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1
摘 要 本文首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原则进行了详细分析,使读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有个准确的理解;然后便从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俱乐部 管理模式 构建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体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不仅符合教育部“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促进了我国全面推进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体育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概述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专指各类高校体育教学类别的俱乐部,它主要按照我国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设置情况而制定;第二类主要指除了高校课程以外的运动训练、健身、参加各种比赛等活动的各类高校体育俱乐部。
关于其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韩勇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人们自联合集体从事体育活动的基层组织不同形式。”孟先菊认为:“体育俱乐部式通过赛事运作,相关产业开发等市场经济活动,自我发展的体育组织。”但总的来说,体育俱乐部就是一种组织活动,需要大家聚成一个小的团体,相互交流和借鉴,以便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原则
通过管理实践发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分别为:以学生为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体育俱乐部型高校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要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俱乐部实现稳定、高效发展;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确保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不受伤害。
二、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构建分析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现如今,学校体育将进一步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学校体育管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俱乐部型的管理模式考虑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权利,允许学生存在发育情况、身心情况、身高、体重、经验等的个体差异,通过体育工作中的引导、创造、合作、练习,去发展他们的个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此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在其知人善用上。众所周知,人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俱乐部型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民主性,在民主的条件之下,每个人都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力求优质高效完成自己的目标,俱乐部的领导也是民主选举的,更能体现大家的意志,更好地服务大家。
(二)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与深化,对学校的体育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并向制度化、条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体育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要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要使高校管理工作有序且规范,必须做到管理工作计划性强、层次清楚、工作程序正确又稳定,管理中规章制度健全,档案齐备。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要根据有关条例、标准、制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检查和评估管理体育工作成绩和效果的考核指标,并且确保其切实可行和有效实施。
(三)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体育俱乐部下设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科研俱乐部、训练竞赛俱乐部和自由俱乐部负责管理实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这主要是依据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内容进行设置的,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就包含这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体育教学俱乐部具体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成绩考核,以确保使学生掌握基础体育知识和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训练竞赛俱乐部主要是为了迎合高校对内对外体育竞赛而设置的,在某种程度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的意愿。而所谓的自由俱乐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下设有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和特殊俱乐部,如健康知识讲座,运动处方和裁判员培训等,这些主要由学生自身进行组织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这也是俱乐部管理模式下的优越性所在。
(四)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工作,尤其是采用俱乐部型管理模式,更是加入了许多非体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科学管理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为了广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管理心理学也认为,目标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又如针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面大、任务多,可以实行计划管理法,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对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此外还有过程管理方法和业务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作为组织与管理的手段和途径,一定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高效运转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曾文.高校双轨制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构想[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04):81-84.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2
关 键 词:体育与健康;健康促进;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17;G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3-0053-06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by adopting venue involve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revealed that venue involve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establishing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Teenager sports club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pportunity to become venues for health promotion, but they need to emphasize important element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their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and to establish supportive health environments. The 22 preliminary standards set up for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re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describe key elements in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engaged in by teenager sports clubs in China, will become rules and criteria jointly followed by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when taking action.
