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商业银行的运营特征及价值创造途径,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并就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价值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1701

1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及其创造

资金的运作是银行资产增值的主要部分,研究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1 商业银行的运营特征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相同,均以盈利为目的,特殊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及货币信用产品,主要处理的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

1.2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途径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依靠庞大的负债来支撑,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低。大多将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高财务杠杆是其净资产回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起始环节,关系到资本成本。而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形成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资本在各项业务之间的合理分配。

2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运营机制的竞争上升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竞争,分析研究影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核心因素,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制定战略计划。

2.1 外部环境特点

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长和获利能力,为了有效地创造价值,必须分析和适应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

我国金融产业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则造成利率上升。目前银行的发展,有赖于政府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价值产生影响。从人口情况方面,不同年龄结构的社会可能导致不同储蓄率的出现,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储蓄率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会给储蓄率带来双向的影响。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发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也是随之快速发展。

2.2 内部资源和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而内因一般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由内部资源所引起的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

(1)银行信誉。

总体来说,信誉是对商业银行履约能力的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情况的体现,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考察。商业银行信誉也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资本充足率、经营时间、经营规模等。

充足的银行资本使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形象,同时也带来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时,可以用自身的股本承受损失而不至于破坏银行正常的经营。

(2)银行客户资源和制度资源。

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是商业银行信息的来源,银行可以根据所搜集的数据资料分析判断借贷企业的风险情况。商业银行的客户分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其中企业客户是贷款的去向,而个人客户是存款的来源。

银行的制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以及银行办理业务的交易制度。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的制度资源,它是一种知识资本,还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

(3)银行特许权价值。

政府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其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从而实现超额利润。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做出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3 提升商业银行价值、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有金融业界人士表示,“我国金融业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将从股份制改革转为公司内部治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使我国金融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稳定快速地发展。”

3.1 提高银行信誉

提高银行信誉,很重要的是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市融资是补充资本金的迅速方法,而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可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了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应当优化业务结构,剥离不良资产。

3.2 维护和发展优质客户资源,改善制度资源

银行应当看准时机与目标细分市场,制定有效方案开展营销工作,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改善制度资源,加快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领域,深化服务理念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这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优化股权结构

与以往的国有独资银行不同,我国股份制银行向现代银行又迈近了一步。而且有一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了上市融资,因此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在改革中还应当遵循上市公司的管理理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股权结构。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虽然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较高,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尽快适应市场要求,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露菡.股权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对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6).

[2]何加伟.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4).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2

4月8日,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银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农村信用社将如何发展?就此,记者走访了业内人士。

只是一种探索

“刚组建的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只是一种探索,它是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纯粹的合作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坚持合作金融合作制的特点上,借鉴了一些股份制好的做法,更确切地说是兼有股份制特点的合作银行,但在形式上,既不完全是股份制,也不纯粹是合作制。”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督司李均锋副司长对记者说。

对于成立农村合作银行,业界人士看法有所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在股份与合作制中不可能走中间道路,要么是股份制,要么是合作制,两种融合的模式最终还得进行改造。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份制特点与合作制的特点结合起来,更适合中国农村的特点。在谈到对此看法时,李副司长说:“从我们职能部门对合作银行的态度:这只是处于一种探索,不过分宣传,先只是试点。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有试点,合作银行也有试点,我们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观察,看哪一种更适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对于刚成立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为什么称为合作银行,不叫商业银行,李副司长告诉记者,作为主管部门主要基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合作银行是在沿海信用社基础上进行改制的一个结果,它没有和其他银行进行重组,而是信用社本身的改制。为了保持这种连续性,所以合作银行的名称可能更接近一些。

另一方面因为它本身在产权设计和法人结构上也坚持带来合作社特点,如我们设置了投资股和技术股,是一人一票,投资股并不完全是一股一票,但也借鉴了股份制一些特点,根据股权的大小,相应增加了它的票数。再次因为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职能和定位,应该仍然是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不应该完全追求商业利润为唯一目的。它是为社区服务为目的,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但也不能把追求赢利与合作制不能完全对立起来。如果它完全以商业追求为目的,它可能把它的重点过多地集中在工商企业,而不支持广大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户,所以对它的定位还要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叫合作银行比较确切。

合作、商业银行?

