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演化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2011年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11年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2001)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2003)。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突变机制将传统的纳什均衡精炼为演化稳定均衡。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创新突变机制来看待,结合演化思想,国际资本市场各参与国就会计准则趋同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参与各方都会选择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策略,这一均衡的实现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累积和加速效应,即当参与趋同的国家越多,其收益的累积效应就越大,而不参与趋同的损失累积效应也会越大,均衡实现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与其他均衡的竞争性也就越强。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IASC 1973年成立时的会员代表为9 个国家、16 个会计职业团体,到2000年底改组为IASB时的会员代表迅速扩大为112 个国家、153 个会计职业组织。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 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12 月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 “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扩散描述了创新是如何被复制和采用的过程,所谓扩散是指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段时间后被社会成员知道、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当然,扩散过程会受发起成员和跟随成员能力大小的影响,也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当前会计国际趋同已经进入等效机制协调阶段,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将是会计国际趋同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参与国际趋同机制进行“策略先行”选择的又一次机遇。它既有利于我国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会计国际趋同演进中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
研究, 2003(12).
[2]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金融企业
无论是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变更情况来看,还是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实践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种趋势。对于正在追求国际化,努力“走出国门”的金融企业而言,这种趋势既能带来机会,也会带来挑战。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证据与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机构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全球通用标准,由于这种国际准则在现实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需求,全球对这种国际标准的接受程度较高。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由于国情以及国内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还没有完全采纳这种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但从国内会计准则演变趋势来看,积极的向国际标准“看齐”是一种趋势。
1.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形式均有趋同的倾向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名目上完全相同的有无形资产(CAS 6)、资产减值(CAS 8)、收入(CAS 14)、建造合同(CAS 15)、借款费用(CAS 17)、所得税(CAS 18)、企业合并(CAS 20)、租赁(CAS 2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CAS 29)、财务报表列报(CAS 30)、现金流量表(CAS 31)、中期财务报告(CAS 32)、每股收益(CAS 34)、分部报告(CAS 35)、关联方披露(CAS 36)等内容,其它内容则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正如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声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
在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的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也积极的进行调整, 2010年,财政部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强调我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将推动后续趋同,并明确了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是“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实际上,我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会计准则等效,如欧盟和中国香港,这表明我国已在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挑战,需要金融企业在把握趋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的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于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这种高风险行业的企业而言,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国内会计准则将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中规范金融企业行为的各项制度,从而对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有利于加快金融企业“走出去”步伐。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我国金融企业更快的获得东道国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并通过规范的运作、基本相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来提高国际社会对金融企业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对于金融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可以让实施跨国并购的金融企业更好的了解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更快的实现并购后的财务对接,从而提高并购成功率。再次,有利于金融企业跨国融资等战略的实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程度必然会大为增加,被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程度也会加大,从而可以推动金融企业实施跨国融资。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挑战
由于当前的会计准则主要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我国主要是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而这些主导国家必然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关注自身的利益,并设计出相对有利于辖区内金融企业的方案,这就可能会使得我国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跟踪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变化趋势
首先,要积极的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向。金融企业要积极的跟踪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对有关金融企业的规定的变动,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39号对由于金融企业自身信用变化所导致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的会计处理规定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积极的采纳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对这些新的会计准则做出反应。其次,要全面把握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要结合金融监管等方面的要求来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要在跟踪巴塞尔协议III等最新行业规定的过程中,全面客观的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并借鉴国外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对这种会计准则变化的适应程度。
2.客观把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由于我国不等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此,必须客观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如对于关联方的确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控股,应该都属于关联企业,但在由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控股关系,因此在实际处理中不会按照上述要求来处理。此外,在把握这种差异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还需分析未来这种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自身的应对策略。
3.加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首先,金融企业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在提高财务人才素质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员工应对会计准则趋同的能力。其次,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基本情况,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监管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此来确保金融企业的财会管理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和发展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来,其一直致力于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改进和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改组后的 IASB 正式提出了“趋同”的概念。趋同,本是指线条、运动的物体等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其目标在于达到某一个统一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IASB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前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
在IASB的大力推动以来,其制定的IFRS目前已经得到一百多个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比较
会计的国际比较,主要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通过比较,进行相应的评价,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交流学习促进了会计国际化的雏形。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为促进国际协调以至趋同准备了充分条件,是国际协调和国际趋同的必经阶段。
2.国际协调
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协调后的准则减少了逻辑的冲突并改进了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国际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的逐步提高,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可能。
3.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国际趋同包括会计标准的趋同、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披露的趋同和审计标准的趋同。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公司、跨国贸易市场等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趋同的进程。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
