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误区

上世纪末以来,由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内部模型提高了银行损失计算的精度,使得对应风险损失的资本准备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国际银行业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而经济资本管理是针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出的,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是未来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当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陆续建立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试图在对经济资本管理自身用途和我国应用误区分析之后,提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建议。

一、经济资本管理概念与作用

1、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也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是一个经计算得出的数值,是银行内部为有效管理风险使用的概念,代表了覆盖银行风险所需要配置的资本。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6月公布了以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与国际规则接轨,中国银监会在同年颁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

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中效用

(1)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银行将经济资本分配到各业务,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资本收益率,不仅可以考察盈利能力,还兼顾了其所承担风险。目前,仅从经营成果考察商业银行业绩已经不能满足银行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需求,他们需要明确经营成果所承担的风险代价。而风险自身很难与收益进行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将风险折算为成本,这样就可以明确每一收益所耗费的风险成本。当前经营利润是银行对各分支机构业绩考察的主要指标,但该指标并不能体现潜在的风险和损失。某些分支机构可能为了或得更多奖励而盲目扩张,虽然当期利润大增,其中可能蕴含致命风险。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控制分支机构的盲目冲动。

(2)优化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工具,银行就需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计量经济资本总量,随时评估经济资本冲状况。为满足经济资本监管要求,银行需要根据各类资产资本收益利率的变动状况,通过调整新增业务结构、存量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低资本占用性业务,随时优化内部资产结构,进而控制风险资产过度增长。

(3)促进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科学化。由于经济资本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有不同的资本准备需求,在客观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盲目的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指定银行发展战略时,必须顾及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也为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业务管理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迷信经济资本的考核作用

现在一些商业银行,没有辩证看待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过度求新,忽视传统考核体系的适用性和相对完善性等有点,将经济资本管理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其结果可能导致银行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混乱,最终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转。

2、 思想认识偏颇

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开始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到2004年,虽然各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管理有了一定认识,由于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时间不长,商业银行的部分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还较为陌生,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在决策经营过程仍然难以摆脱传统的“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回报”的发展模式。并且经济资本管理却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事后计量,根本就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先管理的功能。虽然中国银监局于2004年开始,要求各商业银行将经济资本作为一种硬性约束机制,控制银行风险。但由于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银行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量约束银行新增业务扩张,反而按照银行业务发展要求,通过倒推的方法确定银行经济资本的数量。而一些银行则认为经济资本会对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约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立面,混淆二者关系。不管是那种思想认识误区,都有可能是银行发展步入歧途,甚至走向崩溃边缘。

3、经济资本理解过为单一

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融汇经济资本的含义,多数只将信用风险作为经济资本计量的对象,而忽视对银行发展影响同样重要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的波动性日益增大,而由利率波动所造成的市场风险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还应该关注市场风险。另外,操作风险正日益成为银行运行的重要风险之一,近年来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巴林银行等操作风险事件,提示国内日益庞大的银行机构应充分重视其后果。但是,国内的商业银行不是还为引进操作风险概念,就是只将这一概念停留在稽核监督层面。

4、经济资本管理本末倒置

虽然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名义上已经实施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是其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并没有什么区别,贷款的发放依然按照存款的数量确定一定比例。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地方发展政策、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确定贷款的发放。最后,按照根据已经实行的业务根据经济资本系数和贷款总额计算经济资本总额,进而分析经济资本状况。这种经济资本确定方式,明显与经济资本按风险对应确定的初衷完全相反。经济资本管理方式的实施,是作为一种对风险资产投放过程的控制手段,其计算应当在确定的计量方法和范围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控制风险资产扩张,而那些依据传统计划管理方式的经济资本计量方式,只能使经济资本管理的功能丧失殆尽。

5、经济资本管理导向性作用边缘化

利润是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目标,经济资本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资本及其成本的模拟考核,确定一种评价体系,促进风险降低,实现银行稳定发展。但由于操作中,经济资本管理经常被认为需要与资源配置和领导业务挂钩,而且是一最重要的是其被当成一种事后考察措施,最终使得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性作用边缘化。

