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范文1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产生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很多大型集团公司、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形式逐渐由单一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向价值网络竞争的转变,这就要求集团企业要以集团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业务成本,以期在协调局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给集团企业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财务共享服务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营运业务进行整合、流程再造,以提高管理效率、压缩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型的集团企业财务组织重复繁多以及效率整体低下的问题,为大型集团企业进一步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
二、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多的作为独立的机构进行管理,对所有成员企业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废除多余的步骤和流程,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精致加工,输出高质量的财务数据,并消除了由于地域分散、集团部门独立的规则造成的信息死角。可以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集团企业的财务服务平台,是各成员企业的会计业务运作中心、财务数据中心以及服务中心,能够有效地支撑集团制度的标准化、流程的科学化和精简化,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集团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集团企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够降低集团企业成本。可以说财务共享服务的最根本目标即在于降低集团企业的成本。通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企业可以不必为每个区域、分支机构全员配置岗位及人员,从而实现在集团总业务量不变的前提下削减业务人员的目的。同时,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许多的财务业务得以细化、标准化、乃至得到简化,流程简化后的效益提高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第二,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集团能够对基础财务工作集中化,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各项职能实施的政策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完全统一,同时也给集团企业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方便。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使原散落在各单位独自处理的业务整合规范,对经办人的要求统一,财务处理的口径和尺度统一,促进效率提升;此外,通过绩效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状况实施监测,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的质量。第三,能够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为集团企业内部业务单位和外部客户提供后台支持,各部门则专注核心业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此外,强大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大大节省重复性工作的时间,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财务人员参与到集团企业的战略财务层面以及深入到业务财务层面。战略财务工作可以参与集团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推进,进行预算资源管理以及绩效控制,为集团的经营决策层提供全公司的经营信息分析;业务财务工作则强调深入业务一线,与业务单位紧密合作,参与公司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通过这两种方式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型,最终推动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第四,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前,企业的财务操作流程是由各分部的采购、生产、分销、市场、销售各环节的单独核算,各分部的资源分配情况不同,业务操作标准不同;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财务工作从各部门中抽离出来,从集团层面整合资源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当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制度的统一、数据口径的统一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标准化,并可以以此为经验为其他领域实现标准化提供重要的指导。第五,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集团企业通过将财务工作进行集中规模化处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利于集团企业更快地建立新业务,不必为新建企业设立财务部门,直接将新建企业接入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即可实现新建企业的财务职能支撑。可以想象,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必然拥有足够的灵活性,增强企业规模扩张的能力。在新建企业进入新市场时,可以将自身的财务职能交予所在区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新市场中的投入,为集团企业的扩张留有很大余地。第六,利于收购兼并的实施。企业在进行收购和兼并企业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立会给该收购带来便利,一方面体现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即是企业资源的一次整合,为企业合并收购提供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整合,在兼并收购时只需将核心业务整合即可,后台的财务等活动并不需要进行再次整合。
