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兴媒体 高校统战工作 工作创新
一、新兴媒体的应用现状
对于新兴媒体的界定,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新兴媒体是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媒体形态,具体包括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兴媒体常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兴媒体的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拓展到互联网、移动通讯的手机等新型载体,收看终端也由电视屏拓展到手机屏和PC电脑屏。
新兴媒体在应用上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时间上,新兴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随时各类新闻。二是在空间上,新兴媒体传播不分地域,本身在新闻和信息容量上也具有无限性,使得这些信息储存空间的优势,较传统媒体更丰富、更饱满、更精彩。三是在手段上,新兴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单项传播、双间甚至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在内容上,新兴媒体传播更为透明,例如一个人的意见会以极其低廉的成本迅速被其他人获知,任何人可以随意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等等。
目前,新兴媒体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能对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让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渠道多元化以及互动参与性强等优势让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如今,新兴媒体逐步颠覆了传统的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空间、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使每个人都有信息的可能。
二、新兴媒体带来的高校统战工作机遇与挑战
新兴媒体给统战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一方面,新兴媒体有助于提高统战工作效率。由于统战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对象广泛、时代性强等特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很难适应以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新一代知识分子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和流动性强的特点,思想交流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统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应对发展需要。而新兴媒体能节约工作成本,有利于统战工作的对外宣传,有利于加强与统一战线成员的沟通与互动,有利于最新的政策、方针等快速传达到统战对象手里。另一方面,新兴媒体有助于提高统战工作效果。例如,新兴媒体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热点问题,有利于民众和委员通过留言栏等方式就提案开展讨论,既可进一步优化、丰富提案内容又可以宣传提案,提高提案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的参与度。
然而,虽然目前各地统战部门基本建立了门户网站,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统战工作短信平台等,但是,各级统战部门的新兴媒体统战宣传工作还没有形成体系化合力,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新兴媒体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还没有树立起战略思维和长远观点,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还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网络统战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盲区和误区。如认为网络统战就是搞办公自动化,就是建立网站,就是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监管,而如何将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入统战工作中去,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办法。因此,需要我们认清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基于新兴媒体优化高校统战工作
(一)发挥新兴媒体传播优势,扩大高校统战工作影响力
新兴媒体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随地和阅读各类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我国高校自扩招以后,分校区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人员的布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高校的组织结构和部门安排被打乱,工作关系也发生了改变,给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兴媒体的时空无限性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障碍和困难,在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此,各级统战部门应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挥新兴媒体优势,积极探索网络统战工作新模式、新方法,增强工作成效,更好地发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具体而言,统战部门应当主动积极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建设自己的网络阵地,并不断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通过在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上信息,公开政策,展示风采。
(二)整合新兴媒体交流渠道,夯实高校统战宣传平台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 辅导员 课程化 职业能力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入手,从五个方面分析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力求探索出促进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
前言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遴选、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举措的推进,高职院校的质量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质量管理思想的理念、技术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评价到保障进而发展为文化建设。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及保障活动都为这一文化环境打下鲜明的标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发挥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
质量文化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使用的,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行动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即一种共同遵守的质量价值观[1]。只是最近几年,质量文化概念才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笔者比较倾向,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过程为主线的一种文化。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2]。质量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部分即质量管理对象、质量管理的手段、质量管理的结果等。隐性部分即隐藏在质量管理手段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质量经营哲学、质量价值观念、质量道德规范等。
(二)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体育所独有的、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持有的关于质量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与行为形态等的综合体系,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外延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正是在传统学校质量文化与现代的教育质量文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更新的。根据文化学对文化的分类,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分为四个内容。
1.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是以教育质量价值观或教育质量意识形式存在的观念形式的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形态。因此,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体育质量价值观,这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动力系统。
2.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
学校质量制度文化包括两个体系,一是机构体系,即政府与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二是规范体系,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是教育质量责任制及其运行机制[3]。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各类工作规范、规则等;二是监控体系,即学校与体育部门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三是学校体育质量的监督与奖惩制度。这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保证系统或制约系统。