6、经济资本管理考核异常化

由于一些银行将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格式化,使得在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预算目标与结果不甚相符,进而使经营目标发生了变动。由于经济资本考核与银行职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某些银行的管理层在考核目标设定、测算和完成方法上花费大量资源,却忽视了经济资本管理本身目标,考评目标取代了经营目标,使得经济资本考核发生不该有的异常。

三、政策建议

为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正确实施,本文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员认识。在全行通过专题学习和培训、集中轮训、指标竞赛等方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宣传、培训和传导,使员工正确理解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的概念和关系,提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认知度。引导全行员工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经济资本理理念,由注重规模、速度的传统增长观念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率的价值增长观念。促使全行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准确了解、深入领会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内容和要求,并在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落实,为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成功实施夯实员工思想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2、彻底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塑造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的银行,几乎都败在没有完善的风险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没有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支持。我国商业银行要提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的生存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落后呆板的经济管理理念,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尽快尽力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资本配置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走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3、尽快建立包含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新巴塞尔协议》指出,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要求计量有“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方法。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本文建议通过分阶段的方式实现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首先是采用标准法,待条件成熟,再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对于操作风险,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落后技术,在高于国际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监控商业银行的操作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还应充分调研,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保障商业银行平稳运行。

4、构建基于EVA和RAROC的绩效考核机制。EVA又称经济增加值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该理论认为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理论认为,银行在评价其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其盈利是在承担了多大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传统上,银行在业绩考核时多考虑从分行规模、吸收存款数额、利润总额等方面进行,其结果是分支行盲目做大,不计风险的发放贷款,以获得利润的单纯增长。将经济资本运用于考核中,用EVA和RAROC作为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克服原有方法的缺陷。因此,本文建议通过EVA和RAROC绩效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资本考核的核心指标,这样不仅能够去除基层支行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混淆理解、改变以往银行资产粗放型增长方式,还能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解决利润追求和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

5、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指标。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在金融统计等相关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写获得了快速的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无论是操作风险、交易风险,还是信用风险,都有一套完善的计算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在早期的巴塞尔协议基础上建立的,但对具体风险的测量并没有用制度进行确定。以前的风险评价质保体系很难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要求,因此: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IRB(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基于IRB的信贷业务流程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优化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管理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必须保持完整、稳定和长期有效的特性。基于此,银行应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部门,及时将日常数据收集入库,为日常经营和重大项目决策提供精确无误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应构建基于已有数据库,适应各自银行发展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IRB实施的基础是内部评级模型的正确构建,所以这个模型要正确反映并评价商业银行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评价模型的建立既要借鉴过完模型设立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结构,还要紧密结合银行自身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参考文献:

[1]冯明.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2]蓝青.浅谈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财经视点,2010,1

[3]丁望阳,刘学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唔去分析[J]上海金融,2005,12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

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

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银行扩大咨询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扩大银行、设立银行形象。

参考文献: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例如存贷款营销、服务营销、中间业务营销等。当前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尽快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根据眼下的经济新形势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对策,从而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指的就是银行将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将盈利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经由各式各样的销售手段与销售途径,将银行产品及服务成功销售给客户的相关经管行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时间较晚,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工商企业以及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道路。发展到如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营销活动从萎靡而变为活跃,营销内容由简单而变为丰富,营销手段由初级而变为高级,营销形式从粗放而变为细化等。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仍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经验欠缺,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陈旧的条条框框影响,还会遭受不完善体制的约束。因此,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起来,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营销策略

要采取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的转变、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的转变。首先,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就是要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将银行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银行取得发展,自己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解决工作被动的问题,培养营销积极性。其次,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就是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打造出良好的全民大营销氛围,强化单位之间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大范围搜索信息源,并制定出对应的策略。最后,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即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并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鼓励员工走出大门进行营销,而不仅仅是等客上门。

