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文1

【关键词】水源地;环境保护;措施

阳谷县位于鲁西平原,聊城市南部,城区面积16.65K,城区人口15万人,县辖18个乡镇、办事处,阳谷县按照“强农、重农、活商、兴教”的根本思路,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生产投入,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供水矛盾日渐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城乡供水工程,实施城乡统一供水。该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为二级提水方式,向城区居民提供24小时供水,水源地至水厂间的居民采取一级供水,该工程于2002年6月投入使用。

1.水源地现状

该水源地南依黄河、金堤河,储水量丰富,补源条件良好,可开采量在7万立方米/天,单井涌水量一般在90立方米/小时,在该地质单元内,岩溶水的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及黄河补源为主,水源地岩溶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0.42-0.58g/L;总硬度在215-305mg/L;PH值在7.2-7.6之间;阴离子以HCO3?,阳离子以Ca+为主。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目前,水源地有机井20眼,深井5眼,浅井15眼,其中有1眼位于水源地管理所内,废弃井4眼,其余均位于附近农田内。正在运行的有10眼,新建机井6眼正待投入使用,浅水井深一般在80米左右,深井在300米左右,附近没有污染企业存在。

2.存在的问题

目前张秋镇水源地的水质优良,附近没有排污企业,而且阳谷县委、县政府及阳谷县城乡供水总公司针对水源地的环境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还存在不少隐患。

2.1生活区位于水源地内

由于当地居民居住环境距离该水源地较近,村中居民生活对水源地水质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以及厕所粪便等,并且垃圾堆放及厕所等均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

2.2河流中污水的渗漏造成了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水源地区域内的河道主要是黄河、金堤河,主要支流有五四青年渠、赵王河、运河等。金堤河、运河、及赵王河等季节性河流,汛期行洪,汛后排污,河道内水质严重超标,特别是金堤河为跨省河流,河南省的台前县、濮阳等城区及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水质超标严重,污水沿河床渗漏造成河流两侧的带状污染,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对当地地下水的污染。

2.3地下水过量开采

由于张秋镇水源地是阳谷县城区及周边居民最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水源地。近年来,随着阳谷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区、周边居民及工业用水量急速上升,直接造成了水源地水量的过量开采,形成了城区供水紧张,也造成了承压地下水压力过小,污水乘势入侵。

3.建议和措施

3.1完善政策法规建设,使地下水源保护法制化

根据阳谷县张秋水源地现状,阳谷县人民政府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制定了水源地水源保护法律、法规文件和政策措施,规范水源地保护,为保护该水源地提供相关法律保障,水利、环境、公安等部门要进行较好的落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3.2划定保护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水源地准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水污染防治规划,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后更易于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更加明确。

3.3积极提倡节约用水

鉴于阳谷县地处水资源贫乏的华北地区,而近年来随着阳谷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用水量都将急剧增加,但当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水环境容量。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有以前的单一采用地下水改为地下水、地表水和中水,同时逐步实行生产、生活饮用三水的分级供应,节约优质地下水。

3.4大力整治污染

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的堆放场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渗漏防治措施。不得使用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禁止毁林开荒,保护植被涵养地下水。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文2

关键词 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水质污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库概况及水源地环境现状

沋河是渭河南山支流之一,流域面积224km2,河道全长42.3km,自东南流向西北, 沋河水库坝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办蒋家村南1km,距城区约4km,坝址控制面积224km2,坝址以上河道全长33.8km,平均河床比降3.47%,多年平均径流量3278万m3,水库总库容3028万m3,兴利库容1970.5万m3,调洪库容747.5万m3,正常水位405.1m,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具有城市供水、旅游开发等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

水源地一类保护区内居住着徐家、宋家、雷家、张嘴、张坡、周坡6个大队14个自然村3568人,库区东西两岸分别有西南铁路、渭花公路穿越一类保护区并长距离经过流域。自90年代给城区供水以来,水源水质保护就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改善水源地环境现状,沋河水库管理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宣传、协调、库区绿化、水源水质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流域内现状分析