四、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给带来极大的好处,提升集团的运营效率,降低集团的综合成本,提高了财务信息产生的速度,财务报告可以做到实施和同步相一致。不难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地域越分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即越发明显。但是,集团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关注集团企业是否存在效益背反现象,比如在考虑通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低集团成本时,在削减分部或分支机构财务人员来节约成本时,要考虑到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如新的人工成本增加、设施设备的再投入、分部与财务共享中心的往来差旅费、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否会给集团带来更大的成本消耗,企业是否能够承担;此外,集团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出合理定位,以防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集团企业的辅助机构。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集团层面的财务共享平台,才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发现其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要建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绝对地位之上统筹配置财务资源才能够实现。同时,对于集团自身的财务人员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很有可能造成财务人员成为单纯的数据处理员的局面,脱离集团企业的实际业务,因此,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注重战略财务与业务财务的有机结合,在结合业务财务的价值创造目标发挥战略财务的决策支持职能。
五、总结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将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得以流程再造、技术资源整合,实现集团财务工作的有效精简和剥离,以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改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提高了财务组织在集团企业中的地位,其在集团组织中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中心,而是逐渐成为集团企业的数据中心、经营决策支持中心,相信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的浪潮中能够受益,真正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价值发挥,帮助集团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作者:崔答 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9-66
[2]何瑛.基于云计算的企业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路径与方向[J].管理世界,2013(4),182-183
[3]刘汉进,方阳.基于内部资源整合的企业共享服务述评[J].管理学报,2012(10),62-68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 信息化;出版企业;财务;工作效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13
[中图分类号] F275;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22- 02
出版企业信息化推动了财务系统作业流程的重组和创新,不仅提高了财务系统运行的效率,也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传统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的改变、信息来源的改变、会计人员岗位的变化、会计人员角色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1 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会计核算成为高效的处理者,发挥集中大量和常规财务交易处理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业务会计处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使财务管理能释放有限的资源用于决策支持。
1.1 降低了核算工作量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会计人员大量的数据收集、加工工作由系统自动实现;大量涉及采购、销售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的信息,直接由相应管理系统自动传入财务核算系统;规范的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业务,也可通过系统预先设立而自动完成。
1.2 减少会计计量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大量的规范的业务计量都可以在初始设置中加以预先设置,自动生成相应分录的凭证。记录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和报告中的大量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
1.3 确认变得更为重要
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由财务部门进行,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的核算职能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完成。会计工作不再以事务管理为特点,不再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而是着眼于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日常核算中大量而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核确认,以确定有关信息是否纳入账务系统进行核算。
1.4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系统的集成可靠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财务集中核算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处理原则,确保提供正确的财务数据,系统信息的实时反映也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 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成立共享服务中心,必须以数据集中作为前提条件,是企业集团实现全面财务转型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只有首先实现了所有数据的在一个系统平台上的集中,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的搭建才会变得有意义。整合财务管理平台,设立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实现数据在集团范围内的收集、共享和利用,满足财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使财务部门成为出版企业集团“高效的处理者”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共享范围