会计准则国家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的,有其特定的经济价值和后果。一旦会计准则发生任何变动,都会对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社会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意义重大。
国际社会争端的本质是利益的争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也是世界各种利益争端的产物。威廉姆(1997)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产生经济后果,其制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化的过程,政治就意味着控制。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反过来加深了经济全球化,建立有利的国际会计准则必然对确定国际的市场经济地位意义重大。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符合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益,葛家澍(2008)对近年的部分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逐渐美国化,不论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有怎样的反应与对策,对于大多数发展我国家来说,与IFRS趋同,实质上将成为与USGAAP的趋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际经济社会会计的话语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历程
(一)会计准则的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财政部于 1979 年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最终拟定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5年3月和4月财政部分别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第一次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开端。
(二)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 年至 1993年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13项行业会计制度、10项行业企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两则、两制”的实施,结束了之前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初步接轨。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1992年,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这个制度与“两则两制”相比,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1997年,财政部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舞弊案,及时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了 15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构架。具体会计准则的框架也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惯例。随后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等法律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会计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体系初现雏形,但是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逐渐显现出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三)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2000-2005年)
我国行业种类众多、业务繁杂,企业会计制度不统一造成的冲突矛盾日益显现。为了规范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单独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鉴于小企业会计行为的特殊性,2005年又制定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至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由之前的“两则两制”转变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引领了我国新一轮会计制度体制的改革。
(四)会计准则体系完善阶段(2005 年至今)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资本市场的国际流动,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成熟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成为迫切的需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由 1 个基本准则和 38 个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为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新的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突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这是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1月8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 签署联合声明指出:“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引起世界的重视,我国为了顺应进一步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趋势,响应G20、FSB的倡议,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体制改革发展的经验,深化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至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实现国际趋同,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的频繁发生等,对国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比性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国际资本的流动
我国的国际投资机构和投资者要求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可以根据可比的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同样,我国进行国际筹资的公司机构,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体系之间的差异,调整甚至重新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交易费用等相关成本使得筹资成本异常庞大,也要求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以最低的融资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融资。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对外贸易中,因为我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造成的贸易损失已经非常严重,由于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相当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二十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 100 亿美元, 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我国企业败诉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拥有相应的优势地位。
(三)跨国公司和跨国兼并活动
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对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意义重大。会计人员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将有更为统一的基础,使得财务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增强有助于评价各国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有助于进行国际投资分析和做出各种国际经营决策,还有利于为购买国外子公司而进行的评价和分析。为了顺应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跨国兼并的顺利开展,使得我国公司“走出去”和“引进来”,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化。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各国的会计准则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具有可比性,其最直接的表现后果是编制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策略研究
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趋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路。
第一,必须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不动摇,“趋同”不等于“等同”。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提出:“趋同是方向、是进步、是大势所趋,但是趋同的具体方式由我国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应当考虑我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
第二,稳步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不断完善国内会计环境。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探索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其进程。借鉴国际会计环境中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国内的会计环境,为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国际会计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了实现我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我国应该加强与ISAB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更多的认可。
第四,不仅要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保证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同样重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要结合不同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先后有侧重地推进国际趋同进程。还要完善我国的监管体制,加强法制建设,解决好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积极发挥财政部、审计署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监管职能。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会计准则的落实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J].会计研究,2001(3)
[2]李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
[3]汪祥耀.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以澳大利亚为例[J].会计研究,2005(3)
[4]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价[J].会计研究,2007(2)
[5]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会计研究,2006(3)
[6]葛家澍.美国SEC采取的异常行动对IASB影响的分析)SEC提出以IFRS取代USGAAP7J8[J].审计研究,2008(4)
[7] 王晨.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探析[J].时代金融,2010(2)
[8]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5(10)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要求遵守的相关规则,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指的是在会计准则建设、发展和执行的过程中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接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国际会计准则是衡量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标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研究。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念
