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改进;策略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而化学实验不是要学生按照前人的做法去进行,从而获得一些既定的结论,相反,化学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总结,从而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太过于死板,而要根据实际的化学实验和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改进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改进装置,让实验化繁为简

实验的装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通过对实验器具的改变或改进,能让实验变得更加容易操作,方法更加简单,效果也会更加明显。这样的实验也才能让学生对现象观察得更为仔细,所获得的结论也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如,在氢气爆炸的实验中,因对塑料筒内氢气的量和所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没有百分百把握,这也就让实验不能百分百成功。如何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从而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接近百分百呢?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用2 L左右的常用食品袋先装入空气,然后插入导管挤压出一半的空气,再用橡皮筋将口封紧。接着通入氢气,等食品袋完全膨胀后将导管抽出,用燃着的木条通入食品袋。此时会听到“砰”的一声,袋子也会随机被炸得粉碎

由此不难看出,通过简单的改进,实验的成功率增大,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再接着探究实验结论,所获得的感性认知也就更加丰富,实验效果会更好。

二、改进原料,提升实验效果

在很多化学实验中,通过对实验原料的用量和原料的种类进行改进,能让实验获得不一样的效果。很多时候,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安全性、实验的可视性都远远超过书本上既定的实验。同时,很多化学实验的原料会受当地学校的地理环境、气温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实验效果不佳,根据这些因素而对原料进行改进,不仅能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比如,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中,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分别加入少量水,然后往两个瓶子中加入一些叶片或者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之后认真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并由此明确酸雨的危害。但是这个实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是二氧化硫不好收集,并且许多学生对于煤燃烧的现象根本不了解,因而进行该实验教学难度较大,所以,许多教师将实验教学擅自改为理论教学,这自然无法提升实验效率。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适当地改进一些原料,比如,直接准备好氧气的发生装置,然后通过氧气来燃烧含硫煤,这样,二氧化硫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学生能够亲眼看见煤的燃烧,并可以通过紫色石蕊试液来测出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从而明确了酸雨的形成过程。之后再通过酸雨与叶片、石灰石等的反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并有效提升实验效果。

三、改进过程,让操作简单有效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不能改变的,哪怕是稍微有所改变,教师都会觉得学生不对。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有的实验通过对步骤的改进,实验效果会更加合理。

如对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步骤给学生演示,即使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整个过程也是手忙脚乱的。一会儿忙于排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所带来的有害白烟,一会儿要应付白磷被吹散的问题等等,总之,整个过程极为繁杂。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对这个实验的过程进行改进,使操作简单有效。首先将实验所要用的红磷和白磷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进行封闭,然后将其同时放入热水中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之后白磷会迅速产生自燃现象。这样,不但有效节约了试验时间,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简单易行。

四、改进方法,加深实验印象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些实验如果刻板地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来进行操作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不够明显的现象,学生难以观察到,从而对相关知识就缺乏深刻的理解,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因而改进实验方法,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至关重要。

如进行固体的氢氧化钠溶于水中会放热的实验教学时,如果做了试验后用手去感觉试管外壁是否发热,这样的实验现象是不明显的。那么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使其现象明显并增强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呢?教师就可以先在试管中加入水并加热到水沸腾,然后移开试管,当水不再沸腾时加入一些固体的氢氧化钠,便会发现溶液又开始沸腾了,这就明显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实验现象极为明显,学生也容易理解。

总之,实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实际而进行变通的,这样才能让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丽芳.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几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Z1).

[2]彭才英.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改进二则[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03).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兴趣;探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25-0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奠基人波义耳认为:“只有应用严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尊重知识、追求卓越的上进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九年级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渴望及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可演示一些兴趣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

兴趣实验一:魔棒点灯。

教师问:怎样能点燃蜡烛、酒精灯呢?