李副司长个人更倾向农村合作银行。他说,合作银行比完全的农村商业银行更适合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情况。我们国家农村和国外情况不一样,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城郊地区城乡出现一体化,农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是多元化经济。如苏州地区既有发达工业企业,也有个体工商企业及农户。但由于具有这种主体分散性,如果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改革农村信用社,可能使这家金融机构,失去众多分散的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这样客户,但完全按合作制来改革的话,照顾到了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但是自身的效益将越来越低。在这种两难情况下,作为一种金融机构,能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既解决它的产权要明晰法人制度要完善,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又要为社区内不同层次的客户如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

在谈到农村合作银行如何市场定位时,李副司长指出,在金融机构定位基础上,农业合作银行有义务有责任为各类层次的客户提供服务,所以在产权结构上和产权设立上,我们就设立这样一个原则:(1)在企业和农民入股方面是有所限制的,要求在所有股权中,广大农民的股份一定要占一定的比例,还要保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在股权结构占有一定比重。(2)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特别是在董事会框架中,也要求必须有一定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通过这种产权和制度的安排,保证这家机构在运做中,既要为大企业、大股东服务,也要为个体工商户和农民服务。但这种制度的产权安排能不能在实践中得到保证,这需要探索。从制度安排上,这家银行是有这些特点的。这样繁荣合作银行不管是从产权设计、服务定位还是法人治理上,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既要追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要追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要为广大分散的中小企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

对于这种新形式的合作银行,一直致力与研究农村金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张元红认为,合作银行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不过现在不大提倡股份合作制,从表面上来看是两者兼顾了,但是内部有些矛盾是不好解决的。单纯的合作制和单纯的股份制都是比较好操作的,因为都有一套现成的制度和框架。不过,张元红还认为纯粹意义上的合作制不能做得太大,如果合作银行建立于一个村子内可能比较合适,信息能够互相融通,不对称现象不存在。但如果超过一个乡镇,信息沟通就比较困难,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利弊分析

1.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进展

2015年5月1日我国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据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3658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部办理投保手续,保费全部归集完毕。以2014年投保机构经营数据计算,2015年5月至12月的应交保费折算成年度保费后占全部投保机构吸收存款总成本、税前利润和营业成本的比例仅为0.33%、0.59%和0.40%。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银行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大中小银行存款格局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1月20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4.6万亿元,较2015年4月末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1%。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银行安全的重要举措,对防范银行业危机、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利弊分析

由于截至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仅满一周年,存款保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尚不能完全显现,但也已有所体现。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达1000家,截至2016年4月末农村商业银行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13.6%。农村商业银行对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随着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商行未来在涉农金融机构中的将逐渐上升。农商行的发展好坏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农商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积极影响

2.1.1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了农商行的竞争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改变人们对国有大型银行“大而不倒”传统观念,存款保险风险处置作用也降低了农商行对风险发生的顾虑,可自由的参与竞争。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服务“三农”的作用,在政策上享有一定的帮扶,其竞争力会有间接的提升。

2.1.2有助于农商行吸纳公众存款,提升其负债能力。银行的负债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的存款,自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呈上升趋势,第二季度开始增长较快;并且占金融类金融机构的比例自第二季度以来下降的趋势趋于平缓。根据各地的持续监测,自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以来,银行存款占比方面,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较2015年4月末略有下降,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略有上升。《存款保险条例》将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人民币,能够为99.62%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存款保险对公众存款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农商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度便有了大幅的提升。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资金会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商业银行。

2.1.3迫使农商行进行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存款保险压缩了银行利润,为了弥补利润的减少银行需要创新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公众投资,同时中间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非信贷业务的开展提升了银行业务能力。2.2消极影响2.2.1存款保险导致农商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投保机构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且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然而就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看,农商行的风险状况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在支付基本的保费的基础上农商行还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差别费率。银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商行资产利润率变化。总体来看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下降速度有加剧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约为9万亿元,贷款总额约为5.98万亿元,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分别平均约为2.06%和5.60%(考虑到目前存款保险每六个月缴纳一次,因此采用六个月期的存贷款利率作为测算标准)。净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1-所得税率25%).不同存款保险费率下保费的缴纳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导致了银行的利润的减少。

