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内生影响因素;联立方程组;相依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2-0005-0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ndogenous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Efficiencies

SUN Xiu-feng, CHI Guo-tai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sample of 14 Chinese banks ranging from 1998 to 2007,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endogenous factors to banks’ efficiencies with simultaneous equations based on considering the cross-interference of cost efficiency,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conomy. It gives us a whole vision of how an endogenous factor makes impac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bank efficiency and works out the problem about analyzing some factors of different efficiencies simultaneously which redounds to find ou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the manager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idity of inside bank-resource, such as deposits and fixed assets;(2)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non-credit operations can make more positive effect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ie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3)the five factors of ratio of credits to deposits, the ratio of credits to total assets, the ratio of interest-expenditure to interest-income, non-performing ratio and assets of bank embranchment show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efficiencies;(4)the scale efficiency have remarkabl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ost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efficiency; endogenous influence factor; simultaneous equations;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1 引言

商业银行效率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和集中体现。针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焦点主要集中于开发有效的效率度量方法、评价银行效率状况和探明实践中的效率影响因素。从实践角度看,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明显大于前两者,其为银行业改善经营措施、调整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率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构成问题研究较为宽泛。其中,对银行资产规模影响问题研究历史最久,但结论并不统一。例如Berger实证指出美国银行业存在银行规模正向影响银行效率的特征[1],而Hermalin等则实证发现资产规模与银行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近期Fotios研究发现较高的资本总额、贷款频度都可增加银行效率[3]。其次,银行产权的影响研究也是一个焦点。1997年,Berger校验了同期的130篇文献,归纳出非发达国家内的外资银行效率好于本土银行,而在发达国家则相反的结论[4]。Havrylchyk[5]、Mamatzakis[6]等人也纷纷证明这一点结论。对此,Lensink et al用实证结果表明外界的政策、制度差异性同样会导致不同产权结构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7]。此外,关于银行财务特征和外界宏观约束等因素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结论还有很多。尽管国外此类研究得出了许多成果,但因各研究所用银行样本的国家环境、市场环境、监管制度等不同,导致其效率影响因素的构成分析结果难以统一,较难做国际间比较。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银行自身财务特征的分析上。已有研究对产权结构影响的判断意见较为统一。张健华[8]、陈敬学[9]等分别验证了国有产权制度显著影响中国银行业效率发展的观点。甘小丰实证分析了外资入股对改善城市商业银行税前利润效率的积极作用[10]。Berger则明确提出允许外资少量持股可有效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11]。在产权结构影响之外,资本充足程度、不良贷款比例、员工素质、激励机制、技术进步等内部因素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12~14]。此外,在对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内金融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等因素均被涉及[8,14]。尽管关于中国银行业的此类研究已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受样本量、效率计量指标和方法的差异等影响,各文献结论还存在较多不一致性。

此外,少量研究关注了银行不同类效率间的相互影响。例如Berger用实证揭示了银行规模效率与X效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1],杨大强和张爱武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5]。但此类研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所制定的银行战略常常会产生提升了一类效率却降低了另一类效率的顾此失彼现象。

总体来看,现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还存在着两方面不足亟待改进。一是忽视了一项因素可能对银行成本、技术、规模等多类效率同时存在影响的情况。二是对银行效率内生影响因素的分析少且不足。现有研究仅选择所有制类型、资产质量等几项内生因素分析,其实践意义较有限,而过多关注市场风险、监管体制等外生因素又很难从本质上提升商业银行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筛选出银行规模、资源配置等7方面共15项银行效率内生影响指标,依据联立方程组原理,在兼顾银行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1998~2007年间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效率内生影响因素,统筹考虑一种内生因素对银行不同类效率的影响关系,解决现有研究忽视单项影响因素可能对银行成本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多类效率同时存在影响的问题,并探求了中国商业银行业内部不同类效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 银行效率内生影响因素选择与假设

2.1 内生影响因素的选择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内生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结论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分析,筛选出以下几类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内生影响因素。

(1)银行资产规模因素

实验经验表明,银行资产规模是反映银行经营绩效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银行规模一般可用银行总资产、贷款额、存款总额等指标表示。但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此三项指标彼此间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均在0.98以上,且均通过了1%的统计检验。因而本文仅选用了银行总资产来表征银行规模。

