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有效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着重要地位,教师通过有效的实验措施,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追逐的目标。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教师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功能。教师要将实验技能的训练,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教师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化学的实验功能不仅仅在于验证和扩展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感兴趣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兴趣保持稳定并加以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化学课程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有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这个实验比较有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做。学生看着火中的手帕竟然没有烧掉,感到非常惊奇,进而认为化学学习是非常有趣的。兴趣和好奇心往往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情感因素,也是最难得的情感因素。

三、做好演示实验,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更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例如,硫既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在观察这两个实验时,有了衬托物,“淡蓝色”与“明亮的蓝紫色”之区别,现象非常明显,学生从而得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正确结论。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

四、学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它们描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成果不明显,也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应用于练习。面对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跟紧时代的潮流,学会用现代产物来辅助教学。例如,我们做演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清晰,上升的水的体积有时也不足1/5的情况,假如实验失败,重做必定浪费时间,更何况红磷有毒。利用网络视频就可形象生动地演示这一实验,避免接触有毒物体。当然,网络视频代替演示实验的优点不止这些。再如,演示实验“碳的还原性”,碳高温还原氧化铁,这实验若亲自演示是不能完成的,因为课前准备时发现用酒精喷灯达到高温条件很容易,但是也有个缺点:普通的大试管不能进行高温加热,一旦温度过高试管就会熔化。若改用网络视频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网络视频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所以,转变演示实验的固有模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到化学实验,也可以了解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注重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化学教师必须要做好实验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任贵友.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J]. 考试周刊,2011(10):187.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及装置;方法;创新

对实验仪器及装置的研究,要求具备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要善于发现实验仪器及装置的不足或需要改进之处,并且能经过重新思考、设计和尝试,对其进行改造。化学实验要创新,往往涉及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创新。将现有的实验进行组合或拆分,将常规的实验仪器进行必要的改装或变形,往往就能成为一个个对比性强、现象明显、操作性好的创新实验。

下面介绍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实验仪器及装置创新的几种方法。

一、组合法

创新实验法中的“组合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实验或操作,组合成一个实验或一个操作而将实验进行创新的方法。一个连续设计的、实验效果好的化学实验,不仅使实验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有时,经组合法创新的实验,其效果更具对比性,实验更趋“绿色化”,这也是实验创新的一种新思路。如教材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存在不足:一是仪器较多,装置较复杂,药品用量也大;二是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在加热前需要用较多一氧化碳排除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此时若点燃尾气则有可能发生爆炸;若不点燃尾气则污染教室环境。为此我对实验进行如下组合与改进,用排澄清石灰水法收集一锥形瓶一氧化碳,然后完成以下操作:①手持橡皮塞,将上下两端铜丝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引导学生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②将下端铜丝灼烧变黑后迅速插入充满一氧化碳的锥形瓶中。片刻后,振荡锥形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③由学生自己操作将瓶内剩余的一氧化碳气体点燃,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并用手触摸瓶壁。

装置改进后有以下优点:①改进后的实验将有毒的一氧化碳始终控制在密闭的锥形瓶中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②仪器和药品用量少,将原实验化繁为简,可操作性强。③该装置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可燃性实验及尾气处理实验整合起来,可谓是“一举三得”。④实验现象明显,并形成鲜明对比。奇妙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效果更理想。

二、对比法

在实验中,有些化学现象通过单一实验而不能分辨时,要运用对比实验,以提高实验效果,另外有些现象需要把握其实质时,往往也需要做对比实验。如初中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钠的水溶性学习时,只设计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氢氧化钠的易溶和溶解放热这两个特点,我特意加设了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实验作对比。具体操作如下:①在两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冷水(约5~8毫升),并让学生触摸试管外壁,感觉温度。②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比较多的氢氧化钠,振荡静置;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很少量的氢氧化钙,振荡静置,观察两支试管中液体的浑浊程度,并用手触摸两支试管的外壁,感觉温度变化。

从以上实验学生很快能得出:同样多的水中加了多量的氢氧化钠能全部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且试管发烫,说明氢氧化钠易溶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热,而少量的氢氧化钙却不能完全溶解,得浑浊液体,试管也没那么烫,说明氢氧化钙微溶。在学完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我还及时向学生提问:如要检验二氧化碳该用什么试剂?如要吸收除掉杂质二氧化碳该用何试剂?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明白: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石灰水,因为有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收除杂质二氧化碳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易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一些。学生也在对比实验中学会了对比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

三、扩充法

创新实验方法中的“扩充法”就是从化学的纵向或横向去挖掘仪器或装置的潜在功能,扩充实验的手段,延伸实验的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创新实验方法。

