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1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

就业困难人员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再就业援助活动”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社区高度重视,组织保障站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关于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的通知》,在思想上形成合力,确保就业援助活动顺利开展。

二、深入基层摸底调查,强化宣传

为了确保援助月活动取得实效,社区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就业援助活动。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对援助对象进行上门走访,宣传各项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摸查援助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就业意向,做好失业人员的登记,共组织了3次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摸清辖区内尚未就业困难人员217人,其中残疾就业困难人员11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217人,为全面实施各项就业援助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开展“四到”活动,确保帮扶到位

(一)帮扶到人。对认定的帮扶援助对象,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残疾人家庭和长期失业人员进行家访,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让其了解本次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的开展时间,讲清讲明讲透政策内容,详细告知政策享受具体操作流程,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享受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

(二)岗位到手。按照区统一部署,组织了有针对性的各类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为他们提供即时的就业岗位、再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为用工单位提供用工推荐和岗位适配服务。

(三)政策到位。通过援助月活动,逐一落实每一户、每一位应该享受扶持政策的困难人员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补贴,对已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帮助其参加社会保险,并落实社会保险补贴。

(四)服务到家。通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结对帮扶活动,与援助对象签订服务协议等形式的精细化服务,为困难群众送岗位、送温暖、送信心。把就业援助活动的内容和服务直接送到就业困难人员家中。通过走访慰问、登门服务、重点帮扶、援助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对就业特困人员送温暖走访慰问。

四、建立帮扶责任制度和援助长效机制

在建立帮扶责任制度方面,一是开展服务进门、一对一帮扶、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的援助行动,将每一位援助对象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基层;二是指定熟悉政策业务、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受就业援助咨询工作。

在建立援助长效机制方面,加大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检查力度,确保国家、省、市、区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设立专门政策咨询窗口,为失业人员长年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同时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统筹兼顾,多管齐下,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援助

本次就业援助月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营造了关心和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良好氛围,得到了社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不断探讨完善就业援助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2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帮扶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服务惠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保稳定,根据省人社厅工作部署安排,我市决定于2017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在全市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

二、活动时间

2017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

三、援助对象

(一)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劳动者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

(三)去产能中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

(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

四、工作目标

以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去产能职工安置和就业脱贫工作为重点,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摸清底数,集中为各类就业援助对象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维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活动内容

(一)走访登记。各地要实行分片包干,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特别是独立工矿区,全面摸清辖区内各类就业援助对象底数,准确掌握其家庭情况、个人状况、就业意愿、困难问题,切实做到走访到户、登记到人、信息到库。

(二)广泛宣传。各地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政策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通过政策宣讲会、专题展板、现场咨询、有奖问答、主题日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了解政策。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相结合,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新媒体,在活动期间集中推送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岗位信息及办理程序。

(三)收集岗位。各地要深入走访辖区内用人单位,精准征集各类适合就业援助对象的岗位信息。要广泛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收集一批岗位,召开面向就业援助对象的专场招聘会。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基层服务岗位,通过集中招聘、上门推荐等方式,重点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四)精准服务。各地要根据援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开展技能测评和职业规划,制定具体可行的求职计划。根据援助对象技能特点和就业意愿,主动为其提供至少三次职业介绍。依托各类培训机构,为援助对象提供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五)落实政策。各地要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加大创业帮扶、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确保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企业和就业困难人员都能依法依规申领享受政策。

(六)重点帮扶。各地在全面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在对象上,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工作;在企业上,重点帮扶去产能职工规模大,内部分流安置难、解除关系难的企业。各地要加强政策倾斜、资金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区域性失业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2017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充分认识做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对接,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二)抓好跟踪回访。各地要强化跟踪问效,通过实地检查、随机抽查、集中督查等方式,对辖区内活动开展情况开展督导检查。要及时回访已援助对象,听取反馈意见,对援助效果不理想的,仔细查摆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搞好后续服务。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3

今年来,水木**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按照上级妇联和文明办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以促进社区和谐为主线,以团结凝聚广大妇女和家庭**协力、共克时艰,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主要目标,大力实施“文明家庭“创建行动,扎实推进妇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

一、领导重视,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社区高度重视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成立由社区书记为组长的工作机构,每季度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形势,明确职责,采取多种有力举措,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深化家庭美德,为构筑和谐社区作贡献

