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1
关键词:超额准备金率;支付系统;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逐渐受到货币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可能影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将影响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从2006年7月5日起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 non-local funds transfer 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 national 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r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china’s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其中前两个阶段无法保证汇划的资金实时入帐。现代化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可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上线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一)支付系统发展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表1表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随着支付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渐降低。如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5.2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6%;而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则为3.25%。虽然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结果,但即使在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大额支付系统的建立仍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起始时间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阶段也是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而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时段。其间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则下降了36.3%,可见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为1.4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为0.59‰;但在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上升为0.83‰。对于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出现了上升,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将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的暴涨引起。总体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增加了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波动。
表1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5.25[]4.6[]6.96[]5.7第2阶段[]3.56[]2.93[]4.18[]7.05[]第3阶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表中数据为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2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 []1.45[]1.3[]2.75[]1.76第2阶段[]0.59[]0.58[]0.95[]2.83第3阶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三)支付系统发展与对持有超额准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在表3中,只有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测试,且相关系数值由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的-0.36 ,变为上线后的-0.68。这表明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高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多,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低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少。总之,数据表明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国有商业银行增强了流动性管理水平。
表3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一) 机会成本[]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阶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阶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4)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四、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
超额准备金需求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上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鉴于支付系统发展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上文论述,本节不就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交易或预防动机影响展开论述。
(一)交易动机分析
根据存货模型,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商业银行将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表4 可看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越少,而且商业银行总体和国有商业银行在0.01水平上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1水平上显著,农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显著。统计数据支持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商业银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额准备。至于转换成本c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前文论述。而交易量y的影响,则在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实行一点式接入和账户集中管理后可有更显著的数据支持。
(二)预防动机分析
商业银行资金的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预防动机。如果某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而同期拆借利率较高,该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以预防存款支取的波动。从表5可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一直是回购和拆借市场中资金的净融出方,而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较紧张,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方。
① 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购验资行主要是工农中建交有密切关系。表4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二) 机会成本[]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3)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5 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融入融出情况统计 单位:亿元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其他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负数表示融出,正数表示净融入、负数表示净融出。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在表2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较第二阶段增加了67.37%;而表1中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值较第2阶段仅减少0.02;股份制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为4.16%,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32%。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却较高。从表5中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并不充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预防如下冲击而持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率。一是中央银行自2006年7月5日起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2007年,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货币市场每隔一段时间,资金拆借利率就会发生脉冲式的大幅上涨,尤其是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拆借利率的暴涨现象更为明显。表6 列示了2007年现金申购冻结资金超过1万亿元的新股申购发行日shibor隔夜利率波动情况,并统计出申购发行日shibor利率较申购发行前一天平均增加了12.06%。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2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定价;差异化策略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发展现状
