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1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从2008年开始,会计国际趋同备受瞩目: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宣布自2011年起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墨西哥宣布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采用国际准则。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2008年9月。IASB更新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谅解备忘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开始,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建议允许国外在加拿大上市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5月,韩国组织特别工作组,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采取的是完全采纳,多步骤,多层次,与国内准则并轨的策略。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进展顺利,框架安排是东京协议预定的项目表,欧盟委员会也于2008年12月了最终决议,宣布日本公认会计原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越南大多数会计准则是基于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大约80%的内容实现了与原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将如何呢?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历程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沟通,通过寻找各国差异所在,,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促进国际协调,使各国会计准则像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会计准则相似,从而向建立全球通用会计准则目标发展。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紧密地依赖于交换和贸易,交换和贸易形式的复杂化与市场的规模化都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1.资本市场全球化急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大量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申请在多个国家资本市场上市和进行证券交易,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财务报告是确保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国出于管制需要,要求在其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公司必须遵循既定的信息披露规定。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会计准则趋同。

2.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一大障碍,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减少或者消除“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上的障碍。

3.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对东道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各国对跨国公司进行管制的要求亦相应提高。然而,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业务纷繁复杂、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而且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方式有别,有效管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无论是为了有效地规范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或是跨国公司为了加强自身管理,都有必要进行国际问会计准则的协调。

(三)会计准则趋同发展的3个阶段

1.国际比较

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出现,需要了解不同会计体系之间的异同,以便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决策,会计国际比较应运而生。会计的国际比较,主要指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在会计准则国际比较的过程中,人们得以判断什么是优秀的会计惯例,区分会计准则之间不必要和非实质性差别。这样,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实际上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的必要手段。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会计体系的异同,并且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条件。

2.国际协调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的逐步提高,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可能。

3.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强化了会计本身的国际特征,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范围的扩展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相同处

1.让现金更加真实

1994年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现金流量表准则》生效。1998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生效。利用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去分析公司的获利能力,比每股盈利更加客观,有其特有的准确性。可以说现金流量表就是企业获利能力的质量指标。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

3.《存货会计准则》已经于2002年1月1日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

这对于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存货核算,提高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作出客观分析。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其他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作进一步对比,仍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概括起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有:

1.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形式转化的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2.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人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并且在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都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3.我国会计准则的涵盖面较小,规定不够详细,可操作性较差,对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由于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只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于美国FASB的约150项准则公告和IASC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数量要少得多;并且,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雇员福利、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银行、保险业、农业等会计事项的处理均还未涉及;此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尤其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会计准则似乎只是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会计准则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对就变得较差。

4.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这虽然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对公允价值一概否认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并不一致。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因此,我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5.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少差异。仅就我国已的16项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至少存在下述差异:存货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固定资产准则、租赁准则、收入准则、借款费用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投资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或有事项准则、无形资产准则。

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实施范围和准则执行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推进,会计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会计准则会计趋同作为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其必要性也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我国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主要可以理解为,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并不等于相同;趋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

参考文献

[1]丹,蒋德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J].金融华尔街.

[2]李士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探讨[J].科技信息.

[3]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2008.

[4]汪祥耀,邓川.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2005.

[5]朱美燕.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利益[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22).

[6]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与本土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J].会计研究,2004(7).

[7]王晨.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探析[J].时代金融,2010(2).

[8]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5(10).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2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数据标准; 对比

一、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建设的意义

随着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据标准的建设则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底层基础,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的建设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会计数据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提高;2.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处理,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的广度、深度和精度;3.能够有效解决数据采集、处理、输出、应用等整个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中的数据兼容性问题,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应用效率和水平;4.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便于管理机构与社会公众了解企业运营状况,有利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和宏观调控;5.有利于推动与会计领域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市场的发展。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建设现状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审计署、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对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的建设都高度重视,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

