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1
一、一起收集实验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实验课是需要很多实验材料的,即使实验室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的材料,但是有r候还是不能够保障实验的需求。这样的话,为了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老师就需要学生收集一些与实验有关的材料。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前,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将一些下次做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列成一个清单之后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下次实验所需材料的同时亲自收集材料,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下节课所需要做的实验。当然,也有一些教学材料是学生没办法收集到的,这样就需要老师亲自去收集这些教学材料。
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科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土壤里面有什么”。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每个人去收集一些新鲜的土壤,并且在土壤里面还要包含一些人们能够看见的植物以及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壤里面的成分。除此之外,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进行《电磁铁》这一实验内容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们自己去动手制作一些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在讲解电磁铁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传授如何去制作一个电磁铁,并提供一些制作电磁铁的材料,比如导线、电池、大头针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制作。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制作电磁铁的话,这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兴趣。
二、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情境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这个学习环境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新事物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及更高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是相当重要的。在利用创设悬念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并且根据授课的学科特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小学实验时,有一个关于“金鱼”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金鱼的形态以及运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去仔细地观察自己家鱼缸里面的金鱼,或者去卖鱼的店铺里面观察金鱼的形态以及运动,并且让学生记录自己所观察的结果。在老师对金鱼进行详细的讲解时,学生可以发表一些自己通过仔细观察金鱼之后得到的看法,然后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看法进行点评,最后老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并且让学生多加观察身边的任何事物,这样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2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操作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1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自然和地理、生物和实验等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操作中得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良性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考虑实验的操作性,利用可操作的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二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程序,保证实验准确无误,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标准。
一、提高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小学时期,学生处于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对于深奥困难的科学实验理解能力较低,但是有很多操作性强、便利、容易理解、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科学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少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就能预先估计实验结果。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联系各方面教育因素,设计整合教学实验,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设计符合生活场景的真实实验情境,增强可操作性
教师要想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绝大部分精力都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如果小学科学教师讲述的一些知识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了解过的,没有丝毫积累和经验的,那么科学的学科教学将会困难重重,更别提开展实验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挖掘现实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切身体会,设计真实的实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顺利克服困难,完成实验过程,获得升华版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聚集太阳光使纸燃烧的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举出一些生活中自燃的物品或者现象,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辨析其原因,之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及时把所得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一些自燃现象的发生呢?这里实际上又会涉及到燃烧的条件等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在家长的配合、帮助下,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或预防办法。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实验内容,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步骤,便于学生及时操作,顺利完成,成功总结发现科学原理。
(二)教师组织互动的科学实验,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实验过程,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热情是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会受到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组织互动的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激励,促进思维活跃,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一般来说,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验,学生单独探索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相比,自然后者的操作性会更强。因此,提高实验的操作性,除了需要在实验的内容和建构方面进行有效筛选,还需要涉及活跃的、积极的实验过程。通过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快速找到实验方法和技巧,获得实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到难度较大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小组合作预习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先启发小组相互进行讲解,内部初步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改进实验计划。教师予以评价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极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要做到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实验精神。这对其今后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价值追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中最活生生的示范者,是学生行为和态度的直接学习榜样。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样在给学生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结合生活实践,多开展示范性实验。比如,周末参观科学实验、利用假期普及实验知识等。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也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实验,在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和步骤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3
关键词:生活;实验;资源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往往容易被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探究活动所吸引。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就是科学实验。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根据当时的教学条件,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践行这一主张。我们身边很多资源都可以用于实验,如我们的身体,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等。我们应善于从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带领学生找寻科学实验的方法,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作为科学教师,笔者走进生活,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科学实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身体资源,感受科学的神奇
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本能的热爱与探究的欲望。利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动作。”用人体做实验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方法。如:在学习反射类型时,让学生膝盖弯曲,自由下垂,用手轻快地敲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就会急速地跳起来,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非条件反射;吃过酸梅,了解酸梅的味道,当有人提及酸梅,便分泌唾液,则是条件反射。再如:我们可以用双手相互摩擦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双手摩擦,通过增大两手之间的压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也有的学生在手上擦上洗手液,继续摩擦,体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二、利用虫草木石,认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大自然以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于我们面前,利用大自然的石头、木块、植物、动物等物质做实验,更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利用极不规则的石头做实验。让学生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把小石块放入其中,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小石块的体积就是(V2-V1)。这个实验让学生很受鼓舞。笔者又问:该如何测量木头的体积呢?有的学生说,用绳子把两者串起来,木头就会“下沉”。简单的小实验,就地取材,连我们身边不值一提的小石块、小木片都成了实验的主角,科学的魅力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正所谓“科学就在身边”。
又如用水草、螺蛳、小虾、小鱼、小沙粒等自制生态球。在透明的球形容器内倒入约三分之二容积的经过静置的自来水,加入砂子少量(积在底部约1cm厚),然后放入2只小螺蛳,3~5条小虾,3~5条小鱼,水草数根,加塞塞紧。然后将瓶倒置,搁在架子上。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定时观察生态球内的变化。
还有利用凤仙花、牵牛花等颜色鲜艳的花朵做酸碱指示剂,利用银边天竺葵做“探究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等。学生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科学实验教学,拉近了科学和自然的距离。