3.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是在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和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共同作用下人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因此,所有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行为都是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的内容。
4.学校体育质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整个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最外层,是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化,如师资队伍、师生员工的语言行为、心灵的文明化、带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的育人环境、体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体育环境质量等。物质文化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最直观地体现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依据。
二、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念跟不上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求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方面照搬普通高校的套路,把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最终的质量管理理念,而未更多从职业教育方面出发,探索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关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健康相关的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教学的校本体育工作的开发,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适合高职职业发展的需求,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努力与创新。
(二)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主要是由于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管理者的权力化,忽视体育教职工内在的主体价值取向、内在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选择与改革等都没有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更不用提及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体育工作管理和监督机构不健全
高校在学校一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但是在系(部)一级,特别是体育工作教学的基层组织,如教研室、某一门课程,均没有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因而没有形成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的网络系统。由于学校教学单位多,学科、课程差异大,单靠校级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就容易造成体育工作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难以及时解决,从而出现问题把握不准,改进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规范缺乏时效性
工作制度规范都是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需要,它面对的是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进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及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或将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用传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职体育工作,其适应程度以及暴露的弊端可想而知。
三、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及推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确立核心质量价值观
陈玉琨教授指出:“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4]。无论对于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工来说,要改变学校的风景、建筑特征等是可能的,出台和实施一项政策和措施也是不难的,然而要改变领导和教职工大脑深层次的观念或假设,从而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行为,这应该是最难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要统一和形成体育教职工质量管理思想,形成核心质量价值观,就要更新全体教职工思想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
第一,质量方针提升要体现校本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才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要针对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学校的实际,突出与职业相挂钩的特色。
第二,领导推动与践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体育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要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的提升过程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推动与践行质量方针,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
第三,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工作活动,促进质量方针的实施,使质量方针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工作的指南,从而确定学校体育工作核心质量价值观。
(二)全体体育教职工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crosby)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帮助所有的员工沟通对质量的观念,知道自己在改善质量中所负的责任,而且具备特殊的知识,足以处理即将面临的改变”[5]。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教职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三)完善规章制度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监督及激励体制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和运行是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用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通过长期有效的质量运行使是学校体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并强化运行,用质量责任把职能部门和体育教职工紧密联系为一体,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预防和改进各种问题,逐步培养教职工自觉遵守规章管理制度和按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促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教职工观念更新和积极性提高。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领导和教职工明确责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培养教职工对学校体育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模式,最终在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工作氛围、环境和程序,即就是质量文化的形成。
(四)体育工作领导的倡导与全员践行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首先从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做起,其担负学校体育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管理质量过程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措施等方面的任务。同时,全体体育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组织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重视全体体育教职工质量意识的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和专业水平,促进其充分参与质量管理过程才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最大的收益。
(五)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中,建设与完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学校体育场场地设施、与体育文化、体育人物和体育史相关的宣传栏、文化氛围的布置和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认识和促进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语言、行为以及心灵对于学生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业务能力以及师德修养两方面提高教师个体素质,从而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
参考文献:
[1]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质量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1.