1、流域内水质评价分析

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及《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的相关规定,参照河流及湖泊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结合沋河水库实际情况,在水库主要功能区范围内设置了2个监测断面:①监测断面Ⅰ:距拦河坝上游约300m处,属水库取水区范围;②监测断面Ⅱ:距拦河坝上游约1000m处,为水库中心区域。采样频次为每月进行一次。

监测项目包括了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项目。通过对环保水质监测结果的分析及现场踏勘观察的情况来看:沋河水库水体水质大多监测项目都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全部指标满足Ⅲ类标准。总体上符合陕西省黄河流域渭河水功能二级区划中对沋河水库划定的地表水水体功能(Ⅲ类)。

2、流域内污染源调查分析

(1)非点源污染

a.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

现场调研发现,由于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大量村民居住,水库周边农田分布较广,耕地面积较大,甚至在水库取水口附近均有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是水库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沋河水库整个水源保护区面积255.1km2,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水土保持分区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轻度流失区、骊山丘陵沟壑强烈流失区,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分别为1900t/km2.a、6700t/km2.a。

b.交通污染

库区东西两岸分别有西南铁路、渭花公路穿越一类保护区并长距离经过流域,铁路沿线旅行遗弃的垃圾易对库水造成污染。

c.旅游污染

水源区域良好的植被和新鲜的空气,成为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相继开发的水上娱乐、钓鱼、农家乐等项目,无疑带来了旅游污染,其污染物随人群活动呈无序状态,从而构成了水源区一定的污染。

(2)点源污染

a.工业污染

历史上沋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甚至几乎空白,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建材企业,包括采石场、砖厂、花岗岩开采加工厂、预制板厂、空心砖厂等,这些工厂对保护区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b.周边村镇污染

水库原设计保护范围无界桩,整个保护区无隔离措施,属于自然开放状态,管理难度较大。流域及保护区内农民因生活、耕作引发的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染是当前库区污染的主要问题。

三、水源地及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的应对措施

1、做好水源保护规划

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重点突破,全面治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高标准的做好水源地保护治理的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关系,确保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划定水源保护范围

沋河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黄土台塬区和丘陵沟壑区沋河集水区,南北从水库大坝至沋河源头(包括源出于秦岭山脉二郎山的清水河和源出于石鼓山南的稠水河)以及箭峪水库及其集水区,总面积约255.1km2。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3、预防水质污染目标与措施

(1)水质目标

一级区内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下同)Ⅱ类,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也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二级内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应达到Ⅱ类;准保护区内,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均按Ⅲ类控制。

(2)预防水质污染控制措施

可以采取环境保护和工程管理措施:①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将水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应用水卫生标准范围之内。②严格控制污染物在保护范围内排放,排放污水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③设定醒目标志,严禁乱挖滥采。④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及输水管道左右5米设立生活居民区。

(3)加强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以水质监测为主,同时对水量、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设立观测点,全监测每季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月自检一次,遇突发污染、暴雨洪水等特殊情况时,应适当增加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定期的水质监测是保障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四、各级保护区污染物的控制措施

1、一级保护区

主要污染为:非点源污染和点源污染。控制措施:认真落实水源地保护条例及水库管理条例,禁止在水域垂钓,水上游乐,行船游泳等;对沋河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农家乐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企业进行了强制停产;加强管理人员力量,增设水质检测仪器及设备,定期对水源水质进行自动检测化验;实施沋河水库一类保护区居民搬迁工程,耕地实行退耕,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得建设污染水源的项目。

2、二级保护区

非点、点源污染皆有。控制措施:一是改善二类保护区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可减少或避免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及施用农药、化肥等对水源的污染。二是管理单位在水源地附近设立隔离网并增加水上巡查次数、增建宣传标语;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3、准保护区

