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2

一、初中用高中知识“下凡”,讲清“知其然”,实现启下衔接

1.反应类型

初中的四类化学反应类型是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在内容上要讲清分类的实质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和一”;分解反应是“一分多”;置换反应是某一位置的替换,讲清阳离子置换特点,如Zn+2HCl=ZnCl2+H2,对应高中阴离子置换,如Cl2+2KBr=2KCl+Br2;复分解反应是分解反应的复合,两个反应物都分解,如:BaCl2+Na2SO4=2NaCl+BaSO4,BaCl2和Na2SO4阴、阳离子都分开再重新结合。

在学生学习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较易掌握,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则相对困难,要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学完才能真正理解。初中阶段的教学,可在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上渗透一点高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如关于置换反应的教学,通过“金属活动顺序”把握置换反应的规律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则是利用了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教学中讲清“原位置的替换”,在理解上建议以溶液、离子知识为基础,渗透一些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有利于优等生的智力开发。如Zn与盐酸反应,盐酸在溶液中是以H+、Cl-的形式存在,HCl中的H+反应形成了H2,Cl-与Zn变成的Zn2+结合形成了ZnCl2,实现了HCl变成ZnCl2和H2的过程。为什么Zn变成了Zn2+,H+反应形成了H2?简单点化“Zn变成了Zn2+的过程中失去电子,H+变成了H2的过程中得到电子”。悬念启发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知其然”是强行入轨,“知其所以然”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将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下凡”,实现初中“置换反应”的承上过渡和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启下衔接。

2.反应原理

(1)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反应特点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简单,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处于表层,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原理,常常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结论,这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困难。在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等环节中,建议尝试使用高中知识,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化学特点。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方法,有固+液(如H2)、固+固加热(如O2)、固+液加热(如CO2)。建议利用高中的知识,在复习中对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等内容,根据制气模式认识特点、把握知识。

(2)从结构决定性质的特点着手,初步认识探究过程

初中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将各物质逐一介绍,如H2、O2、Fe的学习,是从它们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反应来串联知识的;高中则是从一类典型物质如碱金属、卤素的学习,过渡到“族、周期”整个物质系统的学习,通过物质结构上的相似与递变,认识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与递变。建议初中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后,采用探究程序来进行学习,即:探究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如学习三大强酸中硫酸的性质时,可通过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化合物等知识,探究硫酸的组成(H2SO4)分析H2SO4的结构(H+、SO42-)预测硫酸的性质(酸性:与金属锌发生置换反应、与氧化物Fe2O3、碱Cu(OH)2、盐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实验验证硫酸的性质。

3.实验测算

初中以相对原子、分子质量进行计算,理论根据是什么?

(1)利用高中摩尔质量比的方法引入质量比

从以上分析看出,相对原子量比与质量比的实质和表现相同,可以将质量比“下凡”至初中阶段,叙述如下:将原来“4份H2与32份O2反应生成36份H2O”,具体为“4gH2与32gO2反应生成36gH2O”。引入质量单位后使初中的质量计算顺理成章,亦成功过渡到高中的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

(2)计算带入单位,为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奠定基础

现在初中教材中已将单位带入计算式进行运算,但往往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但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到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时这种不带单位的习惯易造成计算混乱。

二、高中以初中知识“升华”,讲清“知其所以然”,实现承上过渡

高中用初中知识承上过渡,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不“新”,去掉神秘面纱,增加亲密度,实现难点分散和化解。

1.反应类型

高中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无机反应与有机反应两类,有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也有根据实质内容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升华延伸;取代反应、脱水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有机反应与初中的无机反应区别较大。

(1)离子反应以初中复分解反应条件为切入点

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以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承上过渡,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完成离子反应知识点的扩充(参见表1)。

表1 复分解反应条件衍伸离子反应条件的比较

(2)利用金属置换反应引入非金属置换反应

例如,高中的非金属置换反应,指卤素间的置换,如

Cl2+2KI=2KCl+I2

2.反应原理

(1)理解生成物的产生原理

例如,金属钠与非金属O2反应,初中介绍钠与O2常温反应形成常规氧化物Na2O,O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高中介绍钠在空气(O2)中燃烧形成Na2O2可作如下解释:由于反应剧烈,O2分子来不及破裂形成单个氧原子O,O2分子直接得到2个电子形成氧气离子O22-。把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从来源角度称为氧气离子,与氧离子形成对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把握。

