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探索;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化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体系中化学实验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利于提升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们更加巩固现有化学知识,提高新知识的学习迁移能力。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化学实验内容,教师一定要在化学课堂中挖掘大量实验教学空间,充分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使其养成实验、实践、探索、学习的良好流线式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利用实验教学将化学理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串联起来,才能使得化学课堂具备整体教学性。但是,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是化学教师们面临的教学难题,本文将结合化学实验的本质、特征以及模式探索来探讨如何采取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一)口述型实验,缺乏实践空间
在传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化学实验教学不重视,严重削减化学实验课时,使得初中化学实验课堂变为理论性课堂,学生们总是在枯燥的化学理论中去参悟化学的魅力,体验化学的美好。教师们在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上往往口述实验,将教材中的实验理论、实验思路、实验步骤等等环节以口述的教学形式进行知识讲授。同时,为了应试教育模式对化学实验课程知识点的考察要求,教师便让学生们对既定化学实验理论死记硬背,严重削弱了学生们的实验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初中生在化学学习初始阶段便缺少实验动手操作训练,其对化学实验也仅仅局限于感性上的认知,造成其以后的化学学习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实验障碍。
(二)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模糊
化学实验教师必须认清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从实验本质出发将实验教育的教学功能最大化。有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把学生们分成多个实验小组,有的小组能够较好地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达成既定实验目标,而有的小组不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动手实践能够较差,教师们往往对表现较好地实验小组给予充分鼓励,使得实验课堂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整体的实验层次被完全切割。化学教师必须从具体的实验内容出发,根据具体的学生学习实验状态来确定教学目标,让事宜按课堂更具人性化。
二、化学实验课堂的实践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实验观念,立足实验基础
如今,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结果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们要及时的改革自身实验观念,让化学实验课堂能够按照崭新的教学思路和全新的教学方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验基础应当被教师们视作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开端,因此改革结果实验观念必须从端正实验基础态度开始,并从基本的实验技能教学改革出发,提升实验课堂实践整体改革层次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完全摒弃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了深化实验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我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带领学生们纷纷亲自动手从物质的本源观察出发,让其深刻观察物质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在实验课堂中潜移默化,懂得本次实验课堂的根本目的。
(二)明确实验课堂目标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节奏陷入传统模式新型改革模式的过渡环境中,不仅教师们的实验教学目标越来越模糊,学生们在课堂上也难以针对知识点的难度层次性原t合适的学习方法。为解决这样的教学缺陷,教师们必须带头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模范作用,让学生们在正确清晰的化学实验体系中发挥自己的实验能力。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教师们要在每一节实验课堂前研究如何优化实验课堂结构,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轻松地进行实验,自由发挥自己的实验思维与操作创新精神。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灵活制定了实验课堂教学方案,将整节课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操作流程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二是氧气制取的实验理论学习,三是实验的具体实践操作。学生们在具有规划性的实验课堂中能够更加明白实验重点在哪,如何有效掌握这些实验重点。
总结:
化学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基础与来源,作为化学教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养成动手实验、探究化学理论的学习习惯。但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与改革措施的实践性一直饱受质疑,教师们的实验教学态度不端,严重限制了化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化学学科发展的实际动态,从自身做起,投身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2
一、化学复习策略
1.扎实打好基础。要对初中化学最核心的知识,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和基本实验操作牢固掌握。复习和练习均不要偏离基础知识;哪一部分掌握得不好,一定要花力气把这部分的缺陷补上。任何检测都是以这些知识为重点的。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国家和省的考试中心要求:无论是否用新教材,教学和检测都要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所以,要以化学视角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近年各省市的中考关于这方面的题型很多,可适当选取一些练习,形成这种习惯和能力。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和题量。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题的难度总的趋势是下降。所以,平常练习以基础题为主,辅以中档题,即使选有个别难题,也只要求少数成绩好的优等生练习,且不宜太多。练习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量太大使学生疲于奔命,没有看书复习、思考总结、回顾记忆的时间,反而易形成成思维定势。
4.注意小结记忆和答题的技巧。对比小结、记忆知识讲究技巧会事半功倍,答题讲究技巧可以少出错。如性质、概念、基本操作多作横向对比小结。又如答题时注意:“窜题慢、勾出关键词,落笔快、书写要规范,遇到全不会、跳过向后看”;“慎做会、求全对,细推中档题、一分不浪费,估计全不会”等。
二、转变复习观念
1.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体系,领会《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帐,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要按照整个教学的部署,以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复习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应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学懂。再次,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
3.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的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们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其二,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其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外,还要使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三、化学复习要采用好的方法
1.做好统筹安排。制订复习计划,一是做好时间的统筹安排。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一开始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或像踩西瓜皮那样踩到哪里滑到哪里。一般情况下,在初三上学期新课基本上已结束,到了初三下学期,就开始转入全面复习,大体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课本,抓章节过关;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分类划片复习,也就是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能力。二是合理使用好资料。对学生的复习资料要精心选择,合理使用,达到最佳效果,对每一轮的复习,精心选择配套资料和练习,侧重对重点、难点及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是最难上的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面多花时间,多下工夫,力争向课堂要质量。