Key words: sport and health;health promotion;sports club;teenager;China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其特点是具有社会主义的公益性质,不同于社会经营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界定的范畴)。场所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环境或背景。然而,目前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健康促进的场所进行研究的很少,在国内还尚未见报道。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俱乐部开展健康教育和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干预。如澳大利亚体育俱乐部在赞助商赞助其赛事过程中,通过强调健康的信息、搭售健康政策,努力创造健康的体育赞助环境[1]。健康饮食、防晒、无烟环境,控制酒精和预防伤害的主题[2],仍然是澳大利亚一些体育俱乐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最近,他们已将焦点扩大到使用健康促进的政策和实践进行干预,创建受欢迎的体育俱乐部[3]。另外,芬兰学者根据《渥太华宣言》和健康促进学校的原则,提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干预的主要策略应包含酒类饮料制度、健康教育、对教练和官员进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培训等[4-5]。从以上材料看出,虽然目前的研究对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问题是这些努力缺乏协调和组织,不具有统一性,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方案在体育俱乐部中开展健康促进的计划。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使用场所性健康促进的策略[6],将上述这些有价值的健康促进项目整合起来,从整个体系或组织上进行研究,创建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主要是基于《渥太华宣言》倡导的“健康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和关爱的日常生活场所创造和享有的”[7]而提出。它已被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健康促进计划中,如健康促进城市、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大学、健康促进工作场所和健康促进监狱。最近,新的场所如体育场馆、农场、互联网已经被相继提出[8]。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生态模型,关注的是将整个体系或组织作为引入健康促进变化的背景。其基本原理包括公平、社区参与及授权、责任义务以及跨学科多部门合作[6]。其行动的要素包括政策和战略目标、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行动、关注组织发展和制定变化、建立不同部门、专业以及决策者的联合与合作关系、社区参与和社区权力[9-10]。其含义是如果健康促进注重于场所而非个人的技能和行为,那么个体的健康和健康行为,更容易遵循《渥太华宣言》中倡导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改变。其目的是在整个体系或组织内进行改变,以影响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有2个基本维度:(1)场所构成环境,通过环境展示健康;(2)场所提供有效的方式研究和理解健康的决定因素,以达到影响个人和社区[11]。在本研究中,第一个维度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构成环境,在哪里体现健康。第二个维度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具有健康促进的潜力。目前,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已被各种方式概念化,如Dooris分离3个关键要素,建立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定义[12]:(1)建立支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将健康促进纳入日常活动场所;(3)不同的场所之间相互影响。当上述要素被应用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时,第1项表明建立安全和健康的体育环境;第2项表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和运动相关的健康促进活动;第3项表明首先承认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次加强不同场所像学校、社区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上述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的框架,为我们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2.1 俱乐部标准的确定
建立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它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系统有组织的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
1)标准的初选。
以《渥太华宣言》提出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为基本内容,参照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制度,结合各种健康促进场所已创建的标准,采用个别访谈和会议方式,邀请部分权威专家对初步确定的标准进行论证和修订,初步确定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68个标准。然后,再使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进行3轮评估。
2)评估专家的确定和基本情况。
为使研究可靠性增加幅度趋向平稳,考虑行业代表的实际,根据本研究内容涉及的行业标准、健康促进的有关文件精神、相关部门管理者的择优推荐,本研究确定健康促进专家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家共30人。15名健康促进专家由研究人员和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组成;15名俱乐部专家由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组成。30名专家男性1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36.63±9.80)岁。他们在本行业的工作经验都在6年以上,且80%在10年以上。专家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有硕士学位,12人有学士学位。健康促进领域专家都具有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的职称,体育俱乐部专家80%以上具有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的职称。他们长期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健康促进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专家评分和评分标准。
使用电子问卷、信函或上门访谈的方式对上述30名专家进行3轮调查。调查时向专家提供相关的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以便专家能够尽快了解研究主题。第1轮问卷部分结构化,开放式的问题是邀请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标准。第2轮问卷是验证第1轮的结果和评估新的标准,回答尺度和第1轮相似。第3轮要求专家在第2轮已出现“很重要”的标准中用1~15分给予排序,再从中确认“最重要”的标准。
第1轮和第2轮专家答案的分值是“很重要”=3、“重要”=2、“一般”=1、“不重要”=0。结果是计算2组专家答案的平均值。如确认“很重要”的标准必须超过所有回答者答案的50%。第3轮对“很重要”的标准排序:15分第1、14分第2,依次类推1分对应第15。没有排在前15位的分值为0。结果是计算2组专家答案的平均值,其值低于3的标准被淘汰。
4)质量控制。