(2)渗透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

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使学生习惯用记忆法去掌握方程式的书写;而高中方程式多、杂、乱的感觉,学生难以把握方程式的书写。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向探索理解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应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如钠的氧化物性质介绍,Na2O溶于H2O形成NaOH,Na2O2溶于H2O形成NaOH和O2,反应原理与过程叙述如下。

(3)以“点-线-面”升华知识网络,构筑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以点带面的介绍了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零碎,而高中必须升华为知识系统,方能学生全面把握化学学习。例如,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要解决化学实验的实践问题。对实验的现象、操作、原理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形成“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以便于思考问题时,大脑能及时搜索出有意义的信息解决问题。

如对于铝的性质实验的系统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知识点金属Al、Al2O3、Al(OH)3、Al3+的性质,每个知识点根据化合价的递变关系和性质转换形成知识线。

在铝的知识线中整体反映Al、Al2O3、Al(OH)3的两性特点,这是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的(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连接Na-Mg-Al-Si-P-S-Cl性质,形成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知识面,整体形成铝元素“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铝的性质实验体系。

3.实验测算

(1)概念、公式记忆法升华,“理解不用记”

高中是学生记忆力、智力培养训练的重要阶段,多学科、大容量的知识学习,必须将原来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升华。在“理解记忆”法基础上提出“理解不用记”研究型教学模式,目的是强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克服不理解而记忆的盲目性、不准确性。

①认识概念顾名思义。如“摩尔质量”:1摩尔的质量(口语表达)。

②理解公式定义着手。如1摩尔的质量怎么求解?2molAl物质的质量54g,则Al的摩尔质量是:54g/2mol=27g/m2。

③掌握公式口算反推。如题目求1.5molNa2CO3的质量,学生这样思考很容易掌握公式:1molNa2CO3的质量106g,1.5molNa2CO3的质量=1.5mol×106g/mol,所以公式:m=n·M。计算题运算时由算式反推公式,确保公式“不用记”能想出来。

④验证公式单位算出。如“计算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你记忆的公式是否正确?可用单位算出。由质量m求物质的量n,即摩尔数,“质量—摩尔”自然联想摩尔质量M。由m与M求n,m与M能乘还是能除?看单位:g与g/mol只能是除:n=m/M。计算题运算时公式由物理量单位算出,确保公式“不用记”能运用无误。

(2)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法升华,“一步到位”

以初中方程式质量计算为基础,“升华”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运算的方法原理。

[例1]6.5gZn放入足量盐酸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一步到位”技能方法总结如下:

例1中的解法:给6.5g,就用6.5g直接计算,不要转换成0.1mol;求H2的体积,就直接设VH2,不要求出质量0.2g或物质的量0.1mol再转换成体积。这样不用转换而一步到位的比例式,使用了不同物理量的单位,一定要把单位带入,通过“比例上下单位统一”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中能否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的精心钻研,初中教师要研究高中教材,高中教师也要研究初中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初中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解读初中化学知识;要让高中学生能从初中基础知识中,迅速、自然接轨,进入高中阶段复杂、繁重的学习中。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2]。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3

摘要文章涉及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为忽视“衔接教育”者敲了警钟,为“衔接教育”迷惘着提供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做法。

关键词衔接;教学;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的起始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新授新知识前,有九节课的初中知识内容复习,应如何“旧中见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树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习心态和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见面课”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确立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而高一化学按要求有九课时的初中知识复习,就学生而言,新学期,都希望学习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当然情绪不佳。就老师来说,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何苦呢?”的想法油然而生,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次:初中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现象或实验入手,建立概念和规律;而高中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而高中则要求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另外,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的教法和学法。与初中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老师的要求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样做才能顺利解决以上问题并取得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试着这样做:摸准实际,制订目标。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学生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方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低投入,高产出”。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了然于胸了,在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各重要知识点做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既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模式。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4

