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swot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swot分析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金融财务 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on US and Chinese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al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Shape

LI Jing, WANG Jinghua, LI Bingjin, TONG Chen, LUO Meijuan, ZHOU Xuy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to finance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but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capability is not fully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rom the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and US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classes, such as starting to explore the basic cours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and personnel application ability relevance, and SWOT analysis, get inspiration from culture to promote Chinese and US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capability.

Key words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alents; course setting; application ability

金融学界众多专家指出,金融学领域包括两大主流,一是投资,二是公司财务。在美国,金融学专业中往往包括财务学,没有专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但在我国往往是将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分设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而且分别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学位。为了方便中美专业对比,本文将财务和金融学专业视为同一类专业以分析中美两国在这一类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方面的异同,这并不影响研究的结论,因为在中国财务和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差异不大。

财务金融应用能力,一般从是否具有扎实的财务金融理论基础、是否具有财务金融实务处理能力和是否具有信息运用能力三个角度来衡量。①本文以中美两国金融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中美两国基础课程、金融核心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分析中国财务金融应用人才之所以缺乏的原因。

1 美国相关课程设置

1.1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公共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通识课程(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公共核心课程总计17门,占全部课程的43.7%,通识课程7门,占全部课程的17.9%。公共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经济学、微积分、领导、合作与交流、写作、法律与法律程序介绍、企业责任和道德,风险管理会计学原理、商务统计入门、企业融资、货币经济与全球经济、管理学导论、市场营销学导论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通识课程由三大类构成,每位学生必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语言、艺术和文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中的部分课程。

美国高校从公共核心课程设置出发,保证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之前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以及金融学基本分析工具,培养具有知识理论功底和掌握多种工具的金融应用性人才;从通识课程的设置出发,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综合素质。美国各高校之间金融学专业公共核心课的具体设置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公共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和金融学原理等课程。

1.2 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就需要一定的经验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经验的获得有两种,一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二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而在校生的经验获得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传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课内实践(如案例教学和讲座)和社会实践(如企业实习)。

(1)课内实践。美国顶尖商学院都十分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案例教学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是美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在全美金融专业排名前五的大学中,尤以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最具代表性,案例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较大,如破产与重组案例研究、企业融资案例、投资讲座和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2)社会实践。美国商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企业实习是美国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商学院利用学生的假期,如春假、暑假等,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如沃顿商学院等。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采用的时用较长的时间到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调研和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大型企业如何运作。

2 中国相关课程设置

目前中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程组成。本文从中国金融学排名前五大高校本科生基础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的设置分析,探究课程设置与应用能力的相关性。

2.1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中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普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普通公共课有五大类,专业基础课有8门。普通公共课包括马克思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应用基础课、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等5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8门课程。②

中国各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门数较多,一般有8门左右。核心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金融领域中能成为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才。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共开设了包括税收制度与管理、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经济学、现代公司财务和商法等8门课程。尽管各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投资银行业务分析、证投资学和国际结算等课程。

2.2 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1)课内实践。中国大学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案例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为适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200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启动了“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旨在“用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双语授课模式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融贯中西的高级人才”。(2)社会实践。与沃顿商学院的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一样,中国大学的许多社会实践也一般安排在假期,尤其以暑假为主。但这些社会实践都是以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可以是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专业无关的。

3 中美两国相关课程及应用能力塑造比较

3.1 金融理论基础与信息运用能力

(1)理论基础。在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中美两国高校存在差异。中美两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课程,都涉及该专业应该涵盖的理论与知识点,但是中国高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内容较浅显,同时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不够深化。(2)信息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提高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而公共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美国)或者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中国)的设置不仅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其它知识将之运用到财务金融工作中。

3.2 金融实务处理能力

(1)课内实践。首先是中国国内高校金融案例教学普及率相对于美国来说还存在差距,金融学专业排名较高的大学案例教学开展的情况相对较好;其次,案例的来源匮乏、更新速度慢,是中国案例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尽管中国国内案例教学已经较为普遍,但案例来源主要为国外的经典案例,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案例较少,且每年新编案例较少。案例大部分由教师讲解,教师与学员互动不足,导致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大打折扣。(2)社会实践。首先,对于一般的假期实习而言,虽说学校组织安排实习机会,但是往往是同学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对于一部分不想实习的同学,则会通过各种途径拿到实习报告,以证明确实参与实习环节;其次,对于毕业实习而言,很多同学是抱着工作而非想要获得经验而去,虽说这段时间对于从事金融财务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往往效果并不是很好;再次,美国许多高校有专门的协调组织实习的机构,有专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机构。

