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细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农村商业银行办公架构

很多民众对农村商业银行改换门庭的反应相对较为淡漠,大多数人都认为无外乎是以前的农村信用社改了一个名称,而身处闹市的民众则对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反应更为淡漠,认为自己并没有相关业务需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来办理。

利用模式化的概念来解释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或许并不直观,简述农村商业银行的办公架构其实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农村商业银行采用的是等同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其中“三农金融部”和“金融市场部”产生了分离,这就足以证明涉农业务中,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的根据计划来设定信贷额度与模式的操作方案,已经将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拓展单独的分离出来,给涉农金融市场一个完全独立的拓展空间。

之所以如此运作,是与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二者之间既然不同的营销模式而确定的,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是可以亏损的。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完全走的是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允许出现亏损,还要考虑适当的盈利,如此一来,就必须进行合理且有效的竞争。

二、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在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积累了很大的用户基础关系。这一点,其它商业银行也好,农业发展银行也罢,是完全不能比拟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拓展,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其网络办公模式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的基础模式是,在县级银行作为网点的输出管理中枢节点上,对上级商业银行执行的是数据单项上传业务。对内部,形成两套管理模式,各部门由计算机机房进行串联管理,形成一个小型的主控中心,各网点,与各部门之间是并联管理,其中数据可以产生交叉,但是这些数据是不可改写的单项数据,一般情况下不开放下载权限。在市级商业银行对县级银行的监督管理和后台数据分析过程中,开放下载权限,但是下载的数据信息必须经由县级银行的主控中心进行信息记录。

这样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过程,既完全符合上下级的垂直管理结构模式,也能够让办公程序和模式完全处于系统化和规模化条件下,如此一来之后,商业银行的组织及办公就相对成熟了。

三、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的细化措施

在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的整个架构中,最容易管理的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最不容易管理的是部门与网点之间的衔接。因为在业务关系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垂直管理关系,仅仅是处于业务交叉或者是业务合作的模式中产生的,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运行有自己的特点,在一些村里还设有代办点,这就给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必须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才能有效的完成管理。

首先,基层代办点的网络办公必须在主控中心监督下实施。跟其他的商业银行办公网点设置完全不同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基层网点之外,还因地制宜在一些较大的自然村设置有基层业务代办点。这些代办点的业务操作权限极为简单,只有一般现金存取,是为了方便民众在应急的条件下来完成现金支付作用的。这种便民的措施是完全基于无线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其运行管理也相对简单。但是恰恰就是在这种简单的运行模式下,其实隐含着一个较大的漏洞。东北某地的农村商业银行村级代办点,一笔2万元的现金存储业务在代办点完成之后,其数据在县城的网点中根本查证不到,因此造成了一定的纠纷。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基层代办点的网络没有在主控中心监督下来操作的,离线操作相关业务,是完全违背网络办公流程的。在相关的规范化操作过程中,这个问题必须慎重对待,严肃处理。

其次,基层代办点的网络隶属关系应该明确在最末级网点之下。按照网络办公的架构体系来说,基层代办点的网络隶属关系应该明确在最末级的网点之下,这在端口设置的时候其实是有明确规定的,基层代办点的相关业务也只开放最简单的现金存取。但是,极个别地方在这些基层代办点还开放了其他的业务,这样一来,就让这些基层代办点的实际业务权限与正规网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不利于全面有效的管理。

然后,网点办公网络环境应该设置最高级防火墙。无论是网点也好,还是基层代办点也好,原则上是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与外网形成断面的,但是,有些基层代办点的协理员,因为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不高,因此经常把办公系统与公共开放式互联网系统形成互联,在这个过程中就极易导致相关信息外泄或者安防系统不稳定。华中某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就曾经出现过商业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数据泄漏的情况出现,幸好上级银监部门采取了补救措施及时挽回影响。在网络办公环境中,这些基层的代办点虽然权限较少,但是一旦明确开放权限之后,就必须设置最高级别防火墙,以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最后,所有数据信息都必须经由大数据分析验证之后再上传。无论是下载的数据还是上传的数据,在互联网环境下都必须经过验证和审核才能正式的存档。虽然有些数据的传输时间较短,但是其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来进行。因此,上行和下行的数据在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再提交到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是服务器进行管理是网络化办公中必须要进过的手段和措施。