(2)资源配置因素

资源配置关系到银行成本控制、产出能力优化、规模扩张等多项工作的实施效果,理应是影响银行效率变化的一类重要因素。本文选择存贷比、人均资产、贷款占比(银行贷款总额/银行总资产)、固定资产占比(银行固定资产原值/银行总资产)、费用收入比、分支机构资产量(银行总资产/银行分支机构总数)六项指标来反映银行的资源配置状况。

(3)银行创新性因素

银行创新是指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新业务开拓、新技术应用等过程获取新利润来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银行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而提升效率。银行创新性可使用非利息收入比重和技术进步率来体现。前者数值越大,说明银行的金融创新性越强,对传统业务的依赖越弱。后者反映了银行设备、交易手段等技术性提升的能力,此处按照国际研究惯例,选择使用时间更替的对数来表示[1],例如样本共覆盖3年,那么这三年的技术进步率就分别是ln1、ln2、ln3。

(4)稳定性因素

商业银行经营必须保证稳定性要求。《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上附属资本以后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小于8%。1998年以来,资本金情况已广受中国商业银行业的重视,但它是否已对银行经营构成了影响还是未知。因此本研究选择以资本充足率作为指标,考查银行经营稳定性是否对银行经营效率有所影响。

(5)盈利性因素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可直接反映银行资源利用有效程度。此处选择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税前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总资产)和利息支出收入比来代表此类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盈利性的基本特征之一。税前利润可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对社会和自身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其未来支付的税金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利息支出收入比可反映银行主营业务盈利的最终效果――净利息收入程度。

(6)资产质量因素

资产质量是反映银行风险水平以及测度成本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可反映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有效程度和抗风险性。诸多研究表明银行资产质量对银行效率具有影响。本处使用不良贷款率来考察资产质量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7)产权结构因素

现有研究均认为产权结构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均通过实证证明了这一点影响关系。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的深化,这种产权差异影响是否依然存在值得探查。因而此处按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惯例,使用虚拟变量“0/1”来代表“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期望通过实证结果揭示这一问题。

2.2 内生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关系假设

基于Berger等经典文献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经济学特征描述,本文对已选择的内生因素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做如表1所示的理论假设。在表1中,没有对各影响因素指标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具体关系做出假定,只假设它们间的影响关系存在。在关系假设中,有如下三点需要说明:

(1)在假定与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相关的影响因素时,放弃了人均资产和贷款占银行资产比重、税前资产收益率等三项因素。这种放弃的依据是这三个指标主要体现了银行资源配置中的规模效果、银行业务的合理性和经营的收益效果,与银行成本控制的关系不明显。

(2)在假定与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相关的影响因素时,放弃了人均资产、营业费用收入比率和分支结构资产量等三项因素。这种放弃的依据是人均资产和分支机构资产量反映了资产规模特征,不体现资源利用效果,而营业费用收入比率则体现了成本控制思想,不反映银行的产出能力。

(3)在假定与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相关的影响因素时,此处放弃了税前资产收益率、利息支出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等三项因素。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利息支出收入比在反映银行经营行为时效果较为突出,而在银行规模扩张影响方面反映较弱。税前资产收益率更适用于反映银行的收益能力而非成本控制情况。不良贷款率能反映银行贷款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损失程度,但难以体现银行整体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损失。

2.3 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假设

已有研究对银行规模效率、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从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看,规模扩张势必会产生更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银行对自身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控制效果直接决定了它规模扩张的有效性,同时银行可用资源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也会提升其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其产出效率增长。综上分析,本文假设银行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银行规模效率直接影响其成本效率。

(2)银行规模效率、成本效率对其技术效率构成直接影响。

3 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

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一种直观反映。相同的资源配置基础和共同的市场环境为此三类效率构建了一种隐性的关联关系。在此情况下,影响因素对银行效率的作用也必然会反映到全部三类效率的升降变化上。因此,在进行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时,应考虑到三类效率间的相互干扰,对此三类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联合分析。

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对银行成本、技术、规模等类微观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各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如(1)~(3)式所示。

(6)式所示的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可在兼顾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一种因素与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不同效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统筹考虑一种要素对不同银行效率的不同影响,可以解决银行效率分析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有助于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找到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途径。