一、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及目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素质的培养教育。从教科书的设置和实际教学角度出发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初级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在生产、生活以及国防上某些应用。高中的化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更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时,知识趋于系统化,思维趋于逻辑化,要求学生对于知识不再是停留在只是记得住的表层,还要理解为什么,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能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也就是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且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这种差别下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做的是怎么把它们拉近距离,而不是一味求快求成而把差距扩大化。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不清楚高中的教材,高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初中学习基础情况的了解,是教学衔接漏洞所在。那么,对于初、高中的衔接的问题就要研究教科书中知识的过渡和联系,对于具体问题设置详细方案,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中具体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以下对部分初、高中教材衔接比较密切的部分知识点进行列举:

1.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接触的化学实验如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所选实验仪器,还有性质的验证等等,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原理。高中后学生自身有所成长,但对于化学实验了解还不多,课程标准对于该专题的标准描述多为“体验”、“学习运用”、“初步学会”、“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课标中要求实验将贯穿于整个高中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高考中对于实验中要求从最基本的安全操作,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理性逻辑严密推理和误差分析,要求却考查的颇为全面。所以,这部分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然后逐步提高,不能急于求成。

2. 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在课改后的高中课程中作为了高一必修1第一章的知识。在高中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主要是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组合眼花缭乱。但是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初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涉及到了微粒。对于这部分的描述是: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这部分初中多加以练习,如增加分子中原子个数及比值,再加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练习有助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和理解;或者在高中渗透物质的量定义之前对于微粒部分进行区分,对于一些数量关系加以巩固,有助于物质的量这部分的学习和理解。

3.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对于原大纲中氧化还原反应停留在得氧失氧的阶段,新课标对此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和其他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比较片面和浅显。高中化学进行新课改后把氧化还原放在物质的量之后又是一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高中可以对得氧失氧和其他类型但也属于氧化还原的反应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创设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前提是必须把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别是化合价口诀巩固好,让每个学生过关,达到快速反应,这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打好的坚实基础。这之后才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还有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特征:化合价变化理解的深刻,然后再进行单线桥、双线桥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4. 物质分类。初三化学学习对物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对于酸、碱、盐分类比较不具体。虽然高中新课标内容变成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但是本人认为为了以后另一个难点——电解质的学习,教师需要强调酸、碱、盐定义及区分方法(如酸可分为含氧酸无氧酸,按照电力出氢离子的多少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等等)。并且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知道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还应该讲解一些简单的实验室中酸碱安全使用和急救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把握高效课堂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教法衔接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5

中考不是终结,这只是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的前奏!升入高中,课程信息量显著增加,难度变大,对思维能力,记忆力都是新的挑战,高中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是嬉笑怒骂中体现的学习的魅力。

然而,经过几轮高中化学的教学,却发现一个规律,每到高一化学教学时,就经常听到学生讨论化学学习问题,有好多学生中考化学几乎满分,但是到了高一学学化学就感到很吃力,我校的生源不是很好,好多学生在高中第一次月考化学成绩就不及格,所以就认为高中化学太难学不好,甚至部分学生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好多家长对此也不理解,有的家长甚至怀疑高中化学老师的教学能力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惑着许多化学教师,为此我们高一化学老师专门集中开会分析讨论,一致认为问题出在初高中化学内容衔接的脱节上。我们的好多高中化学教师没带过初中,而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的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所以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不能急于推进高中的新内容,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教材教法上的衔接。

一、调查分析,知己知彼

老师有必要在摸清高一新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初中知识"漏洞"对症下药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笔者仔细分析了初三新教材和大纲,归纳出以下几方面初高中教材的"盲点":

1.化合价

初中化学中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仅仅是它们主要的化合价,部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列出,如果简单认为这些元素只有表格中化合价,在解题时易造成思维定式。比如硫最高为+6价,最低为-2价,所以有Na2S2O3、FeS2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1价,都不是常见化合价。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初中化学常识仅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样就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

3.酸、碱、盐的分类

初中化学常识也只介绍酸、碱、盐的含义,而没有对酸、碱、盐进行分类,所以高一要特别和学生讲清楚酸式盐与正盐的生成及酸式盐与正盐之间的转化。

4.氧化物的分类

现在初中课本上根本就没有关于氧化物的概念,只需要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做实验自己得

出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来给氧化物下个定义。至于氧化物的分类更是只字未提.所以高一就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在以后教学的深度和

广度的处理上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一整理就发现许多问题,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以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由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这样,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高一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中考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调整心理,完善衔接