早在2004年,审计署、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制定和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19581-2004)国家标准。这一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无疑对整个会计软件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不同会计软件之间的数据互通。2010年6月,我国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起草更新版本的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标准,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24589-2010)系列国家标准,其中,第1部分企业部分和第2部分行政事业部分已经,其它相关的金融企业、总预算会计的标准也即将。

在我国自主研发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标准同样取得了蓬勃发展。XBRL是一种以XML技术为基础的标记语言,它是用于对商业和财务信息进行及时、准确、高效的定义、存储、处理以及交换的国际标准。经过多年发展,XBRL逐步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获得成功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每年都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对应的XBRL分类标准。我国对XBRL的发展研究同样非常重视,2004年1月,中国证监会了以XBRL为基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2007年12月,中国正式成立XBRL China—中国地区组织。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在北京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25500.1-2010)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三、GB/T 24589系列数据标准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分析

GB/T 24589-2010系列国家标准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其技术基础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它以目前国内会计软件事实上的数据接口标准GB/T 19581-2004标准为基础,并按照新会计准则以及最新信息技术的要求重新制定。GB/T 24589-2010数据标准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互相交换数据的需要,为这些会计核算软件规定统一的数据输出内容,以便于会计数据的有效再利用。从内容上看,GB/T 24589-2010数据接口包括数据元素定义、接口文件的输出结构定义、数据接口的XML大纲(Schema)、数据接口的XML实例等主要组成部分。总的来看,GB/T 24589-2010数据接口标准比较简洁实用,与原有GB/T19581-2004标准的继承性较好,能够很好地满足会计软件之间数据交换的需要,并便于会计软件厂商迅速支持该接口。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其与之配套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 25500)系列国家标准是以XBRL为技术基础的数据标准。该标准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会计报告技术已经与国际通用技术接轨,为我国构建科学完善、国际通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编制XBRL财务报告所需遵循的XBRL分类标准,并且符合GB/T 25500系列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定义了财务报表与附注等财务报告组成要素,涵盖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财务报表列示和披露的各项要求。它在构成上包括一个核心模式文件与6种链接库。总的来看,《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与GB/T 25500系列国家标准包含较多的概念、文件及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四、GB/T 24589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对比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3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史进程;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5日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法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使得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在各自会计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国家特色。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资本跨国流动也日渐迅速,海外并购、国际贸易及投融资活动均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通用性已成为大势所趋。对此,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已从理念走向行动。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

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会计准则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在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鉴处理国际会计实务的原则与惯例,并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活动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世界各国在协调基础上的进步,它不等于不加辨别地完全照搬,也不等于被动接受,它允许各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情况下,在充分考虑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自己国家的一些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趋同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渐进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当今,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趋同的根源是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变相之争,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阶段(1978~1992)。1978年党的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外商纷纷到我国境内投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然而,当时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这使得外资人员很难理解和运用我国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可比性。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吸引外资,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工作,财政部积极成立课题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商讨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惯例,并于1985年3月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自我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会计制度,开辟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新的发展进程。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阶段(1992~200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部在总结《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于1992年8月10日的《外商投资企业制度》更为广泛地借鉴和融纳了国际准则惯例。例如,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的具体规定中,它允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允许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都表明该制度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1992年11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项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即统称的“两则、两制”,对我国企业会计规范进行了细致规定,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报告框架等概念,规定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均采用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废除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公式,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平衡式,这首次实现了我国会计记账方法与国际的统一,使我国独有的会计等式成为历史。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探索转变的过程中,我国财政部也在一直寻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进一步适应了我国对外筹资的要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财政部共陆续了16个具体准则,这些具体准则在对会计处理方法及会计核算原则的大部分规定上均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结果。2004年下半年,财政部会计司在对国际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特有的国情,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议,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开始由国际协调逐步转向国际趋同。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2005年11月8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指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以及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等问题上,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情况,其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在寻求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解决方案过程中,中国或许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已正式确立了一套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套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1,570家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实施,目前基本上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实施。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过渡,总体运行平稳。2008年11月14日,欧盟正式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规定在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中国会计准则转换期内,中国证券发行者在欧盟进行经济活动不再需要根据欧盟市场中采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来调整财务报表,而是可以直接采用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这充分表明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是成功的,其对会计实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他国家可以以此为典型对象进行仿效。这再一次地向我们表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为了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实现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该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且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将始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持同步。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努力方向