2012年6月8日,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使之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一个月之后,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这表明央行已经迈开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然而,各银行的表现却耐人寻味。由下表可知,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调整活期存款利率,对于定期存款利率也是根据期限进行了有差别的浮动,只有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相对于大银行的气定神闲,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大部分银行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银行业在存款领域的竞争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利率价格缺乏敏感性,存款定价能力严重不足。在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小商业银行一味靠提高存款利率来争取市场份额不是长久之计,其唯一的出路在于立足本行实际,发展本行特色,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存贷利差收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面临提高存款利率的压力,极易陷入“柏兰德悖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款人可以在无转换成本的条件下选择存款利率较高的银行,只要一家银行的存款利率比对方高一点,就能赢得整个市场。于是,在两个银行的博弈中,存款利率逐渐上升,直到等于存款的边际收益率为止。若继续提高存款价格,银行将蒙受损失,此时存款市场达到均衡。相同道理,银行间的博弈也会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存贷利差的缩小将给严重依赖存贷差生存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打击,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二)综合实力薄弱,与大银行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4.93%。相比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在资本、网点、品牌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初期投入资本多、资产规模大,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单位存款成本逐渐下降,规模效应明显。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的限制,单位成本下降幅度有限,业务规模有限。特别是当存款价格上升的时候,若不能有效降低单位存款成本,中小银行利润更薄,首当其冲面临亏损。
(三)持续利率调整,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资产定价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依照央行规定的利率条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资产定价能力。在利率市场化下,存在贷款利率波动频繁,幅度加大,提高了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管理的难度。如何维持稳健的经营,对中小银行而言将是严峻的考验。另外,中小银行资产定价的难度明显提高。由于市场利率频繁动态调整,客观上需要中小银行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在综合考虑期限长短、资金成本、宏观形势及市场供求等因素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三、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差异化定价策略分析
(一)基于客户弹性的差异化存款定价策略
不同存款量的客户对不同存款的价格敏感程度不同。国外学者Stephen Baird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存款余额Q与存款利率P之间存在S型关系,见下图。在S型区域上,有一个“客户冷漠区”(range of indifference),在这一区域,存款客户对存款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也就是说,在这一区域存款利率较大的变化只能引起存款量较小的变动。
基于“客户冷漠区”的存在,银行在定价方面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1.如果近期信贷市场繁荣,银行采取存款余额最大化策略,则可以选择把存款价格定在“客户冷漠区”的最高点,以引起市场的注意,迅速吸收存款。只要存款利率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小于这部分存款给银行带来的收益,这种策略就是可行的。
2.如果近期信贷市场低迷,银行采取利润最大化策略,则可以把存款利率设在“客户冷漠区”的最低点,降低存款的成本。由于客户的“冷漠”,存款利率降低带来的成本节约高于由于存款余额减少而丧失的机会成本。
按照客户对存款利率的敏感程度,把客户分为利率敏感客户和利率不敏感客户。利率敏感客户一般是一些大存款余额的客户,他们消息灵通,投资渠道丰富,对于这类客户一般要制定有吸引力的存款利率,以防客户流失。而对于数量众多小存款余额客户,他们往往对于存款利率并不关心,银行账户只是保持提供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对于这类客户,可以以不引起客户流失为前提,制定比较低的存款利率,以节约成本。对“客户冷漠区”的巧妙利用,将对银行的利率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要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银行存款定价实践,需要各商业银行建立基于本行的S型曲线。这有赖于多期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和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银行对于存款的精细化管理,将使其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游刃有余。
(二)基于客户忠诚度的差异化存款定价策略
客户的忠诚度与产品的差异性密切相关,要提高客户忠诚度,就必须提高产品的差异性,降低产品的可替代性。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根据不同期限,不同存款额制定的不同存款利率,还包括精准的品牌定位、优质的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
首先,从丰富存款产品角度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第一,银行可以把现有的单一存款产品向纵深不断挖掘,丰富产品层次,使之对客户的匹配度不断扩张。第二,银行产品也应注重横向的延伸,如把借记卡发展成“一卡通”,家庭水电暖缴费、消费贷款、国际结算、证券交易、基金理财等都与“一卡通”绑定在一起,提高客户存款的转换成本。第三,银行应加快优化多种渠道的服务项目,如电话银行、电子银行、自助终端服务等,使客户感受到在本行办业务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按照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把客户分成核心客户和战略客户。核心客户和银行有多渠道、多产品的关系,其运营成本低,流失率低,盈利度比较好,这类客户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对于核心客户,在定价上要主动考虑优惠,增加资源投入,提高客户满意度。但这并不是银行关注的重点,银行的重点应放在对战略客户的定价引导和交叉销售。战略客户数量占多数,但与银行目前是单一产品的关系,虽然盈利度比较一般,但如果银行能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交叉销售的机会很大。如果把它们中一部分引导成为核心客户,银行的收入就会有很好的改善。把战略客户引导为核心客户,才是差异化定价的核心所在。
总之,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化定价策略不仅仅局限于按照客户利率敏感程度和客户综合贡献度划分,很多维度都能成为细分客户的标准,如企业客户所在区域、行业、经济周期、发展阶段等,个人客户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等,只要这类划分能体现出对利率定价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这种划分方法就是合理的。中小银行只有对存款定价实行差异化定价,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利率市场化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蜀曦.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策略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11(11).