研究质量主要以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协调系数来评价。(1)专家积极性:用应答率表示。应答率=(回收表数/发出表数)×100%。1~3轮每轮发出专家咨询表30份,每轮全部回收,应答率为100%。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结果可靠。(2)专家权威性:包括专家对方案做出的判断依据(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判断依据每项按照大(1)、中(0.8)、小(0.5)3个不同层次赋值,内容赋值为理论分析(0.5、0.4、0.3)、工作经验(0.3、0.2、0.1)、参考国内外文献(0.10、0.10、0.05)和直观性(0.10、0.10、0.05)4个方面;熟悉程度(Cs)赋值为熟悉(1.0)、较熟悉(0.8)、一般(0.5)、不太熟悉(0.2)。专家权威系数=(Ci+Cs)/2。30名专家3轮的判断依据分别为0.85±0.03、0.88±0.03、0.87±0.03;熟悉程度分别为0.85±0.08、0.89±0.10、0.87±0.09;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06、0.89±0.08、0.8±0.07,说明专家意见可靠。(3)Kendall协调系数(W):用于评价多个专家对不同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时的一致性程度,经x2检验后,P<0.05,认为协调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评分者之间意见具有一致性。协调系数计算公式为:W=12S2÷(m2×(n3-n))。式中m为专家人数,n为指标数量,S2为指标重要性评分的秩和离均差平方和。3轮专家咨询总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812(X2=598.468,P<0.000 1),0.838(X2=695.486,P<0.000 1),0.824(X2=682.541,P<0.000 1),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的意见逐步趋于一致,结果有效。
5)指标的筛选标准。
对于指标的筛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研究往往是依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筛选方法。本研究主要以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平均值≥3,变异系数<0.22两项指标为标准[23],同时结合专家的意见,经课题组集体评议后进行确认。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2 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
第1轮,30名专家评估68个标准,结果是25个“很重要”,37个“重要”和6个“一般”。第1轮后没有标准被淘汰,且专家组又提出20个新的标准。第2轮,30名专家评估88个标准。其中,所有专家评估29个“很重要”。此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专家评估“很重要”的3个标准与健康促进专家不同;健康促进专家评估“很重要”的6个标准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家不同。这种不同也表现在“重要”的标准中。因此,第2轮38个标准被评为“很重要”;42个标准被评为“重要”;8个标准被评为“一般”。第3轮,30名专家用1~15分排序38个“很重要”的标准。结果其总和平均值超过3的标准有22个(即“最重要”的标准)。最后,根据《渥太华宣言》行动领域和本研究确定的指标筛选标准归纳为5类22个标准:
1)健康促进策略:
(1)把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创建工作纳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计划;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禁毒控烟和防止滥用药物的相关政策;
(3)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卫生部门在健康问题上的合作协议;
(4)年终评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的情况;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决策过程中考虑健康和幸福的观点;
(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并监管其实施。
2)健康和安全的环境: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环境的安全;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供没有吸毒、吸烟和酗酒健康环境。
3)社区关系: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处理、理顺和监控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欺辱事件;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所在的社区、学校建立持久的健康互动关系;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定期与董事会、教练和家长讨论其规章制度。
4)健康教育和个体技能:
(1)健康促进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学、训练和竞赛的一部分;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训练中健康元素比运动成绩更重要;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保证定期开展健康教育;
(4)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定其成员接受健康教育;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别注重教练的互动技能;
(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7)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倡导“重在参赛”的思想;
(8)体育俱乐提供健康意识的教育。
5)健康服务: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人员以自己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出榜样;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全面预防和处理运动对生理和心理造成损伤的策略;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处理运动损伤案件的措施。
3 小结
1)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最有效的方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但积极的贡献不是自动发生的。因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责任和充足的机遇作为健康促进的场所。为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需要在其战略和日常实践中强调健康促进的组织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重要元素,切实加强和改善他们的健康促进行动,并创建支持性的健康环境。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促进行动仍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将健康促进作为其活动的一部分,并对其活动的目标和行动制定全面的指导方针。
2)目前建立的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的框架,和《渥太华宣言》提出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为基本内容产生。这些标准描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内健康促进行动的关键要素,它们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因此,基于上述标准我们可界定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一所能持续的增强它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训练、竞赛(师生)与工作(俱乐部全体员工)的健康场所。其理念是把健康融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文化、政策和日常运作中,制定全面的健康促进策略,缔造一个平等、可持续和健康的生活、训练和竞赛环境。然而,为了能使这些标准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和获得成功,进一步的研究是细化这些标准的指标并进行测试和实施,再通过评价修改这些标准,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各种体育俱乐部场所的特点,如组织文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信仰、实践环境的性质、发展历程、内部制度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等[24]。
参考文献:
[1] Corti B,Holman C D J,Donovan R J,et al. Using sponsorship to create healthy environments for sport,racing and arts venues in Western Australia[J]. Hlth Promot Int,1995,10:185-197.
[2] Kelly B,Baur L A,Bauman A E,et al. Health promotion in sport:an analysis of peak sporting organisations’ health policies[J]. J sci Med Sport,2010,13:566-579.
[3] Crisp B R,Swerissen H. Critical processes for creating health-promoting sporting environments in Australia[J]. Health Promot Int,2003,18:145-152.
[4] Kannas L. The criteria for a health promoting sports club must be developed. Report on young-sports[J]. Finnish Sports,2000:19-21.