主要污染物为水土流失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一是河道防护林带建设。即在河岸边栽植护岸林,降低水流的冲刷,固沙保土落淤,稳定河岸;二是柳桩护岸工程,可根据当地居民已有的经验进行设计和实施;三是在水库上游新建淤地坝,拦蓄洪水,减少泥沙入库,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4、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在水库管理处设立水政监察大队,负责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定期对流域内涉水事务进行监督检查;二是设立检查站,对进入库区的车辆进行常规安全检查;三是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作,确保水源地保护措施的落实;四是加强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和监控区的水质监测;五是加强节水教育,确保合理高效的使用;六是调整种植结构,禁止施用有毒农药,以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为主;七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制止污染水源、减少入库水量的项目上马。

参考文献: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文3

关键词:大纵湖;存在问题;退圩还湖

Abstract: DAZONGHU the Yancheng City's drinking water source, changes in water qualit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ity, and salt.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improve the flood capacity of the large vertical Lake, cited the river into the lake project began implementation. The status quo in DAZONGHU, analyze the problems on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 retreat Fair Lake.

Keywords: large vertical Lake; problems; retreat Fair Lake.

中图分类号:[TU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大纵湖概况

大纵湖是国家4A级景区,省级规划保护的重点湖泊之一,地处里下河地区洼地中心地带,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和泰州市中堡镇交界处,南北宽5.5公里,东西长6公里,总面积36.783平方公里,其中盐都区境内为19.7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73%。大纵湖是里下河地区众多湖泊湖荡中水面最大的湖泊,略呈圆形,湖盆呈浅碟形,岸坡平缓,湖底高程大部分在0.1~0.3米,相当平坦;湖水较浅,多数地方常年水深为1米左右,出湖河道水深为2~3米。大纵湖为过水型湖泊,扬州宝应、泰州兴化诸地客水汇合到湖中,具有调蓄洪水、行洪、渔业养殖、生态环境、旅游等综合功能,是盐城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2、存在问题

2.1湖区围网凌乱,阻塞行水通道

大纵湖是天然的全湖行洪和调蓄水体,改革开放以来,大纵湖周边地区全面实施围湖和围垦养殖,大大缩小了湖区过水断面,特别是影响了部分排水通道口门,使原湖泊的泓道封堵、缩窄;加之底泥沉积,湖床抬高,造成面积削减,行洪通道现已缩窄至不足20米,防洪和蓄水功能大大下降。

2.2湖区水质日趋恶化,影响水源安全

随着沿海大开发的迅速兴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湖及周边地区大量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农药化肥大量流入,导致水质变差;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长时间、超密度围网养殖极大地增加湖体的污染物质及富营养化水平,纵横交错的河网导致污染物容易扩散,加之通道堵塞,水流不活,使大纵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到盐城市区百万人口的饮水质量和安全。

2.3滞涝设施不完善,启用困难。《江苏省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保护规划》对盐城市的大纵湖设置了三批滞涝(洪)圩。2003年灾后,按每平方公里建30米长滚水坝和1个进水闸的标准,对第一批滞涝圩的进水口设施统一进行了配置,第二批、第三批滞涝圩进水设施尚未配置。目前,除景区进水闸和滚水坝保护较好外,其它设施人为封堵。2006年、2007年兴化水位都超过了3.0米,周边滞涝圩不能及时开放滞蓄,水位上涨过快过大。滞涝圩内因平时提水保水养殖,底水较高,滞涝(洪)效果也不太理想。

2.4过度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管理。大纵湖综合利用功能涉及水利、渔业、环保、航运、城建、旅游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大纵湖管理和保护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缺少一个综合利用规划,各个部门注重行业管理,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重开发,轻保护,致使湖泊泄洪不畅,水资源难以优化利用,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各种功能难以全面正常发挥。

综上所述,大纵湖退圩还湖势在必行。

3、大纵湖综合功能分区

根据湖泊综合利用要求,科学合理划分湖区利用功能,明确不同分区定位和功能,是湖泊保护和运行管理的基础。为保证大纵湖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纵湖湖区可分为水源保护核心区、行水通道区、水产生态养殖区、滨湖湿地修复区、景观娱乐区等5个功能区。