2.注重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实验复习中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牢牢树立安全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要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3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顺利引导学生有效融入知识讲授、课堂活动、演示实验、综合实践等各个环节,并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养成学以致用的学科素质,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与初中化学教学相比,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法明显不同,并且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体现出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与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教师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优化。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新生面对高中化学更为系统深入的知识理论,学习难度明显提升,相当部分学生的化学成绩有较大滑坡,甚至不乏中考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进入学习状态相对迟钝,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不扎实,对高中化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学的不健康心理;有些学生听课不得法,不善于汲取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中习惯于依赖老师讲解,缺乏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
2.教师组织教学的因素。
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重视衔接教学的良好意识,疏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对学生学得怎么样、还存在有哪些问题等漠不关心,教学情态不积极;经常忽视了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师生之间良好和谐的情感关系尚未建立;还有教师教学方法欠妥,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不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不善于从学生学习心理、学科素质等角度深入探讨产生学习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变化,无法给学生指明有益的学习方法,推广好的学习方法,更无法有效引领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的分析、整理、反思,不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3.高中化学课程的因素。
与初中化学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知识、能力等要求提高了,致使不少学生感觉高一化学课程难度加大,学习内容多,理解较为困难,习题难做。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未充分认识到分类思想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无法将初高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化学课程学习衔接上产生一定困难。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及应用
1.“研一研”课程教材,“理一理”知识关联。
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首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的异同点,特别要明确高中化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特点。如,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相对形象易懂,学习训练以形象思维训练为主,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化学概念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做好一些简易的演示实验,并经常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而高中化学教材容量更大,知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难度明显加大,更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更多要求在掌握实验原理和目的的基础上学会设计实验,提升学习思维能力,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先通盘把握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的差异性,增强衔接教学的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实现学习过渡、学好化学。
做好教学衔接,理一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密切关联非常有必要。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衔接上出现的问题应归于学生自身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造成的,而没有虚心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也不愿多花一些课时做一做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点拨,而是直接生硬地进入高中新课教学。实际上,初高中化学的很多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如,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生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得氧、失氧的变化,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积极从认识化学特征的变化,进而把握其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化合价升降”的认识步入“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的探究;初中化学中涉及“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而高中则从“钠与水、铝与强碱溶液也会生成氢气”、“金属与强氧化性酸溶液反应一般无氢气生成”等视角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等等。可见,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开展教学衔接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积极把握初高中学段化学知识的有机联系,从差异性中寻求共同点,善于在初中化学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高中新课,则更有利于学生在温故中知新,更好地激励学生探究新问题。
2.“探一探”教学方法,“引一引”学习方法。
在教学方法指导上,教师除了应重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坚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课堂学习活动,强化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引导学生会学、愿学、乐学的重要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首先,引导学生改变初中学段单纯的“记忆、重现、模仿”的学习方法,学会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高中“卤族元素”时,就可以利用初中已学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氯元素,掌握其原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广到整个卤族元素的学习。在此,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进一步总结其中具有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遵循一般到个别的认知规律中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同类化学物质的性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是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找寻学习方法的充分体现。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借用初中学段绘制“知识树”的方法,积极按照“点、线、面”认知次序建立模块、章、课、节的知识结构,以清晰的导图引导思维,在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指引下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在化学实验中掌握学习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堂活动,也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已有的实验基础出发,积极参与活动,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分析化学实验变化,总结实验结果,从而促进学生在感受、体验、应用化学知识的同时深化学习认知,找到学以致用的方法。所以,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必要学习能力的现实需要。
3.“创一创”教学手段,“练一练”学习心理。
教师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富有趣味的场景中学会学习,也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化学衔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和分层性的计算训练活动,利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实物教具、直观的演示实验、生动的教学微视频等有效手段,巧妙地将密切关联的初中化学知识要点融入高中化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迁移、步入更为系统的高中化学学习。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进入高中学段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学情,精心设计、选择、利用多媒体课件,并灵活地把初中化学易于遗漏混淆的关键知识点渗透在高中化学新课讲授中,带领他们在感受多样便捷的多媒体教学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掌握新知。又如,教师可以借助现时代新型的教学媒体――微视频资源,用来作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有力工具。如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涉及粗盐的提纯,教师就可以整合初中化学所学的溶解、过滤、蒸发等知识,设计制作成2-3分钟的教学微视频,通过简短的视频展播,让学生重温以往实验的操作过程,达到温故知新,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势开展实验方案设计,如何有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杂质,深化了学生探知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新课改后,科学探究成为了贯穿各科新课程的主线。化学实验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受到初中化学教师的普遍重视。对于如何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实验与化学学习有机融合,不少教师在观念和理论角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在教学实践上较少,甚至空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实践。