四、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展望

网络化办公是现代办公的一种趋势,网络化办公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偏远地区的涉农信息整理,网络化办公让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从规范管理,最大化为涉农信息提供便利支持的角度上入手,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办公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平,徐忠.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13(09).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及对策

银行传统的财务活动重在记录、总结过去的经营结果和财务分析,在经营预测、财务决策、预算和内控等方面总体上较为薄弱。随着银行业市场化进一步发展,这种核算型财务工作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新形势要求商业银行要通过内部精细化管理模式,使管理会计从内部发掘价值,发挥产品定价、资源优化配置、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

一、管理会计概念

所谓管理会计,即企业以当前和未来的资产为研究对象,为了提升公司的经济收益,通过给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具体指财务人员运用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而总结出相应的计划和决策[1]。

二、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落后于全球水平,这使得我国大多数银行难以适应当今变化复杂的情况。庆幸的是,随着国家开始大力推广管理会计,银行业已经开始重视该问题。虽然理论上存在大量完备的管理会计体系,但我国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管理会计的概念、目标、假设、原则、对象、范围等基本范畴缺乏明确界定,导致管理会计无明确的内容、清晰的主线,这使管理会计成为一个没有限制的框架。同时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特色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建设、应用环境各不相同,管理会计体系在各家银行落实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小银行若想照搬大银行现成的应用模式,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

三、当今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

(一)重会计而轻管理

管理会计是一门管理学和会计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项管理活动。然而,在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中,存在过于强调管理会计的控制、评价的会计功能,而忽视管理会计的经营规划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功能的倾向。这种倾向造成了实施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与偏见,使得管理会计成为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不密切,不利于管理会计应用的全面推进和深化。

(二)系统支持落后

目前银行的财务系统的主要作用还只停留在会计核算较为基础的层面上,大量管理会计的工作仍需要财务人员依靠从传统会计报表和其他来源获取数据再加工,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很多商业银行推进管理会计理念,但相关系统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管理会计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功能覆盖面广,控制节点多,它的良好运行需要良好的应用环境及大量底层数据,显然银行现有的财务系统无法达到这样的需求。

(三)员工工作能力还需提高

管理会计融合了管理学理论知识,行为理论科学以及预测科学等结合多个学科门类的科学体系,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对工作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储备、数据的分析能力、知识的学习吸收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银行员工普遍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上述的基本条件,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因此员工素质也成为阻碍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管理层不够重视

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只有从上而下的实施模式才能保证管理会计发挥良好的效果。但当前银行的商业模式导致管理层不够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同时管理层出于对陌生事务的抵触,从上至下大都习惯于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既没有单独设立相应的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应用,也没有主动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这样进行的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没有理论支撑,无法全面地实现其管理。

(五)缺少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绩效考核仍然偏重于存贷款规模、净利润等指标,未充分考虑占用的资本成本价值、客户带来的价值和内部创新学习的价值,且评价角度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从财务报表视角出发,未能从各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考核创造的价值。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施过程当中,缺乏一套标准化、准确化、高效化的责任考核机制,没有建立以长期战略利益为导向、以追求风险调整后利润的战略管理型绩效考核方式。

四、解决方案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

通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商业银行可以合理配置和统一调配资金和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不仅能满足于预测和决策支持,更需要深入业务发展的过程和前端,实现管理会计与业务发展的紧密融合,在银行运营中当好“调度中枢”和“专业大脑”的角色。管理会计人员要善于从全局性、前瞻性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客观揭示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善于从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中,发现隐藏的价值和问题,着力分析战略目标实现程度与效果。针对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以及不合时宜、制约发展的制度规定,及时提出完善建议。

(二)加快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未来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以大数据为基础,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有助于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将会计人员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服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这也将为管理会计工作拓展广阔空间。

(三)提高认识,加快人才培育

商业银行应该在内部加大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行内上下对管理会计的认识。首先管理层应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班子的认识深刻,理解充分,才能更好地进行应用,才能从上而下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真正做到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其次强调组织协调配合。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把全行战略清晰地描绘出来并传递下去,自上而下保持全行战略执行的一致性,形成一套协调配合的互动管理体制。最后应加强组织培训和人才培养。人是影响管理会计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对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求银行内部选派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参与其中。此外应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培训,加快推广进度,才能确保管理会计项目的有效落实。