2.2.2存款保险的实施使大额存款流进大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提示了公众,银行业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倒”的思维模式下,出于风险的考虑储户存款逐渐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赔付限额50万人民币的规定以及高风险农商行破产时变更存款银行的繁琐使部分大额存款流向国有商业银行,阻碍了农商行的发展。

3.应对措施

3.1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面对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降低银行日常运营成本同时,寻找新的获利方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风险评级降低差别费率,节约成本。

3.2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管理水平;提升资产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运作效率,在量的积累的同时注重质的改善。

3.3增强乡镇与农村市场的宣传与推广,大力发掘乡镇与农村市场的潜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努力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公众对银行有较高的认知度。

4.结论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于农商行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利好。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总体上来说其对象的资金量相对较小且与银行的业务往来中除小微企业外多数集中于存取款业务,存款保险50万的赔付限额几乎都能满足其对银行风险的的要求;且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素养缺乏,对于存款保险强化约束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认识,作为典型的风险规避型群体边际储蓄倾向较大,看到地更多是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村镇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近水楼台的地域优势。鉴于以上因素,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得农村和乡镇地区的资金更多流向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农商行盈利能力,推动农商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少林.存款保险制度对农商行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5,(10).

[2]胡浩.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16,(04).

[3]曾淑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村镇银行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4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定义

在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中,银行的业务发展中长期坚持、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表现出在管理中人的重要地位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实际管理。

随着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发现企业员工的内在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才能等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员工来说,工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自我的生存,也是为了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为了促使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成长,在企业中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国家社会的进步,在如今这个人文社会中,尊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保证企业能持续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对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员工被激发出在工作中源源不断地动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发展的更长远。

在企业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对员工所在的工作环境要进行改善,同时为了促进员工自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对员工进行沟通交流,重视员工所提出来意见,帮助每一位员工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为了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将员工的激情、潜力激发出来,员工有激情的工作,是企业经营、生产处于优秀运营状态的根本所在。

在企业中,对人才要重视,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选拔人才,同时对现有的人才挖掘出其更多的潜力,充分发挥出人才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给予员工展示自身,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出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对企业的献身精神。发挥出应有的人才作用,对提高企业效益有巨大促进作用。在企业中管理层有计划地培养员工,在企业中所有的岗位都必须是公平竞争。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是以人的需要作为其基本组成,将企业内外的有关利益者相结合,作为企业发展的切入点,不仅仅是关注企业内部的人员,同时还关注所有的相关利益者,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商业银行中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中所制定的奖励机制,基本上都是根据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程度判定,仅仅关注任务本身是否完成,对所进行的工作人员很少考虑,奖励机制中缺乏对人性化的考虑。其奖励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度的使用物质进行激励员工,极少地会从精神上考虑相关的奖励,这种过于物质化的建立机制,不能联系到员工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未来个人发展,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员工在精神上的压力不足,仅仅是强调任务指标,这种任务的完成是依靠外在压力,不能从精神上,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度以及积极性。

长期的经营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思路的核心所在,但在实际中,很多的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将经营行为短期化,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服务渠道、对客户服务、网点布局中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对员工的培养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机制,缺乏长远性,在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中,要靠员工,其员工的素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使用员工方面没有长远的考虑。商业银行在对银行的宣传方面的没有长期的影响力,社会上的渗透力弱。在银行经营的压力下,其管理层大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对于银行的宣传以及文化构建方面没有重视。

部分的商业银行在运营时,对任务指标的关注大于了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对员工的意见不重视,与员工之间没有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在银行中没有相关的员工关爱机制,会造成员工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幸福感,在工作中带有一种负面的心理,对工作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平时工作的单一,对员工的关怀不足,员工在工作中体现不了自身价值,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对工作用消极的态度应付,没有工作的动力热情。

三、真正实践“以人文本”管理理念的措施

企业最高决策者的观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对企业管理理念的改变时,只能是由管理层开始改变,然后在逐步延伸到公司的所有员工中。要想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实处,就必须改变原本的思想,改变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看法,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管理中首先要充分的了解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进而将这种管理理念融入现有的管理体系中。在银行中充分地将现有人才的潜力挖掘出来,使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出其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对相关的人才培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对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其素质,对人才储备的工作要做好,根据现有人才的不同工作经验、能力,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提供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平台,最大化地发挥出每个人的价值。