一是努力为困难家庭办实事。每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对小区内的困难家庭进行排摸,了解其家庭的实际困难,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春晓苑18-2-201室马根堂家庭,前妻病逝,留下两个女儿,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小学,母亲长年瘫痪在床,现在的妻子是**人,语言不通,只能在家照顾母亲,靠其一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家庭十分困难,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为其家庭办理低保户,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大女儿完成大学学业。

三、立足家庭,丰富内容,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家庭领域的传统工作优势,在载体上抓融合、在资源上抓整合、在工作上抓联合,开展各类主题显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

创建学习型家庭。一是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二是办好家长学校。三是对家庭成员的素质培训。通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网络,组织妇女学习达380人次。重点开展了职业技能、创业项目、法律宣传等培训,共培训438人次,培训下岗失业妇女53人。

创建低碳家庭。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家庭节约能源、资源和环保生态环境意识、消费模式,使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逐步深入千家万户。以“绿色家庭”创建为载体,号召妇女积极参与节约能源、变废为宝,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实践活动。

创建廉洁家庭。社区内现有科级以上干部12名,社区妇联积极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警世教育等一些“情、理、法、纪”相互交融的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普遍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妇女及家庭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提高了妇女及家庭成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四、建立家庭志愿服务队伍,拓宽文明家庭创建领域

一是不断完善家庭志愿者服务体系。结合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将深入推进家庭志愿者工作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家庭志愿工作的指导力度,探索建立家庭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家庭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二是不断壮大家庭志愿者队伍。2010年,社区建立1支家庭志愿者队伍,人数达28人,并将其纳入创建文明社区以及其他创建活动之中,逐步扩大家庭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开展多样性、专业化、有特色的各类家庭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家庭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开创家庭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4

我局领导干部在开展联系镇、村、组工作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及时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把与群众有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把县委、县政府发展规划传到群众中去,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到群众中去。及时了解联系村、组群众的想法,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在所联系帮扶的镇、村、组中,人心稳定,社会平安。

二、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我局帮扶基层活动在帮扶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了丰富性和多样化,我们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使帮扶工作趋向深入发展。

(一)深入调研走访,了解情况。深入所联系帮扶的镇进行调研,通过认真听取镇党委、政府的汇报及镇党委、政府班子和所联系帮扶村两委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镇党委、政府力所联系帮扶的村,发展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措施具体。但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也极为突出。镇党委、政府负责人表示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所在镇、村的努力,有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把联系帮扶作为一种责任,定能起到联系帮扶的作用。

(二)明确责任,制定方案。按照县委、县政府今年“挂包帮”要求,我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县发展和改革局年“挂、包、帮”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针对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同时,结合我局“挂、包、帮”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开展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落实了目标任务,活动范围,活动形式,活动要求等,夯实了帮扶工作基础。

(三)扎实开展“挂、包、帮”活动。自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以来,我局领导深系村,走访调研,调查了解该村近况和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挂、包、帮”结对帮扶工作当中,我局领导班子坚定不移的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定期深入到联系的镇、村、组了解情况,截止6月底,入村、组、贫困户家中10多次,帮扶贫困群众10余户;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收集村、组及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信息畅通;坚持对不稳定因素随时进行排查;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纠纷矛盾,畅通信息渠道,帮扶困难群众,让群众通过合法的程序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诉求。

我局学习了县委办、县府办《县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中深入开展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委办发〔〕54号)文件精神,确定了各机关干部帮扶的联系群众,机关干部帮扶联系对象,并联系了镇,进一步了解了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帮扶对象基本台帐,以保障帮扶工作的实施。

(四)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坚持认真落实并向上级争取困难职工帮扶资金,利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采取集中慰问、深入村(社区)走访等形式,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组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

三、多形式开展帮扶活动

(一)结对联户。局主要领导联系镇万寿村、玉脑村党支部书记,实行“一对一、二对一”的帮扶形式,及时了解所联系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因人制宜采取不同形式的帮扶,积极为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献计出力。制作了注明工作单位、职务和联系电话的“联心卡”,向所联系的贫困户发放,进一步加强联系,及时妥善处理不稳定因素。

(二)蹲点入户。机关联系村、社区及时对所联系点蹲点调研、入户走访,分批次组织机关干部到联系点实地践学,调查研究,为当地困难群众出脱贫致富的点子,和当地群众一道共谋发展致富的路子。

(三)服务到户。所有联户机关干部直接服务群众,积极提供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援助,重点在帮助完善村基础设施配套上搞好协调,帮助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社区报到。我局联系金雁社区,协同相关部门积极联系社区,多次到社区深入了解情况,并及时与社区建立了联系卡制度,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或志愿服务活动。