五、结束语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高效的管理工具,要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商业银行,首先认清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转变传统财务观念,打好管理会计应用基础;其次提高核算水平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确保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最后应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必须确定权、责、利分明的责任机制,保证管理会计可以持续完善和健康发展。我们相信管理会计不仅可以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能有助于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的新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中,管理会计未来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严静.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中国商论,2016(z1):38-40.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联动营销;协同效应;金融理财

1.联动营销策略简述

联动营销也称交叉营销,是指通过把客户资源、时间、金钱、构想、活动或演示空间等资源整合,为金融企业,也包括家庭式小企业,大企业或特许经营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渠道,去接触更多潜在客户。交叉营销已成为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是并购得以发生的基础。交叉营销也并非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交叉营销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企业现金流的平衡;费用相同或减少的情况下,能更频繁地接触更多潜在客户。

早在1965年交叉营销就出现在国外银行业,在国外商业银行领域,交叉营销借助客户关系管理来发现现有客户的多种需求,并为满足客户需求而销售多种不同服务或产品,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其营销的焦点不局限于拓展新客户,而是对原有客户基础的巩固和增量销售。伴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对现有客户实施交叉营销已经取代市场外部的拓展,成为商业银行保持增长、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商业银行将扩大交叉销售作为日常业务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

Nash和Deighton(1993)等人认为,交叉营销就是“鼓励一个已经购买了某公司A产品的客户购买其B产品。

Jarrar(2002)认为交叉营销是增加销售效率的新概念。是指借助CRM来发现现有客户的多种需求,并为满足客户需求而销售多种不同的一种新兴营销方式。

Kamakura(2003)认为,交叉营销是指努力增加客户使用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Nyas&Math(2006)说:“交叉营销包括销售服务以及向上销售,向上销售指向客户销售价格更高的服务”。

Ngobo(2004)认为,客户的交叉购买是指处已经购买的产品之外,客户从现有的服务供应商处够买附加产品或服务的行为。

Rajan(2008)认为成本的节约是导致交叉营销的原因,他强调对客户信用了解的加深是交叉营销的关键。

2.联动营销所需获取的协同效应

交叉营销还需要获取协同效应。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形容,就是“1+1>2”的效应。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产出、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

商业银行通过交叉销售可以获得信息、管理、产品设计方面的协同效应。其协同效应是交叉营销能否带来盈利的关键。

诸多国外学者对联动营销的研究表明:联动营销是涉及市场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交叉营销自身内涵来讲,已不仅仅局限为一种营销模式,而是上升为国外商业银行机构的战略问题,是今后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

3.国内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现状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公私联动营销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00年前后。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金融市场,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我国银行业利润中61.22%来自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占38.78%。这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公私联动营销的前景非常广阔。

郭国庆(2003)指出,交叉营销是一种与企业与客户的现有关系为基础去销售另一个产品的营销战略。

学者陈明亮(2005)认为,交叉营销是指客户购买以前从未买多的产品类型来加强客户忠诚度和提高组织利润率。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通过拓展新市场、获取新客户来增加销售和利润的空间越来愈小,因而,提高现有客户忠诚度,从现有客户群深度挖掘销售潜力成为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

傅巧玲(2011)认为,在联动营销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利益协调、渠道整合等都需要结合商业银行时间的发展来开展针对性研究,尤其要将实际案例研究与联动营销实施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

傅巧玲(2012)指出,联动营销的结果取决于人与人的沟通协调、企业文化的培养、有效的激励等。联动营销的实施过程还伴随着银行的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以此来获取协同效应,并提高联动营销效率。

国内研究认为,协同效应是解释交叉营销的主要原因。所谓协同效应即“一种使公司的整体利益大于各组成部分综合的效应”,“是通过相互的合作导致的”。协同效应的取得既和企业管理有关,又和商业运作模式有关。通过联动营销获取协同效应来自于某些资源可以被企业内的子公司、部门、流程或产品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共享信息平台,销售渠道,管理能力等。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来创造更高价值。