①日常会计交易处理。按照标准的核算流程、标准的会计科目、标准的会计分录进行集中处理;按照业务类型进行分工、提高个人处理效率。②资金收付结算。通过资金管理平台(MPC),实现资金集中收付,提高集团整体资金使用效果、降低整体资金使用成本。③费用报销审核。各项企业费用、员工费用集中由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集团统一费用报销标准,通过审核有效防范舞弊。④期末合并会计报表处理。统一每月关账时间,按照关账时间表进行统一操作,提高合并报表效率。
2.2 发挥集中和分权的优势
共享服务中心结合了集中财务管理的集团企业经济规模、财务控制标准和关键性技能等优势,以及分权财务管理的企业所有权优先、事业部拥有控制权和对市场反应及时的优点。回避了集中财务管理的反应滞后、企业所有权弱、事业部控制权弱,以及分权财务管理的没有财务控制标准、额外成本高、没有协同或一体化等缺陷。所以,以标准化和信息平台为基础,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能发挥集中和分权的优势,同时避免两者的缺陷,通过增加控制规模,削减财务成本,提升了会计核算效率。
2.3 明确服务水准及责任
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核算流程在核算中心、集团企业财务和业务单元财务之间进行互动,明确转交步骤,制订具体的服务质量标杆。共享服务中心与财务部门工作高效衔接,高效、准确地完成核算工作,确保财务核算和财务报告符合相关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撰写《岗位手册》(岗位职责描述),实现人员岗位匹配,定岗定编,消除重复功能,提高业务关键流程的控制质量,降低了孤立的信息系统和不统一的数据定义为财务核算集中带来的风险。
2.4 提高流程操作效率,降低管控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共同的或连接的系统平台以及实施有效技术带来的好处得到最大化。流程设计描绘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地域性业务单位之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使用标准技术,使流程操作标准化。通过流程标准化、科目标准化、账务处理原则标准化,改善会计核算效率。通过设计流程图、汇总流程单证明细表、编制操作手册、编制内控规范,提高财务核算透明度。通过财务操作的集中管理,从而降低出版企业财务控制的风险。
3 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说到底是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不只是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而必须是把财务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市场调查、项目论证、洽谈合同,到收取订单,以保证出版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1 资金管理的主要职责
资金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在确保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灵活性的同时,通过实施相关战略、战术,以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资金管理最初的重点是安全和时效,强调监控和结算职能,形成相应的统收统支、备用金拨付、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资金存流量形成积累与增长、银企关系逐步强化,增加了盈利和流动的重点,资金融通和投放职能得以发挥,衍生出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
3.2 资金管理的战略定位
资金集中管理的战略定位就是成为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率的管理机构,发展成为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目标就是改善现金流,提供财务的机动性,减少财务费用,降低管理税率,实现最小化风险,确保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在战略举措方面,作为集团企业财务杠杆,拓宽融资渠道,筹措低息资金。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资金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立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及管理评价体系。
3.3 资金集中管理的运用
目前许多出版集团和成员单位实现了财务的集中管理,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可随时了解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将所有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集中到总部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实现了集团层面的报表合并。出版集团下属各单位一般都是一级法人,各成员单位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内部交易较多,集团财务成为单纯的管控中心。成员企业在结算中心开设的银行账户里列二级户,二级户分收、支双户,成员企业所有收入当天入收户,支户按周计划拨付资金。通过结算中心在整个集团内调度资金,实现了对各成员单位资金的集中管理,使暂时闲置的资金随时可找到用途,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金的监控、融通、投放、结算等先进企业的资金管理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樊海云.信息化规划与实践:信息化价值创造从无序到有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老国企;管理会计;改革
一、引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个春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不断地被改造着,破产、重组、分裂、合并,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企业倒闭,一个个新国企崛起。然而,多年过后,依然有“漏网之鱼”留存下来――国企的“壳”、事业单位的“芯”,以“老国企”的面目走过了风雨30几年。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放缓、大众消费能力减弱,“老国企们”纠结于改革镇痛与生存艰难之间。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说明改革之势不可逆,国企无论新老,都要改革。而老国企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参谋部和智囊库,长期以来以会计报告为工作导向,在新形势下渐渐无法胜任更新换代的管理层和新的经济形势;企业财务部门以财务会计为主的工作方式升级为管理会计为主的方式成为大势所趋。
二、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
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拉开了我国管理会计正式发展的序幕,因而当年也被业内称为中国管理会计“元年”。面对国外快速发展了30几年的管理会计,中国的企业和财政部门需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自身的短板。而“老国企们”更是不能错失良机,亦应尽快进行内部改革升级,跟上“大部队”的节奏。
(一)管理会计改革的困难