[2]席波.利率定价是银行盈利能力建设的核心——访银行独立咨询顾问、美国银行前高级副总裁席波[J].高端访谈,2013(04).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3
去年年底人民币理财业务3个月销售额达到300亿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各大银行却纷纷宣布暂停人民币理财业务。
相反,外币理财业务却热了起来。这样的变故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问题过多
自去年9月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阳光理财”人民币理财产品后,民生、中信实业、招商等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正当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民币理财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时,四大国有银行却显得“老谋深算”,在按兵不动、观望市场的同时,加紧时间开始了对风险的考量。
2月1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首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日上市。一天之后,中国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首期产品。
几大国有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白热竞争,在市场上引起震动。但随之让人侧目的是,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各大银行就表态不再发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许多人将此形势的变化归结为3月 16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的通知》,在大家所关注的提高房贷利率之后,有这样的表述:“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 1.62%下调到0.99%。”
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下滑,而目前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这两个市场,其收益率自然也随之下降。
各商业银行去年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时,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曾达到3.17%,今年春节后推出的产品却只有2.7%左右。而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就是2,25%,两相比较,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优势已渐渐退去。
4月1日,一位建设银行储蓄所员工在和《望东方周刊》记者聊天时说:“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好像我和你做生意,你投股份,我找项目赚钱,但现在找不到好的项目,我当然不会做。”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没落,并不仅仅是利率的问题,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才是根本原因。”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韩复龄教授告诉《望东方周刊》。
家住丰台区的王女士去年底买了一家银行50000元的理财产品,现在却忧心忡忡:“当初银行在产品的宣传单上承诺了2.9%的收益率,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和承诺的收益率,我用自己几年积攒下来的积蓄买了宣传的理财产品。可是,我后来在合同里却没有发现银行对这个收益率的承诺。”
不放心的她,特意跑去银行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在合同中都是不写收益率的,但我们银行一定会兑现。为了打消王女士的疑虑,银行工作人员还补充说:“银行这么大的资产,难道连这点收益率都保证不了吗?”
严防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吸取教训,“前几年各券商给委托理财承诺的保底年收益率都是不低于8%,仅以单利计算,3年下来就是24%。这构成了证券公司沉重的负担,也为如今各大证券公司日渐窘迫的财务状况埋下了地雷。”
“银行在宣传时有保底的承诺,签订合同时却没有这一条款了,这种做法是违反国家规定的。”尹中立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从诞生之初,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受到了银监会异乎寻常的“关照”。
早在2004年11月,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之际,银监会就下发了《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通知说:“信托投资公司不得以信托合同、补充协议或其他任何方式向信托当事人承诺信托财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银监会之所以这个《通知》,是因为银行客户理财业务为信托业务,根据《信托法》及相关规定,“银行不应该承诺最低收益率”。
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为此而受到中国银监会的惩罚,而是打起了政策的“球”:以银行自身信用做口头承诺,而不和投资者签订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
显然,专司监管之责的中国银监会不会坐视不管,3月27日和28日,银监会一连了两个通知:《关于对中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其核心内容仍然是要求各银行防范金融风险。
在国内银行屡次爆发大案要案的情况下,中国银监会将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申之重。
韩复龄教授分析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渠道仍然是储蓄,在这样一个负利率的大背景下,银行实际上承担着太多的风险。”
此外,人民币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也十分明显。央行的们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同比少增加292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少增加1604亿元,定期存款少增加1320亿元。
尽管去年年末CPP陕速下降,使得人民币名义利率暂时由负转为正,但人民币实际利率仍为负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9%。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2.25%。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显然不会明显增强,一旦有比存款利率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出现,银行存款分流的市场现象就自然会出现。
当然,相对目前银行庞大的储蓄存款规模而言,这部分分流的存款数目并不大。但是,随着银行相继可以自己组建证券投资基金,相信基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共同对分流银行存款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市场迹象显示银行存款分流有加快的趋势。
而这对于正在加快改制步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显然并非好事。在得到中央汇金公司4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后,建行和中行的资本金比例才刚刚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及格线。前景看好
“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只是暂时停顿,银行和管理层需要时间来总结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利弊,管理层也正在酝酿出台一整套相关的方案,以理顺银行和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为各类银行类理财产品进行明确定义和详细分类。”韩复龄教授说。
中国工商银行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望东方周刊》,工行一二期理财产品已经卖完,银行下一步会视利率水平和市场情况推出新产品。在一些银行,以往向客产推荐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工作人员现在转而推荐起了和保险相结合的理财产品。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4
信贷渠道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比较新且有争议的理论。早期由凯恩斯提出,后经希克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成本(利率)从而达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由于货币传导途径忽视了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从而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信贷传导途径理论的挑战。伯南克、布林德等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证明了信贷配给行为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发产物,在基础理论上说明了信用传导机制,即信息不对称性催生了金融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信用机制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借款人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是否足够高,以致借款人外部融资费用的变化对其投资等行为将产生直接、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银行贷款行为。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过程是(以扩张货币政策为例):扩张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GDP,或是扩张货币政策利率股票价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贷款IY。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可用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其强调的不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增加银行的存款,并通过银行存款的增加起到降低债券利率的效应,更重要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银行的贷款增多,而增大了的信贷供给,会使投资水平上升,从而使产出也处于上升态势。
二、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现状
依据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观点,货币政策所提供的名义货币量虽然是金融中介机构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关键变量,但并不是连接实际部门和金融部门最合适的指标,因为传导机制并不能保证名义货币量变动能够全部反映在实体经济中。在我国,出现了信用传导机制扭曲、信贷传导渠道不畅的现象,其体现在:
