包装物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产品回收利用率=已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产品数量/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产品数量×100%

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已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数量/可以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数量×100%

(三)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

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是指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取决于对企业长期价值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源头因素――价值驱动因素。驱动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实现能力。因此。在设置企业盈利能力增长潜力的指标时。应分别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评价企业的增长潜力。

1、新产品研发投资率

电子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客户需求多变,产品竞争激烈,所以要求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大,是企业将来盈利能力增长的基础:新产品研发投资率=研发投资额/上期净利润×100%

2、社会贡献率

作为社会化的企业。应遵循各项法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依法纳税。提供公益等途径回报政府与社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努力做好工作,积极创建和谐环境。这些工作不仅会提高企业社会价值,也会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持续驱动企业价值增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该指标用于揭示一定时期内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和支付价值的能力。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各项税款、附加等: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三、结束语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电子产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是由以上一系列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地反映企业各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与创新,2001(6)

2、王育松,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危害及资源化对策分析[J],资源发展,2008(2)

3、袁建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初探[J],商业会计,2007(2)

4、张川,潘飞,国内外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J],当代财经,2008(4)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4

胡先生是杭州某医药集团的市场总监,企业在当地同业中规模算大的,已经做6,7年了,公司以前是生产处方药的,后来生产部分保健品。胡先生手下现有将近200人的销售队伍,在全国15个省有办事处。公司定位高端品牌和高端用户,处方药走医院,保健品走药店和批发。这些年来一直平稳发展着,在当地也是有些影响力。但是最近半年多,胡总监发现营业额和利润都冲不上去了。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以前也是遇难呈祥,于是召开破冰大会,制定严格计划,执行严密监控指标,事情做了很多:

1. 广告比较多,而且公司在当地确实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2. 广告策划做的也可以,是当地的专业公司设计进行的;

3. 增加业务业务能力,比如经验交流会,比如培训机会,比如产品卖点的现场演示等等这些都搞过;

4. 人员激励措施也搞过,产品进行类别承包制度而且一直是这样的:收入和销量挂钩,完不成的相应处罚;

5. 销售服务这块按照行业现状提供,在这个圈内大家都这么做的,没有多少花头;

6. 产品在当地是比较齐全的,因为以企业现在的规模,在产品上能够比过自己的是不会超过2家的;

7. ……

但就是没有多少效果。“我好象什么都做了,但是怎么都没有效果呢?” ,“我以前做的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就不成了呢?”

警惕过度营销

胡先生是过度营销的牺牲者,营销是解决经营浅层面或者单环节问题的方式,胡先生把能用的方式都用了,还是无效,说明不是营销手段能够解决得了的,让任何一个咨询公司来做都是这些;

营销过度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有营销的手段在实践上都无法解决经营困境,一旦解决眼前的问题之后很快就生成更加复杂的深层问题;

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事情正在变化

1.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施行,对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进行了严格区别,对企业经营层面进行了约束和管制;

2. 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第17次药品降价,据称将影响制药行业最少300亿的收入;

3. 国内国外企业遭受药品投诉和监察的越来越多,医药是特殊产业,国家控制相对较强,来自民间的力量在逐步对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产生影响,医药的品牌内涵和一般消费品的内涵具有先天不一样的基因;

4. 人民币升值,从金融到产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企业成本结构和经营环境的影响将是主要方面,这将极大的改变产业的游戏规则;

5. 沃尔玛、家乐福也宣布卖药,第三终端方兴未艾,京津沪渝粤五地药商成立中国医药商品经济联盟。

这些变化说明:

1. 医药企业市场运营成本上升:市场正越来越受法规约束,投机空间越来越小;

2. 医药企业风险和机会并存:尽管成本上升了,但是为了开拓或者发展新渠道,一些适应新渠道的新模式和新空间不断被开发出来;

3. 大产业集团、大商业联盟、大资本军团对行业的现有秩序产生巨大的改变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时间以及方式目前还不是很明朗,这就增加了目前医药厂家的试探风险。

一个案例

广州医药公司旗下有近10家制药厂、连锁药店、药材经营公司等,医药产业链基本具备,而且也具备一定规模,全年营业额达到50-60亿元。

但是,2004年营业额同比上升10.56%,但是净利下降60.45%,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 公司由几大子公司组成,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采购、营销班子,各自为战,甚至自己的商业企业不卖子公司的产品,营运成本很高,而且形不成合力;