[5] Kokko S. The health promoting sports club in Finland–a challenge for the settings-based approach[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06,21(3):219-129.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生体质
一、大学生体质状况概述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每年例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看出,测试不及格率的大学生数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甚至有的高校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占到了总人数的25.%以上。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19岁以上22岁以下的汉族大学生体质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女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素质等与20年之前的水平相比都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5至2010的5年间,肥胖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学生健康指数明显下降。从上世纪末,大学生体质问题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也给与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状况。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同时人才质量也决定这竞争中的地位。高校毕业生将是这个世纪社会各界最主要的人才来源渠道。他们将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甚至还会成长为各领域各行业中的领军人才。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他们首先还要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各种工作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质作为支撑。以前曾有人这样提出,“学生的健康和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样重要,必须兼顾二者,否则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同时也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不符。未来社会建设中,高校大学生作为主力军,必须应当具备健康的体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又是为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
二、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便是体育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条件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将对体育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据调查,一些功能比较齐全的体育馆及各种体育场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基本建成。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等。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大量新生的到来,给体育场馆设施带来很大压力,人均体育场所面积不断下降。目前现有的体育设施,尤其是室内活动场地仍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这对于大学生体质的增强来说,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利用率不高
设施场所利用效率不高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增强不明显的有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是为体育课教学所使用,其他时间都是在校运动队训练和学校大型活动中使用,除此之外,体育场馆全部对师生正常开放。其中部分维护费用较高的体育场馆实行收费对外开放,也有部分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完全对外免费开放。在这些完全免费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上,据针对体育设施管理的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很少有人来这里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在体育锻练的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体育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锻炼的仅占少数。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质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缺乏体育健身氛围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
高校体育工作需要在相关校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方可开展有效工作。而且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与体育健身事业的开展程度存在很大关系。但是目前,高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以推动整个局面。例如,在学校工作计划中还没有将体育工作发展纳入到计划中来。体育工作内容和方针大都是体育教学部门自行组织与运作。同时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影响了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身体素质的增强,最终受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影响。影响体育锻炼意识强弱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因为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成为当前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根本举措。在兴趣的引导下,在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保障下,在体育选项课当中适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的内容,对于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运动项目尽可能的都融入到选项可当中来,尤其需要加强力量和耐力素质的专门性练习。