会计准则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标准和方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则是指各个国家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予以把握,并且使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在反应会计信息时,能够具有高度的可比性,可以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各国的会计信息情况有一个较好的判断。关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念的研究过程中,Cascino强调,各个国家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当下经济发展环境。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这样一来,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需要向这一方面靠拢,从而对自身的经济发展问题予以有效体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各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刘永泽在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时,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了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影响,并就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予以有效把握,在全球经济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形势下,显得十分必要。结合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于经济发展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把握这一内容,对于完善会计准则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从一般性影响和具体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就影响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一般影响
会计准则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时,真实性影响较小。会计信息来自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客观数据和客观发展情况进行体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力较小。但是会计信息具有动态性,并且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披露,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观性增强。会计准则对这一行为的影响较大,反过来,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企业结合会计准则制定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这就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缺乏客观考虑,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具体影响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影响,表现在自身因素和执行因素两个方面。从自身因素来看,会计准则表现为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政策性要求予以遵守,并按照政策性要求,制定自身的会计制度。政策贯穿于主体会计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会计准则就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相关内容予以了明确的规定,并且估计变更过程中,牵扯到了资产和负债等方面变化。会计信息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反应,关系到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会计准则能否保证会计估计更加准确、可靠,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正确的指引,反之,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误导,导致投资失败。从会计准则执行因素来看,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对会计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的影响。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适应,并且在掌握会计准则内容后,才能够做出工作反应。这一过程中,会计准则会通过执行力的影响,使会计工作质量出现一定的变化。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新会计准则扩大了信息披露范围,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从资产方面来看,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资产类独立项目的披露,其中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信息的披露,且要求在账面上体现负债类交易性金融负债;从利润方面来看。新会计准则进一步细分了营业收支,收入和费用规定为两项会计要素,将二者作为企业利润的重要衡量指标[1]。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掌握信息,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等,从而为使用者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二)消极影响
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中国过度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则可能出现与中国会计发展实际情况和实际环境相违背的问题,容易给会计准则的可靠性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公允价值的影响,公允价值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实际价值,但也容易出现浮亏和浮盈等问题,从而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给企业的正常利润带来不利影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是以原则为基础模式的影响。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国际趋同,往往采用基于原则的模式,企业需要以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原则和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来进行职业判断,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对会计准则中原则规定的把握和理解不足,使得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公允价值难以获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第三,是会计准则理解难度大带来的影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理解和接受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是前提,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很多内容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推敲,例如《金融资产转移》等是直接从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而来,这种趋同过于盲目,往往与中国会计环境格格不入,增加了会计准则内容的理解难度,从而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会计改革方向探析
(一)坚持国际趋同上文中提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中国应当合理的坚持国际趋同,积极了解当今时代国际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参与其中,提升中国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此外,应当明确的认识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不等于单纯的模仿,在趋同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会计环境,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基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并融合中国特色,以此来建立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特点的新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够真正发挥会计准则对中国各个领域健康发展的指导功能和支持作用。中国会计改革的目的性需要予以认真对待,即会计改革为了什么。会计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环境下,应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受到政策性影响较大,企业会根据会计准则,对自身的会计事务进行处理,包括了会计信息确认、计量等各个环节。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主体的利益进行权衡,并且会对社会资源分配产生较大的影响。入世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贸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受到国际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原有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较差,导致会计信息判断过程中,不能为企业提供较好的依据,这可能对企业投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会计改革必须把握国际发展的大方向,坚持国际趋同,对会计准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予以有效改革,从而保证会计准则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要想提升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具备公开、透明的制定程序,中国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在制定程序方面的良好经验,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征集和听取社会各方意见,以此来提升会计准则制定的可信性和科学性[3]。具体来说,一方面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扩大意见征集范围,要涵盖企业、金融等各个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应当对征集的意见进行有效的整理,汇总为有价值的资料,并予以采纳。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需要立足于整体角度,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方向进行考虑,权衡利弊,对原有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保证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更加合理,使其功能和作用能够得到切实的发挥。
(三)加大会计准则执行力度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完善,需要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因素予以慎重考虑。即会计准则制定后,会计准则流程能否满足会计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会计工作质量是否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会计准则流程涉及到了执行资源、环境、受众、执行人员四个方面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除了要保证会计准则趋同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应当积极完善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环境等执行保障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以此来为会计准则的良好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于促进中国会计行业的健康、长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要保证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合理性,要立足中国会计领域及相关环境的实际情况,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流程,加大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对中国各领域健康发展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9-15+96.