学生答: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工具。

此时教师用一根玻璃棒蘸点药品(白磷)后轻轻一碰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奇迹般地被点燃。

兴趣实验二:“清水”变“牛奶”。

教师准备一小烧杯“清水”(澄清石灰水)和一根吸管让一学生往“清水”内吹气,过一会儿“清水”变为“牛奶”。

兴趣实验三:“牛奶”变“清水”。

再让一学生在兴趣实验二的“牛奶”中吹气,过一会儿“牛奶”变为了“清水”。

兴趣实验四:反复无常。

教师在无色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变红,再滴稀HCl,颜色消失,再加NaOH溶液再次变红,如此反复几次。

通过兴趣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秘与好奇,从而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中激发出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愿望。

三、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强化学生思维培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学习活动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化学入门的向导,学生以实验操作为基础,初步了解化学原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讲授化学实验课中,应适时结合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创新思维,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为:①反应原理;②仪器组装;③实验操作过程。任课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三个关键步骤进行理解、探索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反应原理的思维培养。反应原理,是一个化学实验的理论原理,即用什么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可从以下角度指导学生思维:

1.变化原理――什么反应物(有没有代用物,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理论依据是什么),属什么反应类型,生成什么物质,有什么副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反应条件――化学实验时需要什么温度、压强,是否使用催化剂,物质的状态是什么,选择这些条件的依据是什么。

3.定量关系――即反应物之间的微粒数目、体积、质量等的定量关系,为什么这样的定量关系才是最佳的比例关系。

其次是仪器组装的思维培养。“仪器组装”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实验,应选择什么设备、仪器,进行什么样的连接,达到反应的最佳效果。应从以下二个方面指导学生思维。

1.选用仪器――根据反应原理,对反应物需要选用什么仪器进行称量或量取,对生成物需要选用什么仪器进行检验、收集、干燥、除杂、分离以及尾气处理等,对反应条件需要选用什么仪器进行加热、缓冲等,这些仪器为什么是最适宜的仪器,有没有可代替的仪器。

2.组装仪器――遵循从左到右、从下到上和实验需要,选用不同规格、大小的仪器合理搭配、组合连接,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还应思考有没有代用仪器以及不按照此组装顺序进行会带来什么后果。

最后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思维培养。“实验操作过程“是根据反应原理、仪器组装,由学生根据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思维。

1.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要求确定最佳实验步骤,充分利用反应物,节约药品,消耗最少能量,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的污染,完全收集生产物,合理处理反应废弃物。

2.安全防范――根据反应原理及实验步骤思考实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确定安全防范措施,做好事故应急处理准备工作,准备必要的应急药品和必要的应急物品。

3.注意事项――实验操作过程应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注意应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实验顺利、安全完成。

运用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可以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本身就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学生若不亲自动手,就无法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只有动手做实验,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述H2的制取时,教师可提供稀H2SO4,让学生自备药品Fe(铁钉)、Zn(废干电池外壳),让学生做Fe和稀H2SO4反应制H2和Zn,与稀H2SO4反应制H2的实验,观察对比实验现象,通过师生讨论,对比得到Zn和H2SO4反应的速度比Fe和稀H2SO4反应快,而且Zn的价格比Fe便宜。因此,实验室制取H2用Zn和H2SO4。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在讲完浓H2SO4稀释的注意事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稀释浓H2SO4,让学生感受溶解时能量的变化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安全操作意识。

在演示实验中,也可让学生参与,如在讲述《CO2的性质、用途及制法》时,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思考实验时应如何操作,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家庭装修时废弃的大理石碎片。在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做CO2的性质实验:①CO2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②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的实验。③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记录并注意规范的实验操作、仪器组装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意识。

让学生参与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收集并整理证据,作出解释与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化学实验的探究步骤: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化学实验的探究,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

探究实验一: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实验准备:用集气瓶收集满3~4瓶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

2.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集气瓶中,发现试纸变红色,则说明该气体中含有能与水反应且生成的溶液显?摇 性的气体。