[2]孔凡莉.构建高校质量文化管理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3]杨天平,沈培健.学校质量管理新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91.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4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作方略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种渠道和组织方式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并协调各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图1)。创建多元一体教学组织模式,形成校、学院、体育部、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多元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
2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与实施
公共体育部组成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训练、体质健康教育、体育协会指导等多元化教学组织的实施团队。
建立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即以课外体育活动来拓宽教学,以体育竞赛带动教学,以科学研究总结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形成公共体育多元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制度化,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学工作理念和措施,提升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品质。
2.1课堂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绝对领导,在其指导下开设出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康复课、训练课五种类型体育课。实施中达到教材使用规范化、教学文件制度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步化、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2.1.1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实施定时教学组织模式(三元结构):身体各部位基本运动能力练习方法(体操、田径10-15分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自选体育项目或特色体育项目50-60分钟)+保健技术技能(太极拳、气功10-15分钟)。
2.1.2训练体育课由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开设的每个体育项目的课程中选拔30人,分列一个教学班,进行每周两次的各个项目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经过四年的体育学习与训练后,学生可获得该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非上课时间根据参与训练课时数,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2.1.3选修体育课、康复课发挥和挖掘公共体育教师的专业潜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服务学生的多元需求。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拓宽和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等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体育教学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大学生自主性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时间均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多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不以学生是否情愿为前提,实施起来也缺少与课堂体育课教学同等要求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出现课外体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的状况。课外体育活动同课堂体育课要求一样,同属于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因此,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有依据的,其组织层级有:学校级、学院级、班级级、寝室级。组织方式有:统一组织与自行组织及自愿参加相结合;组织和服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岗位职责和义务。
2.3体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达到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目标,针对体育教师岗位职责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实施以科学发展观来总结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实践。需要全体体育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丰厚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将其转变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上来,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研而言,教研部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发挥其科研团队作用,将体育教学与训练场馆作为科学研究基地或实验室,做到学期有教学改革方案,每年有教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有的放矢,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品质不断提高。
2.4运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某种意义上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是反应学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各学校比较重视体育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所高校运动队训练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意参加训练、教师训练工作量打折扣、学校有关政策不清晰、为了应付比赛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出现,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竞技体育运动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把运动训练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运动训练不应该是课外体育活动,而应是高校一种体育课的类型。这一体育课型的提出也是有依据的,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发展目标),可以把运动训练课列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如果将运动队训练按体育课的概念要求进行组织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可得到基本解决。
2.5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早已制度化,但是,落实科学化指导、加强健身自主性方面的教育还不够理想,影响体质健康因素的主要表现有:学生自我诊断和制定运动处方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学生运动少,吃药多;普遍存在重营养、轻锻炼的不正确认识倾向。组织与实施对策:(1)强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体质健康教育。(2)体育理论课中使学生认知体质和健康的内涵,掌握体质健康的标准和自测方法,学会制定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使大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体质状况,增强学生健身的自主性。(3)创建新的课堂体育教学模式,科学的设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提高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法;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4)学校应向管理教学秩序一样规范学生的生活有序,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优化学生健身环境,每个宿舍楼内配有健身房,生活区有运动空间,适时对学生开放运动场馆。
2.6体育活动社团化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活动社团化,实行高校的文化人教育与社会人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又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1)以体育为共同特征、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主和自发的社会性组织,具有同一性和互益性,并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非正式团体。(2)来自校内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同一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活动中,使其运动技能、运动兴趣、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3)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基于学生自愿和互利的需要:社团活动与管理以志愿参与为主;社团章程由会员制定;社团的经费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4)体育教师在社团组织中的职责是体育动作技术指导、辅导、咨询等工作,保证每一项体育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体育动作。(5)体育社团是在团委主导、公共体育部指导下大学生自主成立的非正式团体,是当前大学体育社团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成效预期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的创建
建立以学校、学院、公共体育部、团委、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实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改革与实践的组织管理多元化;公共体育部教师组成人人是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的教学、训练、科研、社团、竞赛的工作团队,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多元要求,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体育教学现状,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达到与时俱进的工作要求。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校 体育俱乐部 建设 发展
一、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任,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生健康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兴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高校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形成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和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
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
