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1
一、强化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自制微型化学实验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制作一个微型化学实验箱,实验箱内的全套微型仪器都是利用医院或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经简单加工做成。如把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饮料瓶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实验箱内的药品,一部分是学生动手从废旧物品中收集来的,如从废电池中收集到锌、石墨、二氧化锰等;一部分是由老师一次性为学生配备的。
2、人人参与演示实验。化学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整个化学实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微型仪器操作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机会。凡是微型实验能操作的演示实验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可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可以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益。如“硫酸的性质“这节实验课,安排学生用微型九孔板代替其中多数试管实验,这样节省了课内实验时间,在多余的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把稀硫酸换成稀盐酸重复实验,结果学生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试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拓展。在复习课中、边讲边实验中、课外活动中等引入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验能力。
二、提高观察能力
由于微型试验小巧便携,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实验箱,教师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微型试验后,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讲清观察方法和方向,提醒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实验中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观察目标、观察步骤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以“氯气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为例,用学生微型实验替换教师的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及观察要素:
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用两支玻璃棒蘸取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
3.在氯水中滴加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现象,使其能观察、会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要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要借助于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把观察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试验仪器精美小巧,尤其是学生自己做的仪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一看到小巧的 九孔井穴板、酒精灯就迫不及待地想操作,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按照试验步骤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讨论、解释现象、证实结论。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再引导学生思考,“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H2O 和HCl 均无漂白作用,那么是Cl2 与水反应后其他生成物有漂白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方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给出一套封闭式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在复习课上,为了改变以往复习课难上、枯燥、沉闷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边复习边做几个微型实验,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充满生机。如复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为主干的系列实验,且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提高了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外,还让学生不断改善实验仪器,自拟实验习题,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如针对废电池乱丢会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把废电池收集起来,进行“废电池中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不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变为抽象理论思维,使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四、掌握自学能力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2
一、创新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创新?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的和任务,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以能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现在的这个经济时代,创新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创新引领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善于创新的民族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一味地因循守旧只能落后,而落后的结果就是挨打。在这个新的世纪,技术与人才是重中之重。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引导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有创新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学习能力。对于社会,若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它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实现途径,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注重目标的确立以及价值的取向,具有创造性思维,加强人格培养,重新确立“学生观”,优化教学过程,拓展自由空间。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好多学生对它失去了兴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们认为化学与生活无关;同时当今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受到缺乏教学设备和升学考试的双重影响,一直以应试为主,所以现在我们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尝试
1.引用化学史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化学史也是具有着独特美丽的历史,它是具有进步性的科学史。这样的历史讲给学生们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老师们需要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案例,绘声绘色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们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参与热情。举一个例子:老师在讲解空气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空气研究的发展史。学生们学习氢气时,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到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这就是氢气的产生。对于磷的学习,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磷的发现者法国人布兰特以及他的发现过程。
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学习中有好多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缺乏现实意义,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创新精神。如果把这些验证习惯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就更加有科学性了。这样,学生们就处于一种主动求知的兴奋中,自然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制备Fe(OH)2以及它的性质时,老师需要把这种物质的颜色、状态、溶水性等讲解清楚,然后亲自做实验演示Fe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此时学生们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看到的结果就是灰绿色的沉淀代替了白色絮状沉淀。如果学生们认真观察了就会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实验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实验时滴管的使用需要注意,要插到试管底部,并且保证浸没在溶液里,然后再缓慢地挤出NaOH溶液。NaOH溶液时间放久了会溶解一些物质,学生们认真思考过后就会知道,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FeSO4和Fe(OH)2很容易被氧化。这样为了证明思考的正确性,需要换用煮沸后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再次进行验证试验,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反应首先产生的是白色沉淀,随后立即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沉淀。这样的变化也会引起同学们思考:怎样可以降低Fe(OH)2的氧化速率?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滴管需要插到试管底,然后再加几滴经过煮沸的NaOH溶液,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白色沉淀的氧化速率。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18-02