如学习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教材中安排了盐酸、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但所需反应时间较长,为缩短反应时间,我补充了用酒精灯加热这一步,另外还补做了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也加热)。当学生观察到盐酸除铁锈形成的黄色透明溶液、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形成的蓝色透明溶液时,心情为之一振,倍感化学世界的绚丽多彩,也急于探究反应原理,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也就能类推延伸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规律。

奇妙的、千变万化的化学实验现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精彩变幻的化学实验中领悟化学的魅力,洞察实验的内涵,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替代法

创新实验方法中的“替代法”就是对一些传统实验进行替代的一种创新方法。它可以是对效果欠佳的实验进行反应原料的替代,也可以是仪器装置的替代或实验用品的替代。常见的废品再利用就是替代法的一个具体体现。在实验条件比较缺乏的农村中学,这也不失为创新实验教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开展家庭实验的一种好举措。

如初中教材中熟石灰的制备实验,是在蒸发皿中加入一小块生石灰,后加入少量冷水。此实验有以下不足:①实验现象不明显;②实验时间较长且不好控制。为此我对实验作如下小小的改进,将冷水换成热水(50℃~80℃),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观察到蒸发皿周围热气腾腾,产生大量白雾,较硬的块状生石灰体积迅速膨胀,变得松疏,成为粉末状,并伴随有“吱吱”的声响。学生被这剧烈的化学反应现象所吸引,兴致高昂。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分析得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块状生石灰变成粉末状熟石灰,并知道了“生石灰”和“熟石灰”这两个俗称的由来。

洁白的滤纸是化学实验室中一种重要的实验用品,由于其具有丰富的毛细管,能吸载本身质量20%~100%的液体,决定了许多化学实验可在滤纸上进行,特别适合于有颜色变化的微型实验。滤纸上进行化学实验的优点主要有:①因有白色底衬,颜色变化明显,现象直观;②试剂用量少;③操作简单、安全。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我就在课前耍了个小魔术:“清水”写“红字”;“清水”褪“红字”。在神奇的魔术中,学生感官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笔者向来重视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通过探索组合法、对比法、扩充法和替代法等化学实验仪器及装置创新方法,确实改进了化学实验课的效果,对于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中学,2011(5).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3

一、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很多化学教师已经习惯性的展示蜡烛熄灭实验和饮料瓶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分析这些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有那些性质,学生的思维完全被限定在教师的思路内,我是这样设计的: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你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性质吗?提供蜡烛、烧杯、火柴、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和饮料瓶,这样学生自己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想到利用气球的拍打很快想到气球下沉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利用饮料瓶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便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学到的知识比老师的简单说教强化多了,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

三、把实验探索的机会延伸到课外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在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但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还要让学生即使反馈信息适时适当的给以指导。

四、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质量守恒定律》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等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引导学生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可是用试管做该实验时橡胶塞有可能因内部压强过大而绷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又进一步做了改进,将胶塞上按一个导管并在导管上装一个气球,起缓解压强的作用,这样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每个实验设计的优缺点,从而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时,应该在考虑方便简单的同时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五、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进实验手段,使实验更简易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中学化学 化学实验 思维能力 应用探究

化学的魅力所在是化学本身的灵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并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其中化学实验的实践途径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为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能,正可应用化学实验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是很好奇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方面,实验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所以高质量的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师想让学生学好化学,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充分体现创新思维具有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诱发探究动机。“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生产生疑问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质疑。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要去研究学习,产生探究的动机。

一、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1.应注意以下实验的设计:

(1)实验要具有探究性。首先应把化学规律隐藏在实验较深的层次,让学生自己去挖掘;需要引导学生去跨越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较大距离;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不太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实验要注重内容主干与形式质量。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应该是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即为学科知识的主干。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也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用于反复巩固。

2.从以下两种基本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形式来看:

(1)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化学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课堂一般会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并且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2)实验分组。对于一些工作量较大的实验最好通过学生分组来完成。在学生分组实验中,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方法来实行。而要选择可以作为探究性的实验,一般选所验证的性质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验。为了让学生上课的质量更高,这类实验可在传授此知识之前进行。但老师可以看情况提示、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学生自己确实难以独立完成的实验。

二、在实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进步,老师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1.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在多次这样的试验模式练习中,学生渐渐养成了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方法进行实验的习惯。

2.学生对知识结构更加清楚。

学生为了做好实验,在还不清楚化学知识的本质时,会先自己查阅资料,这一过程他们相当于是在做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中,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亲身体验的快乐,还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将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规律结合起来,这些都使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与完善。

3.教师的观念也在改变。

在实验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白传授知识并不是只靠课堂上自己一味讲课,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可忽略,他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感受与深刻的认识,并且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这个道理。

三、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作用

1.学生的灵感被发现,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

化学实验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仪器以及使用化学仪器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白化学药品的作用及实验原理。学生要有严谨的态度,必须注意细节,认真观察化学变化,并且有目的抓重点地实验。实验中需引导学生观察全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2.学生思维的培养。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试题 表格语言