1.货币增长与存差同时存在。尽管2002-2006年期间,先后升息3次,两次上升存款准备金率,但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仍旧增长,到2006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5%。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内存在大量的存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23.9万亿元。巨额存差的出现,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2.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结构不对称。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不对称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在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在、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而在金融经济领域,则形成了计划性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的二元结构。从资金需求层面看,当前,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资金产生了强烈需求,而国有企业对信贷需求增长缓慢。从资金供给层面看,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国家信誉”优势吸收了大量存款,支配了绝大多数的贷款资金供应,但它们的资金供给在制度上仍局限于国有经济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而非正规金融体系中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又缺乏国家信誉做担保,因而存款增长缓慢,贷款能力不足,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也相当乏力。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经营,但由于其自身经营受到其成本、规模及政策的制约,因而无法在短期内与一些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资金对应关系。也正是由于资金需求结构和资金供给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使得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拥有我国银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事实上长期存在着“信贷偏向”。另外,近年来一些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运用结构似乎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在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上出现了“能贷的不愿贷(国有商业银行),愿贷的贷不了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情况,这就直接紧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来源,也将中小金融机构游离在货币政策之外,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环节上传导不充分,使货币政策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即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是扩大货币供应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中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却仍是持续的“信贷紧缩”。
3.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和中西部金融机构很少。近几年,国有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纷纷撤并(见表1),县级机构仅为存款机构,无贷款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未及时跟上,致使在县级出现了一些金融服务的空白,从而造成单个银行体系“体系性退步”这一“非理性”结果,个体成本节约导致了宏观成本增加,从而加剧了信贷服务机构的分布不平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不畅的原因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和企业、居民的中介,在存款货币扩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号反应迟钝,致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中传导受阻,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缺乏动力贷款。一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差距过大。2006年8月,一年存款利率为2.25%,同期贷款利率为5.76%,对个人贷款还可以上浮10%,银行只拿出不到一半存款放贷便足可支付存款利息;二是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截至2006年7月底,商业银行准备金方面,总准备金余额一般在2.3万亿左右。按照1.89%的法定准备金利率,以及1.62%的超额准备金率,央行的年利息开销在300亿元上下,各大商业银行均可坐享这部分收益。据社科院一研究人员的初步推算,仅工商银行每年的准备金利息收入便可高达50亿元以上。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使金融机构放贷的惰性较强,往往将居民、企事业单位存款作为超额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吃利息
(2)过度强调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但责任约束过度,其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的信贷扩张潜力及政策的传导效果。二是管理体制滞后,削弱了基层行自主经营决策能力,导致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作为实行一级法人高度集中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均制定了各自的信贷政策,将信贷重点投向资金流动性强、经营效益好、银行收息率高的优势重点企业,忽视了一大批有一定市场潜力且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造成信贷投向集中。
(3)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客观上压抑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根据2006年底的统计数字,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4.54万亿元,为贷款余额的7.5%。为此,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等信贷制度作出严格规定,对放款进行严格约束,但在促进贷款、调动贷款积极性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4)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转轨还没完成,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传统的运作模式与市场化模式相摩擦,大大消耗了银行系统的能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信号在银行系统内衰减。目前仍然是直接的行政指令管理与间接管理并行,有些指导性的管理会演变为指令性的管理,从而也削弱了银行的活力,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上的矛盾,往往会造成市场信号与政策信号的不一致,并引起银行行为的紊乱和预期效果失误,最终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受影响。
2.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货币政策传导的客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经济主体,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而且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风险和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持续低迷,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果差,这些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也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分析其原因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浓;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以扩大;受社会保障体制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受消费环境制约,目前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储蓄存款近三年分流的主要去向是股市、国债和外汇资产等三方面,而增加消费的并不多。
四、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把利润目标的实现与金融风险的防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实现最佳利润目标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在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指标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撤销少数难以救助的金融机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协作。
2.推进企业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企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作用对象,他们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预算约束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应。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低下,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下游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应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信用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疏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关键。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与经营实力较小,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向银行提供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能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可设计为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再担保业务以省、国家为主。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和发展前景的、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各类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均可列入担保范围。在建立担保机制的同时,也要保证担保基金的充足和稳定,基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员交纳会费、向社会公众和法人单位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元化渠道筹资。
4.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善公众的预期,为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一方面应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应加快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等多项制度的改革,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只有努力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才能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增强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夏德仁,张洪武,程智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述评[J].金融研究,2003,(5).