[2]罗映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分析[J].商业会计,2012,22:3-5.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会计准则;IFRS;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会计准则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规则,必须实现国际趋同,以便会计信息能够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便于国际经济活动的进行,降低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增加人类社会的财富。因此,进入21世纪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2006年我国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颁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开始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但是由于实现趋同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强,导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存在着滞后性和被动性两个问题。
(一)滞后性趋同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过程中,总是以现行的IFRS为蓝本进行趋同,而没有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最新研究成果的征求意见稿为参照系进行趋同,比如,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就没有考虑IASB的IAS37等征求意见稿的有关新内容。这样,一旦IASB在征求意见期满形成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之后,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充分考虑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就会出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重大差异。虽然可以根据改变后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修改,但总会使我国会计准则滞后于IFRS的发展。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滞后性,往往会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认定我国会计准则落后的口舌,甚至成为它们否定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依据;同时也会使我国会计准则变更过于频繁,制定和执行成本显著增加,权威性下降,会计准则趋同的优势和效益无法充分显现。
(二)被动性趋同
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滞后的原因,除了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同步性不够外,更主要的是在趋同过程中存在被动性趋同的现象,即在趋同过程中,都是我国会计准则单方面地向IFRS靠拢,而不是根据我国的利益需要积极参与IFRS的制定或要求IFRS在某些方面的准则规定向我国会计准则靠拢。在2005年之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等机构都没有来自我国的人士,2005年之后随着刘仲藜、王军和张为国分别成为基金受托人、咨询委员和IASB委员,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比,我们的人数仍然很少,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力度仍不够,被动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被动性,往往使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利益招收损害。因为会计准则是一种调节经济关系的规则,是具有经济后果性的。同一种会计准则对于不同体制、文化、自然条件的国家及其企业,会显示出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的表现,从而会显示出不同的企业价值、产品成本、融资能力、税金负担、竞争实力等,而这些指标的不同往往会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利益或遭致不同的损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被动性也会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亦步亦趋,增加准则变动与执行的成本,损害我国和我国企业的利益。例如会计准则对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规定不同会导致产品成本不同,从而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的成败。
二、改善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我们应当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大好机遇,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滞后、被动为同步、主动,切实保护我国和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早日形成。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IFRS趋同过程中的滞后性问题,建议我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IASB保持全面的沟通,密切关注IASB的工作和研究动向,认真研究IFRS的最新讨论稿或征求意见稿,尽可能多地吸收在理论和事务上都比较成熟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与IFRS同步进行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可能缩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差异,保持我国会计准则的先进性。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IFRS趋同过程中的被动性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国际经济地位的大幅提高,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中去,取得应有的发言权和承担应承担的责任。而且,我国经济外向型比较显著,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维护我国和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意义更为重大。为此,要做到:
首先,要正确认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式。建立一套单一的、公开的、可比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条件。但是这样一套国际会计准则不应当是某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主宰制定的结果。从公平合理的要求出发,它应当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出来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的国际地位出发,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更应当有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的参与。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式不应当是我国单方面被动地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应当是积极参与到IASB的工作中去,努力扩大我国的发言权,在参与IASB工作中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组织进行友好合作和积极博弈,努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公平合理并充分照顾我国的切身利益。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准则的功能;规范功能;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准则功能定义及几种观点
功能是客观事物或方法本身能够发挥有利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功能就是会计准则能够充分发挥有利的作用。
通常认为,会计准则至少包括以下五种功能:一是指导功能;二是约束功能;三是评价功能;四是修正功能;五是协调功能。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会计准则具有规范、协调和经济等三大基本功能。
(一)技术规范论。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的功能是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就在于为会计核算、记录、报告等提供统一的标准,约束会计行为。由于会计准则发挥技术规范的作用,其自身就可以而且应该是完善、有序的和内在一致;而且其内容也应该是公允的,不掺杂利益相关者的偏见和私心。这种观点在会计准则研究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实际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都有技术方面的考虑。