郭田勇(2005)认为,客户资源对于联动营销是第一要素,而优质、广泛、高效的营销渠道则是联动营销实施的最佳助推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实行非常明确地分条线管理,公司客户的主营业务像存贷款、票据服务、贸易融资、结算产品、企业年金、顾问咨询有对公客户经理负责营销维护。个人客户经理对个人存款、信用卡、理财、信托、基金、保险等业务向个人客户进行营销推介。个人客户经理和对公客户经理的客户资源泾渭分明。不利于优质客户的深入挖掘和维护,很多优质客户资源流失严重。同时也造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浪费较为严重。

在当前的监管制度下,国内银行混业经营受到一定限制,客户信息管理落后,错误信息大量存在,CRM运用有限。商业银行管理落后,尤其客户数据管理落后。公司客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替代银行间融资,给联动营销带来一定的困难。

4.我国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联动营销的相关理论和深入系统地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内容不够具体,对于商业银行公私联动研究给我们留下了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

本文将在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探析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工作深入推动的有效途径以及改进方法。从客户的交叉购买意向和银行的交叉销售情况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下辖支行的公私联动营销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国内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健全联动营销意识、建立客户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制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现实指导意义,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为国际化视角,对商业银行公私业务联动营销实现进一步发展扩大利润规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5.我国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的建议

联动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目标来定位客户。联动营销最终目的是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利润。因为在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理论上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学者在公私联动营销理论方面还只限于基础性研究。对于联动营销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框架性研究,对实施过程的细节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实现公私客户资源共享,以服务竞争获取客户、保持客户的可持续性,是联动营销策略的取胜之道。

参考文献: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4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费迪南德.腾尼斯,提出后主要运用于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指“由那些具有相同的习俗以及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念的人口所构成的,关系紧密的社会相关团体或者共同体”,由此看来社区的概念指的是某一区域中的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人群。

(一)国外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根据不同的研究标准所定义的社区银行是不同的,其中最经常用到的区分方法就是按照资产的规模来划分。Scott E.Hein把资产规模的大小作为区别社区银行的唯一判断标准,认为社区银行指的是那些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经营范围相对集中,规模较小的小银行。

综合来看美国对于社区银行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资产规模较小,即那些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区域商业银行;二、对服务对象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区域范围内的家庭和中小企业;三、由服务过程中获得的私有的“软信息”以此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国内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我国对于社区银行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巴曙松,巴曙松认为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特定的客户和中小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并且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行的小型银行。

二、美国社区银行简述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较早,初步形成的时间为美国的殖民时期,由那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发展变化而来,以此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在南北战争到1929年期间,由于中西部开发热潮的影响,社区银行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仅社区银行数目不断壮大,由原来的几千家发展到了三万家,截止2014年,美国社区银行与美国银行机构的占比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资产总额、存款总额也在不断扩大,拥有将近1.72万亿美元的资产总额,以及1.24万亿美元的存款,由此可看出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体系中表现出来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区银行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1937年到1929年的自由发展阶段。那一时期的银行进入壁垒较为宽松,获得银行执照的条件也较为简单,对于最低资本额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履行法定义务以及充足的资本就足够获得银行的执照,这样宽松的环境使得银行的数量急剧上升。联邦政府于1963年颁布了《国民银行法》,其中规定2.5万美元为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国民银行与州银行都不能跨州设立分行,并规定施行单一银行制,这为社区银行的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2.1930年到1980年的严格管制阶段。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许多银行倒闭,美国国会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美国银行业开始施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由于社区银行自身资金有限,并没有对它产生较大影响,反而推动其发展。市场利率的变化超过了Q条例的上限,市场上出现“脱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出现吸走了社区银行的存款,随后由于技术的进步,ATM等的出现对社区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1980年至今的放松管制阶段。由于受Q条例的影响,美国的商业银行出现了经营困境,其中也包括社区银行。对Q条例《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的废除和后来的允许商业银行开立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颁布《高恩.圣洁曼法》使得社区银行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环境

第一,在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都可以颁布银行执照,相应的管理机制也不同,但由于州政府相对于联邦政府而言管理更加宽松,银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州立银行相对较多,多是资产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