[2]徐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3]刘玮.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J].经济论坛,2004,(14).
[4]王君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
[5]蒋满霖.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海南金融,2004,(6).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5
关键词:存款保险;拨备充足率;预期损失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7007008
一、研究背景
尽管业界对我国何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仍存在分歧,但对我国的银行体系最终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不持异议。当存款保险制度和功能设计完成后,确定合理的存款保险费率应成为存款保险制度设计者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首先,它关乎保费的公平,合理的存款保险定价能够将银行的风险和存款保险挂钩,从而避免低风险银行补贴高风险的现象。其次,它影响存款保险基金的运行。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除了成立基金时政府投入的初始资金外,主要靠银行缴纳的保费。从准备工作的前后关系上看,核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应该在存款保险制度正式运行之前,通过对多个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进行测算后综合确定。
核定存款保险费率的工作牵涉到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选择合理的费率测算方法。从当今的存款保险费率缴纳的实际情况看,多数国家采用风险费率的办法。即将银行缴纳的费率同商业银行的风险挂钩。目前风险费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Merton[1]、Ronn和Verma[2]提出的基于期权的存款保险定价理论;另一种是Leaven[3]、魏志宏[4]等提出的基于预期损失的定价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利用哪种方法进行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除了考虑理论的科学性外,还应该考虑存款保险费率测算的数据条件。尤其是考虑现实提供的数据是否符合模型的理论要求。只有数据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测算结果才有实际意义。第二,测算结果的代表性。目前,国内关于存款保险费率测算的实证研究只有魏志宏[4]、张亚涛[5]等。这些研究受早期的数据条件的限制,测算的样本量都比较小,所以测算结果的普遍意义并不强。换句话说,我们很难根据一两个银行的费率厘定结果来确定整个银行系统的费率水平。此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为某一年的数据。从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实际经验看,对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应以跨越一个经济周期较为理想。而利用某一时点的数据会使保险费率相对于整个周期而言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不利于保持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
因此,保险费率的核定工作首先应该在选定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大实证研究的样本量,以增加实证结果的普遍意义。其次,应尽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以便反映不同外部经济条件下,银行存款保险费率的变动情况。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经济,对我国银行系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利影响相当于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实地进行了一次压力测试。这为我们测算不利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提供了难得机会。
本文将首先对现有的存款保险定价范式进行简要比较,目的是为测算存款保险费率选择恰当的方法。然后结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对张金宝和任若恩[6]提出的基于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测算我国13家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测算的时间跨越2004―2012年。考虑到13家银行存款总量约占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量的80%左右,本文的测算结果所反映的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测算方法
(一)存款保险定价方法的比较
1.两种主要的定价范式
存款保险定价有两种经典的范式。Merton[1]最早提出了基于期权理论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他将存款保险看成是存款保险机构向商业银行发行的一份看跌期权。这个看跌期权的标的物是商业银行的资产V,执行价格是商业银行的负债B。当存款保险到期后,一旦商业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则由存款保险公司支付,存款保险公司的支付函数可以用公式(1)表示:
第二种范式是基于期望损失的定价方法。存款保险费用征收目的是为了弥补商业银行储户的预期损失。如果我们把商业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偿付存款看成是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违约的话,我们就可以用标准的信用风险模型的框架处理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进而考虑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定价问题。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可以用公式(3)表示:
预期损失(EL)=期望违约率(ED)×风险暴露(EX)×给定违约下的损失(LGD) (3)
预期损失代表商业银行违约时,存款保险人的平均损失大小。期望违约率代表商业银行的违约概率,它通常可以运用基本分析、市场分析或信用评级的方法来估计。风险暴露是指被保险的存款。“给定违约下的损失”表示存款保险人的损失占风险暴露的一个比例。该比例的具体计算需要事先估算银行破产时资产的损失率,然后通过存款和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换算成单位存款的损失。
2.两种定价范式的比较
比较的目的在于从实证的角度为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提供可行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比较重点放在两种方法的实用性上。Merton[1]模型虽然将存款保险定价建立在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利用该模型实地测算时,需要知道银行资产价值以及描述银行资产价值变化的波动率的数据。这两个参数在实证研究中多是采用市场信息来间接测算。这意味着,Merton[1]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只适用于上市银行,模型适用的条件受到了限制。
对预期损失定价方法而言,它既可以运用于上市银行,也可以运用于非上市银行。该方法的关键是估计银行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从已有的实证研究看,估计银行违约率多是根据公开的评级数据进行间接测算。一般是使用具有一定公信力的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根据该公司公布的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银行违约概率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股权和/或债权融资时,为了让投资者了解投资的风险,也通过向国际上知名的评级公司申请评级的方式,来向投资者提供间接的资信证明。目前,已有13家商业银行获得了穆迪公司或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通过这些评级结果来测算银行的违约概率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预期损失定价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是简单地假设资产损失率为50%[3-4],这种估计太过粗糙,所测算的结果的准确率较差。