4 中国金融财务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的启示

(1)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塑造。高等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准备,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的金融财务专业教育一是要研究我们一贯采用的普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的体系是否合理,力争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二是要研究为我们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什么知识结构的金融财务人才,适时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三是研究我们的教学组织结构如何能够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2)实践课程质量主导着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实现。与美国高校相比,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走出去,找到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与金融财务机构的建立更为广泛牢固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实践岗位。(3)“表现艺术”教学方式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改革我国多年来沿用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灌输为主,即只开发学生听觉能力的教学方式,而代之项目化组织、团队化运作的教学模式,以形成师生对社会热点、专业前沿的关注,消除学科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4)教师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是学习国外高校,将从事金融财务实践的知名的银行家、企业家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和经历教育涉世未深的莘莘学子,研讨社会中各种金融财务问题;二是将学校的教师推向社会、接触实践,在金融财务实践中寻找现实问题,与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讨解决现实中的金融财务问题,使学生在操练中提高分析现实金融财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金融财务教学质量,提升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

基金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610283);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3A10044);宁波工程学院文科振兴计划;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实战导向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宁波市软科学(2013A10034)

注释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2

自我评估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哪些不适合我。

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评价,我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沟通,性格也比较活泼。第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事情。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相对的,我也有以下方面的缺点:考虑事情不过周全,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等。

环境评估

1、 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0万人,20xx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作为财经传媒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在金融学院的竞争中是很没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泛的就业渠道又是我们独特的优势。2、 作为财经传媒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回归到广东金融学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珠三角近几年的就业环境,我明白了作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乐观也颇具挑战性的。我校的就业方向大致都是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竞争相当激烈。就现在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来说,用人单位实现了劳动合同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或者编制。即将面向市场的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swot分析

1、s(优势):专业知识面广,集中文、传媒、经济于大成,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除了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关系,有耐心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w(劣势):虽然所学的专业内容广泛,但是多而不精,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4、 o(机会):我院的就业大体方向是金融业,加上我们学校现在跟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大优惠。

5、 t(威胁):就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了解不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苛刻。

四、职业目标

1、在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参考上一届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我的近期职业方向是向银行方面发展。

2、在实习阶段,努力争取往银行业发展,从银行的基层柜员开始做起。我要用2~4年时间熟悉银行的各项基本工作,学习更多银行金融产品和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待厚积薄发;将自财经传媒专业的优势与银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尽量向经理层发展。

五、求职准备

1、 求职前,储蓄待发

作为大三的学生,除了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要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全方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尽自己所能,通过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求职ing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3

【关键词】外资银行 竞争能力 SWOT

一、研究背景

2001年中国入世时承诺将逐渐开放银行业领域。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过渡时期结束。《外资银行管理条列》对外资银行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对外资银行给予国民待遇并扩大人民币业务。

外资银行得益于自身条件和中国国内政策,其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规模上看,进入数量在不断增加,并且营业网点分布广泛,分支机构数量增加。从分布地区看,逐渐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首选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但随着我国中部振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外资银行纷纷到中西部设立营业机构。从与中资银行的关系上看,外资银行除了与中资银行存在竞争关系以外,还与中资银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外资银行入股中国四大银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二、外资银行竞争能力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拥有量大质优的资产,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综合配置资源。进行跨国经营的外资银行一般都是资产管理巨头,拥有雄厚的资产和卓越的资产管理能力。因为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赚取利润,银行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可分配资产用于投资。例如,汇丰银行庞大的资产和遍布全球的营业网点分布为其“一站式海外留学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资产和物质支持。

2.注重人才的培养。金融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员工素质对于银行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外资银行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和专业的员工培训计划,使其在争夺优秀人才中比中资银行更胜一筹。外资银行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美国花旗银行等大型外资银行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达3%至5%。

3.中间业务发展成熟。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接轨的营业方式、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分支银行进行内部联络,所以外资银行在办理与信用证、托收等国际贸易相关的结算业务时比中资银行更方便快捷,能保证款项的及时到账。因此,外资银行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和有国际化需求的本土企业。目前,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相当成熟,其中间业务的利润已经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30%~70%。

4.外资银行创新能力强。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外资银行由于具有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并利用先进的渠道在全球市场传播,占领全球金融市场。所以外资银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得它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抢占了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

(二)劣势

1.劳动力成本趋高。外资银行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其提供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中资银行,这无疑会增加外资银行的成本,使得外资银行在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时候不能轻装上阵。

2.市场份额较小。外资银行由于进入时间短,文化差异大,客户群体较小,大多被限于发展高端客户。另外,其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即使有优质服务,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国内银行与国内企业居民的关系。