(五)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文明、讲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摈弃生活陋习。

四、对今后帮扶基层工作的思考

(一)形成整体联动的帮扶工作格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网络体系。通过建立领导小组、明确帮扶目标,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实施的工作体制,并做到了人员、制度、台帐“五到位”。把稳定队伍、凝聚力量、共享成果作为帮扶落脚点,建立从镇村到社区帮扶工作组织网络,层层负责,联动管理。

(二)搭建一个平台,构筑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础。实现帮扶基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以机关制度规范为契机,安排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了基层困难职工底数,切实做到帮扶不漏一户、不丢一人,按照家庭状况清、特困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意愿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层层建立帮扶档案。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5

一、夯实失业人员基础台帐。首先,我们建立了失业人员台帐,完善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和空岗信息,对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我社区档案在街道的失业人员有154人,我们通过电话访问、登门拜访、打听左邻右舍等方式对这些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分类建立了台帐。在社区做过求职登记的失业人员30余人,经过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已经促进就业的失业人员有25人。

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零就业家庭”调查工作开展后我社区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加强开展“零就业”家庭解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辖区开展了不漏户、不漏人拉网式“零就业家庭”筛查,确定目前本社区没有零就业家庭,但是社区将对失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承诺发现零就业家庭,48小时登门服务,并针对零就业家庭制定了“因人而异、帮扶到位”等相应的帮扶措施,深入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切实为“零就业”家庭困难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三、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我们社区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寻找就业信息。我们除了参加街道社保所举办的和其他形式的招聘会外,还与社区内企业单位保持联系,时刻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空岗信息,一旦有了空岗,马上与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联系,促进其就业。家住背阴37号的仝志红,失业后没有什么技能,还得接送孩子,愿意干些小时工的服务工作,我们就为她就近寻找单位,同时也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招聘会。最后,经我们的多方联系在离她家不远的农业银行找到了一份卫生保洁工作,她非常满意,既照顾了家,又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四、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基层网底作用。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联系群众直接、广泛,熟悉社区情况、了解社区失业人员情况,并且与社区内企业单位保持较为融洽的关系,便于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空岗信息。这些"天然"的优势对于开展再就业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再就业服务中充分发挥居委会的基层网底作用,社区居委会再就业援助站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走门串户,对我地区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台帐,为安置这些人员,居委会主任们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付出了很大努力,2006年先后安置失业人员20多人次。

五、真情相助,做失业人员的贴心人。再就业工作中我们及时发现难点,及时攻克。辖区低保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是我们的难点。我社区有低保户家庭23户,其中有工作能力但就业困难的人有两个,要为他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非常难。如我社区的居民何平,由于受身体条件限制,给他找工作时让我们费尽了心思。去年8月我们为他找到了一份餐饮部门的工作,他很高兴,工作干的也很好,可后来因单位转行,工作又黄了。今年从年初就为他寻找合适的工作,有就业机会就赶紧找他,有交通队食堂,有交通协管员,还有保安员,因种种原因,都没成功。他本人着急,我们的工作人员心里更着急。11月份,区残联需要一批导盲人员,我们得知消息,立刻到街道残联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名额,让他参加了区里的引导盲人培训学习,为他日后就业奠定了一个工作基础。辖区失业人员有了困难就到居委会聊天,通过聊天我们适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在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在工作中做他们的好向导。不论群众有什么困难,我们都真情相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志愿服务;义务家教;实践育人;服务学习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55-03

大学生志愿服务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要求的引导下,各高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如何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现状

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是高校志愿活动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特定社区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无偿的帮扶教育服务。在高校和社区的合作基础上,大学生为弱势群体提供高校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志愿者通过帮扶困难家庭子女,在解决别人困难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志愿服务形式。然而,社区义务家教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实际上,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作为一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服务形式,具备了其他形式缺乏的长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应当引起关注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性质与特点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选择学校周围的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对象,立足特定社区实际需求,面向特定群体困难家庭,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交流,发扬了大学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培养服务大众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了“社区服务”的核心属性。

另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的帮扶对象是民工子弟和贫困学生等特定群体,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手段,也契合“大学生支教”的核心精神。同时,许多高校志愿团队在组织义务家教的同时,也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优势。与其他大学生志愿活动相比,社区义务家教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在兼有“社区服务”和“大学生支教”双重属性的同时,避免了后两者的一些常见弊病。