第二,作为最早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美国同时还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且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也成立了针对社区银行的存款保险公司,以此来保障居民的存款安全。

第三,在美国社会信用体系非常的发达,违背了这样的信用体系你将寸步难行。这样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严格的处罚机制保障了社区银行的经营与运行。

第四,美国强大的法律体系也是社区银行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这样健全的法律体系不仅仅是对社区银行的有效监管,同时也规范着社区银行客户的行为。

(三)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的,社区银行尤其独特的经营模式。

1.独特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经营的核心特点是社区银行的客户群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周边家庭,对于经营模式的认知越清晰越能更好的把握市场。与大型银行不同的是,社区银行将市场定位在了中小企业,以此来与自己的资产规模相适应,更有利于在市场中竞争。

2.关系型信贷。贷款的方式分为交易型信贷和关系型信贷。交易型信贷主要针对那些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较为完善。而关系型贷款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相对来说财务制度不那么健全,抵押品也不充足。社区银行在对自己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多的“软信息”,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在关系型贷款方面,社区银行比其他银行更有优势。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净利差。

3.灵活的经营方式。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资产规模较小,组织结构单一,经营方式灵活,信息的传递较为迅速,更为高效快捷,这对于决策更加有利,可以较大型银行更为迅速有效的为客户服务,大大缩短了信贷过程的时间,这对于那些需要短期融资的中小企业是很有吸引力的。

三、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完善,居民对于有针对性的带个人特色的银行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1.结合本国金融现状发展社区银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发展模式,需要结合本国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美国及日本的社区银行发展一开始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随着金融自由化,两国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开始各有特色。我国发展社区银行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使得社区银行的发展按照市场化机制和相应的金融现状运行。结合现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智慧社区,以此推动社区银行的发展。

2.找准市场定位。目前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还不够成熟,资产规模较小,组织结构较为单一,如果盲目采用跟随型的市场定位,跟随大型银行的市场定位来发展,对社区银行是不利的,必将陷入财务困境。社区银行应该坚持与大型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型银行形成互补的关系,构建自己的经营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5

摘 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从金融市场来看,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新的投资品种,同时,银行可以提高流动性,促进转型,进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从2014年起,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开始加快,因此,研究资产证券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方向便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CLO;现金流

2014年,资产证券化,是中国金融界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在中国突然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共发行3000多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10倍。但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很低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只占银行贷款的比例0.3%,占GDP的比重更是不到0.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分别为60%和22%。因此,通过国际经验来看,中国资产证券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探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以及未来需要改革的方面。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一般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同时也包括金融管理资产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将流动性低、但预期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然后SPV(特殊目的载体)购入并将此信贷资产的预期收益的资产池进行分割、重组,转换成一份份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转让的有价证券。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在1970年,是由美国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如今国外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主要还是分为MBS和ABS,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按照基础财产的不同分类,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应该分为CLO(贷款抵押债券)和非CLO产品。CLO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对公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产品,目前能占到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85%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余15%是以车贷MBS为主,此外还有一些较小产品。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历程

一般认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从2005年开始,由国开和建行发行的CLO还有RMBS产品为开端,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被迫暂停,直到2012年恢复试点,还是由国开行领衔,额度在500亿左右。然后到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试点的概念。在2014年底,全国成功发行了66单贷款证券化产品,完成了2825亿元的规模。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CLO分析

(一)CLO的产品设计

首先从基础资产的选择看,应该根据产品的主定义表中的规定,选出具有合格标准、没有法律瑕疵的正常贷款,此外还要关注金额日期利率的限制问题。其次,要注意借款人级别和集中度的平衡问题,一般来讲,借款人金额越大,企业的资质越好,但是这会导致借款人集中度较高。同时还有行业和地区集中的问题,企业会受行业周期的影响,所以不应太集中。最后,在产品设计问题上,第一,中小银行应尽量选择担保贷款,这对于预期回收和整个资产池的评级来讲,都是有利的;第二,现在处于降息周期,不受降息的影响的固定利率证券相比浮动利率证券要受欢迎;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分期摊还比一次性到期还款稍好,这样现金流会更加均匀平稳。第四,对于中小银行,期限不要太长。