② 受国家药品广告政策、限价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制药厂利润下降,受平价药店冲击有60家药店关门,主营中药材的药材公司出现亏损现象。

公司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整顿,05年一季度业绩达到23.48亿元。同比增长13.13%,利润总额成长43%,净利成长83.91%。具体整顿内容如下:

① 对子公司加强掌控,对包材、原材料采购、中药材、进口药、广告媒体投放等进行了统一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强化财务管理,在兄弟企业之间进行委托信贷,降低财务费用,仅采购成本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000万元以上;

② 对各子公司的营销机构及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合力,协同作战,极大提升效率。

这个案例说明,简单靠营销层面的一个或者几个新点子的策划是不能根本改变企业最终生存命运的。只有从利润来源的角度来对营运过程进行设计,才能够突破原来的经营困境,广药集团进行的不是单纯的流程穿透,更不是市场层面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内部进行了盈利能力的价值组合,这种价值整合是由于各子公司、子业务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的,我们可以发现其过程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盈利能力。

未来医药企业要与强大的资本的品牌进行竞争的最终落脚点就落在了模式上,而不再是换一两个人物、播一两个广告的问题了。产业的严冬即将到来,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英雄。英雄的底气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和利润本身是不同的,盈利能力包含利润率和现金流,广药集团突破了一般企业单纯压缩市场费用的偏见,把兄弟企业之间的信贷也整合进来,实际上是提高了集团的现金流能力,从而达到了把有限资源无限放大的效果,不但积极的支持了主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进行主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投资。把商业和产业进行整合道理也在这里。

但是,集团化的整合也存在风险,不能盲目跟风,主要是各子公司、子业务中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团品牌的三层印象处理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最后造成内部互相践踏的结果。

可以预见,在成本上升以及金融环境恶化的双层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正走在现金流的钢丝绳上。当原来的模式无法抵挡市场压力的时候,很多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冒险的事情来,比如更换销售总监,采用空降兵;比如减少或者压缩市场费用但是不知道怎么压缩,压缩哪一部分;比如改变客户及业务考核思路和指标,建立直销模式,甚至出现经销模式的恢复和回潮等等。这些都蕴涵极大风险,操作不好,反而增加大量成本,造成遗留问题。2005年,众多的医药企业都在积极进行自身战略模式的匹配和协同:

·李嘉诚初步完成中药的全国布局:北京、上海、广州

·受五地药商联合的影响,京津两地的药厂初步达成联合意向

·广药集团推出王老吉草药凉茶,云南白药生产止血牙膏,白云山中药厂推出“大神口炎清”的饮料版,推出功能饮料,中药养生功能的日常保健正在走上大众化道路

·大连美罗药业和本地的一家直销公司签署协议,导入直销

·哈药寻找国外的资本靠山、继续广告模式

·继三株之后,步长、扬子江、修正等企业专门运做城市社区以及农村卫生医疗站等第三终端,突破10亿大关。天士力一单品直逼10亿大关,医药二级分销体制正在推广中

·广药内部整合、外部协同

·华南制药将医药市场推广等营销环节承包给上海的无忧医药咨询公司,提升公司在广东以外的渠道渗透能力

·众多的小药厂,什么好卖我生产什么

9月刚好是新一年的营运计划的制定时期,从不同环节听到的消息是成本逼迫更多企业将在2006年度加大推进全面预算体系的建设,全面预算的建设这件事情要慎重。任何事情一定是先由一个点切入的,否则两手抓,两手都抓不住。相对来说,市场的可控能力要强一些,所以,只能从市场环节入手,建议那些正在做全面预算的企业先从营销大纲入手,实现市场的可控之后,才进行其他环节的预算。如果从财务环节入手,最终只能导致市场、销售、财务、生产、渠道、传播等的混乱。

广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先从市场进行整顿,最终在2005年上半年看到了效果。

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说,很多都是这样的联合产物,企业如果在未来1-2年内不能很快建立自己的经营模式的话,那么,很可能面临全面崩盘的危险。

关于盈利,你知道多少?

