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83-02

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内涵

(一)资本充足率及顺周期的含义

资本充足率(CAR),也称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与其风险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管制,从而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顺周期,即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升高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高估;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低估。即使在没有活跃市场而需要建立估值模型的条件下,也因为不同模型以及诸多变量的差异,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主观性[1]。

(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会影响经济形势,自身也受外部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贷款需求相对旺盛;而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贷款需求相对疲软。

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内生性原因。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内生动因由内外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内部因素是市场约束下的盈利性目标,应具备两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行为的顺周期性,主要来源于信贷的顺周期性,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顺周期性的主要原因。二是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外部因素是符合日益强化的监管要求。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外生性原因。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银行资本监管是导致银行顺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在经济上行时期,银行对经济前景预期良好,放松对抵押品的要求,降低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宽松的信贷环境促使经济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趋于下降,同时经济状况良好,商业银行放贷行为可能成为驱动经济进一步扩张的因素,使过热的经济更加膨胀。同时,该因素促使金融体系不平衡产生甚至加大,播下未来经济衰退的种子[2]。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宏观监管制度日益完善,资本充足率情况随之得到改善。银监会2009年年报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从2003年底的8家上升到2009年底的161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由0.6%上升到79% [3]。从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看,我国银行系统资本充足状况达到较为满意的高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存在的问题分析

1.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实收资本占总资本比例70%以上,即使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该项比例也在30%左右。在实收资本中,绝大部分属于国家财政注资,银行自身积累微乎其微。如果将资本充足性压力全部放在资本金渠道来解决,将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维持稳定。

2.商业银行资本质量差。我国银行的资产损失有信贷资产损失和非信贷资产损失两方面。长期以来,贷款业务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分配资金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比率偏高,这是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较大的重要因素。因此信贷资产的资本准备远高于其他形式资产。除了信贷资产损失外,我国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实际损失数额也较大,这也是造成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重要原因。

3.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狭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基本上靠对外融资,而对外补充渠道主要包括IPO融资、增资扩股、国家注资和发行债券4种方式,资本金补充很大程度上依赖IPO和次级债券。IPO的一次性决定其不能成为补充资本金的长久渠道。另外,发行股票也并不容易,关系到银行本身质量,还关系到市场环境,对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融资渠道。

4.次级债券发行过多。发行债券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在发行次级债时面临需求不足的风险。次级债风险很大,普通投资者较少涉足,加上其投资格局极易导致商行间互相持有次级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道德风险。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通过发行次级债就能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利用次级债券,并不能真正提高银行的资本金与抗风险能力。

三、政策建议

(一)国际上关于顺周期性问题的政策

1.建立资本缓冲。2009年3月,英国金融服务局 《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监管回应》的评估报告,提出应该在资本、会计和流动性的监管方面做出改变,加入相应的逆周期因素,并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过程中考虑顺周期因素的影响。针对缓冲水平,《报告》提出两种做法:其一是将资本缓冲纳入资本,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水平本身在周期内发生变动;其二是将资本缓冲作为一项储备进行列示,而不将其列入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2

【关键词】资本率;核心资本率;次级债

一、引言

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巴塞尔委员会再一次意识到全球银行体系的脆弱,面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瞬间消失,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因此,制定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迫在眉睫。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在首尔峰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大幅度的提高了对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尤其是一级资本中普通股的质量和一致性,并且在流动性框架中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这两个风险计量指标。巴塞尔协议Ⅲ将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统筹兼顾,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持续性和吸收损失的能力,提高银行面对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资本的流动性。中国作为成员国之一,积极的响应了此次金融监管改革,中国银监会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即“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在新的金融监管标准即将实施的情况下,国内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二、提出问题

贺建清(2011)根据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显示,其最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均已达标。陆静(2011)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重新计算了1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2010年上半年的资本充足率,结果显示只有6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可见,我国上市银行在短期内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大。本文以2012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A股中报为数据来源,分析其是否满足我国关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具体分析其资本补充的途径。