4 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时期选择在1998~2007年10年间,涉及表2中的14家中国主要商业银行。2007年的广东发展银行因样本获取困难而舍弃,余下样本共139个。选择1998~2007年间的银行样本,主要是考虑到这段时间恰逢中国商业银行高速成长期,而且也避开了2008年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冲击。

4.3 银行效率类指标的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参数法计算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鉴于银行效率的参数法计算已较为成熟,此处就不再对其原理模型做具体解释。计算中,银行成本效率模型选用前沿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技术效率模型采用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规模效率模型选用平均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将表3所示的投入产出指标带入对应的银行效率模型,计算得到各银行样本的效率值,限于篇幅,仅给出统计描述,见表4。

4.4 影响关系模型回归分析

使用相依回归方法(SUR)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关系分析模型((6)式)进行联立求解。由于单一年度内中国商业银行样本有限,为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取了如王聪、张健华等学者相似的方式,将所有年度的银行样本作同一横截面分析。于是,全部139个样本被假设成彼此无关的银行样本,这满足了回归分析的样本数量需求。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模型回归效果简述

观察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两次回归的F值均在5%水平以上显著,这表明各方程的总体线形关系显著。同时,回归结果中,仅第一次回归中的成本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第二次回归中的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D.W检验值在1.8附近,存在微弱的一阶自相关性;其余四个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D.W检验值均约等于2,这表明此四个模型均无一阶自相关性。总体来看,联立方程组的回归结果基本符合统计检验要求。

5.2 内生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关系分析

由于本文仅是希望获得各因素对银行各类效率的影响关系,故而未对各内生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作进一步分析。仅依照回归系数的正负和统计检验显著性,得出如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各内生因素对银行各类效率的影响关系分析结论。

(1)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仅对其成本效率控制具有一定正向影响

表6第2行的数据显示,银行规模增长仅对银行成本效率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其他两类效率则作用微弱。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业近年来外在的规模增长、市场份额扩大等特征并未对其规模效率改善产生积极意义,且借助市场份额扩大促进产出效率提升的期望也没得到验证,相反其对银行规模增长中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应更为重视。

(2)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内部资产配置情况对其各类效率的影响关系较为明显

①表6第3行的回归数据显示,存贷比显著负向影响着各银行的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而对规模效率则展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目前各样本银行吸纳社会存款的效率高于其信贷业务,导致其存款资源利用率不足,这可能与入世以来中国各银行追求低不良贷款率的惜贷行为有关。大量存款资源冗余闲置易导致银行管理费用和成本上升,资产优化配置失调,从而影响了银行产出效率。

②表6第5行的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银行资产比重因素对银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目前增加贷款业务比重仍然有助于银行收入和利润的创造,但贷款业务增加所产生的边际成本费用对银行规模发展中的成本控制形成了一定阻碍。由此看,在保持贷款业务的创利前提下,适当降低贷款业务比重,开拓信托、担保等低边际成本的新兴业务,实现银行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的双扩张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③表6第8行的实证结果显示,银行分支机构资产拥有量对银行规模效率和成本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的资产拥有量还存在冗余问题,较多的资源集中在有限的分支结构内部无法得到利用,闲置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积累致使银行成本效率和规模效率效果降低。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商业银行业还存在增设分支机构、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等潜力。

④表6第6、7行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资产折旧、管理成本、人工费用等已显著消极影响了银行自身的收入和利润产出效率。这提醒银行管理者,应将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性和充分利用作为其投资建设的首要前提。

⑤此外,人均资产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关系在实证中并未得到验证(见表6第4行)。

(3)金融创新活动并未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效率改进产生积极影响

表6第9、10行的回归数据显示,非信贷业务凭借自身低成本的优势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边际成本,但这一特征并没有对银行整体成本和平均成本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未形成银行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技术进步率理应具备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但实证结果表明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仅有助于提升银行业产出效率和控制银行规模扩张中的边际成本,并未对银行整体成本控制产生更多的正面效果。

(4)银行稳定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各类效率之间影响关系均不显著

表6第20行的数据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业自身的资本充足情况并未对银行经营构成任何显著影响。以光大银行为例,2004、2005年所有者权益分别为-54.90亿和-29.95亿,在此状况下,该银行仍维持了较高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类似的中国商业银行个案还有很多。银行客户常常忽视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特征约束指标,普遍认可了中国各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此,中国各商业银行并未盲目乐观,它们均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稳定性指标。