竞争激烈了,一家生产男性保健品的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恶化了,为了提高盈利能力,企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战略整合。

企业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对所有可能的目标消费群进行了密集的、反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购买的客户强烈倾向于降低价格进行优惠,家庭送礼的消费者也提出了赠送一定数量的标准,而一些经常进货的经销商更是强烈要求较大的折扣。

企业认为:如果全部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不论新消费者的数量还是经销商的推广力度都将大幅上升。于是这家医药公司接纳了调研组的建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刚开始消费者数量和的经销商有些许上升,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很久,整个公司面临者巨大的亏损境地。

大约五个月后,新举措被彻底推翻了。

这种“营销的悲哀”思想上的根源在于混淆了营销的目标与手段。“品牌是工具,营销是过程,盈利才是根本”。

营销是为了纯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需求和欲望无止境,刚开头还能把持,但是到最后就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就出现上面案例中所说的现象;品牌是为了强化对消费者的沟通效力,增加消费者对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特色的认识。两者都没有在根本上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企业或者产品的价值认知,尽管让消费者完成了购买决策,但是,消费者却总是感觉自己是在被捉弄,甚至在低价面前出现两种情况:认为价格还可以再低,或者认为这是次品。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营销人和市场推广部门把大把的钱撒在泱泱人海里说是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自己的产品。实现消费只是所有活动的社会性的解释理由,而不是企业经营的真实原因。企业是要盈利的,所以无论品牌或者是营销都不是经营的终点,品牌和营销做的再有创意最终是要产生盈利的。这些都是企业达到盈利所花费的成本,如果忽视盈利的要求,那么实际上这些投入中的相当资源都是浪费的,甚至是胡乱花费的。“精美的广告不赚钱”就是这个道理。

盈利是所有经营活动的目的,所以就是效果的检验标准,品牌和营销检验的标准就是盈利能力,正如盈利是裁判,而其他一切都是运动员一样,工作的最终结果不是说品牌设计的精美或者营销方案的完美,而在于真正带来多少盈利。盈利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其他都处于被领导者地位。

盈利模式是为了打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非单纯利润本身,盈利能力提高了利润自然就上来了,但是现在利润高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可能并不是很高,这就是医药企业“各领三五年”的原因。

营销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区别

1、出发点的差异:

① 盈利模式是从战略到执行的思维、标准保持唯一性即一切从利润出发,是根本层面上的价值协同或者匹配;

② 营销模式是木桶理论,哪个方面出问题了就修补哪个方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其战略和执行的内容是多样的比如销量、价格、份额、利润等;

2、管理的差异:

① 盈利模式管理的是所有与盈利相关的要素,包括内外,成本的反面就是盈利,因此盈利模式不但关注市场销售,更关注内部成本的最低化,盈利模式的管理方向是双向的;

② 营销模式是针对所有市场要素,主要是外部,而对内部是无效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增加成本来获取利润的,当利润增长的速度小于成本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亏损必然产生,其管理是单向的。

3、协同的差异: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活动 ABC ABPA

平衡计分卡的局陷性

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理论。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BSC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包含财务指标、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使组织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这样企业既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

现代企业努力构建一套平衡指标体系:它所包含的非财务指标内涵能够补充财务指标所不能反应的企业绩效内容。然而企业竞争环境是如此多变,能时刻找到真正“向前看”的非财务指标吗?确定BSC指标体系的过程(尤其是非财务指标)必然具有先天的主观性,企业管理层必须能控制和驾驭这种先天的主观性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必然是员工对自己在BSC体系下所得到的绩效信息,薪酬奖励和晋升发展的合理性、公正性产生怀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组合:一方面企业希望BSC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能尽可能补充财务指标的缺憾;另一方面BSC指标确定中的主观性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考核、奖罚合理性的争议。

从ABC成本核算法到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

ABPA的产生

ABPA源于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ABC),ABC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形式:它可以确定交付产品、服务于客户以及维持经营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的实际成本。ABPA扩展了ABC,ABPA的焦点是客户,客户被当作是成本和营业收入的交汇点。ABPA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应该怎么去为那些产生超过成本的营业收入的客户提供服务。如银行,有的客户在银行中有基金、保险委托、支票业务等多项业务。而另一些客户,只是把工资存在银行,并不能带来多大收益。

ABPA的组成要素

ABPA四个核心要素:企业活动、活动关联成本、客户、营业收入。

企业活动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些活动引起活动成本,而客户则提供企业的收益。在客户层面上,而不是在经营单位或企业整体的层面上,活动、成本以及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客户是企业最大的利润中心。

