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2
广义的概念
近年来中间业务这个概念被广泛的提及和运用,但到底什么是中间业务?学术界与银行界并没有达成完全的统一。
目前,国内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为: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根据这个概念,结算业务、委托业务、托管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顾问咨询业务,证券业务(包销、分销、代客买卖)这些业务都属于中间业务,但信贷业务、投资业务(债券、股权)、其他融资性业务(贴现、押汇等),不属于中间业务。外汇炒做、债券炒做、贵金属炒做、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这类资金市场交易活动,银行要运用自己的资财,在资产负债表也有反映,如果按照中间业务的严格定义,也不属于中间业务。但衍生金融工具大量的被用于避险,可以视为自我的管理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作为中间业务。银行卡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结算工具,其业务实际上是对传统结算业务的创新,而网上银行业务实际上是银行业务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因此都不能作为单独的一项中间业务。
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界定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随后的落实该规定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中间业务被分为九大类,即: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业务,其他类业务(保管箱业务等)。由此可见,人行规定的中间业务是广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银行所经营的一切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这与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是有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不等同于中间业务,只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即与信用有关的那部分中间业务。
统计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发展中间业务是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客观要求,是现代银行业务拓展的趋势。随着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签订和实施,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国际领先银行发展的重点。近年来,中间业务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以及监管机构的重视,有关机构目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两方面进行了统计,这一统计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统计,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为监管机构制定有关中间业务的政策提供依据。其次,对中间业务进行统计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管理,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对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统计,不仅促进商业银行做好内部的中间业务统计,也使商业银行了解到与同行业的对比情况,以及与国外银行的差距,从而可以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最后,对中间业务分“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两方面统计,便于了解两方面的配比情况,从业务发展和收取费用两方面分析中间业务的情况。此外,对存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中间业务金额进行统计,也是一种风险的反映。
发展步伐加快、未来趋势明朗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同)境内中间业务收入总计已超过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与同期净利息收入的比率达到1:6,与2004年相比有较大提高。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总计近70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3
一、 三种资本的概念分析
1.账面资本的概念和作用。账面资本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也就是会计资本,数值上等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额,又称为所有者权益。它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对商业银行资本最传统的理解就是这种财务意义上的资本。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在以公司为主要经营组织形式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以负债经营为特色的,其资本较少,融资杠杆率很高。因此商业银行资本所肩负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比一般企业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二是可用来吸收和消化损失。三是可以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四是能够维持市场信心。五是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2.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性要求。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来的。由于其必须在非预期损失出现时随时可用,因此其强调的是抵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并不要求其所有权归属。以监管资本为基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当局限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工具。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不同性质,对监管资本的范围作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和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以及混合性债务工具等;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其次,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新协议对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做出了规定。
3.经济资本及其应用。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并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它只是一个“算出来的”的数字,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根据其定义,经济资本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高,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多;反之则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少。
经济资本与前面介绍的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商业银行会计资本的数量应该不小于经济资本的数量。会计资本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的资本,它虽然不和风险直接挂钩,但是风险带来的任何损失都会反映在账面资本上,两者之间的媒介就是经济资本。其次,监管资本呈现出逐渐向经济资本靠拢的趋势。监管当局希望能够提高监管资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度,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过程中的作用,把监管资本的计算依据建立在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之上。
商业银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根据不同部门、业务单位和产品/项目的风险收益特性,在机构整体范围内进行分配,有助于商业银行从风险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管理者。经济资本配置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采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来综合考量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最佳管理实践。
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中,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着重强调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的收益是有代价(成本)的。该指标衡量的是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正常情况下其结果应大于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
二、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的关系分析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用以缓冲风险损失的权益资本,账面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而不是应该拥有的资本水平,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的资本水平,是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通过监管资本及其倍数,监管当局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及表外承诺设置的最高限额。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都是用于风险缓冲,但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缓冲,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要求;监管资本是由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反映了监管当局对股东的资本要求,体现为股东的资本费用。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用处不同,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通过资本充足率测算监管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通过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抵御来控制风险。经济资本在数额上与监管资本也可能不一致。监管资本是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的、实际有的可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权益资本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充分抵御风险,银行的监管资本应该超过经济资本,或经济资本小于监管资本(最经济的形式是两者相等)。如果经济资本超过监管资本,说明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超过了资本承受能力,风险的资本支持不足。如果经济资本增加,为了保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降低,监管资本至少应等额增加。如果经济资本增加而监管资本不增加,则资本充足率水平会下降。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4