“老国企”的管理人员,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业务人员,乃至普通财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概念很生疏,不了解其用途和意义,对于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质疑连连。而财务部门的老会计们,对待部门的改革或是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心生抵触情绪,不愿打破多年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和习惯。
(二)管理会计应用的优势
很多老会计们对于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等很熟悉,以为是财务会计的范畴,其实不然;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官方未正式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导致企业的会计们对于管理会计都没有完整的概念,进而老会计们不清楚一些已经在用的“会计方法”其实是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对管理会计的优势进行简要分析。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二者均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记录、计算、分析、评价、监督和反馈,二者的核算对象和信息来源也是一致的。而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内部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是企业管理层做出各类决策的参考信息源;管理会计暂时不必受国家法律、政策、准则和制度的制约,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灵活的使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原理和决策论等各类经济管理理论为其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管理会计还可以引用外部专业的方法论和流程、对企业的各式各样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以对某一个具体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管理会计的引入,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将管理会计完整的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变革,更能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调整企业价值链的再分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对于“老国企”而言,更有利于调整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实践中,除了常见的预算管理外,还可以应用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成本管理、投资决策分析、项目风险管理、战略绩效考评等多方面;管理会计通过综合地使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对企业需要决策的事项或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规划,以实现财务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管理的提升。例如:通过平衡记分卡,将企业战略与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指标结合起来,更有效地评估战略单位。
3.管理会计的引入,有利于企业各级管理层建立现代管理理念。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之一,上至国家改革的顶层设计,下至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几乎都是以系统的思维和观点看待问题,整体性和全局性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其应用方法不无体现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财务会计只是提供财务报告的职能不同,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制定、战略执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结果反馈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均有参与和扮演重要角色;而在帮助管理层制定目标和评价结果时,管理会计能够综合考虑战略单位、业务层和财务指标等多方面因素,提供科学和合理的方法。
三、管理会计为导向的升级改造
管理会计的优势数不胜数,也是历经国内外各行各业无数企业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老国企”的财务部门改革,不是对财务会计的舍弃,也不是不倚重财务会计,而是对财务部门职能的升级,这也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改革的趋势。企业的管理会计改革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搞一刀切,应该采取系统、有序的方式改革升级――“新旧”融合、人员素质提升、引入创新方式。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共同的信息数据基础,相互联系。管理会计的介入,不应该是生搬硬套地放入财务部门,这不利于推行和加快管理会计在老国企的改革。相反,管理会计更应该采取通过一种或几种媒介沟通,与财务会计逐步融合的方式,融进财务部门的改革进程,共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与财务会计并存,互相辅助,共同发挥记录、分析、报告、控制的职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二者在应用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以财务会计的数据基础,而又通过反馈和控制来“修正”财务会计的数据。以常见的全面预算管理为例,预算的编制、使用、反馈、修正贯穿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且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周期,以年终财务报告为终点。预算编制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一个年度、一个季度乃至一个月的经营活动定下明确的目标,并合理的分配公司各战略单位、各部门的资源,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以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为基准,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考察和监督。而在考察和监管时,用以和预算数据对比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数据,即财务会计的数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当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发生偏差时,通过了解
偏差原因并找出问题环节,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及时修正预算。这样,通过预算,为各战略单位、各部门设定目标、形成对其经营的控制,再通过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对比,及时得到反馈,并修正数据,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以财务人员升级为主导的管理会计升级