ABPA指出企业若想获利,要么使用成本领先战略,要么找出那些无利可图的客户,然后或给他们重新定价,或鼓励他们去别处交易。ABPA鼓励企业寻找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收益的客户,把他们的利益放置在企业关切的核心位置上。企业要推广和细化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摒弃那些对核心业务无助的鸡肋业务。建构一种以面向客户,基于客户活动成本和客户盈利能力的综合系统可以提供给企业以对手难以超越的组织优势。

因此找出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至关重要。其简化的流程体系为:

第一步是把当前的客户盈利能力――客户净营业收入减去当前的交易和产品的成本――为先前的交易和产品利用的函数。第二步是重新配置交易和产品,以使客户关系的盈利能力最大化。这可以通过特定交易和产品的利用、抑制或重新定价其它的交易和产品来实现。ABPA的精要就在于:使用ABC来估计逐个客户的盈利能力,然后把那些对客户有吸引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回报的产品和服务与那些引起成本激增的相区别。

如何通过ABPA找到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要素

ABPA模式能够找到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它要求系统有能力追踪客户与业主的所有交易以及其所产生的成本。简化流程来看:首先把客户交易分解为客户发起的交易(前台交易)和支持交易(后台交易)。然后,找出这些交易的直接活动(操作活动)和间接活动(监督、配置活动)接着按照实际动产和不动产的成本投入来逐一确定成本额。最后将成本分为:对客户交易敏感的短期可变成本(前台员工);对交易有些敏感的长期可变成本(监督);当交易放大时引起固定资产增加所引发的生产能力成本。据此企业要依照成本基数,鼓励和引导那些有利可图的客户进一步的为企业带来收益;分流那些无利可图但占据成本份额较大的客户部分,对他们的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节约资源。

ABPA的优势和缺陷

ABPA与平衡计分卡的优劣比较

从测量标准和单位来看:BSC针对的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财务结果和非财务标准;ABPA则分析客户盈利能力和针对细分客户的客户交易盈利能力。绩效驱动因素:财务标准是可测量的,BSC的财务结果驱动因素一般是已知的;ABPA则必须重新分析找出那些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因素。薪酬管理时:BSC基于财务和非财务一揽子综合评价要素;ABPA则基于员工个人和对团队、组织整体创造客户盈利能力和客户交易盈利能力贡献的奖励。学习和成长维度上:BSC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标准的综合利用,将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落地,企业方向变得明确;ABPA则对客户盈利能力的驱动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愈加深刻。技术实施方面:BSC中的财务标准显然比非财务标准更有确定性,更易测量。ABPA则必须贴近客户,追踪客户营业收入和交易,这样成本有时也是高昂的。

ABPA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

ABPA通过向集中化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单位提供细化的成本和营业收入数据,使它们可以依靠这些数据进行战略选择,ABPA为分散化的决策开辟了道路。其次ABPA使得前端单位和后端单位有可能追求不同但互补的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想仅依靠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吸引客户注意越来越难,现在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差异化和低成本结合的中间道路。

ABPA的局限性

ABPA本身并不排斥非财务测量标准,但只有当非财务的测量标准对于单个客户可用时,ABPA才是有效的。ABPA需要能够时时关注客户交易的系统,其所带来的成本是一般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企业如果没有职业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ABPA本身有其不适应的情景:当通过绩效测量标准来显示承诺和价值观,而不是要度量未来现金流量的先导指标时,ABPA和类似于ABPA的框架也是难以适用的。

ABPA本身并不完美,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马歇尔•W•迈耶先生也承认该体系尚不到足以充分运用的地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深入到企业更深层次上。但这种思想的引述,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看待绩效测量的角度。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万科地产;千亿销售额;利润与规模的竞逐

一、万科主要产品及客户情况

万科,房地产业的巨人,民企中的骄子。自从1984年成立以来,万科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地产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业界传奇;作为深交所上市的“老八股”之一,资本市场上万科A的稳健表现也一直广受投资者的称赞。

万科地产坚持了以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作为其主导产品,根据2011年万科地产年报显示,144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占了公司产品结构总份额的88%.万科的下游客户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地产经销商、物业公司以及住户等,如万科旗下所拥有的全资地产开发公司、置业公司。万科的上游供应商主要分为工程与材料两大类,主要包括:土建、水暖、燃气、安装、门窗等几方面,如:中建二局、中铁建设、日立电梯中国、通力电梯、博西家用电器、三菱重工、阿克苏诺贝尔漆油、海福乐五金、圣象集团、科勒等厂商。