在商业银行中建立真实有效的员工管理机制,其中包括环境、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将机制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结合,管理机制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基本,约束、激励为手段,这样能大大地促?M银行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环境机制主要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此种环境中,能使人心情愉悦,愉快的进行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银行与员工的双赢发展。

随着目前社会进入快节奏的时代,工作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任务指标越来越高,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如此,因此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工作就非常重要。应对员工工作的意见、看法认真倾听,与员工交流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真正的关爱员工,杜绝管理层对员工区别对待,避免粗暴、单一的管理方式,处理问题时要会换位思考,改变以往的上位者形象。在银行中建立起员工关爱中心,制定员工释压制度,通过不同的交流、娱乐方式释放员工压力。

四、结语

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中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相应的管理中,但是由于银行对该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地影响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核心重要的地位,是当代商业银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核心,依靠、尊重、关心、激励人将人的价值在实际中体现出来,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内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的才能发挥程度决定了该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所在。商业银行对业务的开展中,无论是其银行的规章制度、先进的思想还是所用管理方式中,都围绕着“人”进行。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 信贷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导致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所以信贷风险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的原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来源,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致分为三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决策或主观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这种经营风险又直接表现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信贷风险就是操作风险或信用风险导致的支付风险。商业银行往往因为支付风险,加上金融资产特有的风险感染性,而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

1、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权责制度模糊和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信贷出现问题时,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人人负责的同时又人人不负责,责任追究无从着手,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2、信贷风险管理方法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风险评级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虽然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分类标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化,在评级标准以人为因素占主导的前提下,难免存在对同一现象不同人员看法不一致,从而导致评级结果差异很大。因此,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

3、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信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随产业的火爆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当前的集中放贷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项目,包括大批地方项目。地方项目有财政担保,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风险。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经济复苏是否是长期性的,一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压力加大,项目风险性就会增加。而且一旦形成风险则呈集中暴露态势,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也会因政策影响难以取得实效。

三、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价管理的建议

1、商业银行建立信贷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把项目看作一个系统性工程加以管理的一种理念。把信贷的发放过程看作系统性的工程,从全局的角度来分析该笔信贷发放的有效性,才能加强事前控制、优化过程控制和重视事后控制。以事业部的组织架构、业务线式的流程管理,从全局角度、系统性考虑信贷发放整体过程,总体评估信贷发放的效用,实现信贷发放的可持续发展。

2、商业银行应制定和执行完善的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如果商业银行未能严格执行其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造成违约和信贷损失,这实际上是操作风险而不是信贷风险引起的。而且这类违约风险和损失会对信贷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的估算会造成系统性的偏差,从而影响整个计量分析的准确性。

3、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的借款人风险评级制度。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变量。商业银行应建立客户资源信息系统,掌握客户信用记录,既要考虑反映财务状况的流动性比率、资产利润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杠杆比率等定量指标,又要考虑企业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是否稳定、与银行的往来记录是否良好、开业时间长短、主要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产品是否多样化、产品畅销程度等定量因素。以此来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定价体系,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4、商业银行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较为完善、精细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该数据库应包括担保品种类、最大融资率、期限调整、评级转移概率矩阵、回收率等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同时与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加快建立一套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评级体系。该评级体系应包括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评级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5、商业银行应确定信贷的违约损失率。在借款人风险评级和信贷评级的基础上,本着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通过运用风险计量技术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估算出发生违约情况时各种信贷抵(质)押担保条件下的损失率,据此针对某一笔信贷的具体条件,确定该笔信贷的违约损失率。大量经验数据的积累,才能确定特定类型企业、特定结构信贷的损失率分布函数,并在此数据的基础之上计算出违约概率、违约相关性系数、预期损失、发生损失的时点、非预期损失及波动率等,完成信贷的科学定价,包括准确地计提风险成本和确定风险溢价。

参考文献:

[1]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7).