3.向另一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大量的?摇?摇?摇?摇气体。

探究实验二:农民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放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发酵制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可做农家肥,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据此同学们围绕“玉米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进行探究实验猜想与假设:根据沼气的成分猜想玉米秸秆中主要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设计探究实验及步骤:

结论与解释:1.将玉米秸秆烘干的目的是: ,

2.玉米秸秆中一定含有 、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加求知欲。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其仪器和药品均可从生活中寻找,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

家庭实验:蜡烛及其燃烧。

学生准备仪器和药品:一支蜡烛、两个茶杯、一把小刀、一盒火柴、半杯水、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发现其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的 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将一只冷而干燥的茶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茶杯 ,片刻后取下茶杯迅速向茶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结论:蜡烛中一定含有 、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精心设计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如: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以“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探究实验,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鱼鳔内含O2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是CO2和N2。

探究实验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理由是 ,写出与理由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完成下表:通过习题和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注重化学实验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加强化学实验与社会的联系,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通过实验模拟面粉的燃烧爆炸,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粉厂、加油站、油库要“严禁烟火”。学习化肥后,指导家长怎样合理使用化肥。也可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现有的材料做实验,如:除去热水瓶胆和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的大小;将蛋壳放入食醋中产生气泡并检查气泡的成分;利用厨房中的材料来鉴别食盐和纯碱;用石灰水存放鲜鸡蛋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时可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增加一些实验,并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和深刻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化工流程题;高考化学;解题思路

无机化工流程题是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热点、难点,所占分值相当大.但由于这类试题的信息新颖、情境陌生,文字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对学生而言,题中所蕴含的信息加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习得较少,因此不少考生感到解题困难,所以这类题的得分率较低.为此,本文以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第16题为基础,谈谈化工流程题的特点、解题思路.

一、试题背景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中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类试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作为背景,陌生度大,起点高,结构新颖,提问灵活,有较好的区分度.且题材多,无法猜题,能较好的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原则.

2.这类试题能很好体现《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2013年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求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求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些要求在化工流程题中都能很好的体现,突出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的特点和作用

1.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作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2.试题内容丰富, 涉及多方面的化学基础,能考查学生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

3.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类试题在背景材料上体现化学新内容,本质上还是落实在双基上,即常说的“起点够,落点低”,我们千万不能被新包装所迷惑,所吓倒.

三、解题思路及方法

1.粗读流程懂目的.粗略读题,通过对比分析流程图中的第一种物质与最后一种物质,弄清从原料出发,要得到最终产品,必须除去什么元素、引进什么元素?初步知道题目中的问题设置.

2.细品过程推用意.结合题设问题,精心研究流程中的某些相关步骤.可分析如下问题:反应物是什么?加入了什么试剂,其目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对于某些不太理解的步骤,可以结合下文大胆去预测,重点关注其产物,如果这一步骤在后面的问题设置没有涉及则可以“难得糊涂”,大胆跳过.

3.迁移知识解问题.在整体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一道大题化为相对独立的小题,明确问题设置的意图.这类试题实际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绿色化学观点等知识,常通过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或离子反应方程式、叙述实验操作和步骤、分析操作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形式表现出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根据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原理,联系实际工业生产及题目信息等进行知识的整合,从而推出结论.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及迁移能力.

4.规范表达写答案.答题这一步很关键,答题时要看清问题,切记答非所问.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注意评价或比较实验方案要全面,从化学原理的角度、用化学语言作答;要抓住主要问题,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注意归纳答题的套路.

四、例题分析

工业上常回收冶炼锌废渣中的锌,并用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如表1.

表1氢氧化物Al(OH)3Fe(OH)3Fe(OH)2Cu(OH)2Zn(OH)2开始沉淀的pH3.31.56.54.25.4沉淀完全的pH5.23.79.76.78.0(1)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锌的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2)上述工艺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3)在“除杂Ⅰ”步骤中,需再加入适量H2O2溶液,H2O2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应控制溶液的pH范围为.检验Fe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4)加入Zn粉的作用是,“操作A”的名称是.