尽管现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了充分的趋同,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制定模式、会计核算制度体系、计量属性、具体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还存在一定差异。在实现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优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受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会计规范体系。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完全趋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采用目前各国一致的会计准则这一会计规范形式。在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顺利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会计环境,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措施。比如,对于那些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可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制度向特殊会计准则的小幅度转换,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要求他们采用我国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完全过渡,这种做法是符合国际化趋势的。另外,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综合实力。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分配格局,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依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处理势必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衡量自身的利弊得失,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同样地,在会计准则制定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我国所处的实际会计环境出发,立足有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本着“尽力趋同、允许差异、积极创新”的原则,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了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更多地为我国争取利益,我们应主动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真正做到在国际趋同中不失本国特色,实现各国之间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孔东飞.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经济视角,2011.12.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4

[关键词] 保险会计;会计准则;保险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累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年)

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 2001年)

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2006年)

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至今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意味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方向发展。新准则重新严格界定和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至此,保险会计制度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性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险会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2年5月决定分两个阶段对与保险相关的会计问题建立相应的会计框架。第一阶段包括国际财务报告标准4(IFRS 4),以及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准则32(IAS 32)与国际会计准则39(IAS 39),分别给予财务工具的披露与引进它们的认可与测定以一定的指导。第二阶段将会注重于测量保险负债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根据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所制定的准则是为编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general purpose statements)服务的。因此,保险会计准则同样应限定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而不是法定的财务报告,以确保保险行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美国

美国保险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6月以前,保险企业主要遵守法定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6月至今,保险法定会计SAP与保险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存的双重规范双重财务报告的阶段。

1982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了第6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60)“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从而诞生了保险业的公认会计准则。从此以后,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遵循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一般会计准则(GAAP ),编制基于通常目的的财务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外部财务信息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按法定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以提供给保险监管当局用以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

(三)英国

英国并无专门的保险会计准则,因而其财务报告主要遵循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 of Standard Accounting Practice, SSAP)的相关规定,并参考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ABI)推荐的会计处理公告(Statement of Recommended Practice, SORP),同时其对外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英国1985年颁布实施的《公司法》。

(四)德国

德国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其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存在于《商法》,而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皆出于《保险业监督法》。

德国会计规范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税务会计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深远影响,法律规定了财务会计对税务会计的决定性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要尽量顺从财务会计的方法,同时又规定了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反作用原则,以保持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本文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建议如下:

(一)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系统性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对保险会计规范的系统性要求非常高。而我国保险业多年来依据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和中国保监会制定的行业文件。我国保险业在会计规范方面,于1993年颁布《保险企业会计制度》、1995年颁布并实施《保险法》、1999年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这些会计规范都是针对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督而制定的,在部门规章和法律条文中存在重叠,没有系统性实施细则。因此必须加快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发展步伐,尽快根据保险业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

(二)区别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实现保险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

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出发点,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与IASB以及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主体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其核心是真实、公允,满足投资者等决策需要。而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并不一致,其主要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规定或者监管规定。例如我国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按照保险监管部门的法定精算规定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由于法定精算规定是根据保险审慎监管要求设计的,因此保险公司据此计提的准备金一般都远远超出其实际应承担的保险负债。正如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等人指出:会计准则制定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应逢迎准则规定可能带来的政策影响,那种希望修改会计准则以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结果进而促进金融稳定的想法,只会干扰会计准则制定,并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反而有损于金融稳定和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只有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实现监管目标。

(三)以具体规则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提高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