老国企的管理会计升级,难点主要在于人员的素质和观念。因而改革的关键在于人员的转型升级,这也是企业面对新形势管理模式升级的内在要求。
1.借国家《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东风,推进财务人员体系变革和人员升级。首先,让财务人员深刻管理会计概念和了解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其次,编写适用于本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南》,并下发所有财务人员;第三,设置管理会计岗位,并引进关键岗位的人才。
2.组织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和学习;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主动自学管理会计知识,并参与管理会计认证考试;对各战略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开展管理会计理念的培训,对业务层人员开展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普及培训。
3.定期组织与兄弟企业或企业内部经验交流和经验推广会;交流会上对有成果的单位或财务人员给予奖励,并积极推广经验;鼓励各战略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制定个性化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南”,以更好地服务单位的具体业务。
(三)多种方式并行,管理会计创新升级
总理提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口号,作为几十年的老国企,创业维艰的时候,要多在管理模式上思考创新。管理会计的改革,不仅是手段、方法、人员的改变,也需要引入外部因素来提升企业的价值。
1.建造财务数据共享服务中心
身处大数据时代,即使不是互联网企业,也要学会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财务数据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发挥其提取数据快捷、便利的优势,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投资融资、风险控制、绩效考评等提供有效决策,并将很多职能融为一体。财务数据共享服务中心,不仅使原来最浪费人力的工作变成自动化处理,让财务人员脱离繁复的统计和计算工作,更多的发挥聪明才智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通过服务中心的服务器,财务数据还可以共享至云端,方便移动办公,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
2.企业战略价值链再造
价值链,对于“老国企”的“老同志们”来说,是个十分新鲜的名词。它犹如中医上讲的“经脉”一样,存在身体里,但却不易让人知晓。每个企业都有伴随其发展而形成的价值链,“老国企”需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获取各类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帮助企业再造企业价值链,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这样方能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合理分配企业的各类资源,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03-05
一、信息化进入智慧校园时代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其特征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网络高速泛在、无缝互联与环境感知、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与应用、开放协作的学习科研和工作环境、知识的分享和创新等。智慧校园与互联网新技术结合紧密,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来改变校园用户的交互协作、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形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资源、应用进行整合,以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易用性,从而实现校园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校园的内涵和最终目的是服务。智慧校园以数字校园为基础,追求资源与应用的高度整合,强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多地体现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复旦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智慧校园的建设分为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1)感知层:对学校的人员、设备、资源的全面感知;
2)网络层: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所有感知信息的实时传递;
3)数据层:数据的全面集成和智能分析;
4)应用层:智能决策、按需服务、灵活应对。
在规划设计中描绘了一个学生未来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体现了信息化无处不在、服务优质便利的智慧校园个性化体验:
7:00,寝室,手机,来自日历系统的提醒,今日课程:中国历史,8:00-9:40,3教205;办公自动化,13:30-16:00,原定计算中心201,因特殊情况更改为计算中心306。
8:00,教室,平板电脑,无线网络:云存储系统下载本节课讲义与参考资料。
9:50,教室,平板电脑,无线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查询3、4节空闲教室准备自修。
11:40,室外,手机:地理信息系统,懒得排长队,查询人流量较小的食堂。
13:20,路上,手机:通知里提醒了更换教室,还好不至于走错。
13:30,多媒体教室,瘦客户端:VDI云桌面,通过学号登录,系统就是老师预先定制的模板,各种相关程序和素材均准备好了,完成课堂作业后直接通过挂载的云存储系统上交。
15:30,运动场:凭校园一卡通在pos机上验证身份、借用器具,参与体育锻炼。
17:00,食堂:手机通过“i复旦”查看各食堂用餐人数情况和菜单,寻找合适的餐厅。
18:00,路上:通过手机看到图书馆阅览室已经满员了;查看教学楼未安排上课的空闲教室、进入教室自修,打开笔记本,通过校园无线网登录网络课堂参与讨论。
22:00,寝室,笔记本电脑:白天课程的材料不需要U盘,云存储系统已经同步到本地,助教批改好的作业也已经包含其中,课程讨论区里,老师推荐的一部资料片有热心的同学分享,直接转存到个人空间等明天看。
……
在智慧校园的场景设计中,校园网,尤其无线网、物联网是承载服务感知的基础设施,师生用户拥有云端的存储和计算资源,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终端体验服务,基于知识的资源共享成为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服务系统的用户体验决定了服务的接受程度,信息推送、个人日历、提醒服务等信息服务将彻底整合……归根到底,智慧校园将极大地改变师生的体验。