所谓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银行产品引向目标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性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企业营销管理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与发展。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概念于1958年在全美银行业联合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此后,市场营销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市场营销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谋求竞争优势和提高经营效益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银行业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从人民银行单一银行时期到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直至各大银行完成体制改革前,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根本不需要市场营销。随着,各大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完成,我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各大银行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对其展开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销战略也未形成合理、完备的体系,整个市场营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国民待遇,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由批发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由部分中心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大量拥有成熟市场营销策略的外资银行,竞争更加激烈。此时,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
1、对市场营销认识不足,营销行为有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自觉地调整营销策略,开发新产品;大多数业务是以应付顾客的需要为主,缺乏开拓新领域的意识。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疲于争夺现有顾客资源,忽视了以具有前瞻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指导银行发展、吸引潜在客户的发展要求。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缺乏总体策划与创意,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机性;商业银行个体形象不鲜明,缺乏市场感染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自身定位和目标客户选择都存在缺失,在此情况下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银行自身形象的不明确,也使市场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
3、市场研究与开发还未成为商业银行自觉的营销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研究上基本处于跟随、模仿、一哄而上的阶段,市场营销行为趋同化明显。具体来说,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对顾客的现实金融需求研究不够;二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三是市场缺乏细分,产品定位不突出;四是对顾客未来需求研究不够。
4、促销手段组合缺乏系统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实施过程,一般都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行为,缺乏系统、协调的实施计划。往往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5、客户经理营销队伍过于庞大,功能单一。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后,客户经理制度被引入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但众多客户经理,各自负责一块内容,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一人通”式客户经理负责制行为,使客户经理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领域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培养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主动调整自身的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不同顾客多样化的需要,使顾客获得高质量和具有前瞻性的服务,从长远角度吸引和留住顾客。
2、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形象,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我国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自己独特、鲜明的公共形象,并加以良好的宣传,从感性上吸引顾客。做好市场调查,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自身影响。
3、建立完善的营销策略,实施协调统一的市场营销行为。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数据规划 实施
中国的商业银行近几年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排名也越来越靠前。如由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10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行榜”的信息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以245亿美元盈利荣登全球银行业获利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也以203亿美元的业绩荣获第二。近年来中国银行实力大增,根据2009年排行榜,全球25强银行榜中有四家中资银行,其中有三家排在前13位。不过,全球最具资本实力的银行仍然盘踞在美国,此次荣获“全球银行资本实力”前三甲的就分别是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1】因此,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实力却远远没有达到和世界一流银行竞争的层次。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数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加强。本文拟从数据规划的角度谈谈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看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数据规划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数据规划的概念
所谓数据规划是指又称为战略数据规划,是指基于数据稳定性原理,通过业务主题相关数据类的调查和借助软件工具进行规范化的分析,规划出主题数据库其基本任务:是根据现行业务和发展的可能性深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稳定的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摸型,为IS的建设奠定稳定的基础。【2】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商业银行的数据具有变化性、流动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商业银行数据规划的重要性
战略数据规划是信息资源规划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部分其规划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兴衰成败。①战略数据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藉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②战略数据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数据库对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支持能力;3战略数据规划在很大程度±决定商业银行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和安全;战略数据规划可以使得数据库在性能和应用上都达到极大值。4战略数据规划综台商业根行的整体利益是银行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有利于商业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数据规划的原则及其步骤
1.我国商业银行数据规划需要遵守的原则
(1)高层支持原则。这一原则是国内外商业银行进行信息规划或数据规划都必需遵循的原则。如果没有高层的支持很难成功的完成。
(2)扩展性原则。商业银行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所以整个数据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能够满足新形式变化的需求。
(3)一致性原则。商业银行的各有关业务方和管理方必须能够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交付给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人,实现数据的共享。