答案:(1)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或增大硝酸浓度、将锌废渣

粉碎等)(2)烧杯、玻璃棒、漏斗(3)2Fe2++H2O2+2H+=2Fe3++2H2O 5.2-5.4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表明Fe3+沉淀完全(4)除去溶液中的Cu2+冷却结晶

解析:此题以熟悉“Zn(NO3)2•6H2O晶体”制备为背景,涉及了酸浸、反应速率、离子水解、氧化、过滤、反应条件的控制、除杂、冷却结晶等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技术等熟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先按照解题思路带学生粗读流程,明确流程目的,用锌废渣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了什么元素,该如何引入?又该除去什么元素,结合本题所给信息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除去.然后带着问题看:(1)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围绕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接触面积等因素综合分析.(2)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过滤”这个熟悉的常考不衰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复习过滤的操作、仪器、注意点等.(3)问的命题意图是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沉淀完全的检验方法.“Fe2+的除去”也是此类型题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根据给出的“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数据,了解到Fe3+优先于Zn2+沉淀,而Fe2+滞后,它开始沉淀时,Zn2+已经沉淀完全,所以先利用H2O2把Fe2+氧化为Fe3+再沉淀除去,利用KSCN溶液检验Fe3+是否除尽.(4)问的命题意图还是考查除杂问题,围绕除杂原则考虑,除去杂质不引入新杂质.当控制溶液的pH在5.2-5.4,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此时溶液中的Cu2+部分沉淀,加入锌粉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溶液中析出晶体,完整步骤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烘干.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命题中得到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这类题型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应该精选试题,由易到难,巩固基础,再攻难点,逐步帮助学习克服畏惧心理,建立解决此类题型的信心.同时加强对这类题型所涉及知识的归纳总结,积累工业流程中常见的工艺手段、化工术语、操作的名称和目的等.只有掌握了化工流程题的一般特点和解题思路及方法,在高考中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流程题,也能够驾驭自如,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朝银.2014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59.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4

[ 试题特点]

在2013年的高考中,全国14套理综(化学)试卷,纯粹的无机工艺流程题有6道,实验室模题有3道。2014年新课程考试说明中把2013年新课程卷中的“工业流程”题全部作为题型示例精彩呈现,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中工业流程题与实验题也如约而至。

研究过去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以前的无机推断题只是为考试而设计,考查大家的知识和能力,试题情境没有目的性和应用性。而无机工艺流程题的特点是:(1)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课堂互动探究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2)试题内容丰富,涉及基础知识较为全面,较好地考查同学们对“双基”的掌握情况;(3)题目难度为中等以上,分值较大,区分度强。

其次,无机工业流程题一般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题干部分,介绍原材料及所要得到的目标产品,以图表、化学反应方程式、文字表达等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2)流程图部分,呈现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一般流程图也可分为三部分:即原料的预处理、物质的分离提纯(题目的关键部分)和产品获得。有的流程图在这三部分中还包括三条线索: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线为可循环利用的反应物。

在考试中,很多同学对无机工业流程题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以至未战先败,甚至是屡战屡败,那么解题的关键在哪里?

[ 解题关键]

我们熟知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迅速浏览找突破口注意联系全面分析(正推或逆推)验正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依物质的特性或转换特征来确定“突破口”,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中总结解答无机工业流程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熟知流程图易处着手分析细节积累运用规范答题。当然无机工业流程题的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了获得产品,所以解题时要从生产目的出发。对比较陌生且复杂的流程图,宏观把握整个流程,不必要把每个环节的原理都搞清楚,易处着手,针对问题分析细节,先局部,后全盘,逐步深入。另外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熟悉工业流程常见的操作名词及其作用比如:酸浸,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归纳重要的化工生产原理:金属的冶炼,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

