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1
时代的不断变化,引发了社会不断改革,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事业单位。经过调查发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随着新准则的推出逐渐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解读新准则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发展历史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使得1997年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试行准则已经跟不上现代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求。因此新准则于2012年应运而生,2013年初正式开始实施。
(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建立在原准则基本框架上,并完善与修改了原准则中的条款。新准则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基本假设、财务报告、核算基础等事项。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明确事业单位的核算目标,充分反映受托责任以及决策有效规定;第二,要求对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进行强化;第三,会计核算基础合理划定;第四,财政部的财务政策中明确规定单位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相关规定。
二、原准则下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1997年出台的试行原准则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很多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也成为了长久以来各个单位财务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研究以及文献参考总结出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问题的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原准则未明确会计内部控制相关规定
原准则下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未明确,致使其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相对落后,产生很多后续问题,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力度减弱。与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相比可以发现事业单位的控制体系并不健全,如没有明确规定单位预算、国库集中核算支付、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得相关财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上没有依据,很难切入。
(二)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可持续的内外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资金的来源,企业来源于创收,而事业单位则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助,归根究底就是公民所缴纳的税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拥有知情权,因此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应该对外透明公开。但是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单位的资金使用是封闭的,并未进行公示。从这里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并未很好的起到监督作用,内部监督的权威与独立性欠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单位的审计与会计是平等的,甚至有的单位是属于一个部门或者兼任形式。对于外部监督也没有持续性可言,我国并未成立外部群体组织对单位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原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是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为了对资金使用流程进行反映,而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比企业的要求要低的多。会计内部控制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包括其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等标准直接影响到其内部控制的水平。目前研究发现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出现很多问题,会计信息质量也达不到要求。
三、新准则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内容控制存在问题的改善作用分析
2013年元旦新准则的正式实施,有效的改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相关问题,快速的提高了其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一致好评。
(一)新准则重点加强了会计内部控制相关规定
从新准则的内容可以发现,更加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并细化了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断增高,促使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体系快速建立与健全。新准则下事业单位应该有效的结合当前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制定出与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相符的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形成合理、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指导体系,确保进行内部控制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新准则明确规定了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新准则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得以加强。事业单位落实新准则应该要建立健全的内审机构以及工作机制,按照专业的内部监督以及评估,对错误、偏差进行及时纠正,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规避。
(三)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质量规定
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应该达到真实、科比的要求,促使着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控制的自觉加强,保证信息的真实可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准则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符合了当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需求。在新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仅得到有效的加强,也不断的完善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促使着事业单位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杏娟.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9,No.08:28-29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2
关键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区别 联系 比较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新准则对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由原来的11章47条,修订为12章68条。同时,在增加了21条新规定的同时,还新增了“财务监督”章节。新准则的前身是1997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此次修订,维持了原准则的基本框架结构,针对其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相关完善与修订,新准则的内容基本为以下几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核算基础;一般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项目分类及构成;财务报告等。
财政部发言人于2012年12月13日对外公布,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制度调整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主要为:第一,在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进行制定;第二,新准则在原有基础上,兼顾决策有用的同时更加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三,会计核算基础被更加合理的予以界定;第四,事业单位专属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得以强化;第五,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进行了重新规定等。以下内容中将称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新准则》;1997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旧准则》。
一、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比较
(一)适用范围的改变
《新规则》与《旧准则》都明确规定,本准则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然而,根据我国2011年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划分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三个类别,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今后将不再对后两者类型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批准设立。也就是说属于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转为企业类型的事业单位将不再执行《新规则》。
(二)资产相关改变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新准则》中规定,核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时,以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作为主要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配合。
此外,《新准则》中对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标注进行了相关调整。同时,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所增加。详见表1。
(三)收入相关改变
关于收入部分,《新准则》将原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修改为 “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并且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明确。其一,财政部门拨款强调了“同级”概念,有效规避了对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问题;其二,用“各类财政拨款”代替原有的“各类事业经费”。 扩大了事业单位收入范围,将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财政拨款统一纳入了收入范围,使得事业单位收入的内容更完整与全面。
(四)支出相关改变
1、改变了原有事业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新准则》对事业支出范围进行了扩充,将住房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所有支出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同时还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新准则》还通过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对单位的各项支出纳入统一预算,并且对支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2、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支出”
《新准则》在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加了“其他支出”,改变了原有的之处分类无法对事业单位支出不足进行全面反映的问题,能够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进行充分且正确的反映。《旧准则》对相关支出的实际核算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的实际核算出现多种情况,而《新准则》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改变。