新课程理念下,高考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表格语言题是体现能力立意的重要题型,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反应过程中的量的变化,提取有用信息,加以整合应用。在新课程高考中备受关注,主要有实验中的表格语言、反应原理过程中的表格语言、表格语言型计算。

解题的关键点是“理解、理顺”,理解指理解表格中各个列项中数字的意义,巧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理顺指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题型一:化学实验中的表格语言

【典例1】向盐A2B溶液中加入CD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为了研究这一化学反应,将两种盐分别配成0.1mol・L-1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化学式A、B、C、D表示原子或原子团,相对原子(分子)质量:A为23;B为96;C为137;D为35.5)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

(2)沉淀的化学式为

(3)3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g;7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g。

解析:(1)观察表中数据,从第1组到第4组,实验中所得沉淀质量随CD2溶液体积的增加而增加;第4、5、6三组数据中虽然CD2溶液的体积也增加,但所得沉淀质量分别为1.395g、1.404g、1.397g,这三组实验所得沉淀质量的数值虽然有差异,但很接近,这种差异可看成是在过滤、洗涤、称量等操作中所造成的,所以这三组实验中生成沉淀质量理论上应相等。再结合这三组实验中所加的A2B、CD2溶液的体积(A2B溶液体积都是60mL,CD2溶液的体积分别为60、80、100mL)可分析得出第4、5、6三组实验中A2B已反应完全,因此在第2组数据中A2B过量,再比较2、4组实验中所得沉淀质量可得出,第4组实验中CD2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当n(CD2)∶n(A2B)=1∶1时,A2B、CD2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方程式为:A2B+CD2=2AD+CB。(2)根据题中所给的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可得出:60mL0.1mol・L-1的A2B溶液与60mL0.1mol・L-1的CD2溶液反应可生成AD0.702g,CB1.398g。故沉淀物质是CB。(3)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第3组实验中,A2B过量,CD2不足。故可根据CD2物质的量求得沉淀质量为0.932g。在第7组实验中,A2B不足,CD2过量,应根据A2B物质的量进行计算,求得沉淀质量为1.398g。

答案:(1)A2B+CD2=2AD+CB (2)CB (3)0.932 1.398

题型二:反应原理中的表格语言

【典例2】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CO(g)+H2O(g)催化剂CO2(g)+H2(g)

(1)T℃时,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g)和H2O(g),发生反应并保持温度不变,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T℃时物质的浓度(mol/L)变化

第5、6min时的数据是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后测得的。第4~5min之间,改变的条件是,第5~6min之间,改变的条件是。T℃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

(2)已知420℃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如果反应开始时,CO和H2O(g)的浓度都是0.01mol/L,则CO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

(3)39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2,请判断该反应的H0(填“>”、“=”、“<”).

解析:(1)对比第4、5分钟的浓度变化,可知,CO、H2O的浓度增大,CO2浓度减少,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在温度和体积不变时,可能是增大H2的浓度,同理分析5、6两组数据可知是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3)温度降低,K值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是放热反应。

答案:(1)增加H2浓度增加H2O(g)浓度0.5;(2)75% ;(3)<

题型三:计算题中的表格语言

【典例3】NaHCO3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缓慢分解,Na2CO3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Na2CO3+nH2O=Na2CO3・nH2O(n为平均值,n≤10)。取没有妥善保管的NaHCO3样品9.16g,溶于水制成溶液,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停地搅拌,加入盐酸的体积与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溶于水的CO2不计)。

求:(1)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样品中的成分及成分的物质的量

解析:(1)没有妥善保管的NaHCO3样品中含有Na2CO3(或Na2CO3・nH2O)。分析反应过程可知Na2CO3首先和盐酸反应生成NaHCO3,NaHCO3和盐酸反应放出CO2,由NaHCO3+HCl=NaCl+H2O+CO2,由表中所示数据可知,盐酸增加5mL,CO2增加0.005mol,得5mL含HCl0.005mol,盐酸的浓度为1.0mol/L。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范文6

一、“课改实验”以来,学生观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市自2002年进入自治区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观察中存在以下问题:

l.观察的目的性不明确

学生经常只关注些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或过程,产生一种较自然的轻松的、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如“实验2-4”,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被那耀眼夺目的炽烈白光吸引,个个兴高采烈,陶醉在“看热闹”中,有的甚至还请求能不能再来一次。

2.不善于完整、全面地进行观察,总是以局部代替整体

如学生在收集氧气时,只注意到向上排空气法时,瓶口要向上,往往忽视导管应伸至接近集气瓶底部,在木炭与氧气的反应中,只急于将受热发红的木炭伸入集气瓶中,而忽视了应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只注意双手紧贴容器外壁后,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而忽视了松开手后,导管内会有一段倒吸的水柱。