(二)经济功能(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不同会计准则,生成不同信息,引起不同经济行为和经济利益。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后果。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会计报表信息,不是单纯的数字,具有一定的经济含义。它们既反映了管理当局的经营能力,也反映了利益相关者拥有的累积权益;二是间接经济后果。不同会计准则,生成不同信息,诱致不同经济行为,影响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经济功能,要求其兼顾各方经济利益,公平而合理。
(三)协调功能。从会计准则制定的结果来看,体现为“博弈均衡”的结果,表明企业准则具有协调功能。
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中,规范功能是基础,经济功能是核心。如果会计准则不具有规范功能,便不会有经济后果,更不可能体现出一种政治程序。而经济功能则会是会计准则的最终归宿,规范和协调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正是体现了会计准则的规范功能。下面介绍会计准则的内容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定义。改组后的IASC正式提出了“趋同”的概念。趋同意指趋近同一,也就是一体化,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同一的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会计趋同是指某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相互协作从而制定一套可供跨国使用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趋同与协调的区别。国际会计趋同的问题是向哪个准则靠拢,目前会计准则的协调更多的是指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s/IFRS)的协调。而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所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相互兼容的过程。两者最终同质。
(三)会计准则趋同与规范功能的联系。笔者认为,规范的功能可以分为狭义上的规范即有地理位置决定的会计准则在某一国家起到规范的作用,但并不一定也在别的国家起到规范作用;广义上的规范是在全球都能起到规范的作用。而我们当前提出的国际趋同实质上属于广义上的会计准则规范功能的体现。规范,即起到规划、约束,会计准则的规范源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它是一种“准法律”。而我们可以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定义看到,会计准则向某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准则靠拢,实质上是在宏观上实现准则的规范功能。
提到会计准则的趋同,我们便不能不提一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会计规范的关系。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它是一种会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兼容。协调,是指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一种“博弈均衡”的结果,虽然实现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均衡,起到了协调的作用,但是各国之间的会计准则仍然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同一会计行为未必得到一样的会计结果,也就是未必实现会计准则宏观规范的功能。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就实现了宏观的规范。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实现会计准则的趋同,一方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准则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真正地发挥会计准则的功能,尤其是规范功能,使得经济秩序在会计方面有秩序可寻。
(一)我国会计准则趋同中的难题
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不确定。“经济后果”指会计报告对使用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其后果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又一阻力。依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一些方面受益而另一些方面受损。因此,每个国家都要衡量自身的利弊得失而采取对策,我国在此过程中也不例外。
2、来自监管方面的困难。从表面上看,会计准则是为监管者服务的,但实际上它是为投资者服务的,监管只是一种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的手段。在我国,会计准则监管方式仍然主要为投资者服务,这与国际惯例是相背离的,妨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3、来自实践方面的困难。我国法律制度中有很多规定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其来说不一定是全都适用对症的;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相同的经济现象其本质有可能是不同的,则会计处理也就会在不同的国家要求不同的方法,甚至会截然相反,这都为会计准则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4、来自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的困难。在我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分散的小股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同,在西方,机构投资者较多且占绝对优势,而我国机构投资者较少,财务分析师还有待培养和发展。
5、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逐步的缩小,甚至趋同,但编制得出的嵌余数字却存在不小的差异。事实上,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相同,但在实际执行上效果却不太理想。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忽略了其带来的经济后果,或者说是对经济后果的研究不够充分,这无疑是实践中的一大障碍。
(二)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及对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实现国际趋同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准则的国际影响,推动我国企业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走向世界,使得会计准则的趋同更能充分体现会计准则宏观意义上的规范功能。
1、适当修正和调整准则的内容。首先应保证会计准则体系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我国已经确立的准则的体系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准则针对特定业务的一些具体规定可随着经济环境和业务自身情况适当的调整。
2、努力推动中国准则的国际影响。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所总结的“趋同是一种互动”的论断和我国近年来的实际经验,未来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将既有我国准则向国际准则的靠近,也包括国际准则向我国准则的趋同。
3、开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从准则制定的公共利益理论来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准则制定机构为政府机关,更易实现社会经济后果最优的目标。因此,在我国开展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深入探讨国际趋同的成本与收益,为准则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决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功能的内容进行研究。
四、总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当今会计领域中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实质上也是人们追求进一步实现会计准则的宏观规范功能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在国际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规范,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功能,发挥积极效应避免消极后果。针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除了积极应对之外,更需要把握其主动权。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了基本的趋同,但是实现会计准则等效,我国还需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筹)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准则研究.会计研究,1997.2.
[2]林钟高.关于会计准则功能的初步探讨.四川会计,1998.8.
[3]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