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1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推进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主体,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创新。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指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不断的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来构建新的组织,开辟新的市场。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金融创新,例如金融产品、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人员准备、机构设置、制度安排、战略决策等,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1]。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创新力度不足,原创性匮乏。原创性是创新的灵魂,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原创性,才能够对市场进行拾遗补缺,扩大市场占有率。然而,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都呈现出原创性的匮乏,导致没有足够的创新力度,只是对国内外同行的产品、模式和经验的简单吸收和模仿,而没有独创的市场规划、客户定位,在开发和营销中缺少针对性,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虽然很快,技术含量却很低。

(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任何创新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创新也不例外。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甚至法律风险。而很多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进行金融创新之前没有对金融中介机构的评级进行谨慎的审核,也没有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更没有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这就会增加金融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创新的整体不够协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从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大多集中在金融业务上,而对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创新则相对落后。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创新多集中与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业务之间很不均衡。此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也远远多于西部落后地区,这种不协调影响了金融业务创新作用的发挥。

(四)金融创新受到了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仍然很不健全,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重点在于小企业,而小企业要面临较高的贷款风险,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小企业经常出现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现象,致使银行不愿意发展小企业业务,小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难以展开[2]。

三、提高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对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进行明确。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之前首先要做好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金融创新战略。金融创新发展规划必须对金融创新的战略决策、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管理模式、人员准备以及创新业务的流程等都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战略。在制定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时要对自身进行合适的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和资源优势,并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明确金融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在成本、人力资源和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量力而行,增加创新的原创性,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上,要不断开发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金融品牌。

(二)提高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必须要针对全行的创新意识进行强化,使总分行、前中后台之间的衔接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使自身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升,促进有效的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针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创新人才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进,致力于专业的金融创新团队的打造,不断的对研发基础进行夯实,最终能够对持续稳定以及发展的金融创新工作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以及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从而能够使银行在激励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针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工作。现在我国很多人在投资理念上表现的比较不成熟,没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预期收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的特性等,一旦有异常的情况出现在投资理财当中,这些人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工作,对投资者进行帮助,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投资目标,并且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以及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能够对投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规划,最终可以有效的杜绝出现盲目投资的行为。

(四)针对金融创新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保证,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必须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自己监管金融创新的水平进行动态的提升,全面监管金融创新的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尚不成熟的金融创新制度,因此监管部门还要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予以必要的协助,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3]。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2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短期资金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货币当局不再直接进行管制了,全部交由市场供求双方来决定,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了让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更重要的是使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利率的变动符合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围绕资本市场供求双方上下波动,从而使利率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不受约束,我国中央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货币管制,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和在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监管市场基准利率,进而来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利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也必须被放开。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管理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真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自我担负起经营等多项责任。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间竞争的需要,从而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发展,优胜劣汰,促进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市场利率化使得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处于优势。由于利率长期的管制,银行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被迫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如股票、信托、债券等)发展,利率的管制制约了银行业务的转变。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都差不多,银行之间缺少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长远未来。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压力

(一)风险加深于利率的不断波动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于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来说,风险也是随之而来的。具体来说,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风险和选择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基本的利率风险形式。这种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为重新定价时间上的无法统一,对银行相关业务造成的一些风险。

收益率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是一种收益不能确定的风险,是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债务结构不能相互协调所造成的风险。

选择性风险。又称又称期权性风险,在长期贷款得提前偿还和定期贷款的提前支取上得以表现。由于理财产品的到期日不同,银行面临选择性风险较大。

(二)放松利率管制消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

一方面对非银行类金融的监管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创新优势,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严格监管遏制了商业银行的??新行为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监管机构应该在平日的存款指标等方面,以及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即使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有很好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监管过严,一直没有办法跨出金融创新的第一步。相反互联网金融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完善,很好的规避了金融监管,在个人理财产品上进一步创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面对现在多元化的理财产品,相比较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法尔更加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状态。

(三)增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压力

面对市场化的不断加快,阿里集团、百度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他们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可实现T+0,并且收益也高。同时,中信、浦发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他们所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度高,投资收益也高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推进,各金融机构的产品层出不穷,客户在选择上很容易趋向于高收益的产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凡是有利有弊,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挑战。面对机遇,商业银行要抓住,面对挑战,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对策妥善处理。