三、具体分析

2011年5月3日银监会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规定:自2012年开始,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是8.5%和7.5%(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系统性银行包括附加资本1%),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分别是11.5%和10.5%(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系统性银行包括附加资本1%),并且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于2013年年底前达标,非系统性重要银行于2016年年底前达标。表一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大都满足监管标准,只有招商银行的核心资本率低于标准;其中有一家银行普通股发生了变化,北京银行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18亿元,截至2012年12月15日,次级债发行已完成有7家银行,未完成发行的银行中又有4家银行已经披露了次级债的发行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分别是招商、民生、浦发和华夏银行。

四、结果分析

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银行通常会通过增发股票或者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核心资本,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根据表一,我们可知:首先,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只有北京银行普通股发生变化,其他15家银行主要是通过收入的增长提高内部资本留存从而补充核心资本。虽然招商银行的核心资本率低于标准,但是相关部门透露,银监会就2.5%储备资本制订了“六年两步走”的计划并向各银行征求意见,若不考虑储备资本,招商银行也符合监管要求。其次,上市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2012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总额很可能超过2000亿元。最后,《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资本率的要求,虽然我国银行受其影响不大,但是商业银行资本的补充仍具有不足之处,其表现如下:

第一,内源融资有待提高。根据2012年中报显示,大部分的上市银行没有进行外部融资,主要依靠留存利润补充核心资本,银行通过内源融资补充资本,这也是银监会和证监会所提倡的。但是,不能肯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由依赖资本市场向内源融资转变。据统计,2010年股权融资大爆发,农业银行IPO2000亿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共融资6000亿元,在外部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情况下,上市银行不可能连续通过公开发行股票、配股等进行融资。因此,长期来看,上市商业银行忽视建立内源资本生成机制,内部融资有待发展。

第二,过度依赖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由于次级债券可计入银行附属资本,并且相对于发行股票补充资本的方式来说,发行次级债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是一种快捷、可持续的补充资本金的方式,与混合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相比,商业银行更加偏爱次级债。2011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共发行次级债2419亿元,2012年也有望超过2000亿元。次级债作为负债的一种,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如果银行只是为了补充附属资本以达到监管的要求,而不是从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出发进行风险管理,显然不是监管部门的初衷。再加上商业银行可以相互持有债券,这也是一种风险隐患,一旦有一家银行遭遇风险,容易导致连锁反应。另外,按照《资本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从明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对于过度依赖次级债的银行来说,次级债如何走下去值得思考。

五、改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上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的不足,以下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注重建立内源融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这种资本消耗性业务会加大银行对资本的需求,银行也就摆脱不了“资本消耗-融资-资本再消耗-再融资”的不良循环。为了实现内部融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经营模式的转型,由资本消耗型利息收入业务向资本消耗较少的非利息收入转变,在一定风险范围内,大力开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为内源融资提供原动力。

第二,注重多渠道补充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补充附属资本,实际上,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不重视其他两种手段。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制度不够完善,但是商业银行不应忽视其职能,这样更加不利于其发展和完善。目前次级债的发行已经受到限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多渠道补充附属资本以改善银行资本状况。

参考文献:

[1]贺建清.“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2011(8).

[2]陆静.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3).

[3]聂伟柱.中国版巴塞尔过渡路径渐明 资本达标六年两步走[N].第一财经日报,2012-09-07.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3

关键词:国有银行;资本总量;资本结构;资本充足性。

一、研究背景

完善的资本结构是实现公司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以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亦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其资本结构相较于普通企业具有显著特性。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外资银行的发展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经营价值最大化,对其资本总量,资本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本及资本结构变动分析

1、国有银行资本总量变动分析

根据五大国有银行2008年、2012年、2014年三个时期的年报数据,整理可得各银行资本总情况。

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本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其竞争力显著提升,为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由此可见我国国有银行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好的。

通过资本总量的横向比较,不难发现资本总量最大的为中国工商银行,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农业银行。但资本增速均呈现下滑趋势,这可能受到金融脱媒与资产表外化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和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保持总资本持续的增长率仍任重而道远。