3.营业网点少,清算系统不完善。外资银行在增设分支机构和开展人民币业务上受到严格的限制,营业网点的分布还呈点状,未形成片状覆盖。此外,外资银行在境内发展业务,还缺少完善的人民币同城清算、系统内和系统间的清算网络。

(三)机遇

1.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给外资银行带来了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其国际结算、托收等业务都需要熟悉国际贸易惯例的外资银行参与。

2.我国主要的中资银行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革,为外资银行打入我国银行市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国有商业银行熟悉国内市场,了解客户需求。外资银行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借助中资银行广阔的网点分布和庞大的客户关系网络,迅速扩大业务和客户范围,实现本土化。目前,已经有多家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如花旗银行参股浦东发展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民生银行等。

3.国家颁布政策,进一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外资银行业务扩展提供了机遇。

(四)挑战

1.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直接融资在我国企业融资中所占的比重扩大,挤占了外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空间。银行贷款融资属于间接融资,存在着审核严、申请难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因此,作为银行利润主要来源的存贷业务减少,利润下降。

2.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日益严格规范。2004年中国银监会了《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对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方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凋整。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设立和登记、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终止与清算、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标志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管理向着更加公平、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3.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相对突出。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集中度过高及流动性需求压力增大等问题。政策性风险体现在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已经取消。对于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使得外资银行不再享受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孙健,戚逸颖.国民待遇后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及对策[J]. 农村金融研究,2006.12.

[2]宋梅,孙英隽.上海中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9.6.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SWOT;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1993年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首先由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入我国,并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1997年我国政府开始了小额信贷的试点,并在1998年开始在较大范围推广,直到1999年底,农村信用社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其主要发放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12月26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农户贷款余额12,260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贷余额2,038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351亿元。获得贷款的农户已达到7,74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近60%,受惠农户超过3亿。在看到信用社小额信贷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通过对其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来自于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充分认识来正确对待其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才能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一、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内部优势(Strength)

(一)网点优势。农村信用社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成熟庞大的网络系统,其基层网点遍布农村地区各乡镇,这样就可以通过利用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源节省了建设新网点发放小额信贷的成本,从而节约了小额信贷的运行费用;并且农村信用社能够真正做到了贴近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更加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农村具有天然的信息对称和同步优势,能够设计出适合当地农民的小额信贷产品,这是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效仿的。

(二)制度优势。农村信用社针对小额信贷业务设计了独特的信用等级评定方式,那就是通过与当地村委会的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利用村委会对当地具体情况相对了解的信息优势对当地需要进行信用贷款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较合理地降低了农村地区固有的信用及违约风险。

此外,在贷款方式上,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采用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法,使得贷款农户能够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不仅简化了贷款手续,还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内部劣势(Weakness)

(一)成本收益劣势。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成本主要是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收集费用、管理和监督费用、预期违约费用),此外还有资金成本及运营费用。而在实际中,由于小额信贷业务频繁、针对对象范围较大,并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加上农村固有的信用环境的缺乏和农业本身的风险性使得其单位成本往往会高于其他贷款形式。然而,同较高的成本相对应的是较低的价格、利息收入,因为小额信贷放贷规模小、信贷利率不高、回收率不高,从而导致了小额信贷的低收益,甚至有信贷收益低于成本的情况发生,小额信贷发展受到限制。

(二)产品劣势。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并且现有发行的小额信贷产品对期限、利率、使用方向、还款要求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贷款需求者的现实情况,如农业大都具有周期长、高风险的特性,其中当属林果业的生产周期尤为突出,一般需要2~4年不等,但无法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匹配的是小额信贷较短的放贷期限(一般为1年),一方面提升了贷款条件;另一方面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果。这样当需要贷款的农户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只能转向一些不正规的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被迫放弃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小额信贷产品。

(三)营销劣势。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相对垄断的地位导致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包括小额信贷业务在内的整体的营销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所处的是传统的卖方市场,其信贷业务较多是被动发生的,导致其竞争服务意识较弱,面对激烈的金融业竞争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竞争意识;二是对市场开拓不够重视,对客户的需求及行为研究不够细致,信贷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想法过于陈旧,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资金、人力等投入。

三、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的完成,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社以其独特的农村市场地位肩负着农村地区的较大比例的信贷任务,并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养规模的扩大,商品经营、农产品简单加工储运等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正在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业、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都急需资金支持,对小额信贷有迫切的需求。据统计,我国现约有2.3亿左右农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左右,其中已获得各类小额贷款的用户约在7,800万户左右,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而且“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亿元左右,这证明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目前,我国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二是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各类小额信贷组织。从全国范围来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提供小额信贷的规模远高于其他任何小额信贷组织;另一方面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或者即将开展小额信贷的机构包括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相比,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又具有其上述独特优势,客观市场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好的发展机遇。