(二)利用组合战略,做好市场营销

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组合战略,实行“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要将市场细分出来,动态化地对市场进行考察,处理好市场定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把握好国家相关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对产业结构、产品情况等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对策。其次,要加强基础客户群体的培养。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不等于已经占据了市场。因此,要将调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实际行动,明确营销目标,加以公关辅助,逐个突破难点。要结合客户的需求推销适合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业务人员也可以向客户赠送礼品,并在名片、服装、信封包装上都印上银行的标志,以使商业银行形象深入客户心中。最后,要加强营销团队的培训工作。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销售人员也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业务能力与公关能力。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对营销团队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能力强、业务精”的理念,确保营销人员能够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三)打造营销氛围,结合多项要素

打造浓郁的营销氛围,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三个结合”,把各项要素充分整合在一起。首先是外部营销同内部营销结合。市场营销应当属于全员的营销任务,而不应只是落到个别人身上。要联系银行内部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让基层和机关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其次是短期营销和L期营销结合。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要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不仅要实施短期内的营销计划,还需要建立起长期的营销策略。要将二者充分融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后是传统营销与中间营销结合。针对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结构来看,其中间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并且已经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就此看来,商业银行更应当紧紧抓住发展机会,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市场前景优良的中间业务。

三、结束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现状看,其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也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商业银行应当革新自己的营销观念,抓住机会,推陈出新,科学调整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收获到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景刚,杨雪.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7:108-109

[2]穆艳,穆智.浅析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11+313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中国式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机制研究;风险分析

一、引言

“影子银行”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起源,学界已经达成一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研讨会上提出,他定义影子银行为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Cross, Bill(2007)根据这一定义,认为政府支持企业、经纪交易商、金融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各种管道等均属于影子银行,而存款类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金等金融实体从事的一部分表外业务也属于影子银行业务范畴(鲁比尼,2008)。

回归中国,众所周知,中国的证券化欠发达,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指出的那样,在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对于何谓中国式影子银行,争议颇多,意见不一。本文赞同“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既包括作为独立法人的金融机构,还包含各种类似或替代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和金融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2)这一观点。因此,本文在对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定义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银行业内较少受监管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业务、银证合作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第二部分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进行的融资业务;第三部分指目前尚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新兴的P2P网络信贷等。

中国式影子银行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对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可能的风险,要搞清楚这一影响,能否对中国式影子达成一致的精准定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运作的模式。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国式影子银行,有人也称其为“银行的影子”( Pozsar Z, Adrian T, Ashcraft A and Boesky H,2010)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从供给端来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就负债端而言,影子银行产生的动机是存款竞争。尽管2010年后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11年至2012年贷款增速仍然超过存款增速1.5到2个百分点,存款竞争异常激烈。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前几年银行还在犹豫理财业务开展是否会对存款业务造成冲击,而这几年理财市场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若银行没有理财产品,则存款肯定会大量搬家,(石磊,2012)因此,整体上看,大量资金从存款转化为理财。

就资产端而言,影子银行产生的动机则是规避监管实现套利。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信贷额度管理,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考核等为代表的逆周期监管手段的出现,使得银行规避监管实现套利的动机逐渐加强。

为了应对诸如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等一些控制和监管,商业银行通常会与诸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一些非银行机构进行合作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也就是所谓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转让信贷资产和发放信托贷款将自身现存(或潜在)信贷资产转移出去,使得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直接转移出表或者将信贷资产间接转化为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规避监管,实现套利。

(二)从需求端来看,其核心问题是金融抑制,即正规银行体系的利率被压制了。由于存款利率被长期管制以至于过低,使得中国储户长期忍受着负利率,在通胀压力下,存款纷纷流向其他替代品,如:理财产品、信托、民间金融等。其中,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资金来源。并且,由于储户已经习惯于对理财产品的滚动购买,这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