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科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所以,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包括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等。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1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指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装置及化学药品,老师的规范化实验操作,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等。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中的基础能力。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
1.1定出具体的观察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呈现出五彩缤纷、变幻莫测、近乎神奇的实验现象大都有极大的好奇心。但在演示过程中,好些学生往往只是在"看热闹",不留心老师的操作,不细致观察整个实验现象,不动脑去分析。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每次做实验前,老师都定出具体的观察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边看边记录思考。如演示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我定出观察提纲五点:(1)反应物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2)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3)实验仪器及装置;(4)实验操作及步骤;(5)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包括反应物的变化情况及生成物的特征。其中(3)、(4)为观察的重点。学生有了观察的任务,都特别留心的关注整个实验的过程。
1.2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进行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按化学反应前,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后的顺序观察。例如对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要按点燃蜡烛前,燃着时,熄灭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实验装置要按结构顺序,由下至上、由左向右,由里往外观察。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要求学生先观察左边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再观察右边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
1.3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观察实验时,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思维参与观察活动,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度,提高学生对客体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实验观察不能只是被动的感官注视,而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透过现象探求本质。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学生在观察时应不断地思考下列问题:(1)试管口为什么要放棉花?(2)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不能一有气泡就马上收集?(4)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等等。通过这样积极思维活动的观察,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实验的装置特点、准确记录有关实验现象。在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分组对个人记录的实验现象及问题的解释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汇报情况,根据各组同学的互相补充,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一种气体有了初步了解。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实验活动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脑、手腕、手指、手臂协调配合进行的活动。从外表看,手是关键;从内部机制看,脑的活动起核心作用,仪器的选用、安装、试剂的取用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都离不开思维对操作的支配作用。实验操作技能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形成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要经历认知、模仿、整合的阶段。
2.1在学生认知阶段,教师要重视操作的说明和示范。
老师在新技能教学开始,要重视操作的说明和示范,要讲清该操作的名称,操作要点、操作顺序、及操作原理。例如在讲用倾倒法取用液体药品时,要把操作顺序从打开试剂瓶的瓶塞开始到最后盖回瓶塞、放回原处,整个过程要清楚演示给学生知道。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要点,如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紧挨、标签要向手心等等。在讲每个操作要点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操作原理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操作原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技能,矫正不规范的动作。
2.2在学生模仿阶段,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每个动作时都要符合规范要求。
学生在认知阶段头脑中形成的动作表象,要在模仿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的结果及其反馈得到检验、巩固。在教学中,在老师对新技能的讲解演示后,马上让学生模仿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在模仿阶段,一般对复杂的实验操作要分解训练,任何一个实验操作总可分为几个简单的操作,所以单项操作的掌握是整体操作的基础,单项操作未能准确掌握,那么整体操作就不能协调、准确进行。例如初三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这两个实验操作比较相似,都可分成几个单项操作:a.固液体药品的取用;b.仪器的连接;c.装置气密性的检查;d.加热(二氧化碳的制取不需加热,但要控制液体药品加入);e.收集气体(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这些操作可分散在平时的练习中,老师上演示实验时,学生桌面可摆些仪器,专门练习某个操作,或叫个别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让大家来评议操作是否正确,再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学生练习阶段,老师要不断巡查,及时反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一定要指出,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操作习惯。
2.3在学生整合阶段,教师要强调关键操作。
在模仿练习后,就要对学生进行整合训练。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将各项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连贯完成整个实验。综合练习,一般是集中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考核前三天,给学生定好项目,即把整个实验分成几个单项,每个项目的操作进行打分,考核时,叫学生按课室座位坐好,老师任意抽查每行一个学生到前排演示实验,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评定他们的成绩,对错误的操作及时指正,并重点强调关键操作步骤,然后让全班每个同学动手练习,老师再个别指导。由于学生有了单项操作的基础,比较容易把所有单项操作连成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学生在经历认知、模仿、整合三个阶段后,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3运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科学探究式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1)发现或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或假设;(3)制定研究计划与实验设计;(4)进行实验搜集证据;(5)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实验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较为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引导,逐步提高。
3.1在实验教学中,可适当把课本上已设计好的实验改由学生自己设计。
课本上安排有不少的实验,基本是已经设计好了实验步骤,直接让学生照方抓药。因此会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马上叫学生照做课本实验,而是可用实验探究的五个过程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例如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中,老师可利用上一个探究过《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的实验,把这个实验做过的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喷洒在用紫色石蕊染成的干燥小花上,紫色小花变成红色。老师提问为什么紫色小花变成红色?让学生猜想到底有哪些因素可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色?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可能因素:(1)可能是水使紫色小花变红色;(2)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小花变红色;(3)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紫色小花变红色。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许多学生能很快地设计出两个实验:向紫色小花喷水或把紫色小花放在盛有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学生通过做实验,根据现象得出只有二氧化碳或只有水都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色。那么只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紫色小花变红色。然后,老师继续提问到底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很难回答。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设计的实验,发现课本设计的实验中多了一项向紫色小花喷稀醋酸。学生按课本实验向紫色小花喷稀醋酸,发现紫色小花也变红色,老师在这时候可告诉学生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会变红色。通过引导,学生最终得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这节课老师创设了实验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去验证。比直接让学生照做课本实验会更有效。因为这个过程中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不但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2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中,学生总能从老师创设的情景,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中发现一些问题。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但老师不能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要大加赞赏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激励学生课外想办法去探究。