复旦大学计划将建设重心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完善无线网络覆盖,建立以RFID、无线AP、校园卡等为基础的物联网,研究知识管理与分享为基础的在线教学和科研服务体系,围绕用户体验提升建立全校多种资源的整合、预约、管理等,建立服务的能力预测和结果评估机制,统一学校服务接口,形成以“i复旦”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和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依托的信息化服务门户。
对数据的充分利用是服务优化的有效手段。在数字校园建设期间,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数据中心建设,积累了大量教学、科研、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传统的以流程为主体的业务模式所沉淀下来的数据成为新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转化为服务优化的依据,是校园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大数据作为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成为业界的火热话题。在高校信息化面临提升的阶段,它被引入智慧校园建设,引导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从繁琐的业务中抽身出来,推动业务服务向更深层次的数据服务模式转变。
二、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困境
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化服务得以推行的基础。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都考虑了数据的积累和管理,但在如何分析挖掘、充分利用方面还不够重视,很多业务系统早期设计中基本以完成业务为主,很少去考虑数据如何利用。以复旦大学为例,自2001年以来,建成支持全校师生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库和URP应用系统的信息化校园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学校各业务系统已有结构化数据表近万个,记录数2亿余条,核心业务数据规模近400GB;在非结构化数据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课件、视频材料,但这些数据和资源还没有得到深入地利用。这几年随着存储价格的下降,存储规模在不断提升,我们已逐步扩容到有近PB的数据存储设备,通过对个人查询、院系/部门统计和校级决策支持等三个层面数据中心的统一建设规划,将陆续服务于校园网络公开课、个人云存储、数据备份和分析等信息服务。
在建设中积累的庞大数据量,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和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全校师生及决策层提供不同的数据服务的迫切性也逐步显现出来。复旦大学积极开展信息化数据应用,主要提供如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1.数据整合支持“一站式”服务
信息化“一站式”服务的设计往往会涉及多个部门的多项业务,为保障服务中心各项业务的顺利流转,需要多部门的业务数据协同支撑。数据中心将运行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业务数据合并、抽取和同步置入综合服务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面向跨部门业务和个人综合业务形成完整、独立的主题数据库,提供数据封装和应用接口。在业务流转过程中,无需变更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上一步骤的结果数据利用数据集成技术交换下一步骤的输入数据,实现信息和流程的无缝对接。基于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交换,建立了包括迎新、离校等跨部门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及依据师生角色生命周期形成教务、科研、认识、IT和其他等5个类别70多项业务服务的门户。
2.集中展示综合数据服务业务部门
综合数据展示服务向职能部门提供自定义或预设主题的查询和展示服务。依托第三方数据展示工具,根据各职能部处的数据需求,逐步建设涵盖教职工与本专科生、研究生的6大类17小类的主题数据展示系统,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类(教职工综合信息统计、学生综合信息统计、本专科生基本信息查询、教职工基本信息查询、研究生基本信息查询),科研类(文科科研数据分析、教师学术表现),教学类(研究生成绩分析、招生数据分析、本科生生命周期数据分析),综合服务类(一卡通分析、图书馆客流分析、综合校情展示、其他信息),资产类(宿舍数据统计、宿舍使用情况统计、资产设备统计),报表相关类(教育部高基报表)等主题。
3.数据统计和分析辅助校务改革
根据业务部门的要求,对全校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纵向对比(与本校历来的数据相比较)和横向对比(与其它同类院校的数据相比),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辅助学校的管理决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以招生管理为例,复旦大学在过去几年中,信息化部门一直在配合招办开展以数据研究支持招生就业对比分析、指导招生改革的工作。分析过程主要关注国内不同生源地(东部/西部/城镇/农村)入学后的绩点、不同类型生源(自助选拔/保送生/委培生/预科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入学成绩和毕业成绩对比、毕业去向对比等,对学生的入学、学习和毕业过程的跟踪分析反馈,为招生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在开展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工作过程中,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一是数据的规模不足、形式单一
尽管信息化校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从实际展示和分析应用中,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结构化业务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还未真正得到重视。非结构化数据有各种文档、课程资料、科研数据、创作素材、网络日志、用户发表的网络言论等,往往在校园网和系统运行、师生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科研过程中产生,数据量巨大而形式混杂,在传统的IT技术体系中很难找到良好的方式方法来有效管理。然而,如果缺失这些很能反映师生用户在校园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行为的非结构化数据,那么在数据分析和应用过程中仅能使用有限的业务数据,必然降低了数据利用的价值,局限数据应用和服务手段的发展。
二是业务部门数据利用的意识欠缺
业务部门往往对信息化的意愿不强,主动性不够。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加快业务进程、简化业务过程、保障数据安全,有效提高工作水平已经达到了自身的预期,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特别是深层次的利用由于过程不直观、成效不明显而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当前的行政体系架构下,学校每个部门主要负责自身的业务职能,对有效完成这些业务流程、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关乎其自身利益,有较高的积极性;而对于一些数据挖掘、利用产生的效果能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由于没有对本部门产生明确的效益而态度消极。