比较来看,两类方法各有不足。我们认为:基于期权的定价方法由于应用条件的限制,目前并不适合用来对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而基于预期损失的定价方法如果能够克服对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率估计粗糙的缺点,就能够提高测算结果的准确性,达到存款保险定价的要求。以此为出发点,张金宝和任若恩[6]提出了将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充分地利用了商业银行的损失分布信息,并且不仅适合于上市银行,也适合于非上市银行。但是,张金宝和任若恩[6]的方法只是假定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等于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没有考虑损失准备金提取的充分程度,这一点显然与实际不符。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考虑商业银行拨备充足程度,使预期损失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二) 考虑拨备充足率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
1.定价原理
该方法的原理如图1所示。从资本配置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和意外损失。其中,预期损失是商业银行损失的平均值。商业银行根据预期损失的大小提取准备金, 这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与张金宝和任若恩[6]不同的是,为了使基于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存款保险定价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我们也考虑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不足或超额,即拨备充足率小于或大于100% 的情况。拨备充足率是指银行计提的实际拨备与应提的拨备之间的比例。按照银行计提损失准备金的要求,理论上银行计提的拨备应该等于银行的预期损失。当商业银行超额(足额或欠额)提取损失准备金时,即提取损失准备金大于(等于或小于)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时,提取的损失准备金超额部分δ会大于(等于或小于)零,即δ>0(δ=0,δ
4)不仅考虑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和存款保险定价的关系,而且考虑了商业银行损失分布的信息。
2.银行损失分布参数的估计
为了计算公式(6),需要估算损失分布的两个参数μ,σ。估算的出发点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在实践中,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应该抵御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考虑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有可能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不足或超额的情况。因此,在张金宝和任若恩[6]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引入拨备充足率指标,将损失准备金和预期损失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三、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
(一) 数据来源
为了使我们的测算结果具有代表性,本文收集了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3家银行的数据,这些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州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
数据的来源主要是这些银行的年报或其他公开的数据来源。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条件,我们使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尽可能的长些,具体的时间段为2004―2012年(部分银行个别年份存在数据缺失)。
(二) 关键变量的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变量: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损失准备金、核心资本、商业银行的评级数据、拨备充足率和无风险利率。其中,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来自银行的历年年报。商业银行预期损失的计算主要根据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信息。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风险等级分类后,根据不同风险等级计提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金。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损失准备金,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应与商业银行贷款的预期损失相等。因此,本文把按照《商业银行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计提的损失准备金作为银行贷款的预期损失。但考虑到在实践中,部分商业银行存在着多提取损失准备金的现象,我们考虑了商业银行的拨备充足率。
对商业银行破产概率的测算,我们主要借助外部公开的评级数据。较为理想的情况是采用国内监管评级的数据,当然,前提是建立监管评级符号与银行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需要历史数据的积累,短期内尚难做到。考虑到知名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具有更强的公信力,据此测算的违约概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相对更高些,所以,我们主要根据穆迪公司对国内银行的评级数据来间接估算银行的破产概率。为了提高测算结果的稳健性,我们以累积5年的违约概率作为基准,然后逐级别地计算出银行一年的违约概率。表1给出了自2004年以来,穆迪公司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其中,中国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给的评级数据自2003年以后缺失,我们假定者两家银行一直保持原先的评级级别即Ba2。考虑商业银行的评级级别后,根据穆迪公司公布的违约概率与信用等级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知道银行的破产概率。
一般实证中多用银行存款利率表示无风险利率。考虑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人的损失不再由国家承担,所以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不再是无风险利率。换句话说,鉴于我们是在一个存在银行破产的经济环境中考虑存款保险定价的问题。所以,将存款利率看成是无风险利率显然是不恰当的。本文选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国内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利率。近年来国内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市场日趋成熟,目前交易的有十多个品种。这种回购交易违约风险小、流动性较好,朱世武[7]认为该种利率比较适合作为无风险利率。我们采用朱世武[7]的方法,以该年每月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市场利率的加权平均作为无风险利率,即:
