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科学课 实验活动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12-01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所以其实验内容也必须是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让小学生用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认知科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动口、 动手、动脑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合理开展小学生科学实验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 开展课前预习,注重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观察是人类认识大自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笔者认为只有提高了观察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应力求让他们学会观察方法。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实验提示,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实验。学生们遇见别的事物需要观察比较时,他们会用学过的先观察外部随后进行内部观察的方法。观察是实践的前提,兴趣是创新的动力。通过课前观察,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实验兴趣。针对小学生实验兴趣不稳定、观察不全面的特点。要十分重视课前的有效预习,提高观察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利用。
二 做好课堂实验,提高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与观察、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结果的初步对比,笔者认为学生已对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修正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引导老师,老师指导学生。在互动中,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实验课堂让学生多动手实际操作,按照自己提前预习和自己的思路做实验。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们所借助的实验器材是萝卜、橡皮、小铁钉等材料,盛水的工具也是用水杯、脸盆等,选择的实验工具不尽相同,选择的方式也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没有对与错之分。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老师应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注意的问题等。
三 营造课后环境,培养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与科学实验应有一定的区别。小学科学实验的目标要小而实际。实验内容既要贴近现实生活,又要简单方便。课堂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了解生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打动学生,真正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让学生课后有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验。教师要根据实践应用性,设计出和谐有效的科学实验活动。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们知道准备大铁针、导线、电池等材料,按照老师的实验方法,就可以制作出电磁铁,接通电后就会有磁性,可以吸引铁制品。在生活中再遇到找不到细小的铁制品,而手头又没有其他工具时,可以制作电磁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需要接触生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试想如果学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时家长又给予了一些表扬,那么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以及学习就会更加积极。
四 激发实验兴趣,发展创新能力
激发实验兴趣其实就是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小苗的诞生一节课,如若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解释小苗是怎么诞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学生只知道种子发芽需要水,而其他的需要却不知道。笔者让各组设计好实验,把他们认为需要的条件写出来,然后回家观察。实验结束后各组对比,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的假设印证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每位科学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课前了解,课上操作,课后实践,走入学生心理和生活,科学实验课肯定会上得很精彩,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饶琴.重视小学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166~167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策略实验复习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5-01
实验在高考中是重中之重,在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生物试题中,总分90分值中实验经常能达到20分左右的分值,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不仅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新课标卷更加注重学生实验原理及实验分析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中,不仅仅是多看实验内容、多做实验题就能达到,在课时不充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还得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提高学生高考的得分率。
一、仔细阅读分析考试说明中的实验考点和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是复习的方向和目标,按照考试方向和目标复习,实验复习才具有针对性。从实验考点方面看,高考生物实验考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的课本18个生物实验内容;二是课程标准中以探究生物学原理为主线的隐性实验;三是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六种科学实验方法;四是遗传学中的相关遗传实验内容。从实验能力看,考试说明也明确提出四点:一是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的能力。二是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三是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四是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二、对考试说明中的教材实验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分类,构建实验知识网络体系。
课中1个的实验(在选修1)以及生物科学史和遗传学的相关实验原理。可以归纳为6类:物质分离鉴定类实验、显微观察类实验、对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调查分析与实习实验、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实验方法、遗传学中的相关遗传实验内容。在平时复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各个实验的知识点及注意事项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复习实验。
三、针对实验分类,进行生物实验分类复习及解题方法指导。
实验复习时,要注意实验的区别、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各个击破。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实验基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⒈物质分离鉴定类和显微镜观察实验的复习。
在高考中,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实验考查的重点是几种有机物鉴定的原理、方法、试剂、现象,色素提取方法,纸层析法等;其显微镜观察类的能力上要求主要是:显微镜(高倍镜)使用、装片的制作、染色方法等,这类题目的题型在新课标理综卷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为了提高学生对相关实验题的解答能力,复习时要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第二,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具、实验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有关结论等;注意对不同实验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如哪些实验用到了显微镜,哪些实验用到了酒精,作用是什么,哪些实验用到了盐酸,作用相同吗等。第三,要作好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
⒉对照实验与探究实验、设计类实验的复习。
在高考中,对照实验与探究类实验考查的重点是对照实验的变量处理、实验目的、原理、假设、实验设计步骤、实验现象的预期和分析以及得出相关结论、评价实验等六方面问题;其难点是上述实验内容的相关文字表达问题,题型多以实验探究设计为主。在做这样的题目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性原则。还有要熟练一些常用实验用语,如①分组编号:选择长势相同、生理状况相似健壮植株若干,随机均分为n组,记为1、2、……或选择体重相近、年龄及生理状况性别相同的健康动物若干,随机均分为n组,记为甲、乙、……或取两只相同试管,分别编号为A、B,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②对照处理:甲组加入适量的……(施加实验变量),乙组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等,或不做任何处理,即不施加实验变量)。③将以上各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或条件)中培养(或静置)相同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后(或定时)。④观察、比较(各组颜色变化或情况、状态等)测定(各组长度、温度、高度、含量、时间等)记录相关数据等。
⒊调查分析与实习类实验的复习。
调查类的实验题考查的重点多为调查对象、调查取样方法、调查结果的数字统计与分析(如建立数学模型)等有关数学问题。题型多是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以表格或坐标图形式的分析题。