3.1水源保护核心区。大纵湖是盐城市区主要水源地。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水源地保护的有关规定,取水口附近需规划一定范围作为水源保护区域。大纵湖水源保护核心区主要为现有自由水面、网围清退区域和新增的滞涝圩平堤切滩退圩还湖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

3.2行水通道区。一是南北向,承接兴化鲤鱼河和中引河排水入蟒蛇河新洋港的行洪通道,湖区内2.9km按1991年清障和湖泊保护规划要求,保留宽度不小于200m,该水域与水源保护区部分重合。蟒蛇河3.1km口门段,南段2.1km按现状河口宽度保留,不小于70m;北段1.0km清除沿河西侧清退违章圩1个,面积为0.062km2,河口宽扩大至150m左右。二是东西向,自湖区西部南周河至蟒蛇河口新辟引排通道5km,宽度不小于80m;西延兴盐界河至南北向行洪通道,形成新的东西向湖区通道1.7km,宽度不小于60m。

3.3水产生态养殖区。一是将湖区内围网生态养殖区布设在避开行洪和水源通道区域,利用现有地形将围网格局布置成较整齐的方格形,使之成为纵横成行、成框成片的“渔家山寨”景观,面积控制在3600亩。二是将原湖区内低埂网栏养殖移至第三批滞涝圩内,通过改造,退田还水,扩大养殖场面积,按1400亩生态养殖区控制。并将该批滞涝圩升格为第二批滞涝圩,当兴化水位达到3.00m时开放滞蓄。

3.4滨湖湿地修复区。布设在沿湖西岸滨水空间,利用破堤还水的第一批滞涝圩Ⅰ69进行改造,面积约为3.638km2。一是湿地恢复区。利用破堤后的Ⅰ69圩清除大部分鱼塘的塘埂,根据留下的少量塘埂进行微地形改造,塑造成深浅不同的多样化的湿地生境,修复具有大纵湖代表性的自然湿地景观。二是水禽栖息地重建区。为水禽提供栖息繁殖的环境,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通过鱼螺蚬的放养,为湿地中的水禽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维持湿地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是水生植物恢复区。岛屿浅滩区域,种植以芦苇、蒲草等为主的挺水植物,其它区域主要种植野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培育复合、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3.5景观娱乐区。现有景观娱乐区为已建成的大纵湖旅游度假区。规划配套区向东可利用水体置换调整形成的海湾形岸线结合规划堆土区统一规划,在留出适宜水面率基础上建设配套服务区;向西可根据滨湖湿地修复区的改造进程形成湿地公园景点。形成和谐一体的水面景观、滨水景观和沿岸景观,为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提供发展空间。

4、效果分析

4.1防洪除涝:平毁违章圩、湖区破堤还水和平堤切滩,可净增自然调蓄面积约5.181km2。在里下河十年一遇雨情下,大纵湖可全面消化南周河增加的入湖流量,提高了当地的排涝设计标准;在二十年一遇现状工情下,最高水位时自由水体滞蓄量增加近1000万m3,充分发挥了“中滞”作用。

4.2引水:在里下河骨干输水河道整治以后,通过引江入湖,一般干旱年,入湖水量明显增加,可常年保证向蟒蛇河增供水源6m3/s。

4.3水环境:水体流动范围增大,在新开河道北侧流速差变化明显,对沿湖水环境改善有显著效果,水源地水质可长期保证在Ⅲ类,可为盐城大市区提供优质稳定的水源。

4.4旅游: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可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大纵湖水体透明度和水质,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提高了大纵湖景观效果和旅游品质,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综合评价