三、利用生活物品,理解科学原理
1.巧用食材、食品。利用鸡蛋、面粉、马铃薯、西红柿、冰棍等食材、食品可以做很多实验。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在清水中加入食盐,用玻璃棒小心地搅拌,让食盐迅速地溶解,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是沉入杯底还是浮在水面上?若鸡蛋下沉,继续向其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通过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学生深切了解到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导致它的浮力发生了变化。实验延伸:如果将杯内的水换成适量的白醋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生活中继续实验。
又如用橘子制作水果电池,找一个新鲜的橘子,揉一揉,让它的汁水多一些,但橘皮不至于破裂,然后找一个小铜片和小铝片插入其中,用导线将会发光的二极管和铜片、铝片连接好。简单的水果电池就完成了,此外也可以用西红柿、柠檬等其他水果做水果电池。小实验,却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借用文体用品。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上可以“玩”。顺应学生爱玩的心理,笔者借用文体课的乐器、乒乓球、羽毛球拍等做实验,能消除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畏难情绪。例如,用乒乓球演示空气流速和大气压的关系;用乒乓球和音叉组合,演示微小的形变;把瘪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使之恢复原状,证明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还可以用乒乓球探究浮力的大小,等等。其他如气球,可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作有毒气体的吸收装置;羽毛球拍可以演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4
一、注重主体性,让学生动手又动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注重实验教学的主体性,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而科学实验正是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来学习科学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观察者,主体地位难于体现,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实现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实验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创设良好氛围,尽可能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真”做实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动手实验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验,他们就会动脑思考;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一直在动手实验的学生动手能力一定不断增强,他们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课堂实验。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我们能够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绝不用演示实验来替代。例如,在“电路探秘”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将几乎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为学生动手的随堂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探索、感悟、理解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了,感受也就更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科学实践能力也就更强了。
二、注重体验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有些学生认为科学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如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的知识,设计一些体验性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尽可能动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体会实验过程,在活动中积累个性化的“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体验性实验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和科学知识的建构,并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建构起来的知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的过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人完全无法替代。注重实验过程的体验,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交流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能力。
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初中科学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在“力的存在”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体验、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形成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受“力”的存在,建构“力”的概念。为此,我们首先安排学生体验力的存在的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以感受“力”的作用:(1)用两个手指夹住小车,并尽可能抬高手臂;(2)用手提凳子,使凳子离地;(3)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4)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实验后先让学生说说感觉,并在学生的这种“酸痛的”感觉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力的概念,必然使学生对力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注重探究性,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注重探究性,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证据、作出解释和评价、讨论交流的各种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就必须使学生真正做到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让实验尽显科学探究本质。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应尽可能把适合探索研究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追寻科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同时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
在“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先提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对猜测进行检验,这样的安排指向性太明确,缺乏探究性,容易让学生在实验前就对实验结果产生预想,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个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前教师先创设情景,如喝感冒冲剂时杯底总有残留,那么如何使药物能够更多的溶解?由学生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所提供的器材(蔗糖、食盐、酒精灯等)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蔗糖溶液加热后底部残留的蔗糖能全部溶解,而食盐溶液底部残留的食盐几乎不再溶解。这样的探究实验,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设计性,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激活
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就需要教师不局限于教材上实验的安排,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即使是验证性的实验,也应增加实验的设计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因素,又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主动地进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实验的设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材料开展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注重实验的设计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教学时,我们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们把该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叶片一半要遮光,另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检验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待实验结束时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注重自主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关注实验的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较好地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统一,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为学生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这说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注重自主性的实验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两组同学组合成一大组,他们将两块U形磁铁合并到一起,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性强弱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将U形磁铁的同名合在一起时磁性增强,感应电流也增大。当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学生碰到一个问题:这两只线圈是串联还是并联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两只线圈是串联连接切割磁场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意外的收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探究科学的习惯得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注重生成性,让学生尽展聪明才智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动态生成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活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在做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提出独特的操作步骤、得到意外的结果等都是课堂生成性的具体表现,处处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激活思维,迸发出富有个性的思维火花,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成而变得精彩。
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课上,电动机装配成功后,教室内都是电动机旋转的声音,学生很开心。此时,有个学生从位置上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电动机在不转的时候是很烫的,而转起来就不怎么烫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显然不属于本实验要研究的范围,但这是一个生成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对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的一个问题: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电动机在正常运行时,不是纯电阻电路,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不转动时,跟纯电阻一样,把全部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了。在教学中,能感受到学生的闪光之处,真的让我们感到欣慰。细节铸就一个人的品质。
七、注重开放性,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科学实验教学也是开放的。科学现象随处可见,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在教室或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活动。科学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把“实验”带回家,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或者把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处处感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增强学习兴趣。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可以突破课堂实验在时间、空间、内容、器材上的限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课外实验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评价 正确化 合理化 全面化 多样化