2、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变动分析

(1)国有银行资本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本来源也不断优化改善。

在各大商业银行未上市之前,资本的主要来源为实收资本。其中,资本的增加对于实收资本的依赖性也很强。但上市之后,资本结构明显变化:对比2008年和2014年的数据发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股本占资本比例分别从55.02%、89.49%、51.40%和49.98%下降到30.98%、43.23%、36.09%和26.72%。由此可以得出国有银行上市之后的资本也摒弃了先前较为单一资本占比过重的情况,拓宽为多渠道融资。

(2)国有银行上市之后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对银行资本的贡献不断增大。2008年与2012年的数据对比发现,中国农业银行未分配利润增幅最小,仅有2.65%增长为4.14%,不足两倍。而其它各大银行盈利能力均实现较大程度提高。

(3)国有银行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的规模是利润的基础,而负债的质量是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因此,需要对负债的规模和质量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负债的类型与规模,逐步形成高效稳健的负债体系。

而目前国有银行负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负债率过高,负债资本结构单一。工商银行年报显示,其15年的资产总额为222097.80亿元,而负债总额达到了204092.61亿元,占银行总资产的91.9%,中国农业银行的负债率则达到了93.2%。较高的负债率显示了银行较高的杠杆率,有利于收益的提升,但是同时存在的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觑。

国有银行的负债也主要以被动负债――各项存款为主。以15年数据为例,农业银行的存款占负债比重为81.7%,工商银行的该项比重也超过了80%。如何改变单一的负债结构,化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仍需国有银行不断创新与改革。

(4)资本充足率提升显著,核心资本充足率仍需提高。

随着国有银行纷纷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不断融入全球化竞争,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观察2014年的数据发现,国有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为中国建设银行,达到了14.59%,资本充足率变化最大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实现了3.45%的显著提高。尽管新的《巴塞尔协议》在风险加权资产中加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为严格,但国有银行仍保持较为理想的增长态势。这可能与我国国有银行已率先使用高级计量法,缓解部分资本压力有关。这也进一步要求各大银行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工具,调整业务结构,在资本管理技术上有所突破。

同时,国有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核心资本作为维持银行的安全性与稳健性至关重要。虽然国有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满足处于达标线以上,但其绝对值差强人意。依据银监会的政策导向,需要达到更高标准的要求,不能仅逼近达标线就高枕无忧。

三、资本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1)资本结构改革意义重大。银行资本结构具有特殊性,综合观察不难发现,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改革,无论是注资,引进投资者还是上市,主要目的和结果都殊途同归――影响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及《巴塞尔协议》的严格监管下,各大银行需在达到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基础上,将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作为监管和改革的重点。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有利于国有银行以最少的融资资本,获得未来发展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正因如此,优化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资本结构改革需国有银行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现阶段保持金融的稳健性应作为第一要义。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银行应充分发挥银行业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在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合理有序扩大资本总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资本结构改革。

(3)银行资本充足性包括资本数量充足性和资本结构合理性。优化银行的资本结构对于国有银行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确立科学的资本数量和结构,使得国有银行在满足国际和国内监管要求的同时,兼顾市场纪律规则。这不仅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稳健发展,也有利于其进一步改进经营和投融资策略。以期顺利转型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金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竞争力。

四、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1、银行层面

(1)进一步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

银行资金补充渠道包括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留成,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对于上市银行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上市的优势,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筹措资金,与此同时也应加强风控机制,严密把控上市融资过程中潜在的各种风险。此外,国有银行的改革进程中可以积极尝试吸收民间资本,推动股权多元化和资本总额的持续增长,实现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2)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解决不良资产,降低风险资产,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可以采用出售高风险资产的方式转移风险,从而降低高风险资产的比例。其中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快速收回贷款资金,加强资金周转,又可以实现资产结构的调整。其次,商业银行应注重发放贷款的质量,从源头进行控制,充分了解客户资信水平、信贷投向等信息,加强内部信贷管理体系的建设。

(3)调整收入结构

不同于西方国家银行多元化的盈利构成,国有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主要为利息收入。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拓宽业务,提高资本的自身积累能力。因此,国有银行可以进行收入结构的调整来增加留存收益,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具体措施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等方式。

2、外部环境

加强资本市场的管理,完善监管机制。第一,严格监督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第二,中央银行充分发挥其银行的银行的职能,规范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第三,银监局谨慎制定处罚措施,对资本管理不合规的上市银行进行及时有效监控与督导。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基础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性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权重很大的国有银行将会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增加附属资本比例,并使之多元化;同时也会降低不良资本比率,调整收入结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总之,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顺应市场化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国有银行的持续盈利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卿.浅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J].金融市场,2010(2):76~78.