5.1大纵湖退圩(围)还湖工程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其它任何单一措施难以替代的整体优势。大纵湖退圩(围)还湖专项整治工程必将对湖区周边和下游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海口市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资金项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及其对策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jsk2009-133,课题组成员:李卫东、郑晓玲,执笔:郑晓玲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必须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依托,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会因缺乏财力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后半期,美、日、法、德、意、瑞典和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制定和修订环境法,相继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环境污染评价法等,并建立了处理公害、环境等行政事务的专门机构。1972年第一次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纪元。但是,我国在“六五”计划中才开始列入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在“七五”计划中,继续列有环境保护专章,规定了“七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八五”计划中的环境保护有了加强。为了保证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综合平衡,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于1994年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从而使编制环境保护计划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99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已制定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基础上,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计划。1997年以来,中央每年在“两会”期间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对环保工作做出部署。“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指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海南必须坚持生态立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颁布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保了生态省建设的法律地位。而后,海南省人大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20多项地方法规,省政府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等21项政府规章,海口市也制定了一批地方环保法规,初步建立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保障体系。

二、海口市环境质量现状

2008年海口市实现生产总值443.2亿元,增长10.4%;财政总收入100.02亿元、增长2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03亿元、增长19.1%。全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控制在1吨标准煤以下。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91.4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62.64平方公里。全年空气质量处于Ⅰ级优的277天,Ⅱ级良的89天,名列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前茅。主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市拥有市容环卫专用车辆188辆,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35.6万吨。新增各类绿地273公顷,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5%、40%;林业建设稳步推进,全年造林2,823.5公顷,其中防护林345.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

近年来,海南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海口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近五年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7.38亿元。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坚持环保优先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例如,预计在2009~2012年内,年平均减排量将达到4.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颜春岭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经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核,国家发改委日前已经同意海口市颜春岭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建成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并批准其向英国上市公司EcoSecurities国际有限公司转让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总量不超过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二氧化碳当量转让价格不低于11欧元。海南重点环保工程――海口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每年产出的1.8万吨污泥可全部外销用作农业制肥底料,产出的沼气可全部用于发电。海口市南海大道西的海南天涯华盛水泥有限公司在国内第一个实现了生产水泥整条生产线全部使用无烟煤,所利用的工业废弃物的比率达到了33%。所开发的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可减少36,348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节约2,0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还在CDM交易中以每吨10.2美元的目前国内最高转让价格,获得了国外合作方瑞典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给予的每年300多万元的补偿资金,经济效益因此大幅提高。但如何协调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仍是海口市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人口增多,生活垃圾随之骤增,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大,污染严重。2008年末海口市常住人口183.5万人,比上年增加4.05万人。户籍人口155.82万人,比上年增加2.88万人。伴随着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再加上城市化发展及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日益扩大,海口市目前正面临着有效水资源大幅减少和生活污水、垃圾逐年递增的不良状况。特别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于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管道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却偏低,大部分污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或间排入美舍河、大同一横路明沟、龙昆沟等。与此同时,颜春岭垃圾处理场、医疗垃圾处置厂、垃圾中转站等,也不能完全适应垃圾处理需要。

(二)多家红砖厂蚕食土地污染环境,城市开发、公路建设、非法采沙等使多处海岸的原生态植被遭受破坏后,基本丧失了防风功能。国务院1998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规定,海口、三亚作为国家第二批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的城市,到2008年底必须取缔使用黏土实心砖。三亚已于2007年禁止,然而距海口市区不到10公里的海榆东线7公里处的周边仍有20多家生产实心红砖厂,不但大肆吞噬着国土,砖窑冒出来的废气,还严重污染着环境。

近几年来为吸引投资,地方政府对生态海岸进行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对海岸原生态植被破坏最为严重。例如,滨海大道是海口市主要交通干线,从市区穿过海口湾直接横贯于黄金西海岸的沿线,长达38公里。作为主干道,滨海大道宽度超过50米以上,且道路多处离西海岸最位线近达50米,有的仅10米。按道路面积测算,海口滨海大道至少破坏了190万平方米的海岸原生态植被。

如果经济发展采取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走的是发展优势能源的道路,长此以往,资源将逐渐短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在海口市,虽然政府对非法采沙破坏海防林的工作加大了处罚力度,偷挖烂采沙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其中以南渡江、南渡江出海口和西海岸的偷采现象最为严重。