(一)面对市场利率化风险的加大,制定相关保险制度

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随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面对银行破产法的颁布实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重要,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也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例如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若非保本类型的理财无法兑现时,若银行无力承担,那么损失只能由储户自己承担。长此以往,银行的长远经营与发展则面临巨大的考验。

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存款和保本型理财的保险制度,当理财产品在到期时,银行因破产无法给储户应有得收益,那么可以依靠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和损失。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了客户的权益,也维护了银行的信用,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提高理财业务的定价能力,积极借鉴国外模型

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外定价模型

首先,使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这种模型能够优化资源结构,合理的引导定向,更加集中的管理市场的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这种定价模型,可以把业务和产品进行合理划分,将收益和指标的内容量化,并进行评估,将产品的评价标准,风险预测和产品定价进行统一,加强产品定价应对市场的能力。

其次,利用好收益率曲线,为存款和保障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定价,用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得利率与收益曲线形成稳定的关系。

(三)加大理财业务创新指标的管理

面对利率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也趋向同质化。央行不断鼓励商业银行进行?a品的创新开发,商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推出多元化的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2016年推出开放式新型理财“同鑫携利”,在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从实践中发现业务的亮点和个性化。这样不仅可以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也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在管理上,商业银行的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指标的考核,严抓时效,加强管理。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技能

在利率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资产的规划,需要银行人员能够在其他方面帮助客户,比如股票、房产、贵金属、保险等。这种形势下,不仅仅对商业银行是种考验,更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既要培养银行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也要注重理念的树立

(五)借助商业保险发展契机,共同合作长远发展

商业保险由社会保险的补充变为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商业保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保险公司通过制定专门针对银行渠道的银保产品,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种类,满足了更多客户不同的理财需求。同时,也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优势,留存更多的客户,为以后的运营发展奠定基础。

(六)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和绩效政策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016-04

一、“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 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金融监管趋紧,银行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银行业将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

商业银行所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整体增速将有所减缓,面临经济周期的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产能过剩、出口下降、资产泡沫等问题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同时,融资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银行传统利差收入比重将不断下降。

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的控制,强化对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调控,严格投资项目的准入,银行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及动态拨备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监管政策将进一步加强审慎管理。

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更加灵活。网点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家银行在跨区域经营和综合经营上对市场、客户和业务的争夺将愈发激烈。

社会对金融业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社会对银行业现金管理、资产托管、衍生产品、保险、理财等中间业务需求更加丰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不再停留在单一的融资需求上,而对营运资金、业务拓展、业务保护以及加强收益都有了进一步的需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减弱对规模扩展的依赖度,实行内涵式增长,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银行的创新能力,加快经营业务的战略转型,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商业银行加强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必要性。

高层次人才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银行作为一个对知识和技术等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的企业,不可避免的对人才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只有那些具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而高层次人才正是商业银行的战略资源,能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所拥有知识的价值和奉献态度将直接决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根据普华永道2010年对亚洲122位金融服务业高管进行的调查,缺乏拥有适当技能的人才是亚洲金融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

银行业的竞争实质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由于银行业网点聚集,资源有限,且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似程度,银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核心人才的有限供给与银行业迅速扩张的无限需求,使得银行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网点扩张需要更多人才,混业经营和新业务的发展也需要补充和储备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对人才的争夺,占领人才高地成为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首要条件。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银行的竞争力。高层次人才创造了银行80%以上的利润,他们是--整个员工队伍的内核力,是银行竞争获胜的源动力。在有限的资源下,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其进行差异化管理,既能体现公平性原则,又能更好地与经营理念保持一致。有利于全面发挥核心人才的价值和潜能。稳定和扩大人才队伍,形成核心凝聚力和带动效应,推动商业银行员工队伍素质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3 “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将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进行转型和规模扩张,需要高层次人才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将加大对领军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人才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银行,是不可或缺的骨干和标志性力量。“十]Z"期间,更加复杂不确定的经营环境,要求银行的领军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决策力、驾驭力和运作力,对商业银行发展有清晰的思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全局统筹能力,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管理理论功底和合理、完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强大的团队凝聚力,能够确定银行战略发展方向并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分布在银行主要经营部门负责人岗位和核心业务岗位,要求深谙银行业竞争规则、精通银行业务、善于市场开拓、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和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能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尤为需要。随着银行网点的扩张,分支行核心管理人员尤为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银行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或实践经验有一定要求的专业工作,或提供专业支持和解决方案,如产品经理、财务师、审计师、银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发展将更加呈现经营混业化、产品多样化、交易信息化的趋势,使银行系统需要大量具有广泛知识面和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交易信息化需要大量既懂金融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经营的发展需要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银行经营面临着投资、汇率、信用、利率、市场、流动性、内部管理等各类风险,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审查审批等人才加以识别并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需要有相应的产品开发与管理人员:银行产品的无差异化和高度可模仿化,使得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对银行品牌的认同度会成为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品牌管理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业务的高效运转和正确决策还对战略研究、人力资源、市场研发、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各类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