[2]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对商业银行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依托其自身具有的技术、机构、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势,向客户提供委托事项等各种服务,并同时从中收取一定金额费用的服务性业务。依据相关文件的表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的表内负债或者是表内资产,是银行一种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是银行除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之外的第三大业务,其特点是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同时也有很高的灵活性、较低的风险度、较多的收益度等。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同国外商业银行的同类业务还有较大差距,综合水平较低。当前外资银行逐渐转向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为此我们需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在充分认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之后,分析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以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分析

在分析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运作状态之后,认识到进一步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是进行市场竞争的一个客观要求。进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务中的存贷市场基本上是形成了稳定的局势,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有较大利润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中间业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银行获取利润增长成为可能。现在各大银行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资本价值和资产规模的比拼,更多的是服务以及中间业务的竞争。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商业银行初期的业务中,中间业务只是作为辅助业务并占很少的规模。在新经济到来之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朝阳业务,同时逐步成为各大银行核心发展业务。一个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经作为判断商业银行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中间业务取得的利润越来越多,但我国的发展程度还较低。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目都有了较多的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已经有260多个,但是各个银行在中间银行的种类、档次、规模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从中间业务上取得的利润同国外银行相比相差甚多。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占总收入比重很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清楚认识中间业务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发展中间业务,我国的各家银行业在探索中前进,不过从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清晰的认识当前整个金融环境,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何开展中间业务也没有详细的看法。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在工作时没有着手的地方,而且中间业务本身就是非常复杂、不易协调的服务,这些都会对中间业务的开办提前设下畏难的情绪,进而会影响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发展程度。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较少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各银行的重点盈利方向。有数据显示,美国花旗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占到总收入80%以上,德国银行是60%以上,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平均是在8%左右,其中农村的商业银行盈利仅占1%。

3.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尽完善

我国颁布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关文件中的定价、收费等方面条款没有足够的可操作性。各商业银行业没有市场的调节作用,缺乏定价权。中间业务收费环节也存在了优质客户同普通客户间的差别,优质客户的收费受到银行无序竞争的干扰,普通客户的收费又是比较低廉,不能进行合理的定价。同时也存在着难以收费等问题。

4.业务层次较低,规模较小

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有基金、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在代收支付业务、保险箱业务、银行卡业务、担保类业务、交易类业务等劳务性的一般项目上。这些业务是赢利性较低的种类,但是却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其他赢利性较高的业务却没有充分的发展。即使是一些银行具备了理财等中间业务,其业务扩展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5.中间业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

做好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很多的高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问题。金融业的电子化发展趋势已经是很明白的了,其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以及力量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人员需要有较好的证券、保险、金融等知识,也要有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灵活,有时不能适时地为银行筛选、培养有用人才,也不能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及其创造精神。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6.中间业务的工作环境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工作环境包括了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宏观环境。从市场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中间业务存在失信严重现象,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的信用类业务需要面对很大的风险,同时许多农村企业没有形成建立依靠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服务的思想认识。从竞争环境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没有良好的竞争秩序,不时出现恶性竞争事件。从政策环境的角度看,相关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飞发展,不能做到有法可依的状态。

四、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提高对经营管理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分析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当前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的银行需要提高对经营管理的认识,不要把重点仅仅放在存贷上,确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同表内业务共同发展的道路途径。可以中间业务理解为新的业务品种和新的服务手段。丰富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认识才能将中间业务发展壮大。

2.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外部监管

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需要把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重视起来,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中间业务的开拓与研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进行统一的管理、核算。商业银行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实行岗位职责,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确保业务收益。在建立自身的约束机制后,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努力做到规范、合法经营,将经营和监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中间业务良好的发展。

3.谨慎开发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之后,循序渐进,可以先经营比较简单的品种作为初探,对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更深度的开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种类,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

4.利用积极的营销策略

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把客户分为大、中、小客户类。工作重点放在大中企业上面,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具有较强稳定性的中小型客户。相应的营销制度必须进行整改,可以采用捆绑营销等方式。把资产业务作为引路标准,进而带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的联系功能。

五、小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表面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体现的巨大作用,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力。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归根到底银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银行只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保证业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5(2).

[2] 张淑英.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

[3] 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4.(7).

[4] 陈杰.发展中间业务大有可为[N].中国证券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