为了衡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小学生实验素质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实验教学评价。而现在的许多小学,实验教学评价尚未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是,在科学考核中,让学生死记一些实验现象或步骤,缺乏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这种现象的存在,很难与科学新课程实验教学评价理念相适应。而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呢?下面谈谈我的探索与体会:
评价理念正确化
树立一种正确的评价理念,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评价中,不但要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更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乐于发展。
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中,评价思想不端正,重理论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有些教师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无计划、无目标、缺乏系统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包办太多,学生最多只是机械的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评价理念,才能引导实验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验评价的功能上,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在实验评价的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知识的评价向重视小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评价转变,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从处于被动评价的客体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二、评价目标合理化
要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首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实验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并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小学实验教学目标应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具体如下:
1.认知目标
对于学生科学实验知识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要有最基本的科学实验知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识别、筛选新知,对于实验基础知识的评价要从学生实验探索的情境过程中去评价。
2.技能目标
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应按其性质和特点,灵活机动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能简单地选择仪器,知道实验步骤;能根据教师演示或实验要求,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会观察实验过程、能记录数据、探索结论;实验完成后,能对实验器材进行整理复原等。在评价中,要科学合理地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采取的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进步,并进行综合比较,最后得出总的评价结论。
3.情感目标
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其情感方面的情况。对于学生实验态度的评价,可根据学生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分别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评价内容全面化
小学科学实验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包括对科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实验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
以往的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以检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水平为主,所以评价内容往往局限于科学知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其它方面很少涉及。
而在科学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趋势下,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应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方面。
四、评价方法多样化
对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演示实验 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实验对建立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科学知识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初中科学教师,我一直对演示实验进行着改革与完善,以期提高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中经历了大量实验教学实践,现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师生沟通,注意实验注解
一些初中学校的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改进。演示实验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只在公开课上做做,平时上课能不做就不做。甚至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沉默式的演示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讲台下观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演示者,而学生只是合格的旁观者。双方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交流,导致整个科学演示实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只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难以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长此以往,又将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付之东流,一套套昂贵的、齐备的设备将尘封于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在今后的科学演示实验过程中,科学教师应积极地改变传统演示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革新,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1.加强师生沟通。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2.注意实验的注解。初中生对很多科学中的知识还很难进行有效掌握,对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与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感。因此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时应注重演示实验的注解工作,针对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实验药品选取、实验流程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充分地对科学实验产生认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充分利用反面教材,加深学生知识认知
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进行正确的科学演示实验,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产生正确的认识。但是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不少教育学家认为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反面教材的运用。就初中科学的科学演示实验而言,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适当进行错误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结果、实验流程提前告诉学生,并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有意进行错误的实验,造成实验的失败。针对实验的失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找出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熔化和凝固”课中海波的熔化实验时,请了几名同学上讲台分别计时与读数,以及观察海波的状态,每过1分钟读一次,从40℃开始读数,另一位同学做好记录,如下表1所示,在实验第2分钟时,海波就开始熔化,而这些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这个实验应该是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宣布实验失败,而是在实验结束后,播放了一个成功的海波熔化实验的视频,要求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与视频中的数据(表2)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表1
表2
在视频的解说中,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海波熔化时温度一直在升高呢?要求学生寻找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搅拌,海波受热不均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海波吸热太快,有的说是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试管壁接触了,温度计测得的不是海波的温度;而是试管壁的温度。有的同学说是在装入海波前,试管内有残留的海波,等等,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按照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重新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该节课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实验也有它的教育教学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2.重视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教师不仅要通过错误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本身产生认识,同时通过错误的实验,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实验严谨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三、改变传统实验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现在我国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应提高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视,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1.进行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探究性思考。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原理等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好准备。2.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应避免直接向学生介绍科学实验的结果,而应积极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实验过程中的一切进行观察与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寻实验的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可以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减负增效已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减负增效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学生会不会观察——看实验的效率,学生会不会实验——看科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效率。教师在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真正遵循“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规律。因此,科学教师应积极地对科学演示实验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柯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11(3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