高级营销人才。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使潜在顾客成为锁定顾客,拥有一批相对较为稳定的客户群,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十二五”期间,银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级营销人才的需求,要求更多的对市场敏感、能够准确把握客户、并不断挖掘客户赢利能力的客户经理。

二、商业银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规划,结构性矛盾突出。银行人才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人才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结构性矛盾,即“三多三少”: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一行业人才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一般性人才资源相对过剩,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资源紧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三类人才。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高层次人才的潜能未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虽然在理论上对人才很重视,但在实践中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体系,缺乏热烈、富有激情的激励氛围,人才激励机制明显滞后。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则偏于表面化、程序化,没有清晰、长远的激励目标和具体计划。薪酬制度主要是建立在行员等级工资制基础上的,其中每个职务等级又含有若干档次,与行龄挂钩,不同级别、不同档次对应不同的工资额。这种薪酬分配以人员为导向,忽略了岗位差异,挫伤了核心人才的积极性。此外,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不到位,在考核目标的确定过程中,缺少员工的参与、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并且考核仅仅视为对员工的评价,作为员工的奖金发放和晋升的依据,却忽视了考核作为提高员工个人绩效水平手段的重要功能,不能达到激励人才不断改善和提升自身绩效的目标。

职业通道不合理,未形成科学的人才梯队。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正成为多数银行的一个隐忧。形成人才不仅需要充分的时间,还需要适时提供各个时段发展所需的环境以及相关的引导。因此专业序列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是银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充分,员工发展大多挤到行政职级一条渠道上。形成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晋升渠道和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同时也缺乏合理的高层人才继任计划,既不能够鼓励专业人员的发展,又不利于形成知识管理的文化。此外,银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尚未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任和退出机制,对主要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较多地延续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方式,没有真正实行市场化,具有浓厚的行政级别色彩。同时,相当一部分人才退出渠道也不通畅,领导层“能上不能下”,缺乏严格规范的退出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人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培训缺乏针对性和不能有效地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开发。培训和成长机会是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层次人才自身整体素质较高,承担的压力较大,但学习培训的机会却较少。出于对其已有素质的认同以及工作目标的短期需要,银行对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一般未作系统规划。培训内容设计往往只满足于当前需求,忽视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更新、储备,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难以到位,这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进步与提高。此外,培训体系也不够健全,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没有建立普遍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效果运用不足。

企业文化缺少凝聚力,高层次人才创新和士气不足。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让高层次人才对银行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士气。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缺乏以人为本和重视创新的氛围。普遍存在的官本位及存在于官本位制下的用人制度严重压制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削弱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并成为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商业银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途径

1 健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机制。

进一步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银行人才队伍结构。首先是尽快改变我国金融业当前重经营管理轻专业技术的做法,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金融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是针对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初级、中级人才数量充足,高端金融人才奇缺的问题,在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金融高端人才上,促进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搞好人才梯度转移工作,高端人才领头,逐步实现中低端人才向高端人才的跨越,进一步调整高层次、中级和初级层次人才结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相关的甄选流程和相关办法。但离现代先进商业银行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专长定位、性格测试、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以及科学量化的考核选拔机制有距离。为此,在高层次人才选拔过程中要引入竞争因素,使人才竞争、竞聘成为高层次人才选拔的过程,将选拔核心人才的关口前移,拓宽选拔高端人才的视野。同时,要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加大对优秀年轻员工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其在高层次人才中所占比例。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核心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促进高层次人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机制。