同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导致了对信贷的过度需求,而这为国家影响银行信贷的分配创造了空间,这通常有利于国有企业、政府下属的实体(如铁道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他大型企业(黄益平,常健,杨修灵,2012)。而事实上,在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银行当然会更倾向于贷款给这些机构和企业,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盈利记录和抵押资产。而这导致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顽疾”――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加之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便导致了对其他融资渠道的需求增加,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中国式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的形式出现(周莉萍,2010)。从运行机制来看,影子银行体系常常是以理财产品人的角色进行融资和投资活动的(李波,伍戈,2012)。因此,本部分将以2012年备受关注且是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资金来源的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一)银信合作方式下的理财产品运行机制

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不得投资证券市场,也不得投资实业,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多投资于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投资渠道有限;而信托公司是唯一能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领域的金融机构(李将军,2012)。因此,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利用信托公司投资渠道广泛、信贷财产独立管理的优势,增加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减少资本消耗,拓展表内信贷空间。同时,信托公司也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誉、客户以及营销的优势促进业务发展。

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占大部分份额的是以信贷资产转让和信托贷款为主的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需求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作了如下定义: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借入资金,也不用动用本行自己拥有的资产,使用自己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拥有的市场信息资源和电子设备的等仪器,为顾客提供收付服务或者其他相关的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在我国,中央人民银行把中间业务分为九类:支付结算类,商业银行替顾客办理与债权债务有关的货币支付和资金划拨的业务,从而收取一定的费用的业务;银行卡类,由具有授权发行的商业银行向社会大众发行的具有存取现金、转账和消费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类,山野银行为顾客办理委托和指定的一些经济或者金融类的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业务;担保类,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清偿能力和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承诺类,商业银行承诺在未来的某一个日期,根据事前的约定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服务;交易类,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财产保值和自身的一些风险进行管理,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的业务;基金托管,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商业银行对其要求的基金资产进行安全托管;咨询顾问类,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拥有的市场信息、人才和信誉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为顾客提供策略制定的资料;最后一类是除上诉八类业务意外的相关中间业务,例如,保险箱保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分析

1、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较少

当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但是与一些外资银行相比,以及和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种类相比,不但种类非常少,而且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种类就更少。国有商业银行现在主要经营的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主要是一些传统性的服务,而市场急需的理财型的较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极度缺乏。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单一,业务涉及的范围也非常狭小,很难满足市场对中间业务的各种需求。

2、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新兴的业务,由于收到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业务只是被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渠道进行发展和管理,看作是一种筹集资金和增加竞争力的业务去展开,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现代管理经营理念,他们并不是一获取利润为自己的目标,而是想通过该业务的拓展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变成了一种附加的、免费的业务,对中间业务的研究、挖掘、投入和思考不多,使得中间业务的收益性非常低,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3、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人才匮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这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专业人才方面特别匮乏,人才是第一能动力,要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和创新性,必须有相关配套的人才作为支柱,必须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是这个行业能够更好发展下去的潜在动力,有市场却没有产品,这是最失败的业务。

4、服务技术和设施落后

电子通讯和计算机处理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技术依托,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并且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虽然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改造,但是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仍然需要继续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普及和覆盖面非常狭小,设备经常发生故障,维修也不够及时,设备对信息的处理速度较慢,影响中间业务的快速开展。

三、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和更新观念

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应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客户对于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理财的重视,以及各种公司基金委托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对中间业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不再将中间业务作为顾客存取款业务的附加产品,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全球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的表现,是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的标志。

2、加大中间业务的人才培养

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将中间业务长期发展下去,并且将中间业务变成一种不仅仅是吸引顾客的附加业务,而是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业务,就必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可以进行,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3、建立专业职位等级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大力改革人事制度,除了一些必须的行政岗位之外,应该尝试去设立一些能够反映专业技能能力的职位或者职务,在建立职位等级体系时,应根据职员的技能水准,业务完成情况,分别设立高级中级的相关职务,并给予不同的薪金待遇,对员工进行激励。

四、总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开始的几种到现在的上百种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滞后带来的约束,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营收益还是很低,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业务。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其中间业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更加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变中间业务的附属地位。(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支行行长)

参考文献

[1]李红波,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