[2]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3]乔羽.《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国有银行资本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4.

[4]姜波.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解析

随着各商业银行2009年年报、2010年中期报表的披露及《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巴塞尔委员会8%的标准;核心资本充足率多数在9%左右,也远超《新资本协议》4%的要求(见图1、图2)。但2009年三季度后,各大银行快速增加放贷量,资本随即呈现快速被消耗的趋势,导致几家大行的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居于首位的工行资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交行位居第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5%;建行第三,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1%,分别较2008年下降0.46和0.86个百分点;以11.14%的资本充足率位于第四的中行,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下降为9.07%。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同业首位但资本压力最为显著(见图3)。而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2010年三季度报表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2.52%、12.11%和11.63%,较2009年均有所提升……可见,监管部门及各商业银行均非常重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提高,该指标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金安全状况及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就什么是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资本充足率的意义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金融管理当局对该指标的规定旨在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的市场风险资本)

具体来说,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和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扣除项包括商誉、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资本充足率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人民银行在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下,银监会已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 (对大型银行),目的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收益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收益转化为资本和拨备用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更加安全、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二、资本充足率指标解析

(一)现有计算公式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面对监管法规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增加分子量和减少分母量的途径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某一特定比例(比如8%以上)。

1.增加分子的途径

通过增加分子的途径来补充资本,代表着银行必需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如果银行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是减少分红的途径来补充资本,则需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且实施难度大,在短期内也不易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最可行的补充资本途径便是通过发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在周期性的低利率时期这种方式尤为流行。2009年以来出现了商业银行成群结队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据统计,当年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 000亿元。

不过,发债方式也将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如果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从附属资本中将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全部扣除,那么,商业银行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的能力会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监管规则要求,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也即,如果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即使补充再多的附属资本也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资本充足率。

2.减少分母的途径

减少分母的途径,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压缩分母的风险资产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方面,在风险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收益率既定,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首先压缩风险权重大的资产;另一方面,风险权重相同,银行为保住收益率通常选择压缩其他风险资产而不是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目前,银行通常确定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次为:央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来因收购坏账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超过4个月的商业银行债权、银票为20%;对公用企业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对居民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和企业的一般性贷款和各类企业债券、商业票据、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风险权重为100%。

在上述风险资产中,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压缩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普通信贷资产及信用类债券,而将增加持有央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未来,出于最大程度提高收益的考虑,银行可能会选择利用信贷资产理财的方式,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压缩表内风险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是一个适度指标

现代商业银行对资本金需求表现为:资本金规模数量越大,其充足度越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越强,公众对其就越有信心。从我国当前状况分析,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必要的,银监会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就是这个原理。然而,银行资本并非越多越好。这是由于资本金达到某一数值临界点后,它的边际收益就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资本金数量过多也会造成由于筹集和管理方面等成本的增加而形成边际成本也增加上升,导致资本的财务杠杆比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收益,致使股东收益降低,从而损害到银行的整体价值。假如银行资本金太低,就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量,增加经营风险,造成银行边际收益降低。所以,商业银行资本金也存在一个规模最佳的问题。如何确定银行资本金的最佳额度便成为金融当局和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必答题”。

(三)资本约束的局限性

20年来巴塞尔协议致力于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其基本理念认为现代银行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各种风险。为限制银行在资本不足情况下过度扩张规模,在1988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而在2004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中,要求资本覆盖的范围更广了,除了原有的信用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之,要求商业银行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成为其主线。然而经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欧美银行的情况研究表明,即便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也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抗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由此说明,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资本无法有效抵御全部风险,资本约束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低于8%的监管指标,部分还高于8%,然而还是发生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情况,其中流动性风险起了很大作用。流动性风险因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有相当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表现为短期资产价值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支付并且有偶发的资金外流现象;二表现为筹资困难;三表现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本无法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应对,如果要用资本抵御流动性风险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确立、流动性风险的强化监管,应该是全球金融机构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多种相互交错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形,给金融体系造成难以统计的损失,资本需求量大幅提高,进而导致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几乎为零,银行将会陷入无以为继的经营困境。因此,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而当前新资本协议并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风险的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资本充足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