三是数据挖掘、研究层次亟待提升
在很多数据的分析、利用过程中,信息化工作者和业务部门往往满足于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即只对能分析出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数据产生兴趣,例如对一卡通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能很简单地发现学生的住校情况、确认贫困生的消费情况等,这对学工部门的学生工作无疑是起到作用的。然而对于更深层次数据挖掘,例如将学生一卡通消费情况和学习成绩挂钩,却很少能有业务部门能意识到其中存在的相关关系。复旦大学曾经尝试做过研究,发现了使用一卡通消费按时吃早餐的学生人群相对不按时吃早餐的学生人群学习成绩绩点有明显差别。这两者之间虽然没有简单、直观的因果关系,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而该现象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无法对业务的调整产生良性反馈。
三、大数据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陷入瓶颈的信息化校园数据利用提供了新的出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一般观点认为:重视数据的全面性而非精确性,将海量数据作为量化事物和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可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于改造流程和优化服务。
众所周知,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用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来描绘,或者说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大,数据量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多。如网络运行日志、公开课视频、课程资源图片、无线网或物联网的定位信息等等,除了结构化数据以外,还有规模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第三,单体价值低,整体价值高。以网络日志为例,连续不间断网络行为中,单一的一个或几个网络行为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大量的、整体的日志则可描绘整个网络访问的趋势。第四,处理效率高。与传统数据处理方式有区别,大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尽量简化复杂度,不强求数据的连续完整,而尽量高效快捷。
大数据将全面、多源的数据作为一种优化服务的手段纳入视野,对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学校信息化重视的是业务系统的建设、业务流程的完善和业务数据的积累,这个阶段的数据以结构化为主,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数据利用以数据的共享、展示、统计为主。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这个阶段数据管理追求的目标。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智慧校园阶段,用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信息化部门对服务的精细化进行深入考虑。智慧校园以个性化服务为目的,势必要求信息化管理者对用户的服务需求进行深层次的发现和挖掘。例如,校园网、物联网、无线网、一卡通、eLearning系统、MOOCs、社交平台、生活服务平台、预约系统的日志记录等反映了用户的日常网络使用行为、消费能力、喜好和学习习惯,对于实施“一站式”服务,优化管理环节,以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的数字校园的业务数据,这些能反映“人”的属性的数据数量巨大而且持续不断在产生,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千差万别难以用关系型数据保存和处理。因此以Hadoop为代表的许多开源或商业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架构和MangoDB、Cassandra等NoSQL数据库进入了校园信息化视野,这类基础应用着重于分布式协同和结构可扩展性的研究,适合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对数据的保存和利用将以多源、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基础设施的成熟和完善,将为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创造基本条件,从此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可以从宏观上具备对用户行为和属性的描述能力,这对信息化服务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基本依据。
四、从数字化到数据化
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也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指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一般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技术和使用思路。在高校信息化领域,大数据的概念刚刚兴起,如何应对大数据的到来是每个高校都会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将会涌现针对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挖掘的各种技术和应用。然而,对于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者,在海量数据的获取、汇集、存储问题之外,还应该着重考虑数据化――即采用数据描述事物和现象使之可量化分析的过程。
数字化和数据化大相径庭。在信息化校园中,数字化指的是将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转化成业务系统,将业务过程产生的数据转换成电子数据存入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化则是指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来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使之能同时被人和计算机所理解,量化是数据化的核心。
在信息化校园中,基础数据平台和共享库是存储数据的核心载体,保存的是来自各个管理系统的职能数据,这些数据可为信息化的业务过程直接利用。在数据化过程中,这些只是“原子”数据,通过有效的组织,可以形成服务成效数据化、业务模式数据化、用户行为数据化和用户属性数据化等在信息化服务中管理者比较关心的数据化形式。例如,服务成效数据化可以采用用户使用信息化服务的时间、点击和填写表单的次数、以及服务系统中的评价体系来综合体现,通过服务调整对数据的持续改变来衡量服务优化的成效;业务模式数据化对业务过程进行量化,可依此对业务管理的调整进行预测,例如在财务报销过程中,根据网上预约人数和同期实到人数进行综合评判,业务部门据此预测安排服务人员数量;用户行为数据化可根据用户使用网络系统的日志来分析用户群体在使用系统和网络的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停留时间、资源消耗和共同兴趣,教学科研部门可据此来调整教学策略,为用户统一提供相应的协作平台和资源共享服务,而信息化部门则可根据用户行为特征优化网络带宽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和用户体验;用户属性数据化则根据用户自身填报或统计挖掘的数据来对用户的某方面的能力和属性进行描述,以便学校为每个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良好服务,例如复旦大学在进行的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属性的挖掘中,对图书馆历史数据中的论文署名进行了梳理,将教师的论文数据化关联到个人;进一步深入结合教师在eLearing网络教学平台的活跃程度、教学评估、论文合作署名等信息,就可以描绘出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范围、合作者、教学能力、学生关注度和欢迎程度等,为学校改进教学和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五、大数据创新信息化服务管理