一、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讲实验、看视频、习题练实验的教学方式,把实验有机融合于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充分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笔者自己编排和补充实验(以学生生活实际接触的物质为主),改变实验形式(如“小魔术实验”),穿插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优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
首先,在学生升入九年级前的暑假,笔者开办“化学实验夏令营”,进行了量筒的使用、给试管内液体加热、仪器的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组装固体加热型装置、制作过滤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等基本实验操作和一些简单的实验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笔者开设“化学实验冬令营”,完成NaOH溶液和盐酸的中和反应、测定常见溶液的pH值、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以碳酸钠的性质探究酸的性质等探究性实验,为下学期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笔者将“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清水变牛奶”等趣味实验引入新课,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都尽量融入实验中,甚至习题课、复习课也由实验来突破。在加强课堂实验的同时,开放学校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组成化学实验课外活动小组,在第二课堂选做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
具体到化学实验的实施,实验前,笔者先让学生预习,使其在预习中了解实验目的、内容、原理、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标注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然后,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分析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最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小结,得出结论。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以及发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质疑,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或单独找教师询问,找出原因,反复实验,并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纠正。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醒自己:学生能做的实验,决不与学生抢着做;做好总结,解决疑难,纠正学生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变得有序、有效;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选做实验,应在学校课余时间的第二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实验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注重学生个人的亲身实践,让他们直接体验和感受到动手和动脑的乐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独立了学生的独立性、最大限度的学习自主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次,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挑战,善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热情,启迪了创新意识,使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亲自获取事实和证据,掌握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的艰辛和失败的痛苦,提高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创新的毅力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再次,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力,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低成本进行实验活动,使科学探究和化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智慧教育;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057-04
初中化学学科智慧教育内涵及要求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验类探究学科,强调基于问题的认识活动,学生寻求信息和理解事物的一般过程具有过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可如今,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化学知识概念、公式的传授和记忆,很少精心设计认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与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只知道运用原理概念做题,缺乏情境问题分析能力,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变成了机械的知识“接收器”。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让初中化学教育“智慧”起来,我们需要对初中化学课堂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不能一味地注重分数,要更多关注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要以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但又要与学科知识点有本质区别,即需要长时间、过程性、实践性的训练,教师要花费时间去设计认识活动和方法,准备探究实验,培养化学思维。最后,在智慧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学习。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初中化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则需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有效支撑。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等都是新兴的资源工具,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在电子书包和微视频环境下促成的智慧教育教学。
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拥有丰富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电子书包能够提供答疑检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进程,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它所提供的协作交流功能能够真正满足学生讨论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交流协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效率。
微课以视频化的形式传递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本案例中,教师在课前将二氧化碳制取的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独立观看视频,激发其自主探究思考,并完成课前新知预习。
案例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对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学生能够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他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新版教材内容标准中规定必须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的基本化学实验之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今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供了有力保证。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一定的“气体的制备与收集”的实践经验。初步掌握了“根据药品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本节课应注重知识的梳理与整合,为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指明方向。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依据;能设计并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逐步分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及实验装置,培养创新的意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的复习,初步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过程的体验、反思,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确定及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探究。