例 (2014・江苏,节选)烟气脱硫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实验室用粉煤灰(主要含Al2O3、SiO2等)制备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溶液,并用于烟气脱硫研究。

[酸浸][过滤Ⅰ][过滤Ⅱ][吸收][热分解][调pH=3.6][滤渣Ⅰ][滤渣Ⅱ][SO2][含SO2烟气][CaCO3粉末][H2SO4溶液][粉煤灰]

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滤渣Ⅱ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若溶液的pH偏高,将会导致溶液中铝元素的含量降低,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析 加入碳酸钙调节溶液的pH,溶液中的硫酸根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滤渣,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若溶液的pH偏高,则部分硫酸铝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导致溶液中的铝离子含量降低,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Al3++3SO42-+3H2O=2Al(OH)3+3CaSO4+3CO2。

答案 CaSO4 3CaCO3+2Al3++3SO42-+3H2O=2Al(OH)3+3CaSO4+3CO2

点拨 同学们在平时应该归纳热点考点的解题步骤,有利于提升解题效果。比如化工题中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借助流程和信息寻找关键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借助化合价判断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借助流程和信息判断反应所发生的环境(熔融状态还是溶液?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另外根据题型还能总结出一些模板式答题:比如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怎样检测某种离子。

[练习]

1. 碳酸钠是造纸、玻璃、纺织、制革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工业碳酸钠(纯度约98%)中含有Ca2+、Mg2+、Fe3+、Cl-和SO42-等杂质,提纯工艺流程如下:

[蒸发浓缩结晶][过滤][除杂][溶解][加热脱水][检验][趁热

过滤][水][NaOH][滤渣][滤液][母液][工业

碳酸钠][Na2CO3・H2O][试剂级Na2CO3]

已知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滤渣的主要成分为 。

(2)“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

(3)若“母液”循环使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是 。

2. 工业制备高锰酸钾是锰的重要化合物和常用的氧化剂。以下是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一种工艺流程。

[操作Ⅱ][石灰苛化][空气][H2O][CO2][熔融][母液][干燥][KOH][KMnO4

粗晶体][KMnO4

晶体][K2MnO4][KMnO4

K2CO3

MnO2] [MnO2][KOH][操作Ⅰ][粉碎][KMnO4

K2CO3]

(1)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写化学式)。

(2)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 mol KMnO4。

(3)操作Ⅰ的名称是 ;操作Ⅱ根据KMnO4和K2CO3两物质在 (填性质)上的差异,采用 (填操作步骤)、趁热过滤得到KMnO4粗晶体。

[参考答案]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药学;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024-02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知识复合型”,突出“技能应用型”,突出“思维创新型”.模块化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1].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间,突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目前,我院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模块化设计思路及实施思路如下:

1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1.1课程设置多,弱化专业教育

课程设置存在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占据较多学时和学分的问题,严重挤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据统计,在我院11级药学专业中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学分为81,占总学分的39.7%;总学时1052,占总学时的40.49%,比例占据过大.这就造成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捉襟见肘,无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人才的培养.

1.2课程模块多,未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特点

药学专业课程的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课程模块,如职业生涯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等,这样的划分未能与岗位连接起来,整合度不够,只是将学术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重新排队和堆砌,培养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

1.3实践教学零散,未能系统整合

以我院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为例,从培养方式来说,由于实践课程模块和课程建设未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改革,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传统的基础课、实习、论文的安排,没有与企业产品和应用药品从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系统训练的结合,实践环节多,耗费大量学时,但学习效果有限.

2药学专业应用性课程模块化设计思路

紧扣高等教育教学重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化三级系统建设为目标,以模块化和实践性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模块.课程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优化和整合内容,降低重复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药学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其研究内容有:

2.1理清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

调研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药学专业岗位划分为营销与管理岗位(营销经理、产品经理、质量经理)、技术岗位(分析员、技术员)和药品应用岗位(药师、中药师、营养师),其中营养师是根据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意识和健康需求而增设的一个药学就业岗位.