复旦大学在数据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数据应用机制,建立创新的数据管理和利用体系,包括利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建立数据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数据量化标准规范,推广个人数据服务以完善数据收集机制,创新数据统计与展示服务业务变革。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充分应用大数据,是提升建设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显然,应用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利用云计算、分布式或虚拟化手段完成数据的存储、保管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需要整个校园信息化环境,从业务部门到信息化部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数据的收集、量化、应用和管理模式。复旦大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数据对信息化对象、业务、过程的刻画,开展了一些有关的特色工作。
1.以“人”为核心建立数据收集和应用机制
师生用户始终是校园信息化服务的核心,围绕“人”来建立数据收集和应用机制,不仅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又能简单易行清晰完善。复旦大学建立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统一数据来源,分离后端逻辑和前端界面,使得用户可以专注与友好、统一的服务界面交互,提升用户的应用体验,统一业务数据收集入口;抽取与“人”相关的各类数据,除信息化部门自主维护的系统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共享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建立个人数据中心,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展示、数据填报、数据下载等服务;并规划在个人数据中心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完善校级的统一填报中心,将填报服务与管理流程分离,使所有基础数据对师生可见,减少重复上报,达到数据的高效利用。
2.依托基础数据积累探索数据化标准规范
传统的信息化校园的基础数据标准规范主要适用于学校业务的各类信息编码,统一人员、设备、财务、科研等各项业务的定义和描述,用于指导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统一。数据化的过程在基础数据规范标准上,对事物与现象进行描述,比如对一个教师而言,应该记录什么信息、何种行为才能展现其科研和教学能力,并无标准,因此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教师个人的科研和教学活动能力方面,可尝试通过收集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中课程资源的教师活跃程度数据、学生参与度数据、教学评估数据、图书馆论文库中的论文作者和影响力匹配数据、学生选课成败历史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来综合评定。
3.完善数据生产与消费循环机制
数据只有在流转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有价值的数据才能引起使用者的关注,使数据权威生产者变被动为主动地去维护数据、以保证数据有效性。通过在个人、IT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互助互利的数据交流模式,使用户从个人数据中心获取和维护个体属性数据,在填报中心填报业务相关数据;填报需要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个人数据中心,最终实现用户无需每次都要填写重复的个人数据,使得个人数据高度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填报次数;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促进数据的流通,减少“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职能部门从数据共享中获得好处(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反过来也促进了管理者在数据利用上的观念转变,推动职能部门使用数据和维护数据的积极性。在数据产生和利用的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个人-院系-学校”自下而上的数据监督与管理机制,形成内需拉动的信息化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4.注重隐私保障数据应用安全
智慧校园的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使用校园网的访问行为、一卡通消费、无线定位所处位置等与用户习惯有关的信息进入到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范畴,甚至可能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出用户的隐私,例如通过一卡通消费可能发现用户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无线定位可能描绘用户在校园中的行动轨迹等。隐私保护无疑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新形态下的数据安全问题。复旦大学在数据利用的隐私保护方面,有如下考虑:首先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上要保障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和数据审计设备,增强数据安全,杜绝校园网DMZ区以外的区域对数据存储系统的直接访问权限;其次,建立数据利用的安全机制,减少数据管理的超级管理员数量,数据开发者和管理者分开,数据由技术部门统一维护和管理,对业务部门的数据分享以隐私消除后的数据为主;第三,在数据应用方面,完善权限管理,以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行为为主,以宏观的数据视角支撑业务改革,对于涉及到个人的数据应用做好管理与宣传,减少影响。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2]赵泽宇,宓. 云服务引领校园数据中心新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2(10).
[3]赵泽宇,张凯,宓. 高校一站式信息化服务[J].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