既要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要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增强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加强对学生管理和引导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最现实的路径便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监督和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及时发现体育健身当中存在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增强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再辅之以监督管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当逐步完善,及时检查和监督学校体育工作,指派专门领导单独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建立严格的岗位职责,务必保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与时间。
(三)扩大社团和健身俱乐部的影响
高校社团和俱乐部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专门兴趣小组形式的组织。他们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专门的健身俱乐部,例如田径俱乐部,羽毛球社团等等,例如他们在学生中间的影响,不断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是增强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有力举措。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必须给与高度重视,以扎实的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2010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喜与忧[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群众体育政策;政策执行;公私协力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01-04
群众体育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公共部门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再好的政策在经过合法化程序取得地位后,也要通过主管部门拟定细则,确定执行机关,规划必要资源及适当的管理方法,采取必要的对应行动,使政策方案顺利付诸实施,以达成目标或目的,即体育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是政策运作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必须对相关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掌握执行的变数。
政策执行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了公共政策学家投入大量心力研究,并进行相关辩论,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如第三者政府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公民选择理论等。而时代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我国政府治理的模式也有改变,从传统的官僚治理的体制转化为融入更多民间社会与地方参与的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之所以转变,主要是长期以来行政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的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再加上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不得不对未来作出回应[1]。因此,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官僚级别控制,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时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或私营部门资源以及专业技术,在责任与授权的前提下进行分工。本研究则从公私协力的视角对群众体育政策执行问题进行剖析。
1 公私协力的基本原理
现今国家公共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产生转变,从过去权威性统治转变为治理的方式。从国际,国家乃至地方,都以协议方式进行互动。协力是政府治理国家的趋势,许多的政策规划与执行都转为采取协力合作的方式进行。那么何谓协力?协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者(个人、团体、组织及部门),以相互信任为基础,能够相互分享资源,包括信息、知识、技术与资金等,且共同承担责任,制定一套协议规则一起共事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目标后,可以分享正面产出的利益[2]。
中国自入市以来,逐步落实市场自由化政策,加速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公私协力则是跨部门的组织间,为了实现彼此的需求,而进行长期的合作与资源分享。由于协力一开始属于企业方面的概念,因此强调的是利益,而公私协力因为属于跨部门,所以强调的是需求满足,而此需求不一定是指利益,也可以是平等、正义等社会价值。公私协力关系是指某特定事务的参与者形成一种不属于公共部门也不属于私人部门,而是属于公私部门结合而成的关系,其参与者对该事务的处理具有目标认同、策略一致以及分工负责的认知与实践[3]。这种关系强调公私部门在协力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在部门互动过程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形成平等互惠、共同参与及责任分担的关系,在其关系中的同伴彼此在决策过程中均基于平等的地位,有着相同的决策权,通过达成共同目标的共识,整合各方资源合作,在这种关系中,公私部门彼此通过双向沟通参与的方式,共同分担责任,为社会解决公共问题,并创造可持续的利益与福祉。学者Brinkerhoff[4](2002)强调公私伙伴关系指部门联合提品与服务,并予以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关系是一种协力参与者之间的组织性互动关系,彼此间的互动高度讲求效率和分工,并且通过管理者的支持,尽力消除冲突与危机,达成所期待的目标。学者osborne[5](2000)也点出了公私协力的重点,包括了清楚的目标、互相尊重与信任、承诺投入时间与资源、实现协调好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组织规划长期的支援与经营伙伴关系的发展等等。学者John Hailey[6](2000)认为成功的公私协力应包括以下五项特质:清晰的目的、互信与互敬、投入时间及资源、协商角色及责任、保持长期稳定的能力。根据以上成功要素及标准,结合我国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公私协力程度与困境。