3、重点对支出管理进行了修订
对支出管理更加强调了其特性,即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新准则》中规定,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对“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严格执行,《新准则》对支出核算与管理还提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意识,以及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经济核算”,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新准则》还对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做了
相关补充性规定。
(五)对于事业基金的规定
《新准则》中把“结余”部分拆分成“结余”和“结转”两个方面。另外,《新准则》中第三十一条中,要求事业单位强化事业基金管理,对基金规模严格控制,严守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超出规模的支出。这条规定可以有效的限制事业单位支出规模过大的情况,要求其事业基金能够与单位的年度预算紧密关联,严禁出现支出无度或者基金数量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条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作用,强调其与单位年度预算相关联的思想,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能够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充分体现事业基金的作用。
(六)对于财务报告的修改
《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个别项目也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之前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一项进行了修改,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营的也多为公益事业,因此将该项目修改为“事业成果”。二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设定了专项的表格——“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三是“结转”、“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四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取消了过去对于经费自给率的分析计算,而增加了对于单位人均支出的分析比率以及单位预算基金的利用效率比率。
(七)新增设了关于财务监督的相关条例
《新规则》一改过去“重实质,轻监督”的痼疾,单独设立了一章“财务监督”,强调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规定了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监督的目的以及效果,首次提出接受外部监督的要求,明确建立财务监督体系的规定。这可以说是对过去准则的一种质的突破。
二、结束语
2013年1月1日,我国事业单位就要开始实行《新规则》了,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将要进去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社会资源大量被占用和消耗,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矛盾日益变得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新规则》的及时推出起到了强心针和剂的作用,政府明确的表明其非营利性的特性以及主动要求全社会监督的态度,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对于全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2]孙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1期
[3]王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建议[J].今日科苑;2011年04期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3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继承了原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实践中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并在此部分的基础上也有了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如下更新:《新会计制度 》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由近5万字组成。主要是通过设定详细会计科目使用方法及规定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会计规则》、《新会计准则》、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分的创新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统筹协调,在沿用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部分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重大理论环节和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的大胆创新和变革,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总体风格。
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新会计制度对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力,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促进单位收入合理化分配、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还从财务上保障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综合)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协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经验惯例和我国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方法,如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重建非流动资产基金)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增强其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变动、使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和入账管理,对于没有相关凭证的资产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入账,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数据要及时并入“大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四是新会计准则为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提供前提条件,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结转结余的要求,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 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非财政补助收入,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这些规则,将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新会计准则全面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进一步描述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全面系统地改进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为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基本工作,加强对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六是新制度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的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了事业单位对财政投资收入核算的方法和具体标准。新准则在收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有利于事业单位准确记录重大的财政收入、支出,强化预算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最终管理权,从而加强了对单位资产控制和合理配置。
另外,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颁布的,根据实际需要精减了复杂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增添了相对简单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名称的更改使以后的财务报告编制更方便、更加完善,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感觉更详尽易懂。
二、实施新《会计制度》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把会计核算功能与会计监督功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经营成本的核算制度、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等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二是因新《会计制度》涉及和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方面较广泛,所以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落实工作中应注意,《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别是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础建设项目、划分负债流动性等工作中,应当同本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合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和强化,从而加强落实会计相关工作,最终达到在新《会计制度》的引导下,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事业单位完成工作目标。三是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动,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其中财务报表中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新增加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根据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借鉴了一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方式,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进行排列,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会计工作交流和借鉴,不断满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要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应做好与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强调新旧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具体规定执行。
三、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4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一)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决定经济主体的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两种会计核算基础:一种是收付是限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指按照本期所实际收付的现金或款项来确定本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强调“现实性”,即不论款项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只要是实际发生的都做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入账。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对一个会计期间的应当发生的各种收入和费用作为核算标准,权责发生制主要强调“期间性”,即无论款项是否发生,只要是属于本期的账务往来都必须计入本期的会计核算中。