(三) 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表3给出了存款保险费率的测算结果,其中“NA”表示数据缺失。从费率的总体水平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较低。从最低0.1000个基点,到最高的3.3600个基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则相对较高,从最低的0.8000个基点到最高的23.5000个基点。从时间序列来看,多数银行在2008―2009年的存款保险费率较高,而2010年以后费率有所降低,并且大部分银行趋于稳定。笔者认为这与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有关。在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企业利润水平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这些会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加大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2010年以后,多数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有所下降,一方面由于2010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提高,另一方面年报显示的信息表明多数银行加大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力度,拨备充足率较2008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增加了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换句话说,当银行的资产发生损失时,会有更多的损失由银行来承担,这不仅降低了存款人承担损失的大小,也减少了存款人承担损失的机会。自然存款人所要缴纳的存款保险费率会有所降低。
从影响费率的因素来看,我们发现影响费率的最重要因素为个银行的信用评级结果。穆迪在2010年上调了交通银行的信用级别,在2011年分别上调了中国光大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信用级别,在2012年上调了平安银行的信用级别,我们看到这些银行在相应的年份,费率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我们认为拨备覆盖率对费率也有比较显著的影响。2010年以后,存款保险费率下降,正是得益于商业银行拨备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在2009年底为155.0000%,到2010年底大幅提高到218.3000%,到2011年底更是提高到278.1000%。另外,费率的计算结果还表明利率水平对保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我们注意到2011年的利率水平相较2010年大幅上升,但是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费率来看并没有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一点对我们的模型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持,因为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通常均有较大的波动性,如果费率水平随金融市场波动而显著波动,不稳定的费率在实际中就难以应用。
(四) 对测算结果的一个横向比较
表4给出的是现行的美国存款保险费率的标准。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要根据银行的资本水平和监管评级征收保险费率。资本水平的分类主要依据参保机构的杠杆比和风险资本比率,分为良好、充足和不足三个类别,并分别以1、2和3表示。对于监管评级的分类,则主要是由监管人员在CAMELS评级的基础上对银行进行检查后确定。最佳评级为1,最差评级为5。一般将CAMELS评级为1或2的银行划为A类,将评级为3的银行划为B类,评级为4或5银行划分为C类。因此,在美国现行的风险评估制度中,1A类的银行风险最小,3C类银行风险最高,征收的保险费率也最高。根据本文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相当于美国的资本良好、监管分类为A和B的银行,或者是资本充足监管分类为A的银行。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则大体相当于资本充足、监管分类为B、C的银行,或者是资本不足但监管分类为A、B类的银行。从测算结果的横向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缴纳的存款保险费率并不高。但从实际运行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费率国内商业银行能否承受?以2012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使按5个基点上缴存款保险费的话,其所缴纳的保费仅占税前利润的2%左右。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按5―25个基点的费率水平缴费的话,其所缴纳的保费平均占税前利润的5%―15%之间。笔者认为,这样的费率水平相对这些银行的经济能力而言是可以承受的。
四、结论和建议
在总结已有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基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利用国内13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对我国的存款保险费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对样本中的多数银行而言,测算的存款保险费率时间跨度达到了9年。这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观察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的变化情况。尤其具有意义的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的商业银行刚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对充分估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的范围,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机会。
本文的测算结果对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本文采用基于预期损失并考虑拨备覆盖率的定价方法,回避了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定价机制不充分的问题,切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相关数据也可方便获取。第二,本文所采用的定价方法从存款的根本风险出发,测算结果也表明,能够较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第三,测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测算结果与国际同业的费率水平大体一致,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本文测算了我国目前主要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水平,但是遗憾的是,对于目前我国大量存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却没有包括在我们的测算范围内。目前,鲜有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获得过国外信用机构的评级,尽管国内的评级机构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信用评级,但由于这些机构缺乏违约历史数据的积累,目前还无法给出银行的信用评级和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目前还无法根据公开的评级资料计算城市商业银行的破产概率。因此,测算城市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的数据条件尚难满足。但考虑到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差于股份制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水平预计会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初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将其存款保险费率定为20―50个基点的范围内。按照这样一个费率水平逐年收取保费。预计十年左右的时间存款保险基金将达到存款规模的1%―1.2%之间。这个目标比例的存款保险基金能够基本同时应付两个中型商业银行破产的局面,达到国际通行的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的经验标准。按照这样的步骤,达到这个标准所需要缴纳的保费无论从银行的承受能力,还是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看都是可行的,待存款保险基金达到标准后,再考虑适当调整保险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Merton,R.C.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and Loan Guarantee: An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on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1(6):3-11.