2 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公私协力程度与困境
2.1 公私协力关系欠缺完整要素
虽然有很多官办、半官办的民间体育组织,但数量巨大的仍然是纯粹的民间体育组织,如社区俱乐部和学生体育社团等。许多民间体育组织(社团和俱乐部)并不常和政府有公私协力的合作关系,或是说这些关系并不完全具备公私协力的完整要素,如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良好的沟通渠道等。有许多团体是年度性或经常性的把分散的体育爱好者聚合起来,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能促进社团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互通有无,达到精神愉悦的目的,故与政府合作的机会较少。他们不属于政府的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也不承担政府职能,在遵守法律、法规或不违法的前提下,兴办、管理辖区内体育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7]。在公私协力治理的理念下,治理的焦点从依法行政发展到协调合作的机制,强调建立跨部门或跨组织的协力伙伴机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体育公共部门是肯定公私协力的功能与角色的,认为可以提高群众体育工作效能,有助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但是从民间体育组织对于群众体育政策执行上的困境来看,问题在于经费不足使公私协力难以施展所造成[8]。政府与民间体育组织合作的机制尚未完整建立,未能形成有利于政策推动的方式,要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采取公私协力的方式是受到公私部门所肯定,但实际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公私协力较难推动主要在于公私部门的差异性与制度性的问题,如公共部门行政制度、采购机制,以及民间体育组织经费人力不足、商业考量等,都是导致公私协力不顺利的因素。
因此,并非所有与公共部门合作的民间体育组织都能维持合作关系,可能原因是自我的考量或是非自愿的影响[9]。在自我考量方面,民间体育组织可能由于组织发展,基于商业的诱因或是提高知名度的考量,放弃参与公私协力,虽然这样的发展对民间体育社团来说是好事,但是问题就在于政府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帮助,使居民知道民间体育组织及其推广的体育文化活动,这才是政府现今应该重点发展的。如何让这部分的民间体育组织继续发展,就必须找出辅导的对象,增加其提供体育服务的机会,扩大生存空间。
2.2 偏向自上而下的执行关系
在我国,政府的公私协力行动在政策执行的理论中比较偏向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地位,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意志,忠诚地实现长官目标。另外,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强势地位与大政府形象[10]体现在大众体育管理中却呈现弱势状态与小政府形象。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强调政府对政策执行的主导,也就是上级机关的主导权,着重政策运作的过程主要是上级机关所控制的。由机关主导的设计与指定,再交由下级机关来执行,这种公私协力方式存在着过分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与公共部门的行政权力,较忽略民间体育组织的参与和基层人员的感受。
虽然此模式认为通过政策的明确化与具体化,制定标准化的程序可以降低执行者的自由过度[11],但是在目前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强调多元团体的参与的环境下,再加上政府机关内部组织间的整合是否完全与专业等因素,体育公共部门的执行能力经受着很大考验。因此,行政首长若换人,对这种模式的公私协力影响非常大,有可能造成群众体育工作计划中断或目标改变的情况。
另外,这种模式会造成群众性体育活动状况受行政领导风格影响显著。近年来,各地举办了很多群众体育活动,除了群众体育需求高,除了民间体育组织的日常活动项目,以及提高知名度等方面的考虑,这与行政领导的执政风格和做法脱离不了关系。
2.3 政府较少提供民间体育组织足够的诱因与协助
公私协力治理理论中,公共部门促使民间体育组织和参与执行公共事务,便是看重民间体育组织的专业性能够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适当的诱因可以提供公共部门与民间体育组织,乃至私营企业协力的平衡,也能提供伙伴合作的参与程度。现阶段群众体育政策的执行,特别在行政层面对民间体育社团参与公共事务,体育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奖励与诱因往往是不足的,甚至实际操作上有矛盾的情况,优势民间体育组织担心受限于政府的束缚或管制,而不愿意与公共部门合作。即便公私部门有意愿采取公私协力关系的方式,但民间体育组织也会因协力运作所遭遇的难题,如获利不如预期,过度依赖合同,角色专业性不足,以及成本考量等放弃与公共部门合作,甚至放弃建立或维持公私协力伙伴关系。这对于需要长远规划与执行的群众体育事业将产生影响。
民间体育社团与政府的合作很多是政策宣传类型或节庆活动类型,基本上都没实际收入,而政府的补助不多,下次活动能不能参加也要看合作厂商和赞助经费,所以每次活动的合作关系也必然陷入短期且不稳定的状态,这与公私协力治理的成功因素相违背,即协力关系应该是建立长久关系,而不只是为了双方短期利益的衡量,协力关系是一种长久关系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2.4 民间体育组织经营困境带来的阻力
近年来,国人对体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参与体育活动的工作者不断增加,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同业竞争的压力也日渐提升,各种体育活动在各地的蓬勃发展,却难掩在活动过程中,体育组织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会使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例如,根据苗大培等人(2005)年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一份调查,我国俱乐部内部治理结构不统一,在当时已经创建的俱乐部中,有51%的俱乐部采用主任负责制,26%的俱乐部采用董事会制,17%的俱乐部采用理事会制,3% 的俱乐部采用总经理负责制,还有 3% 的俱乐部采用其他组织形式[12]。俱乐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俱乐部管理低效或偏差。而在黄彦军,徐凤琴调查的10个城市的91个民间体育社团中,45.1%的民间体育社团没有在任何部门进行注册,54.9%的民间体育社团有注册或备案,其中在体育局备案的占62.2%,民政部门注册的占30.5%,在上级体育协会、教育部门或工商部门注册的仅占7.3%。还有38.8%的人不知道应该到民政部门注册。这样,一方面给管理带来了混乱;另一方面,一些民间体育社团实际上给自己的组织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不仅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各种优惠,而且还要为莫须有的“营利性”活动缴税[13]。