2 加大核心人才的培训力度。

良好的教育培训,既是给核心人才充电、进一步开发其人才资本的主要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要认真研究高层次人才培训的个性化差异与需求,鼓励人才发展多极化,推行“量体裁衣”式培训。通过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系统教学和专题研修相结合等方法。强化以商业银行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内在素质为目的的深度素质培训,促进核心人才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他们由追求就业职位转向追求富有商业银行内涵的终身就业能力。

应加大各部门、总分行岗位轮换的交流力度,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岗位轮换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年轻有为的骨干分子,并对部分优秀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大胆取用,给他们提供多方位的发展空间,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部分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去海外留学及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银行经营理念和做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高等学府、权威培训机构的合作,以现代金融核心课程和管理、沟通技能的提升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和综合业务培训,培养富有创新意识,既擅长业务又擅长管理和人际沟通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 完善全面薪酬的激励机制。

坚持全面薪酬的理念,将员工的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即期收入与远期收入、物质待遇与非物质待遇结合起来,对高层次员工进行全面激励,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于承担了较大的企业经营风险和人力资源流动风险、其工作结果和工作行为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考虑采取股权激励,提升其对银行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外,在对核心人才进行激励时,不应单纯注重外在物质激励,而是应当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一味注重外在激励反而会造成挤出效应。损伤内在激励。商业银行可以将创业激励作为突

破口,突出机制激励,给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自尊、价值实现等精神满足。

4 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建立科学的继任计划。

除薪酬、福利外,高层次人才最关心的是个人成长空间的开拓和个人能力的升级。因此,对核心人才的管理,需要根据核心人才个人的追求,为其设立能力不断提升的“梯级”。当员工处在能力存在阶梯差异的环境当中时,会从正面激励员工看清自身不足并主动去改进。所以,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重点是破除“官本位”,冲淡行政化色彩,建立高级行政职务管理体系和高级业务技术职务体系,拓宽人才选拔和晋升渠道,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多元化成长途径,提供更好的创业机制和富有挑战性、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力资源管理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当为高层次人才制定符合银行需要并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人才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工作经历、业务专长、性格气质等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实现职业生涯在本部门的水平移动、跨部门的水平移动,使人才获得多种岗位的经验和技能。

此外,对于关键岗位,应当建立接班人计划,通过确认关键岗位,采取科学的人才测评系统适时确定战略性继任人选、制定持续的人员发展计划(如岗位轮换、助理制等)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阶梯,不断激发高层次人才的潜能,并防止因核心员工流失带来的职位和知识空缺。

5 营造宽容、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做到感情留人。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4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到全球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策略以及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概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去管理商业银行所面临到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维持银行体系健康积极有效的运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和方法,综合考虑银行业务规模和风险状况等各因素,运用恰当的模型去真正的认识流动性风险,用积极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让我国商业银行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困扰,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

1、缺乏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主动、积极的办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然而,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意识也不强。这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时只注重外在的指标是否达标却不重视对流动性的实质性的认识。

2、缺乏有效的报警机制和风险解决措施。商业银行无法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测、也不能提出有效化解风险的措施也就不能高效及时的阻止风险的发生。由于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风险发生之后的解决措施还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如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后银行管理着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即使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方法,多数都是较为短期和片面的,最终也不能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3、资产负债管理仍然较片面。就目前来看,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不能全面真是的反映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性状况,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央行的强制措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表现为表面化,不能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业务状况匹配相应的管理指标和管理办法,从而,资产负债的管理结果也同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充分的运用,不能真正的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最有管理。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所以才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所以,银行监管部门,必须以坚持审慎为监管原则,即便是处于经济繁荣阶段,银行财务状况良好,也要严格恪守职责,定期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时发出预警,这样才能将风险扼杀于萌芽期。

2、建立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流动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预测流动性缺口和寻求弥补流动性缺口的合理对策两个方面。要想有效的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方式转变为更为标准的、专业的科学化管理方式,并将构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作为管理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预测和分析资产负债流动性,就要通过预测和分析流动性攻击和需求变化情况,来对潜在的流动性进行衡量。