(二)CLO的交易结构特点

CLO的产品,整体特点应该是同质化比较强,典型的分为三档,优先A、B和次级,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三档。

信用增级上,主要有两个措施:优先次级结构和超额抵押。优先次级结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设计的层级,收益与风险正相关。而超额抵押一种是初始超额抵押,另一种是利差带来的超额抵押,有时贷款利率远超过债券的发行利率,而利息流入在分配之后,剩下的钱用来偿还本金,本金减少,就形成了超额抵押。

支付方式上,分为过手型和固定摊还型,固定摊还指在确定的日期才还款。支付频率目前来讲的话,按季支付比较多,部分按月。比如CLO按季支付的较多,而在车贷产品中,绝大部分是按月来支付。

违约时现金流的分配顺序上,整体来看,现在触发机制设置是为了保证优先级证券的本息支付。违约事件分为违约事件前和违约事件后,很多情况利息账户和本金账户独立,违约事件前利息账的顺序为税费、前置服务费、优先级利息、后置服务费、弥补本金违约、次级收益,违约事件前本金账的分配顺序为补足收益账、优先本金和劣后本金。而当触发违约事件之后,就不分为利息帐和本金帐了,则顺序为税费、优先本息和劣后本息。

(三)CLO评级简述

一般每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都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资产的分析,去分析违约分布,第二部分是交易结构建模,分析现金流。以下是某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过程简述:①对单笔贷款资产进行信用分析;②对资产池进行组合信用分析,确定必要的信用增级量;③对交易结构进行分析,包括现金流支付机制、结构化安排等; ④构建现金流模型进行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⑤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税收、参与金融机构等要素分析。

四、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资产证券化的创立、发行、交易等环节,涉及各个监管部门。而中国现行的一行三会模式,使得证券化发行成本大大提高,也造成了资源错配。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发起、审批和运作操作过程中,信息分散在各个监管部门,这就造成在监管当中存在一些灰色的,甚至于真空地带。因此,监管套利和资源错配情况降低了资产证券化的效率,这是未来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项目审批效率不高。首先,从审批流程上看,国内金融机构申请报批证券化项目,需分别向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取得“资格审批”和“项目审批”。这样的双重审批形式,交叉重复。其次,从审批内容来看,现在的审批过程是把证券化项目里的资产拆开逐笔审批,造成效率低下。

(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没有转移出商业银行体系。从投资者的结构来看,最大的投资者还是商业银行,大概占市场比例的2/3,但在美国,推出一款证券化产品,它的投资者会包括保险公司、年金还有基金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度很高。

五、结论及建议

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有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交易所上市和流通。通过交易所发行和交易,将使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更透明,更被金融市场认可。单靠政府和政策推动,已经很难使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前行,市场化才是最好的内生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想更好的推进,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放宽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限制。监管部门应减少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限制。如果基础资产一直是经过筛选的 优质银行资产,将不符合资产证券化的实质,长此以往,会造成政府隐性担保的错觉,基础资产的限制应适度放开。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做好后续的贷款监管控制工作,不影响未来现金流期的偿付,不会造成恶劣影响。

第二,改进产品的发行审批方式。首先,要简化审批的流程。对于资格审批,需要明确是一次性审查还是要重复审查。如果发起金融机构有成功发行的经验,再次发行证券化产品,可以省去其资格审批环节,直接进入发行审批环节。其次,要明确审批的内容。监管部门不必对基础资产解包审查,当多家机构参与了整个证券化产品业务的尽职调查之后,监管部门只需加强尽职调查环节的监管即可。

第三,要拓宽证券化产品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首先,政策上要允许各类机构投资者都可以投资证券化产品。其次,要解决个人投资者购买证券化产品的通道问题。第三,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其他品种如MBS的发展。如此才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尽管现在做起来一定不容易,但这是有客观需要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邹晓梅.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因、类型、问题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35-37.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移动支付 手机支付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 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几种支付方式的对比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

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从而实现商业交易。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实现的重要环节,它依赖于货币电子化、支付电子化、商务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实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处代表同等金额的数据,通过电子化的方法将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实现商品支付。电子货币通常在银行专用网络上传输。支付电子化--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信息网络,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实现商务交易。电子支付采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先进技术的数字流转技术来完成信息传输,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商业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出现的新的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