表面上看,各银行公布出的资本充足率数据不仅是达标的,而且还相对较高,但经过反复观察就可以看出,有不少银行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满足了监管体系的要求。所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对经营机制的改革仅流于形式而不追求实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要我补充”而不是“我要补充”的状态上。一旦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便不是要求政府给政策就是伸手向股市再融资,或者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追求数据上的达标,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隐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的构成中主要是实收资本,附属资本几乎没有,必然会对资本总额的增加带来影响。当银行经营出现亏损时,为弥补亏损,银行的资本金将会随之减少,但又缺乏合理补充途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严重短缺的状况。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已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招商银行预计于2010年至2012年该行将会面临累计超过200亿元资本缺口;建设银行也表示在已发行600亿元次级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发行200亿元债券筹资。可见,银行的筹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

2.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2010年,A+H配股的再融资方式成为中行、工行、交行、建行等四大商业银行选择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数量总计达2 870亿元。目前,市场资源的分配尚未真正市场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股权融资作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将使得在争取资本支持的同时强化资本监督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意义完全失去,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本来已在滋长的银行内部人控制倾向。长此以往,银行将忽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而习惯把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一再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这已是在某些上市银行再融资动向中一次又一次发现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而对于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仅不阻止,反而还给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再加之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扩张规模——再融资——扩张规模”的非良性循环中,这不仅导致银行的风险加大,而且使得银行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包装财务指标,相继采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弥补资本充足率。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已达到2 316.5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大约为3 766亿元。经监管机构调查发现,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已有51%的比例。这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事实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同时银行间你持有我债券、我持有你债券的情形也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银行遭遇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三、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足的资本金、稳定的资本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有序地经营与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资本的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引进资质优良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各商业银行明智的战略选择。资质优良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持股期限长、数量较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核心技术、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更重视获取长期战略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开放、优质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确定为最基本指标,用来考核商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其真正意义在于督促银行要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立足于转变经营模式、注重培育资本生成机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补充,银行应更多考虑用留成利润来补充,而不是仅仅依靠股市再融资。因为,利润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留成利润补充资本金,事实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相联系,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更有利;而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银行就会将股市当成“提款机”,盲目扩大放贷规模,从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减少风险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来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根据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并对已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观测尽可能准确判断未来风险;其次应加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加快健全并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不良贷款的体制,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权数,提高资金循环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比例,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光宇.2009-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R].

[2] 魏涛,杨荣.中小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0(5).

[3] 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8).

[4] 白晓东,邓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路径[J].时代金融,2008(5).

[7]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6).

[8] 孙伶俐.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监管的思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5).

[9] 黄家胜.透过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09(5).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5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债券资本结构权益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是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有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从狭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资本。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确定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受《公司法》的约束和调整,其财务目标同样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能够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正在悄然兴起。这既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形成了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尤其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的缓冲期已结束,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为迎接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国内的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上市,因此,研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于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改善银行内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分析

银行资本结构与一般公司资本结构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债权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银行的债权资本主要包括:银行长期债务和分散的小额存款。二者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本质相同。银行,作为从事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贷放的负债经营性行业,具有资产负债率高和债权结构分散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债权资本在银行全部资本中占很高的比率,银行债权人与银行内部经理人员之间的成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银行的债权结构较一般企业来说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大债权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与控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银行债权成本的难度。

2.银行资本的高杠杆性

银行的自有资本相对于其负债和资产是微不足道的,其净值很低,银行主要是利用负债来形成资产并进行经营,即银行用较低低的净值撬动较高的负债,可以说银行资本具有高杠杆性。正因为银行的杠杆作用巨大,银行能否筹集到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安全性、业务种类、管理质量、与资本水平等,而不是其负债与权益的比率。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债权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1.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