3、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说银行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效益,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状态实现银行的盈利性经营,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想达到所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收益就必须高效有序的管理资产负债,只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模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养成一个经营的意识,银行的所有员工都要时刻铭记着资产负债这一经营模式,做到思维和行动的双重结合,还要认识到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我发展和进步,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再次要树立集约化经营观念,调高资产的质量,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实现盈利性的管理。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了有效的提高商业银行的高效运行,就必须确保银行资产高度安全的同时,要有适度的流动性,在商业银行不断成长的的路途上,商业银行要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其由于国家对于商业银行提供的强有力支持,同时,也因为居民存款储蓄多变性,这使得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这也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顺利发中,流动性风险是主要的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成败关乎着整个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参考文献】

[1]白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财经大学,2014(6)

[2]曹丹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依托其自身具有的技术、机构、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势,向客户提供委托事项等各种服务,并同时从中收取一定金额费用的服务性业务。依据相关文件的表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的表内负债或者是表内资产,是银行一种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是银行除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之外的第三大业务,其特点是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同时也有很高的灵活性、较低的风险度、较多的收益度等。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同国外商业银行的同类业务还有较大差距,综合水平较低。当前外资银行逐渐转向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为此我们需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在充分认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之后,分析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以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分析

在分析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运作状态之后,认识到进一步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是进行市场竞争的一个客观要求。进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务中的存贷市场基本上是形成了稳定的局势,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有较大利润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中间业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银行获取利润增长成为可能。现在各大银行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资本价值和资产规模的比拼,更多的是服务以及中间业务的竞争。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商业银行初期的业务中,中间业务只是作为辅助业务并占很少的规模。在新经济到来之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朝阳业务,同时逐步成为各大银行核心发展业务。一个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经作为判断商业银行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中间业务取得的利润越来越多,但我国的发展程度还较低。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目都有了较多的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已经有260多个,但是各个银行在中间银行的种类、档次、规模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从中间业务上取得的利润同国外银行相比相差甚多。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占总收入比重很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清楚认识中间业务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发展中间业务,我国的各家银行业在探索中前进,不过从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清晰的认识当前整个金融环境,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何开展中间业务也没有详细的看法。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在工作时没有着手的地方,而且中间业务本身就是非常复杂、不易协调的服务,这些都会对中间业务的开办提前设下畏难的情绪,进而会影响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发展程度。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较少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各银行的重点盈利方向。有数据显示,美国花旗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占到总收入80%以上,德国银行是60%以上,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平均是在8%左右,其中农村的商业银行盈利仅占1%。

3.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尽完善

我国颁布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关文件中的定价、收费等方面条款没有足够的可操作性。各商业银行业没有市场的调节作用,缺乏定价权。中间业务收费环节也存在了优质客户同普通客户间的差别,优质客户的收费受到银行无序竞争的干扰,普通客户的收费又是比较低廉,不能进行合理的定价。同时也存在着难以收费等问题。

4.业务层次较低,规模较小

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有基金、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在代收支付业务、保险箱业务、银行卡业务、担保类业务、交易类业务等劳务性的一般项目上。这些业务是赢利性较低的种类,但是却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其他赢利性较高的业务却没有充分的发展。即使是一些银行具备了理财等中间业务,其业务扩展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5.中间业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

做好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很多的高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问题。金融业的电子化发展趋势已经是很明白的了,其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以及力量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人员需要有较好的证券、保险、金融等知识,也要有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灵活,有时不能适时地为银行筛选、培养有用人才,也不能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及其创造精神。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6.中间业务的工作环境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工作环境包括了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宏观环境。从市场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中间业务存在失信严重现象,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的信用类业务需要面对很大的风险,同时许多农村企业没有形成建立依靠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服务的思想认识。从竞争环境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没有良好的竞争秩序,不时出现恶性竞争事件。从政策环境的角度看,相关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飞发展,不能做到有法可依的状态。

四、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提高对经营管理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分析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当前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的银行需要提高对经营管理的认识,不要把重点仅仅放在存贷上,确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同表内业务共同发展的道路途径。可以中间业务理解为新的业务品种和新的服务手段。丰富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认识才能将中间业务发展壮大。

2.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外部监管

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需要把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重视起来,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中间业务的开拓与研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进行统一的管理、核算。商业银行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实行岗位职责,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确保业务收益。在建立自身的约束机制后,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努力做到规范、合法经营,将经营和监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中间业务良好的发展。

3.谨慎开发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之后,循序渐进,可以先经营比较简单的品种作为初探,对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更深度的开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种类,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

4.利用积极的营销策略

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把客户分为大、中、小客户类。工作重点放在大中企业上面,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具有较强稳定性的中小型客户。相应的营销制度必须进行整改,可以采用捆绑营销等方式。把资产业务作为引路标准,进而带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的联系功能。

五、小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表面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体现的巨大作用,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力。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归根到底银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银行只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保证业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5(2).