1、第三方平台支付

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下,付款者和收款者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账户,并提供银行帐号。商务交易前,付款人将资金转移到支付账户中。交易是,付款人发出支付请求,第三方平台将付款人帐户中的相应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帐户中,通知收款人发货,到货后付款人确认,第三方平台将该资金划拨到收款人账户中。

2、虚拟货币支付

虚拟货币支付是商家自己发行的支付工具,用于支付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用户需要通过其他支付方式购买如现金、银行卡等购买虚拟货币,购买完成后资金已经向商家支付完成,后面的消费只是交易的确认。

虚拟货币对于商家的好处是吸引会员、吸纳资金,也便于管理和调整,有效保障了商家的利益。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虚拟货币可以在特定平台上消费和享受一定的服务,但虚拟货币不能兑换成现实货币,通用性差。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比起其他支付方式,有以下优点:1,使用更加方便、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付款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移动支付甚至比银行卡更加便利。2,安全性好。比起计算机,手机对病毒的免疫力更强,使得不法分子获取用户帐户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大于网上支付。但由于移动支付技术暂时还不够成熟,有时无法保证交易的实时性。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规模的庞大用户群、成熟的技术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我国的手机用户群体庞大,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第三是第三方平台提供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方面,移动支付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常将交易费用直接从用户话费中扣除,以减少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2,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用户直接通过扣除银行帐户中的资金进行移动支付。3,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移动支付作为其支付业务的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利用支付宝帐户实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5亿。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艾瑞的统计,近几年移动购物同比增速达到400%,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也不断上升。第二,技术标准不一。移动支付业务技术方面,不同机构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拓展银行卡的使用,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应用状况

(一)国内移动支付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各参与主体都在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应用,除了手机银行业务,还有移动支付功能如网购、充值等。除了远程支付,部分银行开展了手机近场支付应用。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也积极投入近场支付业务,部分运营商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实现金融帐户与移动终端结合。第三方支付也通过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支付软件,涉足移动支付,如支付宝,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使用第三方平成支付。

(二)国外两种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简述

1、日韩为代表的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

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以及用户有着良好的终端消费习惯,这些因素有利于现场支付业务的开展。同时,现场支付发展也依赖于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如日本NTT DoCoMo手机支付,它围绕电子支付,不断丰富手机支付业务,其应用延伸到了信用卡、电子票据如机票和电影票、合作商家会员卡等功能,覆盖了多家餐厅、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带动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全面发展。

2、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地区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为主,多用于WAP(无线应用协议)业务、电子票务等。近年来,围绕和信用卡的直接或间接合作,欧美地区移动支付有创新发展的趋势,如Square公司,提供小额现场支付的手机刷卡产品,使用Square软件可以将手机变成POS机,接受银行卡进行小额支付,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每次刷卡商家可通过软件查看对方是否自己的老客户等信息。

综上可发现各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结合了当地金融和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四、移动支付发展的挑战及展望

(一)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移动支付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资源整合。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多个主体,终端用户、商户、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产业链极为复杂,对运营商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运营商面临着盈利模式的挑战。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以艾瑞预测数据为例,到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而运营商最多能达到的总收入只有10亿元,且三家运营商之间还需再分配,结合硬件成本与推广费用,运营商的投入与产出处于极度失衡状态。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面临着业务应用模式单一的挑战,以手机刷卡为例,对于用户而言仅仅是刷银行卡形式转变成刷手机的形式,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吸引力使用移动业务。

(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对应上述分析,长远来看,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合作模式方面,产业链各方涌现较多竞争者,在分担营销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出各方共赢的商务模式,为消费者全面提供便捷的应用。其次在技术标准方面,最终出现一种主导的技术标准。再次在支付实现方式上,线上的远程支付与线下的现场支付双重应用整合,提供综合化服务。最后,政策层面更加完善监管,做到市场公平,推动移动支付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强,吴道义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金融实务》,2013年第三期

[2]樊鹏,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

[3]李尤,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电子支付方式比较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6.06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建议,2013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