1.体育俱乐部的性质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除日常体育教学之外,学生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进行学习与训练,可以自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最终掌握1~2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体育俱乐部是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体育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发挥其个性特长,从而锻炼学生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2.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由校体育部、团委等部门直接指导下的群众性体育组织,一个体育俱乐部的成立,首先需由学生会根据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需求提出申请,体育部视具体情况进行商议、了解、核实,按照正规的程序审批,确定具备一定条件的方可获准成立,并在学校团委备案。体育部可指派专项体育教师作为辅导教师,帮助其设立组织机构、制定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以及竞赛安排等,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并协助做好日常运行和体育竞赛等相关工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锻炼需求报名参加。
3.体育俱乐部的管理
体育俱乐部活动是课内教学在课外的一种延伸,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学生在课外俱乐部锻炼可以获得相应的体育学分,并记入体育课总成绩,这样便充分扩展了学生锻炼的时间、空间。体育部在尊重俱乐部自主操作管理的前提下,对各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俱乐部要有严格的章程,按照章程的规定执行各项工作,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按计划完成各项活动,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等等,从而使体育俱乐部在大学生充分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持续、规范、科学地向前发展。
三、体育俱乐部的运行
1.体育俱乐部的普及以及发挥的作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兴起,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所,越来越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据悉,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单项协会,开设的项目种类颇多,深受学生的喜爱。有的高校建立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已达30余个,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情趣,学会了交往,锻炼了能力。一些毕业的学生反馈,曾在大学期间参加体育俱乐部多项活动的同学,工作中反应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部门体育活动中大多数是积极参与者和主要组织者,有的成为部门体育骨干,发挥着重要作用。
2.体育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形式
俱乐部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定时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如北航自行车俱乐部暑假骑车去香港进行宣传、交流、学习;登山俱乐部去攀登山峰;定向越野到郊外举行实地比赛等等,俱乐部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院,了解社会,丰富生活,锻炼意志,社会、学校反映极好!另外,俱乐部每学期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各项竞赛活动,并代表学校参加高校的一些比赛,以增进学校间的交流学习,更多得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受益匪浅。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1.俱乐部发展需征得广泛支持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兴起和日益壮大,已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那么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应力争得到学校及社会的更多支持,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场地器材大力支持;活动经费酌情分配;合理配备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就是要争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一些商家的经费资助,相关的活动可以作为商家的宣传手段,利用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消费主体的选择性等市场理念对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进行规范性操作,使之真正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有益载体。
2.健全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运行不断总结,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根据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选举俱乐部学生负责人,要有较完善的俱乐部章程,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运行经费的管理等相关制度,实行明确的分工责任制。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必须要参加一定学时的俱乐部活动,达到要求者方可给予相应的体育学分。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达到锻炼、健身、娱乐的目的。
3.建立奖惩制度
各俱乐部的活动要有详细的记录,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握所负责的俱乐部活动情况,定期进行询问、检查,要求各俱乐部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期末进行汇报,并将活动情况书面总结上交体育部,体育部对俱乐部进行全面评定,圆满完成活动计划的给予表扬、奖励,如长期不组织活动或效果不好的俱乐部则予以取缔。
4.进一步拓宽选修选项
根据学生目前的多元化需求和学校现有的场地条件,学校应适当增设一些时尚体育项目,以拓宽学生选项的空间,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里享受到更多的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全面身体素质。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是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的时代召唤,是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使学生既学到了体育知识、技能,又丰富了课余群体活动,既锻炼和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又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更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是当今社会的第一需要,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正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秋玲.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2]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体育学刊,2003.02.
高校体育工作计划范文6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特点
体育教学管理应该从以往的过程管理,扩展为按照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建立更为有效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全方面发展。从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秩序管理、档案管理计四方面对体育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的探求。无论是作为一切管理之首要阶段的计划管理,还是作为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任务安排以及教学质量检验之根本依据的教学计划,都体现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要求。故不仅要根据教学自身的规律,使教学计划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还要使其根据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适时适量的调整。为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并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对体育教学进行质量管理,便成了体育教学的上上之选。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三)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四)加快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目前成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而开发的一套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内容包括教研室管理(体育课统筹安排、体育场馆安排、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教师备课(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备课)、学生个体自我评价(初中、高中体育成绩、达标成绩自动生成、总分等)、运动队管理(训练计划等)、体育器材管理等。此管理系统是广大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程是体育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进一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世界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开发体育教学管理系统。
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现了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显示出教育互动的成功。2007年,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周萍老师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研究》分别人选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报会和第四届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一)J2EE技术管理系统研究。
J2EE是SUN公司推出的一种概念模型。其实它只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个产品。J2EE是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的简称,意为Java7,平台企业版,是一组套件。J2EE是通过利用这个平台来简化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分布式框架模型,项目开发者可以通过运用该模型的重用组件、基于扩展标语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的这些能力,更快地发现针对于市场的新解决方案,并且其独立于平台、基于组件的J2EE解决方案不再受任何产品供应商和应用程序编程界面的限制。因此,商品供应商和买家都可以选择最合适它们的技术产品和组件。另外,J2EE定义了一种开发多层企业应用标准,以标准化模块化的组件为基础,通过为这些组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以及自动地处理应用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从而简化了企业级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
(二)MVC设计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