例如学生在做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后,在洗涤仪器时,由于试管内还有剩余的高锰酸钾,有学生不小心弄脏了手以及衣物。学生用水冲洗手和衣物上的污渍,但怎么也洗不掉。我对他们说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进行擦拭,可以除去污渍。有学生带着好奇心用橙子或柠檬试着擦拭衣服上的污渍,果真褪色了。而且使用柠檬更容易褪色。那时学生刚学化学不久,觉得太神奇了。有两位学生兴致勃勃的跑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我告诉他们维生素C与高锰酸钾溶液能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时,学生突然问能否利用利用维生素C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来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维生素C含量?我当时鼓励这两位学生,叫他们以此为课题做个实验探究。后来他们经过多方查找资料,设计了比较几种常见不同的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的实验(实验1)。分别使用猕猴桃、柠檬、雪梨和橘子过滤后的果汁以及用一片维生素C片溶于水配成的0.1%维生素C溶液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反应。记录不同果汁、维生素C药片溶液让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所需的滴数。所需的滴数越少,说明维生素C含量越高。在查资料的时候,有资料说维生素C受热易分解,于是,引发他们设计比较加热后的果汁和常温下的果汁维生素C含量的实验(实验2)。分别使用过滤后等量的猕猴桃汁、橘子汁、0.1%维生素C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后三十秒,再分别滴入三支装有与实验1一样的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记录这三种加热后的液汁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滴数与实验1未加热的液汁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滴数进行对比。所需的滴数比实验1多,就可说明果汁加热后维生素C含量变低了。后来这两位学生把这个课题写成探究实验报告,参加了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获得一等奖。从这个例子看出,老师不要看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只要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有兴趣的,难易适中的,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会克服种种困难,想尽办法去探究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不要把实验看做只是获取化学知识的手段。要多想办法,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晓林:《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操作指导》,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由此可见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化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着轻视化学探究、死记实验现象、硬背实验结论的现象,这就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做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究。
一、利用化学实验,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从初二升入初三后,接触的第一节课是序言,如果把序言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势必大增,从而变“强制性”教学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我每年都很注意精心设计序言课,教学重点定在激发好奇心、激起兴趣上。如,事先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挂上黑板,然后模仿魔术师的手法,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欢迎你!”这时学生中荡起一片片涟漪,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又如教师手上沾上镁粉,模仿道士做法,在酒精灯上掠过时产生了“火树银花”的壮丽场景。在学生目瞪口呆时,我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魔术,也不是法术,而是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要知为什么会这样,就让我们一起来遨游化学王国吧!由此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精心打造化学课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卷入实验探究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传统的教学,注重口头讲解,对实际探究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从上到下都已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问题。由于课时紧张、对实验安全隐患的担忧,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急功近利的追求,往往逼迫教师教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化学反应等。让学生探究实验成为一句空话,导致有时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了口头实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句话从根本上揭示了人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心理追求。“我思故我在”,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手脑并用的实验探究,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正确认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一把,送一程,再放手”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课本演示实验,要积极做好,这些属于直观教学,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于有可能带来一定刺激或安全隐患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技术,动态展示化学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并用现代化的声光音像技术展示实验中光、雾、气等现象,如同军事演习时常常采用的电脑模拟或沙盘推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记录数据,形成解释,并获得答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要注重实验方法指点,帮助解决存在的难题或隐患
实验方法指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我在讲解过滤操作时,向学生提供了棉花、纱布、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浑浊的水等实验用品。让学生注意“谋定而后动”,先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并且效果最好;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分组实验,实验情况大致分为三类方法。第一类,将棉花放在漏斗里直接将水倒入,发现效果不佳。第二类,将纱布放在漏斗中再倒入浑浊的水,结果水稍微变得澄清。第三类,用到了滤纸,虽然操作方法不对,但仍然比上两种方法效果好。经过我的总结和分析,学生得出正确的过滤方法和注意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我发现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过程中收获颇丰,对过滤这个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注意现场指导,将相关注意点和有可能出现的后果明白透彻地告诉学生,本着爱护原则,教师要注意现场把关,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药物的加注,直到最后残渣的处理,教师要全程陪同,切实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隐患,为学生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完成保驾护航。
四、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探究中加强把握化学知识
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反应也就在身边。教师应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如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江湖卖艺的表演杂耍,“空瓶生烟”“清水变色”等;又如生活中见到过分白的馒头、银耳、粉丝,因为这些是用硫黄熏出来的;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学生想到醋也是酸,而装醋的容器是玻璃或塑料的,而不是金属。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不用金属制品装醋是为了避免醋酸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变质。由此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化学,学得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自然便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5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能力是多方面的,除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有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一、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我们把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外部的刺激,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叫观察.观察是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但正确的思维必须建立在深入周密的观察基础上.
一般说来,观察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力的差异.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可以从对各种现象的观察中提出许多问题,并加以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寓教于乐,必须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而做好演示实验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每个演示实验都要精心设计,细心安排.仪器要新颖,造型要美观,色彩要鲜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对于每个实验的关键部分,都要通过背景衬托,运用声光配合,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感知.同时,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层层设问,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使学生乐于观察.