2.2抓住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有销售与管理能力,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及指导用药的能力.随着我国制药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和制药成本的的提高,目前对生产、研发人才的需求在逐步下降,而销售、管理、指导用药的人才需求相对较旺.

2.3以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模块

药学专业课程多,有40-50门课程,每门课程似乎都很重要,但是梳理出课程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关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销售与管理能力的模块组成有:药事管理模块(包含药学文化概论、现代制药企业文化、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营销技巧模块(包含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临床用药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GSP和GMP认证模块(包含GSP认证细则和GMP认证细则课程).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模块组成有:合成模块(包含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分析模块(包含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课程)、制剂模块(包含药剂学课程)、中药模块(包含常用中药识别、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实践模块(包含基础化学实验、药品综合实验、岗位产品体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指导用药能力的模块组成有:综合知识模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药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药师技术模块(药师岗位基础知识、药物治疗学课程)、临床用药模块(包括临床用药指南、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品毒理学课程)和营养学模块(包括基础营养学、疾病营养学、儿童营养学、老年营养学、食品营养学课程).

3课程模块化实施的思路和特征

3.1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课堂

模块化课程实施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大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支撑.因此,可以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可以是1-2节课或1-2章.二是将专任教师送到企业培训,回炉再造.

3.2整合课程,开发应用型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安排时间

整合《药物合成技术》与《药物化学》课程实验内容.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形式.筛选和整合当前的药学专业核心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品营销与贸易》,《药事管理学》等),理清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的关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加强模块课程间整合力度.增加与专业发展、行业标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或选秀课中增加《药学专业英语》、《临床用药指南》、《药学行业职业标准》、《药学文化概论》、《物联网》、《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理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针对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的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调整和整合,扩大行业知识面.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单一板书教学方式,增加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法.如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与不同专业的适应性.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大中试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重点要促进专业课程模块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和中试实验的设计和整合,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或行业联合,加大中试实验比例,使学生熟悉中试设备原理和操作.改革传统的学期排课时间,将专业模块课程尽量提前至第4、5、6学期,同时产品体验环节提前至第6学期,避免传统的7学期开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程,学生已处于就业、考研状态,学习热情下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3.3以产品体验为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实践和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2].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在探索获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密钥.实践模块的构建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基本框架如下.

首先需要强化专业实验的整合力度,以综合实验模块为基础,将药品的合成、制剂、分析和药理活性串联起来.如整合《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程实验构建综合实验模块;整合《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专业课程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拿出2-3个药物,如以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颗粒为产品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药品专业实验全过程.

其次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教材.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手段[3],要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合作开发教程[4].如我院拟与相关研究所、生产企业合作编写《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实验教材,与药品销售企业合作编写《药品市场营销学》,与药品监督管理部分联合编写《药事管理学》课程.与药品研发、生产、质检部门,联合编写《药学行业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课程教材.同时,调研行业现状,构建行业标准学习模块和执业药师实践模块,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技能特点和能力要求.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学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重点应放在执业药师的有效培养上.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8].到2013年底,中国有药品零售企业42万家,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只有8万多人.我国专职的临床药师缺口更大,很多医院100个床位配不到1名药师,与发达国家配备水平相距甚远.因此,加强以指导用药为目的的药师和临床药师的培养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在引入《药学专业综合知识》、《中药学专业综合知识》等执业药师理论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企业、研究所、药房、批发企业进行执业药师实践体验.

最后,行业标准学习、应用教材开发和执业药师实践都需要将落脚点放在产品体验上,即依托校、所、企合作基础,以药品体验模块为主线,设置综合实验,如以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感冒灵胶囊、川贝枇杷胶囊等为例,让学生体验其提取、纯化、干燥、粉碎、混匀、制剂、质量控制、销售、管理和应用等全过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落脚点放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化设计需要进一步对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整合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将整合课程、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和融入课程行业标准作为抓手,探索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花汉兵.电子创新实验基地设计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105-106.