从会计准则的结构来看,IAS、SFAS、SSAP都是按每个专题分别制定,不分层次结构的,制度的设计以具体规则为基础,具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制度设计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掌握尺度。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事实上,保险业有其特殊性,其相当多的确认计量(如保险负债)依赖会计假设,若不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极易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要实现准则和制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的互动关系。以准则确立原则,以制度规定具体操作;准则要相对稳定,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要相对灵活;准则和制度中相同内容的规定必须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5

一、XBRL 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XBRL 技术成为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突破,并逐渐推动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从全球来看,XBRL 的应用环境已经形成,而在我国发展应用的时间尚短,但推进速度较快,应用前景广阔。2007 年 9 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 国际组织提出成立 XBRL 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同年 12 月,XBRL 国际组织宣布 XBRL 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 年第 18 次国际 XBRL 大会召开,同意XBRL 中国地区组织作为临时会员加入 XBRL 国际组织。2010 年国际组织批准 XBRL 中国成为其正式地区组织。要在我国推广应用 XBRL 技术,最为核心、关键的环节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 XBRL 标准体系。为此,2010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财政部同时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此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财政部陆续制定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等,为 XBRL 在我国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可操作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应用前景

在具体应用上,金融证券行业是我国最早引入XBRL 技术的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就开始XBRL 的研究和探索,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开创了我国 XBRL 应用的先河。随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扩大实施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也必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XBRL 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加强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格式为财务报告的报送、汇总、分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基础,进而对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日常监督、加强预算执行跟踪管理、开展财政财务决算和年度预算编制等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

2013 年 7 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在财政预决算,特别是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等九项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省市区政府部门全面公开本级三公经费,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部门落实三公经费公开,并争取 2015 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可以说,财务公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势在必行,实行财务公开,网络化是大势所趋。XBRL 作为全新的网络财务报告语言在这一领域运用具有非常便捷、及时等优势,理当成为信息标准化工具。

(三)配合政府建设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已经明确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2012 年全国已有 23 个省份试编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当前主要编制部门财政预决算报告比较起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包括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全面反映了政府的资产负债、收支等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以利于政府可持续平稳运行、控制政府财政风险。XBRL 在基础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形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势利导引入 XBRL 能较好地满足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需要。

(四)提供信息能够便捷综合利用

基于 XBRL 框架的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标准格式,财务报告生成 XBRL 格式文件后,能够达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的。XBRL 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一次生成后,财政部门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数据,从同一个XBRL 文件库中产生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财务信息;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也可以通用,政府能多角度地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帮助。

三、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构想

在企业应用方面,中国证券业是最早引入 XBRL技术的行业。自 2003 年以来我国引入 XBRL 已有 10余年,为企业对 XBRL 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尚未启动,但也是大势所趋,其发展应用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经验中得到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开始XBRL 的研究和试点,2005 年上市公司年报开始通过XBRL 全文报送,2009 年上市公司 XBRL 定期公告实现同步披露。根据上交所采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报送端采用了集中开发模式,上交所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统一制定分类标准,开发应用软件并提供给上市公司使用。报送系统呈现在上市公司面前的是常见的网页格式的操作界面,而复杂的技术细节封装在业务模板背后。

企业 XBRL 格式的财务报告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手工录入转换模式、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和内嵌集成 XBRL 适配器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相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要素、核算过程、核算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总体上要比企业简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XBRL 应用可以综合上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和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的特点,使应用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 XBRL 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控制实施成本,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为财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来源,并能够利用计算机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四、行政事业单位引入 XBRL 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制定 XBRL 分类标准

XBRL 分类标准体系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正在推广实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XBRL 应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健全的国家分类标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国内现状以及长远目标构建 XBRL 分类标准,实现分类标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制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统一的 XBRL 分类标准体系。

(二)不断营造 XBRL 应用氛围

加强宣传,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 XBRL应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积极制订完善的推进方案,加大财力人力保障,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进行 XBRL 知识普及,为 XBRL 推广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 XBRL 技术培训工作

推进 XBRL 应用,人才是关键,XBRL 应用推进需要既懂财务会计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XBRL 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人员对 XBRL技术了解还不深,需要通过专门培训,让单位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其特性和操作方式,部门领导要增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单位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90-03