政府举办活动本应该给予有潜力的,特别是本地的民间体育组织更多的机会和协助,以扶植其成长,尽量避免只因为人气的考虑,而都与组织庞大、历史悠久,甚至官方色彩更浓的团体合作。这样可能相对压缩本地更多的体育组织的机会,也使居民对体育互动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摆置,认为大型的体育社团,大型表演才好,而本土的、新生的民间体育社团欢迎程度较低,可能造成本土较弱势的民间体育组织受到压迫而发展不易。政府更应该谨慎的注意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避免全球化过度影响,地方不再具备地方体育文化特色,不忘保障当地民间体育团体的机会和市场,才能扶植更多的民间体育社团,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生生不息。
3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的前景与建议
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的本质是要摒弃完全的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是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政府通过引导、监督、服务来主动搭建群众体育工作平台[14],让民间体育组织及相关企业在平台上唱主角。
3.1 公共部门
3.1.1 公共部门应加强公私协力关系的建立并提高诱因
政府应该提高民间体育组织对群众体育公私协力的满意度,除了公共部门要采取比较紧密的协力运作模式之外,还要加强民间体育组织对于体育行政政策的了解与熟悉度。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伙伴关系运作的满意度与诱因,将影响体育工作者对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的观感,因此,加强建立公私协力伙伴关系之外,政府应该增加措施提高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的意愿,提高双方满意的运作过程与整体满意度,才能维持长久与良好的公私协力关系,引导资金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3.1.2 公共部门应主动鼓励民间体育组织参与群众体育事务
有些民间体育组织对参与群众体育事务的态度比较保守,可能是因为人力与资源不足或缺乏相关专业规划等原因。公私协力治理强调的是以资源联结与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培养相互信任的基础,进而构建协力的核心能力。政府在协力的规划中,应该给予指导协助,例如群众体育活动经验的传承、提供相关人才、整合活动场地等,并且在各个民间体育组织之间扮演一个沟通协调的角色,公共部门不应仅仅是将人民带入到体育场域,更应该积极的告知社会上有哪些民间体育组织。要改进政府在群众体育政策执行中的自上而下,忽视执行单位需求的困境,政府对相关的社团乃至赞助企业都应该积极鼓励和辅导。公共部门除了要对地方上的团体有妥善的分类管理之外,还必须与他们面对面的协调,真正的深入体育组织和领域,如此才能真正听到地方的需求,且针对活动的不同层面建立地方的策略关系。
3.1.3 建立群众体育公私协力活动的绩效管理评估制度
政府在公私协力过程中,必须使民间体育组织对未来群众体育的发展看好而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为了让公共部门评断协力关系的要素组合是否成功,可以利用绩效管理的机制,作为规划与评估的依据。首先通过定期性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互动结果的评估建立公私协力伙伴关系满意度的指标,并通过客观的标准评估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的绩效。其次,评估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伙伴关系的互动过程,包括民间体育组织伙伴关系之间互动过程的评价,并且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让互动过程的开放性与透明度与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的结果同时呈现,以保障民间体育组织的想法与意见可以被讨论与接收。最后,评估体育公共部门行动者的行为品质与成效,即让民间体育组织也能评估政府在群众体育协力过程的表现,这样一来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组织间的互动品质与群众体育政策执行公私协力的合作关系。
3.2 民间体育组织
民间体育组织相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较少,因此,可利用的手段也较有限,主要是加强民间体育组织的经营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同业结盟。
目前,我国民间体育组织在经营层面,除了硬件设施的缺乏之外,大多是面临如何在公共部门、企业与自身之间的经营生存问题。我国的民间体育组织没有企业化、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政府应该扮演桥梁的角色,让规模较小的民间体育团体建立制度化的运作,特别是定期的行业辅导。
民间体育组织多数还是以政府补助及企业赞助为主,在政府每年经费有限的情形下,民间体育组织可以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关系,讨论出可行的合作计划,与政府、企业共同办理群众体育活动。此外,体育活动可以适度的结盟,建立合作的平台,甚至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也能结盟,寻找彼此互利互惠的方式。而且在这样的群众体育活动中,民间体育组织可以利用彼此间的知名度吸引不同的客群,达到广告营销的效果,同类型团体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交流分享,使经验得到传承,群众体育事业更为兴盛。
参考文献:
[1] 黄学贤,陈峰.试论实现给付行政任务的公私协力行为[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8,(Z1):53-55.
[2] 张仁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 Bovaird Tony, 2004,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rom Contested Concepts to Prevalent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70(2), pp.199-215.
[4] Brinkerhof, J.M.(2002), 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2:19-30.
[5] Osborne, S.P.(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9-35.
[6] Greer,Jonathan, (2001),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 Northern Irel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19-238.
[7] 毛颖,徐建荣.民间体育组织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2):16-17.
[8] [13]黄彦军,徐凤琴.影响中国民间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6)45-47.
[9] Kernaghan K., 1993, “Partner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36(1), pp.57-76.
[10]闵健,李万来,卿平,刘利,乔霞.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11).