〔3〕宋海南.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与实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6):80

化学实验粉碎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评价 多元化 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铝热反应及其产物的确定”是高三实验复习课中实验基本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及原理等基础知识应用的一堂公开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的新课程理念和生态课要求呢?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深入的思考,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于“建立一个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课堂教学目标转向为能力培养”.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评价学生的活动也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策略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上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如何评价、评价的效果.

1.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评价的内容就应该多元化:既要有知识方面的,也要有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评价;既要关注共性,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和表现对知识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在评价的内容上,笔者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学生的猜想是否完整正确?猜想和设计是否出现科学性错误?实验的设计是否有所拓展和创新?学生材料组织的形式和介绍语言的表达有何特色?从上述评价的内容来看,前三项是对知识的评价,最后一项则是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赏识性评价.

2.如何评价

在构思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时,我尝试把赏识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学会欣赏每个学生,及时对每个学生的积极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个学生对固有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在评价的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同组评和他组评)结合起来的办法,使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3.评价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否有效,要看评价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使学生保持和强化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了解这堂课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课后我请所教班级的学生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积极听取了听课老师对本堂课的评价,根据学生和其他听课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再评价.

三、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在实验、观察―讨论、猜想―设计、评价―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及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思路.例如,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①铝热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②仅含有铁吗?③如何来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④如何来定量测定组成呢?连环的猜测和问题,让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学生自主探究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组装一个完整的定量测定铝热反应产物的实验装置,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验、观察”.在教学开始,首先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和图片引入课题.再演示铝热反应实验,创设生动的课堂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讨论、猜想”.小组个体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个体的猜想展开组内讨论,相互完善和补充,形成组内共识.

“设计、评价”.师生对小组猜想及实验的设计的汇报和小组合作活动的质量及效果方面进行点评和讨论,这是本课的重头.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进行总结评价.然后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验、验证”.通过师生讨论和完善,得出完整的猜想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思路,并装配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综观整堂课,四个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比较紧凑,学生的汇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完全打消了我先前的忧虑,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的效果

如果评价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内省和反思,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种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就是积极有效的.从课后学生和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这节课让自己“获益不浅”.以下是一个学生课后的体会:

我们小组有幸第一个对“铝铁合金组成的测定”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的设计作介绍.因为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各有专长:有校广播站成员,有书画社骨干,有化学课代表等几位化学尖子.为了使介绍生动有趣,我们组分工负责:有的同学负责画装置图以投影辅助说明,负责介绍的同学则在我们讨论时就把小组形成的共识写好了讲稿,我和课代表等几位对测定方法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的精度反复推敲.我以为我们的介绍一定会在班上引起“轰动”,没想到同学们的评价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居然还是出现了科学性错误:块状合金固体中的铝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完全反应,我们竟然把这个知识点忽略过去了!要不是评价的同学“用粉碎后的铝铁合金”帮我们作补充说明,我们小组的介绍就完全失败了.另外,尽管我们对定量测定气体体积如何确保实验的精度烂熟于心了,遗憾的是,我们却未能把我们的理解用更简捷的仪器装置很好地传达给其他同学,这是我们课后一直耿耿于怀的.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上去介绍,我想我们一定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总体感觉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学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把这种不足内化为下次努力的强大推动力,进而产生继续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我想,这样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五、反思与讨论

美国一位课程理论专家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的改变

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发展性评价已经成为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这节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赏识性评价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从评价方式来看,既有学生评价,也有教师评价,甚至两者相结合

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态度是中肯的,评价的效果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3.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通过评价可使学生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显露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

4.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

让学生介绍某个知识点,总有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精彩之处,要不吝赞美之词,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视之为“放”;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评价要恰到好处,既有肯定,又有补充或修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视之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