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一般范围主要包括社区内的义工、义诊、培训、政策法规宣传、环保护绿、敬老帮困等。因为大学生尚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由于技能不够熟练,服务能力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导致成就感受挫;而从事普通的义工、环保等体力型劳动,又难以发挥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优势,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容易造成志愿者参与热情低迷。总体而言,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专业性、持续性和社会认可度存在一定不足。

不同的是,社区义务家教则在立足社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传播能力,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性较高。加之家教的针对性强,社会认可度普遍较好。

大学生支教活动通常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支教对象一般处于偏远乡村或山区、西部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不定期支教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次数较少,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支教的时间、次数、对象较为固定,但大多数志愿者并不负责正式课程,而是以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课外知识,教授音乐、绘画技能等。两种方式都缺乏持续性,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容易流于形式。长期支教一般属于政府和社会机构特定项目(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名志愿者要到偏远地区进行1至3年的定点支教,持续性较长,但志愿者的时间代价花费较高,自身的学业无法兼顾。

社区义务家教与此不同。首先,它是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制订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因材施教,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其次,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项目,安排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和次数,保证家教活动的长效性;第三,帮扶对象一般在高校所在地附近的社区,避免了偏远地区支教的不便,既兼顾了志愿者的学业,也方便了家教双方的定期活动。

3.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特点。(1)长效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制度上支持保证义务家教的持续进行。(2)稳定性:义务家教在时间、次数和人员上是固定的,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被中断,计划不被打乱。(3)专业性:高校招募志愿者时对学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上有一定要求,并且组织较为充分的岗前培训,一定程度上保证志愿者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4)实效性:义务家教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昙花一现的现象。(5)社会认可度高:由于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并具有较强的长效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社会对这一志愿服务形式的认可度较高。(6)组织难度较小:服务内容基本在志愿者掌握之中,不必组织专业外的培训;服务双方的距离较近,节省了时间、人力、财力;以组织结对子的形式进行,结构较为简单,操作较为灵活。(7)契合“服务学习”理念:“服务学习”作为西方教育的理念,是指一种行动中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课程相联系,强调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以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学习方式,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服务来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切实增强与同伴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家教的服务形式中,无论是帮扶对象还是志愿者本身,都是学生的身份,服务的内容与自身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志愿者通过教授课业,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和进一步升华,在义务家教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学业水平和思想觉悟,通过“教学相长”实现了“助人自助”。同时,志愿团体组织定期的总结交流会,是服务过程中的反思与提升,增强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1)导向功能。在信仰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在社会转型时期强化信仰,磨炼意志,坚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在道德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发扬“学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务家教的双方维持稳定的帮扶关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民生、大众疾苦,促进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成才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课堂走进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做到学以致用、助人自助。(2)凝聚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志愿精神、共同理想和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下凝聚起来,以志愿精神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对于志愿者来说,帮助困难家庭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是他们参与义务家教的共同初衷。他们主动寻求社区合作,不计报酬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通过家教队伍的团队合作,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3)激励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切实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赢得各方面的认可。他们在改善弱势群体处境、平衡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宣传教育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有助于获得成就感的激励、责任感的激励和社会评价的激励,从而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并提升志愿服务的动力。

总体而言,社区义务家教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从课堂延伸至开放的社区,在服务活动和社区交流中实现对他人的关怀,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需要、思考社会问题、审视自我责任、激励自我发展,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的优势途径。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在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校内和社会资源不足,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流失率高,缺乏激励机制等。为完善社区义务家教,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功能,还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普遍存在组织松散、管理不善、人员流失的情况,主要是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社区义务家教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首先,社团应根据志愿者人员情况分配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将义务家教的运作流程不断改进和细化,培养干部队伍,实现自我管理;其次,应注重加强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和教学能力培训,做好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受帮扶家庭的沟通合作,探索义务家教的新模式。

(2)落实评估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调动志愿者们的积极性,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评估标准应当包括服务的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社区义务家教组织对相关情况和数据进行及时地掌握。在做好每次家教记录的通知,应当提供渠道,让帮扶对象定期反馈教学效果作为评估的依据。

(3)打造精品项目,坚持“品牌化”“基地化”建设。为了保障社区义务家教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特色出发,将社区义务家教打造成品牌化、基地化的精品项目。在社区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可以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的开展;同时,在社区或民工小学打造义务家教基地,有助于保证服务机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促进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保证“实践育人”长期而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