(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国家集中支付制度、采购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收付实现制在我国事业单位核算中所表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
1.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下的弊端
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之后,收付实现制的采用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首先,以往事业单位的各项运作资金都是通过财政拨款,主要是货币资金。而国家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之后,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划拨不再是货币现金,而是反应为收入的增加和费用或非货币性资金的增加,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变化。其次,事业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确定何时进行资产的确认入账。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发生款项时的单据作为入账核算的依据,如果出现跨年采购,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不可能被完整地记录在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簿中。
2.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固定资产状况
事业单位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不能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目前事业单位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固定资产耗费的进行一定补偿的“备用金”。但是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给某些妄图谋取私利之人提供了可趁之机。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实际核算方法,使得一些已经归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3.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报表信息不全
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运作效率不能得到完整地反映。另外,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同时还要编制收入支出表,单位内部收支状况出现重复列支。而且,由于对于资产、负债的核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由这些会计信息所整合而成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依据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我国事业单位未来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混乱的现象,规范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权责发生制相比较收付实现制拥有更多优点,也更适应未来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对于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收付实现制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信息,不管是对于固定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的核算都限于其核算方法的缺陷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实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类问题,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权责发生不仅可以解决跨期收支不清的问题,还可以全面及时地记录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费用支出等,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以及未来财务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能够更好地反映政府的财政信息
政府的财政报告是政府财政状况真实的反映,但是政府的财政信息缺乏透明性一直是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随着我国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如何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成为了政府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为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信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应出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避免政府将相关的运营成本转移。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度,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财政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三)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许多事业单位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吃皇粮,不论是其业务服务模式以及资金运作模式都在朝着更加经济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工作。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为事业单位节约服务成本,也为事业单位开设下级盈利性组织提供了更为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实现等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对外经济项目不断增加,为有效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现状和发展需求,国内会计体系有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渐与国际化会计体系相接轨。从实践来看,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促使国内会计机制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可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话语权。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效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优势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保留着原有的基本框架结构,只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各个内容,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突破,为会计工作适应时代潮流打下了坚实的后盾,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总体趋势。新准则为解决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做了要求,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全面性的提高,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完整。
新的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不仅要求财务报告不仅依据预算管理,要兼顾财务管理方面,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去旧迎新”,革新了旧的财务报表,采用了内容相对详细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更具有针对性,这也体现了新的会计准则更注重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改变了原有的只关注预算信息的现象。
新的会计准则增加了“在建工程”支出内容,在第二十一条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并对在建工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虽然说条例中并未提出已完成的工程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内容,进一步扩大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
新的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会计准则》第四条中指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核算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对会计主体、财务报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新的会计准则增添了权责发生制,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推动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虽然说目前对于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比较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权责发生制将会更加完善。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会计核算工作,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要坚持稳健性原则,这一原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坚持稳健原则是企业成功经营的需要,在以往的会计原则中也有所体现,可见稳健性原则的重要性,这一原则是坚持与时俱进的,企业在处理一些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经营活动时,企业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多方查询,掌握真实的信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经营项目的得失做出判断,不可盲目填写会计信息。对于没有科学依据的、凭空想象的推断要予以制止,不能够将其登记入账,以免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不利于企业进行稳健有序的经营活动。只有贯彻稳健性原则使会计核算信息准确性高、科学性高,才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投入,节约成本,保证企业健康运营,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丢掉稳健性原则,盲目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就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损失,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为了推动会计市场的国际化,我国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以适应国际贸易,国内有许多公司也贯彻会计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是对旧的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更新,弥补了原有的漏洞,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有了更大的进步。它使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自利。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很受企业的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要流于形式,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需要做好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会计准则学习,让相关人员进一步把握住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在把握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学以致用才能使新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感受到新会计准则的成效,全体上下齐心协力更好地为企业谋福利,使企业发展越来越快。
在一项政策指令下达后,首先要进行学习然后实施,而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监督工作,实施监督保证学习效率。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给会计核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会计监督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及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监督是用来纠正那些不按章办事的人,保证会计准则得以实施的工具。