(5)产权结构仅对银行成本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表6第13行的产权因素回归结果表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控制情况仍然好于国有银行,但在规模发展和产出效率方面,两者的差异已不再明显。国有银行的信贷等业务易受体制和地方行政干预,公益性投资数量相对较多,这些都加大了国有银行成本控制的难度。而股份制银行经营灵活的优势已受其近年来的快速扩张行为所影响。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的新兴业务开拓、资产质量严控等内部改革已见成效,从而缩小了与股份制银行在边际成本和产出效率方面的差距。最终使得产权结构差异在产出能力和规模发展中的影响逐渐消失。

(6)银行盈利能力的改变对其各类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表6第21、11、12行的回归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创造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对其成本控制和产出均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再次反映出银行存款冗余致使银行产出不足,进而阻碍银行盈利和成本控制的问题。

(7)资产质量改善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效率情况具有重要而显著的影响

表6第22行回归数据明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产出效率和成本效率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这一点与国内现有同类研究的结果相同。

5.3 中国商业银行各类效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表6第18行的D.W检验值表明,在第一次回归中,各方程均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而表6第27行的D.W检验值表明,在第二次回归中,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程D.W值仅为1.709,难以确定该方程的自相关性,所以该技术效率模型中的变量显著性检验无法保证正确。

由上可知,在分析银行效率相互影响关系时,应以第一次回归的实证结果为依据。于是,由表6第14、15行数据可知: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效率对其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1998~2007年间,在考虑其他内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情况对银行成本控制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银行产出技术效率的提升。这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业已注重了规模扩张中的内部成本控制,实现了投入代价的最小化,同时通过规模扩张产生的市场占有优势促进了产出效果的最大化,即技术效率的提升。

此外,由于第一次回归中的成本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统计不显著,第二次回归中的技术效率分析模型无法确定自相关性,所以综合来看,成本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假设不成立。这也许与本文的技术效率选择了单一产出指标有关,但在本文的假设条件下,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成立的。

6 结论

本文以1998~2007年间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组的思想,建立了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内生影响因素联立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4点主要结论:

(1)在考虑不同效率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下,联立分析内生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关系。这样可统筹考虑一种内生要素对不同类银行效率的交叉影响,可以解决银行效率分析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有助于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找到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途径。

(2)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发展情况和资源配置情况值得关注。实证结果表明,现存的存款利用不足、分支结构资源占用过多、信贷业务比重过高、营业费用收入配比不合理等问题均对中国银行业追求规模发展的战略构成了显著阻碍。因而,在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业务边际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合理化等工作对改进银行效率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

(3)中国商业银行增加非信贷业务比重对其改善自身经营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传统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受到其成本费用的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其开拓中间业务等新型业务市场的策略,通过低成本业务比例的增长,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从而提升经营效率。

(4)银行的规模效率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成本效率与技术效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

参 考 文 献:

[1]Berger A N, Hancock D, Humphrey D B. Bank efficiency derived from the profit func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17(1): 317-347.

[2]Hermalin B E, Wallace N E. The determinants of efficiency and solvency in savings and loan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25(3): 361-381.

[3]Fotios P. Estimating th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Greek commercial banks: the impact of credit risk,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and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08, 22(3): 301-318.

[4]Berger A N, Mester L J. Inside the black box: 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7, 21(7): 895-947.

[5]Havrylchyk O. Efficiency of the polish banking industry: foreign versus domestic bank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7): 1975-1996.

[6]Mamatzakis E, Staikouras C, Koutsomanoli-Filippaki A. Bank efficiency in the new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is there converg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08,

17(5): 1156-1172.

[7]Lensink R, Meesters A, Naaborg I. Bank efficiency and foreign ownership: do good institutions matter[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8, 32(5): 834-844.

[8]张建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3):11-25.

[9]陈敬学,别双枝.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及建议[J].金融论坛,2004,(10):46-51.

[10]甘小丰.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3):12-15.

[11]Berger A N, Hasan I, Zhou M. Bank ownership and efficiency in China: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9, 33(1): 113-130.

[12]迟国泰,孙秀峰,芦丹.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40(6):104-114.

[13]王聪,邹朋飞.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