[2] 张淑英.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

[3] 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4.(7).

[4] 陈杰.发展中间业务大有可为[N].中国证券报,2001,3.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6

长期以来,由于价格由政府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规模管理为重点,包括制定下发存、贷款计划,完成计划规模目标等等,基本没有成形的定价管理。各行虽然都有利率管理的职能,但也主要是贯彻执行央行利率要求,银行本身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服务价格方面有了合法收费的权利,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定价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开始了主动定价、积极定价,建立定价管理运行机制的历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已充分认识到了定价管理的重要性。宏观形势的改变,以及商业银行陆续成为境内外上市银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由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对股东回报的诉求,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些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层认识到价格对于银行收益的杠杆作用,定价管理也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开始了定价机制的建立工作。据了解,各行基本上都已着手定价管理机制的建设,并且部分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已初步完成了此项工作。各行普遍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定价政策的决策机构,并将日常定价管理职责归口于总行职能部门。较为通常的归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定价管理归口于一个部门,该部门牵头负责利率、服务收费等所有定价管理事宜;另一种是将定价管理按业务性质分散归口于不同部门,如将利率定价管理归口于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将服务收费定价归口于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第三,在贷款定价方面,尝试定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商业银行有了广阔的贷款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开始尝试搭建与贷款风险评级相对应的各种贷款定价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试用。

第四,在服务收费方面,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定价的游戏规则。各行在遵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前提下,合法、合规主动定价。随着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日益丰富,服务收费的种类与项目越来越多,最多的银行已有400余项收费项目。近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服务收费有:2004年的借记卡年费、2005年的储蓄存款小额账户管理费、2006年的银联ATM跨行查询手续费等。在商业银行试水服务收费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反应较为强烈,使银行越来越注重定价的市场策略,并初步形成了市场定价的游戏规则。

第五,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积极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运行方式,以自主开发或引入改进等方式,探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据了解,个别银行已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并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运用到全行绩效考核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定价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自身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定价管理的作用认识尚不十分清晰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对定价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定价管理的模糊认识。

一种模糊认识是盲目夸大定价管理的作用,把定价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片面认识,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定价没有透彻的理解,不知道是先有银行的各项产品,才有产品的各项价格。如果银行的一项产品本身没有竞争力,单单依靠价格竞争是很难有理想效果的。

另一种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定价管理重视的传导仍不彻底,虽然管理层重视定价,但随着政策传导效用递减,基层分支机构或一线的工作人员可能对定价政策不熟悉,对定价管理流程不十分了解,可能在拓展业务时依然忽视议价的必要性。

(二)定价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定价管理机制或体系,但仍不十分健全。具体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定价政策成熟度欠缺,就事论事的多,从战略高度明确的少。二是定价管理组织分工存在不明确的交叉部分,由于商业银行产品众多,随着产品组合创新以及产品交叉销售的增多,有些产品涉及多个业务条线和价格,现有的定价管理组织分工可能出现“模糊地带”。三是定价管理操作流程不规范,虽然从制度层面建立了定价管理的流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定价执行力较为薄弱。四是定价管理监督乏力,如在贷款发放前,信贷“前”、“后”台人员一般只注重贷款手续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往往忽视对贷款定价的审查;在贷款发放中,会计人员只注重贷款凭证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复查,往往也忽视对贷款定价进行复查;贷款发放后,等事后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贷款定价中的问题,因已与客户签订合同成为既成事实,问题往往难于解决。五是定价信息反馈工作薄弱,对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多是通过“点”的收集,公允、合法的价格信息渠道较少。