在会计监督中要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与时俱进,进一步缩小与世界的距离,使我国会计适应国际化发展状况。会计监督要重点把握,逐步实施,就是说要把握住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监督前需要知道监督内容是什么,还要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知道怎样去监督,提高监督效力。在新的会计准则学习中,监督工作要做到位,要保证企业相关人员切实加强会计准则的学习,必要时可以予以考核。在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监督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保证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还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实现等效的建议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从概念层面就是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外是同等效力,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是会计市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部分,我国会计准则只有不断更新去适应国际市场才能有更好地发展,实现会计等效使我国与其他地区或国家贸易往来更方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是坚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已经将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效地纳入了会计标准体系之中,并且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在事业单位会计条件下发生的一次重大变化和适应性调整。笔者认为,要实现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等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与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
实践中,不管是事业单位制度还是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进行全面的界定。根据当前的国际惯例,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前国内的所谓事业单位的性质进行前瞻性的合理界定,以确保未来事业单位制度体系与会计准则改革还具有一定的空间弹性。根据国际惯例之要求,凡是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均称作非营利性组织,即NPO,但国内与企业相对应的组织则称作是事业单位,显然具有特例性。从实践来看,国内事业单位的属性可以概括成国外所指代的公立性非营利组织。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这一称谓似乎更符合当前国内发展实际情况,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很多事业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地改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应用范围是否合理,并给予其客观、科学的界定。对此,笔者建议凡是行业特征不明显、业务范围存在着雷同以及那些具有企业化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上可明确规定选择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实践中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事业单位而言,如果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则可适当地选择和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样可避免重复、交叉以及无所适从等现象和问题的出现。
2、积极采取权责发生制
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应当采取权责发生制,从根本上取消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在当前的分期前提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客观地计量出不同时期的收入、费用配比等财务状况,向应用者全面提供运营成果和预算执行方面的会计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对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而言,其所反映的主要会计信息表现出一定的非客观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具体状况,同时也很难适应当以绩效为导向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改革需求。因此,在没有信用违约的条件下,“权责”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具有等效性;而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信用违约现象,“权责”不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较之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则更具真实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根据当前的相关规定,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主要是收付实现制,然少数业务、事项等,可采取权责发生制。站在一个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统一,并且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实践证明,将权责发生制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基础,不仅可以建立权责明晰、高效运行的内控机制,而且还可以科学地进行业绩评价与绩效考核,对于事业单位实现新会计准则的等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模式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办法,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修订,还应当充分考虑如下问题。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应不断优化和完善预算管理程序,专款专用。体现出预算管理的实效。第二,适用特殊行业单独制定会计制度之需要。事业单位会计机制应当照应已制定的一些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实现概念框架统一与会计制度体系的一致性。第三,应当适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当政府管理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对事业单位提出的要求,因此需要披露与企业相类似的有关财务信息,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设计,从而为信息应用者提供完整、准确以及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目前来看,事业单位与企业两套会计准则独立实施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也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实现等效是必然趋势。
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等效目标的实现是当前国内会计市场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传统的会计准则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之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同时在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加大了关注力度,并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国内会计准则等效目标的实现,对国内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国内对外贸易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表现,因此应当不断加强思想重视,全面推进国内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遇到“内控”[N].中国会计报,2013-01-18.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积极适应新转变,更好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财务报表及会计工作协调性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要求更高
会计准则要为适应单位内外发展环境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发展状况等相关会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体现,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作出决策。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目标的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形势相适应,对会计工作不仅要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要求。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兼顾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和转变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准则中,仅仅规定经营性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对于部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其引入对于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特别是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引入某些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充分的前提下,留等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三)会计工作协调性要求更高
和原有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会计报表协调性的要求相比,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在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必须要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转变
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更加明确,事业单位必须要更加重视现金支付工作,必须要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财务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更加注重债务统计管理工作,全面准则掌握事业单位债务状况,使单位管理者更加重视债务,更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时做好事业单位发展规划。
(二)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业务环节同样会产生现金流。现金流是否明确,是否准确,这些无疑都影响到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在传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对现金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月末、季末乃至年末的现金流量汇总后,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差距较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直接体现。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求现金记录汇总必须与实际收入相符。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做好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单位筹资、融资、投资提供依据,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更好掌握,不断提高单位资金利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财务报表格式,把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对现金流量进行细化明确,强化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传统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会计人员通过进修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作者:林迎秋 单位:济宁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