四、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外部威胁(Threat)

(一)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支农再贷款。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却面临许多问题。

1、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为6个月或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这往往只能适用于那些生长周期较短的农作物,无法适应一些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或者是养殖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这直接影响了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果。

2、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数额控制较严,并且对支农再贷款的逾期罚息相对过重,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负担。

3、此外,部分支农再贷款存在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如对外拆借、弥补亏损、证券投资等,削弱了人民银行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二)政策原因。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其经营最主要的目标仍旧是取得利润收益。但在实际中,政府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激励或补贴机制,迫使农信社小额信贷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产生许多制度上、业务上的漏洞,由此导致小额信贷在运作上不够规范,影响了农信社小额信贷效率。政府如果不能采取更有利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而且还会阻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进程。

(三)信用环境。虽然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具备庞大的网点设置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但从类别来说,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属于信用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户利用小额贷款进行“投机”活动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农村地区法律普及还不够到位,农民的法律观念、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五、相关建议

(一)扩展资金来源。为改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紧张的局面,中央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在个别地区,中央银行可以允许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上浮存款利率,以缓解资金问题。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疏通横向资金融通渠道。

(二)政策支持。据统计,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6,900亿历史存量包袱,离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想要独立解决这沉重的问题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因此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服务“三农”功能,政府应当酌情予以帮助,共同化解历史包袱。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加紧构建积极有效、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机制,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综合扶持作用。

(三)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对信贷行为作进一步规范,从信贷发放、管理和收回等环节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并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奖惩方案。对业绩好、发放贷款质量高的信贷员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薪酬奖励,以充分调动信贷员的放款积极性,设计并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薪酬奖励体系,并作为制度长期遵守。

(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农村信用环境的重视,为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小额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正确认识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意义,提高农民的信用道德意识,指导农户进行合理贷款,及时还款。同时,进一步加大追讨逃废债力度,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公示,共同努力创建农村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业现代化,2010.6

[2]林超群.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3]张苗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SWOT分析[J].三农金融,2011.2

金融学swot分析范文6

关键词:移动支付;SWOT分析模型;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H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为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完成的支付交易行为。当前不仅仅在日韩、欧美等一些通信业发达的国家,在亚非拉美等相对落后国家地区,移动支付业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54.2%。而YankeeGroup 的研究数据则预测,至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高达9840亿美元。智能终端比例的不断提升、NFC逐步成为终端制造商产品出厂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商业环境开始推广随身便捷的支付场景,以及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支付的习惯日趋成熟,将助力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和发展。

相较之下,现在便捷支付领域内的霸主信用卡,其发展则面临重重困境,不仅受到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落后、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支撑薄弱等条件的制约,卡奴蔓延、坏账风险、使用安全风险都使其处境雪上加霜。而本文将基于SWOT模型的理论分析,来探讨移动支付这位“后起之秀”在信用卡产业内的发展,研究路线如下:

一、移动支付开展的优势

1.更安全

伴随信用卡的逐步普及,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信用卡相关的欺诈案例,比如:克隆卡,非法套现等案件也越来越多,给金融机构,商户和持卡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完善,持卡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的缺失等。

而移动支付业务由于才起步必然也要面临一定欺诈风险,但相较信用卡业务依然优势突出。以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手机移动支付为例,相对于磁条卡的可复制性,因为采用了“芯片卡”(即IC卡)而非传统的“磁条卡”,消费者个人信息更难被盗用,出现信用卡细条信息被复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这将大大降低伪卡损失。

2.更高效便捷

移动支付业务分为远距离移动支付与近场支付,都是非接触式支付。远距离支付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畅享购物体验,亦可以仅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几个简单操作完成转账排队之忧。在一些银行等金融体系仍不完善的相对落后地区,远距离支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点上非洲肯尼亚等国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而谈及与信用卡应用较相似的近场支付,由于免去了刷卡输入密码的过程,达到“一刷即可”的效果,将为人们的生活节约更多时间。

移动支付小至可以用来支付日常的公交车、交水电费等,替代钱包;大至可以为人们进行国际间的贸易结算,更多应用更多功能更高效更便捷。多方综合,移动支付相较信用卡无疑更适宜当前崇尚高效便捷的社会。

3.更少成本

伴随移动支付的普及,一方面由于其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将会降低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例无人售票车;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由于多是现时消费,所以不会存在信用卡中的“透支”和“滞纳金”的等,更有效避免了恶性消费行为的发生。目前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免去了年费的收缴,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