银行是负债经营性企业,负债是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务规模庞大。

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负债总额是91505.16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78%,中国建设银行的负债总额是70878.9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81%;从股份制银行来看,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4920.16、12677.24、4580.39、9996.78和7042.16亿元,负债占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4.92%、96.82%、96.54%、94.81%和96.25%。虽然高负债比率能够获得很高的财务杠杠利益,但是它也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2.各项存款构成银行债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都在负债资本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是8O.02%,工商银行是80.65%,建设银行89.96%;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中,中信银行最高,达86.58%,兴业银行最低也达65.07%。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权益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权益资本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内部融资,即银行通过自身经营所获利润积累的资金,主要体现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项上;二是外部权益资本融资,即外部投资者投入的权益性资金。根据投资主体身份不同,权益资本又划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及外商资本金。

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表现出以下弊端:

1.资本金不足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制度。它规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限度。资本充足率指标现已作为衡量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重要指标,从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大体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达到了1O%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金充足率还有差距。

2.不良贷款依然存在

虽然不良贷款的比重,2008年相比较2007、2006年下降了很多,但是它的存在依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银行资本,造成银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三、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此类缺陷,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

一般意义上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金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上市银行除了一般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渠道外,应充分利用上市这一筹资的渠道,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等方式,并且严密控制这种方式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

提高资产的质量,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

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可以从两方面来人手:第一,控制贷款的增长速度;第二,扩大资产证券化的份额。

2.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

要实现这一方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减少高风险资产的份额,例如,可以采用出售高风险资产的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二,提高发放贷款的质量,不能单纯强调数量,应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质量,例如,了解贷款客户的资信、贷款的投向等等。:

(三)加强监管力度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范文6

关键词:地方性 商业银行 经营风险 分析 管控

一、引言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到2012年底,全国地方性商业银行总数已经突破100家,其中3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另有14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排队等待审查上市。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拓展市场份额和壮大资产规模,地方性商业银行不断创新经营思路,拓宽经营渠道,地方性商业推出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对个体客户进行信用支持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吸引存款数额和资产规模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和资产扩张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隐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营过程风险。因此,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析

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过程中,包括了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导致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经营风险。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负债规模却不断上升,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风险

地方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当于国有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仍然处于劣势。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为632992亿元,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为129371亿元,仅为大型商业银行的1/5。由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整体实力不足,而且当前资产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或者劣质资产。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为0.98%,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83%,农村商业银行为1.73%。因此,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与此同时,银行业本身作为负债经营的行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负债规模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银行业垄断优势不断消失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有更大的冲动和压力来提高负债比率,减少资本金持有规模。截止2013年一季度末,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规模为120833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5.59%,而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规模为591190亿元,仅比上年度同期增长了9.29%。持续攀升的负债规模,极大的损害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不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对重点客户过渡依赖,面临较高的集中信贷风险

受经营范围的制约,地方性商业银行无法像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优质的客户或者信用较高的客户,而只能依赖于当地的政企客户资源,开展信贷或者金融服务。然而,当地的优质客户资源往往比较稀缺,同时又面临被其他国有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抢客户”的风险。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地方性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重点客户培育和维系的经营思路,对重点客户进行专项服务和优惠,甚至进行长期的服务支持。这样的经营思路尽管能够保持银行的重点客户不流失,同时也带来了集中信贷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对于某几个重点客户过渡依赖,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了同一个篮子”,一旦这些重大客户发生经营危机,地方性商业银行势必会承受重大损失。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难以及时全面获取客户经营信息,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地方性商业银行大都致力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持和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金融客户。这些服务理念和服务对象的选择,正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从激烈的市场夹缝中获取生存,从而走向繁荣的制胜之道。然而,从经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当前企业经营信息自我披露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信息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被投资人获知,更不用说中小企业或者私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钻银行经营的“漏洞”或者采取虚假欺骗行为,来骗取银行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事发之后,已经于事无补,承担损失的只能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相对欠缺,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无法抵御残酷的市场竞争并摆脱市场困境,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面临着很高的坏、呆账风险。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一)积极拓展和利用内外两个融资渠道,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