(4)有效性原则:商业银行的数据规划必须尽量的提高时间窗口使得数据高效率的流动。散能就是指数据规划要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以小的成本取得高的效益。
(5)安全性和准确性原则。没有安全性和准确性的数据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规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6)方便、节约、高效的访问原则。商业银行的数据规划必须能够满足监管方、管理层、银行业务人员和客户多方不同层次的访问需要,快捷方便、高效节约,理所当然称为其规划的原则之一。
2.商业银行数据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工作的数据规划。这方面的数据规划主要包括团队组建、培训规划、材料收集和现状分析四种。具体来说,1团队组建,成立权责分明的工作团队,严密组织、精心准备。2培训规划,培训的组织应该按照工作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培训,其次,还要形成培训角色说明,针对不同的培训角色安排不同的课程和培训目标,并对培训角色提出素质要求。3材料收集,从全行收集数据规划所需要的材料。4现状分析,从技术和业务两个角度,基于收集到资料,进行全行的现状分析。业务功能和系统对应表是为了给出全行的业务功能在信息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为以后分析过程中提供依据。
(2)业务分析的数据规划。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总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拓展,在资充足率监管框架下,以规模扩张至上的发展思路在长期内显然难以为继。为此这个阶段的业务分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六种:业务能力、业务管理能力、销售与交付能力、服务与产品开发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3)数据模型的数据规划。数据流转问题的提出正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情况下,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越来越多辅助决策的各类信息系统,由于这些数据需求的存在,商业银行的IT人员发现,由于前期并未预期到这样巨大的数据流动,导致现在的IT架构不能满足数据的准确、高效的流动。
参考文献:
[1]李明宇.全球银行排名出炉:工行成最赚钱银行[N].华西都市报,2010-07-02
[2]张卓、曹瑞昌.试论战略数据规划及其概念基础[J].机械工程学院学报,2002(4)
[3]高翔;刘峰;张殿东.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建模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08)
[4]高国华;潘英丽.资本监管、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督――银行监管政策组合与权衡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08)
[5]柯孔林.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测度:基于Bresnahan范式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04
[6]葛伶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J].金融纵横,2010(05)
商业银行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经济资本管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资本风险管理工具,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的概念。经济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一、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和目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多种称谓:权益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商业银行资本作为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商业银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力量。是一种珍贵的、稀缺的资源,对其风险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包括风险损失在内的经营亏损,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避免商业银行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充足的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向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显示其实力。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商业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同于权益资本和监管资本,它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资本,而是一种虚拟资本,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经济资本实际是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另一种名称,它是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同时,经济资本又具备资本的消化风险损失的性质,这种性质是以经济资本不超过实际资本为前提。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的比较,是商业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二、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1.实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
2.实现商业银行与国际并轨,迈向国际化的需要。经济资本管理作为现代国际主要银行经营准则,已成为国际主要商业银行以此来约束各类风险的新型增长模式。按照我国人世承诺,离国内金融业全面开放为期不远,如果不能适应先进管理理念,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3.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抵御风险的需要。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发展,存贷款规模高速发展之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扩张不成比例;
由于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商业银行五级不良贷款仍在20%以上。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式,强化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业务发展落实在坚实的资本之上。
三、经济资本管理趋势与我国银行业借鉴
1.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增强经营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引入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已成为良好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银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本约束作为其经营理念的本质。最终达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高度。这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从主观、制度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难以真正实现战略转型.就是因为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在体制、机制上得到有效贯彻。由于没有按照资本约束的理念去设计、完善内部架构及法人治理,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存在缺陷,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异化”,资本约束的意图难以得到真正执行。因此.我国法人银行机构必须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以保障股东利益为导向,约束各级经营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发展观、风险观、竞争观的转型,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长期、有机统一,追求资本长期增值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优化业务结构,以总体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本.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整本行的业务、地区、行业、客户发展战略,从而为银行开展某一笔业务、某一个客户、某一项产品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约束长效机制。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经营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实现资本监管下的业务健康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核心是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
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的要求。目前在有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意义深远。
3.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一是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首先在基层面、产品大类(信贷、票据、表外等)层面,实现资本计量、配置和评价。二是考虑信用等级、抵押方式、资产质量、交易对手等主要风险要素,实现资本在机构、产品、风险等维度的科学配置,进一步促进经济资本在资源配置和业务决策方面的纵深应用。三是要进一步考虑行别因索、产品创新因素、组合管理因素,实现经济资本平均占用和边际占用的精确计量,进一步发挥经济资本在客户、客户经理、网点和具体业务决策方面的功能。
4.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计量的路径。重要的是要精心开发、严格检验和稳步实施评估模型,把风险的计量从专家判断(凭经验,不能量化风险)转变到模板阶段(有标准判断,但不能量化风俭)、再到打分卡阶段(有分析监测和外部评级,映射量化风险)、最后到纯粹模型阶段(利用统计方法能预测违约变量,并建立回归模型,由模型进行评级.能用统计方法量化风险),以对商业银行所有主要业务包括信贷审批流程的各个核心环节等的统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