(三)科学定价尚缺乏有力的工具和系统支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积极尝试定价工具和模型的开发与运用,但离真正科学定价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一是利率定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能与我国市场的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评估尚未做到精准,虽然不少银行已着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系统的开发,有的领先银行已初步开发完成,但内部评级法系统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而历史数据匮乏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成本缺乏细致分析,部分银行虽已投入并开发了管理会计系统,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银行的各项成本,但尚未进入全范围使用的阶段。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成熟。四是有不少银行对本银行定价统计信息的收集还处于手工统计阶段,建立在银行计算机生产核心系统基础上的定价数据信息系统有待开发。

(四)服务收费定价与现实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收费种类较少。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收费项目最多的已有400余项,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西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品种众多、明日繁细,据统计,累计开展的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已达上万项。例如,为了提高信贷产品收益,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了多样化收费,仅配合住房按揭贷款的收费就可多达90多种,从放贷时的建档费、加急申请费,到日常账户维护类收费、增值服务收费,再到还款时对提前或延期还款收取罚金,贯穿了按揭贷款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此类收费仅两三种。

二是中间业务收费层次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收益、高层次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较少。根据《2006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中国银行业核心服务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传统支付服务。保险、基金、财务顾问和信托等新型收费业务所占的比重很低。相比之下,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财务顾问、承销、信托、租赁、保险和基金等非传统收费业务在手续费收入中的占比较高,如2006年汇丰银行此类收入占比高达50%.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总体收费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而西方商业银行在定价策略上基本以成本作为定价底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相比,2006年中国银行的核心服务价格为11欧元,依旧处于最低的水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90欧元,最高水平为205欧元。

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占比较小。在中间业务收费种类少、收费价格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虽呈现出绝对额逐年增长、占比有所增加的良好态势,但所占份额仍很小,手续费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约10%左右,而在2005年,花旗银行这一比例已高达163%.

(五)定价外部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完全市场化,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由央行管制,两个利率体系各自独立,割裂存在,造成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建立有很大难度,从而对建立存贷款定价模型和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形成较大障碍。

此外,中间业务收费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收费的社会环境与国际通行情况相比有很大差距。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公众长期以来积淀的经验和消费习惯都判定银行提供免费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虽然银行收费是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实行的,但依然不能消除公众对银行收费整体上的反感情绪。

(六)定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定价管理是个较新的业务管理领域,目前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普遍缺乏定价管理的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定价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商业银行的专业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定价管理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定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正确树立定价管理意识。我国各商业银行全行上下都要正确认识定价管理,既不要忽略其作用,也不要无限夸大其作用。银行内部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分析指导等措施来加强正确定价观念的传导,并通过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促使一线营销服务人员树立效益观念,提高落实定价政策要求和执行定价管理流程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升议价、定价能力。

二是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定价管理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可根据战略定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定价管理体系,选择模仿建立适合本行的定价管理体系。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系统化的定价管理体系;而中小型银行也无需和大型商业银行盲目攀比,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建立相对简单的定价管理体系,在定价策略上采取跟随大型商业银行定价的策略。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定价管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定价申请审批机制的建设,还要加强定价流程的落实,努力实现定价管理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要加强对定价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定价的执行效果。此外,还要搭建定价管理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渠道及系统建设,敏锐把握市场信息和本行定价执行的实时情况,以便管理层能够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及时发现价格异常状况。

三是做好定价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要尽快完成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开发,充分运用历史统计数据,用更科学的模型评估计算商业银行的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为建立更精准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做准备要抓紧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早日实现作业成本法的全面运用,精确计量定价所需的各项成本;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实现资金总行集中管理,创造适合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设的资金管理条件等等。这些基础性工作,每一项工程都很艰巨,都是商业银行的重点核心项目,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开发时间,也需要银行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定价技术工具。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先行借鉴一些相对简单的定价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当前行之有效的定价模型与工具。同时,制定定价工具的近远期开发目标,并为此目标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

五是积极创造良好的定价管理内外部环境。良好的内部环境除了理念意识层面的定价文化建设之外,还包括创造条件,提高定价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要创造和谐外部金融环境。商业银行要将中间业务收费与提供更多更好的银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付费获得的服务“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培育公众付费意识,避免让公众产生银行只是在单纯收费、涨价的错觉。银行同业应严格自律,相互协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避免和遏制价格恶性竞争,不搞价格联盟,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