二、基于杜邦分析法的万科财务状况分析

基于万科地产的财务状况分析,主要是以杜邦分析法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其盈利能力指标。所有的分析都是来源于万科地产与保利地产的上市年报的数据比对。在某些关键指标的分析中会选用保利地产作为同行业类比对象,原因在于保利地产同为房产行业龙头企业,并且因其央企特殊性质,使得这样的比对具有实效意义。

万科地产的企业文化中一直信仰规模经济的效益,从万科的成长轨迹中不难看出,万科一直将销售额看做经营指标的重中之重。2010年度,万科创造了中国地产业的又一神话,成为第一个销售额突破千亿的企业。由此可见,万科一直标榜的地产业龙头地位,与其强势的销售规模密不可分。即使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波荡,以及近年中央愈发强势调控的影响下,万科地产的销售规模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即便是保利这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销售额这方面与万科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然而,万科强劲的销售增长却并没有带来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保利地产与万科地产的营业收入增长差距远没有销售额的差距这么悬殊,如果分析两者的营业收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这一现象则更加明显。万科的营业收入占销售额比重从06年接近9成的下降到10年不足5成,犹如天文数字一般增长的销售额却只带来了5成不到的营业收入,即使是因为地产业独特的会计处理方式,其“预收账款”转为“营业收入”之间的时间间隔,但是反观同行业竞争对手保利地产则不难看出,不足5成的比重仍然是不寻常的,在此不得不心生疑惑,万科千亿销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问题?

业界对于万科的千亿销售额也一直存在诟病,源于万科的地产合作开发模式,对于与权益合作方的销售额分摊问题,万科一直避而不谈,换言之,千亿销售额的创造背后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企业,而“千亿”的丰功伟绩,却被万科独享。合作项目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到2011年已突破七成。说明了合作开发模式已经逐步取代了万科以往的通过直接拿地,独立开发的模式。

在中央进一步加强房产业调控的今天,对于地产商来说,政策层面以及经济层面的环境都是不容乐观的,通过合作开发,的确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如:拿地成本降低,融资渠道拓宽等等,合作开发为万科带来的巨大销售额增长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通过先前的营业收入占销售额比重分析我们得知,万科的销售额是存在水分的。那么,万科通过这样的模式取得规模优势第一的背后,是否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也在行业领先呢?我们不妨就万科与保利地产的盈利能力做进一步的财务分析。

三、羸弱的盈利能力令万科举步维艰

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财务杠杆的决策运用。根据杜邦体系分析法的内涵,针对企业的盈利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1)营业利润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营业利润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除2010年以外,保利地产的营业利润率均超过了万科,展示了强势的盈利能力。

(2)主营业务净利率分析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企业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它同样也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则表明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得知,在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方面,保利对于万科保持了显著的优势,显示其主营业务的强大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它反应了所有者权益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保利地产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仍然对万科保持了显著的优势。

(3)权益净利率分析

权益利润率又称作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它反应了所有者权益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通过相关数据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保利地产在权益利润率方面仍然对万科保持了显著的优势。

(4)资本收益率分析

资本收益率=企业净利润/股本。资本收益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对上市公司来说意味着股票在证券市场具有强势表现。通过比对不难看出,保利的资本收益率异常出色,同时展示了保利优异的企业成长性,与保利地产在A股市场的表现也相得益彰,反观万科,的确要逊色不少。由此可见,万科在销售额上取的的辉煌成绩却并没有在利润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羸弱的盈利能力使得企业现金流、资产负债状况都会受到影响,对万科地产的进一步扩张造成阻碍。

四、结语

综合以上的财务比率分析不难看出,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对于保利地产的强势,万科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坐拥如此巨大的销售额,却无法带来相应的盈利能力,万科所面临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的确,万科的合作开发模式在应对中央调控影响下地产业颓势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铸造万科的“千亿”神话,可谓功不可没。甚至就此业界还对中央的调控成效提出过质疑。

然而,这样的合作模式带来了销售神话的同时,却并没有使万科的获利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显然,这样的模式也并非长久之计。毕竟,万科已经逐渐步入了了中年期,单纯依靠规模优势来实现企业成长的模式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同时合作开发模式也并非一本万利,所带来的企业文化交锋、制度差异、资金变动、成本控制等不确定因素也完全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隐患。面临存在的问题,万科究竟是应该将合作开发这条“缓兵之计”变成“长久之计”,还是另辟蹊径?提高规模,追求利润是必经之路。对于现阶段经济、政策形势下,房地产企业的转型,还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