此外,旅游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旅游资源开发也需要规划和管理。部分区域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过度开发、盲目利用,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为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三、海口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品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仅靠市场机制则难以脱困,必须依靠政策环境规制来解决此问题。鉴于此,需要从政府层面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策。

海南省政府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环保问责体系,组织部门也把节能降耗、生态环保作为对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2007年又把过去“政府问责制”上升为“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对干部考核的问责制”,使得“问责制”更有力度。从立法、规划、环评、资金、执法等方面努力,政府主导让海南生态环保工作顺利推进。一个“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在海南逐步形成,生态建设正成为海南强省之本,作为海南省府所在地的海口市亦不例外,也应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

(二)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复苏、绿色发展。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但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看,也会极大地拖累经济建设。实践证明,一谈发展就放弃保护、一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无法持久的。只有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而行,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复苏、绿色发展,完善和落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才可完全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三)集中财力,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水源点污水处理工程,保护南渡江水质和龙塘水源地等。提高生态保障能力,严格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地保护,加强对重点江河流域和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监管,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四)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长效机制。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探索建立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收费,促进企业治理污染。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经济补偿。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

(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寻求和探索发展与保护的切入点、结合点,大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凸现海口市的自身特色优势。

1、采用先进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少用国内能源。海口市的一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并没有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而是从节能、节约土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四方面加强建设,以逐步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例如,水泥工业最大的能源消耗是煤炭和电力,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条5,000吨/天的水泥生产线是全部成功使用无烟煤的,而海南华盛公司不与国内工业企业争煤、争好煤,所用的煤炭全部来自越南的中低热值无烟煤,水泥熟料热耗已由传统的6,500千焦/千克降低到了3,100千焦/千克,有效节能50%以上。其制造的熟料已出口到了西欧,并签订了3,200万吨的五年长期供货合同。

2、利用余热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华盛水泥在全国水泥行业5,000吨/天生产线上率先研发纯低温余热发电,在生产过程中把每小时排放到空气中的40万立方米的废烟气收回来,余热发电装机容量6.5兆瓦,发出的电自发自用,每年因此可节电4,800万千瓦时以上,年节约标准煤3,000吨。

3、技术创新,综合利用资源。工业废弃物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目前已经达到每年有效利用工业废弃物2亿吨的水平,但这一利用率仅是国内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10%,而美国、日本等国,废弃物的利用率都在20%以上,德国的利用率更超过了50%。工业废弃物不能有效利用,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而在水泥行业需要利用自然资源也可大量利用工业废弃物,其中矿渣、粉煤灰、火山灰等固体废弃物是很好的水泥掺加原料。2005年华盛水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的PC32.5复合水泥,利用的工业废弃物达到了33%,每年消耗海南火山石粉、矿渣、粉煤灰等各类废弃物近40万吨。一方面解决了海南许多废弃物的排放问题;另一方面节约了生产资源,企业也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几乎所有的高低压电机都使用了变频节电技术,许多设备都用电脑自动控制,熟料电耗从开始的67千瓦时/吨,下降到35千瓦时/吨,电耗指标均达到了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4、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清洁生产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尤其在以旅游为主业的海南,工业生产如果不能实现清洁生产,等同于自毁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全国水泥厂每年对外排放的粉尘在1,000万吨以上,但华盛公司采用全员动手、封闭生产、美化环境、控制排放的办法,排放达到了欧Ⅲ标准。每年仅此一项就能回收有用水泥及原料数10万吨,大大节约了能源和保护了环境。

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永续利用的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资源得以高效发挥作用和环境得以优化的前提。若想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始终把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尊重自然规律,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规定,积极扶持新型工业企业项目发展,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方式,重点控制纸浆、石油炼化、橡胶加工等工业重点污染源;同时改进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的工作机制,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增强监督能力;严格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公示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维护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和扶持环保社团发展,积极支持环保志愿者开展活动,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监管。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