[作者简介]刘 玉,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计财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张 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张承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 南昌 330046)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功改组,使制定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从遥远的梦想变成现实。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

我国则以IFRS为蓝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6年2月推出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内容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具体项目上看,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①从结构上看,我国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位于具体准则之上,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性。国际会计准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一些具体准则,概念框架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意义。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的内容和结构与概念框架基本相同,只是提法不同而已。②在具体准则方面,我国准则的38条具体准则当中,除了对原有的16条准则进行修订之外,其余22条准则均为此次新增。新准则除了包括一般业务准则之外,还包括了涵盖金融业、农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多个特殊行业的准则,可以说是覆盖而广、内容完整。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无论是从具体准则的项目上,还是从单个准则的具体规定上,我国准则都与之基本相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③会计的计量模式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为了在财务报表中确定其货币金额共讨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计量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同样给出了5种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在计量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使用态度上我国会计准则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趋同。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来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Stephen Zeff)的《“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他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会计学派所证明。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按照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有利可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1.吸收外资的能力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履行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可以预料,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等会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中国市场。这使这些公司所属母国的会计准则与我国过去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凸现出来。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那么,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减少,利润增加,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我国企业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2.有助于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经济地位,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经在许多重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这其中好处之一是,当一国被指控低价倾销商品时,可以直接抗辩,从而可以大大避免因非法倾销商品指控所可能导致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独立的、清晰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并进行过审计的会计账簿是唯一能验证生产商提供信息的证据。今后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其提供的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将不能轻易否定了。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和外贸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资本市场对话,有利于降低不同准则之间的转换成本,减少转换调整工作量,便于境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监管部门正酝酿着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以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编制转换会计报表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信心。新准则体系的出台,既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外企业来中国融资,将引进来的国际战略赋予新的内涵。

4.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5.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6.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原则,即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这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日本和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认可与认同,扩大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会计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发言权的增加,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

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着较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二者的碰撞必然损害各方主体的利益,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

1.带来较大的制度变革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而对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经济国家的情况考虑很少,同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有不小的差距,趋同必然给我国带来很高的制度变革成本。

2.制定成本的增加。2003年开始施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由财政部拟定的。导向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及大量的职业判断不是会计信息系统所能自动解决的,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昂贵的核算成本以及审计成本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大范围采用国际趋同的准则,会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

3.转换成本的增加。我国旧的会计准则借鉴了前苏联模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别很大。与前苏联模式相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要低得多,因此受影响的利益集团反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其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则更加反对国际会计准则造成的损失,这样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转换成本就会更高。

4.税收收入的减少。采纳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对我国政府最明显的经济后果是税收。因为税收收益是以会计报告收益为基础,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会计收益低估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中国政府在新会计规则下税收减少,中国政府也完全意识到这种负面的经济后果,但是他们愿意牺牲税收收益以换取外国投资。

5.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新的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加大企业的制度变革成本、学习成本、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得到的利润将普遍下降。那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筹资能力随之受到损害。

6.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影响,企业在准则转变后财务信息与准则转变前生成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在近几年,投资者、债权人难以从财务数据的变化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变好还是变差了,另外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新会计准则同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成机制中,美英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是扎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中的会计准则。认清形势,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在当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新形势下应有的谨慎和决策的原则。

1.坚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方向,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向,并积极参与其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减少国际经济交流与贸易的交易成本,并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只能说是国际趋同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来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不断的调整,只要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所列的经济交易事项实质上是一致的,就应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2.坚持结合中国国情。趋同是实质性趋同,求大同存小异,国际会计准则中凡是符合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有利的,就要解放思想,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应当考虑中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只能是“趋同”而不能是“等同”。我国会计准则是由权威的政府机构制定并保证其实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坚持其强制性。

3.逐步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虽然说我国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尽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

4.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家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家,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纪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社会科学辑刊,2007,(6).

[2]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2007,(2).

[3]文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论争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4]刘海风.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