5.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功能模拟不同物质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及反应原理;再现学习过的实验过程;模拟演示实验过程中错误操作带来的不良后果,直观再现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温习氧气制取时的注意事项;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提供多种实验器材,学生可根据实验方案灵活设计并组装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整合点:不易理解、微观现象无法展现;实验现象观察困难,实验步骤不易规范;课时影响,无法或没有必要重新再做氧气实验室制取实验;部分学校受实验条件影响,难以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套齐全的实验器材。
6.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教学环境
在多媒体教室借助网络,利用平台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8.教学过程
课前:
①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将生石灰刷墙的相关视频放到电子书包平台上,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生石灰刷完墙会变白变硬”。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入新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灭火器入手,使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
②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将判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的视频放到电子书包平台上,温故思新,讲授新知。
整合点:课时影响,无法或没有必要重新做氧气实验室制取实验;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整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电子书包中氧气制取的虚拟实验动画,回顾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反应物的确定、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方法等步骤,使学生初步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而进行本实验的探究活动。
课上:
①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解释生石灰刷完墙会变白变硬的原因,并设疑。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能生成二氧化碳?你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反应吗?
生:C+O2点燃CO2
Na2CO3+2HCl=2NaCl+H2O+ CO2
CaCO3+2HCl=CaCl2+H2O+ CO2
CaCO3高温CaO+CO2
CuO+C高温2Cu+CO2
教师点拨: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即反应物为固液常温混合。
设疑:在实验室中应如何安全方便地制取二氧化碳呢?能否用碳酸钠粉末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呢?能否用稀硫酸或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呢?
②模拟实验。利用化学平台演示虚拟实验,四组对比(如图1)。
学生观察对比四个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试管Ⅰ产生气泡速率很快;试管Ⅱ产生气泡速率适中;试管Ⅲ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微弱并渐止;试管Ⅳ有白雾现象。
整合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但当学生接触到其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该实验对反应药品的探究在常规实验下存在做不好、做不了、现象不明显等问题。而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平台演示虚拟实验的功能,将不能做的实验模拟出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到浓硫酸不能作为反应物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在选择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时应注意的事项,从而树立其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③学生讨论。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制得的气体是否较纯?反应条件是否容易满足?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并论述原由。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通过电子书包讨论区发散思维、实时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④实验装置的确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选择实验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氧气的检验方法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列出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图2),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如右上表)。
最后教师总结,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所以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设计意图: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使学生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
⑤牛刀小试。学生可在实验器材中选择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放入“器材购物车”中(如图3),组装好后汇报交流。
整合点:利用电子书包中信息化构建工具软件,对装置进行反复比较,构建出实验装置的几种可能,如有操作不当可保护学生安全,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在营造讨论的气氛的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突破性想法要及时鼓励,同时还要把握好探究的度,既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置之不理,又不能操之过甚偏离了主题。引进日用品做化学仪器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⑥反馈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4装置回答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有关问题:
题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试管;b长颈漏斗;c集气瓶。
题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用A、D装置可制取并收集氧气;选用B、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氢气。
题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装置是D,选用该收集装置的理由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题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选择上述药品的理由是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题5:汽车尾气中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接近),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C。
整合点:电子书包对学生答题进行统计,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互动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观念;创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条件差的一些学校,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且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是极不妥当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人的实际思维过程相悖的,它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发展,而只能使人的头脑成为仓库。而且这种情形与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新课标在教育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列出来,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只重结果,也不只是进行单一智力的培养。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1.确立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拓宽实验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在情感领域和能力、方法领域的培养。实际上,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侧重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的体验、体会、感受、经历。也就是说,应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下的“机器人”。
3.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可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学生只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少数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初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上述的实验教学观念外,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实验习惯。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溢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