3.观察只关注明显的现象,而忽视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

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一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后,就兴奋不已,似乎观察任务己完成,全然忽视了生成的黑色固体。

4.忽视稍纵即逝的现象,不能将其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范畴,因而产生错觉

如在水电解器的尖嘴玻璃管处点燃氢气,刚点燃时,火焰呈淡蓝色,但很快就变成黄色,如果学生不及时仔细观察这一现象,淡蓝色火焰就被黄色所淡,必然产生错误的认识。

5.观察中把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

如“实验1-3”锌粒中加入盐酸时的现象,学生往往回答是“生成氢气”。而不能准确描述为“锌粒表面产生小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有气泡逸出液面”。

二、学生在观察中常遇到的困难

1.对稍纵即逝的现象不易捕捉,对多个实验环节前后不能协调

有些化学反应,现象变化快,过程环节多。学生不能妥善协调各个环节并将多个现象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过程,使观察记录发生困难。如在检验氢气纯度时,学生首先要能正确地收集到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后再松开大拇指点火,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遇到两个困难,一是畏惧心理造成学生不敢把试管口移过酒精灯火焰,总是在离很远时就松开可大拇指,另一种是注意力完全被爆鸣声吸引,忽视了火焰的异常摆动,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定向重复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观察整个变化历程,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让注意力高度集中,训练视感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由重复训练迁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应情境。

2.多种观察并存,观察中难以抓住本质特征

某些化学实验,如“实验2-1”探究空气的组成中,红磷剧烈燃烧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配观察的注意力,容易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红磷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的现象上,忽视了水面的变化情况,最终影响了主要结论的生成。

3.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观察中断,造成观察的困难

学生专心观察时,环境中意外的音响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况存在个人的预期,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学生依旧按预期主观臆断得出结论,造成探究结果与方法的双重失败。

三、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必须具备的方法、习惯

1.能根据观察的目的,对仪器装置、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

对物质及其变化,不仅要认识其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还要认识其在变化中的种种现象,同时,还要了解实现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及使用的各种仪器和装置,因此需要观察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全面的观察,才能形成较完整的感性认识。

2.分清层次,特别注意不易发现或易消失的主要现象,并能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如“实验3-1”电解水实验,首先是观察水在通电时的现象: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气泡逸出水面汇聚在玻璃管上端。第二是观察产物在体积上的差异。第三要对产物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得出实验结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认真、细致、有始有终的观察习惯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有较大的独立性,因此探究方案的设计要合理,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和设想。实验的步骤设置要简明,但试剂的用量、条件掌握要严格,在内容的安排中留有观察的时间。观察及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及时汇总、分类、比较、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习惯。

四、培养观察能力应注意的事项

1.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喜爱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一般包括对大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过程的观察,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既重视实验的教学,又着力增强了活动与探究,注重从日常生活、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如课本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就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极有兴趣,十分积极。许多学生回家后还继续实验,结果发现在研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高低时,用竹制牙签代替火柴梗效果更明显,并且把现象明显的牙签粘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看,这种爱好观察的习惯比教他们懂得某些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2.掌握基本的观察程序,发挥各种感官的积极感受作用

观察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它和一般感知过程的不同点是: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时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有明确目的,知道在观察什么,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于与目的有关的方面,使用自己的感官,认真地进行观察,否则往往会分心于一些有趣的东西,而忽略了主要方面,在设计和讨论探究方案时,必须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什么问题,要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的路线、步骤,这样才能在系统观察中进行层次清晰的观察,而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对实验探究中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段进行。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活动探究,应首先仔细观察反应进行前装置的特点、气密性检查、反应器中高锰酸钾的性状,装满水后倒置的集气瓶,加热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水槽中的导管口。观察逸出气泡的速度在均匀程度上的变化,在收集时观察气泡从水中逸出及瓶中水柱的下降及最终出现在瓶口的较大气泡,在制取结束后观察试管内白色的棉花上新附了的粉状固体。沿着这条路线,分段进行观察,层次清晰,然后进行汇总,可以获得较全面的感性材料。

由于物质及其变化是复杂多样的,因而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而且有时还要用手感觉或用鼻闻或借助仪器的帮助,因此,要能够根据观察的目的。发挥各种感官来感知观察对象,这样才能观察的较全面。如“检验氢气纯度”的过程中,学生既要用耳倾听辨别爆鸣声的尖锐或轻微程度,又要在发声同时观察酒精灯火焰受爆炸气浪影响而发生的异常摆动情况,还要能注意到手中的试管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课堂及课本的探究实验以外,教师还应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启发引导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喜爱、观察和乐于发现,努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如结合硬水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课外观察水壶、热水瓶中的水垢,设法清除它们等,这样日积月累,有计划地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必然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的能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