[2]Ronn, E.I., Verma, A.K.PricingRisk-Adjusted Deposit Insurance: An Option-Based Model[J].Journal of Finance ,1986,41(9):871-895.
[3]Leaven, L.Pricing of Deposit Insurance[R].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 2871, 2002.5-11.
[4]魏志宏.中国存款保险定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4,(5):99-105.
[5]张亚涛.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中费率厘定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5-67.
[6]张金宝,任若恩.基于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存款保险定价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7,(1):53-60.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6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确定也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目前我国实行利率管制体制,中央银行利率的确定不是建立在市场资金供求的均衡价格之上。中央银行在代表政府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很低。银行对企业的利率受到利率管制又不能不反映企业的资金需求。故建立在现存利率体制基础上的利率调控政策是难以引导公众行为的。
在利率市场化国家,是以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均在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定基点数,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化利率结构体系。但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几次十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均是按年付息,年利率是在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加55(或60)个基点,这样做就把国债收益率钉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了。这也意味着,存款利率是由央行决定的,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长期市场利率风险,只有利率政策风险,没有一个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合理的长期利率预期,这样是形不成真正的市场利率结构的。这种情况是中国国债利率长期不合理造成的,应该改革。要有独立的长期国债利率,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基准,进而形成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率与银行信贷资金借贷利率等。
二、改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制,疏通利率政策传导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基本决定企业资金来源。一方面,银行贷款对利率变动反应不灵敏或者说现行体制下名义贷款利率变动对国有企业贷款额变动影响较弱;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依旧集中在国有企业上,这严重影响了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可直接通过股票、债券或政府支持等多方面获得资金,而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贷款,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于大企业要高一些。可见,我国既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大企业融资渠道,尽可能让大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要改革银行贷款结构,加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
国内外经验证明,政府扶持和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既能扩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比重,改变国有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能够硬化小企业信贷约束。可见,只要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国有银行完全有办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信贷结构。
三、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扩大浮动利率的浮动范围,改变长期以来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繁、统得死的局面
我国利率体系中,固定利率比重大,商业银行运用再调节权限小,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力有限,不利于利率杠杆灵活地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应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只规定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比例,各档次细则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自行制定。
我国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多,带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当前许多国家有取消优惠利率的趋势。鉴于我国实际,优惠利率改革应朝着种类少、档次少、由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方向发展,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支持领先技术行业的发展,真正发挥优惠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我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资本没有被充分流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可能不适应市场利率而退出银行可贷款范围,但这时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所以,实行利率市场化后还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和担保制度,在淘汰落后企业、产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国家应该支持的产业给予贴息和担保,用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对一些产业和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