三、加强学生实验,增加观察机会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周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极好机会,必须大力加强.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要经常开放.对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已做过的分组实验,学生均可借用仪器重做.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得到任课教师的同意后,也可以借用实验室的仪器来做.应经常布置实验作业和观察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然现象,如,晚上用天文望远镜看星星和月亮,眯着眼睛注视远处黑暗背景下的路灯以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此外,组织学生观看科教影片、科教录像,组织学生到发电厂、电机厂、电视机厂、制药厂、化工厂进行参观或生产见习.这些活动,对于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扩大学生的观察范畴、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还必须善于观察.怎样才能使学生善于观察呢?这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做到正确无误地观察事物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准确地观察事物才能反应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保证观察的客观性,要教育学生防止主观因素的渗入和出现错误的观察,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例如,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得出太阳绕地球运动就是错误观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要准确、客观,如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绝对不允许修改数据或凑数据.
2.必须坚持观察的全面性、系统性.客观事物往往是很复杂的.在观察到的各种事物中常常存在着假象,只有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关系、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观察,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才不会以偏概全,犯瞎子摸象的错误.例如,被达尔文誉为“举世无双的观察家”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以毕生精力对昆虫世界进行研究,终于写出十卷巨著《昆虫论》,揭示了昆虫世界的种种秘密.通过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3.观察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坚持观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自然现象复杂多样,变化无穷,因此,在观察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找出它们的普遍的本质特性.
总之,在观察中必须坚持准确性、客观性,做到全面性、系统性,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获得科学研究中的大量信息.但必须指出,观察只是一种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观察客观世界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对事物进行敏锐观察的同时还要进行缜密的思考.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大学化学 实验课堂 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在本科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水平,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的化学实验,能够使本科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性质,并对应用型化学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对化学反应现象能够产生自己的思考,并学会在思考中实现创新。因此,大学化学讲师与教授等要采取合适的实验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本科生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化学学科的专业型人才。
一、进行综合性的化学实验,培养操作与创新能力
本科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来进行,而在化学实验的课堂中进行综合性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实验限制与界限,还能够使化学实验蓬勃发展并拓宽其实验领域。无机、有机以及高分子等的合成将作为综合性化学实验的重点,并将分析与合成等进行综合,使基础性质的综合性化学实验得以完成。本科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性,即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与锻炼。这就要求本科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相关化学仪器的使用。
综合性的化学实验则需要学生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操作方式,综合的运用自身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化学实验并且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化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必须在化学实验中熟练并且掌握有关实验的操作技能,在综合性的基础化学有关实验中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例如最基本的洗涤、烘干、蒸馏、萃取、蒸发等等。综合性较强的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具体过程中有相关的思考,在对实验进行观察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创新,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
二、有机地结合基础与探索性实验,实现操作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任何化学实验都离不开仪器的操作与化学试剂的使用,因而化学实验的进行与具体的操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在本科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基础性与探索性结合的化学实验,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大大地提升化学实验操作的难度与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需要实现基础化学操作与最新化学动向的结合,其课题需要能够反映出当代的科技能力与水准,使学生在进行高难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锻炼与提高的同时能够对化学实验的现状有更多的思考。在进行有关化学实验时能够密切地掌握实验的最新目标与动向。
探索性的实验需要学生进行实验目的与方向的设计以及确定,其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实验具体过程和内容的确定,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案需要导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导师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纠正,使其操作能力能够有实质性的进步与提高。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并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思维的验证,使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其创新能力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基础性与探究性并存的化学实验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高。
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实验探索,提高操作与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得到培养与提高,而具体的实验操作与进行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鼓励。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索与独自解决有关的化学实验问题。所谓探索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必须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索与具体的实验问题解决才能够从根本上领悟化学实验的本质与特点,进而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实验的具体操作。
在创造性的化学实验中,教师要给出学生具体的实验题目与实验的要求,促使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文献的查阅进而确定具体的化学实验方式与方向。化学实验结果的测定与分析等过程都需要学生自主与独立进行,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实验仪器将有更好地掌握与操作技能的提高,同时其创新思维与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大学的化学实验要求与难度较高,学生必须通过自主的研究与实验的探索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化学操作能力以及有关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主的化学实验探索不仅能够提升操作能力,更能够培养其科研能力与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与学科必备的创新能力。
结语
高校的化学实验课堂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与培养上,使其能够真正地成为化学人才。本科生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基本化学知识与理论内容的掌握量,还能够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高校的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的化学领域培养与输送高专业性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崔名芳.大学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与实验课程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56-157.
[2]付荣.浅谈大学化学实验技能培养[J].科技文汇,2008(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