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策略

化学的本质是研究物质,它是以原子、分子为依托,对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虽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正式开始接触化学是在初中阶段。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其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从最后的考查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却不能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拥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却不能清楚地表述出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法与过程。作者结合初中化学的特点,在此探讨一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点拨,勾画记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扎实地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要点,而课堂教学也一样。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上好第一堂课,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时候,可能有一点欣喜,也可能有一点害怕,有个好的开始,是日后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是作者上第一堂化学课的一个教学场景。

师:“欢迎大家来到化学知识的殿堂,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吗。”

生:“……”(集体沉默)

(等待30秒)

师:“好的,既然大家不清楚化学是什么,那我就给大家演示几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到底化学是什么?”

接着,作者取出两支试管,分别滴入3滴紫色石蕊试液,而后在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内的溶液立即变为红色与蓝色。做完这个实验后……

生:“太神奇啦……”(大家都是惊讶的表情)

(等待2分钟)

作者又取出1支试管,滴入几滴硫酸溶液后放入一块氧化铜,溶液立即变为蓝色。

生:“怎么颜色变啦……”(仍然是惊讶的表情)

师:“你们不知道化学是什么,那么,我刚才用直观的现象告诉了大家,这就是化学,而刚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则是化学的基础知识。”

……

作者在化学的第一堂课采用这样的开场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让他们不要产生对新知识的恐惧,能够通过化学小实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少教多学。让学生有了兴趣,化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知识形散而意不散,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万丈高楼,源于垒土。化学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散乱,需要进行记忆,只有记忆了,才能够应用。比如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连化学方程式都不会,那么他又怎么能用化学方程式去解题呢?又比如石蕊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样的基本现象,学生必须熟记。

例如,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 )

A.无色 B.紫色 C.红色 D.蓝色

显然,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试题,考点是有关“石蕊试纸”的小知识点。虽然这些知识点很小,只要记忆就能掌握,但是从历年中考的经验来看,越小的知识点,学生越不重视,认为这样的知识点无足轻重。在此,作者要强调的是,所有复杂的题目都是由简单的知识点穿插而成的。如果将其进行分解的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只是我们日常学习中的一个个小知识点的集合而已。所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学的要点。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作者认为可以采取“教师勾画,学生记忆,每日督促”的方法去执行。

所谓“教师勾画”,就是教师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勾画,其中包括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勾画,以及对化学常识性知识的勾画。比如“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药品的存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子结构的认识”等,都是基础知识,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学生记忆后,需要教师进行隔日考核,以此来督促学生。作者认为,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默写,虽然办法有点强硬,但是效果最为明显。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到一定量时,才能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变化。

二、动手动脑,融会贯通

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动脑,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的教师上完课就让学生做题,做大量的题,通过题海战术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又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后会规规矩矩地找几本参考资料去做练习呢?毕竟所学的知识点是“死的”,而题目是变化的,做的题目再多,也很难保证没有疏漏。所以作者不提倡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而是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与启发,

作者认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说得上是“掌握了该知识点”。有的教师会说:虽然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找不到好的例子。作者要说的是: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恰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大家为了清洁卫生,往往将漂白粉(含氯漂白剂)与洁厕精(含盐酸)混合使用,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上面这个问题就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显然答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漂白粉和洁厕精混合使用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气,会造成人员中毒。

再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铁离子,能否设计出一个方法,利用生活中所用的石灰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这个问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难易程度上来看,需要拐个弯,解决方案是先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H,然后向废水中吹入空气,将亚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再过滤就可以了。作者在上完“酸和碱”后,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

每节课后,作者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出上这样一道与当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题,或者出上一道省略掉部分题设的化学题(省略了部分题设,题目就具有了扩展性,或者说多变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学会总结,授人以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后还要学会总结。由前文可知,化学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作者都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范围主要包括本章的基础知识点和记忆要点。比如本章学习了哪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匹配方法有哪些?本章做了什么实验?该实验的要点是什么?在化学实验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解题方法?最后再对课后留下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

在总结后的第二堂课开始的15分钟,作者会叫上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总结,以此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上的一种督促。虽然这样或多或少会影响本节的进度,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教师,除了讲授知识,引领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去学习,引导他们去思考与总结,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面临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思考,继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