二、移动支付开展的劣势

1.推广层次遇阻

(1)消费者消费习惯不易变换:我国消费者目前的消费习惯可总结有两点:①对实在看得到的交易比较放心,即使像移动支付这般其自身的安全系数比你把钱放钱包里高的多,都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②国人固有的守旧情节,目前信用卡安全虽然受到国人普遍质疑,但由于其开展已有些年头,大部分人对信用卡的信任度还是会高于移动支付,纵使这不合理。

(2)移动支付推广需要平台建设;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主要开展的形式有RFID-SIM卡模式和NFC模式。两种模式,前者需要构建大平台涉及大量pos机和刷卡机的更新升级,后者需要定制手机的支持,相较之下后者优点更多也应用最广,但二者综合看来,要推广移动支付,无论采取哪一方,都将会承担不小的经济负担。

2.技术及标准遇阻

(1)目前我国国内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具体来说,还是太不成形,要想真正的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像移动支付产业这般涉及如此之长产业链的,必须有更成熟的标准引导体系建设才行。

(2)目前移动支付各项技术要求都已经基本解决,但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也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更低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开展意义重大。

三、移动支付开展面对的机会

1.天时

目前全球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国家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当下移动支付业务已愈发成熟,新技术和新标准的不断推出促进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移动支付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

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另据易观智库近期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

2.地利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迅猛,手机3G网络已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参照下图1。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类惠农政策,可像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实施,却需要依托银行卡进行资金发放。而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银行网点和ATM匮乏,造成银行卡资金支取极不方便,农民不得不频繁往返县城金融网点,既费时费力,又要承担交通费用,成本较高,便利支取各种涉农补贴等小额资金已成为当前农村最广泛、最迫切的一项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我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都有能大展身手的地方。

3.人和

我国国内相关企业一直对移动支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2012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相关标准的推出,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也由起初的混乱,而慢慢走向和谐,我国移动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的形成,必将对我国相关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移动支付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四、移动支付面临的挑战

1.挑战信用卡的称霸地位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其实还是一个摸索阶段,相对信用卡多年成熟运作,其在国内的地位依然是难以轻松挑战成功。目前移动支付虽然出台了行业标准,但一个可以基于全球性领域的准则依然迟迟未出,而这也将继续制约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另从消费者层面谈及,由于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普通大众对移动支付这类新型支付模式接受能力有限,甚至还存在大量误区,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任何新科技的普及,都需要一个反复认证再大规模推广直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阶段,移动支付要成霸主,仍需静待时机。

2.挑战产业利益角逐

伴随着国际国内移动支付的稳步发展,移动支付市场蛋糕巨大的份额正惹的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为利益而热血沸腾,如何解决利益分配,直接关系移动产业链的完成。

3.挑战通信行业的大量“碎片”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移动支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大量“碎片”:即各种各样的移动操作系统,定制的手机,应用等等,要在开发上紧跟创新步伐对Visa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整合这些碎片,并且将其迅速根据用户需求升级,对移动支付而言任重道远。

五、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1.把握机会,加快行业标准完善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正值热潮,期间若能尽趁东风,移动支付将会以飞跃的形式发展,而抓住东风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尽快促进行业标准完善。

尽管于2012年年底,我国出具了移动支付产业的相关标准,但该标准就目前来看肯定还是充满诸多不足。但在目前情况下,在此标准下先观察各方对其反映,在充分收集实际反馈后,再对标准进行修改。相信,一份极具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行业标准,对我国移动支付行业产业链的形成,对移动支付发展的促进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2.扫除盲区,加快推广营销建设

移动支付的推广面临的阻碍,除了基本平台建设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打开普通消费者的心结,改变他们对移动支付的不信任度。根据我们在宁波鄞州区的调研报告可知,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还是充满兴趣的,尤其是对其便捷性方面,但消费者的顾虑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莫过于安全性的质疑。但实际上移动支付具备诸多信用卡等其他便捷支付模式不具备的优点,但由于宣传不到位致使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误会重重,加快推广营销建设,是当务之急。

3.面对挑战,及时调整战略

移动支付在我国前景势必大好,但要使其又好又快发展仍是要费一番功夫。信用卡霸主地位的掀覆需要的是各方努力,需要的是及时调整战略。目前从信息,需要重新审视并整合整个价值链行业环节,提升整体服务水准,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此外,将创新应用与移动支付结合,找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商业模式,应该成为移动支付相关企业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应小凡,吴冰.移动商务环境下价值链和服务模式瓶颈分析[J].物流技术,2012.

[2]黄丽云,黄瑾,陆宏治.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移动业务,2013.

[3]刘博,孙锁.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