由于教学上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调查的程序和方法掌握较差。因此,首先要结合教材中的某一个典型调查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调查案例,案例要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结论等。其次,要教学生用坐标图或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要结合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掌握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⒋科学史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复习。
在生物科学史中,有很多的经典科学实验方法,复习时要阐明科学实验原理和方法,如分析细胞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模型的建立、差速离心法和观察法;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和掌握对照实验的方法;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掌握类比推理法、同位素标记法和模型的建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让学生掌握假说―演绎法;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对照实验的方法。
⒌遗传学中的相关遗传实验的复习。
进行遗传学实验设计的专题复习时,通过遗传实验题目的归类讲解,如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的判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控制某性状有关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等实验题让学生知道一般的解题方法;要对课本中一些经典实验如孟德尔杂交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如何选择亲本,分析杂交、测交、自交的原理、结果和规律,并应用到实验设计中去。
在高三实验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实验分类复习及解题方法的指导是提高复习教学质量有效的措施。生物实验复习主要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要在掌握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能设计简单的实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3
1 科学课以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最为重要的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科学教学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教材编排意图和实施意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建构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实践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的形成,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2 切实保障科学课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2.1 重视科学教学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科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加强科学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科学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主任和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确保了本校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由副组长具体负责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总务处主任负责仪器配备和有关实验用品购买,保证实验专项经费的正常使用,教导处负责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管理。每个学期开学前都组织科学教师研读教材分析,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列出本学期应开设的实验及实验用具情况,特别是仪器室不能提供的实验资源,教师要分类列出,师生提前搜集生活中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正常开出。
完善制度建设,保证科学教学工作实效。学校在推进科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完善制定《仪器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等明确了责任,并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学校每月在各班评选实验小能手2人,将小能手的照片张贴到实验室专栏中,为其他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榜样。同时在每月的“校园之星”表彰时予以表彰奖励,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以激发其他学生参与探究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2 实验教学规范化
实验用具提前准备。为充分发挥实验仪器应有的作用,学校实行科学教学单元备课制度。单元备课后,及早筹划、借用本单元使用的所有仪器,一方面教师提前熟悉实验,另一方面避免临时借用仪器出现遗漏的情况,直到本单元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完好的归还仪器室。
实验操作规范运行。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做好实验仪器的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预设实验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实验时谨慎、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仪器或材料进行实验前,严格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在教师的监管下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合理取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学校将科学实验教学相关表册进行了修改整理,将复杂的表格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诸如用学生的《科学活动手册》替代实验报告单。而对于科学教科书中的部分章节的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季节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地处理教材、科学地删补内容,如四年级第二单元“新生命”,根据实际调整到五月份油菜花开花季节。
3 管好用好实验仪器——物清、账清、标志清
物清:学校对仪器专柜合理分类,常用仪器清楚明显,便于检索和使用。仪器摆放遵循上轻下重的原则,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账清:总务处设科学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明细账和仪器明细账,按统一编制的仪器目录编号顺序装订,做好财产登记,每学期根据增减情况补充一次,账表、账账、账物相符,做到了仪器的种类、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清楚。
标志清:学校对将橱柜、仪器分类陈列,实施分类编号,做到了仪器编号等标志清楚;对于有毒药品及危险品,采取专柜专锁严格管理,要求用一次记一次,并处理好残余物品。
4 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各类竞赛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4.1 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校开设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定期开展科学探究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气象组”“生物组”“科技组”等小组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2 科学教学与各类竞赛相结合
为凸显科学教学的实效,学校将科学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因特尔求知计划、明德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动手制作各种小发明、小创作,撰写科普小论文,各种竞赛活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 科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让科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搜集资源,自我探究、自我尝试,提高科学素养。在检测食物含碘的实验中,让学生课前搜集红薯、土豆、西红柿、馒头、米饭、萝卜、玉米等食物,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征清晰掌握;在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师生共同准备绿豆、花籽等,共同制订实验计划,共同管理观察记录,学生连续观察两周后,认识到了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也为数学的统计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4.4 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4
【案例描述】
《探究植物的向性》(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3章第1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之后安排的一节学生实验课。以下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简述。
整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师生共同探究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向地性)——植物的其它向性教学——学生探究植物的其它向性——知识延伸。
教师通过天宫一号携带的4种濒临灭绝的种子引入,让学生猜想太空中种子萌发时根怎么长及在地球上种子萌发时根又是怎么长的,进入到“我们一起来探究”环节。
师生共同探究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时,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重点落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该探究要研究的是种子萌发时的根的生长方向,即是这个探究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接着设问:在探究中,除了根的位置不一样外,哪些变量我们要控制一样呢?通过引导,教师渗透控制变量法、优化实验条件的思想。接下来,教师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与书上实验过程不同,已优化设计过的),学生思考:1、为什么要用棉花?2、怎样保证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3、为什么选用已萌发的种子?4、为什么要把培养皿的两半用胶带纸封在一起?边缘全部封住行吗?5、这个实验中有对照组吗?如果有,对照组是什么?6、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交流,明白实验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接着,老师现场示范一次整个实验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以照片形式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补充横放的豆苗放置一天、一周后的图片,教师小结植物的向地性。