[11]王俊元.契约途径下社会服务公私协力运作策略之研究——台湾地区经验与启发[J].公共行政评论,2011,(5).:28-35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5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府、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集中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安全暗访检查,推动全区教体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严防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教体系统安全稳定。
二、时间安排
即日起至2020年5月初。
三、检查对象
全区各公民办校(园),培训机构、各教育体育社会组织
四、检点
(一)肺炎防控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1.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否合理完善。
2.防控工作的“两案九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学生晨午检制度、寄宿制学校晚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报告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换气、消毒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推进情况
1.传达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各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情况:文件梳理规范,传达到位;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并向师生预警;对师生员工开展防控技能培训;宣传引导和信息舆论管控是否有力有序。
2.区肺炎防控指挥部公告落实情况:有无学校(幼儿园)擅自开校;有无学校(教师)组织补课、实习、实训;有无校外机构组织培训;有无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开展体育聚集性活动;公共体育场馆是否按要求暂停开放。
(三)肺炎疫情防控与管理
1.师生动向动态掌握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其情况是否向挂片领导、蹲点干部汇报,根据排查结果,是否制定《师生分期分批返校方案》。
2.物资储备保障工作是否充足(体温计、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用品),学校是否设置预备隔离空间;学校、体育场馆等环境卫生是否整治到位,洗手水龙头、肥皂、洗手液是否充足。
3.值班值守干部工作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在岗尽责。
4.是否制定网络教学方案,落实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组织开展网络教学,特别要加强将农村学校落实情况的督导。
(四)常规安全卫生工作
1.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制定等情况。
2.安全课时落实情况,校园“三防”建设情况,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学校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特种设备、危化物品管理、防溺水、公共安全、生命安全等宣传教育和隐患排查整治情况。
3.扫黑除恶、禁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4.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值班值守情况,安全资料归类归档情况等。
五、检查方式
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以暗访暗查为主,结合突击检查、随机抽查、“回头看”、电话抽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力求实效。暗访检查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暗访检查工作标准,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认真查处,不留后患,做到举一反三,取得实效。
体育俱乐部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无锡;职业学校;体育教育
无锡市各职业学校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独有的经济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处于国家较领先水平,其中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快速发展虽然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体育管理比较薄弱,体育师资有待提高,教学现状存在内容肤浅,墨守成规等问题,课余体育开展的力度还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着重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1.学校应成立专项体育工作组开展日常体育工作。组建学校体育工作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中层领导担任副组长,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学工处,教务处和体育组负责具体方案的实施,责任到人,并纳入年终考核。
2.学校领导应关注体育课程改革新动向,加大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时刻关注体育课程改革动向,不断吸纳新知识、新观点。特别是分管领导应加强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关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定期听课,认真听取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并参照相关文件要求,不断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
3.学校应建立符合实际的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标准。学校应根据本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建立相关人员的考核机制。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分工,细化考核标准,做到有岗位就有任务;有任务就有考核。
二、提高师资待遇,优化师资结构,加强业务学习
1.学校应保障体育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其他任课教师。根据无锡市职业学校课时量计算方法,学校应保证体育课程系数标准不低于其他基础课课程;对日常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工作,如:课间操、课外活动、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应给予相应工作量作为补贴;对带队参加各类校外体育竞赛的体育教师,不但应给予相应的日常训练补助,还应给予一定的名次奖励,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节假日的工作加班费用也应体现在年终绩效奖励上;要从切实体现“有劳必得,多劳多得”。积极改善体育教师收入情况,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2.学校应组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学校应建立老、中、青及职称比例相当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可采用招聘新教师、引进骨干教师或与其他学校向调剂的方式改善本校体育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针对体育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教低的情况,可从本校体育教师入手,为每位体育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的个人职称规划,通过业务培训,加大科研力度,帮助本校体育教师提高技术职称。
3.学校应加大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的支持力度。学校应为每位体育教师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并创造条件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支持体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校内外学科组活动。在校内开展“老帮青”活动,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创造机会使体育教师能够经常参加各类省、市级体育培训、科研活动。鼓励体育教师进行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体育教师进行“结对”帮扶,培养校级体育骨干教师,最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
1.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指导纲要》精神,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应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进行设计。各校体育教研组应对本校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专业岗位特点,根据工作岗位体能、技能需求以及生活规律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依次制定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科学实施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体育课程标准。
2.加强体育教师责任心,建立合理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定期召开体育学科组会议,强调体育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性,规范备课流程和督导办法,定期组织听课。学生体育成绩应从学习态度和考核成绩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对动作掌握较差的学生采用淡化技术动作、降低要求的方法鼓励他们练习。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合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3.合理使用场地器材,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满意率。针对学校场地不足的情况,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协调工作,最大程度上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体育教师应根据所担任班级专业及性别特点合理搭配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多使用表扬、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体育教师应重视“课后备课”,及时了解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反映较大的问题做及时改正。
四、保障“两课、两操”切实、有效开展,重视课余体育训练
1.认真开展“两课、两操”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无锡市职业学校课间操活动开展情况良好,应继续保持,课外活动开展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改进。各校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组制定详细的体育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动员全校教师参与其中,班主任负责好本班的具体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负责技术指导,学工处负责活动的考核,教务处负责活动时间和课务安排协调工作,责任到人,使课外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2.发挥学生骨干领导作用,使课余体育训练常态化。学校课余训练可以以俱乐部形式长期开展活动,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俱乐部会长由学生体育骨干担任,负责日常的活动开展工作,减少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竞赛期间,各俱乐部可选拔成员有体育教师组队参赛,一方面增加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时间,另一方面还充实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思路[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04).
[2]孙雁雁.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3]卢伟.对学校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4]石玉龙.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