植物的其它向性教学之后,进入到学生探究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种植物的向性(向光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等),要求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来设计研究的方案,完成实验报告单。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在太空中,植物是没有向地性的?那植物还有其它的向性吗?使知识得以延伸,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反思与分析】
直观、有趣的科学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科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然而,由于不同学校条件的差异,以及教材编写者与学生认知冲突的客观存在,使得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现象不明显、耗时长甚至成功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材中部分实验进行适当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案例描述的就是把讲授新课之后的学生实验改为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到讲授新课之前进行教学。该案例中对实验的优化设计还体现在以下方面:1、种子的选择——选用绿豆,容易体现实验效果。2、选择已长有胚根的种子,防止种子不发芽的偶然性。3、吸水纸的放法:将吸水纸隔在种子与棉花团之间,避免水分对实验的干扰,体现根萌发后继续生长的可观察性。4、实验报告单的形成,采取给已画的图“添砖加瓦”的形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样,通过整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练习了较复杂的实验方案设计,学会了对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发展了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实验改进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注意遵循这样几条原则:1、科学性原则;2、显现性原则;3、简易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环保性原则;6、趣味性原则。
那么,我们应怎样改进实验,对实验进行优化,从而促进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实验步骤,优化实验过程。
2.改变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效果。
3.改变实验材料,优化实验设计。
4.调整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5
一、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在五年级实验对比班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情况进行分析)
1、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老师教学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
2、分组不合作,多数成观众。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实验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在12个小组中有4个小组特别严重。
3、动手不动脑,摆弄无结果。很多科学实验材料都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玩具”。如橡皮泥是学生喜欢的玩具,在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要做两次实验,一次是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第二次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前有看教材,所以在我问题刚提出时,学生就准备操作。这样做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有较长的实验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造成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低效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平时学生很少做实验,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唯一信息源,看到实验材料激动不已,只顾玩弄,对科学实验探究各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不理解。其二,本校的科学课大部分是语、数教师兼职(只有六年级一位专职教师),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其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我把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学生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他们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讲求证据、实事求是;符合逻辑的思考;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3、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高段实验相对于三、四年级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对于实验和观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便会拟订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定规则,以求实验顺利有效的进行,但这种顺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如在实验操作前给学生制定这样的实验分工:操作员、发令员、计时员、记录员等。这样的实验操作安排的确能指导学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验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动手并无动脑,他们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样能更好的操作。我们要怎么分工,谁做什么?这很重要,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等过程。实验过程中要扶放结合,教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科学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期对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有所借鉴参考。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所谓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可以说,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观念。
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背景、新形势下,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工作能力得到更好展示。在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着力培养一定科学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1.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讲到了“生长素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较好范例。教师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施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做成动态效果投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学生自己的推想,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学生大胆的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各种推想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鼓励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习和领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实事求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实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报告、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学会实验对照,实验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实事求的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生物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遵循以及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们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良好榜样。
3.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癌变”时,可以联系实际讲到癌症的预防;在讲授“种群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物科学活动,去试着调查公园山坡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与当地卫生保健部门联合起来调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查遗传病,让学生们推测其遗传方式。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4.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这是学生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必备环节。在教学观察中,要帮助学生们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手段,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学会了解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科学素质的内涵,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方法、搭建丰富载体,努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蒙绍权,李桂芬;在生物教学法课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